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例题与习题
初二物理第1章练习题
![初二物理第1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2351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6.png)
初二物理第1章练习题第1题:小明骑自行车匀速行驶10分钟,总路程为6公里。
请问他的速度是多少?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小明行驶了10分钟,总路程为6公里。
首先将10分钟转换为小时,10分钟=10/60=1/6小时。
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时间,即速度=总路程/时间=6/(1/6)=36公里/小时。
所以,小明的速度为36公里/小时。
第2题:小红用自行车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8公里,一共用时30分钟。
如果她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骑行,她需要多久才能到学校?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小红的速度为15公里/小时,距离为8公里。
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时间,即速度=总路程/时间。
设小红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为x小时,则速度=8/x。
根据题意,速度为15公里/小时,所以15=8/x。
解方程可得,x=8/15小时。
由于有60分钟=1小时,所以小红到学校的时间为(8/15)*60=32分钟。
第3题: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全程共计12公里。
他第一段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骑行了5公里,然后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骑行了剩下的路程。
请问他从家到学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小明的速度分为两段,第一段速度为20公里/小时,骑行了5公里;第二段速度为15公里/小时,骑行了剩下的路程(12-5=7公里)。
第一段用时=距离/速度=5/20=1/4小时。
第二段用时=距离/速度=7/15小时。
所以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用的时间为1/4 + 7/15 = 17/60 + 28/60 =45/60 = 3/4小时。
第4题:小红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全程共计16公里,分为两段。
第一段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骑行5公里,第二段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骑行剩下的路程。
请问她从A地到B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小红的速度分为两段,第一段速度为15公里/小时,骑行了5公里;第二段速度为20公里/小时,骑行了剩下的路程(16-5=11公里)。
第一段用时=距离/速度=5/15=1/3小时。
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 例题与习题
![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 例题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2c65607e87101f69e319581.png)
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例题与习题一、练习题1.立方势箱中的粒子,具有的状态量子数,是A. 211 B. 231 C. 222 D. 213。
解:(C)。
2.处于状态的一维势箱中的粒子,出现在处的概率是多少?A.B.C.D.E.题目提法不妥,以上四个答案都不对。
解:(E)。
3.计算能量为100eV光子、自由电子、质量为300g小球的波长。
( )解:光子波长自由电子300g小球。
4.根据测不准关系说明束缚在0到a范围内活动的一维势箱中粒子的零点能效应。
解:。
5.链状共轭分子在波长方向460nm处出现第一个强吸收峰,试按一维势箱模型估计该分子的长度。
解:6.设体系处于状态中,角动量和有无定值。
其值是多少?若无,求其平均值。
解:角动量角动量平均值7.函数是不是一维势箱中粒子的一种可能的状态?如果是,其能量有没有确定值?如有,其值是多少?如果没有确定值,其平均值是多少?解:可能存在状态,能量没有确定值,8.求下列体系基态的多重性。
(2s+1) (1)二维方势箱中的9个电子。
(2)二维势箱中的10个电子。
(3)三维方势箱中的11个电子。
解:(1)2,(2)3,(3)4。
9.在0-a间运动的一维势箱中粒子,证明它在区域内出现的几率。
当,几率P怎样变?解:10.在长度l的一维势箱中运动的粒子,处于量子数n的状态。
求 (1)在箱的左端1/4区域内找到粒子的几率?(2)n为何值,上述的几率最大?(3),此几率的极限是多少?(4)(3)中说明什么?解:11.一含K个碳原子的直链共轭烯烃,相邻两碳原子的距离为a,其中大π键上的电子可视为位于两端碳原子间的一维箱中运动。
取l=(K-1)a,若处于基组态中一个π电子跃迁到高能级,求伴随这一跃迁所吸收到光子的最长波长是多少?解:12.写出一个被束缚在半径为a的圆周上运动的质量为m的粒子的薛定锷方程,求其解。
解:13.在什么条件下?解:14.已知一维运动的薛定锷方程为:。
和是属于同一本征值得本征函数,证明常数。
信号与系统第一章习题及作业(1,2)
![信号与系统第一章习题及作业(1,2)](https://img.taocdn.com/s3/m/226cf4fb910ef12d2af9e7f1.png)
(2)(余弦序列是否为周期信号,取决于2л/Ω0是正整 (余弦序列是否为周期信号,取决于 Ω 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数、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因此, 因此, 2л/Ω0=2л·7/8л=7/4=N/m Ω =2л·7/8л 所以基波周期为N=7; 所以基波周期为N=7; N=7
因为2л/Ω =16л 为无理数, (4) 因为 Ω0=16л,为无理数,则此信号不是周期 信号. 信号. (5) 因为周期信号在[-∞,+∞]的区间上,而本题的重 因为周期信号在[ ∞,+∞]的区间上, 的区间上 复区间是[0, +∞],则此信号为非周期信号 则此信号为非周期信号, 复区间是[0, +∞],则此信号为非周期信号,
f(n) 1 0 3 6 … n
9、判断是否为线性系统?为什么? 、判断是否为线性系统?为什么?
( 3) ( 5) (7 )
y( t ) = ln y( t 0 ) + 3t 2 f ( t ) y( t ) = y( t 0 ) + f 2 ( t ) y( t ) = sin t ⋅ f ( t )
8、一个连续时间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一个连续时间系统的输入 输出关系为
1 t+T y ( t ) = T [ f ( t ) ] = ∫ T2 f (τ )d τ T t− 2 试确定系统是否为线性的?非时变的?因果的? 试确定系统是否为线性的?非时变的?因果的?
