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以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漫长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场精神上的对话。

罗素开篇就指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这一观点让我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哲学并非孤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纯粹思辨,而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紧密相连。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罗素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阐述尤为精彩。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探寻真理,追求智慧。

他不断地质疑和反思,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柏拉图的理念论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考主要围绕着上帝的存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等问题展开。

托马斯·阿奎那试图用理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的经院哲学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也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思考的素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对传统的神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近代哲学的发展更是精彩纷呈。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唯理论的先河,他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可靠的知识体系。

而洛克、休谟等经验论者则强调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

康德的哲学则试图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他的批判哲学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到了现代,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等流派纷纷涌现。

存在主义者如萨特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认为人在荒诞的世界中要通过自己的选择来赋予生命意义。

罗素在书中不仅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述,还对哲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背景进行了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浩瀚而深邃的智慧长河,它记录了人类对世界、人生和真理的不懈探索。

在阅读这一领域的著作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众多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场精彩的对话。

古希腊时期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星。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提问和辩论方式,试图揭示真理和智慧。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其思想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录得以流传。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理念,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却激发了人们对超越表象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研究,他的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哲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主导,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

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试图为信仰寻找理性的依据。

托马斯·阿奎那则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来论证基督教神学,使其更加系统化和合理化。

然而,中世纪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性和自然,哲学也逐渐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倡导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笛卡尔则以“我思故我在”为起点,建立了二元论的哲学体系,强调理性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哲学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哲学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尤为激烈。

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而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则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他们强调通过理性的推理来获取真理。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则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篇1《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所著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书籍。

这本书以一种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对从古至今的西方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以赛亚·伯林的独特视角所吸引。

他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且充满了智慧。

他不仅对每个哲学家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同时也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此外,他并未受到传统教科书式的束缚,而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各种哲学观点,这种批判精神是我在其他哲学史著作中较少看到的。

书中的内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到19世纪末的现代主义,伯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西方哲学发展图景。

他对各个哲学流派的介绍不仅全面,而且深入,使我对这些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讨论斯多葛派哲学时,他不仅介绍了该学派的伦理观和宇宙观,还深入探讨了其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使我对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如同所有书籍一样,这本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例如,在讨论20世纪的哲学思潮时,伯林的笔墨明显减少,这使我错过了了解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的机会。

此外,虽然他对各种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但有时他的批判显得过于简化,未能深入挖掘某些哲学思想的深层含义。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史》全增瑕是一本优秀的哲学史著作,但读者需要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和阅读经验才能充分理解其精髓。

对于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书笔记篇2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著的一本哲学史著作,该书以西方哲学史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哲学史的博大精深。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1在探索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对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中,我将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对于罗素哲学思想的理解。

罗素是一位多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涵盖了逻辑学、数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我深深被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独特的哲学视角所吸引。

罗素强调了逻辑和数学在构建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他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揭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

在伦理学领域,罗素提出了著名的“三条规则”原则:避免伤害他人、尊重个人权利以及尽量使每个人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他认为,通过遵循这三条规则,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这种思想使我思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

在政治哲学方面,罗素批判了极权主义,强调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应该保护个人自由,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使我对政治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罗素的著作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的思想使我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尝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罗素的思想让我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回顾我的阅读体验,我深深感受到罗素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

他的逻辑推理和独特的哲学视角使我受益匪浅。

然而,我也意识到,他的观点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和学习罗素的作品,我逐渐认识到,哲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地思考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篇2《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西方哲学史》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一本哲学史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丰富思想历程,它记录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的哲学思想演变。

在阅读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摘抄了一些关键哲学家及其思想的要点,以便于回顾和思考。

首先,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摇篮,其中最著名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他的辩证法著称,他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现真理。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则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强调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为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开始影响西方思想。

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相结合。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与理性的统一,而阿奎那则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哲学家开始重视个人经验和理性思考。

