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3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3](https://img.taocdn.com/s3/m/4688643aed630b1c59eeb57e.png)
44、水分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45、灌溉定额: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46、节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
8、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
(1)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
(2)原因: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和清水冲洗。
(1)生育期:①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可以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也表示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般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始期始期天数计。
方法及原理研究;③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
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②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③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⑥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cfd70fbb68a98271fefa3c.png)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dfe789b9ec3d5bbfc0a745c.png)
(4)低温冷害
黑龙江省积温带
>10活动积温带
项目 1
2
3 45
6
1、作物生育进程中各部器官及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 作物高产群体形成过程中分阶段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质量指 标。
2、将高产、高效群体形成过程中作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群 体内个体之间、个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确 定正确的技术措施。
3、根据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逐步实现调控技 术的模式化、规范化。
(一)黑龙江自然资源概况
2、地形地貌复杂:北南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 岭、老爷岭两大山区,东西松嫩和三江两大 平原。全省森林茂密,覆盖率35.5%。大小兴 安岭、张广才岭三面围绕松嫩平原。全省土 地总面积中山地占4.3%,低山地21%,台地 (漫岗)13.3%,平原39.1%。由于地形地貌 的差异,形成了北部丘陵漫岗区域、东部三 江低平原区域、东南部山地区域、中南部松 嫩高平原区域、西部松嫩冲积平原区域。不 同的地形,通过对光、热、水、土再分配的 影响,使各区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生产结构和 不同的栽培制度。
(四)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基础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形 态学、生物化学和地学
方法学科:生物统计学、理化分析、田间试验
交叉学科:作物育种、营养与施肥、灌溉、农 业气象、农业机械、土壤耕作等
新兴学科:运筹学、系统论、信息学、控制论 等
生产检验:农技推广、农业开发
三、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
作物栽培学科发展
![作物栽培学科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9b988d876eeaeaad1f3304a.png)
作物栽培学科发展作物生产维系着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领域。
栽培作物是农业生产的主体部分,作物栽培学与作物遗传学科组成的作物科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
我国的作物栽培学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农业院校新开设的专业主课,由此诞生了中国作物栽培学。
50多年来,作物栽培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于大面积作物生产,攻克了比西方国家复杂得多的众多栽培科技难关,作物栽培科学与农业科学其他学科一起,在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问题以及作物生产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
作物栽培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的关系;探索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发挥作物最大生产潜力和投人的最佳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技术途径与措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与调控人类生存环境的应用学科。
作物栽培学包涵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和作物管理学等领域。
任何农业科技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领域里的应用,都必须通过它的检验评定和组装配套,才能发挥其功效和价值。
因此,作物栽培科技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状况目前,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呈现五大特色,即多目标、显效应、新特点、精定量、重集成。
(一)作物栽培学向多目标发展,不断开拓学科领域范围作物栽培学明确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项目标,作物栽培学研究领域不但重视作物高产、优质,同时也重视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关系。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凸现,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查到严重威胁,已成世界性问题。
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农产品品质较差和质量安全等问题十分突出,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由于作物生产中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使近1亿亩的农田及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不但使生态环境恶化和危害人民健康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国际竞争力。
作物栽培学概述
![作物栽培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bf6c6133d4b14e852468ee.png)
一、作物的产量
(二)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
,即: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单株产量
作物不同,产量构成因素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单株
产量的组成上。如禾谷类为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棉
了农业,使人类从渔猎采集和穴居,走到丰美的平
原,过上耕耘养殖,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开创了
五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作物的起源地。12个基因中心。中国的中部和
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发源地和
栽培作物起源中心。黍、稷、粟、大豆(菽)、大
麦、荞麦、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
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栽培稻是起源中心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
4、稳定”三农”。作物种植业比重大,对农
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和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5、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
,大田作物生产必将会得到现代科技的武装和改
造,从而展现出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的新景
象。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
三、特点
农作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又属露天生产,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分类