解:积分系统是线性的,因此系统是线性系统。 积分系统是线性的,因此系统是线性系统。
sin ω 0 tε ( t )
sin ω 0 ( t − t 0 )ε ( t )tt0 Nhomakorabeat
sin ω 0 tε ( t − t 0 )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cc59d3383c4bb4cf7ecd169.png)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例1】试述开环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缺点。
【答】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有:1. 1.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2. 2.成本比相应的死循环系统低。
3. 3.不存在稳定性问题。
4. 4.当输出量难以测量,或者要测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采用开环系统比较合适(例如在洗衣机系统中,要提供一个测量洗衣机输出品质,即衣服的清洁程度的装置,必须花费很大)。
开环控制系统的缺点有:1. 1.扰动和标定尺度的变化将引起误差,从而使系统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2. 2.为了保持必要的输出品质,需要对标定尺度随时修正。
【例2】图1.1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原理方框图。
图1.1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解】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水箱是被控对象,水箱液位是被控量,电位器设定电压u r(表征液位的希望值c r)是给定量。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对应u r)时,电动机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使水箱中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
从而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c r上。
一旦流入水量或流出水量发生变化,例如当液面升高时,浮子位置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初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使进入水箱的液体流量减少。
这时,水箱液面下降,浮子位置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面恢复给定高度。
反之,若水箱液位下降,则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位升到给定高度c r。
系统原理方框图如图1.2所示。
图1.2 系统原理方框图习题1.题图1-1是一晶体管稳压电源。
试将其画成方块图并说明在该电源里哪些起着测量、放大、执行的作用以及系统里的干扰量和给定量是什么?题图1-12.如题图1-2(a)、(b)所示两水位控制系统,要求(1)画出方块图(包括给定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2)分析工作原理,讨论误差和扰动的关系。
(完整版)经济法第一章习题有答案
![(完整版)经济法第一章习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d852325fbfc77da369b129.png)
第一章总论习题第一单元法律基础一、法的本质与特征【例题1·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2009年)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答案】ABCD【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例题2·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法的特征包括()。
A.国家强制性B.国家意志性C.明确公开性 D。
规范性【答案】ABCD二、法律关系【例题1·单选题】下列公民中,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
(2017年)A.赵某,9岁,系某小学学生B。
王某,15岁,系某高级中学学生C。
张某,13岁,系某初级中学学生D.李某,17岁,系某宾馆服务员,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答案】D【解析】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2·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2015年)A。
法人 B。
发明 C.行为 D.荣誉称号【答案】BCD【解析】选项A:属于法律关系的主体。
【例题3·多选题】下列可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有()。
(2016年)A。
土地 B。
荣誉称号 C。
人民币 D.天然气【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买卖合同,向乙公司购买了一台设备,价款8万元,该买卖合同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2017年)A。
买卖合同 B.设备 C.8万元价款 D.甲公司与乙公司【答案】D【例题5·多选题】非物质财富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物质财富的有( )。
(2017年)A.著作B.嘉奖表彰C.发明D.荣誉称号【答案】ABCD三、法律事实、【例题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会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是()。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论习题及解答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论习题及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1fa0250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f.png)
第 1 章数据库系统概论1.1复习纲要本章介绍的主要内容:·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1.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数据管理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
1.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从事计算工作,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由程序员考虑与安排。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不长期保存;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系统中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系统中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其主要特点: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可长期存储在磁盘上,供相应的程序多次存取;数据文件可脱离程序而独立存在,使得数据与程序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
如果数据文件结构发生变化时,则对应的操作程序必须修改。
