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2.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2.3.2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2.4.1 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 _x0001_ 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_x0001_ 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_x0001_ 环境标准的制定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2.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2.3.2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 是城市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的管理制度。 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2.1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1.1 基本方针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 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 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案例
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2.2.2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包括: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资源单行法 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环保法令、法规和条例 环境保护地方法规 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环境规划包括对环境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则是指根据环境规划制定的目标和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保护。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规划和管理时,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
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持生态平衡。
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植被和森林资源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
3. 预防环境污染: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要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限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
4.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 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和责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共同制定环境规划和管理措施。
总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可持续发展原理
持续发展原则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在环境规划中 ,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 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即各国、各地区都有平等的发展权; 代际公平则指世代人之间的公平,即 后代人享有与前代人相同的发展机会 和资源。在环境规划中,应遵循公平 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和每个地区都有 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
《环境规划与管理》 ppt课件
•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 环境规划基本原理 • 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 环境管理实践与案例分析
目录
0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与自然 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和控 制的一系列活动。
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推广垃圾资源化 利用。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源保护
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供水安全。
农村生态恢复
加强生态恢复和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 量。
国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国际环境政策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政策和实践,分析其优缺点。
04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总结词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 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技术。
详细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一 项重要技术,旨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项目实施后的 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环 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内涵:其实质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内涵:其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主要应该是“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
“五要素论”研究对象:人(第一个主要对象)、物(重要研究对象)、资金(重要物质基础)、信息(重要对象)和时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4主要手段有: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技术手段⑤宣传教育手段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6.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①“预防为主,防护结合”政策②“污染者付费”原则③“强化环境管理”政策7.环境法律责任: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环境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8.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概念1、人类在安排经济发展同时不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2)环境规划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环境权。
2、为什么要对环境进行规划?①人口持续增长,生产集中化,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自我恢复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②人类消费观念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大幅变化,人们过渡浪费的行为,造成废弃物大量产生。
逐渐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3、环境规划的作用①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③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依据④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4、环境规划的特征 1. 综合性2. 整体性和地域性3. 目的性和目标性4. 广泛性 5. 长期性6. 政策性 7.科学性8. 可操作性5、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3)建立完善环保四项制度6、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①环境规划强调大气、水、噪声、固废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整治、管理等;生态规划则强调区域内部各种关系质量的提高,以及居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消耗对居民生存状态的影响,而且关注区域功能、结构等区域内在机理的变化和发展对区域生态变化的影响。
②由于生态系统的社会性,相对于环境规划而言,生态规划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因子,而且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因子的作用。
因此,环境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考虑作为生态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
7、8、功能区类型9、环境功能区划概念环境功能区划是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10、环境功能区划目的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其目的主要有:(1)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2)落实环境规划目标;(3)科学使用环境投资,使治理方案有效实施得到保证;(4)使各种法律制度得到正确实施;11、环境预测的概念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旨在保护和改善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目标和方法,并且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在于保护自然环境、保障人民生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环境规划与管理对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它可以保障我们的健康和福祉。
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综合性任务。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环境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可以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大气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2.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方向之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环境质量,我们可以降低人们患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1.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
环境政策和法规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它们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
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和法规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2. 进行环境评估和监测。