一、作物的分类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
化和利用而演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目前世界上栽培种植的植物约1500种,其中粮、 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杂等 这些人工栽培的植物统称为作物(广义概念)。
一般所说的作物主要是指粮、棉、油、糖、烟
、麻等大田作物。另外一部分茶、桑、果、菜、药
作物栽培学概述
作物栽培学创新与发展
![作物栽培学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bae23f5a8102d276a22fed.png)
作物栽培学的创新与发展前言:我国从过至今一直是一个农业产粮大国,随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随着我国人口的再一次突破,我国内部的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等等大量的矛盾也在不断的突出,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便是需要对于我国十多亿人口的农产品安全供给问题进行解决。
而随着我国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几部,当前我国农业战线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便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成产水平,促进我国当前由农业大国想农业强国进行转变。
我国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物的栽培学作为农业科学的主要学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新形势需要我们工作者在作物栽培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的与时俱进,对我国的未来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作物学当前面临的形势所谓作物栽培学,指的是主要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等形成的规律以及环境条件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主要对于优化决策、生长调控以及栽培管理等途径进行探索,最终达到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我国的作物栽培学可在经过我国大部分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探究之后,最终以作物胜利、技术原理以及环境生态三点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控技术环境以及产量品质等之问的动态关系,以高产。
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作为最主要目标,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物栽培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创造出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当时的人力资源条件水平的限制,导致了近几年重大的科研成果较少,技术储备少,栽培研究的规模以及研究深度较低,发展速度明显缓慢。
而当前作物栽培学存在作物生产增收增效困难以及栽培出的成果产出无法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两个大的难题。
增收增效的难度提高,自重就要加强要就的工作,目的在于为了推进生产的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的先进技术。
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经验,例如日本等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等经验都可以成为我国借鉴的目标。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https://img.taocdn.com/s3/m/f74d49b7be23482fb5da4c87.png)
1、何谓作物,作物栽培学?广义:指所有经人工栽培的植物。
狭义:指在大田里栽培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亦即通常所说的“庄稼”。
一般所说的作物都是指狭义的。
目前,我国的大田作物约有50余种。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1)、性质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机理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农产品。
3、简述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4、作物栽培业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1、作物栽培业是生物生产,是以有生命的“机器”生产有生命的产品。
2、作物栽培业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它合成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3、作物栽培是初级生产,别的部门都直接或间接以作物栽培业为基础. 4、作物栽培业是露天生产,受自然支配,人类难于控制。
5、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麦现在哪些方面?1、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衣着的来源。
2、作物栽培业是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基础3、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多种工业原料和药材原料。
4、深加工使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6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一)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作物体系的建立及其技术原理的研究。
(二)集约条件下农作高产、优质、高效机理和技术体系及突破点的研究。
(三)农作物抗逆稳产综合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四)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五)间、套、复种立体种植机理与技术的研究(六)集约栽培技术体系与环境资源保护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七)农作物栽培体系计算机模拟系统的研究(八)农作物高产水平下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7、我国农业生产可分为哪几个区域?1、内蒙古高原区2、新疆甘肃灌溉农业区3、青藏高原农业区4、东北农业区5、黄土高原区6、华北农业区7、长江流域农业区8、东南沿海农业区9、云贵高原农业区8、我国在作物起源中占有什么地位?9、我国古代作物栽培中哪些传统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10、“由谁养活中国”这一提问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1、你对“可持续农业”是怎样理解的?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发展生产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02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02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7c6e95abe23482fb4da4c1b.png)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 据《中国农学书录》记载,中国古农 中国农学书录》记载,
1.重农思想的贯彻 2.品种资源丰富 3.土地利用率高 4.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 5.丰富的古代农学典籍
书有542种 其中失传的有200种 书有542种,其中失传的有200种.在这些 542 200 农业专著中,记录了最早使用垄作栽培, 农业专著中,记录了最早使用垄作栽培, 绿肥轮作,生物防治嫁接技术等大量科技 绿肥轮作, 资料.中国的古代农学,堪称世界一流. 资料.中国的古代农学,堪称世界一流.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机理, (1)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机理,高产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群体生育各期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指标. 群体生育各期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指标.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 各种环境因素与作物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 (2)各种环境因素与作物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 1.重农思想的贯彻 各部器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各部器官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综合诊断的原理 与方法. 与方法. 2.品种资源丰富
3.土地利用率高 4.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 5.丰富的古代农学典籍
(3)栽培措施的作用原理和高产群体的调控原则等. 栽培措施的作用原理和高产群体的调控原则等.