笛卡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强调怀疑一切直到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

启蒙时代是理性主义的高峰,哲学家们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

洛克、休谟和康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洛克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经验。

休谟则对因果关系和归纳推理提出了质疑。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他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

19世纪,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开始兴起,哲学家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存在。

尼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批判了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提出了超人哲学。

20世纪,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成为两大主流。

分析哲学家如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试图通过精确的语言来澄清哲学问题。

大陆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萨特则关注存在的本质和个体自由。

这些摘抄的内容只是西方哲学史的冰山一角,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存在的价值。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篇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通用21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篇1曾经读过李未写的一本书叫《富人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颇觉精妙:这个世界如果从情感上来领会是个悲剧,从理智上来领会则是个喜剧。

我不太明白作者的本意指什么,但就我个人理解,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动感情而要动脑子。

动脑子的人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取出真理,为我所用,促我发展;而动感情的人则沉湎于事务或繁华或萧索或绚烂或颓靡的表象而不能自拔,往往结局悲惨。

或许前者可以称之为“入世”后者可以称之为“出世”吧。

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两种人是分别用“激情”和“理智”来形容的。

激情的人喜欢过集体的生活,习惯于政府权利的管辖和束缚,也往往有狂热的宗教情节,容易被权利所利用;理智的人则冷静的旁观事态的发展,他们往往是无政府主义者,只专注于自我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

事务总是相通的,而善于思考的人也容易找到思想上的契合点。

这不,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文字和一个英国思想大师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的人名和学派。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关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比……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

”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

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

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

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共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学习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的历史以及其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

我在阅读中发现,每个伟大的人物在其成就背后都可能有缺点,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和不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像袁老师说的常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

再毛病多的人也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好的拿过来,不好的警示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引以为戒。

哲学和几何数学分不开,科学性也是哲学一直所追求的,这让我理解了老师说的为什么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都很好、心理学既是文科又是理科。

这也让我对数学的重要性从新认识了。

想要写好论文,熟练的统计功底必不可少。

哲学除了数学功底外,逻辑也很重要。

提出假设、推论、验证假设等一系列过程,帮助我们积极探索一切想研究的问题。

古代哲学史中的哲学家都想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来描述我们所在的世界,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当时是可以自圆其说、自成一派的。

所以我理解到了,逻辑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能够自圆其说,然后交给世人去验证,认可的人越多,越能证明逻辑的正确性。

想要学好哲学和心理学,还有一点是要去除迷信和偏见。

就像老师六祖坛经里讲的很多要义,不可有贡高心、傲慢心等,又像老师让我们背的大学中的要戒身有愤懥、心有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等,如若不然则心不得其正。

中国文化中的的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修身养性好处多多。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2虽然在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进行了重读,比较阅读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合卷之时,脑中仍然一片空白,对着键盘不知从何写起,难道我也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种状态究竟是“不知”还是“无知”我想,冯先生的这本哲学史着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让我这位哲学门外汉突然觉得:一直闻而生畏、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哲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一)从神话时代到米利都学派这是我重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笔记。

让我们离开各种各样的潮流,一切归零,让我们回到混沌的最初,看那黑暗中的第一个闪亮,看那荒原上第一朵鲜花。

然后,让我们回首我们是如何一路走来,那些伟大的灵魂如何照亮了苍穹。

真理既没有答案,又有无数答案,我们需要放弃的是智珠在握的态度,因为我们手中的真理随时可能化为飞烟,无声无息地离我们而去。

我们如此渺小无知,但是让我们赞颂我们的渺小无知,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无尽的海洋中游泳。

那么,开始吧。

西方哲学是从NB的希腊人开始的,在此之前,一切属于宗教和神话。

各种各样的神祗:埃及人重视死后的生活,信奉冥王奥西利斯;巴比伦人信奉大地女神伊斯塔尔;克里特的神是女猎人;阿加底亚崇拜牧神潘;色雷斯人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巴库斯),派生出奥尔弗斯教……人类本身的脆弱使得每个人都有信仰的需要,这些宗教如同小河里的鱼,闪耀的鳞片转瞬即逝,一切都取决于民族的产生与灭亡或被征服。