即文件系统管理文件缺乏数据独立性,并且数据冗余度大。
数据之间联系弱,无法实施数据统一管理标准。
这些都是文件系统管理的主要缺陷。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70年代初开始,计算机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大量数据,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主要特点:·采用数据模型组织和管理数据,不仅有效地描述了数据本身的特性,而且描述了之间的联系。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即数据格式、大小等发生了改变,使得应用程序不受影响。
·数据共享程度更高,冗余度比较小。
·由DBMS软件提供了对数据统一控制功能,如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恢复功能。
·由DBMS软件提供了用户方便使用的接口。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是目前计算机管理数据的高级阶段,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1.1.2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构建数据库结构的基础,在构建时要经历从概念模型设计到DB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转换过程。
因此,数据模型可分为两类共4种,两类为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其中结构模型又分为外部模型、逻辑模型和内部模型三种。
初二第一章数学练习题
![初二第一章数学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504d7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9.png)
初二第一章数学练习题1. 三角形ABC中,AC=BC,角A=50°,角B=70°。
求角C的度数。
解:由题意可知,AC=BC,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角A=角B,所以角C=180°-角A-角B=180°-50°-70°=60°。
2. 已知a:b=3:4,且a+b=35,求a和b的值。
解:设a=3x,b=4x,代入a+b=35得到3x+4x=35,解得x=5。
所以a=3x=3*5=15,b=4x=4*5=20。
所以a的值为15,b的值为20。
3. 小明的年龄是大杰的2/5,两人年龄相差14岁,求他们各自的年龄。
解:设小明的年龄为x,大杰的年龄为y。
根据题意可得到以下两个方程:y = 2/5x (1)x - y = 14 (2)将方程(1)代入方程(2),得到x - 2/5x = 14。
化简得到3/5x = 14,解得x = 14 * 5/3 = 70/3 ≈ 23.33。
将x的值代入方程(1)可以求得y的值:y = 2/5 * 70/3 ≈ 28/3 ≈ 9.33。
所以小明的年龄约为23.33岁,大杰的年龄约为9.33岁。
4. 某数的1/5比它自身多2,求这个数。
解: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得到以下方程:1/5x = x + 2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5,得到x = 5(x+2)。
化简得到x = 5x + 10,然后将5x移到等式左边得到4x = -10。
再将-10移到等式右边得到x = -10/4 = -2.5。
所以这个数为-2.5。
5. 若2/x - 3/4 = 7/12,求x的值。
解:将等式两边的分式进行通分,得到(8-3x)/(4x) = 7/12。
将分式的分母相等,得到12(8-3x) = 7(4x)。
化简得到96 - 36x = 28x,然后将28x移到等式左边得到96 = 64x。
再将64x移到等式右边得到x = 96/64 = 1.5。
力学题库1(例题与作业)
![力学题库1(例题与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d6d197f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5.png)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例1、质点沿x轴正向运动,加速度a=-kv,k为常数。
设从原点出发时速度为v0,求运动方程x=x(t)与速度—位移关系v=v(x)。
例2、已知斜抛运动的抛射角为θ,初速度为v0。
求其轨迹方程。
例3、如图,小船在绳子的匀速v0牵引下运动,已知h。
求θ位置时船的速度与加速度大小。
(两种方法)例4、有一轮以匀角速ω旋转,一质点自轮心沿水平轮轴以匀速v0向轮边移动。
求质点的轨迹方程,以及t时刻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大小。
*例5、一只狼沿着半径为R的圆形岛边缘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跑动,当狼经过某点时,一只猎犬以相同的速率从岛中心出发追逐狼。
设追逐过程中犬、狼、岛中心始终在一直线上,求猎犬的轨迹和追上狼时的位置。
*例6、(上海高考题改编)下图为平静海面上拖船A、B拖着驳船C运动的示意图。
已知A、B的速度分别沿缆绳CA、CB方向,且A、B、C不共线。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C的速度大小可能介于A、B的速度大小之间(B)C的速度一定不小于A、B的速度(C)C的速度方向可能在CA、CB的夹角之外(D)C的速度方向一定在CA、CB的夹角之内**例7、已知点P0(l,0)处有一小船,以长为l的线,拉着小船从原点向上走,小船沿着绳运动,PQ为P点切线,Q点恒在y轴上。
(1)以图中θ为参数,求P点的轨迹方程。
(曳物线)(2)若Q 点以匀速u 向上运动,求θ位置处P 点的加速度。
练习题1、一质点沿x 轴运动,其速度—时间关系为⎪⎭⎫ ⎝⎛+=t t v 6sin 23ππ,式中各量均取国际单位。
已知当t =0时质点在x =-2m 处。
求:(1)2s 时质点的位置;(2)0s 至2s 质点的位移;(3)0s 和2s 两时刻质点的加速度。
2、一质点以初速度v 0=5i 开始离开原点,其运动加速度为a =-i -j 。
求:(1)质点到达x 坐标最大值时的速度;(2)上述时刻质点的位置。
3、如图所示,长为l 的棒的一端A 靠在墙上,另一端B 搁在地面上,A 端以恒定速率u 向下运动。
《线性代数》第一章行列式精选习题及解答
![《线性代数》第一章行列式精选习题及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f53a7c1252d380eb62946d55.png)
(C)0, 2
(D)0,1
解 按 三 阶 行 列 式 的 对 角 线 法 则 得 D1 = (λ + 1)(λ − 1)2 , D2 = 0 . 若 D1 = D2 , 则
(λ + 1)(λ −1)2 = 0 ,于是 λ = 1,−1,故正确答案为(B).
例 1.5
方程组 ⎪⎨⎧λx1x1++λxx22
故逆序数为 1;于是这个排列的逆序数为 t=0+0+2+4+1=7,故正确答案为(B).
例 1.2 下列排列中( )是偶排列.
(A)54312 (B)51432
(C) 45312
(D) 654321
解 按照例 1 的方法计算知:排列 54312 的逆序数为 9;排列 51432 的逆序数为 7;排列
例17分析如果行列式的各行列数的和相同时一般首先采用的是将各列行加到第一列行提取第一列行的公因子简称列行加法这个行列式的特点是各列4个数的和为10于是各行加到第一行得10101010分析此类确定系数的题目首先是利用行列式的定义进行计算
第一章 行列式
1.1 目的要求
1.会求 n 元排列的逆序数; 2.会用对角线法则计算 2 阶和 3 阶行列式; 3.深入领会行列式的定义; 4.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并且会正确使用行列式的有关性质化简、计算行列式; 5.灵活掌握行列式按(列)展开; 6.理解代数余字式的定义及性质; 7.会用克拉默法则判定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及求出方程组的解.
(2) A34 + A35 = ( ), (3) A51 + A52 + A53 + A54 + A55 = ( ).