(二)现代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
1.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基本研究方法和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
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棉,油菜等作物上探索建 在水稻,小麦,玉米, 在水稻,小麦,玉米, 立了正确诊断各部器官生育进程的作物叶龄模式;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立了正确诊断各部器官生育进程的作物叶龄模式;高 产群体 "黑黄"节奏的叶龄模式;高产群体生育各期 黑黄"节奏的叶龄模式;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发展数量的叶龄模式;调控措施运用时间的叶龄模式, 发展数量的叶龄模式;调控措施运用时间的叶龄模式, 从而使栽培措施的运用规范化,模式化.叶龄模式把 从而使栽培措施的运用规范化,模式化. 1.重农思想的贯彻 作物模式栽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我国对作物栽培 作物模式栽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品种资源丰富 理论与技术体系改进的重要贡献. 理论与技术体系改进的重要贡献.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
![作物栽培学_作物栽培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23d49580eb6294dd886c72.png)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课程代码
03085-03086
总学时120
讲课:90学时
实验:30学时
实习:1周
学分
5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对象
农学专业
教材和
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胡立勇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文钰主编.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1.1.2作物生产的特点
1.作物种植的地域性
2.作物种植的季节性
2.中国作物网:http://
3.中国农业网:/
4.中国作物科技信息网:http:///caw/zuowu_c.htm
5.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包括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137个县、市。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川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2县,共129个县、市。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2.1作物的起源
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作物栽培学试题加总结
![作物栽培学试题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2ad74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0.png)
《作物栽培学》试题第一套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冬小麦:秋冬季播种的小麦。
2.作物的拔节期:全田50%的植株第一节间伸长0.5-2cm的时期。
3.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4.套作:是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5.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100%。
6.稻米的垩白度:垩白米率×亚白面积。
7.作物的适应性:作物适应环境的特性,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8.源和库: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产物的器官。
库是接纳或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或产品器官的容积与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9.籽粒充实度:籽粒千粒重/饱粒千粒重×100%。
10.有效分蘖:能形成有效穗的分蘖。
1.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禾本科、锦葵科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
3.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包括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无性繁殖材料三类材料。
4.种子休眠原因有胚的后熟、硬实、发芽的抑制物质5.喜氮作物有水稻、小麦等,喜钾作物有烟草、甘薯等。
7.水稻分蘖后期,为控制无效分蘖,应采用晒田技术。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1.油菜的收获指数约为( B )。
A、0.15B、0.28C、0.47D、0.662.千粒重25-30克的农作物为( B )。
A、玉米B、水稻C、小麦D、油菜3.水稻早中、晚稻群划分的主要依据为对(A )的反应。
A、日照长度B、水分C、温度D、养分4.二氧化碳补偿点较低的作物为( B )。
A、水稻B、玉米C、小麦D、大麦5.玉米起源于( C )起源中心。
A、印度B、中亚C、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D、南美6.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是( A )。
A、白菜型油菜B、棉花C、小麦D、大豆7.玉米的种植密度约为( D )株/公顷。
A、1.5万B、30万C、15万D、4.5万8.我国优质籼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B)左右。
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dc472bbb68a98271fefa47.png)
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一、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一)作物栽培学的简史春秋旧中国(公元前770年)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农事种植的记载。
西汉(公元前1世纪)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元代的《农桑辑要》及清代的《授时通考》。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只有《作物学》,而无独立的《作物栽培学》。
新中国成立后,《作物学》走向分化,独立的作物栽培学应运而生。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出版第一部《作物栽培学》。
(二)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1. 研究与参加编制了各种主要作物的生态适应区划,合理种植制度区划和品质生态区划;2. 研究了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植株个体形态、群体长势与长相、群体结构的动态指标,营养诊断指标,有重点地研究了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生产操作机械化、农业技术指标化、栽培措施标准化,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3. 研究了作物栽培技术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4. 研究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5. 研究揭示了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配套集成了各种作物在主要产区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一)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
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流:指作物植株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从源、库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与对流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的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
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
