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课堂PPT)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课件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天然药物化学课件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即: ①形成氢键的基团越多,则吸附力越强; (Ar-OH、-COOH、醌基、硝基等) ②易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 (邻二-OH、3-OH 4-酮基、5-OH 4-酮基等) ③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大;
(二)分离 1.柱色谱法(4)聚酰胺柱色谱
聚酰胺柱色谱在分离黄酮类化合物时 有下述规律:
化合物的酸性强弱? 方法——pH梯度萃取
化合物的分子大小? 方法——葡聚糖凝胶
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
(如:邻二酚羟基)
方法——金属盐络合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二)分离 1.柱色谱法 (硅胶、氧化铝、纤维粉、 聚酰胺、葡聚糖凝胶) 2.pH梯度萃取法 3.铅盐沉淀法
(二)分离 1.柱色谱法
(1)硅胶柱色谱 出柱先后顺序:
作用机理:
分离游离黄酮时——吸附作用
(取决于游离Ar-OH的数目, Ar-OH少则先出柱)
分离黄酮苷是——分子筛起主导作用
(分子量大的先出柱)
(二)分离 1.柱色谱法(5)葡聚糖凝胶柱色谱
常用洗脱溶剂: ①碱性水溶液(0.1mol/L NH4OH) (含盐水溶液——0.5mol/L NaCl等) ②醇及含水醇 ③其它溶剂 含水丙酮、甲醇-氯仿等。
根据分子中某些特定官能团进行分离。
黄酮类、酚类
可逆
聚酰胺 吸附
鞣质
不可逆 聚酰胺
吸附
利用此性质,可除提取物中的鞣质
(二)分离 1.柱色谱法(5)葡聚糖凝胶柱色谱
葡聚糖凝胶 (Sephadex gel) 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主要有两种型号:
Sephadex-G型 Sephadex LH-20型 (羟丙基葡聚糖凝胶)
(二)分离 1.柱色谱法(5)葡聚糖凝胶柱色谱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优秀课件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优秀课件

黄烷-3,4-二醇类
HO
OH
R1 OH
OH OHH OH R2
R1=OH,R2=H R1=R2=OH R1=R2=H
无色矢车菊素 无色飞燕草 无色天竺葵素
山酮类
O 5
6
4 3
7
2
8 O1
O glc
HO
O
OH
HO O OH
异芒果素
橙酮和异橙酮类
7 6 5
4
HO
O1 2 CH
O3
OH
OH OH-2H
H O
O
化 合 物 名 称取 代 基
O
O H
大 豆 素 大 豆 苷
葛 根 素
7,4'-二 O H
4'-O H , 7-glc 7,4'-二 O H ,8-C -glc
–葛根总黄酮具有扩冠、增加冠脉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 量等作用。大豆素具有类似罂粟碱的解痉作用。
–大豆苷、葛根素及大豆素均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 等症状。
大豆素(daidzein)等异黄酮具有雌性激素样 作用,可能与它们与己烯雌酚结构类似。
HO
O
HO
OH
OH
O 大 豆 素 (dadzein)
己 烯 雌 酚
7. 清除人体自由基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易氧化
成醌类而提供氢离子,故有显著的抗氧 特点。
另外还有降血脂、血糖,抗动脉粥样 硬化及抗癌抗突变等作用。
二氢异黄酮
O
O
RO O
O
O
O
紫檀素R=CH3 高丽槐素R=H
高异黄酮
O
O
(3)根据C3链是否成环;若C3为开环 的,称为查尔酮,二氢查尔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35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在花、液、果等组织中,多以 苷的形式存在; 在木部坚硬组织中,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 根据化合物极性不同,溶解性不同,采用不 同溶剂提取。
36
1. 苷元
多剂用提C取H;Cl3、Et2O、EtOAc等极性较小溶
对于多 取;
OCH3化


