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香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王录娜李永吉管庆霞王锐
【摘要】随着对丁香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中药丁香叶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文章对丁香叶的植物学及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毒理学研究、剂型研究及临床应用、指纹图谱研究加以综述,为开发利用这一天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丁香叶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剂型研究指纹图谱综述
丁香叶系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朝鲜丁香Syringa diatata Nakai或洋丁香Syringa vulgaris L.的干燥叶。
丁香叶的药用价值早为民间所认知,其煎剂用于治疗暴火眼和痢疾。
现代对丁香叶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就其植物学及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毒理学研究、剂型研究及临床应用、指纹图谱研究作一概述,为研究丁香叶及其制剂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1 植物学及生药学研究
1.1 植物资源分布木犀科丁香属植物主要分布区在中国、朝鲜、日
本以及欧洲东南部。
中国是丁香属的自然分布中心,主要分布区在中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1]。
1.2 原植物形态紫丁香、朝鲜丁香、洋丁香均为灌木,叶宽卵形、卵形、披针形,花白色至紫红色,圆锥花序。
重要区别在于紫丁香叶一般宽略大于长;朝鲜丁香叶长略大于宽;洋丁香叶片较大[2]。
1.3 采收期及采收部位研究由于中药材的质量与不同生长季节密切相关,王艳宏等[3]采用RP-HPLC测定不同生长季节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得出9、10月是紫丁香叶采收的最佳时期,此时不仅有效成分高,而且不会影响紫丁香叶资源的长期利用。
赵海鹏等[4]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期和不同空间的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含量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1.4 显微特征[2]紫丁香叶、朝鲜丁香叶、洋丁香叶的横切面显微特征显示出其种间差异,表现在表皮细胞角质层厚度、维管束、腺鳞、气孔等的存在与否。
气孔、腺鳞、双腺鳞、导管是其粉末的显微特性。
1.5 理化鉴别[2]
1.5.1 颜色反应取紫丁香、洋丁香和朝鲜丁香叶粉末的供试品溶液:①加l%三氯化铁乙醇液呈绿色;②加2%钼酸铵试液显黄色;
③加新配置的重氮化试液呈深红色。
1.5.2 薄层鉴别紫丁香、洋丁香和朝鲜丁香叶薄层结果基本一致,抑菌活性成分丁香苦苷A、酪醇与3,4-二羟基苯乙醇等对照品均可被检出并分离较好。
2 化学成分
紫丁香叶的活性物质基础主要为酪醇、3,4-二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肉桂酸和3,4-二羟基苯甲酸、丁香苦苷等[5]成分。
卢丹等[6]从紫丁香叶中提取、分离并鉴定出黄柏内酯(obaculactone)、芒柄花素(formonometin)、丁香酯素(syrinaresiol)、呋喃甲酸(2-furancarboxylic acid,)、D-甘露醇(D-mannitol)和丁二酸(succinic acid) 6个单体化合物。
魏征骥等[7]从紫丁香叶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羽扇豆烷三萜类化合物lup-20(29)-en-3-one,正二十九烷和4,19-二甲基-12,13-二羟基二十二烷。
紫丁香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亦有报道[8]。
有文献[9]表明洋丁香叶中已分离出酪醇、3,4-二羟基苯乙醇、齐墩果酸、熊果酸、山楂酸、阿魏酸、咖啡酸和桂皮酸等有机酸类成分和紫丁香苷元、丁香苦苷、橄榄苦苷、洋丁香酚苷等25种环烯醚萜苷元和苷类成分以及jamindine和jaminine两种生物碱成分。
据报道[10],朝鲜丁香叶以水提取浓缩,上HPD500大孔树脂吸附柱,分别用水、30%乙醇、50%乙醇洗脱,收集30%、50%乙醇洗脱液,醋酸乙酯萃取上硅胶柱分离。
从中分离得到酪醇、3-甲基-4-羟基苯丙酸、3,4-二羟基苯乙醇、3,4-二羟基苯甲酸、丁香苦苷A、甘露醇等成分。
其中以丁香苦苷A含量最高,其相对含量占50%乙醇洗脱部分的1/3以上[11]。
另外,木犀科丁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12]、多糖成分[13]等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有相应的报道。
3 含量测定
丁香叶中成分复杂,现对近几年对其含量测定研究的新进展加以介
绍。
3.1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HPLC法为测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常用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分离效率高等特点。
付起凤等[14]用HPLC 测定广炎灵粉针中丁香苦苷A的含量。
结果显示此方法点样量在0.50~3.0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1%。
张淑蓉等[15]用Symmetry C18柱测定了紫丁香叶中原儿茶酸的含量。
3.2 气相色谱法钦浩等[16]利用溶剂提取的方法对木犀科丁香叶中的丁香酚进行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对丁香酚进行含量测定。
3.3 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卢丹等[8]采用此技术对新鲜紫丁香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检索出25种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累计占挥发油总含量的48.24%。
3.4 比色法张晓燕等[12]用比色法对丁香叶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
该方法方便准确、重现性好。
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江蔚新等[13]以葡萄糖为参照品,在490nm波长对丁香叶中多糖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该法对测定丁香多糖含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4 药理、毒理学研究
