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技术规范标准】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在规划、建设、改造、拆除或停止使用某一项目前,对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一种环境管理工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指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技术方法、评价标准和程序要求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是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 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明确规定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求,包括评价范围、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等内容。

评价方法应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2. 评价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明确规定评价标准和限值要求,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限制、环境影响预警值等内容。

评价标准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能够保障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信息公开。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规定评价过程中的信息公开要求,包括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等内容。

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评价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1. 项目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项目范围的划定和界定要求,包括项目边界、影响范围、敏感区域等内容。

项目范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项目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环境敏感性等因素,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环境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评价指标和监测要求,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噪声、振动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内容和标准限值。

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能够客观反映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3. 风险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要求,包括环境风险评估、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等内容。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1、生态影响调查结论与建议中,总结的内容主要是( )。

A.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落实情况B.建设项目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C.建设项目执行环境保护标准的情况D.建设项目对环保措施的投入运行情况【答案】 A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某省新建电子企业排放一种无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特征污染物,该污染物排放限值应优先采用( )。

A.地方标准B.国际通用标准C.欧盟标准D.某跨国企业标准【答案】 B3、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是指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

A.最佳排放总量B.最小排放总量C.允许排放总量D.排放总量【答案】 C4、(2014年)下列关于环境标准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标准体系由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构成B.国家环境标准由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两类构成C.国家环境标准由水、气、土壤环境要素标准构成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由行业性排放标准和综合性排放标准构成【答案】 D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监测点布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A.60°,240°B.120°,240°C.60°,180°D.90°,180°【答案】 D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答案】 C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适用新建、扩建、改建及已建成投产的()贮存、处置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按新大纲知识点汇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按新大纲知识点汇总)

2015 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按新大纲知识点汇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一、环境标准管理办法(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含义;环境标准定义:环境标准是评价环境质量、进行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实施环境管理的主要依据,是环境保护领域中政策法规的体现。

环境标准是为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环境融合,按照法律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三级六类标准。

三级标准是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六类标准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以及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2. 掌握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严于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

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釆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指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试验方法、检验方法、生产方法、操作方法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釆样方法。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

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特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做的统一规定。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重点考点总结汇总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重点考点总结汇总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重点考点总结汇总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环境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二类区。

标准分级;一类区适适一级浓度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Ⅰ、Ⅱ、Ⅲ、Ⅳ、Ⅴ类。

标准分级:五类。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0—4类。

标准分级:五类。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制订工作方案;第二阶段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总结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总结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1.我国环境标准法规特点:国家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审批、发布;地方环境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审批、发布。

2.环境质量标准以国家级标准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制定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目,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同时执行。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项目可以是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目,若与国家级项目相同的要严于国家级排放标准,执行标准时地方级标准优先于国家级标准。

而产品质量标准以国家级标准的效力最高,有国家级标准的就不能再制定相同适用范围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4.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做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5.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6.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7.环境标准的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总纲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2.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工艺路线(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

3.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占用的合理份额,分析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

4.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5.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

6.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7.评价因子筛选8.9.10.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其环境要素专项评价11.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

技术导则与标准(环评)

技术导则与标准(环评)

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第一节环境标准概述一、环境标准的定义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具体讲,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度以及监测方法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环境标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科学进步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标准也随之发展,其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

我国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等。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标准具有法规约束性,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所赋予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实施环境标准的条款,使环境标准成为执法必不可少的依据和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环境标准本身所具有的特真是:国家环境标准绝大多数是法律规定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强制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审批、发布;地方环境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审批、发布。

这就是我国环境标准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

国家环境标准明确规定了适用范围及企事业单位在排放污染物时必须达到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规定了监测分析方法及违反要求所应承担的经济后果等。

同时我国环境标准从制(修)定到发布实施有严格的工作程序,使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特征。

国家环境标准又是国家有关环境政策在技术上的表现,如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兼顾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政策;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体现了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的能源政策、淘劣奖优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进步的科技政策等,其中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又着重体现了我国行业环境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一种用于评估特定发展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基本要求。

1.1 完整性和全面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当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能够覆盖各类发展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水质、空气、生态系统等方面。

导则应当能够全面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2 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为从业人员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和方法,使其能够根据导则的要求进行评价工作。

导则应当具有实用性,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发展项目,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3 可比性和可复制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当具有可比性和可复制性,使得不同项目的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比较和参考。

导则应当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致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原则。

2.1 科学性和客观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基于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应当能够客观反映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2.2 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能够为评价工作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和方法。

标准应当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发展项目,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3 可持续性和综合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和综合性,能够充分考虑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应用。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

