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脉诊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及常⻅病辨治⼀、中医脉诊⼊⻔中医脉诊,也称为切脉,是中医学中⼀种独特的诊断⽅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法。

1.脉诊的重要性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脏腑功能等情况,从⽽为治疗提供依据。

脉诊还可以帮助医⽣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2.脉诊的基本⽅法切脉时,医⽣会将⻝指、中指、⽆名指并排放在患者的⼿腕动脉搏动处,这⾥的⽳位称为“⼨⼝”。

医⽣会⽤指腹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观察其强弱、快慢、节律等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弦、滑、沉、细等不同的脉象。

3.常⻅脉象与意义(1)浮脉:脉象浮在⽪肤表⾯,表示病在表,病情轻浅。

(2)沉脉:脉象沉在深处,表示病在⾥,病情较重。

(3)弦脉:脉象绷紧如弦,多⻅于肝胆疾病、疼痛等。

(4)滑脉:脉象滑利如珠,常⻅于痰湿、⻝积等。

(5)细脉:脉象细⼩如线,常⻅于⽓⾎虚弱、阴虚等。

⼆、常⻅病辨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案。

以下将介绍⼏种常⻅病的中医辨治⽅法。

1.感冒感冒是常⻅的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寒或⻛热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浮脉或数脉,伴随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应以解表散寒或疏⻛散热为主,常⽤⽅剂有麻⻩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2.咳嗽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咳嗽多由肺⽓上逆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滑或细数,伴随咳痰、喘息等症状。

治疗咳嗽应以宣肺⽌咳或降逆⽌咳为主,常⽤⽅剂有桑菊饮、杏苏散、⽌嗽散等。

3.胃痛胃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不和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或沉缓,伴随胃胀、嗳⽓、泛酸等症状。

治疗胃痛应以和胃⽌痛或健脾和胃为主,常⽤⽅剂有⾹砂六君⼦汤、健脾丸、保和丸等。

4.失眠失眠是神经系统的常⻅疾病,中医认为失眠多由⼼神不宁引起。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脉诊脉诊概述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诊脉部位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其他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

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力危重征象。

3.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研究挑战:如何将中医脉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是当前研 究的重要挑战。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精选可编辑ppt
13
➢诊脉的方法
举按寻 循推
总按、单诊
诊脉时间
以清晨未起床、 未进食最佳
体位 布指 运指
三指平齐 中指定关 指目按脉 布指疏密适度
指法
平息 诊脉时呼吸平稳调匀
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 一般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精选可编辑ppt
14
➢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加
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 无力。 湿性重浊粘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 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精选可编辑ppt
41
【细脉相类脉】
濡脉 1.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
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 2.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弱脉 1.特征: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 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2.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37
(7)洪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机理分析】 洪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即阳明 [气分]热盛证。此时邪热亢盛,充斥 内外,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 烈交争,气盛血涌,脉管扩大,故脉大 而充实有力。
精选可编辑ppt
38
(7)洪脉相类脉
大脉 1.特征:寸口三部皆脉大而和缓、从容。 2.意义: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精选可编辑ppt
10
桡骨 茎突 内侧 的部 位 (腕 侧) 寸
桡骨茎突
精选可编辑ppt
桡骨 茎突 的部 位为 关后 (肘 侧) -尺
11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3、脉形:形是指脉动的轴向长短和径 向的粗细。脉形受形体高矮影响,形体高 大者则脉形较大较长;形体矮小者则脉形 临床意义 主痰饮、实热、食积诸证。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总按、单诊等指法。 沉弦脉 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二(较、一脉 )象比细鉴类别法较短。此外,也与气血的充盈度、心 脏收缩力的强弱、血管紧张度等因素有关, 1、归类:阴脉(沉涩弱弦微等);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上已日趋完善, 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运用,直至当今脉诊仍是中 医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之一。
寸口脉法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
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 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适中,则脉象指感盈满和缓,从容有力。 一的突出表现,而脉率适中,脉的形和势和缓、从容,即称为浮脉;
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 浮缓脉 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如因脏气衰败,阴掖亏耗,真元衰惫,致气血运行不相顺接而见脉促者,其脉必促而无力,多是虚脱之象。
4、脉势 势是指脉象搏动往来的趋势, 可见于正常人,又称为平缓脉。
(三)其他脏腑பைடு நூலகம்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 影响体现在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 化之源,又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 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 液,调节血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 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是中医临床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本次脉诊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很多体会和感悟。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把握和比较不同脉象的特点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这种以触摸患者动脉搏动的方法,直接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我对脉诊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教学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操作脉诊仪器。