分析 此类题目一般不宜算出表达式里每一项的值,而是注意观察要求的表达式的结构,
中级微观例题与练习题第一章 供求行为与市场均衡
![中级微观例题与练习题第一章 供求行为与市场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e47f74dd50e2524de5187e6c.png)
第一章 供求行为与市场均衡【例题1-1】已知消费者1 :M=1500,Py=10,且在价格Px=25时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2250==XY U 相切,在X 价格Px=25时,新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5.2812/==XY U相切。
问题:(1)根据希克斯分解法分解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作图表示(参考下表1-1已知数据并求空格数据);(2)另一消费者2效用函数为3.07.0Y X U =,M=1800,设市场只有消费者1和2,作消费者1、2和市场的马歇尔需求曲线图(参考下表1-2已知数据并求空格数据);(3)根据表1-2数据用统计软件或Excel 软件作市场线性需求回归图并从图中直接估计线性需求方程。
(1)表1-1消费者1对价格变化的最优反应预算线1:Px=25,Py=10,M=1500无差异线1:U=47.4,XY=2250 预算线2:Px=20,Py=10,M=1500 无差异线2:U=53,XY=2812.5 X Y X Y M X Y X Y M 0 1500 15010 125 10 225.0 2500.0 10 130 10 281.3 3012.5 20 100 20 112.5 1625.0 20 110 20 140.6 1806.3 30 75 30 75.0 1500.0 30 90 37.5 75.0 1500.0 40 50 40 56.3 1562.5 40 70 40 70.3 1503.1 50 25 50 45.0 1700.0 50 50 50 56.3 1562.5 606037.5 1875.0756046.9 1668.8价格变化前:MUx/MUy=Px/Py →Y/X=25/10→Y=2.5X (XY)0.5=47.40.5→XY=2250 解出:X1=30,Y1=75 价格变化后:MUx/MUy=Px/Py →Y/X=20/10→Y=2X (XY)0.5=53.0330.5→XY=2812.5 解出:X2=37.5,Y2=75 价格变化效应分解:MUx/MUy=Px/Py →Y/X=20/10→Y=2X 原来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 (XY)0.5=47.40.5→XY=2250 解得:X3=33.54,Y3=67.08→M ’=20×33.54+10×67.08=1341.6 IE=(X3-X1)=(33.54-30)=3.54 SE=(X2-X3)=(37.5-33.54)=3.96 TE=3.54+3.96=7.5=(X2-X1)(2)根据MU(X)/MU(Y)=Px/Py →Y/X=Px/Py →PyY=PxX ,代入预算线方程整理得:X=(1/2)M/Px=(1/2)*1500/Px,Y=(1500-PxX)/Py当Px 发生如下表变化,可得下表1-2消费者1均衡及价格效应E 0(30,75)(37.5,75)E 105010015020025030001020304050607080XY表1-2消费者1消费者2市场需求Px X1=0.5*1500/Px Y1=(1500-XPx)/Py X2=0.7*1800/Px Y2=(1800-XPx)/Py Q=X1+X2 25 30 75 50.4 54 80.4 20 37.5 75 63 54 100.5 15 50.0 75 84.00 54 134.0 10757512654201(3)用Excel 软件回归得:市场线性需求方程Qx= -7.906Px+ 267.33R 2 = 0.9320501001502002500102030PxQx【例题1-2】已知线性需求方程为Qxd=25-2Px+0.01M+2.5Py-1.25Pz ,其中,Px=10,Py=8,Pz=12,M=3000,求:(1)需求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2)消费者总剩余(CS ); (3)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求Py ’=10,Pz ’=16,M ’=4000的线性需求方程。
大学高数第一章例题
![大学高数第一章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6399a718fc4ffe473368abfc.png)
2
解
x
lim
1 x
0,
| arctan
x |
- 12 -
2
. lim
a rcta n x x
x
0
习题课(一)
(3)
第 一 章 函 数 极 限 连 续
lim
sin 2 x x 2 2
x 0
解
原式
lim
(
x 2
2 ) sin 2 x
x 0
x 22
n
lim x n
N 0,
M 0,
使得当 n
N
时, 恒有
xn M
成立, 则称 x n 是 n
时的负无穷大量
-7-
习题课(一)
(2) lim f ( x ) 2
x 3
第 一 章 函 数 极 限 连 续
0, 0,
使当
0 x 3
第 一 章 函 数 极 限 连 续
x n x n1 x n1 ,
2
证明 lim
n
xn
存在, 并求 lim 解 由于 x 1
n
xn .
2
x 0 x 0 x 0 ( 1 x 0 ),
0 x 0 1,
所以 0
x1 1 .
