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1

合集下载

1.4物质的性质探究教案

1.4物质的性质探究教案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理解)。

2.认识铜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铜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展示]:铜片、铝片、酒精、水、食盐等,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闻气味[说明]:颜色、状态,气味可以通过感官直接判断,密度、熔点、硬度等可通过物理方法测得,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镁带能燃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硬度等)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等)[实验]: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铜片颜色改变。

观察与问题:铜片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假设与预测: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1)烟灰(2)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物质实验与事实:验证:(1)用洁净的布擦铜片的黑色部分;将铜片装在敞开的试管中加热(2)用银白色的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以保证隔绝空气,然后加热,放冷,再打开铝箔。

解释与结论:解释:(1)铜片与酒精灯火焰隔绝仍变黑,说明黑色物质不是烟灰。

(2)铜片隔绝空气加热不变色,说明黑色物质是铜片与氧气反应生成的。

结论:铜片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

反思与评价: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可通过对生成物的鉴别去说明。

表达与交流:加热铜+ 氧气→氧化铜Cu O2CuO。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1.4《物质性质的探究》电子教案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1.4《物质性质的探究》电子教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4 物质性质的探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归纳学习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2.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1.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判断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物质的不同变化,当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变化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物质了。

【提问】为什么我们用钨丝作为灯丝而不用其他金属呢?为什么蜡烛可用来照明?为什么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灭火?【讲解】金属钨:钢灰色或银白色,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

蜡烛:熔点低,易燃烧。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上述对物质的性质描述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灭火,还有一类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钨做灯丝。

我们就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易,能;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提问】刚刚我们学了4个概念,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呢?【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乙醇能作为汽油,铅笔的笔芯是石墨,二氧化碳可以作灭火器的填充剂等,这体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呢?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1、熟练掌握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区别、联系。

2、能够说出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方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方法。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通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参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严谨。

学习重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突破策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教具:酒精灯、铜片、洁净的湿布、试管、试管夹、胶塞。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点燃激情】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那么物质能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由物质的什么决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1.4 物质性质的探究【阅读质疑,自主探究】教师用语: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24页,并围绕学习内容试着提出问题。

活动形式:学生自读教材后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学生阅读后让学生提问题,包括老师预设的问题归纳梳理后主要有:①、什么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②、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都有哪些?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活动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设疑,教师补充和完善,使提出的问题更全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问题自学。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问题①、②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得出正确答案,老师予以补充总结:①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②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一般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测定,一般包括物质的可燃性等。

问题③难度较大需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③联系:物质的变化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的变化可反映出物质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1.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知识衔接:结合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践探究:注重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质性质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情境创设: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撰写一篇科普文章,主题为“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性质知多少”,要求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向读者普及物质性质的基本知识。
3.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质性质在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知识竞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要求:
1.必做作业:
-完成课本第15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内容。
2.选做作业:
-设计一个与物质性质相关的实验,要求创新性强、操作简便,能够体现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情感关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化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质性质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方法。
2.难点:物质性质与物质组成、结构的关系,以及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于物质性质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方法等方面可能仍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化学性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因此,针对以下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4物质性质的探究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4物质性质的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用自学引导法学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用科学探究法学习铜的性质,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 严谨与快乐,认识探究这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
结论:预测1-(1)错误
验证假 设与预测1-(2)的实验: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
现象:铜片变黑
【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
阅读课本23页“解释与结论”
加热
表达与交流
铜+氧气 氧化铜
Cu O2CuO
拓展 与迁移
进行另一个验证预测2的实验:用真空泵(也可用其他抽气装置,如吸尘器或大号注射器)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随 后,趁热打开试管的胶塞,你估计试管内铜片的红色部分会有什么变化?说明理由。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
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讨论交流]课本21页
[板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教学目标

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初中化学的学习后,对物质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如使用显微镜、滴定管等实验工具,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
然而,学生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3)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实验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教学软件:运用互动教学软件,进行实时问答、问题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实验器材和药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和药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1

《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1

《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1《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课题】 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含义。