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时候,不知道哪根神经搭对了,三朵鲜花在不同的地方几乎同时绽开。

那就是希腊的N位牛人,中国春秋时期的各位老头子,和菩提树下的乔达摩·悉达多。

那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奇迹的年代,花朵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孕育成熟后必然绽开,以照亮世界。

西方哲学起源的荣耀,落在米利都人泰勒斯的头上。

他是几何学开山大牛,曾经预言过公元前585年的日蚀。

泰勒斯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

”他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水是世界的原质。

咳,这位老头一定住在海边,在他的眼中陆地是一艘大船漂浮在海上。

不过也蛮有道理,咱的地球几乎由海洋占据,而有生命的地方,没有哪里无水,就连咱们的身体,也有90%以上的水——幸亏不是100%。

然而泰勒斯不知道的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正是因为有了除水之外的百分之几,就正像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老鼠,是因为基因里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差异。

咳咳,俺们都是事后诸葛亮。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

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

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

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

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

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

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

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

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

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

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

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

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

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

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

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

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

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哲学,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无数智者去攀登、去探索。

在阅读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场心灵的对话。

古希腊时期,哲学的种子开始萌芽。

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启了对世界本质的思考。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无物常驻”让我感受到了变化的永恒。

而柏拉图构建的理念世界,则试图为纷繁复杂的现实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根基。

他的《理想国》中所描绘的正义、美德与智慧的国度,令人心向往之。

亚里士多德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洞察,他的逻辑体系和实体学说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哲学笼罩在宗教的阴影之下,但也并非毫无建树。

奥古斯丁将基督教教义与哲学相结合,探讨了上帝的存在和人类的原罪。

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来论证神学观点,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

尽管这个时期的哲学受到宗教的束缚,但它也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埋下了伏笔。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政治权力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展现了现实政治的残酷与复杂。

而蒙田的随笔则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让我体会到了哲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近代哲学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性原则,将思考的自我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试图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统一性。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则充满了奇妙的想象。

而洛克的经验主义和休谟的怀疑论,则对人类的认识能力提出了挑战,让我们重新思考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

康德的哲学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能力、道德实践和审美判断。

康德试图在理性与经验之间找到平衡,为人类的理性划定界限,同时也为道德和自由保留了空间。

西方哲学史名著阅读笔记

西方哲学史名著阅读笔记

Don't be obsessed with online games. If you want to play, just play the big game of lif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西方哲学史名著阅读笔记西方哲学史名著阅读笔记1罗素这本书很久以前就有教师推荐过,由于听到很多评论说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解释并不很忠实于原意,并且我记得还有人说过罗素根本就不懂形而上学,所以一向没敢看,怕被他的先入为主影响太深。

之后由于专业课要讲这本书,教师做了要求,我就看了这本被称为经典的着作。

看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这个选择是对的,这本书比我事先想象的更令我满意。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很幽默,说的夸张点,简直能够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

这也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了。

首先,论述清晰,这一点可能和罗素搞逻辑的事实有关。

这也许是很多人认为罗素不懂形而上学的原因,因为他总是力图把其他哲学家(尤其是欧陆哲学家)的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丢掉很多细腻精微的意思。

可是如果这是一种错误,我喜欢这种错误。

这一点也保证了这本哲学史是一本很安全健康的书,也许我浅薄了一点,可是它不会把我引向对我来说很危险的冥想之中:一切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即使不清晰明了的东西也会清晰明了的承认这一点。

论题的广博,崇尚理性,具有常识感,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些都是令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本书让我理解罗素自我而不是他所论述的哲学家的哲学,但我认为,这也是任何一本由个人撰写的哲学史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罗素的哲学是很能帮忙人的,并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正常智慧的现代人。