- 11 -
习题课(一)
(1)
第 一 章
x 8
lim
1 x 3 2
3
x
( 1 x 3 )(
1 1
1
2
解
原式
x 8
lim
1 x 3 )( 4 2 x 3 x 3 )
操作系统第1章练习题
![操作系统第1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8105141e518964bcf847cfb.png)
第1章操作系统引论1.1 典型例题解析【例1】试说明操作系统与硬件、其它系统软件以及用户之间的关系。
答:操作系统是覆盖在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它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向用户提供良好的界面。
操作系统与硬件紧密相关,它直接管理着硬件资源,为用户完成所有与硬件相关的操作,从而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对硬件资源的使用,并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操作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系统软件,其它系统软件与运行在操作系统地基础之上,可获得操作系统提供的大量服务,也就是说,操作系统是其它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接口。
而一般用户使用计算机除了需要操作系统支持外,还需要用到大量的其它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以使其工作更加方便和高效。
【例2】操作系统具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有何关系?答:操作系统的特征有并发、共享、虚拟和异步性。
它们的关系如下:(1)并发和共享是操作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为了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操作系统必然要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使多个程序共享系统的资源,并发的执行。
(2)并发和共享互为存在的条件。
一方面,资源的共享以程序(进程)的并发执行为条件,若系统不允许程序并发执行,自然不存在资源的共享问题;另一方面,若系统不能对资源共享实施有效管理,协调好各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也必将影响到程序的并发执行,甚至根本无法并发执行。
(3)虚拟以并发和共享为前提条件。
为了使并发进程能更方便、更有效地共享资源,操作系统经常采用多种虚拟技术来在逻辑上增加CPU和设备的数量以及存储器的容量,从而解决众多并发进程对有限的系统资源的竞争问题。
(4)异步性是并发和共享的必然结果。
操作系统允许多个并发进程共享资源、相互合作,使得每个进程的运行过程受到其他进程的制约,不再“一气呵成”,这必然导致异步性特征的产生。
【例3】简述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答:并行性和并发性是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并行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第一章经济法律制度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律制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a44f2d763231126edb118a.png)
第一章例题及习题[例1-1-1]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C.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D.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解析】答案ACD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例1-1-2]我国《会计法》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会计记录文字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分析这一条款包含了几个法律规范,各法律规范的结构和类型各是什么?【解析】两个法律规范,仅包含了假定和处理内容。
[例1-1-3]: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问:这是什么法律规范?【解析】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在该规范中有“应当”二字,因此为义务性规范,同时也是一个强制性规范。
[例1-1-4]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B、国务院制定的《增值税暂行条例》C、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的《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解析】答案B (1)选项A属于“法律”;(2)选项B属于“行政法规”;(3)选项C属于“地方性法规”;(4)选项D属于“部门规章”。
[例1-4-1]关于经济法律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济法律关系是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意志关系B、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规定和调整的法律关系C、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具有经济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D、经济法律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权利义务关系【解析】ABCD经济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法律关系是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意志关系;(2)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规定和调整的法律关系;(3)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具有经济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4)经济法律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一章习题解答与问题
![第一章习题解答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c0c42c64028915f804dc23e.png)
c1,c2,……,cm+ n,bm+ n+ 1 1 1 1 7.在计算机上对调和级数 1 + + + L + 自左至右求和计算 2 3 n n 1 Sn = ∑ k =1 k 当n很大时,Sn 将不随n 的增加而增加。试利用相对误差限和有效数字关系说明这一现象
产生的原因。 8. Fibonacci数列最初两项为 F0=1,F1=1,其递推公式为: Fn+2 = Fn + Fn+1,( n≥0) (1)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Fibonacci 数列的通项可以表示成:
4
π 1 dx = arctan 1 = 可以计算出无理数π 的值。将定积分表示为积分和 2 4 1+ x
R
H
∫
1
0