2)体验到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3)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4)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5)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工具】化学实验仪器【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酒精灯的使用;固体加热的方法;加入物质的方法等◆教学情景导入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颜色有什么变化?你想知道原因吗?你想自己来验证吗?◆教学过程设计知识回顾: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各自表现为哪些方面?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物质的性质的主要步骤是: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其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假设与预测需要实验去证实,结论来自实验事实。

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如下:【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探究实验]实验名称:铜片加热仪器试剂:酒精灯、坩埚钳、铜片、火柴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住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实验现象:铜片由紫红色变成黑色注意事项:加热铜片或用试管加热物质时要使用坩埚钳或试管夹,以免烫伤手实验结论:铜片上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烟灰也可能是新物质【假设与预测】(1)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铜片变黑是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预测1(1):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预测1(2):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与铜片接触,则铜片不会变黑(2)联想到镁条燃烧实验并进行假设:铜片变黑是它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预测2: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颜色不变【实验与事实】探究实验1实验名称:验证预测1-a实验操作:用洁净干布或洁净湿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的黑色部分实验现象:黑色物质抹不去实验结论:预测1(1)是错误的,即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探究实验2实验名称:验证预测1(2)实验操作:把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实验现象:铜片表面变黑实验结论:预测1(2)是错误的。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册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册
板书设计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变化性等
二、实验探究物质性质
1.实验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
2.实验设计
-溶解性实验、燃烧实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三、物质性质的区分
1.物理变化
-不改变物质本质,如冰融化成水
2.化学变化
-物质内部结构改变,产生新物质,如铁生锈
-科学思维的运用: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在进行物质可燃性的实验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某些物质在点燃后火焰颜色不同。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元素在燃烧时火焰颜色的变化,以及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分类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纯净物、混合物等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化学教育资源链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物质性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你能举例说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吗?”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物质性质内容做好准备。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1课时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1课时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物质性质的探究”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科学探究实验:除了课堂上的实验,可以进一步开展物质性质的拓展实验,如探究不同物质的燃烧性质、溶解度等。
-科普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物质性质的科普文章,了解物质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历史资料:介绍物质性质探究的历史背景,如阿伏伽德罗定律、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等。
-学术论文:提供一些关于物质性质研究的学术论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前沿研究领域。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课堂参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方面还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存在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老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信心。此外,老师还需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4.教学辅助工具:使用模型、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和原理。
5.评价手段:采用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专题复习: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通过对往年中考题的分析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和一般思路。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解答经典例题让学生学会分析、设计实验,比较、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及解答方法。

5、通过练习让学生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其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针对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重温中考:
2012:
1)为了,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2)在学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明同
学。

他和小娜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2013:
1)如图是的实验:
2014:
1)小亮同学在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了盛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于是引起了小亮同学的探究。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一课时)教案-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一课时)教案-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课题 1.4 物质的性质探究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2)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2.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判断。

难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判断。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阅读法,比较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资源准备课件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木柴的燃烧、蜡烛的燃烧、液化气燃烧、煤炭的燃烧等图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木柴、蜡烛、液化气和煤炭都具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即可燃观察实验并学会运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图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因为性质与变化有一定联系。

探究新知分析归纳性。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性质”。

阅读P20-21回答问题:1、什么是物理性质?2、什么是化学性质?【讲解】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是由感官感知的或仪器测定的。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等等。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强调】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固有属性(是一种自学阅读,回答问题【朗读】【归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理解并做好笔记通过提出问题,用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讨论与交流是为了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帮助分析归纳总结出如何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要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理解,并学会运用区分。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4物质性质的探究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4物质性质的探究

1.4 物质性质的研究教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看法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初步学习科学研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分清性质与变化的联系与差别,学会比较解析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研究铜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研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研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感觉合作与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看法。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研究。

【教课难点】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差别。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 设问导入 ] 你知道酒精、水等物质有哪些性质?它们的每一条性质是经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思虑谈论 ] 学生思虑片刻后,交流并回答。

新课讲解一、物质的性质[ 过渡 ]为何不一样的物质在必定条件下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呢?这是由物质自己的性质决定的。