(二)多学科相融合的现代栽培技术研究1. 研究的对象从只注重单一作物的研究拓展到两作、多作的复合群体,乃至有关的连作、轮作等理论与技术;2. 研究目标从单纯追求产量,发展到着眼于高产、优质、高效,要注重产品品质,讲求市场效益,掌握商品信息,关心经营管理;3. 研究领域从单纯研究作物在农田的生产系统,延伸到产前(种子)和产后(农产品加工)相联系,农业生产与农业机械化相联系;4. 研究途径从重视作物内在的栽培生理微观机理的研究,拓展到同时注重作物生产的生态环境、栽培环境、高效利用与节约自然资源;5. 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单纯研究某一生育阶段或生产技术的田间试验,发展到运用高新技术研究作物栽培的生物学机制,丰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f3db2573b3567ec102d8a87.png)
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摘要: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以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
但在现代栽培的科学研究方面,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60多年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的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这些年的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也对世界水稻栽培技术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对60多年间对我国水稻生产发展具有影响的8个栽培理论和3个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笔者对中国水稻栽培技术的下一步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做一下讨论。
关键词:水稻;栽培理论;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水稻原产于亚洲的热带,在古代中国广为播种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转而传遍了世界各地,现在水稻已经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中国用占世界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间水稻栽培技术的科技发展而增产的粮食养活了中国的众多人口,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经历了从矮秆到半矮秆再到杂交稻,现在发展到了超级稻,这些都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水稻栽培的基础知识1.1 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广,从南部的海南岛一直到北部的黑龙江,从东部平原到西部高原都有水稻的种植。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耕地,我国的农业技术部门做了大量的研究,根据地域不同、土壤肥沃不同、土地水分不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出最适合当地种植水稻的系统技术,并经农业科技部门进行逐步的推广。
1.2 病虫防治及农药推广水稻3大主要病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
其他重要病害有稻曲病、恶苗病、霜霉病等。
病害流行暴发的根本原因是:种植的不合理造成病害发生、积压的病菌反复、有部分新的病菌产生。
水稻的2大虫害主要是灰飞虱和稻纵卷叶螟。
形成病虫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套种作物吸引害虫导致水稻“遭殃”,再就是天气变暖适宜害虫的生产繁殖环境。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第三章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第三章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4b7a5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3.png)
*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
包括上海市及皖、苏、鄂大部,浙、赣、湘三省北部的三湖平原,共243个县(市),耕地1167万公顷,其中水田占2/3。 作物多一年二熟。除部分低丘岗地外,均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粮、棉、油、麻、丝、茶等重要产地,稻谷、棉、油菜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3,麻类作物面积占全国的18%,产量占30%。
*
第三节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 成就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在1950-60’s, 围绕种植制度改革,研究了与多熟制配套的作物栽培技术,推广育苗移栽技术; 明确各种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品种的合理密植范围及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 针对作物生产上的主要自然灾害如旱害、病虫草害、低温冷害、洼涝渍害、小麦霜冻、水稻烂秧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了作物大面积稳产高产。
*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我国从事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学成果推测,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在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开始的历代古农书对我国古代农业中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抗逆栽培、因时因地因种制宜等农学思想都有详细的记载,有的思想至今都有指导价值。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
1980’s末期到1990’s中期,我国由农业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工出版了一套大型的《中国主要农作物栽培学》丛书。目前又在酝酿出第二套丛书。 1980年以后,北方高等农业院校一般以山东农学院主编的《作物栽培学》(北方本)为主要教材。 及至1989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杨守仁、郑丕尧主编的《作物栽培学概论》,1995年出版王树安主编的《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这2本书是1990’s到21世纪初北方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应用的权威教材。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2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2](https://img.taocdn.com/s3/m/c4b060d0195f312b3169a5b6.png)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1、作物产量(yield)是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2、生物产量(biological yield)是指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即作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器官干物质的总重量。
3、经济产量(economic)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一般所指的产量是经济产量。
4、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也称经济系数,是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5、源(source)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物的供应。
6、库(sink)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7、作物群体(crop population)是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包括单作群体和复合群体两大类。
8、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①存在制约关系,因此要获得高产,必须使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在一个最佳的组合。
②相互补偿作用,即后形成的产量因素可以补偿前期形成的产量因素的不足9、源、库、流三者的关系:①源是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源充足可以促进库的发展,库大又能提高源的能力;②库和源的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10、流的主要器官: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同化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的薄壁组织是运输同化物的主要组织。