环境评估和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和问题,并且评估我们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的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简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将~之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3)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
我国已颁布的一系列环境法规需要通过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得以实施,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我国~。
(4)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规划与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简答)(1)行政手段。
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规划和管理。
(2)法律手段。
利用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
(3)经济手段。
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排污权交易、资源征税、排污罚款等。
(4)技术手段。
即借助先进的技术来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
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使公众了解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简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地方和各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
(2)“污染者付费”政策。
主要措施为:一是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二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一批工矿企业的污染,实行限期治理;三是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实行收费。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把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坚决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倾向,严肃查处违法案件。
4.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名解、论述)(1)“三同时”制度: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浅谈环境保护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1. 引言1.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凸显。
我们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环境保护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健康和幸福,更关乎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是对我们自身和下一代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才能享受清洁的空气、纯净的水资源、美丽的自然景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1.2 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控制和持续改进,对人类社会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环境管理的定义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系统地调查、评估、监测和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环境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环境管理措施;环境管理是一个协同合作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是一种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措施。
2. 正文2.1 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环境目标和条件,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分析、评价和综合利用,不断优化和调整环境发展的路线和方向,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系统性活动。
环境规划主要包括对环境质量、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
环境规划的概念涵盖了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确定环境质量标准和目标、制定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等内容。
通过环境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环境资源的滥用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清洁生产: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清洁工艺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生产清洁的产品。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问题:严格来说,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元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环境信息: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
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划,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4、“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5、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7、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8、反馈控制:所谓信息反馈控制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9、前馈控制:又可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它的具体办法是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10、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管理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1、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1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3、生态工业园:可定义为一种工业系统,它有计划地进行材料和能源交换,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14、环境目标:是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在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过程中,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废物处理、气候变化适应等。
下面将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影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计划、政策、项目等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旨在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规划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以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5.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和恢复的活动。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等。
6.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是指对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活动。
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7.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对环境状况进行连续观测和评估的活动。
环境监测与评估可以提供环境变化的数据支持,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是指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采取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适应包括改善城市规划、提高农业生产适应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等。
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考虑项目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一、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P5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但是,两者又存在各自独立的内容和体系。
两者的相关相容性和差异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一)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二)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三)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二、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对象与手段P15(一)对象1、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1)人是第一个主要对象(2)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3)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4)信息是系统的“神经”,信息也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5)时空条件亦是重要的研究对象2.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二)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技术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三、简述环境目标的组成P112环境目标的分类1按规划内容分:(1)环境质量目标: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2)环境建设目标:反映环境改善程度(3)污染控制目标:提出污染物削减量以及治理率、达标率等(4)环境管理目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等2从实践上划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五年、十年、二十年目标等。
3从空间上划分:国家、省(自治区)、县市、经济区、流域环境目标等。