如纸燃烧是由于纸拥有可燃性。

下边我们来研究一下物质的性质。

[ 讲解 ]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比方,我们做过的实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 学生活动 ] 举一些平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湿润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谈论 ] 哪些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哪些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 小结 ]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 讲解 ] 在表达物质的性质时,常常有以下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比方:(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 (在湿润的空气里 )易生锈——化学性质;铁 (在干燥的空气里 )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 总结 ]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案设计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案设计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1. 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2. 会简单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

2.通过关键词区分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像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腐蚀性、可燃性、易生锈等。

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

下列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为什么?你能推知相关物质各有哪些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吗?[注意]描述物质的性质,通常用“易”“能”“会”“可以”等关键词。

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观察与问题【实验1-10】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可以观察到铜片变黑。

假设与预测1.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其应该容易抹去,且铜片不与火焰接触的话就不会变黑。

2.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铜片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则如果将铜片与氧气隔绝再加热,铜片就不会变黑。

实验与事实【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

(1)用洁净的布擦拭已冷却的铜片的黑色部分。

(2)将一段光亮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试管。

现象:(1)铜片的黑色部分无明显变化。

(2)试管中的铜片变黑。

判断:预测1错误。

结论:黑色物质不是烟灰。

【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2。

根据实际情况选做下列实验之一。

(1)用真空泵抽出装有铜片并用胶塞塞紧的试管里的空气,加热试管。

(2)用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气,隔绝空气,然后加热,冷却后打开铝箔。

现象:铜片不变色。

判断:预测2正确。

结论:铜片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反思与评价【实验1-13】收集铜片上的黑色物质,移入试管中,再滴加少量稀盐酸,加热。

现象:黑色物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结论:铜片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01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01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回答
阅读
思考
理解
回答
思考
观察
回答
理解
实验
交流
表达
记录
理解
练习
板书设计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一、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探究铜的化学性质
概念探究过程
文字表达式
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
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很漫长的,不可求快!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
课题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含义
2、体验到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3、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4、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5、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
逐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演示、练习
教学器
酒精灯、铜片、坩埚钳、火柴、试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镁条燃烧的现象?
[讨论交流]阅读P21讨论,
阅读P20引入课题
[板书]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总结常见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接触到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板书]二、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演示]取铜片,由学生归纳其物理性质
教师提出问题:铜片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猜想、教师归纳
提出预测
进行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学生表达交流

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科学版

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科学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质的性质分类和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够:
1.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够区分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并能够总结规律。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安全操作等。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分类、案例分析等。
-实验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实验仪器,验证物质的性质。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物质的性质,分析其差异。
-推理法:通过实验结果,推理出物质的性质。
4.物质性质的应用:
-物质的鉴别:通过物质的性质,区分不同的物质。
-物质的分析:通过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制备:通过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制备新的物质。
(3)化学性质的应用: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较弱,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概念的解释和实验操作的演示,通过举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性质。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教师制作PPT,展示实验操作步骤、物质性质图片等,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性质的分类、探究方法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强调物质性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新课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布置以下作业:
b.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为主线,如火烧纸张、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变化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提问方式: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纸烧完后会变成灰烬?铁为什么会生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通过对物质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学习化学的信念。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a.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巩固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b.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实例,分别说明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简要分析。
c.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物质性质变化,用文字描述并解释其原因。
2.实践操作能力提升:设计以下实验探究作业:
a.选择一种常见物质,如醋、碱面等,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2.新课内容:
(1)物理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物质的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6、将A物理性质B 化学性质C 物理变化 D 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 A ,②加热碳 酸氢铵时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D ; ③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A ; ④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 珠 C ;⑤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 体 A ,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 浊 D ;⑦铁易生锈 B ;⑧带火星的木条能 在氧气中燃烧 B 。
化学性质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 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毒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 还原性、酸性、碱性、可燃性、助燃性
金属活泼性顺序表
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物质的物理 性质 与 化学性质呢? 研究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 1、物理性质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 行探究。 2、化学性质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 究。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学习目标
•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 2、能区分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还是化学性质。 • 3、通过探究铜的化学性质,让学生通过 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理性质
定义: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 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7.王龙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 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
否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 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C )
A 假设与预测
C 实验与事实
B 观察与问题
D 解释结论
8.下列有关蜡烛性质和燃烧实验现象 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B 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 烛不能重新燃烧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 放热、有黑烟 D 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课题】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含义。