xn dx ( n = 1,2,…,20) 的递推 5+ x
关系,并研究递推算法的数值稳定性。 6.计算两个多项式Pn(x)和Qm(x)的乘积多项式Tn+m(x)的方法称为向量的卷积方法。设
783 / 100 ( n = 1,2,…) 计算到y100。若取 783 ≈ 27.982 (五位有效数字) ,试问,计算 y100 将有多大的误差? 解:由于初值 y0 = 28 没有误差,误差是由 783 ≈ 27.982 所引起。记 x = 27.982 , δ = x − 783 。则利用理论准确成立的递推式 yn = yn-1 – 783 / 100 Yn = Yn-1 – x / 100 (Y0 = y0) 783 )/ 100
∑ [ai ∑ b j ]
i =1 j =1
n
i
所用乘法为 n 次,加法次数不变,仍为( n + 2 ) ( n – 1) / 2。 ,算法输出 11 试构造一个算法,对输入的数据 x0,x1,x2,……,xn,以及x(均为实数) 为 ( x –x0) ( x –x1) ( x –x2)……( x –xn) 的计算结果。 解 算法如下: 第一步:输入x;x0,x1,x2,……,xn,M Å (x – x0 );k Å 0; 第二步:M Å M×(x – x0 );k Å k+1; 第三步:判断,若 k ≤ n,则转第二步;否则输出 M,结束。 12 利用级数公式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一章例题及课后习题(附答案)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一章例题及课后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dae1d1b9d528ea81c779e3.png)
1、 根据三组数据的绝对误差计算权重:12322211110000,25,400000.010.20.005w w w ====== 因为123::400:1:1600w w w = 所以1.54400 1.71 1.53716001.53840011600pH ⨯+⨯+⨯==++2、 因为量程较大的分度值也较大,用量程大的测量数值较小的物理量会造成很大的系统误差。
3.、含量的相对误差为0.2g ,所以相对误差为:0.20.99790525.3Rx E x ∆===。
4、 相对误差18.20.1%0.0182x mg mg ∆=⨯= 故100g 中维生素C 的质量范围为:18.2±0.0182。
5、1)、压力表的精度为1.5级,量程为0.2,则max 0.2 1.5%0.003330.3758R x MPa KPa x E x ∆=⨯==∆===2)、1的汞柱代表的大气压为0.133,所以max 20.1330.133 1.6625108R x KPax E x -∆=∆===⨯ 3)、1水柱代表的大气压为gh ρ,其中29.8/g m s =则:3max 339.8109.810 1.225108R x KPax E x ---∆=⨯∆⨯===⨯6、样本测定值算术平均值 3.421666667 3.48 几何平均值 3.421406894 3.37 调和平均值 3.421147559 3.47 标准差s 0.046224092 3.38 标准差 0.04219663 3.4 样本方差 0.002136667 3.43 总体方差0.001780556 算住平均误差 0.038333333极差 0.117、依题意,检测两个分析人员测定铁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用F双侧检验。
根据试验值计算出两个人的方差及F值:221221223.733, 2.3033.7331.621232.303s s s F s ===== 而0.9750.025(9,9)0.248386,(9,9) 4.025994F F ==, 所以0.9750.025(9,9)(9,9)F F F <<两个人的测量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两个人的测量方法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第1章练习题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第1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a4a02d3d15abe23482f4dd3.png)
第1章基本概念1.1 本章基本要求深刻理解热力系统、外界、热力平衡状态、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热力循环的概念,掌握温度、压力、比容的物理意义,掌握状态参数的特点。
1.2 本章难点1.热力系统概念,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入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的必要性,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时的条件。
3.系统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与任务,随边界而定,具有随意性。
选取不当将不便于分析。
选定系统后需要精心确定系统与外界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能量的变化,否则很难获得正确的结论。
4.稳定状态与平衡状态的区分:稳定状态时状态参数虽然不随时间改变,但是靠外界影响来的。
平衡状态是系统不受外界影响时,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二者既有所区别,又有联系。
平衡必稳定,稳定未必平衡。
5.注意状态参数的特性及状态参数与过程参数的区别。
1.3 例题例1:绝热刚性容器内的气体通过阀门向气缸充气。
开始时气缸内没有气体,如图 1.1所示。
气缸充气后,气体推动气缸内的活塞向上移动,如图1.2所示。
设管道阀门以及气缸均可认为是绝热的。
若分别选取开口系统与闭口系统,试说明它们的边界应该如何划定?这些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量与热量又如何?解:(1)若以容器内原有的气体作为分析对象,属于闭口系统。
容器放气前,边界如图1.1中的虚线所示。
放气后边界如图1.2中的虚线所示。
气体对活塞作的功W是闭口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量。
气体通过活塞与外界交换的热量Q是此闭口系统的传热量。
图1.1 图1.2图1.3 图1.4(2)若以容器放气后残留在容器内的气体作为分析对象,同样也是闭口系统。
这时放气前的边界如图1.3中的虚线所示。
放气后的边界如图1.4的虚线表示。
残留气体对离开容器的那部分放逸气体所作的功,是本闭口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残留气体与放逸气体之间交换的热量是本系统的传热量。
(3)类似地若以放逸气体为分析对象,同样也是闭口系统。
第一章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高建强
![第一章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高建强](https://img.taocdn.com/s3/m/328fcaaf284ac850ad024252.png)
m1 / n
ρ
= uA ,定性温度 t = (t1 + t2 ) / 2 = (50 + 90) / 2 = 70 ℃
3
第 1 章 传热学基础
u=
m1 66.53 = = 1.3m / s nρA 231 × 977.8 × 3.14 × 0.00852 ud
Re =
ν
=
1.3 × 0.017 = 53253 0.415 × 10− 6
2
第 1 章 传热学基础
1-12 厂房外有一外径为 300mm 蒸汽管道,其外侧敷设有厚度为 30mm 的保温材料。若在某段 时间, 测得保温层外侧壁温为 40℃, 室外空气温度为 20℃, 风速为 3m/s (横向吹过该管道) 。 (1)试利用特征数关联式计算管道外侧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 (2)计算单位管长上外 侧的对流散热量。 附:空气横掠圆管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为 Nu = C Re Pr
