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精神疾病概论

精神疾病概论

八、其他抗抑郁药 噻奈普汀:结构上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但并 不同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独特的药理 作用,可增加突触前5-HT的再摄取,增加囊泡中 5-HT的贮存,且改变其活性,突触间隙5-HT浓度 减少,而对5-HT的合成及突触前膜的释放无影响。 草药 :圣约翰草(St. John's Wort)提取物为一种 天然药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金丝桃素,其药理 作用机制复杂,对中枢5-HT及NE均有作用。
抗抑郁药物
一、传统抗抑郁药 -MAO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苯环丙胺等药。与富含酪 胺的食物如奶酪、酵母、鸡肝、酒类等合用时可发生高 血压危象,一般不应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 近几年研制出新型选择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 (RIMA s),克服了非选择性、非可逆性MAOI的高血 压危象、肝脏毒性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缺点。 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moclobemide)。

抗焦虑药物
• 苯二氮卓类:①抗焦虑;②镇静催眠;③抗惊厥; ④骨骼肌松弛。 短效(三唑仑)、中效(奥沙西泮、劳拉西 泮 )及长效(地西泮、氯氮卓 ) • 丁螺环酮:非苯二氮卓类新型抗焦虑药物,系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通常剂量下没有明显的 镇静、催眠、肌肉松弛作用,也无依赖性报道。 主要适用于广泛性焦虑症,还可用于伴有焦虑症 状的强迫症、酒精依赖、冲动攻击行为以及抑郁 症。 •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
精神疾病分类
• DSM-5 • ICD-10 • CCMD-3
多轴诊断
• • • • • 轴1 轴2 轴3 轴4 轴5
• 重性 • 轻性
精神疾病的治疗
• • • • •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康复治疗 特殊治疗:电痉挛治疗,胰岛素治疗(休克/昏 迷治疗,低血糖治疗),内分泌(激素)治疗

《精神病学发展史》课件

《精神病学发展史》课件

其他疗法
新药研发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还有电抽搐 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可供选 择。
针对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科研人员正在 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靶点,以期开发出 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06 结论
精神病学发展史的启示
精神病学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 经历了从古代的禁闭和惩罚到现代的科学治疗 和人文关怀的转变。
神经生物学机制
精神疾病的发生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方面的异 常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的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 素也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针对不同精神疾病的症状,开发出各种新 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 位,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等。
放血和驱魔
中世纪医生采用放血和驱魔等治疗方 法,但这些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对患 者造成伤害。
近代早期的精神病学观念
疯人院的出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疯人院开始出现,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一定程度 的庇护和治疗。
医学科学的进步
近代早期医学科学的进步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观念产生了影响,如法国医生皮 内尔提出精神疾病的生物学病因。
古代文明的精神病学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和医生 开始关注精神疾病,希波克拉底 等提出了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观 点和治疗方法。
古代印度和中国
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医学文献中也 记载了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描述 和治疗方法,如印度吠陀医学和 中医的针灸等。
中世纪的精神病学观念
宗教影响
中世纪时期,宗教对精神疾病的治疗 和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教会机 构开始提供精神疾病患者庇护和治疗 。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和里程碑事件。

下面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介绍、疾病概况、发展历程和现状展望。

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国开始引进和发展现代精神病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第一家精神病医院,标志着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初步建立。

疾病概况我国现代精神病学涵盖了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例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抑郁症则是一种以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

焦虑症则是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常常伴有失眠、头痛、心慌等症状。

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在理论上,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在实践上,我国精神病医院数量不断增加,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还积极推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在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痴呆、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现和治疗。

现状展望目前,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精神病学界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研究创新,以提高精神病学的整体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将进一步探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和应用,深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理论指导。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发表者:王祥2216人已访问一、国外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1、神经病学发展史神经病学是一门古老的临床学科,几乎伴随医学的产生而产生。

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最早的医学文献——埃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Edwin Smith Papyrus)——就已经详细描述了颅骨结构、脑膜、脑的外表面、脑脊液以及颅内压的波动情况。

在此后的许多其他手稿中也有大量关于神经系统征象的描述,如苏美人在一个浅浮雕中描述了一头狮子在被箭击中背部后出现下肢瘫痪,埃及人则描述了人在脊髓横断后的表现。

这是人类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开端。

但是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宗教的束缚,医学包括神经病学发展相对停滞。

现代神经病学发展开始于十六世纪。

Vesalius(1514-1564)详细描述了大脑以及其他部位的解剖。

Thomas Willis (1621—1675)分别于1664年和1676年发表了《脑的解剖》和《大脑病理》。

他对脑底动脉环的描述使该环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他对反射和定位的一些模糊的观点是对脑的功能的最早的认识,此外,他还描述了癫痫、中风和偏瘫等神经病学征象。

在他的文献中,神经病学(neurology)这个名词被首次使用。

十九世纪,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病学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Purkinje (1787-1869)在1837年首先描述了神经元的形态,此后Golgi和Cajal等发现了神经细胞的分支和突触。

Luigi Galvani (1737-1798)发现电刺激神经后可引起肌肉收缩,Charles Bell (1774-1842)和Francois Magendie (1783-1855 )则发现脊髓前角和运动有关而后角则与感觉有关,此后在许多神经病学家的努力下,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随着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并将神经病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精神病学发展史

