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言语行为的演变研究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环,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行为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跨文化影响参与者语言表达的道歉案例研究。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读研究生。
一天,他在实验室里不小心把同事的咖啡杯打翻了,弄湿了同事的电脑。
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向同事道歉。
中国文化中的道歉方式:根据中国文化的传统,道歉时通常会使用比较谦虚和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歉意。
小明可能会说:“非常抱歉,我不小心把你的咖啡杯打翻了,导致你的电脑被弄湿了。
这是我的失误,我太粗心了。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会负责修理或者赔偿你的电脑。
”加拿大文化中的道歉方式:与中国文化不同,加拿大文化中的道歉更加直接和简洁。
在这种情况下,同样的道歉可能会说:“抱歉,我弄湿了你的电脑。
非常抱歉给你带来麻烦,请告诉我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你。
”这个案例中,小明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来道歉呢?小明要意识到他需要适应加拿大的文化,并尊重当地文化的方式。
他可以选择以更直接和简洁的方式道歉,以与加拿大文化相符。
小明可以说:“抱歉,我不小心弄湿了你的电脑。
非常抱歉给你带来了麻烦,请告诉我需要做些什么来修理或赔偿你的电脑。
”虽然小明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道歉方式直接,但在加拿大文化中,这是一种更为常见和接受的方式。
这种适应并尊重文化差异的举止将有助于小明与他的同事建立更好的关系。
此案例表明,在跨文化交流中,参与者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适应对方社会的语言表达方式。
适应当地文化的方式能够帮助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合适的道歉可以缓解紧张的局势,增加交流双方的理解和互信。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探讨跨文化影响下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及道歉行为。
案例一:李明是一名中国留学生,他在国外参加一次聚会时不小心打翻了朋友的饮料,湿了对方的衣服。
李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他用英语对对方说:“I'm sorry for spilling your drink on your clothes.”(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饮料洒在了你的衣服上。
)分析:李明的道歉表达在语法和用词上准确无误,说明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并且以一个礼貌的方式向对方道歉。
由于英语不是他的母语,他可能没有使用更多的感叹词或修饰词来表达他的歉意。
案例二:玛丽亚是一位西班牙人,她在中国工作。
有一天,她因为忙于工作而没有按时参加一次会议。
玛丽亚在会议结束后找到了会议组织者李雷,向他道歉:“I'm sorry I was late for the meeting. I had so much work to do and I couldn't finish it in time.”(对不起我迟到了,我有很多工作要做,没能按时完成。
)分析:玛丽亚的道歉表达非常直接,她清楚地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了原因。
这个表达方式在西方文化中很常见,人们习惯于解释自己的行为,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自己的错误解释过多可能会被认为是找借口,需要特别留意。
案例三:张宇是一位中国商人, he在美国出差期间和客户交流时,他误解了对方的问题并给出了错误的回答。
张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用英语向对方道歉:“I’m really sorry for my mistake just now. I misunderstood your question and gave a wrong answer.I apologize for the confusion i t caused.”(我非常抱歉刚才犯的错误。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
背景: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英语已成为全球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
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以便更好地与世界交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难免会遇到需要道歉的情况,道歉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
方式。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道歉的方式和表达上
有所差别。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下的道歉方式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
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探讨他们在英语道歉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英语文化下的道歉方式和表达。
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调查对象为在中国学习英语
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职业人士。
问卷内容将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对道歉的看法和态度
2. 在英语道歉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 发生道歉情境时的表达方式和行为
4. 适应英语文化下的道歉方式和表达的方法和建议
数据分析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
道歉言语行为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道歉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适应英语文化下的方法和建议。
同时,本研究还有助于促进跨文化
交流和理解。
实用文档其他之道歉言语行为研究
道歉言语行为研究摘要:道歉语属于补救性质的言语行为。
恰当地使用和解释补救性话语是交际能力的一个较复杂的方面。
