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
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
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
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
(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
(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
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
——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
——弗洛伊德:性力说
——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
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
(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
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
——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
——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
——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
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
——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
——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
——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
寻根文学《爸爸爸》
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1、复出与归来作家
复出后的创作取材:
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
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
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
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
的性质
(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
(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
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
(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知青生活成了一种表现社会和人生的“取景框”。
作品更多地具有了社会化、心理化地特征。
阿城《棋王》
第九章80年代文学概况
一、80年代文学进程
1、80年代前期
(1)小说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改革小说
(2)诗歌
归来的歌
朦胧诗
2、80年代中后期
(1)小说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新写实
(2)诗歌
新生代
二、文学诸样式的状况
1、诗歌
三代诗人的崛起
(1)归来者诗人:艾青、公刘、昌耀
(2)朦胧诗人:舒婷、北岛、顾城
(3)新生代诗人:海子、于坚、韩东
第十章归来者的诗
一、文革后的诗界
1、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弘扬
2、抒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个体生命
3、诗歌追求的多元化得到普遍认同
二、归来者的诗
1、艾青
(1)在浓郁的诗歌氛围中以真情反映生活的真实《在浪尖上》
(2)在思想上大都笼罩着哲学氛围《鱼化石》
(3)在语言上具有散文美,即口语美
诗歌创作的发展阶段:
1955-1957:初到青海的高原风情写生
《高车》1957
1959-1967:荒原流放中的心灵低语
《良宵》1962
1978-1986:复出之后的心灵史记和高原形体造型
《鹿的角枝》1982
1986-2000:常态生存中的灵魂叙事
《花朵受难——生者对生存的思考》1992
内容:抒写高原神韵,抒发高原情怀,通过高原特有的物象,写出了对高原的独特感悟。
四部长诗:《大山的囚徒》《慈航》《山旅》《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
第十一章新诗篇
一、关于朦胧诗两种意见的争论
主流
逆流
三崛起: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二、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重新确立
人本主义,是指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的一种思想。
人的尺度也就是理性的尺度,人本主义根据这一尺度,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民主反对专制,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黄翔《野兽》食指《相信未来》
三、英雄主义精神的确立
英雄主义,是指为了崇高的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一种思想。
它具有英雄化、理想化和崇高化的特征。
北岛《回答》
四、改造人性的理念的确立
突出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的呼唤
舒婷《神女峰》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五、朦胧诗派
1、朦胧诗的发展概况
1978年12月,《今天》创刊号出版,标志着朦胧诗从地下走向公开。
(1)萌芽阶段:60年代末-1978年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2)高潮阶段:1979-1984年
朦胧诗在各处发表,形成一股崛起势头,并作为一种新诗体得到了社会的全面承认。
(3)变异阶段:1984年以后
现代史诗——后朦胧诗——第三代诗
2、代表诗人
(1)舒婷《致橡树》
歌颂了追求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
对人生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合,善于寻找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主观直觉体验;
(2)北岛《回答》
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
风格冷峻、凝重、深沉。
理性批判精神和英雄救赎意识的交织,呈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
(3)顾城
纯净的童心;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有灵性的自然;
《杨树》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放飞的生命与灵魂;
《生命幻想曲》
《小春天的摇篮》
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
六、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
1、后朦胧诗人
继承从朦胧诗传递过来的“五四”新文学传统,更强调体现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价值和诗的终极意义,诗歌更加深邃丰厚,艰深晦涩。
代表诗人:海子追求意象的深刻与跳跃,表达生命的刻苦。
2、第三代诗人
以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为反叛对象的更年轻的代诗人,他们把诗歌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充分表达个体的生命意识,以反崇高、反英雄为己任,追求超语义的美。
第十二章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80年代前期的小说
1、伤痕文学
痛定思痛的文学,也是控诉文学,“激愤”是它的特点。
人们郁结于心的愤懑之情由伤痕文学得以宣泄,这也表示着新时期文学关心人民疾苦,敢于直面现实的开端。
代表作为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
2、
3、改革文学
这是社会生活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的反映,说明文学在回顾、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在关注着现实。
作家一边审视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建设的思考和设想。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二、复出作家
1、王蒙
(1)以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更为准确深入地透视社会和历史
意识流是一种创作方法,不是一个流派。
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