分,

基衍生物可视为二氢黄酮的异构体,二者可 相互转化。
5'
4'
6'
3'
1'
2' O
23 1
4 65
11
查耳酮
红花所含的色素红花苷是第一个发现的查耳酮类植
物成分。
HO
O
HO
OH
OH 异构化
OH
HO Oglc O
HO Oglc O 红花苷(carthamone)(黄色
新红花苷(neo-carthamin)(无色) 氧化酶 SO2
7,4'-二OH 4'-OH, 7-glc
O
葛根素
7,4'-二OH,8-C-glc
葛根总黄酮具有扩冠、增加冠脉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 量等作用。大豆素具有类似罂粟碱的解痉作用。
大豆苷、葛根素及大豆素均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 等症状。
13
豆科植物 葛。
14
7.二氢异黄酮类
CH3O
O
O
O O
紫檀素
15
8.双黄酮类
29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苷化后,水溶 性相应增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 解度相应减小。 黄 酮 苷 一 般 易 溶 于 H2O, MeOH, EtOH等,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

《黄酮类化合物 》课件

《黄酮类化合物 》课件

溶剂提取法
将待提取物细粉压成薄片,用 液。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在一定频率的超声波作用下, 能使细胞壁破裂,加快活性物 质的提取速度,提高提取率。
微波辅助提取法
是将含有热敏性活性物质的物 质在微波场作用下,迅速、均 匀、充分地吸收能量并转化为 热能,加速其提取过程。
3 加强国际合作
未来将会加强国际间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合作,促进其在全球的应用和发展。
黄酮类化合物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随着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相关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化学学科
医学学科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化学物质, 化学学科将会加强其相关研究, 寻求其在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随着黄酮类化合物在医学领域中 的应用逐渐扩大,医学学科也将 会致力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 研究。
杀虫作用
调节植物生长
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的杀虫作用, 可以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改善植物养分 状况,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杀菌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植物病原 菌的生长,用于农作物的防病工 作。
黄酮类化合物的副作用与风险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在合适的剂量下对人体是安全的。但是,过量摄入有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
抗炎活性
2
能帮助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 损伤。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对缓
解炎症有一定作用。
3
降低血脂活性
是一种非常好的调节血脂的物质,可以
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
抗癌活性
4
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黄酮类化合物对某些恶性肿瘤也有一定 防治作用,能够阻止癌细胞的生成和生
长。
黄酮类化合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天然药物化学课件)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天然药物化学课件)
【生物活性】抗菌抗炎、降压、解痉等活性
槲皮素(黄酮醇类)
槐米
【来源】豆科槐属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槐米)
【生物活性】祛痰、止咳、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等活性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O
O
二氢黄酮
O
OH O
二氢黄酮醇
甘草苷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干燥根及根茎 【生物活性】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溃疡
黄酮类化合物
定义 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
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连,形成具有C6-C3-C6基 本碳链骨架的一系列天然产物。
C6-C3-C6
2-苯基色原酮(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氧杂环天然 有机化合物。
➢ 分布广泛:高等植物中常见 ➢ 存在形式:苷元、苷 ➢ 活性多样:抗氧化、心血管、保护肝脏、
8
7
A
6 5
1
2`
O 2 1`
B
C
3 4
6`
3` 4`
5`
O
O
3
O
O
异黄酮
O
二氢异黄酮
大豆素R1 =R2 =R3 =H 大豆苷R1 =R3 =H R2 =glc 葛根素R2 =R3 =H R1 =glc
【来源】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
根(葛根) 【生物活性】具有具有扩冠、增加冠脉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 活性
二氢黄酮 二氢异黄酮 二氢黄酮醇 二氢查耳酮
C-4是否 有羰基
+
O OH
O OH
花色素
黄烷-3-醇
2、分类
(1)C环氧化程度及是否有羟基取代 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黄酮类化合物分析课件