四、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P112(一)环境质量指标(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三)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四)相关指标五、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应遵循哪些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分为哪几类?应如何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P125(一)原则: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优质水优用及低质水低用;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等。
(二)分类: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三)如何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是不是?方法或者步骤?1.方法:(1)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分析,既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又考虑经济、技术的可行(2)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数值(3)对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4)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相应关系,将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输入各种水质模型,以评价污染源对水质目标的影响(5)分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6)通过对多个可行方案的优化抉择,确定技术、经济最优方案组合(7)通过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步骤:(1)提出水环境保护目标(2)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3)现状功能可达性分析确定主要人为污染源(4)建立排污量与水环境质量间的定量关系(5)污染物控制措施分析(6)负荷分配工程规划技术和经济综合分析(7)政策协调行政决策六、什么是水污染控制单元?如何将水染控制单元应用于流域水环境规划中?P129 P130(一)水污染控制单元是指源与水域组成的可操作实体。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的内涵:1、环境规划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一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科学的交叉性、边缘性。
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建设做出的安排和部署。
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发展水平和能力。
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4部分:1、人口与经济部分,如人口密度、素质,经济的规模及上次经济水平等。
2、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它对环境有着根本性影响和作用。
3、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这始终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控制目标。
4、规模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这是确定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证。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异同:1、环境容量是1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使用于环境规划之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2、环境承载量及时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
这里人类系统主要指社会和经济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关心这一作用的极限值,即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阀值。
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
3、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一)环境管理的含义1. 环境管理的提出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02
环境规划基础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 2 3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生态恢复等方面。
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措施。
生态监测与评估
通过生态监测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 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审计,检查其环 保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
对环保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确 保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04
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
环境预测与情景分析
总结词
环境预测与情景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重 要方法,用于评估不同发展情景下环境 的可能变化。
VS
详细描述
环境预测是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对未来 环境状况进行科学预测的过程。情景分析 则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未来发展情景,评估 不同情景下环境可能受到的影响。
环境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总结词
环境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环境规划中 的重要工具,用于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 化环境数据。
详细描述
环境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库系统, 用于存储、管理和查询环境数据。地理信息 系统则是一个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对地理空 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分类与特点
01
介绍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分析资源利用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02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章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3、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4、污染限期治理(环境管理中最为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填空:1、环境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or选择)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行为主体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5、按规划期划分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6、资源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选择:1、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2、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3、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4、“老三项”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管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5、“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
04
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际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际环境政策
国际环境政策是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 施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全球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国际环境法规
国际环境法规是各国共同遵守的环境 法律和标准,旨在规范各国在环境保 护方面的行为,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合 作。
国家环境政策与法规
国家环境政策
国家环境政策是国家层面制定和实施 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国家可持 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是一种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规划方法,旨在构建一个自然 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强调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高城 市和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注重生态网络规划和生态修复工程,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是一种注重长期发展的规划方法,旨在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资源节约、环 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可持续性发展方法要求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 指标和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家环境法规
国家环境法规是国家制定的环境法律 和标准,旨在规范企业和个人在环境 保护方面的行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 安全。
地方环境政策与法规
地方环境政策
地方环境政策是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环境保护策略,旨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地方环境法规
地方环境法规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环境法律和标准,旨在规范企业和个人在地区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保障地区生 态环境安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空间信息管 理技术,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的 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等功 能,为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强大 的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规划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四)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简答题)1)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在传统的GNP核算中,未考虑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