2
式中 x 的单位为 m,平壁材料的导热系数为 0.5 W/(m⋅K)。计算通过平壁两侧的热流密度。 解:t1=200℃,t2=200-2000×0.32=20℃,Δt= t1- t2=180℃ 热流密度
q=
Δt 180 = = 300W / m 2 δ / λ 0.3 / 0.5
1-6 一炉子的炉墙厚 13cm,总面积 20m2,平均导热系数 1.04 W/(m·K),内、外壁温分别为 520℃和 50℃。试计算通过炉墙的热损失。如果所燃煤的发热值为 2.09×104kJ/kg,问每天因 热损失要用掉多少千克煤? 解:将炉墙可以看成是一个平板。 散热量:
4
1-7 有一根蒸汽管道,直径为 150mm,外敷设导热系数为 0.12 W/(m·K) 的蛭石保温材料。 若已知正常情况下,保温层内、外表面温度分别为 250℃、45℃。为使单位长度的热损失不 大于 160W/m,问蛭石层的厚度是多少才能满足要求? 解:保温层可以看成一个圆筒,则单位长度的热损失: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8c7a720915f804d2b16c10b.png)
第一章 流体流动【例1-1】 已知硫酸与水的密度分别为1830kg/m 3与998kg/m 3,试求含硫酸为60%(质量)的硫酸水溶液的密度为若干。
解:根据式1-49984.018306.01+=m ρ=(3.28+4.01)10-4=7.29×10-4ρm =1372kg/m 3【例1-2】 已知干空气的组成为:O 221%、N 278%和Ar1%(均为体积%),试求干空气在压力为9.81×104Pa 及温度为100℃时的密度。
解:首先将摄氏度换算成开尔文100℃=273+100=373K 再求干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M m =32×0.21+28×0.78+39.9×0.01 =28.96kg/m 3根据式1-3a 气体的平均密度为:3kg/m 916.0373314.896.281081.9=⨯⨯⨯=m ρ【例1-3 】 本题附图所示的开口容器内盛有油和水。
油层高度h 1=0.7m 、密度ρ1=800kg/m 3,水层高度h 2=0.6m 、密度ρ2=1000kg/m 3。
(1)判断下列两关系是否成立,即 p A =p'A p B =p'B (2)计算水在玻璃管内的高度h 。
解:(1)判断题给两关系式是否成立 p A =p'A 的关系成立。
因A 与A '两点在静止的连通着的同一流体内,并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以截面A-A'称为等压面。
p B =p'B 的关系不能成立。
因B 及B '两点虽在静止流体的同一水平面上,但不是连通着的同一种流体,即截面B-B '不是等压面。
(2)计算玻璃管内水的高度h 由上面讨论知,p A =p'A ,而p A =p'A 都可以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计算,即p A =p a +ρ1gh 1+ρ2gh 2 p A '=p a +ρ2gh于是 p a +ρ1gh 1+ρ2gh 2=p a +ρ2gh简化上式并将已知值代入,得800×0.7+1000×0.6=1000h 解得 h =1.16m【例1-4】 如本题附图所示,在异径水平管段两截面(1-1'、2-2’)连一倒置U 管压差计,压差计读数R =200m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2 × 100% = ×100% = 4% 50 V0
∆V 2 δ百 = ×100% = × 100% = 2% Vmax − Vmin 100
δ max =
∆Vmax 2 ×100% = ×100% = 2% Vmax − Vmin 100
习题6 习题6 用标准压力表来校准工业压力表时, 用标准压力表来校准工业压力表时,应如何选用标准压力 表精度等级? 量程为25MPa 表精度等级?可否用一台精度等级为 0.2 级,量程为25MPa 的标准表来检验一台精度等级为 1.5 级,量程为 2.5MPa 的 压力表?为什么? 压力表?为什么? 解: 标准表可能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25-0)× △max1=(25-0)×0.2%=0.05 (MPa) 被校表允许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2.5-0)× △max2=(2.5-0)×1.5%=0.0375 (MPa) ∆max1 >∆ max2 ,这种选择是错误的。 这种选择是错误的。
0.04512 δ= ×100% = 0.72% 6.2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习题10 习题10 现有两个已测定电阻: (10.0土 现有两个已测定电阻:Rl=(10.0土0.1 ), R2=150 土0.1%, 0.1%, 试求两个电阻串联及并联时的总电阻及其相对误差。 试求两个电阻串联及并联时的总电阻及其相对误差。 问二电阻串联后的误差是多少?并联后的误差是多少? 问二电阻串联后的误差是多少?并联后的误差是多少? 解: 串联: 串联:
习题7 习题7 某一标尺为0 500℃的温度计,出厂前经过校验. 某一标尺为0—500℃的温度计,出厂前经过校验.其刻度标尺 各点的测量结果值为
标准表读数 被校表读数 100 103 200 198 300 303 400 406 500 495
①求出仪表最大绝对误差值;最大引用误差值 求出仪表最大绝对误差值; 确定仪表的精度等级; ②确定仪表的精度等级; 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仪表最大绝对误差为± ③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仪表最大绝对误差为±8℃.问该仪表 是否还符合出厂时的精度等级? 是否还符合出厂时的精度等级? 解: 最大绝对误差:∆ max = 406 − 400 = 6℃ ①
3σ = 0.313672
习题3 习题3 某位移传感器,在输人位移变化1mm 某位移传感器,在输人位移变化1mm 时,输出电压变化 300mV 。求其灵敏度。 求其灵敏度。 解 灵敏度可采用输出信号与输人信号增量比表示, 灵敏度可采用输出信号与输人信号增量比表示,即
∆u 300 k= = = 300mv / mm 1 ∆x
S = S1 × S2 × S3 = 3 × 10−10 × 4 × 109 × 10 = 12 ∆y = S × ∆x=12 × 3=36mm
记录笔在纸上发生多大偏移量: 记录笔在纸上发生多大偏移量:36mm
习题5 习题5 2.5级电压表量程为 级电压表量程为100V,经检验发现在50V刻度点处的示 某2.5级电压表量程为100V,经检验发现在50V刻度点处的示 值误差2V为最大误差 请计算该仪表在50V测点处的相对误 为最大误差, 值误差2V为最大误差,请计算该仪表在50V测点处的相对误 仪表相对百分误差,并判断该仪表是否合格? 差,仪表相对百分误差,并判断该仪表是否合格? 解: 50V处测量相对误差: 50V处测量相对误差: δ = 处测量相对误差 相对百分误差: 相对百分误差: 最大相对百分误差: 最大相对百分误差: 仪表合格。 仪表合格。
习题9 习题9 铜电阻丝的电阻温度关系式为:R=R0[1+α(T-20)],已知20℃时 铜电阻丝的电阻温度关系式为: [1+α(T-20)],已知20℃ 电阻R 0.3%,电阻温度系数 电阻温度系数α=0.004/℃ 1%, 电阻R0=6 ±0.3%,电阻温度系数α=0.004/℃±1%,求 T=30℃ T=30℃±1℃时的电阻与误差? 时的电阻与误差? 解:
∑x x=
n
i
17.2 = = 1.56364 11
此组数据中与均值的最大差 为:
( x − x )2 = 0.1202545456 ∑
( xi − x )2 ∑
i =1 n
σ=
n
= 0.1045573
1.83 − 1.56364 = 0.26636 0.26636 < 3σ
根据3σ准则, 根据 准则,测量数据没 准则 有坏值。 有坏值。
根据所记录的校验数据,判断该压力表是否符合要求? 根据所记录的校验数据,判断该压力表是否符合要求?