黄酮类化合物分析课件
品。
结晶法
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在不 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 ,通过结晶得到纯品。
膜分离技术
利用膜的透过性,将黄 酮类化合物与其他杂质
分离。
分子蒸馏技术
利用分子蒸馏的原理, 使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
组分分离。
分离纯化实例
从槐米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
安全使用建议
控制摄入量
虽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摄入过量可能对 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建议根据个人情况适量摄入。
注意食物搭配
某些食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与药物或其他食物成分发 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在摄入富含黄酮 类化合物的食物时,应注意食物搭配。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谨慎摄入
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摄入 黄酮类化合物,避免过量摄入。
06 黄酮类化合物的前景展望
新资源开发
植物资源
随着植物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植物被发现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为新资源开发提供 了广阔的来源。
微生物资源
微生物发酵是获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新途径,通过筛选和优化发酵条件,有望实现大规模 生产。
新分析方法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
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黄 酮类化合物分析中表现出更高的分离度和灵 敏度。
分类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根据其连接的基团 和取代基的不同进行分类,如黄酮、 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
生物活性与功能
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 、抗菌等。
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如防御机制、光合 作用调节等,同时对人体健康也有益,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 险、提高免疫力等。

黄酮类化合物ppt

黄酮类化合物ppt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氧化应激对 细胞膜的破坏作用,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抗氧化活性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 抗氧化作用,对抗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病和发展。
抗炎活性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等刺激的一种防御反 应,但长期或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 和疾病发生。
萃取法
利用不同溶剂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纯化。
色谱法
利用色谱技术如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对黄酮类化合物 进行分离纯化。
04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
抗氧化剂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延缓食品氧化变质, 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风味改良剂
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风味和香气,可以作为食品风味改 良剂,提升食品的口感和品质。
生物合成
黄酮类化合物是由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等氨基酸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的。
代谢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吸收、转运 和代谢等过程,发挥其生物活性。
0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剂是能够消除或减少自由基对细胞损伤的物质,黄 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保 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
心血管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功能性食品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可添加到功能性食品中,发 挥其保健功能,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
求。
保健品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等作 用,可应用于保健品领域,提高人们的健 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他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应用于化妆品、农业等 领域,发挥其抗氧化、抗菌等作用,提高 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69
2 . 查耳酮及橙酮类
共性:带Ⅰ很强,为主峰 带Ⅱ (220~270)较
弱,为次强峰 区别:带Ⅰ峰位不同 查耳酮:340~390nm 橙酮: 370~430nm
槲皮素、山萘素、二氢槲皮素
泻下作用:营石苷 A 解痉作用:异甘草素、大豆素
24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第四节 检识与结构鉴定
25
一、性状
1. 物态:多为结晶性固体,少为无定形粉末; 2. 光学活性:
苷元:二氢黄酮(醇)、黄烷醇,具手性碳,有光学活性; 苷:糖的引入,均有光学活性。
黄酮2,3-单键
黄酮醇2,3-单键
橙皮素 R=H 橙皮苷 R=芸香糖基
二氢槲皮素
10
异黄酮类 Isoflavones 二氢异黄酮类 Isoflavonones
3-苯基色原酮
葛根素(C-苷)
大豆素
11
查耳酮类 Chalcones
①三碳链不成环 ②编号不同
③与二氢黄酮为异构体
新红花苷(无色)
红花苷(黄色)
第二向:水或水性展开剂
2%~6%HAc、
3%NaCl检 视:UV /氨熏变色/
2%AlCl3
61
应用:不同结构类型黄酮,在不同展开系统中Rf值不同。
醇性展开剂BAW
苷元 〉单糖苷 〉双糖苷
水性展开剂2%-6%HAc、3%NaCl 苷元 < 单糖苷 < 双 糖苷
62
(二)硅胶TLC
弱极性的黄酮
黄酮苷元展开系统: 甲苯-甲酸甲酯-甲酸(5:4:1)——常用 苯-甲醇 (95:5) 苯-甲醇-醋酸(35:5:5) 氯仿-甲醇(85:15, 70:5) 甲苯-氯仿-丙酮(40:25:35) 丁醇-吡啶-甲酸 (40:10: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课堂PPT)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课堂PPT)