知道何时进行道歉和如何道歉在许多言语社区里都是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道歉言语行为也就成为话语分析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含义、道歉的功能、道歉的策略三个方面来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以期对人们的日常交流有所裨益。
关键词:道歉道歉言语行为道歉功能道歉策略一、道歉言语行为的定义究竟什幺是道歉言语行为呢?道歉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旨在保持人们之间的良好的关系。
进行道歉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是重视听话人的面子的需要。
道歉是一种补救措施(remedy),是补救性交谈里必不可少的成分。
道歉的基本功能是为一项冒犯行为(offense)提供补救方法和恢复社会平衡或和谐。
j. holmes(1990:159)正是根据这种功能第一次给道歉言语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一项道歉是针对b的面子需要的一个言语行为,旨在补救a承担责任的一项冒犯行为,从而恢复a与b 之间的平衡(a是道歉者,b是受冒犯者)。
道歉语行为的实施可通过言语方式和非言语方式。
但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更多的依赖于言语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道歉的言语方式。
二、道歉的功能(一)挽救对方的面子向别人道歉,承认自己做错了某事,发话人通过损害自己的面子来补偿对方的面子。
例如: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i hesitate to trouble you, but...(我不想麻烦你的,但是……)(二)协调交际双方的关系协调交际双方的关系是道歉的一个重要功能。
如果发话者不道歉,另一方就会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影响他们将来的关系。
道歉既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又具有维护人际关系的功能(杜学增,1999)。
在演讲、朗读时讲错、读错词语或者在交谈、进餐时咳嗽等,说话人会说“excuse me”(请原谅)或“sorry”(对不起)来补偿。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因为语言表达的不同而可能产生误解、冲突甚至伤害。
本文将通过一个道歉言语行为的案例研究,来探讨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案例背景在国际商务交流中,常常发生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流问题。
某公司的中国员工小王在与日本客户进行商务谈判时犯了一个错误,但他并不清楚这个错误在日本文化中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随后,小王准备通过邮件向对方进行道歉。
问题分析在中国文化中,道歉往往是要表达诚挚和歉意的,一般语言表达会比较直接。
但在日本文化中,道歉要用更为委婉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直接道歉可能会被视为失礼甚至不真诚。
在这个案例中,小王需要考虑如何避免语言表达上的冲突和误解。
解决方案1.寻求文化咨询作为中国员工,小王对于日本文化可能并不了解,他需要首先寻求公司或专业人士的文化咨询,了解日本文化对于道歉的行为规范和语言表达习惯。
这将有助于他更加恰当地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委婉表达歉意在道歉邮件中,小王需要尽量委婉地表达歉意,避免使用过于直接的语言。
他可以采用一些典型的日本式道歉表达,比如“非常抱歉给您带来不便”,“由衷地感到抱歉”,“我们十分重视您的意见”等等。
3. 表达补救措施除了诚恳地表达歉意外,小王还可以在邮件中表明公司对于错误的态度和采取的补救措施,这将有助于减轻日本客户的不满和误解。
他可以主动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或建议,并表示愿意为错误负责。
4. 结束礼貌语言在结尾处,小王需要使用一些礼貌的日本式结尾语言,比如“再次表达歉意,并感谢您的理解和宽容”,“期待继续合作,愿意通过努力弥补错误”等等。
这样的结尾表达将有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增进友好关系。
总结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在商务交流中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道歉这样的场合,更需要考虑不同文化对语言表达的差异。
在这个案例中,小王需要通过了解日本文化习惯,委婉表达歉意,表明补救措施以及礼貌结束邮件,来避免因为语言表达上的误解和冲突。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表达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环境中,一个人的道歉可能因为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对参与者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案例一:美国人在中国道歉在一个商务会议上,美国人Tom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面前犯了一个错误,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并希望道歉。
于是,他站起来,用英语表达了道歉之意:“对不起,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会努力改正。
”中国的合作伙伴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回应,他们的表情依然很严肃,似乎并不满意Tom的道歉。
分析:在西方文化中,道歉通常是通过直接表达来实现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行为来表达道歉。
Tom的道歉方式并没有获得中国人的认可。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更有效的道歉方式可能是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弥补错误,比如主动承担一些责任,或者送上一份礼物表示诚意。
案例二:中国人在美国道歉在一次团队合作中,中国同事王明意外地迟到了一个重要会议,导致整个团队的工作计划被耽搁。
王明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后,他立即向美国同事道歉:“对不起,我迟到了,给大家带来麻烦了。
”然后,他主动提出加班加点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分析:与在中国道歉的情况相反,在美国,直接表达道歉是被认可和欣赏的。
王明的道歉行为得到了美国同事的理解和认可,并且他的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得到了团队的肯定。