精神病学发展史

• 精神病学是古老医学的一部分,由于他的 复杂性,历史背景与科学发展的限制落后 于其他医学。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只有1-2百 年历史。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影响 • 精神病学(Psychiatria)源于希腊语,Psyche即精神灵魂
之意,iatria治疗之意,即治疗灵魂。 • 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7 B.C.)科
• 脑电图、脑电位分布图、脑诱发电位、脑 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脑磁共精神分裂症为例对现代精神 病学进行介绍
• 我国现代及精神病学发展史
• 100年的历史, 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即 1949年以前和以后, 各占约50年的时间。
谢 谢!
学的医学奠基人,精神病学之父。提出体液说,血液 粘 液 黄胆汁 黑胆汁,对应火 土 空气 水。抑郁黑胆汁过多。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认为心脏是精神发 源地。 • 中医公元前3-2世纪,《内经》把人的精神活动归于心神, 还统管五脏六府。 《素问》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 悲忧恐。 七情内伤说,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思虑伤脾, 惊恐伤肾。
4).老年精神病学(geriatricpsychiatry) • 5).司法精神病学(forensicpsychiatry) • 6).联络-会诊精神病学
(liaisonconsultationpsychiatry)
• 7).精神病流行病学(psychiatryepidemiology) • 8).社会精神病学(socialpsyhiatry) • 9).社区精神病学(communitypsychiatry) • 10).职业精神病学(occupationpsyhiatry) • 11).成瘾精神病学(addictionpsychiatry) • 12).精神卫生

精神医学历史

精神医学历史

精神医学历史一、概述精神医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精神医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从古代的巫术和迷信到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介绍精神医学的历史发展。

二、古代与中世纪古代文明中的精神疾病常被认为是神灵或恶魔的入侵,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宗教仪式和祈祷。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精神疾病与身体疾病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由于体液的不平衡导致的。

中世纪的欧洲,精神病患者被认为是被魔鬼附身的受害者,因此受到严重的歧视和迫害。

他们经常被关在不人道的条件下,并受到酷刑和惩罚。

在这个时期,没有专门的治疗方法,只有极端的镇压。

三、启蒙时代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精神疾病进行更理性的探索。

法国医生皮内尔在18世纪提出了精神疾病与脑部病变有关的理论。

他的观点开创了精神病理学的先河,成为现代精神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世纪初,美国的贝教授提出了“精神病理学”的概念,即通过对心理和行为的观察来理解精神疾病。

这种方法开创了精神病学的研究方法,并被称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

四、精神病院的建立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精神病院,以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和护理。

英国的贝塞尔病院是第一家采用人道主义治疗方法的精神病院,患者被视为病人而非犯人。

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该学说认为潜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为精神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五、药物治疗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精神药物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使精神医学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氯丙嗪和锂盐等药物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并减少了住院时间。

精神病的药物治疗成为主流,许多精神病患者能够回到社会生活中。

六、精神医学的综合治疗随着对精神疾病的理解逐渐深入,精神医学开始发展出综合治疗的概念,即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相结合。

中南大学精神病学课程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建设目标

中南大学精神病学课程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建设目标

辈教师 长 期不懈 的努 力 的结果 。本 课程 7 0年前
从 耶鲁大 学和 盘托 来 ,由我 国现 代 精神病 学 的创始
人之 一 、国家一级 教授 、原湘雅 医学 院老院 长凌敏 猷先 生创 建于 1 3 9 4年 。1 5 9 1年 成 为卫 生部 精神病 学 高级师 资培 训基 地 。 9 6年 开始 招 收副博 士研 究 15
解其发展现状与建设 目 标。


精 神病 学课 程 的发 展历程
我 校 的“ 神病 学” 精 课程 教学从 上 世纪 3 0年代 初 开始 ,归 纳起来 历经 了起 步 阶段 、发展阶 段 、充 实提 高阶段 ,发 展至 现阶段 已有 7 0余 年 的历 史 。
()现 阶段 :2 0 三校合 并后 ,为 了适应 中 4 0 0年 南大 学 学生 范 围广 、 门类层 次 多 的特 点 ,“ 神病 精
中南大 学“ 精神 病 学” 程于 2 0 课 0 5年荣 获本专 业 唯一 的“ 国家精 品课程 ” 。获此 殊 荣 ,是本 课程老

神经 精神 病 学教研 组 ,还受 卫生 部委托 开 设 了全 国
神经 精神 科 高级 师 资培训 班和 高级 师资进 修班 ,受
训人 员 日后都 成 为我 国神 经精 神领 域 的中坚力量 。 6 0年代 精神 病 学教研 室 分立 出来 ,《 神病 学》作 精
维普资讯
第9 卷第 1 期
20 年 1 07 月
湖南 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u n l f o il ce c f o r a c a i n eo n n M e ia n v r i o S S Hu a d c l i e st u y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腊人用神学解释了精神疾病,他们认为精神疾病是由恶魔所引起的。

在古罗马时期,病因理论发展较快,人们相信一些植物带有改变情绪的神秘力量,并把它们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古罗马人也开发出了用以诊断精神疾病的评估工具,即精神病学家的“口诊”,以及治疗方法,如沉迷于娱乐,把病人放入精神病院,催眠等。

17世纪,精神病学家开始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精神疾病,比如在接受精神疾病治疗的人体内植入“药物膜”来治疗精神疾病。

18世纪,英国精神病学家贝尔马克提出了“实验精神病学的四大基本原则”,开发出了用以诊断精神疾病的评估工具,如心理测量,正式心理测量,症状记录,精神病史,精神病发病率等。

此外,精神病学家也开发出了治疗精神疾病的技术,如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以及用药治疗等。

19世纪末,精神病学家开始研究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发现它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并把精神病症当作生理疾病。

20世纪初,神经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的精神病学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的精神病学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的精神病学现状与未来展望精神病学一直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任务不仅是治疗精神疾病,更是研究人类心理、行为、心理健康、疾病的病因和治疗。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精神病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民族气质为特点。

这一阶段主要是一些热心于社会改革的人视精神疾病为反映社会问题的特殊现象,认为改善社会制度可以根治精神病。

第二阶段:50-70年代,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此时,精神病学被纳入国家医学系统,并在治疗、教育和科研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同时,精神病医院中出现了“难民化”和“僵化化”等问题,使得精神病学发展出现一定的滞后。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逐步实现了从国家一个部门行政管理到与整个医疗体系融为一体,研究和治疗工作由以往的以治疗为主、辅以科研,转向以科研为主、辅以治疗的发展方向。

中国精神病学的现状如今,中国的精神病学面临日益加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临床经验不足。