②供试后的样品用含水甲醇处理可回收;
③三甲基硅醚衍生物可很方便的转变成乙酰 衍生物或甲醚衍生物。
22
(一)A环质子
1.5, 7-二OH黄酮
HO
8O
6 OH O
H-6, H-8, 5.7-6.9, J=2.5Hz H-6较H-8高场
23
24
25
2.7-OH黄酮
HO
8O
6
5 O
H-5 7.7-8.2 (d, J=9Hz) H-6 6.4-7.1(dd, J=9, 2.5Hz) H-8 6.8-7.0 (d, J=2.5Hz)
46
2) 葡萄糖苷与鼠李糖苷的区别 黄 酮 醇 3-O- 葡 萄 糖 苷 5.8, d, J=7Hz (二直立键偶合系统) 黄 酮 醇 3-O- 鼠 李 糖 苷 5.0-5.1, d, J=2Hz (二平伏键偶合系统) 另外鼠李糖上的C-CH3 0.8-1.2, d, J=6.5Hz
47
H HO
O CH
O
s, 6.5-6.7 6.37-6.94 (DMSO-d6)
44
(四) 糖上的质子
1. 单糖苷类 糖与苷元相连时,糖上1?-H与其它 H比较,一般位于较低磁场区。因OR (R=苷元) 不表现供电子,仅表 现吸电子的诱导作用,端基H受两个 O的诱导,处于低场(4.0-6.0)
45
1)葡萄糖位于不同位置时端基H化学 位移的区别: C3-OR 1?-H的 值约为5.8 C-5, C-6, C-7, C-4’-OR 1?-H的 值约为4.8-5.2
295nm。
7
用途:据峰形判断黄酮的骨架类型(3类);据峰 位进一步区分(各2类)。
8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结构测定

中药化学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中药化学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查耳酮、橙酮、儿茶素: (—) 阴性
检查:样品 /甲醇 + Mg粉 +3d 浓 HCl 1—2分钟 显色
注意
1、当样品是花青素、部分橙酮、查尔酮时:空白 对照实验
2、样品为植物粗提物时:观察升起的泡沫
2) 四氢硼钠反应(NaBH4) 选择性还原二氢黄酮 —红~紫色 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可以与之区别 二氢黄酮可与 磷钼酸试剂反应呈现棕褐色,
操作:
样品乙醇液+2%等量的四氢硼钠,一分钟后加 入浓盐酸或浓硫酸数滴。
为二氢黄酮的特征反应
2、金属离子络合反应 Al 3+ Pb 2+ Zr 3+ Mg 2+ Sr2+ Fe 3+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结构单元:均可与重金属生成络合物
OH O
O
OH
OH OH
O
1、1% AlCl3 / MeOH 〔Al(NO3)3 〕 黄色络合物 荧光(max = 415 nm)
(4) PH不同而颜色改变,PH〈7显红色,PH=8.5显紫色, PH〉8.5显蓝色,例如:矢车菊苷。
3、荧光:共轭体系大,向长波方向移 。 黄酮---黄绿色荧光 黄酮 醇---亮黄色 3-O-甲基化或成苷---暗棕绿色荧光, 查耳酮---棕黄色 异黄酮---紫色
4、旋光性: 苷元 :除双氢黄酮(醇)、黄烷(醇)有旋光性,其 余均无旋光性
第四、五节 黄酮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方法: 谱学特征——解析:UV 1H 谱 13C 谱 MS
化学方法 色谱方法
辅助手段
一、纯度检查: 1、TLC:三种以上展开剂,与标准品共层析 (Rf、斑点颜色、形状相同)
2、测定mp:熔距1—2℃ 测定混合mp(与标准品):纯度不够,mp