另外,罗素从时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也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

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为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

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都占有一席地位。

《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第一篇:《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导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在很多正统哲学学者眼中都算不上是一本好的著作,更遑论是一本好的哲学史了。

这大概与罗素个鲜明的个人作风,不加掩饰的独立臧否和较为特立独行的行文风格有关。

然而,在学习了其他较为正统的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如门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等)之后,回过头来看罗素这本文字优美、简洁流畅且角度独特的哲学史,却也别有一番收获。

在此,笔者略过通常较为引起,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系学生关注的古希腊部分与近现代哲学部分,选择其卷二,即天主教哲学一章进行阅读和思考。

按照罗素的定义来说,这一时期包括了上起奥古斯丁,下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时间阶段。

这是欧洲思想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前与此后,希腊精神(以及与其有关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态等)都较为显著地统治了西方人的生活;而这一漫长的,经常被冠以黑暗、蒙昧等形容词的历史时期却在西方社会的核心深处打上深刻的希伯来烙印。

两种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交缠融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模型。

忽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或者给其一个较低的评价,是无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今日西方人心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几乎成为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的,哪怕这一时期的哲学从任意角度来看也与其他时期显示出更大的不同。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或者宗教)的关系不断引起思考和争论,也给历来的哲学史撰写者增加了难度。

为了避免一种陌生与无目的的盲目(也许与中世纪的世俗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同等盲目),罗素首先考察了教会制度以及教皇制的成长。

以次为开端,不但僧侣们在修道院中苦思冥想所得的见解得到关注,中世纪的普通人群或说是平信徒们的思考和信念也通过教权王权之间彼消此长的大势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第一篇教父1、受虐:有关犹太人在教父篇章的一开始,罗素便为我们描绘了整个犹太民族从诞生、繁衍、生息至今的整个过程。

当然,由于史料的缺乏,许多相关资料我们除了从圣经旧约中获得之外,别无他法。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思想画卷,它展现了人类智慧在漫长岁月中的探索与追求。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场深刻的对话。

古希腊哲学无疑是西方哲学的开端。

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启了对世界本质的思考。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强调了变化的永恒性。

而巴门尼德则主张存在是不变的、唯一的,这种对存在的探讨为后来的哲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座丰碑。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其通过对话和诘问的方式,引导人们思考真理和道德。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模型,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则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

他主张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认识世界,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分析。

中世纪哲学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发展。

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人类的原罪。

托马斯·阿奎那则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来论证基督教的神学观点,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

近代哲学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开端,开启了主体性哲学的新篇章。

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来寻求确定无疑的知识,最终确立了自我意识的存在。

培根倡导经验归纳法,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霍布斯则从人性的自私和欲望出发,构建了其政治哲学体系。

洛克的经验论强调人类的知识来源于经验,他主张天赋人权和政府的契约论。

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将物质的存在归结为心灵的感知。

休谟则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所谓的因果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

康德的哲学是近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试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

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分别探讨了人类的认识能力、道德法则和审美判断。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哲学,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学科,如同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引领着人类不断探索真理和智慧的边界。

在阅读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众多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场心灵的对话,收获了无尽的启迪和思考。

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源头,展现出了人类对世界最初的好奇和探索。

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启了哲学思考的先河。

他不再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于神秘的神话传说,而是试图用理性的思维去寻找一个统一的本原。

这种对自然的理性追问,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这位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的智者,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深深触动了我。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其思想却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录得以流传。

苏格拉底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反驳,引导人们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信仰,追求真正的智慧和美德。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对内心的探索,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道德。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念论体系。

他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念才是真实和永恒的存在。

这种二元论的观点虽然在今天看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却为哲学思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他的《理想国》更是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蓝图,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却对老师的理念论提出了批判。