中国精神病医生经验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了一些误诊。

二是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

尽管中国的精神病学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但是在治疗上仍然存在着不足。

这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完善。

三是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给精神病患者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

四是患者自觉性较差,治疗着手较晚。

精神病早期的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恶化和复发,但患者意识自觉性较差,缺乏治疗意识。

中国精神病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加重的心理问题。

这同时给精神病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机遇在于,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挑战在于,社会焦虑和压力不断增加,中国精神病学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患者群体时,需要积极研究疾病的种类、病因和治疗方法,加强研究成果的社会传播和应用。

精神病学发展史

精神病学发展史
人类对精神病的理解,停留在信仰和道德的层面,并不将其视作一种身体疾病。对于理性的洁净和纯粹的追求,是中古时代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病造成了理性的紊乱和迷狂,是人性的对立面。精神病并无器质性病变病灶,因而被看作是魔鬼附体。如同麻风病玷污和损害了人类肉身的皮肤一样,癫狂症玷污和损害了人类精神的洁净。《新约圣经》中就有过耶稣基督治疗癫狂症患者的记载。信念和神迹驱逐了患者身体内的污鬼,如同耶稣治疗大麻风患者,使之皮肤洁净一样。
远古至先秦时期
时间:公元前2800∼前220年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上古时期,医术附属于巫术内,巫师即医师,「祝由」就是巫医的简称。有关精神疾病的记载,最早约见于西元前十一世纪中国之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狂」的病名。在《诗经》、《易经》、《礼记》、《左传》中,也对精神疾病的症状、病因、治疗和预防等有片段之记载。
《内经》与《难经》同被公认为先秦时代的两大医学书籍,也是中医理论最古老的史籍渊源,讲究阴阳二界和五行学说。《难经》沿用《内经》的分类,并提出:“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的看法,为区别癫与狂提供了根据。
秦汉时期
时间公元前220∼公元265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汉朝是中国医学发展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约西元150∼219年)的两本名著《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极注重临床变化,是最早出现精神官能症药物治疗法的书籍。自汉朝后,中国传统医学之精神病学理论与临床始趋于完备。
朱丹溪《丹溪心法》亦把癫与狂分成两组精神病目:“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癫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是,经年不愈,心经有损,是为真病”。这就为以后区分癫狂痫分为三类打下基础,在治疗方面,丹溪创立了“活套疗法”,以情胜情,似现代精神疗法,是朱丹溪的伟大创举,他同张从正二氏首创痰迷心窍学说,可谓是中国医学心理治疗之先驱。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

精神分析发展历史1900-1920•弗洛伊德:释梦,自由联想,移情•阿德勒:心理教育,辩论•荣格:释梦,技术上整合平衡1920-1940•兰克、费伦齐:主动技术,强调情感,养育方法,治疗终结的时间设置•Stekel :主动分析,精神分析短程治疗•Reich, Fenichel:对性格的分析,对防御的分析(性格盔甲)•Alexander ,French :校正情感体验,短程治疗,面对面会谈•Horney:进一步区分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短程模式,主动技术。

1950-1960•Sullivan:对精神分裂症的分析,面对面的精神科访谈,参与观察者,扩张移情的人际维度• A. Freud:在精神分析和儿童分析中应用自我心理学,强调防御机制的适应功能。

•Eissler, Bibring,Stone,Gill:扩展精神分析的定义和范围,对移情的分析扩展到此时此地的分析。

•M Klein , Winnicott, Bion, Balint:影响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支持性环境,够格的母亲,作为容器的治疗师,修复基本错误,强调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充分的母性照料。

•Zetzel , Greenson, Boss :扩展治疗关系中非移情成份。

提出治疗同盟和工作同盟的概念,注重治疗中现实性成份。

使用患者的观察性自我和体验性自我的功能。

强调治疗中分析师和来访者真实的人性相遇。

•Hartmann, Kris : 适应性自我心理学;自我的无冲突区,自身(self)作为一个独立结构存在。

在自我控制下退行,强调自我参与对分析过程的影响。

•Jacobson:发展性模型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整合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和内驱力理论•Mahler:对母亲和婴儿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研究,定义了儿童发展的分离-个体化各个时期。

以及分离个体化时期对成人人格以及心理疾病的影响,并且其对分析过程的影响。

1970-1980’s•Sifneos, Davanloo, Malan, Mann:发展了多种不同种类的短程动力学治疗,使用主动技术,质对技术,支持技术。

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学1.国内精神医学发展简史:从19世纪末开始,国外的精神医学迅速发展并传入我国,国外一些教会在我国相继成立了精神病医院与收容所,如广州(1898)、北京(1906)等地,其后大连(1932)、上海(1934)、成都(1944)、南京(1947)等地也相继建立了精神病医疗或教学机构2。

国外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19世纪中叶近代护理学诞生,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于1860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理学校;1873年,美国的一位先觉者琳达·理查兹女士提出了护理精神病患者的系统护理方案3。

感觉和感觉障碍:感觉障碍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①.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②.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③.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患者感到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服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且难以表达出来4。

知觉及知觉障碍:常见的知觉障碍有错觉、幻觉、感知觉综合障碍①.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②.幻觉:虚幻的知觉,即无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类感知觉5。

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区别:①.真性幻觉:患者所感知的幻觉形象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幻觉不仅位于外界空间,而且是直接通过本人的感官获得的,因此患者坚信不疑②.患者所感受到的幻觉表象不够清晰,不生动且不完整,存在于主观空间6。

感知觉综合障碍:指对具体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出现错误的感知。

7。

思维联想障碍:①.思维联想速度的障碍:a.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转变快速,多见于躁狂症;b。

思维迟缓:联想受到抑制,速度减慢,患者思考问题感到困难,反应迟钝,多见于抑郁症; c。

思维贫乏:患者表现为头脑中没有多少活动着的完整概念,多见于精分或智力缺损的患者②.思维连贯性方面障碍:a。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多见于精分;b.思维破裂:多见于精分;c。