天然药物化学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天然药物化学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PPT课件
加强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确保其在药物、保健品和食品等领域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酮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而异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
活性部位的构效关系
总结词
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部位与其构效关系密切相关,通过对其构效关系的了解,可以预测或优化化合物的生物活 性。
详细描述
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主要表现在其黄酮母核和取代基的种类、数量以及位置上。一般来说,黄酮母核上的 羟基数量越多,其抗氧化活性越强。同时,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也会影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如糖基取代可以 增强化合物的水溶性和生物活性。
抑制氧化产物形成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氧化产物的形成,如 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从而减少对细胞的 毒性作用。
抗炎作用
01
02
03
抑制炎症介质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 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 而减轻炎症反应。
抑制炎症细胞因子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 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 减轻炎症反应。
抗炎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介 质、炎症细胞因子和炎症 信号转导途径等。
抗肿瘤作用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 的增殖,从而减缓肿瘤的生长和
扩散。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 亡,从而加速肿瘤细胞的死亡。
抗肿瘤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主 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 瘤细胞凋亡和调节肿瘤免疫等。
抗菌作用
抑制细菌生长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 长,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抗炎药物
抗病毒药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活性,对某 些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有 抑制作用,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酚羟基螯合形成螯合物。当3-OH与5-OH共 存时,形成3-OH,C4=O螯合物,当3-OH或/ 和5-OH与邻二酚羟基共存时,形成二螯合物。
螯合物对酸的稳定性: 3-OH(黄酮醇) > 5OH(黄酮) > 5-OH(二氢黄酮) > 邻二酚羟基 > 3-OH(二氢黄酮醇)
可用于3-OH、5-OH及邻二酚OH的判断。
OH O
OH
10
O
2) 醋酸钠(NaOAc)对UV的影响
醋酸钠的碱性比甲醇钠弱,只能使7-OH和4'OH解离。市售的醋酸钠经熔融脱除微量醋酸后,其 对UV的影响与甲醇钠相似(指4 ' -OH和7-OH)。当市 售的醋酸钠未经熔融时,由于含有微量的醋酸,限 制了4 ' - OH的解离,故多用于7-OH的确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1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①与标准品或与文献对照PPC或TLC得到的
Rf或hRf值(Rf100) ②分析对比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及加入诊断试
剂后得到的UV光谱 ③1H -NMR ④13C -NMR ⑤MS
2
一、 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鉴定中的应用 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测定中占有
20nm(与C=O缔合),4-OH I带红移30-
40nm。
(2) 橙酮 I带370-430nm, I带和II带均可
裂为两个峰。
6
3 )异黄酮类和二氢黄酮(醇)类
II带 I带
特征 只有苯甲酰系统,故II带强, I带仅呈肩峰。
(1) 异黄酮 II带245-270nm。 (2) 二氢黄酮(醇) II带 270-
II带 I带
特征 I带和II带吸收强度相差不大;
(1) I带 黄酮类 304-350nm; 黄酮醇(3-OH取代) 328-357nm; 黄酮醇(3-OH游离) 352-385nm; B环 OH 波长,特别是4'-OH 红移大。
(2) II带 240-285nm; A环 OH 波长 B环OH对波长影响不大,但影响峰
4. 醋酸钠/硼酸对UV的影响 硼酸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邻二酚羟基螯合使相应峰
带红移,故可用于确定邻二酚羟基。 (1) B环有邻二酚羟基 I带红移12-30nm (2) A环有邻二酚羟基(不含5,6位) II带 红移5-10nm (3) 均为与甲醇溶液比较(与醋酸钠比可 能为紫移)
12
5. AlCl3及AlCl3/HCl对UV的影响 Al3+可与3-OH,C4=O或5-OH,C4=O或邻
在长波一侧 有明显的肩 峰
两峰强度基本相同,具体位置 与母核上电负性取代基(-OH, O越C长H移3)有关,-OH, -OCH3越多,
有4’-OH,无3-OH 有3-OH,无4’- O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4’-OH或3,3’,4’-OH(衰减 更快) 7-OH
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解决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 骨架和羟基的取代位置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由两部分组成,桂皮酰 部分(Cinnamoyl system I带)和苯甲酰部分(Benzoyl system II带),从长波往短波数第一峰称I带,第二峰 称II带。
B AC
3
1. 在甲醇溶液中的紫外光谱 1) 黄酮(醇)类
型,3' 4'二OR时可分裂成双峰或一个主峰一 个肩峰,4'OR时为单峰。
4
5
2) 查耳酮类和橙酮类
2 6' OH
O
C H
I带 II带
4
2'
O
O
特征 I带强,II带弱相差较大。
(1)查耳酮 II带 220-270nm, I带340-
390nm,有时可分裂成两个峰(Ia 340-
390nm,Ib300-320nm),2'-OH I带红移
13
14
(1) AlCl3/HCl 谱 = AlCl3 谱 无邻二酚羟基 (2) AlCl3/HCl谱 = AlCl3谱 可能有邻二酚羟基
I带紫移30-40nm B环有邻二酚羟基
I带紫移50-60nm A,B环均可能有邻二酚羟基
(3) AlCl3/HCl谱 = 甲醇谱 3或/和5位无羟基 (4) AlCl3/HCl谱 = 甲醇谱 可能有3或/和5羟基
I带红移35-55 nm 只有5-OH
I带红移60nm
只有3-OH
I带红移50-60nm 可能同时有3和5羟基
I带红移17-20nm 除有5-OH外尚有6-OR取