4.1 药理学研究
4.1.1 抗菌消炎作用用紫丁香水煎液做抑菌试验,发现其对22种常见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发现其提取物3,4-二羟基苯二
醇抑菌作用强。
丁香油及丁香酚对多种真菌具有抑制作用[17]。
抗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8]丁香叶与地塞米松具有类似作用,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和角叉菜胶所致的小鼠组织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4.1.2 抗病毒作用紫丁香叶制剂对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有较好的疗效,对其进行抗HSV-I体外实验研究证明,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19]。
薛俊玲等[20]以紫丁香叶为主药的甲丁胶囊对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柯萨基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
4.1.3 保肝利胆作用高士奇等[21]发现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BeAg 和HBsAg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临床应用紫丁香叶浸膏,发现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另丁香苦苷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22]。
4.1.4 其他作用有关丁香叶的增强体液免疫功能[18]、抗氧化[23]等作用也有相关文献报道。
4.2 毒理学研究王峰等[22]对丁香叶片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给小鼠250倍的治疗剂量灌胃,未见异常。
以1/10和1/5治疗量喂大鼠,未发现该药对主要脏器的毒性作用。
5 剂型研究及临床应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课题组已对丁香叶及其制剂进行多年研究。
丁香叶片剂、胶囊剂(商品名:炎立消)已收载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经临床验证多年,疗效确切,为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丁香叶制剂进行开发,研制出
多种新型中药现代化制剂。
已有注射剂、滴丸、肠溶微丸等剂型,缓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的贴剂等剂型也在研制之中,以期更全面地发挥其疗效,从而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
经临床观察,炎立消对314例细菌性痢疾治愈率为90.5%以上,对223例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效率为92.0%以上,对30例西药抗菌素治疗无效病例有效79.0%。
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传染性肝炎178例获得明显疗效[18]。
注射用广炎灵粉针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五类新药,按照《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及《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等进行试验设计,采用新型精制工艺,有效成分含量高,同时采用冻干技术,产品质量稳定可控而且疗效显著,属国内首创中药广谱抗菌粉针剂,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注射用广炎灵粉针抗菌作用明显,对24个种属的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在临床应用也发现其广谱抑菌作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急性乳腺炎、黄疸型肝炎,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6 指纹图谱研究
指纹图谱是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鉴定及加强产品的稳定性方面日趋重要。
据报道[24]采用HPLC法对注射用广炎灵冻干粉针(丁香叶)进行指纹图谱研究,采用Waters SunFireTM C18(4.6 mm×250 mm, 5 μm)分析柱,甲醇-水(V/V)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得到分离度及重现性较好的丁香叶及其制剂的指纹图
谱,首次建立了丁香叶药材及粉针剂指纹图谱,为其质量评价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制备工艺科学,质量标准完善,制备所得制剂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制备工艺的可操作性和质量标准可控性以及剂型先进的特点,在国内处领先水平,为丁香叶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建立中药材有效部位、中间体及成品的色谱指纹图谱,并考察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全面控制药材来源、制备过程等环节,对实现中药生产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展望
丁香叶是一味具有开发前景的中药,应用广泛,疗效良好,其治疗效果不亚于西药,而且还有其独特的特点。
目前对丁香叶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上。
随着各种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微量、快速、准确的丁香叶活性成分和指标体系,并加强与化学成分配合的药理筛选。
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的丁香叶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其更充分地应用于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信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丁香叶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崔洪霞,蒋高明,臧淑英.丁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演化[J]. 植物研究, 2004,24 (2): 141.