思维不连贯: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③.思维自主性障碍:a.思维插入(思维被强加):多见于精分;b.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分; c.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也见于精分; d。

讲述精神谱系的历史发展顺序

讲述精神谱系的历史发展顺序

讲述精神谱系的历史发展顺序精神谱系是一种用于描述人类精神疾病范围的分类系统。

其历史发展顺序如下:1. 古代观念和信念:在古代,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各种观念和信念,包括魔鬼附身、邪恶灵魂以及神秘力量的干预等。

这些观念和信念主要基于宗教、神话和超自然的解释。

2. 19世纪初的精神疾病分类:在19世纪初,医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尝试建立一种系统性的精神疾病分类。

例如,法国精神病学家Philippe Pinel首次提出了分离精神病的概念,并将精神病归类为不同类型。

3. 精神病理学的兴起:在19世纪中叶,精神病理学成为研究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

德国精神病理学家Emil Kraepelin提出了“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的概念,并开创了精神疾病分类的先河。

4. DSM系统的发展: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于1952年首次发布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这是一个描述和分类精神疾病的重要参考工具。

5. DSM的演化和修订:自1952年起,DSM经历了多次演化和修订,不断纳入新的精神疾病类型。

其中最重要的版本包括DSM-III(1980年)、DSM-IV(1994年)、DSM-5(2013年)。

6. 国际疾病分类系统:除了DSM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展了一套描述精神疾病的分类系统,称为《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

ICD系统与DSM系统有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领域也存在重叠。

7. 生物学和心理社会模型:近年来,随着精神疾病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倡导将精神疾病分类基于生物学和心理社会模型而不仅仅是症状。