在美国文化中,直接的道歉方式以及主动承担责任是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有效方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环境中,语言表达方式对于道歉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道歉是一种被认可和鼓励的方式,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重视行为上的真诚和诚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来选择适当的道歉方式。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我们应该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并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1. 引言1.1 研究背景道歉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维系人际关系,化解矛盾,是跨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方式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尤其是道歉言语行为,变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在道歉时常常会因为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出现误解。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的道歉可能被认为是过于坦率或者表现得过于软弱,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于含蓄的道歉则可能被看作不够真诚。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道歉言语行为差异,有助于避免交流中的不必要矛盾和误解,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特点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更为有效的沟通策略和文化适应方法。
通过对道歉言语在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行为,并为提升跨文化沟通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中不同文化背景对参与者语言表达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间的道歉习惯和方式,分析各种文化下的道歉言语特点,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对参与者在道歉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表达方式和沟通效果的影响。
研究旨在揭示文化因素对跨文化道歉言语的影响机制,提升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对不同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成功率。
通过探究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案例,为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道歉言语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跨文化的道歉言语行为则更显得复杂而微妙。
本研究旨在探讨跨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并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异同之处。
研究对于增进文化间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道歉的方式和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跨文化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的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探讨跨文化影响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我们选择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学生和社会人士,以确保研究结果的跨文化代表性。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也考虑了他们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以获取参与者在道歉言语行为中的真实表达和情境。
问卷调查主要是为了获取大量样本数据,深度访谈则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参与者的观点和体验,而案例分析则是为了具体分析不同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
三、案例研究分析1. 中国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在中国文化中,道歉是一种对他人行为表示歉意和承担责任的行为。
常见的道歉言语表达包括“对不起”、“我错了”等。
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中国人可能会使用更委婉的方式,比如“可能是我的不对”、“可能有误会”等。
而在公共场合或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中国人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歉意。
在中国文化中,道歉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比如“请原谅”、“不好意思”等。
2. 美国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在美国文化中,道歉是一种对他人行为表示歉意和尊重的交际行为。
美国人倾向于直接表达歉意,使用类似“I’m sorry”、“I apologize”等表达。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在道歉时表达更直接的歉意,而不太考虑细节上的“委婉”和“客气”。
4. 印度文化下的道歉言语行为印度文化中的道歉是一种对他人行为表示歉意和谦卑的行为。
印度人在道歉时会使用非常客气的表达,比如“मममममममम”(Maaf karna),“ममममममममम”(Kshama karna)等。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案例一:英国人跟中国人的交流误会背景描述:在西雅图的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位来自英国的参与者Tom与一位来自中国的参与者Li 进行了一次交流。
由于文化差异,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误解和冲突。
事件过程:在一次小组讨论中,Tom提出了一个问题,并希望得到Li的意见。
他说:“这个问题是真的很烂,你觉得怎么样?”Li听到后感到非常气愤,认为Tom在贬低自己的问题。
他回答说:“我的问题并不烂,你为什么这么说?”Tom对此感到很惊讶,因为他只是想知道Li对于问题的看法,而并非带有贬低的意思。
解决方法:面对这个误会,Tom意识到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他向Li道歉,并解释他的真实意图是询问Li对问题的意见,而并非贬低问题本身。
