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

合集下载

(12)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曾五一)

(12)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曾五一)
12 - 8
统计学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STATISTICS
(一)计量社会产品的生产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生产性原则”是指国民经济核算应对生产活动的 全部有效成果进行计量。 “社会性原则”是指作为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果还必 须具有社会性,即不仅是生产者个人所需要的,而 且还是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得到社会承认的成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者在总量上应该是 恒等或平衡的。这就是所谓的“平衡原则”,国外 有的学者将这种关系称作“三方等价原理”。
最常用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12 - 18
图12-2 常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统计学
STATISTICS
二、国民经济生产指标
(一)国内总产出 “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 总产品的价值总量。 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货物和服务两大类。从价 值形态看,国内总产出是社会总产品完全价值的总和,其价 值构成为:(1)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 (固定资产折旧)c1和劳动对象转移价值(即中间消耗)c2 ;(2) 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劳动价值m 。 国内总产出包括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大量重复计算,并且, 这种重复计算的程度还与生产组织的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 国内总产出只是一个有关国民经济生产的“总周转量”指标, 它能够表明全社会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并能用于对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但不能说明国 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12 - 12
统计学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行业与部门分类
STATISTICS
(一)机构部门分类和活动部门分类 1. 机构部门分类。按其在取得收入和支配收入、筹集资金和 运用资金的财务决策权同一性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分 类的基本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 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实体。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常住单位分为四个机构部门: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2.活动部门分类。按各基层单位活动性质的同类性对掌握生 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存在层次差别, 根据分析的需要,可粗可细。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关于国家民生的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1、GDP 国内生产总值,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 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围,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掌握的100个常用统计指标解释1.什么是GDP?如何全面看待GDP?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省及省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或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规模,在诸多经济指标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情况的晴雨表。

GDP核算的对象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经济单位。

如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中国的GDP,而中国公司在美国投资开办的工厂所创造的增加值,要计入美国的GDP。

GDP核算的范围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如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娱乐服务企业提供的娱乐服务;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如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

GDP是世界组织和各国官方普遍认可、广泛采用的重要经济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感叹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GDP自身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决定的: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计算简便,可操作性较强。

它采用“增加值”的概念,剔除了传统总量指标——社会总产值的重复计算,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分别统计的新增投入及附加价值,理论上说不重复、不遗漏,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量,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经济实力比较的重要指标。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术语1. GDP(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核心指标。

它代表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用于计算的数据包括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最终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GD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评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标。

CPI是监测通胀水平和价格稳定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CPI的计算方法包括选择代表性商品和服务、收集价格数据和计算价格指数。

CPI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它可以用于评估经济中的通胀水平,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货币政策、调整物价和工资水平。

3.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是衡量生产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生产成品的价格变动的指标。

PPI反映了生产领域的价格变化情况,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价格。

PPI的计算方法和CPI类似,但它关注的是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

PPI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它可以用于评估经济中的生产成本和利润变化情况,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和预测通胀也具有重要意义。

4. 效率指标效率指标是衡量资源利用程度和经济绩效的指标。

常见的效率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比、全要素生产率等。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产生的产出量,资本产出比是指单位资本投入产生的产出量,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单位综合要素投入产生的产出量。

效率指标可以帮助评估经济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对于提升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国民经济统计是指通过统计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来评估和分析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一系列统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经济的结构、增长率、质量和效益等重要信息。

下面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个人的收入。

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经济水平,是国际上比较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指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就业水平,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指标。

四、就业率(Employment rate)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中就业的人数与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就业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五、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暂时无法找到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关键指标,它反映了经济的繁荣程度和就业机会的稳定性。

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的指标。

C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运行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七、工业增加值(Industrial added value)工业增加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总增加值。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核算常用统计指标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三次产业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计算公式如下: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对应于这三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常用的是支出法。

其公式为:GDP=C+I+G+(X-M)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 “进口”;(X-M)代表“净出口”。

2.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

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

二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达到失业率为零的状态。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用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

常用的指标有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两种方式: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

通货膨胀的3种分类:温和、严重、恶性。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进行统计、核算和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核算的结果以统计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下面将对国民经济核算及相关统计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国民经济核算按照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总量核算和各行业、各部门核算。

全国总量核算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系的总量关系,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和支出、人均收入等指标。

各行业、各部门核算则研究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各产业增加值、各行业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按照产出部门的方式来计算GDP,收入法是按照国民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所得来计算GDP,支出法是按照国民经济中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通过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GDP数值。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实际取得的收入总额。

国民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经营者盈余、固定资本消耗、税收和补贴等几个部分。

国民收入与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要略低于GDP数值。

国民支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支出,包括政府支出、个人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

国民支出的水平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国民支出超过国民收入会产生财政赤字,国民支出低于国民收入会产生财政盈余。

