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浅表性胃炎头痛带状疱疹抑郁症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
近年来,该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症,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
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
《内经》说:“木郁达之”。
治宜疏肝理气之法。
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
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开经之郁滞,二药相合,增其行气止痛之功,为臣药。
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
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
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本方是四逆散去枳实,加香附、陈皮、枳壳、川芎而成,虽由四逆散加味,而且各药用量已变,尤其是减甘草用量,使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力大增。
现将多年以来我在临床中应用这一经典名方加减变化治疗各科常见病的心得作一简单介绍。
1 临床应用1.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
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
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
普遍认为其与胃肠道的动力障碍有直接的关系,并与精神、Hp感染等因素有关。
该病属于中医“胃病”、“痞满”、“嘈杂”等范畴。
探讨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探讨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摘要:柴胡疏肝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调节肝气、疏通经络等病症。
本文通过对柴胡疏肝散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及其疗效进行系统的综述,探讨了该方剂在中医内科领域中的临床运用。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中医内科,临床运用,药理作用,疗效一、引言柴胡疏肝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平衡气机的运行,当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情况出现时,就容易导致各种不同的疾病。
柴胡疏肝散的特殊配方,具备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药理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肝气的平衡状态。
柴胡疏肝散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柴胡,其性质为苦、凉,具有疏泄肝气、平肝解郁的作用。
柴胡能够舒缓肝气郁结所导致的症状,如胁肋胀痛、脘闷不舒等。
而半夏和黄芩等药材也具有类似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毒和调节气机运行。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临床实践表明,柴胡疏肝散可以有效改善失眠和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并具有较好的疗效。
另外,柴胡疏肝散还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研究发现,它能够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胸闷、心悸等症状,并对高血压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尽管柴胡疏肝散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目前相关研究还较少。
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是必要的,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柴胡疏肝散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解释其治疗效果。
二、柴胡疏肝散的药理作用柴胡疏肝散是一种复方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
它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广泛应用,并被发现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第一,柴胡疏肝散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疏解肝气郁结,减轻情绪压力和抑郁症状。
据研究表明,肝脏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症状的出现。
柴胡疏肝散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体内的激素水平,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类疾病的症状。
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及体会
,
激 素冲击 疗 法 治 疗 天 症状 无 明显 好 转 且 出现尿漪 溜 血 化 癖 利尿 通 淋 之 中药 疗 效 甚 微 遂邀余 来 诊
。
。
后 又 服活
。
一诊
%
&!! &
,
年
月 & ∀
,
日
,
。
患者 神清
。 。
,
精神 差
。
平 卧 于床
不 能行走
双下
, ,
肢感觉迟钝
口 渴 不 欲饮
自觉 麻 木 不 适
,
慧 该仁 太
天 气 变寒 及 继 用 上 方去
! 子参各 )
&! ∃
炙甘草
) 月&
,
∃+
。
剂
%
,
,
日一 剂
,
年
日二 诊
药后 全 身骨节 疼痛好 转
小便 可
,
。
手稍许疼 痛
,
,
雨 天 时 关节仍 疼痛
纳可
!+
眠稍 差
舌淡苔 薄润
。
脉弦 滑
。
葛 根加牡 蜗 ) !