经济学家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I)。
2)建立自然资源帐户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
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
4)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a、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b、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c、用户成本。
5)环境资源价值公式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须的。
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前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
4、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垄断竞争的存在以及非对称性。
5、环境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1)排污收费2)产权交易3)排污许可交易4)排污标准6、环境预测方法1)头脑风暴(BS、思维共振)法2)特尔菲(Delphi)法3)逻辑型规律(趋势外推)法4)指数曲线法5)龚帕兹预测法6)回归分析预测法7)决策树图法8)交叉影响分析预测法9)马尔可夫预测法7、环境规划管理与管理方案的生成(简答题)(一)前期准备与调研主要内容包括:接受任务、确定规划的时域与空域范围、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课题组、编制规划提纲与调研提纲、进行广泛的咨询、吸取各方意见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其中收集资料与咨询工作涉及面最广、历时最长、工作量最大。
数据的采集工作包括资料查找和踏查两部分。
主要资料来源有统计年鉴,环保、土地、水利、农业、工业、矿产等部门统计年报及年度工作总结,资源调查分析报告,以往的规划成果,相关的课题成果,环境年鉴,污染企业的污染统计年报以及对自然状况、污染状况、自然资源状况所作的实地监测与调查等。
(二)评价、预测与主要问题辨析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资源利用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及预测,摸清区域环境的污染和资源可利用程度,掌握环境系统的动态趋势,找出目前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及症结所在,从而为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质量目标、污染综合整治对策、生态建设措施及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方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并预测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 2) 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及预测;3) 水、土地、生物、矿产等资源的存量、开发利用量、破坏程度、自我更新速度与能力; 4) 环境区划与功能区划分;5) 区域环境容量及环境承载力评估;6) 区域人口的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趋势;7) 区域发展的速度、效益、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变化趋势; 8) 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空间布局状况;9)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 10) 环境污染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坏;11)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主要污染行业和污染物及他们的动态变化。
(三) 方案的开发设计这是在上一阶段对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并分析了主要环境问题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成因的基础上,对本区域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目标、重点、对策与实施步骤做出规划,这是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围绕一个规划目标,可以多方位、多层次的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要遵循最小费用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深刻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能实现规划目标的费用最小方案即为可行性方案。
方案确立下来后,仍需要在方案优化与实施监控过程中,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调整。
(四) 方案的优化规划管理方案的优化,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规划管理总目标和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环境经济大系统出发,以环境污染和资源保护的综合整治作为指导思想。
9、层次分析法(简答题) 重量比矩阵An 是A 的特征向量,如果A 是精确比值矩阵,则其特征值λmax =n ,即AW =λW ,但一般情况下A 是近似估值,故有λmax ≥n ,因此可用λmax 与n 的误差来判断A 的准确性。
10、水环境功能分区根据 GHZBl---1999标准规定,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名目如下: 1)自然保护区及源头水 (执行II 类标准保护)2)生活饮用水区 (执行III 类或IV 类标准,一般情况下,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可分别按II 类和III 类标准保护)3)渔业水域 (执行II 类或III 类标准)[]11121212221212/////////,,,n 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 w w w w w w W w w w AW nW⎡⎤⎢⎥⎢⎥=⎢⎥⎢⎥⎣⎦==4)风景游览区(执行III类或IV类标准)5)工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用水区(执行III类或IV类标准)11、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模型的最优化问题排污口最优化处理、最优化均匀处理和区域化最优化处理12、水环境管理制度(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三同时”制度(三)排污收费制度(四)排污许可证制度(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限期治理污染制度13、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一、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与方法(一)实现区域大气污染集中控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a、集中供热b、普及型煤c、煤气化(二)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a、烟尘治理技术b、二氧化硫治理技术c、氮氧化物治理技术d、其他有害气体治理技术(三)发展生物净化技术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三、区域大气环境污染控制规划模型四、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14、固体废物按来源分为哪几类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居民生活废物15、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遵循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1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步骤现状调查、趋势预测、系统分析、模型构建与运算、方案形成与评估、规划决策、规划实施及后续管理17、三种水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零维模型:对河流,表现形式为河流稀释模型;对于湖泊与水库,主要有盒模型;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环境问题可概化为零维问题:●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大于10~20;●需考虑污水进入水体的混合距离。
一维模型:对于河流而言,一维模型假定污染物浓度仅在河流纵向上发生变化,主要适用于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河段:●宽浅河段;●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能混合均匀;●污染物浓度在断面横向方向变化不大,横向和垂向的污染物浓度梯度可以忽略。
二维模型:当水中污染物浓度在一个方向上是均匀的,而在其余两个方向是变化的情况下,一维模型不再适用,必须采用二维模型。
●适合于饮用水水源地河段的纳污能力计算;●实际上,污水进入水体后,不能在短距离内达到全断面浓度混合均匀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实际应用中,水面平均宽度超过200m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计算。
AP值法:设某市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区总面积为1369.9km 2,全部为二级功能区。
其中一区、二区和整个控制区的面积,各区二氧化硫实际年排放量,低架源、中架源、高架源的实际年排放量等数据见例表1,点源高度(作为有效高度处理)及个数见例表2。
试求各区二氧化硫总量控制限值及P 的实施值(该例中以H<25m 为低架源)。
● ①查得 A=4.0,α=0.25,P=60, ρBSi =0.15mg/m 3①查表 A (地区总量控制系数, 104km 2/a ) α(低源分担率) P (点源控制系数) ρBSi (国家和地方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第i 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mg/Nm 3 ); ● ②Ⅰ、Ⅱ功能区允许排放总量和控制区总允许排放量 ● ③各区低架源(H<25m )排放量●④各功能分区中架源( H<100m )的总允许排放量441481.84.00.15 1.33(10/)87.074.00.15 1.41(10/)4.00.1522.21(10/)aI BSi aII BSi na BSi BSi i S Q A t a S Q A t a S Q A A t a ρρρρ==⨯=⨯==⨯=⨯==⨯=⨯=⨯⨯=∑4440.251.330.33(10/)0.251.410.35(10/)0.2522.21 5.55(10/)bI aI bII aII b a Q Q t a Q Q t a Q Q t a ααα=⨯=⨯==⨯=⨯==⨯=⨯=2662222444266222210600.1510(25324096609802)1.9692(/) 1.96923652410(10/)1.73(10/)10600.1510(2526840233607801)5.1471(/) 5.14713mI ej BSi jmII ej BSi jQ P H t h t a t a Q P H t h ρρ-----=⨯⨯⨯=⨯⨯⨯+⨯+⨯+⨯==⨯⨯⨯==⨯⨯⨯=⨯⨯⨯+⨯+⨯+⨯==⨯∑∑444652410(10/)4.51(10/)t a t a -⨯⨯=● ⑤调整系数βi 、β的计算● ⑥计算P 的实施值;● ⑦计算各功能区点源新的允许排放率限值 线性规划:题目一:有一条通过市区的河流,水流量为400万m 3/d 。
COD 含量为14mg /L ,河的上游有A 厂和B厂。
A 厂每天排放污水40000 m 3,COD 含量140 mg /L 。
B 厂每天排放污水25000 m 3,COD 含量130 mg/L 。
河水自A 厂到B 厂能自然净化COD 5% 。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该河允许含COD 15 mg /L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