11、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①在地上部分的植株是争取光合营养;②地下部分的根系争取水和矿质营养。
12、自动调节(self adjustment)是通过个体对变化着的环境条件的反应而发生的,包括植物对刺激的感受性、传递和反应。
13、作物的群体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14、影响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因素:①株型(plant type):植物体在空间的存在样式适当密植、不倒伏、生物产量大、收获指数高②种植密度(planting density)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成线性提高,达到一定密度时产量达到最大。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80cd344431b90d6c85c7c5.png)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作物栽培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应用性学科[1],是研究作物生?L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措施和途径,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卫生及生态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它作为我国大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之一,其教材、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历来受到重视[1-3],经历了多次教学改革,已形成具有中国农业特色的作物栽培学的教学与研究体系,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接一批的农学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作物栽培学的特点(一)课程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强作物栽培学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油菜、甘蔗、烟草、甜菜、青稞等作物,以及这些作物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范围、种植情况、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等以及该作物最新的研究前沿,该课程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强。
(二)课程的综合性强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应用性广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它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生态学等课程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中,将各课程知识融合在作物栽培学中,真正理解作物栽培学的精髓。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地域性较强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以及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不同,各地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栽培技术也各异,表现为作物的种类、作物的技术规程、栽培模式及种植制度的多样化,教材的内容因地制宜。
北方主要讲述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甜菜和马铃薯等,中部主要有水稻、油菜、小麦、花生和棉花等,南方主要讲述水稻、玉米、花生和甘蔗等。
各高校应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作岗位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科技种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任课教师缺乏教学实践“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浅谈新时期我国作物栽培学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
![浅谈新时期我国作物栽培学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7ca6f2f6770bf78a65295495.png)
教育与 电子技术
浅谈新 时期我 国作物栽培 学面 临的形势 与发展方 向
■刘永兵
作物栽培 学是农 业科 学的前沿学科之 一, 在解 决我 国农 产品的安全
供给上发挥 了重要作用 。回顾 2 0 世纪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 与所
实践表明 , 作物超高产的研究与应用 , 在提高大面积作物生产水平
作 物栽 培学基础研究是 作物栽 培学研 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 作物栽 培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起 着引领 和支撑作 用。目前 , 虽然对作物生长发
育及其调控的叶龄模 式 、 作物产量形成的光合性 能机制 、 作物 “ 源、 库、 流” 关 系、 作物群体质量形成生理诊断指标等进行 了初步研究 , 但要充
包括作 物生产数据库及信 息系统 、 作 物生长预测 和监测 系统 、 作 物管理 决策支持 系统 、作物空间信息系统( 3 S 技术等) 、 精确农业支持系统 、 作 物智 能教学 和苗情诊 断系统 、 虚拟作 物以及 网络服务 系统等 。 在这 方面, 我国必 须根据实际情况合 理地吸收国外先进思 想与技术 , 走 自己的路 , 构
因此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促进我 国由农业大 国向
农 业强 国的转变, 是农业 战线科技工作者肩负 的伟 大历史使命。建 国以 来, 我 国农业取得 了举 世瞩 目的成就, 以不足世界 7 %的土地养活 了世界 2 2 %的人 口, 对 世界的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 。
道路 , 奋力开创作物栽培科学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保 障粮食安全 的崭新局 面 ,为提高我 国作物生产水平 而发挥其他学科不 可替代 的作
属分布、富集 、 规避 的规律和分子机理 , 主要污染物影响农产品安全性 的机制及其修 复理论 与机制 , 有害物质替代 、 阻抗和消减理论和技术途
作物栽培学总论 (2)
![作物栽培学总论 (2)](https://img.taocdn.com/s3/m/16f7671a5f0e7cd1842536f6.png)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作物栽培学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 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农业古国,农业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
期,已开始有农书的出现,如秦国的《吕氏春秋》,后魏的《齐民要
术》,明代的《农政全书》等。
一、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虽然作物栽培学知识的积累可以追溯到远古,但作为一门较完整的学 科诞生并不长。一般认为,英国人泰尔是首先倡导把作物栽培学作为 一门学科的。 我国的作物栽培学是20 世纪50 年代农业院校新开设的一门专业主课, 并由此诞生了中国作物栽培科学。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齐民要术》、《吕氏春秋》、《农政全书》、《汜胜之书》。
(二 )中国现代作物栽培学
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基本研究方法和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 陈永康单季晚稻“三黄三黑”看苗诊断,刘应祥小麦“马耳朵、驴 耳朵、猪耳朵”叶片诊断。 研制开发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模式化作物栽培技术体系 高产群体“黑黄”节奏的叶龄模式栽培技术,移栽棉规范化栽培技 术,优质高效、持续高产栽培技术。 发展了作物群体质量理论与栽培技术 提出了“作物经济产量=花后光合积累量+花前贮藏量×运转率; 明确了“稳叶、扩库、强源”的正确途径;改革肥水运筹模式等。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793c33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e.png)
作物栽培学四⼤理论作物栽培学四⼤理论摘要:作物栽培学四⼤理论是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理论是作物实现⾼产、优质、⾼效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的理论的⽬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产实践。
