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课时)-李阳
【教案】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
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
(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
(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1)那句话是描写菊花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菊花?(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5.有感情朗读课文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朗读能力。
(3)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懂得珍惜当下,感恩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对秋天的怀念之情。
2. 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秋天的怀念》全文。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氛围。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点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悟,表达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生活中的美好。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8. 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怀念秋天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天的环境中,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秋天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展示相关秋天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事物。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每组选取一种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
(2)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有困难,在课堂上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具体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我也要注意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课堂的进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
(重点)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
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我”的态度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母爱的深沉与无私。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特点。
然后提问:在这样的季节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学生自主阅读、圈画相关语句。
小组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例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 从“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理解、包容和关爱。
2、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寻找相关细节。
指名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如:“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里通过对秋天菊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也明白了母亲的期望,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篇1秋天的怀念全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教学准备1.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七年级上2课《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识、记、理解文中的字词,能够分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的忏悔与自责,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同时体会磨难对作者的影响,让学生明白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母爱的伟大之处,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难点:同重点,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品析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上课前3分钟播放《烛光里的妈妈》,使学生安静下来,进入上课状态。
同学们,刚刚播放的歌曲是《烛光里的妈妈》,“妈妈”是一个很亲切的词语,它让人感觉温暖。
妈妈是平凡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妈妈又是伟大的,因为每个人的妈妈都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认识一下这位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去感受这位母亲的爱。
【板书: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师: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PPT】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瘫痪后的第五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而有哲理,温馨而有幽默感,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介绍写作背景】师:其实我们现在来看史铁生,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作家,他在自己瘫痪且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而且作品质量非常高,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并不是生来就如此坚强,这篇课文就是写于史铁生瘫痪初期。
《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分析,感受到了史铁生母亲深沉的母爱。
文章中,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强忍着眼泪说娘儿俩要“好好儿活”。
在文末“我”说和妹妹“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问题母亲说“咱娘儿俩”“好好儿活”。
面对生活困境,她是如何“好好儿活”的?2.探究过程(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当时生活中的困境。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如何应对这些困境的。
3.成果展示(1)面对儿子的重大变故,她没有被现实击倒,而是一直照顾儿子,想要儿子“好好儿活”;(2)面对瘫痪后暴怒、绝望、消极的儿子,她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处处为“我”着想,体贴“我”敏感的情绪,照顾“我”,想要开导我。
(3)面对自己身体病痛的折磨,她选择默默承受,不让孩子们担心,并仍然希望带瘫痪的儿子去北海看花。
在危重之际仍然挂念着两个孩子。
教师点拨:上节课我们说到,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是出于深沉的母爱。
请同学们深入思考,“看花”对于病重的母亲意味着什么?“看花”中有母亲怎样的期待?明确:看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包含着母亲对“我”振作起来的期待。
4.探究小结从母亲的生活环境来看,母亲是不幸的——儿子瘫痪一蹶不振、女儿未成年,自己也重病不起。
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依然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儿子、心心念念挂念着子女,希望儿子振作起来。
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关键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自主探究二过渡: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好好儿活”,“我”懂母亲的意思了吗?1.探究任务默读全文,找出表现“我”生活态度的语句,分析“我”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过程。
05.《秋天的怀念》(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
3.掌握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父母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
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可就在北海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其中,《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
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史铁生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
2.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母亲的爱与伟大,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从而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找到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中母亲的爱与伟大,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同学们,史铁生是我国文坛中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并且常年患病,在无数次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是谁给了他坚持下去、活下去的勇气?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名叫《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怀念的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去看一看作者到底怀念什么。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手边的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课文主要写作者在瘫痪期间,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抚慰;母亲身患重病却不告诉他,瞒着他;为了带他去看菊花,央求他;母亲临终还对他进行嘱托,一直牵挂他。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中每一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明确:首先,写了作者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的暴躁无常,但是母亲却一直抚慰他;其次,写母亲为了让作者出去转转,央求他去北海看看花;再次,写了母亲身患绝症,在临终之前还对作者进行嘱咐,牵挂他;最后,写了作者在回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及怀念之情。
2.在文章的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在这句话中运用的一个动词“扑”,为什么要用“扑”这个词?明确:“扑”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急切,并且更能表现出母亲的爱,母亲忍受着病痛但是对“我”却无微不至的照顾。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秋天的怀念(2课时)教案
课题2秋天的怀念课时 2 课型讲授修订与补充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走进秋天——读出味道;走出怀念——读出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文章饱含的深深母爱,受到熏陶感染。
联系生活,学会感恩和爱。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母爱。
教学难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如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体会、师生共同探讨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第一次第二次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我”的表现“不,我不去!”“什么时候?”母亲的表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喜出望外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备课资源(统编版)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学习课文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3.感悟平凡、无私的母爱和生命的意义,激发感恩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教学难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的歌词选段,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对妈妈的思念。
引导学生联想本文作者在其母亲去世后,他的怀念之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母亲提出带“我”看花的原因。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付出的爱和关心,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分段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入手,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再根据课件中出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加以点拨。
1.朗读课文第1段,如何理解母亲“悄悄”“偷偷”的一系列行为?2.用低沉的语气朗读第2段,说说本段交代母亲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3.再读第3段,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母亲挡在窗前的行为?(2)怎样理解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喜出望外、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4.用沉重、缓慢的语气朗读第4~6段,说说母亲“一生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文章尾段对菊花的描写有何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出示课件问题:从全文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推选个别学生加以概括总结。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难点】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感受了深沉、伟大的母爱。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品析文章的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以及文章情感波澜起伏、细节生动感人的写作特色。