技术导则的应用:在 实际项目中应用技术 导则,总结经验和教 训,不断改进和完善
技术导则的推广:通 过培训、研讨会等方 式,推广技术导则的 应用,提高环保评估 的水平和效果
PART FIVE
定义:环评标准是指在环 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环 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规范 和指导的技术标准。
作用:环评标准是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 可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 确性。
● a. 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b.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评价成本; ● c. 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d. 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细致
技术进步:随 着科技的发展, 环评标准将更 加科学、准确
和全面
国际合作:随 着全球环保意 识的提高,环 评标准将更加 注重国际合作
和交流
公众参与:随 着公众环保意 识的提高,环 评标准将更加 注重公众参与
和意见征集
PART SIX
目的:环评技术导则是为了指导环评工作,而环评标准则是为了规范环评行为
提高环境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价的时效性 和实用性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和准确性
推动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化 和智能化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交 流与合作
挑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 挑战: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对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影响 机遇: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为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机遇: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国际化提供了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规范标准】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总结)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标准【2012版】一、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分级、分类)⑴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

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且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③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④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⑤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⑵地方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近年来为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一些地方已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地方环境标准。

①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②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能够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且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能够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⑶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仍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2.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EIA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⑴《EIA技术导则—民用机场建设工程》HJ/T87—2002:适用民用机场(含军民合用机场的民用部分)的新建、迁建、改扩建工程的EIA项目。

⑵《EIA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适用于水利行业的防洪、水电、灌溉、供水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EIA。

其他行业同类工程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可参照执行。

⑶《EIA技术导则—石油化工CP》HJ/T89—2003:石油化工CP是指以石油和石油气(包括天然气和煤厂气)为原料,从事炼油、化工、化纤和化肥生产以及相关的储存、运输、科研等CP。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EIA。

⑷《EIA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CP》HJ/T349—2007:适用于我国境内陆地石油天然气田勘探、开发、地面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集输、储运、道路以及油气处理加工过程的CP。

⑸《EIA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08:适用于地铁、轻轨等轮轨导向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CPEIA,单轨、有轨电车、自动导轨、直线电机轨道交通CPEIA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磁浮轨道交通系统。

⑹《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EIA技术规范》HJ/T24—1998:适用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EIA。

也可参照本规范适用于100kV、220kV及330kV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EI的评价。

⑺《火电厂CP EI方案书编制规范》(HJ/T13—1996)适用于全国火电厂CP,主要针对燃煤电厂,其它类型火电厂能够参照执行。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的火电厂CP,除满足本规范要求外,仍执行我国已颁布的有关规定。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1)主要大气环境标准: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油站、汽油运输、储油库、水泥工业、火电厂、饮食业油烟、锅炉、炼焦炉、工业炉窑、恶臭污染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2)主要水环境标准:⑴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

⑵污染物排放标准:电镀、合成革和人造革、制浆造纸、羽绒、发酵类制药、化学合成类制药、提取类制药、中药类制药、生物工程类制药、混装制剂类制药、制糖、杂环类农药、皂素、煤炭、啤酒、医疗机构、柠檬酸、味精、城镇污水处理厂、兵器工业、畜禽养殖业、合成氨、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磷肥、烧碱和聚氯乙烯、航天推进剂、肉类加工、钢铁工业、纺织染整、海洋石油开发、船舶、船舶污染物等行业排放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主要环境噪声标准:⑴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⑵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社会生活、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建筑施工场界、铁路边界、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等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4)主要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危险废物焚烧、贮存、填埋等5个污染控制标准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严于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和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

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低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宽松一些。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单个排放源和环境质量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一个地方的环境质量受到诸如环境污染源数量、分布、种类、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环境背景及环境容量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必须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才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如《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即: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2011)1.总则1.1 熟悉EIA工作程序(新导则内容)EIA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工作为:⑴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EP 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EIA文件类型。

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开展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

识别CP的EIA因素,筛选主要的EIA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EP目标,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定工作方案。

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且开展环境现状评价,各环境要素EI预测和评价、各专题EI分析和评价,且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⑶EIA文件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给出评价结论,完成EI方案书(表)的编制。

1.2 掌握EI评价原则(2012新增内容)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开展EIA工作:⑴依法评价原则。

EIA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EP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CP和EP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且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

⑵早期介入原则。

EIA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⑶完整性原则。

根据CP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EIA重点。

⑷广泛参和原则。

EIA 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EP管理部门的意见。

1.3 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2012新增内容)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EIA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根据CP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CP 和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如CP 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需根据CP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CP建设和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明确该CP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1.4 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2012新增内容)调查CP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相关规划和其他CP的关系,分析CP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EI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EP要求。

1.5 掌握EI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2012新增内容)⑴EI因素识别。

在了解和分析CP所在区域发展规划、EP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CP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影响识别应明确CP在施工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和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CP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和生态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长期和短期影响、可逆和不可逆影响、直接和间接影响、累积和非累积影响等。

对CP 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EIA的重点内容。

EI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⑵评价因子筛选。

依据EI因素识别结果,且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EP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

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EI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CP特点和排污特征。

1.6 掌握EIA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2012新增内容)⑴EIA工作等级的划分。

CP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价对EI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EI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EI分析。

CP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

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EIA技术导则、行业CPEIA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⑵依据。

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CP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①CP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等。

②CP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③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⑶调整原则。

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CP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且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