15
小结
MeOH
确定黄酮类型
甲醇钠
确定4'-OH和7-OH
醋酸钠
确定7-OH
醋酸钠硼酸
确定邻二酚羟基
AlCl3及AlCl3/HCl 确定3-OH,5-OH及 邻二酚羟基
( 2 ) NaOAc 为 弱 碱 , 仅 使 酸 性 较 强 者 , 如 7,4’-OH解离。
9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意义
1)甲醇钠(NaOMe)对UV的影响 所有羟基都可成盐引起红移,主要用于
确定4'-OH。 (1) 4'-OH I带红移 40-60nm,且强度不降。 (2) 3-OH,但无4'- OH I带红移50-60nm, 强度降低。 (3) 7-OH 320-330nm有峰。 (4) 3,4'二OH; 3,3',4'三OH;3',4',5'三OH 随时间延长吸收强度降低。 (1)-(3)为与甲醇溶液比较; (4)为自身比较。
16
加入试剂
带II
带I
说明
样品+MeOH (黄酮类及 黄酮醇类)
+NaOMe
+NaOAc (未熔融)
250-285 304-385
A环有OH , 红 移小, 无意义
40-60nm (不变或 增强) 50-60nm (下降)
带I,II随加NaOMe时间
延长,逐渐衰减
5-20
320-330nm 有吸收,成 苷后消失
295nm。
7
用途:据峰形判断黄酮的骨架类型(3类);据峰 位进一步区分(各2类)。
8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结构测定
(1)+NaOMe或NaOAc, OHONa,变为离子 化合物,共轭系统中的电子云密度增加,红 移 另有3,4’-OH或3,3’,4’-OH时,在NaOMe作用 下易氧化破坏,故峰有衰减。
(1) 7-OH II带红移5-20nm。 (2) 黄酮中有7-OH,6,8二OR时,II带红移幅度降低。 (3) 4'-OH,但无3-及或7-OH,I带在长波一侧有明显 肩峰。 (4) 5,6,7或6,7,8或3,3‘,4’三OH 随时间延长,吸收强度 降低。
(1)-(3)与甲醇溶液比较; (4)自身比较。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