)
+
浙贝
剂
剂后患者 诸症悉平
,
肩 背疼 痛
&!! ∃
,
,
,
,
,
。
,
遥 丸等
效 果 不佳
,
、
。
辨 证 为肝 肾 不 足 黄答
,
、
,
营 卫 不调
、
,
邪 郁少 阳
,
气机郁滞
、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的临床运用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的临床运用【摘要】小柴胡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治疗感冒的显著疗效。
本文从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感冒的病因病机以及小柴胡汤对感冒的疗效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小柴胡汤主要由哪些药材组成,如何制备,主要药效成分是什么,以及对感冒症状的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文章还列举了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
结论部分指出小柴胡汤作为治疗感冒的有效方法,探讨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以及未来在感冒治疗中的发展前景。
小柴胡汤在中医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对于治疗感冒有着积极作用,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小柴胡汤、感冒、中医、药方、制备方法、药效成分、临床应用、治疗作用、应用案例、有效方法、临床实践、发展前景。
1. 引言1.1 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方剂。
它最早见于《伤寒论》,被誉为“伤寒汤”的组成成员之一,是六经验风证的代表方剂之一。
小柴胡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被誉为“千古名方”。
在中医理论中,小柴胡汤被归类为卫气营血之剂,具有疏解肝气、升清阳、解毒和和解表里的作用。
小柴胡汤不仅在治疗感冒方面有显著疗效,还在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中有广泛的应用。
因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小而备受中医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在当今医疗领域,小柴胡汤作为重要的中药方剂之一,其地位不可替代。
通过对小柴胡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挥其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1.2 感冒的病因病机感冒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外感风寒、痰湿郁闭、气滞化火等。
外感风寒是最常见的感冒病因,主要表现为身体受凉后,风寒侵袭而引起的症状。
痰湿郁闭则是指体内湿气过重,湿邪阻滞而导致感冒发作,表现为喉咙痒、咳嗽、咳痰等症状。
气滞化火则是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气火不升反降,导致感冒症状的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苦、咽干等症状。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对常见的几种人体内科疾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柴胡疏肝散的药用药效以及临床运用。
方法选取我乡镇卫生院收治的患者病例40例,他们都患有不同的常见内科疾病,运用患者的不同内科疾病进行柴胡疏肝散的中医临床治疗,选取的40例临床患者中,均患有常见内科疾病,如胃疾病患者、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抑郁症患者,内伤咳嗽病患者。
对40例不同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柴胡疏肝散的治疗,运用药剂加减法对其进行用药,随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与临床反映。
结果运用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临床上进行治疗,能够显有疗效的治愈患者内科疾病,其中,胃、十二指肠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88.9%,针对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86.1%,患有内伤咳嗽的患者在柴胡疏肝散用药后症状减轻或消除,治愈率达到了98.6%。
结论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中具有临床治疗意义,在疏肝解郁和调理气血上能够起到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内科气滞型的患者疾病治疗上意义重大,值得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上得到应用推广。
标签:柴胡疏肝散;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效果;临床运用生活压力与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现代人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身体出现了许多内科疾病,这些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病理症状与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状况都有关系,在代谢类疾病中,由于患者生活节奏的加快,代谢紊乱造成内科疾病,在中医角度来看这些内科疾病,或多或少都是因为肝郁气结以及气血不足引起的。
针对这些内科疾病,需要使用中医的方法加以临床治疗。
达到良好效果的中医诊疗就是柴胡疏肝散的临床运用。
它在肝气郁滞的缓解治疗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在我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研究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选取我乡镇卫生院收治的内科疾病患者40例,进行柴胡疏肝散的加减法治疗。
现将临床治疗报告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选取了近些年来我乡镇卫生院收治的内科疾病患者的病例病情,通过比较病情类别,选取了40例患者进行中医内科临床的治疗,4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患有的胃十二指肠疾病,12例患者患有抑郁症,18例患者患有内伤咳嗽,这40例患者均产生过有不同程度的肝气郁滞的临床症状。
《伤寒论》柴胡类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研究进展