Tom同时也感谢Li的勇气站出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Li也表示理解这是一个误会,并愿意原谅Tom。
他们最终通过互相交流和理解,重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案例二:美国人在日本的失礼行为背景描述:在东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来自美国的参与者John因为不熟悉日本的文化礼仪而引起了一些尴尬的情况。
事件过程:在与一位来自日本的参与者Sato进行交流时,John在感谢Sato关于他的演讲的意见时,不小心说了一句:“你的英语很好!”Sato对此感到非常生气,认为John在嘲笑他的母语能力。
他回答说:“你是在嘲笑我的日语吗?”Jo hn感到非常尴尬,表示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思。
解决方法:John意识到这是一个失礼的言语行为,并立即向Sato道歉。
他解释说他只是想赞赏Sato的英语能力,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
John同时表示自己对日本文化礼仪不太了解,希望能得到Sato的指导。
Sato对此表示理解,并告诉John日本人通常不喜欢被评价母语能力。
他接受了John的道歉,并帮助他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礼仪。
案例三:法国人在印度的失言造成误解事件过程:在与一位来自印度的参与者Raj交流时,Sophie称呼Raj为“Mr. Singh”,并在交流中谈到了她对印度传统服饰的喜爱。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本文将以一起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为例,探讨如何根据文化差异和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进行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
案例在一次跨文化交流中,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参观某个博物馆时发生了误解和冲突。
当中国人看到一幅油画时,他觉得这个作品很丑,并用中文向美国人发表了负面评论。
但美国人听不懂中文,只看到中国人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他误以为中国人赞同这幅画,因此表示自己很喜欢。
这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和愤怒,他在英语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而美国人则对中国人的反应感到困惑和不满。
这种误解和冲突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互信和友谊。
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1.认可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表达对美国人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人可以说:“我理解我使用中文让你很困惑,这是我不尊重你的文化背景的表现。
我很抱歉。
”2.诚恳地道歉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歉意,而不是用自己习惯的语言。
他可以诚恳地道歉:“我非常抱歉我的行为引起了误解和冲突。
我没有意识到我的评论可能会引起你的不满。
”3.承认自己的过错4.表达自己的承诺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承诺,即避免类似的误解和冲突发生。
他可以说:“我会更加关注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努力避免支持任何观点或言语,导致误解和冲突。
”综上所述,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需要认可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诚恳地道歉、承认自己的过错和表达自己的承诺。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道歉方式和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可以帮助修复关系、建立信任和友谊。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中,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或语言障碍,跨文化交流可能会产生误解或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道歉可以是缓解局势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探讨一个发生在跨文化环境下的道歉案例,并分析其中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影响。
案例:在中国国外留学小明是一名中国学生,他在加拿大留学。
一天,他在图书馆安静学习,但他的身旁有几位加拿大学生在大声谈论。
小明试图集中注意力,但因为其他人的噪音而无法专心。
他试图用礼貌的方式请求对方降低声音,但由于他英语不太好,表达不清楚,对方误解了他的意图,并用不友善的言辞回应了他。
小明受到了侮辱和伤害,他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
后来,他向朋友诉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建议他向对方道歉以结束这个冲突。
小明很犹豫,因为在他的文化中,道歉是一件非常正式和严肃的事情,必须由错的那个人来道歉。
他不想承认自己犯错,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不道歉,这个冲突不会结束,只会越来越恶劣。
最终,他决定跟这些加拿大学生进行对话,并通过一些友好的话语向他们表示自己的不满。
同时,他也感到羞愧和抱歉,因为他的英语不够好,导致对方误解了他的意图。
最终,小明和这些加拿大学生达成了和解。
文化影响: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行为表现了他文化背景对他道歉语言和行为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道歉是一种非常正式和严肃的行为,通常由犯错的那个人来主动道歉。
如果不是犯错的一方,若主动道歉则可能会被视为软弱或没有自尊心。
因此,小明一开始对于向这些加拿大学生道歉有所犹豫,因为他不想承认自己有错在先。
然而,在加拿大文化中,道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和行为。
当人们之间发生冲突或误解时,他们通常会试图解决问题,并尽可能采取友好的态度和语言来达成和解。
因此,对于加拿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希望小明向他们道歉,以结束这个冲突。