人均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额和人口总数的比值,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人均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民生福利状况的重要标准。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什么是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什么是经济总量指标
( 3 )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是统计整理汇总后,首先得到的能说明具体 社会经济总量的综合性数字,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相对 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总量指标计算是 否科学、合理、准确,将会直接影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的准确性。
3. 常用经济总量指标有哪些?
如: ( 1 )国内生产总值( GDP ) ( 2 )国民生产总值( GNP ) ( 3 )国民财富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
( 2 )是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更有效地指导经济建设,保持国民 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和分析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它虽然可以用相对数、平均数来反映,但归根结底还是 需要掌握各部门在各个不同时间的总量指标。
2. 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
2. 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可以反映某国 或某地区的总的经济成果及生产能力 ,为衡量经济政策效果,分析经济行 为提供一个全面性的尺度。
2. 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
( 1 )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人们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状况,首先就要准确地掌握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 点条件下的发展规模或水平,然后才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 。例如,为了科 学地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就 必须通过总量指标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即反映中国人口和劳动力 资源、自然资源、国民财富、钢产量、工业增加值、粮食 产量、农业增加值、国民总收入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什么是经济总量指标
什么是经济总量指标?
1. 经济总量指标是什么? 2. 人们为什么关注经济总量指标? 3. 常用的经济总量指标有哪些?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国家经济常用统计指标

国家经济常用统计指标

一GDP国内生产总值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

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

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

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5元的货品及服务。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包含了很多常用的公式,这些公式对于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公式: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C+I+G+(X-M)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2.GDP增长率:GDP增长率表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增长率=(当前年份的GDP-前一年份的GDP)/前一年份的GDP3.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用于进行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平减指数=(当前年份的GDP/基年份的GDP)*100其中,基年份的GDP被设置为100。

4.人均GDP:人均GDP表示一个国家每个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均GDP=GDP/总人口数5.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一个国家货币购买力减少的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通货膨胀率=(当前年份的物价指数-前一年份的物价指数)/前一年份的物价指数6.就业率:就业率表示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参与就业的比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就业率=就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7.失业率:失业率表示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中没有就业的比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失业率=失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8.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表示一个人的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劳动生产率=GDP/就业人口数以上是一些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中常用的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评估经济提供基础数据。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

通过对GDP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的情况。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除以总人口后所得到的平均值。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平均财富水平。

通过对人均GDP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三、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的总支出。

消费结构是指消费支出在不同领域或行业的分配情况。

通过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置或增加固定资产的总投资额。

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投资活动的重要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

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五、就业与失业率就业是指就业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从事劳动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就业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市场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对就业与失业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

六、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进行经济交流时的收入和支出。

国际收支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程度。

经济统计学中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经济统计学中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经济统计学中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在经济统计学中,常用指标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测量和分析的重要工具。

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状况、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济统计学中常用的指标,分析它们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主要指标。

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该国或地区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GDP的增长率反映了经济的增长速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人均GDP人均GDP是将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进行平均后得到的指标。

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平均水平的大小。

人均GDP的增长率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用来评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消费水平指数消费水平指数是衡量消费水平变动的指标。

它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消费支出,反映了消费水平的变化情况。

消费水平指数可以分为整体消费水平指数和细分消费水平指数,前者反映全体居民的消费水平,后者反映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

四、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

它表示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或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通货膨胀率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调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

它表示劳动力中未能得到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劳动力调查或社保数据统计。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和就业机会的情况,对于制定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六、贸易顺差/逆差贸易顺差/逆差是衡量国际贸易收支状况的指标。

它表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

贸易顺差表示出口大于进口,逆差表示进口大于出口。

贸易顺差/逆差的大小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常用经济指标

常用经济指标

常用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国的GDP 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C+I+C+X 式中:C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

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俗的讲,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

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当然还要看其他数据。

CPI过高始终不是好事,高速经济增长率会拉高CPI,但物价指数增长速度快过人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一定不是好事,而一般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很难超越3-4%。

1 食品31.79%2 烟酒及用品3.49%3 居住17.22%4 交通通讯9.95%5 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64%6 衣着8.52%7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64%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亦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它是统计部门收集和整理的若干个物价指数中的一个,市场敏感度:非常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名词解释GDP :是国内生产总值(C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代表性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内容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既包括第一、二产业,也包括第三产业。

工业增加值: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

目前常用的是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其统计范围是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的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

财政总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总收入所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

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

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

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单位投资、城乡集体所有单位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和其他经济类型投资。

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性质又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也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

按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分为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