第22卷第1 2期2020年12月这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22 No. 12Dec., 2020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2.041《伤寒论》柴胡类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研究进展苏坤涵,刘万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14)摘要:柴胡类方是《伤寒论》少阳病篇记载方剂,具有和解少阳、调杨枢机、斡旋中州的功效,包括小柴胡汤、柴 胡桂枝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六方。
柴胡类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应用广泛,灵活化裁原方药味,或配合中医外治,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发挥中医药控制病情发展、预防疾病复发的 优势,结合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成果,初步探讨柴胡类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法。
关键词:伤寒论;柴胡类方;消化系统疾病;综述中图分类号:R222.2; R714.25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2X(2020) 12-0180-05 R esearch P ro g re ss on th e A p p licatio n o f B u p leu ru m P re sc rip tio n in D igestive DiseasesSU Kunhan,LIU Wanli(Nanjing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Nanjing210014, Jian gsu,China)A b s tr a c t:B upleurum prescription is recorcied in T reatise on F e b rile D iseases has the effect of reconciling Shaoyang,adjusting the smooth card inal,and resolving the central state,including Xiaorhaihu D ecoction,Chaihu Guizhi D ecoction,Chaihu Mangxiao D ecoction,Chaihu Guizhi Ganjiang Decoction, Chaihu Longgu M uli D ecoction.Bupleurum prescript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system d iseases,flexible to cut the original prescription flavor,or with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the us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to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and prevent disease 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pharmacological experim ents,the mechanism of bupleurum formulae in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 e y w o rd s:Treatise on Feihrila D iseases;hupleumm prescription;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ummarize《伤寒论》中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张仲景针对其邪正分争、枢机不利、易传多变的病机特点,用柴胡、黄芩等药物遣方治疗少阳病本证或变证,其中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和解少阳、调畅枢机,并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化裁,旨在同治经腑,通达表里,兼参正邪,通过改变小柴胡汤的药量、药味或服药方法等创立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六方合称为柴胡类方笔者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伤寒论》柴胡类方的临床应用特点,并结合现代药理实验成果初步探讨柴胡类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概况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概况【摘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种经典中医方剂,由柴胡、龙骨、牡蛎等药物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安神补肝的功效。
该汤剂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对于肝火上炎、情志不调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使用方法简便,但需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调配和服用。
在临床实践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疗效经过实验证实,被广泛认可。
该汤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和较好的疗效,是中医药方剂中的重要之一。
对于病人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经典方剂、药物组成、功效、临床应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临床疗效评价、结论。
1. 引言1.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概况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由柴胡、龙骨、牡蛎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火上炎、烦躁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状。
其使用方法为将药材加水煎煮后饮用,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酌量调整剂量并注意禁忌症。
临床疗效评价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上述症状时具有明显的疗效,且较少出现不良反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方剂,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2. 正文2.1 经典方剂的介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剂来自《伤寒论》的经典方剂。
该方由柴胡、龙骨、牡蛎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和胃、安神定志的功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适用于治疗伤寒、里急后重、黄疸、头痛眩晕、抑郁烦闷等症状。
这些症状常见于外感发热、情志不畅等导致的疾病。