这一趋势正在塑造未来精神谱系的发展方向。

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学第一章绪论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它是精神医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精神医学发展简史1.起源于公元前古希腊最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被称为精神医学之父;2.哲学家柏拉图也支持精神学;3.现代精神病学之父克雷丕林将内外科疾病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精神疾病,提出了精神疾病分类原则;他创立了“描述性精神病学”,明确地区分了躁狂忧郁性精神病与早发性痴呆;4.弗洛伊德首创动力精神病学,其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内部各种力量矛盾运动的学说;5.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精神医学应向“生物-心理-社会”三合一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6.“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惊伤肾”;第二节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1.1873年理查兹确定了精神科护理的基础模式,被称为美国精神科护理的先驱;第三节现代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1.护理工作的内容与特点:①心理护理;②睡眠护理;③保证医嘱的执行;④安全护理;⑤饮食护理;⑥个人卫生护理;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第一节精神疾病的病因学1.生物学因素:①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阿尔兹海默病等都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由多个基因相互作用;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称为遗传度;②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类:酒、大麻、海洛因、可卡因等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精神障碍;2.心理社会因素:①精神应激因素:精神应激通常是指生活中某些事件引起个体精神紧张和感到难于应付而造成心理压力;②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如污染、噪音、生存空间过小、社会环境如社会动荡、社会大的变革、移民尤其是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等;③个性因素:个性是先天的禀赋素质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第三节精神疾病的症状学1.精神症状的本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必定有其物质基础,只是其严重程度与性质不一;2.认知障碍:①感知觉及其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如内脏牵拉;2知觉障碍:知觉是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错觉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幻觉a.幻听-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幻觉,有时患者可能清楚地辨别发生者的人数、性别、是否熟识及声音方位等: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议论性幻听;b.幻视:谵妄状态;c.幻嗅:感受到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难闻气味;d.幻触:常与被害妄想一起存在;e.内脏性幻觉:能清楚秒速自己某一器官内部结构存在扭转、穿孔、断裂感受;f.真性幻觉: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到,幻觉表象清晰生动;g.假性幻觉:是自己脑子内的,不需要通过感觉器官就能感受得到,幻觉表象不够清晰鲜明生动且不完整;3感知综合障碍:空间感知综合障碍:遥远的山峰感到伸手可触,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视物变形症;时间感知综合障碍;运动感知综合障碍:对外界物体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歪曲知觉体验;非真实感:对周围环境真实性的感知障碍;②思维障碍:1联想障碍:a.思维速度和量的异常:思维奔逸常见于躁狂发作、思维迟缓多见于抑郁发作、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是联想迟缓的一个极端;b.联想连贯性异常:思维松弛不切题、思维破裂使人无法理解用意、思维不连贯都多见于精神分裂症;c.联想途径异常:病理性赘述抓不住主要问题,最多见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思维中断思维阻滞,思维过程突然停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d.联想形式障碍:持续言语、重复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e.思维自主性异常:思维被强加思维插入、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2思维逻辑障碍: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概念转换、语词新作、逻辑倒错、矛盾观念矛盾思维,对立思维;3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坚信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其特征为:自我关联性、不可说服性、与其他精神症状并存、信念歪曲、坚信不移、内容为个人所独有;最多见的妄想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a.关系妄想:如认为大街上的人在自己背后指桑骂槐、话里藏针等;b.被害妄想:自己受到迫害、诽谤、造谣中伤、放毒等,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c.影响妄想:受到外界某种特殊东西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d.被洞悉感;e.释义妄想:对外界发生的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并坚信不疑;如天上乌云滚滚,说预示着股市会暴跌;f.夸大妄想:坚信自己具有明显超过实际的能力;g.罪恶妄想:坚信自己犯有某种严重罪行;h.嫉妒妄想:坚信自己的爱人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因此对爱人行为加以检查与跟踪;i.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4与其他心理活动相关的思维障碍:妄想性知觉思维与感知觉障碍、妄想性情绪思维和情绪障碍、妄想性回忆思维和记忆障碍;③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涣散、减退、转移、狭窄;④记忆障碍:记忆是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为既往事物或经验的重现;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a.记忆增强;b.记忆减退;c.遗忘:完全性遗忘与部分性遗忘、顺行性遗忘与逆行性遗忘;d.错构:张冠李戴、唐汉不分、远事近移;e.虚构: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来填补自身经历的记忆缺损;f.似曾相识感:新感知的食物有似曾感知过的体验,与旧物混淆;⑤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随着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智力水平;痴呆见于阿尔兹海默症和麻痹性痴呆,假性痴呆:刚塞综合征心因性假性痴呆、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呆;⑥定向力障碍:a.对环境的定向障碍:时间、地点或空间、人物定向障碍;b.自我定向障碍: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发生障碍;⑦意识障碍:1以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2以意识内容变化为主的意识障碍:谵妄状态患者可表现出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梦样状态、朦胧状态;3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题觉得自己已经“魂飞魄散”、双重人格双重自我、交替人格、人格转换;⑧自知力障碍洞察力: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包括三方面:对疾病的认识、对症状的认识、对治疗的认识;3.情感障碍:①情感性质的改变:a.情感高涨;b.欣快;c.情绪低落;d.焦虑:患者具有无故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体验,并有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等行为表现,还可有心跳加快、紧张性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按其发作的典型形式可分为惊恐障碍惊恐发作、回避及求助行为、预期焦虑与广泛性焦虑精神、躯体方面、警觉性增高;e.恐惧: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恐怖,明知过分、不合理、不必要、又无法控制,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及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有回避行为,并因此常影响正常生活;可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单纯恐惧症和学校恐惧症等;②情感稳定性障碍:情感淡漠、麻木、脆弱、爆发、病理性激情、易激惹性;③情感协调性障碍:情感倒错、情感幼稚、矛盾情感、被强加的情感、病理性心境恶劣;4.