利用外资额:指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统计是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我 们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来取得相应的大量统计资料,进行 分析、判断和检测,正确地把握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 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科学地实施对 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控,因此国民经济统计已成为各国 政府统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由上图可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5 套基本核算表、3套国民经济账户和2张附属表组成。基本核 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
3.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从生产、分配和使用等角度来计算,基本上有三种 核算方法,即生产法、分配法和使用法。用分配法计算GDP将在“国民 收入分配指标”这一部分中介绍,本节,我们只就生产法和支出法作简 要说明。 (1)生产法
生产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再从总 产出中扣除相应部门的中间消耗,得到各部门的“增加值”,最后,汇 总所有各部门的增加值,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即:
NNI = GNI — 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可支配收入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最常用的“收入”概念就是国民可支配收入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 , NDI)。所谓“可支配收入” 是指各 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在一定核算期内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得到 的可以自主支配的全部收入;而“国民可支配收入”则是指一个国家 的所有常住单位或所有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之和。
2.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是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于20世纪30年 代提出的。它是就产业形成的时序加以划分,同时反映了劳 动对象的特点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三次产业分类在国 际上已经通用,但各国的分类标准不完全相同,我国现在的 三次产业分类是这样划分的: (1)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渔业); (2)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气水业)和建 筑业; (3)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10)金融、保险业
(20)国际组织
4.经济类型分类
在我国,将经济类型划分为九种: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3)私营经济 (4)个体经济 (5)联营经济 (6)股份制经济 (7)外商投资经济 (8)港、澳、台投资经济 (9)其他经济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
一、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固定资产折旧
90
(3)产品使用或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居民个人消费
1010
政府消费
200
固定资产投资
710
库存增加
68
净出口
50
试用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解: (1)生产法:
GDP =∑(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 500(1-30%)+2320(1-50%)+400(1-60%) +60(1-20%)+160(1- 45%)+ 160(1-25%) +160(1-30%) =2038(亿元)
余 (3)使用法(或支出法)
使用法的基本原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直接将各种货 物和服务的最终使用额都加起来,再减去商品进口,得到国内生 产总值。使用法的计算公式是: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 加)+出口—进口
=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净出口是指货物和服务出口额减进口额的差额。
支差额
存量
资产指标:固定资产、存货、其他生产资产、土地和地下资 产、其他非生产资产、各种金融资产
负债指标:各种金融负债 财富指标:资产净值、国民财富 人口和劳动力指标: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
就业劳动力、失业劳动力
图11-2 常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二、国民经济生产指标
(一)国内总产出 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或所有常住生产者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从统计上分析和把握经济 和社会总体的运行情况。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学习一些国民 经济统计的知识,本章我们就将学习一些国民经济统计的 基本知识和常用指标。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知识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
(一)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也称“国民经济核算”,它是以 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统计核算,它是从数 量的角度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条件、过程及其内在联系 的。
(2)分配法: GDP =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 1200 + 398 + 90 + 350 = 2038(亿元)
(3)使用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 +净出口 =(1010+200)+ (710+68)+50 = 2038(亿元)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 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城镇 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 就上述内容而言,我们要读懂它,至少要理解一些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是什么,为什么用它来反映经济增长? (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是什么? (3)什么是可支配收入? (4)恩格尔系数是什么?它的上升和下降能反映什么问 题?
4.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等于国内生
产总值 减去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
三、国民经济分配指标
1.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
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G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国内或国外取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的 总和,该指标过去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总产出 = 中间消耗 + 消费 + 投资 + 商品净出口 = 国内使用 + 商品净出口
(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写为GDP)是指由一个 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 GDP囊括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能够全面、确切地反映全社会经济 活动的最终成果,并具有国际可比性,所以成为社会生产与使用核 算的核心指标。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 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1.7%,与上年上持平;第二 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为39.1%, 下降0.3个分类是一个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它是国民经济分类
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分类。我国于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新修订后的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中有20个门类,具体门类如下:
(1)农、林、牧、渔业
(11)房地产业
(2)采矿业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制造业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NDI)
国民可支配收入可以用两种方式计量:一种是包括固定资产折旧 因素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ross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 , GNDI )”指标,另一种是扣除了折旧因素的“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Net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 , NNDI)”。它们的计算公式是:
“基本核算表”所包含的五大核算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最 基本的内容:
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2.投入产出核算
3.资金流量核算 4.国际收支核算 5.资产负债核算
(三)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1. 机构部门分类 2. 三次产业分类 3.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4. 经济类型分类
1.机构部门分类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部门的增加值)
(2)分配法(或收入法) 分配法的基本原理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增
加值构成项目进行核算。分配法的计算公式是: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从上式也可看出部门增加值构成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
国民经济统计需要通过设置一系列专门的经济指标, 反映国民经济的有关数量特征。根据考核对象的特点,国 民经济统计指标应该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不同 方面来加以设置,形成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完整的指标 体系包括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两大部分。经济流量是指反 映某一些社会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可以累加的量, 具有时间长度量纲。经济存量是指反映某一些经济现象在 某一特定时点( 或时刻)上的状况的量,没有时间量纲。现 将最常用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体系列示如下(图11-2):
GNI与GDP有密切的联系,两者关系是:
GNI = GDP — 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 GDP +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我们可以看出GNI实际上并不是生产指标,而是一个收入指标。 与GNI有关的另一个指标是国民净收入(Net National Income , NNI),它等于国民总收入GNI减去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固定资产折 旧,即
【例11-1】现有某地区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
(1)总产值和中间消耗情况
部门
总产出(亿元)
中间消耗率(%)
农业
500
30
工业
23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