关于经典方剂的介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起到了显著的疗效。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该方能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调理脾胃,安神降火,治疗的病症涵盖了很多方面。
随着现代中医药研究的深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理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2.2 药物组成及功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种具有多种药材组成的传统中药方剂。
柴胡类方剂在治疗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柴胡类方剂在治疗乳腺疾病中的应用摘要目前,乳腺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成为女性健康的大敌。
在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中,柴胡类方剂应用颇为广泛,且疗效显著。
全文复习中医经典著作中柴胡类方剂治疗乳腺疾病的经验。
ABSTRACT At present,the occurrence of breast diseases is on the rise and becomes the enemy of women’s health.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diseas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upleurum prescriptions are widely used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is remarkable.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experience of bupleurum prescriptions in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diseases.KEY WORDS breast disease;bupleurum prescriptions;medication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乳腺疾病的发生亦呈上升趋势,居女性常见疾病的第二位,成为女性健康的大敌,其中尤以乳腺增生病最为常见。
本文复习柴胡类方剂在治疗乳腺疾病中的应用经验。
1 乳腺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1]”。
所以乳腺疾病与肝、胃两经密切相关,但与肾经、冲任两脉也有联系。
乳腺疾病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肝肾不足等影响肝肾、脾胃生理功能而产生的病变[2]。
《外证医案汇编》说:“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痈疽”。
【小柴胡汤】运用之感悟
【小柴胡汤】运用之感悟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苓加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常用的剂量是:柴胡10〜3 0克、黄苓10〜2 0克、党参5〜10克、半夏6〜15 克、甘草6〜10克、生姜6〜10克、大枣6-1 5枚。
【方证提要】往来寒热,或疾病休作有时,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或发黄,或腹痛,或咳,或心下悸,或渴,或郁冒着。
【适用病症】(1)以发热为表现的疾病,(2)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为表现的疾病,(3)以咳嗽、恶心呕吐为表现的疾病,(4)以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疾病,(5)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6)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7)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桥本病、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8)以抑郁为表现的疾病,如抑郁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
【加减与合方】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
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
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
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
所谓“往来〃也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
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
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
“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类方剂-临床应用
104、144、148、229、230、231、266、379、394;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条;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第15条;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2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条。
小柴胡汤方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汤主之。[96]
9
病案2—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2)
辨方证:柴胡去半夏加栝蒌。 柴胡24 黄芩10 党参10 炙甘草6 天花粉12 生姜3片 大枣4枚 3付 水煎服 结果:服2剂后体温正常,行手术。
三、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 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 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柴胡类方剂 —临床应用
主讲:桂双喜
《伤寒论》中柴胡类方剂共8个
(依据94版《经方传真》)
柴 柴胡桂枝汤 四逆散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大 胡 柴 去 胡 半 汤 夏 加 栝 蒌
一、小柴胡汤
《伤寒论》 37 、 96 、 97 、 99 、 100 、 101 、 103 、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 , 洗 甘 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 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汤辨证要点:
柴胡七症: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但见一症便是。