意志障碍:①意志障碍:意志增强、减弱、缺乏、矛盾意向;②动作与行为障碍:a.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和不协调性;b.精神运动性抑制:1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患者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姿势,尽管这种姿势并不令人感到舒适;严重称为僵住,可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轻度称作亚木僵状态可见于严重的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2蜡样屈曲:指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的患者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懂;“空气枕头”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的姿势,患者也不懂,可维持很长时间,此时患者意识清楚,病好后能回忆;3缄默症;4违拗症;5刻板动作;6模仿动作;7作态;第三章精神科护理技能第一节治疗性护患关系的建立1.切题会谈:是精神科最重要的沟通方式①准备与计划阶段②开始交谈阶段:充分准备、良好的第一印象③引导交谈阶段:A.共情;B.提问封闭式、开放式;C.倾听a.少说话;b.建立协调关系;c.表现感兴趣的态度;d.眼神接触;e.反馈;f.推迟评判;g.不要猜测;h.引导话题延续;D.阐释;E.支持、理解;F.沉默;G.与不同精神症状患者沟通的技巧④结束交谈阶段第四节精神科患者的组织与管理1.精神科的分级护理大题(一)特殊护理的标准与内容用红色三角形标记1特殊护理的标准:①精神病人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如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或严重外伤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②因精神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如急性粒细胞减少、恶性症状群、严重药物过敏等,出现危象、危机生命者;③有严重的冲动、伤人、自杀及逃跑行为;④有意识障碍;中度木僵;严重的痴呆、抑郁、躁狂状态;或伴有严重躯体合并症;(2)特殊护理的内容:①设专人护理,评估病情,制定护理计划,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并做好护理记录;②正确执行医嘱,按时完成治疗和用药;③给予或协助患者生活上的照顾,每日晨晚间护理一次,保证患者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及床单位的清洁;④协助卧床患者床上移动、翻身及有效咳嗽,每2小时1次,执行预防压疮流程,保证患者皮肤无压疮;⑤保证患者每日入量,根据病情严格记录出入量;⑥对于约束患者,严格执行约束制度,保证患者的监护过程安全、清洁,保持患者卧位舒适及功能位;⑦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无导管污染及脱落;⑧履行相关告知制度并针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⑨保持急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的良好功能状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⑩详细记录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二)一级护理的标准与内容用蓝色三角形标记1一级护理的标准:精神症状急性期;严重药物副反应;生活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有变化;特殊治疗需观察病情变化;①一级A:有自杀自伤、冲动、走失倾向的患者;严重药物副反应的患者;严重躯体合并症的患者;②一级B:严防摔伤、约束的患者;病情波动较大的患者;③一级C:除上述情况以外的一级护理患者;(2)一级护理的内容:①安全护理措施到位,定时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将患者安置在护士易于观察的病室内,每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副反应;有无自伤、自杀倾向;②正确执行医嘱,按时完成治疗和用药;③给予或协助患者生活上的照顾,每日晨晚间护理一次,保证患者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及床单位的清洁;④协助卧床患者床上移动、翻身及有效咳嗽,每2小时1次,执行预防压疮流程,保证患者皮肤无压疮;⑤指导患者饮食,保证入量;⑥对于约束患者,严格执行约束制度,保证患者的监护过程安全、清洁,保持患者卧位舒适及功能位,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⑦履行相关告知制度并针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⑧保持急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的良好功能状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三)二级护理的标准与内容不做标记(1)二级护理的标准:精神疾病缓解期,生活能自理,轻度痴呆患者;(2)二级护理的内容:①安全护理措施到位,定时巡视,常规完成临床观察项目;②遵医嘱按时完成治疗和用药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③遵医嘱指导患者饮食;帮助或协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保证患者卧位舒适,床单位整洁;④履行相关告知制度并针对疾病协助功能训练及进行健康教育;第五节精神科专科监护技能1.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1)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评估:①病理因素: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酗酒者;②心理学特征:心理发展、性格特征、诱发因素、人口学特征;2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①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如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②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③语言: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④意识状态: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2.自杀行为的防范和护理:1自杀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评估:①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心理因素或生活事件;②其他生物学与社会心理学因素: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第四章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第一节概述1.谵妄:是病因学上无特异性的急性认知损害综合征,其核心表现是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上出现意识内容的障碍,可表现为注意、知觉、思维、记忆、精神运动性行为、情绪障碍和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意识障碍、错觉和幻觉、思维障碍、心境异常、记忆障碍;患者只关注内在的体验,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注意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是器质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起病急,一般夜间发作,症状变化大,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典型的谵妄通常10~12天可完全恢复,但有时可超过1个月甚至持续达数月之久;2.痴呆: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随年龄的增大发病率而升高;记忆减退是常见症状,严重患者常以虚构的形式来弥补记忆方面的缺损;思维缓慢、贫乏,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越来越差,注意力日渐受损,可出现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障碍;3.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它是导致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首要原因;临床表现:①早期表现轻度:学习新知识能力明显下降,近期记忆的损害最为明显,远期记忆受损不明显;早期不容易发现,经历过重大的躯体疾病或严重的精神创伤后症状才明显;②中期中度表现:患者的远期和近期记忆力均受损,不能回忆自己的出生年月、工作经历、结婚日期等;患者会虚构内容来填补记忆的空白;③晚期重度表现:患者的远期和近期记忆力全面受损,无法回忆外,还会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仅能发出不可理解的声音,或缄默不语,思维内容贫乏,进而缺乏羞耻感和伦理感;第四节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1.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物质或成瘾物质、药物,指来自体外,能影响人的情绪、行为,改变人的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使用这些物质后,会出现各种心理、生理症状,导致行为或反应方式的改变,使精神活动能力或社会功能明显下降;2.