二、合作探究1、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2、文章回忆了哪几次“看花”的经历?有何用意?【答案见课件】3、文章回忆了“看花”的经历,为什么反复写“看花”?明确:(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它将文章内容串联为有机的整体。
(2)“看花”是母爱的具体体现。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3)“看花”是“我”开始新生活的象征。
文章结尾写“我”去看花,表明“我”已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4)母亲生前爱花,文章反复写看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自己的悔恨。
4、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不,我不去!”②“什么时候?”③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悲观、绝望 -----坚强、重生5、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体现的?【答案见课件】6、本文流露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①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思念》第二课时教案见目标3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同学展现朗读,教师点评。
〔5min〕2、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那在读了那么屡次的课文后,你觉得史铁生的母亲是怎样的母亲?〔宏大、无私、顽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25min 商量10min〕A、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文章中描写母亲神态、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或句子,并商量这些词语和句子都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和特点?教师巡察,同学商量后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1〕母亲就静静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寂静,她有静静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理解儿子所承受的苦痛,当儿子发泄时贴心地走出去,但又非常可怕儿子做傻事所以只能躲起来偷偷地看,偷偷地哭。
这母爱是如此细致和浅薄。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咋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当时“我”万念俱灰,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我说出的那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母亲的心中,母亲知道自己必需要顽强,必需要给儿子鼓舞,让他重燃对生命的盼望。
然而“我”那个时候却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领悟到母亲的良苦专心和深情,后来回想,那么是无比痛心。
〔3〕那天我又单独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
母亲来了,挡在窗前可怕儿子触景生情,转移儿子的留意力。
保护入微。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病种的母亲仍心系于我,而我却……〔5〕她兴奋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抓紧预备预备。
”“絮絮叨叨地说着” 母亲对于我的一丝小转变的.兴奋。
〔6〕她突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静静地出去了。
担忧自己的措辞会影响儿子的心情,保护微小。
3、母亲早已离世,空留我遗恨。
而如今的我,还想寻死吗?〔8min〕明确:如今的我已经重拾对生活的信念和喜爱。
“看菊花”“黄色……白色……紫红色……”,排比句式写出菊花的美以及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命的喜爱。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
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 再细细读读课文,看
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
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 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
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
重点
重点是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难点在于花与母爱的关系;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
朗读、合作、扩写
教具 学具 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7
word
在“秋天”的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故事中,理解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
再细细品味母爱: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 读下面的话,比较用
准备。’”
上“悄悄”和去掉“悄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悄”有什么不一样,
(5)再看看这句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选择一处谈谈:
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
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
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
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
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
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
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源自”。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
初中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初中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谈谈对秋天的印象。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向往之情。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三、课文解析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针对重点段落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选取代表性的发言进行点评。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二、深入解析课文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写作灵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三、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课题:《秋天的怀念》(主备:济南市历城第三中学中学李阳老师复备:李阳老师)【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2.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感悟生命之坚韧。
3.教学难点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掌握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手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
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如何学会细节描写中表情达意的写法。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能通过反复朗读及圈画、质疑等方式品味关键词句,结合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母亲的形象特点,感受母亲对儿子悄无声息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2、在理解文中细节描写和学习并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发表即席讲话及练笔上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的音、形、义。
2.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内交流发表即席讲话,说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4. 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体会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4. 感受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感悟生命之坚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一、构建动场播放《秋日私语》,PPT展示轮椅上的史铁生灿烂的微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位伟大的作家吗?生回答,师总结、补充。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PPT展示)有人说,读史铁生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机智者读到了从容,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贱者读到了高贵,浮躁者读到了安宁,平庸者读到了智慧。
今天,同学们又能从中读到什么?【活动一】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请同学们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利用手中的字典,解决课后生字的音、形、义,并积累在随堂笔记本上,小组之内互相提问。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读到了什么?文章最打动你的地方是哪里?师:有同学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有同学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有同学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还有同学读出了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非常好!同学们,我们把思念、忏悔、懊悔、自责、内疚、理解等等感情,加起来,就融汇成了题目中的一个字眼——怀念。
这是谁在怀念谁?——儿子怀念母亲母亲。
那就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儿子,又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2中的“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自主学习【活动二】朗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1.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第一段)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双腿瘫痪。
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2.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悄悄地躲....我的动静....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悄悄地躲”——动作描写--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偷偷地听”——动作描写--对儿子的牵挂、关切“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动作描写--坚强、坚韧“好好儿活”——动作描写--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抓住我的手”——执着【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内交流发表即席讲话,说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活动三】小组合作,寻找对比,品读课文。
建议同学们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
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
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
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
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文章处处是对比,同学们能再找出几处对比来吗?对比一:1.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身患绝症儿子瘫痪2.“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对比二: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母亲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明确: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将母亲对儿子的心疼与无奈、牵挂与关心、坚强与无私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恩与愧疚之情。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内交流发表即席讲话,说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活动四】寻找秋天,寻找写景的句子。
1、跳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有什么含义?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3、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4、5中的“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体会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感受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感悟生命之坚韧。
”。
【教师小结】拓展阅读:▪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 -------《我与地坛》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和打击。
身体的局限,生活的挫折,命运的安排,我们这辈子可能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我们都要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