史载祥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剂治疗疑难发热的临床经验
史载祥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剂治疗疑难发热的临床经验(该文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10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方均可用以治疗发热。
惜书中言症隐理,且症状繁多难记,故不易被医生正确使用于临床。
全国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从医理入手,明确各方之适应证及其之间的联系,使后学易记易用,应用于外感热证每显佳效。
结合病案,将其经验概述如下:一、邪入少阳,选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史教授认为,伤寒邪入少阳是由于正气亏虚而不能驱邪外出,致使邪陷半表半里。
此时病机特点是:邪证相持,各无进退。
证侯特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手足温,口苦,咽干,目眩,舌上白苔,脉沉紧或弦。
治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小柴胡汤化裁常获良效。
常用柴胡10-20克,疏解少阳半表之邪,黄芩10-15克清解少阳在里之热,半夏10-15克、生姜10-20克、大枣4-8枚、人参5-10克(或党参10-15克)和中补虚以驱邪还表,共奏和解少阳枢机之效而使邪去正安。
案1:丁某,女,64岁,病案号:33540794年4月29日:慢性肾功能不全7年,一天前不慎受寒,始觉恶寒发热,体温37.5℃,周身酸困,咳嗽,咯白痰,口苦,咽干,恶心,时有呕吐,不欲饮食,左胁部胀满,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小便量少,大便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浮。
证属邪犯少阳,给与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0克、半夏15克、党参12克、黄芩1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白芍12克、竹茹12克、生石膏30克。
每日一剂,水煎取150毫升,分三次服。
94年5月13日:用上方5剂后,已无恶寒发热,体温36.5℃,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坐胁部胀满消失,纳食增加,仍有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此属伤寒余邪未清,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清解余邪善后。
按语:患者素体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不胜风寒,故偶伤风寒,邪即侵入少阳,出现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摘要《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一首常用方,在全论113方中使用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疗效非常明显。
小柴胡汤为调和肝脾、调达全身枢机的代表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
今以验案三则为引,浅述笔者应用心得,以期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应用体会;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7味药组成。
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且《伤寒论》明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载此方共十九条,除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之主证外,还可见于热入血室、虚人感冒、妊娠恶阻、黄疸、便秘、眩晕、项强等,虽将小柴胡汤向少阳病以外推广应用,但其核心还是“伤寒中风”。
现代常将小柴胡汤用于治疗由邪据少阳,胆胃不和所引起的感冒、发热、疟疾、慢性肝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炎、偏头痛、腮腺炎等[1]。
赵洪均等[2]总结近二十年来小柴胡汤研究成果,认为其药理作用有:解热、保肝、抗过敏、抗炎、抑菌、促肾上腺素及类阿司匹林外源激素、免疫、调节胃肠、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前列腺素、抗放射损害、抗肿瘤、抗癫痫和抗动脉硬化。
研究认为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抗炎作用类似强的松龙,对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效果可靠。
笔者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其在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均具有良好疗效,尤其在应用于霉菌性阴道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疗效显著,现特举例如下。
1病案举例病案1张某,男,57岁。
2020年04月06日初诊。
主诉:四肢皮肤瘙痒、紅斑一月余。
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皮肤瘙痒、红斑,以肘窝、腘窝为中心扩散,对称性分布,抓挠可伴局部红肿、丘疹,无局部分泌物及皮屑。
小柴胡汤衍化方及类方鉴别与临床应用举隅 2
小柴胡汤衍化方及类方鉴别与临床应用举隅——杨俊耀编著一、小柴胡汤源流发展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臂)。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中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本方为《伤寒论》少阳病之主方,并治热入血室,在《伤寒论》113方270条证治中,小柴胡汤证治占3 6条,《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其加减衍化方“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6首,其应用范围较广。
后世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衍化出近50首新方,进一步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如《通谷伤寒论》的柴胡陷胸汤,《症因脉治》的柴胡清肝饮,《景岳全书》的柴平汤等,均为行之有效的柴胡类名方。
本方药物有效成分主要有柴胡皂甙、挥发油、黄芩素、6-姜酚、去氨姜二酮、人参皂甙等,药理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显著抗炎、保肝、利胆、兴奋肾腺皮质功能,解热、解痉、镇痛、镇静、抗惊、增强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抑制变态反应等作用。
此外,尚有一定的抗癌、抗菌、抗疟、抗过敏、健胃、镇吐、抑制结缔组织纤维增生等作用。