课堂完成题目 1.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200℃.精度为0.5 级.求 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 200℃ 精度为0.5 1) 该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 2) 若最大绝对误差分别出现在示值为20 ℃ 、100 ℃ 时, 若最大绝对误差分别出现在示值为20 计算该点测量的相对误差? 计算该点测量的相对误差? 2. 欲测240v的电压,要求测量误差不得大于0.6%、若选用量 欲测240v的电压 要求测量误差不得大于0.6%、 240v的电压, 0.6% 程为300v的仪表 请选择该仪表应具有的精度等级? 的仪表, 程为300v的仪表,请选择该仪表应具有的精度等级?
R = 6 1 + 0.004 ( 30 − 20 ) = 6.24
dR = 1 + α (T − 20 ) ∆R0 + R0 (T − 20 ) ∆α + α R0 ∆T
0.3 1 ∆R = 1 + 0.004 ( 30 − 20 ) 6 × 100 + 6 ( 30 − 20 ) × 0.004 × 100 + 6 × 0.004 ×1 = 0.04512Ω
最大引用误差: qmax = ∆ max 6 ×100% = ×100% = 1.2% L 500
根据最大引用误差可以确定精度等级为: 级 ② 根据最大引用误差可以确定精度等级为:1.5级。 ③仪表的合格条件为 qmax ≤ q允 = 1.5%
qmax 8 = ×100% = 1.6% 500
不符合
习题4 习题4 利用某检测系统检测位移, 利用某检测系统检测位移,其检测系统是由电容式位移传感 电子放大器、模拟式(笔式)记录仪构成, 器、电子放大器、模拟式(笔式)记录仪构成,已知电容 式位移传感器灵敏度为3 式位移传感器灵敏度为3×10-10;电子放大器放大倍数为 4×109;模拟式记录仪灵敏度为10,当位移为3mm时,记 模拟式记录仪灵敏度为10,当位移为3mm时 录笔在纸上发生多大偏移量? 录笔在纸上发生多大偏移量? 解:
R = R1 + R2 = 10 + 150 = 160
dR =
∂R ∂R ∆R1 + ∆R2 = 0.1 + 0.15 = 0.25 ∂R1 ∂R2
并联: 并联:
0.25 δ= = 0.156% 160 RR 1500 R= 1 2 = = 9.375 R1 + R2 160
dR = ∂R ∂R ∆R1 + ∆R2 = 0.08828 ∂R1 ∂R2
习题课1 习题课1
习题 1 按误差出现的规律,请将下列误差进行分类: 按误差出现的规律,请将下列误差进行分类: 用一只电流表测量某电流, ①用一只电流表测量某电流,在相同条件下每隔一定时间重复 测量数值间有一定的偏差; 测量 n 次,测量数值间有一定的偏差; 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时,由于零点没有调整, ②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时,由于零点没有调整,测得的阻值始终 偏大; 偏大; 由于仪表刻度(数值)不清楚,使用人员读错数据造成的误差; ③由于仪表刻度(数值)不清楚,使用人员读错数据造成的误差; 用热电偶测量温度,由于导线电阻引起的测量误差; ④用热电偶测量温度,由于导线电阻引起的测量误差; 要求垂直安装的仪表,没有能按照规定安装造成的测量误差。 ⑤要求垂直安装的仪表,没有能按照规定安装造成的测量误差。 解: 随机误差; ①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 ④系统误差; ②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 ⑤系统误差 粗大误差; ③粗大误差;
dR 0.08828 δ = 100% = ×100% = 0.94165% R 9.375
习题: 习题: 弹簧管压力表其测量范围为0 1.6Mpa,精度为1.5级 弹簧管压力表其测量范围为0-1.6Mpa,精度为1.5级。检验 时测得的数据如下: 时测得的数据如下: 标准表读数 被校表读数 0.0 上行 0.00 下行 0.00 0.4 0.39 0.41 0.8 0.79 0.81 1.2 1.21 1.22 1.6 1.59 1.59
习题2 习题2 多次等精度测量某物质中的铁含量分别为: 多次等精度测量某物质中的铁含量分别为: 1.52,1.46,1.61,1.54,1.55,1.49,1.68,1.46,1.83,1.50, 1.52,1.46,1.61,1.54,1.55,1.49,1.68,1.46,1.83,1.50, 1.56, 1.56, 请判断此组测量数据中是否存在坏值(粗大误差)? 请判断此组测量数据中是否存在坏值(粗大误差)?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