他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创立了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他的“实体论”认为个体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不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务实和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后来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希腊哲学的辉煌过后,中世纪哲学在基督教神学的笼罩下发展。

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试图用哲学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信仰的合理性。

托马斯·阿奎那则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形成了经院哲学的高峰。

虽然中世纪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束缚,但它也为后来的哲学复兴奠定了基础。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一)
前段时间对哲学非常感兴趣,买了一些哲学的书看,梯利的《西方哲学史》是非常清晰地按照时间顺序从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到近代哲学,把各个时期哲学家的理论简要清楚的罗列出来,并且用主题罗列出来。

哲学史是会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他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梯利在分析每一种哲学家理论时候,都会把它同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因素联系起来,说明成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而从这样水平梳理下来各个时期哲学家的理论后,我逐渐又理清楚一种历史观:当我们去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他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他所引起的发展。

因此我们看他们的思想体系应该是平和理解在前,之后才是批判。

当然有时候读哲学也是一种寻找真理的路途,但自己内心里对心灵、物质、生存、世界等产生疑问,发现这么多优秀的哲学家都在思索,并且他们的理论在当时都看似完美无缺,但之后都会被后继者提出问题,这让我不禁有些茫然——似乎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去
解释世间的真理,而后来我慢慢读完之后,又在想似乎读哲学不一定要寻找到一个真理,而是在训练你面对事情的思辨能力。

人总是要寻找到一些东西来去面对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还记得是培训前的最后一晚,也就是6月14那晚,大约10点多钟,于盼老师在群里发了这本《西方哲学史》的链接,说这是我们培训第一周要看的书,当时我鼓捣了好一会儿,没有一个小时也有50多分钟吧,我才把它给下载下来并且转换成能看的那种形式。

可是,当我看到这本书上下两册一共1000多页(手机里保存的格式)的时候,我瞬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貌似天崩地裂。

心里面一阵狂风暴雨般的嘶吼之后,看了一眼手机,已经11点多了,心想算了吧,明天第一天培训,早点儿睡,这样明天的状态才能比较好,毕竟明天是大家的第一次见面。

可是,谁知,或许是睡前看了一眼《西方哲学史》的缘故,那一晚我竟然失眠了,迷迷糊糊的天就亮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西方哲学史》时的真实感受。

已经培训2个周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只有第一天培训上午的自我介绍是最轻松的,从下午开始,我们就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不断的做题、批课、考试、分享,所以我几乎拿不出任何多余的时间来看这本枯燥无味的哲学书,更何况我对哲学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多,我想着我还有一段时间是大多数人没有的,那就是坐公交车的时间,在公交车上既不能做题,也不能备课,但是可以看书,用手机看书,所以我每天一坐上公交车就拿出手机来看这本天书。

毫不夸张的说,光这本书的两篇序言我就看了不下两遍,因为看不懂,就像一个汉字连着一个汉字一样,根本连不成语意相通的句子,所以我只能一遍一遍的看,那种感觉就像小学三年级刚学英语,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

一直记得于盼老师说的最后能通过培训成为真正的新东方人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要把每天的任务做。

所以,为了初心,我必须硬着头皮看下去,即使自己再不喜欢。

拿到这本书,首先看到了作者——罗素,不禁心想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的大脑的构造是不是和我们很不一样?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上网查了一下罗素这个人的资料: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的哲学家。

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这个介绍是在百度百科上搜到的,当时一看,心里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可是他却可以研究的如此透彻。

不仅如此,除了哲学以外,他还涉及数学、逻辑学方面的研究,而且影响深远,有时真的猜不出他是否有自己的空余时间像我们现在这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或许哲学等学科就是他毕生的爱好,无从得知。

虽然罗素在这些方面很值得人崇拜,但是有一点我不认同他的观点的,那就是他倡导试婚和离婚从简,对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持宽容的态度。