[2]李永吉,吕邵娃,王艳宏,等.丁香叶生药学特性及理化鉴别[J]. 中医药学报,2003,31 (6):19.
[3]王艳宏,李永吉,吕邵娃,等不同生长季节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20):1624.
[4]赵海鹏,王振月,唐先明,等.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7,18(5): 1138.
[5]王艳宏,李永吉,王艳芝.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RP-HPLC 法测定[J].中草药, 2003,34 (3):268.
[6]卢丹,李平亚,李静晖.紫丁香叶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3,34(8):688.
[7]魏征骥,卢丹,刘金平,等.紫丁香化学成分的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 20(1):33.
[8]卢丹,卢爱平,李平亚.丁香属紫丁香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特产研究,2003,4:41.
[9]李永吉,吕邵娃,王艳宏,等.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3,20(1):22.
[10]李永吉,吕邵娃,王艳宏,等. 朝鲜丁香叶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J]. 中医药信息, 2003,20(2):25.
[11]李永吉,马明途,吕邵娃,等. 用大孔树脂分离丁香苦苷A [J].中医药学报,2004,32(1):16.
[12]张晓燕,朱广伟,李睿,等.木樨科丁香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黑龙江医药,2007,20(1):1.
[13]江蔚新,朱广伟,李睿.丁香叶与丁香花中多糖含量比较[J].中成药,2007,29(8):附3.
[14]付起凤,李永吉,吕邵娃.HPLC测定广炎灵粉针中丁香苦苷A的含量[J].中医药学报,2005,33(6):27.
[15]张淑蓉,裴香萍,裴妙荣.HPLC测定紫丁香叶中原儿茶酸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7): 602.
[16]钦浩,严丽丽,江培.木樨科丁香叶中丁香酚含量测定[J].黑龙江医药,2007,20(1):2.
[17] L. Ranasinghe, B. Jayawardena, K. Abeywickrama.
Fungicid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of Cinnamomum zeylanicum(L.) and 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L.M. Perry against crown rot and anthracnose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banana[J]. Lett Apl Microbiol,2002,35(3):208.
[18]陈奇.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4.
[19]刑美玉,李波.紫丁香叶制剂治疗流血性出血性结膜炎[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1996,14(1):30.
[20]薛俊玲,张宁,滕慧梅,等.甲丁胶囊的抗病毒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1997,2:47.
[21]高士奇,迟宝荣,王峰,等.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中HBeAg及HBsAg表达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9(4): 468.
[22]王峰,文玉晶,牛俊奇,等.丁香叶片药理和毒理的实验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2):94.
[23]王丽丽,赵新淮.紫丁香叶提取物在食用油脂中的抗氧化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作用[J].粮食食品科技,2006,14(6):39.
[24]崔淑霞,李永吉,王艳宏,等.注射用广炎灵冻干粉针指纹图谱的质量评价研究[J].中成药,2007,29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