故现代常用治疟疾、胃肠型感冒、流感、上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胸膜炎、肺结核、肠伤寒等感染性疾病属热踞少阳者;并可用治肝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胃炎;产后、经期发热、更年期综合征、经前其紧张综合征、妊娠恶阻、乳腺炎、功血病;癫癎、神经精神性疾病及肾炎、肾盂肾炎、肾绞痛,荨麻疹、慢性湿疹、糖尿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梅尼埃综合征、斑秃等属少阳失疏者。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作为《伤寒论》中广为流传的药方,其配伍精义突出,不同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效用也有明显差异,而从中医层面出发,历代医家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研究,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辛咸宣化,苦辛通降,具有共消温润寒热的作用,对于人机体痰症消解、疏泄肝胆、促进脾胃运化有明显功效。
接下来本文将对《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及临床应用进行一定分析,并结合实际做好相应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临床应用引言《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之手,其为小柴胡汤方的分支主方,是以治疗少阳并兼痰结病症来体现,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柴胡桂枝干姜汤用药配伍以及功效主治已经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可,在现代临床应用上也取得一定成效。
1.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1.所用药物及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所用药物即柴胡、干姜、桂枝、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等药物所构成,根据药物协同性可将其细分为三组不同的药方,第一组为黄芩、柴胡主要是起到疏解人体肝胆郁热和清肺缓解胸热的作用,可解半表半里邪毒,对于和解少阳效果显著。
第二组为桂枝、干姜、炙甘草,按照甘辛并用的方式,可以起到温通抚阳化阴,恢复三焦之正常功能的功效。
第三组为栝楼根、牡蛎搭配共用即栝楼牡蛎散,有清热生津、化痰开结的作用[1]。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方具有灵活多变的特质,不同协调的组方药效适用症和增益性比较突出,实践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设置各组药物配伍种类以及比例差异,能够在治疗病症同时起到调节患者整体机能的效果。
比如柴胡配牡蛎可以促进患者气血通畅性,化痰软坚之下推陈致新,保障痰饮内结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上,患者机体健康度也会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桂枝、干姜、炙甘草所制柴胡桂枝干姜汤,是补虚安中的首选药方,其温润并用,可扶养汇阴,是强化脾胃运化促进患者脾胃系统得以恢复正常状态的关键所在,且在此基础上该药方还可以加速患者体内津液运化效率,逐渐消散痰结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类方的临床运用广州中医药大学万晓刚讲座提要•柴胡类方•经方•运用思路•临床案例柴胡类方概念•柴胡类方,此指以《伤寒论》小柴胡汤为代表的以柴胡、黄芩为主要药物组成的一类方剂。
•此类方剂具有和解少阳、宣达枢机、调畅气血等作用。
•在外感热病论治中,常用于邪犯少阳或邪伏膜原之证;而在内伤杂病的论治中,则每多用于肝胆郁热而气机失畅之证。
经方概念•经验之方•经典之方•经方与时方经方概念•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运用思路简介•1. 突出主证,参以病机:此言主证,一为某方所治证候。
就其典型而言,需脉证病机相结合方可投剂。
然就临床所见,典型者少,而非典型者多,故有主证虽同,而病机难以丝丝入扣者,但求病机大体吻合,无寒热虚实之径庭,便可据证用方。
一为某证候中之主要症状,惟其主症出现便可据以选方。
盖凡主症,常为某一证候之重心,病机之主脑,据此遣方用药,每多效验。
经方运用思路简介•2. 谨守病机,不拘证候:须申言者,证候者,病情之表象也,病机乃其实质。
其有实质同而表象异者,有表象同而实质异者,故谨守病机,不拘证候而用经方,尤为扩大其运用范围的重要途径。
经方运用思路简介•3. 根据经脉,参以病机: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故经脉循行部位之多种病证,皆可借鉴脏腑治法。
如柴胡桂枝汤治太阳少阳经脉病变而异于原方证候者,每获良效。
又有病证原属多种,而于同一经脉之不同部位出现证候,不论其部位之高下,皆可依相应脏腑病证所主之方,权衡而施,如厥阴绕阴器、过少腹、循胸胁,凡此部位之疼痛、硬结等,均可疏肝理气,以四逆散为主随证加减。
经方运用思路简介•4. 根据部位,参以病机:部位,指体表部位而言。
一定部位之病证,每与相应脏腑功能相关。
然据部位以遣方,尚须别其寒热虚实,故须参以病机。
经方运用思路简介•5. 酌古斟今,灵活变通:《伤寒论》成书以来,凡1700余年,其间学术发展,不无古今沧桑之变。
有古今病名不一者,有方药主证不同者,或有方无证、有证无方种种不一,则运用经方,每多疑难。
故须酌古斟今,灵活变通。
其方法,可以考诸典藉,可以验之临床。
梅氏更重视后者,如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皮肌炎”久热不退;用四逆散合五苓散治“乙状结肠冗长症”等,是其例也。
经方运用思路简介•6. 厘定证候,重新认识:《伤寒论》文法古朴,辞约义精,且迭经兵燹,错漏难免。
是以对某些条文方证,诚有厘定之必要。
如厘定72条五苓散证为消渴证而设,非为小便不利而设,并用此治愈消渴;厘定152条十枣汤证所兼之表证,实属悬饮性质而非为外感表证,并创“和解枢机,化饮散结,兼从阴分透邪”之有效治法等,例证颇多。
经方运用思路简介•7. 复用经方,便是新法:经方配伍谨严,药味少而功效纯,合而用之,对治疗复杂病证每获奇效。
经方与时方合用,亦为扩大运用范围之手段。
大凡合用经方之原则为:①上下病情歧异。
②脏腑病变不同。
③兼挟证候明显。
④表里寒热不一。
根据原则而求变化,则新法层出不穷。
经方运用思路简介•8. 但师其法,不泥其方:对《伤寒》之运用,有更为超脱者,即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仲景对此已有提示,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说太阴虚寒证,根据病情轻重,可酌情使用理中、四逆类方,并未指明某方主之。
又如“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说明对寒湿发黄,务在温阳散寒除湿,其方可酌情选用,或自拟其方。
再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示温化之法,而不定其方剂。
以上为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药。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柴胡类方,此指以《伤寒论》小柴胡汤为代表的以柴胡、黄芩为主要药物组成的一类方剂。
此类方剂具有和解少阳、宣达枢机、调畅气血等作用,因此在外感热病论治中,常用于邪犯少阳或邪伏膜原之证;而在内伤杂病的论治中,则每多用于肝胆郁热而气机失畅之证。