依赖:指一组由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行为、认知和生理症状群,包括强烈的对精神活性物质渴求;尽管明知对自身有害,但仍难以控制,持续使用;耐受性增加、出现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指使用者将寻找药物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中心,高于任何其他活动;一般又将分为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精神依赖心理依赖,患者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强烈渴求,以期获得服用后的特殊快感;躯体依赖生理依赖,由于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使机体产生了病理性适应改变,以致需要精神活性物质在体内持续存在,否则机体不能正常工作,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第五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无意识及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第一节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1.临床表现:(1)前驱症状:①个性改变;②类神经症症状;③言行古怪;④多疑、敌对及困惑感;(2)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内容多半是言语性,有的幻听内容为争论性,或评论性的,幻听也可以是命令性的;精神分裂症的幻觉体验可以非常具体、生动,也可以是朦胧模糊,会给患者的思维、行动带来显著的影响;(3)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①妄想;②被动体验;③思维联想障碍;④思维贫乏;(4)情感障碍(5)意志与行为障碍:①意志减退;②紧张综合征:以患者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蜡样屈曲、空气枕头;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介绍大题:(1)偏执型:①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类型,多在青壮年、中年或更晚些年龄起病;②发病后较长时间尚能维持工作;③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幻听较多见;④妄想内容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和夸大妄想最多见,绝大多数患者有数种妄想同时存在;⑤幻觉和妄想的内容多较离奇、抽象、脱离现实,而情感、行为则常受幻觉、妄想的支配;⑥该患者具有较好的病前功能,发病较晚,病程较其他类型缓慢,人格变化较轻,精神衰退常不明显;⑦对抗精神药物反应较其他型好,预后较好;(2)青春型:①发病年龄早,常在青年期起病,持续病程;②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等症状为主要表现;③患者可出现言语增多、凌乱,内容荒诞离奇,思维破裂;④情感喜怒无常,表情做作,好扮鬼脸;⑤行为幼稚、怪异,常有兴奋冲动,也可有意向倒错;⑥此型病程发展较快,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尚好,但易复发;⑦预后较偏执型稍差;(3)单纯型:①较少见,常在青少年期起病;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年;②以不知不觉发展起来的离奇行为、社会退缩和工作能力下降等为临床特征;③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无明显的阳性症状;④早期似“神经衰弱”症状,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生活懒散等症状;⑤早期常不引起重视,较严重时才被发现,患者往往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趋向精神衰退,预后较差;(4)紧张型:①多起病于青年或中年,急性起病多见;②临床表现为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交替或单独出现;③紧张性木僵的患者肌张力增高,缄默不语,不食不动,呈木僵状态或蜡样屈曲;④紧张性兴奋时患者行为冲动,不可理解,言语内容单调刻板;⑤在精神分裂症的各个类型中紧张型治疗效果理想,预后最好;(5)未分化型:此型患者应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但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亚型的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等分型的混合形式,有明显阳性症状;此型患者在临床较多见;3.治疗:(1)药物治疗:①早期治疗、足疗程治疗;②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2)电抽搐治疗: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者,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要注意的是电抽搐治疗会引起短暂的记忆损害;(3)心理社会干预;第六章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第一节心境障碍的临床特点1.躁狂状态的临床症状:①心境高涨;②思维奔逸;③思维内容障碍;④精神运动性兴奋;⑤躯体症状:自我感觉良好,常外跑,外表皮肤干燥发红,食欲旺盛;⑥其他:一定的意识障碍,在此基础上伴有大量的幻觉、错觉、思维不连贯等症状,呈中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活动紊乱,并伴有冲动、攻击行为,谵妄性躁狂;2.抑郁状态的临床症状:①抑郁心境;②自我评价过低;③精神运动迟滞;④自杀观念和行为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⑤昼夜节律:指患者晨重夕轻的变化,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⑥躯体症状:面容憔悴、目光呆滞、食欲减退,有躯体不适主诉;⑦其他:可出现强迫、恐怖、癔症,思维联想困难、记忆力减退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抑郁性假性痴呆;第七章神经症患者的护理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轻性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1.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特点是患者意识清晰,明知强迫内容不必要、无意义,但不能控制,因无法摆脱强迫症状而痛苦、焦虑,自知力良好,主动求治;①强迫观念: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意向;②强迫意向: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里失平衡状态;3.PTSD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具体表现如下大题:(1)闯入性症状:表现为无法控制地以各种形式重新回忆创伤经历和体验;这种反复体验性症状使患者痛苦不堪,一方面难以控制症状的发生时间和次数,另一方面症状会引发个体强烈的痛苦感觉,就像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一样;闯入性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短暂“重演”性发作:即在无任何因素或相关物的影响下,创伤情景经常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患者的联想和记忆中,或使患者出现错觉、幻觉,仿佛又完全置身创伤性事件发生的情景,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强烈情感反应和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持续的时间可从数秒钟到几天不等;此种短暂“重演”性发作的现象称为“闪回”;②暴露于与创伤性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出现强烈的情感痛苦或生理反应;如时间发生的周年纪念日、相近的天气及各种场景因素都可能促发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反应;③闯入性症状还会在睡眠状态中以梦魇的形式出现,表现为患者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2)回避症状:即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以及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反映了患者试图在生理和情感上远离创伤;主要表现为:①回避表现: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或不能回忆遗忘创伤性经历的某些重要方面;②麻木表现:患者整体上给人以木然、淡然的感觉;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一般刺激反应迟钝,很少参加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情感淡漠,与他人疏远,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觉;难以体验和表达细腻的情感例如,无法表达爱恋;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考虑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3)警觉性增高的症状:表现为自发性的高度警觉状态,反映患者长时间处于对创伤事件的“战斗”或“逃跑”状态;警觉性过高的症状在创伤暴露后的第一个月最为普遍,具体表现为:①难以入睡或易醒;②易产生惊跳反应,如遇到一些类似的场面或轻微的感觉刺激表现出容易受惊吓,出现惊恐反应,如紧张、恐惧、心慌、心跳、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或表现为易激惹;③难以集中注意;(4)临床表现随年龄的不同有所差异,主要为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易激惹症状越明显;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噩梦、梦魇;儿童因为语言表达、词汇等大脑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等因素的限制,常常无法清除叙述噩梦的内容,仅表现为从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或主诉头。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