在脉诊实验中,老师详细讲解了脉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我们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脉诊仪器,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老师还重点讲解了脉象的判断和诊断,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患者的脉象,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脉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在实验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象,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和解读患者的脉搏,同时还需要根据脉象的变化和特点,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经验和沉稳的心态。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脉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学习中医的决心。

实验教学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脉诊实验中,我们需要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观察、讨论和分析患者的脉象,从而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通过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威力,也提高了我在团队中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本次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脉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我也感受到了学习中医需要沉下心,细致入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学脉诊表格

中医诊断学脉诊表格

中医诊断学脉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脉诊。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内脏功能的状态。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医的“金科玉律”。

脉诊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以及各个脏腑的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血脉的变化反映出来。

通过细致的触诊,医生可以感知患者的脉搏强弱、速度快慢、节律是否有序等信息,从而获取患者的病情。

脉诊的步骤主要包括选择脉搏部位、触诊脉象、辨识脉象特点、判断脉象病理意义和归类脉象类型。

常用的脉搏部位有手腕部的尺、关、脾、心四脉,在不同的疾病中,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意义。

触诊脉象时,医生需要注意脉搏的强度、快慢、充盈度、节律等,同时还需注意观察血管的变化如粗细、有无结节、是否有跳动等。

辨识脉象特点是对脉搏的触感进行分析和总结。

比如,脉象是否弦或沉或滑或浮等,脉搏是否有力或虚等,这些特点反映了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虚实状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情所在。

例如,虚脉多见于气虚或血虚等虚势病,实脉多见于实热或实寒等实势病。

脉象的病理意义主要是针对不同脉象特点表示的相应疾病进行鉴别。

例如,散脉多见于气郁胸痛、惊恐等病;滑脉多见于湿痰等病;沉脉多见于阳气衰竭等病。

通过对不同脉象的分析,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脉象的分类是将不同脉象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和总结。

中医诊断学将脉象分为细、滑、浮、沉、弦、缓、数、短、代等九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细分为多种亚型。

通过对患者脉搏进行分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提供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内脏腑功能的状态。

脉诊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掌握,准确判断脉象特点,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服务。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第六章 脉诊 概述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摘要】脉诊实验在中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力集中、耐心细致,以确保准确的结果。

脉诊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情。

对于教师来说,合理设计脉诊实验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脉学的要领。

通过脉诊实验的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还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重要性、注意事项、启发、意义、教学方法、总结1. 引言1.1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脉诊实验教学是中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脉搏的特点和脉搏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诊断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触摸和感受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并根据中医诊断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诊断。

2. 正文2.1 脉诊实验的重要性脉诊实验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和掌握病人的脉搏情况,可以辅助医生判断病人体内的脏腑经络状况,诊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变化。

脉诊实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辅助诊断: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病人的脉象,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病位病性,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脉诊实验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脉诊技能,进一步提高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

3. 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脉诊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脉象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理论中关于脏腑经络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对中医诊断学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脉诊实验在中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脉 诊教学讲义

中医诊断学脉    诊教学讲义

脉势
实脉类:应指有力
2020/4/25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
•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热盛 • 濡脉-浮细而软无力-虚证,湿证 •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亡血,失精,崩漏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钟为宜)
2020/4/25
• 6。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至数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虚脉类:应指无力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2020/4/25
4.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 1)举、按、寻、循、推 • 举---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浮取)。 • 按---手指用较重的力度取脉(沉取)。 • 寻---寻找,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2020/4/25

1.含义:
• 脉象: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四要素:脉位、至数、脉形、脉势。
• 脉诊:
2. 原理与意义:
3.诊脉的部位:
➢ 三部九候遍诊法:《内经》中诊脉的部位分头 、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三 合九,称三部九候。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脉诊又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我进行脉诊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对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在中医理论中,脉诊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脉搏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人体内脏功能的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防治。

脉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脉诊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脉诊需要耐心、细致和敏感的观察和感受。

不同的脉象变化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病理变化,因此对于脉搏的触感、脉搏的频率、脉搏的力度等细节都需要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感受。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考验耐心和细致的能力。

脉诊还需要医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要想准确地进行脉诊,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因为脉诊不仅仅是简单地摸出脉搏的频率和力度,还需要将其与中医的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准确地识别出各种脉象的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脉诊实验教学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实验教学中,我发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进行脉诊的关键。

因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脉搏的变化,只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征。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增强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对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脉诊不仅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还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医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研究,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脉诊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含义】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沿革】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脉法具体记载于《黄帝内经》;脉法实践者是东汉张仲景;脉学专著创始者是西晋王叔和(《脉经》);许叔微首绘脉象图及施发的《察病指南》为学习脉法提供了直观教学;推广普及脉法的是明·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创新发展于近现代。