2)体验到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3)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4)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5)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工具】化学实验仪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课前预习:酒精灯的使用;固体加热的方法;加入物质的方法等
◆教学情景导入
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颜色有什么变化?你想知道原因吗?你想自己来验证吗?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回顾: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各自表现为哪些方面?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物质的性质的主要步骤是: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其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假设与预测需要实验去证实,结论来自实验事实。

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如下:
【观察与问题】
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探究实验]
实验名称:铜片加热
仪器试剂:酒精灯、坩埚钳、铜片、火柴
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住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实验现象:铜片由紫红色变成黑色
注意事项:加热铜片或用试管加热物质时要使用坩埚钳或试管夹,以免烫伤手
实验结论:铜片上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烟灰也可能是新物质
【假设与预测】
(1)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铜片变黑是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
预测1(1):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预测1(2):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与铜片接触,则铜片不会变黑
(2)联想到镁条燃烧实验并进行假设:铜片变黑是它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预测2: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颜色不变
【实验与事实】
探究实验1
实验名称:验证预测1-a
实验操作:用洁净干布或洁净湿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的黑色部分
实验现象:黑色物质抹不去
实验结论:预测1(1)是错误的,即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
探究实验2
实验名称:验证预测1(2)
实验操作:把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
实验现象:铜片表面变黑
实验结论:预测1(2)是错误的。

即铜片在试管内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也不是烟灰。

探究实验3
实验名称:验证预测2
实验操作:①将长铜片放入小试管内,用胶塞塞紧试管口。

②用酒精灯对着铜片左端加热,然后逐渐右移,直到铜片表面无明显变化。

③用酒精灯火焰对着铜片的最右端加热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加热初期,试管内铜片的左端由红变黑,右端不变色;加热后期,铜片的右端仍不变色。

实验结论:预测2是正确的。

即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氧化铜
注意事项:试管口要密封,在中下部加热使试管中的氧气与铜充分反应,不要急于向上移动,这样做是为了对比加热初期(试管内有氧气)和加热后期(试管内没有氧气)的现象。

【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可说明: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而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结论: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铜的化学性质
【表达与交流】
铜在空气中加热,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表示为:
铜+氧气氧化铜
【拓展与迁移】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完成以上的探究实验3后,趁热打开试管的胶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试管内铜片的红色部分将会变成黑色。

实验结论: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余热下继续反应生成黑色的物质氧化铜
◆课堂板书设计
物质性质的探究
一、物质的性质二、实验探究的步骤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练习作业设计
1.下列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导电导热性
B.有良好的延展性
C.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D.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答案及解析:D;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
2.日常生活中,下列区分各组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食盐和蔗糖——尝味道
B.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C.蒸馏水和自来水——看颜色
D.味精和纯碱——加食醋
答案及解析:C;蒸馏水和自来水都是无色的液体,所以不能判断出来
3.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例如食盐有咸味、无毒,常用作食品的调味剂,仿造上述示例请你再举两例。

(1);
(2)。

答案及解析:(1)铜能导电,所以常作导线;(2)天然气能燃烧放热,可作燃料。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4.下列叙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描述。

A.镁带燃烧B.镁带能燃烧C.镁带是银白色金属D.镁带表面用砂纸打光
答案及解析:C;B;D;A
5.某地曾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

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
(1)根据上表,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个物理性质:
①;②。

(2)检验亚硝酸钠的方法可以是。

答案及解析:(1)易溶于水;熔点是271℃;
(2)方法一:取少量待测物质与稀盐酸反应,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物质是亚硝酸钠;
方法二:取待测物质加热到320℃以上,若有臭味气体产生,则该物质是亚硝酸钠。

◆教学反思
探究物质的性质的主要步骤是: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其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假设与预测需要实验去证实,结论来自实验事实。

◆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