这⾥简单介绍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四⼤理论的建⽴、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等,仅共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源库理论;叶龄模式理论;群体质量理论;化学调控理论。
引⾔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产、优质、⾼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四⼤理论: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也是探讨作物⾼产、优质、⾼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的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理论体系是研究⼈员必须要做的功课。
本⽂简单的从四⼤理论的建⽴、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等来阐述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以便今后的学习。
⼀、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源库理论的建⽴1928年,Mas on 和Ma sk el l 通过碳⽔化合物在棉株内分配⽅式的研究, 提出了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来描述作物的产量形成。
在现代作物栽培⽣理研究中,特别是在超⾼产栽培理论的探讨中,常⽤源-流-库理论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
它们相互作⽤,相互制衡,共同维持作物的⽣长。
(⼆)源库理论的内容源是指作物⽣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的茎杆、叶鞘、穗轴、果⽪以及⼦叶、种⽪、胚乳等其他⾮叶器官(绿⾊部分)。
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等。
代谢库:指⼤部分输⼊的同化产物被⽤来⽣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
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
![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656970a8956bec0975e3ca.png)
作物栽培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作物、作物(crop)的概念也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植物约1500种,大致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烟、桑、菜、果、药、杂等。
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对这种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在1~3o C左右,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 0o C 左右,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填空题:作物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有: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3.绿肥及饲料作物(forage andgreeruaanure crops)按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简答题: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的特点:1.作物生长的规律性2.作物种植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3.作物生产的持续性4.作物系统的复杂综合性作物栽培学的代表性理论成就:1、作物产量源库理论2、作物叶龄模式理论3、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4、作物化学调控理论水稻名词解释:水稻品种的“三性”(感光性、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分蘖: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分蘖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
第四节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面积960万km2,东西 向、南北向的长度都在5 000 km以上,地势、 地貌千差万别,气候差异悬殊。这样,就形成 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
•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 产,1970’s末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的 全国农业综合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具有不 同特点的一级综合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1
第四节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 1980’s初,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此基础上, 依据:
– (1)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 (2)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 – (3)种植业发展和关键措施等的相对一致性,并保
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 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一级区是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 占地位命名,二级区则以地理位置和地貌类型命 名。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8
第三节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 成就和发展趋势
•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9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 在1950-60’s,
– 围绕种植制度改革,研究了与多熟制配套的作 物栽培技术,推广育苗移栽技术;
–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提出了高产更高产的技术途 径与技术体系;
– 免耕与地膜覆盖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大面积应用。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2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 1990’s以来,以优质、高产、高效、无害化生 产相结合为目的的及综合利用周年自然资源的 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正在广泛进行。
物栽培与其他学科的杂交,产生出明显的杂交优 势。例如:
– 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作物栽培与塑料工业杂交,为 作物栽培带来了大棚生产、地膜育秧和地膜覆盖栽培, 不但可以使作物播种期提早,而且使南方作物北移, 充分利用早春和暮秋季节,进一步提高了复种指数, 地膜覆盖还有避免和减少土壤冲刷、表土结构破坏和 养分流失,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
– 遥感、遥控等新技术也逐渐在作物栽培中采用, 从而有可能使作物的模式化栽培达到一个新的境 界。
• 综合上述,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 单项技术的应用到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7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 近年来,在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中还广泛运用了 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对作物生产系统的模拟和 调控进行探讨。
• 1970’s末期以后,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有了新的 发展。主要表现在:
– 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如我校参与的:
• 河北省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
• 河北省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
• 主研:棉花亩产皮棉百公斤栽培技术体系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6
第二节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就