而小明向这些加拿大学生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抱歉是一种有益的解决方式,这种做法符合加拿大文化的行为规范。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可以缓解矛盾、修复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道歉言语行为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通过一些跨文化案例研究,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
一、英美文化中的道歉言语行为案例在英美文化中,道歉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道歉来表达歉意、解释错误或者向他人表示歉意。
在英美文化中,一个典型的道歉行为通常包括三个主要元素:表达歉意、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寻求原谅。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英美文化中的道歉言语行为案例:情境描述:在一次商务会议上,来自美国的商务代表因为失约而耽误了会议的开始时间。
道歉表达:I'm really sorry for being late. It was completely my fault. I should have set an alarm to remind myself. I hope you can forgive me.相比英美文化中的直接道歉方式,亚洲文化中的道歉言语行为常常更为间接和含蓄。
在亚洲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维护面子和人际关系,因此道歉的方式也更加委婉。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亚洲文化中的道歉言语行为案例:情境描述:在一次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商务谈判中,中国代表因为误解而给日本代表造成了困扰。
道歉表达:非常抱歉,因为一些误解给你们带来了麻烦,我们对此深感抱歉,希望你们能理解。
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代表没有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委婉地表达了歉意,并希望对方能够理解。
这种委婉的道歉方式是在亚洲文化中比较常见的,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歉意,以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面子和人际关系。
情境描述:在一次非洲部落的部落会议中,一个成员因为失言而伤害了另一个成员。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看一个跨文化交流中的道歉案例。
假设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工作,在某个场合中,中国人因为一时疏忽而造成了一些问题,美国人感到非常生气。
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决定向美国人道歉。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背景差异,他们在道歉言语行为中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国文化中的道歉强调谦虚和自责,通常会使用类似于“不好意思,我真的非常抱歉”之类的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个人的错误和愧疚感,同时希望对方能够原谅自己。
而在美国文化中,道歉会更加直接和简洁,他们通常使用类似于“对不起”或者“我很抱歉”之类的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简洁明了,注重表达歉意和诚意。
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能会使用稍微复杂一些的表达方式,试图向美国人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内疚。
这种表达方式在美国人看来可能过于庄重,给人一种夸大错误的感觉。
所以,反而可能让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够真诚。
另外一个案例是在日本文化中的道歉表达。
在日本文化中,道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仪,他们有一套完整的道歉方式和规则。
在日本文化中,道歉是非常庄重和认真的,他们通常会使用诸如“非常抱歉让您不便”、“我深感内疚”之类的表达。
他们非常注重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内疚感,并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参与者是来自日本的人,他们可能会使用非常正式和庄重的表达方式,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内疚感。
对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显得过于严肃和繁琐,给人一种过度表达的感觉。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参与者在道歉言语行为中的语言表达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矛盾。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文化的道歉方式十分重要,避免使用不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我们也应该学会倾听和包容,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建立和谐的跨文化交流关系。
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研究1.道歉言语行为的定义很长时间以来,道歉语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Blum Kulka&Olshtain (1984) 等学者实施的国际间合作计划“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计划”(CCSARP) 中, 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请求语和道歉语。
Holmes (1989) 、Trosborg(1987)、Suszczynska (1994) 、Owen (1983) 等许多学者对不同语言(新西兰英语、丹麦语、匈牙利语、英语等) 与文化中的道歉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对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研究却鲜有涉及。
中西方对“道歉”的理解不尽相同。
J. Homes (1995) 将道歉定义为:道歉是这样一种言语行为:当A冒犯了B,道歉可以被用来维护B的面子,并且弥补冒犯的后果, 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和谐(A是道歉者, B是被冒犯者) [1]。
汉语对道歉的解释是“表示歉意,特指认错”,而“歉意”则是“抱歉”的意思。