下面笔者谨据《伤寒论》原著精神及历代医家的阐述发挥,结合临床实际,简要介绍此类方剂的应用体会。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以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喜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仲景亦将之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同病、三阳合病、黄疸腹痛呕吐及热入血室等病证。
•后世医家根据本方所主之病机病位特点,扩展其运用范围,无论内伤或外感热病,凡与少阳病位相关、且以气郁或热化为特征者,皆可以本方化裁治之。
•梅国强教授认为,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
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还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案一:一女生,感冒数日,自服成药不效,发热不恶寒,体温可达40℃,微头汗出,伴咽干口苦,头痛眼花,微咳,心烦,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微黄,脉弦略数。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辨证要点:①外感病史,误治传里。
②发热心烦,苔黄脉数,病性依据。
③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病位依据。
•本案热型,与96条往来寒热不一,属但热不寒,与阳明相类,然汗出不畅,口渴不显,不类阳明里热炽盛。
而心烦不欲食,脉弦目眩,咽干口苦,少阳邪热昭然。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表证治疗不当,外邪内传,致少阳胆火郁滞,枢机不畅。
•疏解少阳,宣达枢机。
•小柴胡汤加青蒿助其清透少阳郁滞之邪热:柴胡25g,黄芩10g,党参10g,法夏10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6g,青蒿30g(后下)。
药后温覆,透汗而解。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重庆堂随笔》: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疠要药。
又清肝、胆血分之伏热,故为女子淋带、小儿痉痫疳神剂。
•《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
治痰火嘈杂眩晕。
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
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
又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
又青蒿最宜沙参、地骨皮共用,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案二:刘某,青年女性,诉受凉之初,头痛发热,微咳而鼻塞,自恃体健,不以为意。
数日而寒热交作,头痛身困,目眩眼胀,口苦咽干,纳差便闭,因来就诊。
视其舌,质红苔薄黄,切其脉,弦细而略数。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证与小柴胡同,随疏以小柴胡汤原方。
翌日患者复诊,曰:药后不惟无效,反增烦闷。
因思其证,确然外邪入里,病在少阳,而药后不效,是病重药轻,抑或另有暗藏之机?柴胡类方临床运用•乃再详询病史,方知患者适逢月事来潮,受凉后经量较前大为减少,两三日即断(原为五至六天),且伴少腹坠胀不适,夜间梦呓不断。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今病者经期受凉,迁延失治,外邪不解,乘虚而内陷血室,致经水非其时而断,而寒热交作如疟状。
胸胁虽不满,而少腹坠胀;谵语虽未发,而梦呓不断,此皆异象而同理也。
初以小柴胡汤治之,不效而反增烦闷,是其法无谬,而但差一间耳。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仲景立小柴胡汤,提出所陷热邪,参、枣扶胃气,以冲脉隶属阳明也,此与虚者为合治。
•若热邪陷入,与血相结者,当从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
•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归尾、桃仁。
挟寒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
•然热陷血室之证,多有谵语如狂之象,防是阳明胃实,当辨之。
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者。
何以故耶?阴主重浊,络脉被阻,侧旁气痹,连胸背皆拘束不遂,故祛邪通络,正合其病。
往往延久,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因仿叶氏之论,以小柴胡汤去甘药人参、大枣,加活血通络之品:柴胡25g,黄芩10g,法夏10g,生姜10g,炙甘草6g,丹皮10g,赤芍10g,桃仁15g,生地黄15g。
•一剂微汗遍身,寒热除而大便畅,再剂而诸症尽失,继以养血和血之法收功。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与小柴胡汤相较,本方有芍药、枳实、大黄;无人参、炙草,故清热泻火、疏结破滞之功远胜于小柴胡汤,功在和解少阳半里,兼通阳明里实,其临证应用依据大略为:往来寒热,或见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兼及两胁,郁郁微烦,呕吐较剧,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舌红苔黄腻微燥,脉沉弦有力。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根据辨证论治之原则,凡外感发热、胁痛、胃痛、腹痛、呕吐等诸多病证,若其病位关联少阳阳明,病性属于实热郁滞,则均能酌情选用此方。
•现代临床以本方加减化裁,治疗流行性感冒、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腹膜炎等病症,病机属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者。
其中尤以胰腺炎、胆囊炎效果令人瞩目,体现了中医“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理论特色。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幼幼集成》小柴胡加大黄汤:主治外寒不解、里热欲结之少阳兼阳明。
•《云岐子保命集》小柴胡加芒硝大黄汤:原方去参枣加硝黄,主治少阳伤寒化热内结阳明。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李某,中年男性,形体硕壮,素嗜烟酒,喜食肥甘。
三年前右胁胀痛,经查患“脂肪肝”、“胆结石”,每于多食肥甘或情志不畅时发作,如此迁延反复。
昨因心绪不佳,暴饮解愁,餐后觉右侧胁肋部胀痛难忍,继而寒战高热,自服“消炎利胆片”及“氧氟沙星胶囊”,症状略有缓解,延至晨起,即来就诊。
诊时发热,体温38.9℃,右胁胀痛,时时绞痛难忍,牵掣心下,痞硬拒按,痛甚则呕,口苦而渴,口气臭秽,面赤心烦,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而厚腻,脉弦滑数。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患者阳盛之体,喜肥甘而嗜烟酒,湿热内蕴于肝胆,而致胁肋胀痛有年。
昨之病发,缘于情志抑郁而暴饮暴食,内蕴之湿热因气火而动,郁极而勃发,是故寒热骤作而胁痛难忍,与外邪传里之来势徐缓显然有别。
柴胡类方临床运用•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