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观察
8Attention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取代可持续发展引导人类真正走
向持续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将对促进人类
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
文|贾卫列
Attention
观察|关注
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但传统工业化以大量消耗资源、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以人为万物的主宰,以征服和掠夺自然为生存发展理念,导致了全球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发展同物理极限、社会极限的冲突,《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一度给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人类的发展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道。因此,创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生态文明理论的建立,实现了人类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基础,开创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崭新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转换思维、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的一个新的尝试,它对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有利于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相协调。
第一,可持续发展模式保证了资源在特定状况下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资源作为支撑,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虽然在全球化时代,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市场从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获得自然资源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对资源的消耗意味着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可持续发展合理分配资源,维持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对人类的延续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和生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的承载体,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天然、地绿、水净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为了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摧毁了人类生存的基础,发展就成为毫无意义的数字游戏。可持续发展要求防止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环境,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恢复步伐,依法治理环境,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了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经济资本与生态资本并重,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经济的发展不再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老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先破坏后恢复”,使原来主要依靠资源、物质的投入转向依靠知识、技术、信息、教育的投入,第一、二、三产业形成合理高效的比例关系,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兼顾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四,可持续发展模式谋求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为公众提供一个可持续生存的社会条件。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在承认发展差别的前提下,追求全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保障人的自由、平等,人人享有受教育和劳动的权利,打造一个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实现人口综合治理
、全民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Attention
关注|观察
绿色发展的兴起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绿色发展 必选之路》提出了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国应该抛弃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高速发展经济的“危险之路”,选择一条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绿色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绿化造林、草原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各类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成效,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绿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3月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绿色发展规划,规划以“绿色发展”为主题,通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表明“绿色发展”已经进入执政党的视野,并以此模式实现国家治理的绿色化。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的绿色转型。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对中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绿色发展”贯穿于《纲要》的始终。
绿色发展的内容
环境持续发展。环境持续发展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同时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建设适合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天然自然的保护和人工自然的合理建设是环境持
续发展的两大内容,当前特别要加强对生态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非固态环境污染和固态
1 Attention
观察|关注
环境污染的防治,建设美丽地球。
经济绿色发展。经济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人均收入等经济活动过程。从生态文明的经济建设角度看,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生态产业建设的步伐,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次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构成了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同时,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政治民主发展。政治民主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在此基础上,用生态文明理念把长期以来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法规、条例、规则等制度,使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指导社会成员的生活,规范人们行为。要使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要建立完善的以国家意志出现的、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同时实现法律体系的生态转型。健全完整的法律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化生态发展。文化生态发展是用生态文明理念重构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之引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生态文化并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相反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差距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急功近利,以为人类有能力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生态文化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淡化了、空白了,无节制地、超量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是严重地打破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造成的后果是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谈化,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并存这种状况,清楚地证明了发展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到经济生活空前繁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必须重建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建立新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发展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生态文化产业,打造现代生态文化科技,关注生态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是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对人类一切生存和发展活动赖以进行的结合体本身进行的建设。在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社会管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根据不断发展的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发展各方面社会事业,建立和优化与不同时期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培育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
协调,化解社会矛盾。
(作者为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