或许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孩子,我希望将来自己的家庭是自己一步一步搭建的,而不是试出来的;我也希望将来彼此忠诚于对方,不仅是肉体上的忠诚,更是精神上的不背叛。

所以,这一点,我与作者罗素的观点不同,这也算自己了解完作者背景后的一点儿体会吧。

了解作者之后,我便开始看书了,一开始是按部就班的一页一页的看,可是看了没多久,真的看不下去了,但是又不想浪费时间,怕我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不完,所以第二天我就不一页一页的看了,浏览了一下目录,挑选了一些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看完了。

因此,我所写的这篇读书笔记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只是就我看过部分的一些摘抄和心得。

首先,我看了第一篇的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我觉得开头第一段话写的很好,所以不禁想摘抄下来和大家分享: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

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了,又从那里传播到四邻的国家。

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某些因素,直等到希腊人才把它们提供出来。

希腊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大家熟知的,但是他们在纯粹知识的领域上所做的贡献还要更加不平凡。

他们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他们最先写出了有别于纯粹编年史的历史书;他们自由地思考着世界的性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

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如此令人惊异,以至于直到最近的时代,人们还满足于惊叹并神秘地谈论着希腊的天才。

然而现在已经有可能用科学的观念来了解希腊的发展了,而且的确也值得我们这样去做。

我之所以喜欢这段话,是惊叹于希腊人从无到有的思想,羡慕于希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其实,这段话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大家都习惯于吸收已有的知识或者资源,而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新的想法或观念,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可以拥有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这种思想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还会是现在的样子吗?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反省的问题。

其次,给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二篇中的三个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三个人被后人称为“古希腊三贤”。

书中一开始介绍的是苏格拉底,说后人对苏格拉底的认知是从他的两个徒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描述中得知的,然后便分别分析了两人记录中的苏格拉底到底是怎样的人。

在这里,我更倾向于色诺芬的描述,因为柏拉图除了是哲学家外,还是一个具有伟大天才与魅力而又富于想象的作家。

没有一个人会设想,就连柏拉图本人也并不认真的认为他的《对话录》里的那些谈话是真像他所记录的那样子进行的。

对于苏格拉底,我想说的是他的教学方法。

他有一句名言: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

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问,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我想,以后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他的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第二个,是他的理念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未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山的尝试;第三,是他主张灵魂不朽的论证;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论;第五,是他把知识看成是会议而不是知觉的那种知识观。

对于柏拉图,除了书中所说的这些以外,我还想说两点:一是他的教学思想;二是众所周知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对于教学思想: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在他的著名著作《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

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像我们老师讲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已有的事物或者知识可以推导出未知的事物或者知识,这不失为更佳的教学方式。

对于“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一对恋人或者夫妻,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可是肉体上的接触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怎样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演化呢?所以,单纯的崇高的精神交流不是爱情的象征,只有精神交流与肉体接触两者共存时,才是完美的爱情。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

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个人认为是感性),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

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以上是我所针对《西方哲学史》上册我自己看过的部分总结的读书笔记;下册书中我想就以下方面来简单地写一下自己的总结与感想:首先,在创立科学方面,有4个不同凡响的伟人: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

哥白尼的“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无疑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不可信的,不可理喻的,但是正是因为哥白尼这种大胆的假设,才有了新天文学的产生。

书中说新天文学除了对人们关于宇宙的想象产生革命性影响以外,还有两点伟大价值:第一,承认自古以来便相信的东西也可能是错的;第二,承认考察科学真理就是耐心搜集事实,再结合大胆猜度支配这些事实的法则。

因此,没有任何知识是一成不变的,知识都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的,我们要时常更新原有的知识,当有疑问产生时,大胆地想象,而不是禁锢自己的思维,要勇于并敢于创新。

从哥白尼的“地心说”到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还有牛顿的三定律不仅揭示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与兴盛,同时也非常深刻的启示后人科学没有边界,只有善于发现,精于总结,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成功的巅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