• 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我国学者具有 独到的建树。
– 研究明确了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产量构成因素 与器官建成的关系,器官同伸规律及其调节控 制原理;
– 把作物群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光合物质生产体系, 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作物群体合理动态 结构的新概念;
• 若配以遥感遥控技术,还可以在室内进行诸 如水资源、土壤养分、病虫害和产量的监测, 再把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这样,就能针对 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处理。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9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 因此,今后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 算机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在作物栽培科学中 的应用,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十分 广阔的。
– 七、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桔区
– 八、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 九、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 十、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3
一、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共180 个县(旗、市),总耕地1 643万公顷(1980年),占 全国的16.5%。
成果推测,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 在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开始的历代古 农书对我国古代农业中的精耕细作、用地养 地、抗逆栽培、因时因地因种制宜等农学思 想都有详细的记载,有的思想至今都有指导 价值。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 春秋战国(前770),《吕氏春秋》 – 西汉(前1世纪),《氾胜之书》 – 后魏(6世纪),《齐民要术》 – 南宋(12世纪),《陈旉农书》 – 13世纪,《农桑辑要》 – 明,《农政全书》 – 清(18世纪),《授时通考》等
• 由于作物生产系统中的组分十分复杂,并且收
投资、资源、气候、季节、地域等各种因素的
影响,加之作物生产周期长,有些方面甚至根
本无法统一定性或定量研究。但如果利用计算
机模拟,就可能克服这些障碍,寻求优化方案,
为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8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2
第四节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种植业分区中的10个一级区:
– 一、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 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 三、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 四、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 五、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
– 六、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
• 现在普遍认为,对待作物栽培技术,应该吸取各 学科发展的新技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 步的提高,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害化 生产的方向发展。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4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不断为作物生产提 供高产优质品种、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作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5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 2003年4月,于振文主编的新版面向21世纪教材 《作 物栽培学》(北方本)出版,目前正处于1995年版 与2003年版教材的转换之中。
• 沈阳农业大学董钻主编出版了《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二版教材。
• 河北省在1980’s末期到1990’s中期出版了一套《河北 省主要农作物栽培》丛书,除小麦以外已基本出齐。
• 此后,国家和各地区根据作物生产的发展和 当地特点,陆续出版了不同类型的作物栽培 学教材和教科书。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4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 1980’s末期到1990’s中期,我国由农业出版社和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工出版了一套大型的《中国主要农 作物栽培学》丛书。目前又在酝酿出第二套丛书。
• 大部地区为一年一熟,南部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 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马铃薯、 水稻、甜菜、亚麻及早熟棉等。
– 其中大豆、春小麦、高粱播种面积为全国的37%、46%和 49%,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冠。
– 玉米面积占全区粮食的35%,居首位。 – 北部是马铃薯集中产区,也是全国(马铃薯的)种薯基地。 – 甜菜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70%以上,亚麻产量占全国90%
– 明确各种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肥力水平、不 同品种的合理密植范围及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
– 针对作物生产上的主要自然灾害如旱害、病虫 草害、低温冷害、洼涝渍害、小麦霜冻、水稻
烂秧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保证了作物大面积稳产高产。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0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 本区滩川荒地较多,日照充足,日较差大,有利甜菜生 长和糖分积累,甜菜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 本区分3个二级区:内蒙古北部区;黄土高原区;长城
沿线区。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5
三、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 本区位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渭北高原以南,秦 岭淮河以北,包括京、津及山东全省,冀、豫大部,
苏、皖两省淮河以北,山西南部和陕西的关中平原, 共456个县(市),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6%。
• 本区3/4为平原,土层深厚肥沃,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 组织培养技术不但能育成新品种,而且能利用少数 细胞繁殖后代,从而大量节省种子或其他播种材料, 免除大量调运和因调运带来的病虫草害流行等不利 因素。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6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 作物的水培、沙培、气培等无土栽培新技术也逐 渐在作物生产中应用,为作物栽培向工业化方向 发展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第三章 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 第四节 • 第五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就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成就和 发展趋势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我国作物生产的现状
2019年12月10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 我国从事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