绪论+分类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旧称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或社会功能损害的个人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改变。

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门类中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医学发展史▲1、第一次革命: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holippe Pinel,1745年—1826年)在1793年去掉精神病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

(道德治疗)2、第二次革命:精神障碍分类体系的建立。

20世纪初期,冯特的学生德国医生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详细描述了早发性痴呆和噪狂症的临床特点、病程和预后,以及妄想痴呆与妄想狂的区别。

在他所著的精神病学中,对精神疾病作了系统的分类,为精神病的分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第三次革命:心因性病因论与心理治疗。

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心理分析学派,利用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去了解人类的心理症结,并奠定动力精神医学的基础,弗洛伊德的成就将精神医学带入心因性病因论的研究范畴。

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 ;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

毕业后,到纽约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比尔斯的哥哥患有癫痫病,他目睹发作终日惶恐不安而精神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

三年住院经历,体验到精神病患者的苦闷和所受到的虐待,目睹了一系列折磨和不被公正对待的事件。

病愈出院后,1907年,他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取名为《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4、第四次革命:精神卫生运动展开。

1909年美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30年召开了首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开始重视精神障碍的预防。

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后,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丹溪《丹溪心法》亦把癫与狂分成两组精神病目:“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癫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是,经年不愈,心经有损,是为真病”。这就为以后区分癫狂痫分为三类打下基础,在治疗方面,丹溪创立了“活套疗法”,以情胜情,似现代精神疗法,是朱丹溪的伟大创举,他同张从正二氏首创痰迷心窍学说,可谓是中国医学心理治疗之先驱。
古代文明:
史前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公元前400年—公元476年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价值观:英雄史观
古希腊人认为有不依赖躯体的灵魂存在,灵魂可以生病,也可以受治。
医学之萌芽始于西元前四世纪,大约在公元前5~4世纪,已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是科学医学的奠基人,也被尊崇为精神病学之父。他是一位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主张精神疾患有如其他身体疾患一般,因自然因素所致,同样需要医疗处置,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他创立四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痰四种液体,就像自然界存在的火、土、空气和水一样。四种体液平衡则为健康,如果不调和,其中某一种过多或过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衡,人就生病,即会呈现如谵妄、忧郁等精神症状,且对应癫痫、歇斯底里症等。比如抑郁症就是由于过多的黑胆汁进入脑内,破坏了脑的活动所引起的。
随着基础医学,如大脑解剖学、生理和病理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资料的积累,德国的格里辛格在1845年发表专著,极力主张精神疾病是器质性脑病变的结果,是器质性病因论的代表人物。
1845年第一本有关精神疾病的教科书问世。
现代
时间:20世纪
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
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
个人中心主义
进步论
先锋精神/新之崇拜
《内经》与《难经》同被公认为先秦时代的两大医学书籍,也是中医理论最古老的史籍渊源,讲究阴阳二界和五行学说。《难经》沿用《内经》的分类,并提出:“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的看法,为区别癫与狂提供了根据。
秦汉时期
时间公元前220∼公元265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汉朝是中国医学发展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约西元150∼219年)的两本名著《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极注重临床变化,是最早出现精神官能症药物治疗法的书籍。自汉朝后,中国传统医学之精神病学理论与临床始趋于完备。
多元价值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德国的克雷佩林以临床观察为基础,认为精神病是一个有客观规律的生物学过程,建立描述性精神医学的基础,被誉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使他有勇气澄清当时一片混乱的精神病学问题,提出精神疾病可以分为若干类别,每一类别都有自己的病因、特征性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典型的病程经过和病理解剖所见,以及与疾病本质相联系的转归。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价值观:人本史观
在文艺复兴时期,癫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验。一方面它是世界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它又如麻疯病一样,常常被摒弃于社会之外,
精神病人虽然有别于常人,但并未被视为一种疾病;疯人常成为取笑揶揄的对象,然而却没有被鄙视,反而往往会被认为是上邀天宠的一群,可以和常人以外的世界接触,以天真的眼光,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他们的疯言疯语有时会被视为充满智慧的说话,疯癫比理性更接近快乐、真理,比理性更接近理性。譬如在滑稽戏、悲剧或绘画里,他们往往不仅仅是揶揄取乐的对象,更是「真理卫道之士」,用毫无理性的疯言疯语,道出了存在的虚无,癫狂成为一个令人迷惑的形象。
宋元时期
时间:公元960∼1368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宋代的医学承袭唐制,回复到阴阳五行说,祝由术饮符水的方式普遍存在民间。宋初,中医曾有使用持续睡眠法治疗精神病患的记录,与近代西方学者研究成功的治疗观点,颇有相似之处。宋代医学开始分科,陈自明(西元1190∼1270年)在《妇人良方大全》中,即对胎产精神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已有初步之确立,比十九世纪西洋学者之发现还超前六个世纪。元朝的医学承袭宋朝,将中国医学分为十三科,祝由术被提升在十三科之列,须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行医。较具代表性的金元四大家是刘完素(寒凉派)、张子和(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和朱丹溪(滋阴派)。其中刘完素(西元1110∼1200年)曾提出「火」的观念,认为身体机能的亢盛或发烧现象,常出现于感染性精神病之中,而应以降心火治疗之,也是最早提出精神病病理理论的学者。
1955年美国国会通过精神卫生研究法案,设立精神疾病联合委员会。
1963年更通过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案,改革对精神卫生的照顾型态,乃精神医学第三次革命。精神医学的第四次革命开始于本世纪七○年代以来的生物医学发展。
1975年,美国国会制定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之修正案,将小孩及老人列为特别需要服务的对象,药物滥用、酒瘾者及出院的精神病患,皆纳入优先服务的群体。
同时期,柏拉图更主张精神错乱者之行为,应有法律保护而不受制裁。
西元前二世纪罗马的俄斯克利皮亚多兹对错觉、幻觉、妄想等临床症状多有描述,且采用职能治疗及音乐治疗等较为科学和人道的方法医治病患。
中世纪
时间: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价值观:神本史观
公元3世纪后,古罗马文化逐渐衰落。
中世纪,西欧医学沦为宗教和神学的附庸,出现了严重的退步。
周朝将「医」字改为「医」字,其意义即为应用药酒来治疗疾病。
春秋战国时代,卓越的代表人物扁鹊提出生病不是鬼神降灾所致,而主张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的理论,对精神病的病因探讨有一定影响。从他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六不治。其中明确地提出,信巫不信医的人没办法治好精神病,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鬼神,提倡科学的态度,对当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客观理性史观(德)
利益史观
唯物史观
17—18世纪,启蒙思想在欧洲各国扩散。西方工业革命兴起,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束缚。精神病人不再与魔鬼有关,精神病被看成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1792年,皮奈尔和图克亦分别在法国和英国各地大力倡导,引发精神医学史上首次革命运动,使中古以来的巫魔想法终告结束。法国大革命以后,皮内尔第一个被任命为“疯人院”院长,他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他们从终身囚禁的监狱生活中解放出来,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从而使医生有可能观察研究精神疾病的症状及变化,使当时法国的精神病学有了显著发展。
金元时期,各家对精神病均有论述,李东垣将精神病人的言语障碍分为狂言、谵言、郑声三类,辩证较详。刘完素《河间六书》多喜为癫,多怒为狂,喜为心志,心热甚则多喜为癫。怒为肝志,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对癫狂之辩证又有新的创见。张从正首创癫狂“痰迷心窍”之论,形成对癫狂病因病机论治之传统之看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精神病人被送进寺院,用祷告、符咒、驱鬼等方法进行“治疗”。此期出现了许多研究魔鬼与精神症状关系的“专著”。中世纪末叶,精神病人的境遇更为凄惨,比如他们的躯体被烙铁烧炙,舌头被长针穿刺,理由是必须要用苦刑来驱除躲藏在他们躯体内部的魔鬼。美其名曰:惩罚其肉体,拯救其灵魂。
文艺复兴
时间:公元1400年—公元1600年
美国精神医学之父—若胥是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在新旧时代间扮演着转型期角色,在其努力下,美国第一所公立精神科医院于1773年在维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成立,即今日所称之东部精神科医院。
1814年希区将疗养院改成医院型态和体制,开始聘用受过训练的女性人员照顾精神病患。迪克斯更极力改善精神病患的生活问题,并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地积极募款,陆续筹建设备合格的医院提供病患服务。
晋、唐五代时期
时间:公元265∼960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晋朝道教兴起与唐朝佛教传入,神力介入均影响医学发展,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退行时期。但在隋末,巢元方等人(公元610年)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一书,却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中医极重视「气」,认为七情六欲全受「气」之影响,气与血不可分,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在《诸病源候论》中更强调气血不足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并将精神疾病基本上按内、外、妇、儿之临床特点进行划分是古代正统医籍中。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热病发狂记述颇多,对热病或传染病所致的精神紊乱描述甚细致对治疗和预后也有较深的创见。后者在癫狂的基础上提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奔豚气: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及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食,或有不欲闻食臭食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这些临床描述颇具现代医学的癔症及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在内经“癫狂”的基础上补充了精神病的内容。
20世纪以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分别从大脑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以期阐明精神现象的实质,形成了精神病学中的各种学派。
纵观目前各学派对于精神病的病因学探讨可见,精神疾病的病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生物学因素,是指素质因素或内因;二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指心因和外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型、性格、性别、发病年龄和器质性因素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应激的生活事件、应激的自然灾害和环境、文化、移民、难民以及旅途等因素。即精神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因素在不同精神疾病中各有偏重。如某些精神疾病以某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些精神疾病以另一种因素起决定性影响,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时至20世纪,奥国佛洛伊德发动精神医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动力精神医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心理分析与自由联想。在贝尔兹的领导推动下,首次强调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之重要性。
1930年代后期,陆续有高热疗法、胰岛素昏迷治疗、药物痉挛治疗法、电气痉挛治疗法、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治疗模式。
1946年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精神卫生法案并成立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提供研究经费及训练计画。
远古至先秦时期
时间:公元前2800∼前220年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上古时期,医术附属于巫术内,巫师即医师,「祝由」就是巫医的简称。有关精神疾病的记载,最早约见于西元前十一世纪中国之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狂」的病名。在《诗经》、《易经》、《礼记》、《左传》中,也对精神疾病的症状、病因、治疗和预防等有片段之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