【地位】脉诊是中医学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的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内容。

其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诊检测方便,信息丰富,通过诊脉可了解人体表里诸多的生理病理变化,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诊脉主要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含义】(1)脉:即脉道,是血液汇聚之处,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道运行的作用。

(2)脉动(脉搏):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营血在脉道中运行时产生脉动,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3)脉象: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是血脉脉动所呈现的部位(深浅)、速率(至数,即快慢)、形态(长短大小)、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等组成的综合形象。

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简而言之,脉象是以心脉为主,在各个脏腑和气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信息窗口,具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状态,可以辅助医生分析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诊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进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门艺术,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因此脉诊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难度性。

通过对脉诊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脉诊的技能,增强对脉搏的触觉和感知,并且理解脉象与脏腑的关系,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度和临床实践能力。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脉象的触摸和感知对于脉诊的重要性。

学生们需要通过触摸不同病人的脉搏来感受不同的脉象特征,例如脉搏的弦数、宽窄、滑涩、浮沉等特点,以及脉象的节律、速度等变化。

只有通过不断的触摸和感知,才能让学生对脉搏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使他们对脉象的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患者,脉搏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手法,灵敏地感知和分辨不同的脉象特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不断触摸和感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脉象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脉诊实验教学也让我意识到了脉象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在课堂实验中,我们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脏腑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的触摸和感知,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脉象与脏腑的关系,例如肝脉的弦数和紧绷与肝气郁结的关系,心脉的滑数与心火旺盛的关系等。

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脉象与脏腑的关系,对于他们今后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认为我们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脉象特征,结合具体的案例和临床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脉象与脏腑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进展。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还体会到了脉诊的主观性和难度性。

脉搏的观察与感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情绪等,以及医生自身的触摸技巧和临床经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或太溪
➢ 寸口诊法:即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 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 方法。
4.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 1)举、按、寻、循、推 举---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浮取)。 按---手指用较重的力度取脉(沉取)。 寻---寻找,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举按皆大而有力-实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痰,食,实热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诸痛,痰饮 紧脉-紧张有力,状如转索-寒证,痛证,宿食 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热证 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势-健康人,病进
相兼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沉迟脉:主里寒证。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
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 弱脉-极软而沉细-气血两虚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积,疝气,癥瘕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寒证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缓怠-脾虚,湿证 涩脉-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热证 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热亢盛,瘀滞,痰
6.掌握怪脉的含义及意义。 7.掌握相兼脉的相兼规律和主病规律。 8.了解诊妇人脉的内容。 9.熟悉诊小儿脉的方法及内容。
1.含义:
脉象: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四要素:脉位、至数、脉形、脉势。
脉诊:
2. 原理与意义:
3.诊脉的部位:
➢ 三部九候遍诊法:《内经》中诊脉的部位分头、 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三合 九,称三部九候。
时间: 诊脉必平旦(清晨)。 五十动:每次诊脉时间必满五十动。(以2—3分
钟为宜)
5. 正常脉象(平脉):
形态: 位---不浮不沉,三部有脉 数---一息四至,闰以五至 形---不大不小, 势---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沉取不绝。
特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病证。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胆上亢。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
证。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生理变异:年龄、性别、形体、季节、饮食、情绪、解剖位置的 变异等。
❖ 季节变化: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 ❖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态表现者。 ❖ 六阳脉:六脉浮大等同,无病态表现者。 ❖ 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 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6。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脉诊
【学习目的要求】
1. 理解脉象的含义、诊脉的原理及意义。 2. 了解诊脉部位的演变,掌握寸口诊法。 3.掌握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 掌握正常脉象(平脉)的形态、特点及生理变异。
5. 熟悉28病脉体系的内容,掌握常见病脉(浮脉,沉脉,迟脉, 数脉,虚脉,实脉,缓脉,洪脉,细脉,弱脉,微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濡 脉,结脉,促脉,代脉等)的脉象特: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至数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虚脉类:应指无力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脉势

实脉类:应指有力
食停滞 动脉-脉短如豆,滑数有力-痛,惊
虚脉类:应指无力 虚脉-举按无力,软而空豁 -气血两虚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诸虚劳损,主湿 微脉-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阴阳气血诸虚,阳气暴脱 代脉-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风,痛,跌仆损伤 短脉-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2)总按、单按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单按---用一指诊察寸关尺寸某一部脉象。
注意事项平息、五十动。
平息: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 息计数;并集中思想。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热盛 濡脉-浮细而软无力-虚证,湿证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亡血,失精,崩漏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