由此可见,中西方对道歉定义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在Austin和Searl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中,都提到道歉言语行为,但没有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而后,Jenny Thomas 曾参照Searl对“言语行为许诺”的分析模式,对道歉言语行为的适当条件作出以下分析:命题内容条件:说话人为其过去的某一行为表示遗憾;准备条件:说话人相信行为不符合听话人的最大利益;诚意条件:说话人对行为表示遗憾;根本条件:被认定对行为的道歉。
但是,Thomas指出这些适合条件有必要作调整与修正。
2.道歉策略的分类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言语只有在一定语境下才能发挥实际功用。
语言的使用主要受社会文化习俗、交际场合、交际方式及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一定的语用原则和固定用法。
因为语用学中关于语境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下面重点研究对道歉语的使用影响较大的四种主要因素,它们是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交际场合、交际参与者的社会距离及交际参与者的相对权势。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跨文化歉意言语是跨文化交流中信息交换和言语表达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探讨跨文化
情境中影响参与者的歉意言语行为,对于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有效发挥关键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全球化时代中多元文化团体之间的关系沟通。
歉意言语行为在非西方文化中有明显的差异。
来自特定文化背景的参与者通常会采用
它们的文化传统的语言表达来表达道歉,尤其是在跨文化情境下,参与者会采用不同的语
言表达来表明歉意。
一些研究指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言者和听者之间的不同文化
背景给他们的歉意表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更重视歉意的语言特点,
例如第一时间道歉,表明自己的错误行为,利用不同的威胁话语或威胁动作这些受礼仪礼
节仪式所制约的。
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重点关注跨文化环境下受此影响的语言表达。
研究可以着眼于受
此影响的行为,如歉意言语表达的语言差异,以及参与者是如何感知跨文化歉意言语行为
的不同,以及歉意方式如何影响参与者及其关系。
在深入探讨跨文化歉意言语行为的过程中,研究者还可以分析受此环境影响的参与者是如何采用他们特殊文化背景的语言工具,
来重建一个跨文化歉意言语环境。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考察此类语言表达的跨文化交流
情境中的影响力及有效性,以及此种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一、引言道歉作为人类社交互动中常见的言语行为,其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表达道歉时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行为习惯。
本文将着重对中日两国道歉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在道歉用语、方式及表达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日道歉言语行为概述1. 日本的道歉言语行为在日本文化中,道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言语行为,被视为一种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表现。
日本人在道歉时,通常会使用谦逊的语气和措辞,如“すみません”(对不起)或“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非常抱歉)。
此外,日本人还会通过鞠躬等肢体语言来表达歉意。
2. 中国的道歉言语行为在中国文化中,道歉也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
与日本不同,中国人在道歉时更注重直接性和明确性。
常见的道歉用语包括“对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等。
此外,中国人还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道歉方式,如口头道歉、书面道歉等。
三、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1. 用语差异日本人在道歉时更倾向于使用谦逊、委婉的措辞,如“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等。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直接性和明确性,常用“对不起”、“抱歉”等直接表达歉意的用语。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2. 表达方式除了用语差异外,中日两国的道歉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日本人通常通过鞠躬等肢体语言来配合口头道歉,以表达真诚的歉意。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口头道歉,通过语言来表达歉意。
此外,中国人在书面道歉时也会更加详细地说明原因和解决方案。
3. 语境适应在语境适应方面,中日两国也有所不同。
日本人在道歉时通常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情境,以谦逊的语气和措辞来避免引起对方的不快。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道歉方式和措辞,以表达真诚的歉意并修复关系。
四、结论通过对中日两国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在用语、表达方式和语境适应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语言表达和社交互动方面的不同特点。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道歉是日常交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我们的素质和道德标准,更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存在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道歉行为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问题。
该案例涉及两个主要参与者:中国人和美国人。
中国人在与美国人交往时,由于对英语表达不够熟练,往往会使用一些不太准确或不雅的语言表达形式。
而美国人则会对这些非标准的表达方式感到困惑或不满意,并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和不专业的表现。
例如,在一次商务会议中,中国人说:“我很抱歉我迟到了。
” 然而,这种道歉方式在美国人看来可能不够真诚,因为当美国人道歉时,他们往往会使用更严谨、更具体的表述方式,例如:“我很抱歉我比预定时间晚了十分钟。
”另一个例子是,当中国人犯了错误时,他们可能会表达这样一种道歉:“我错了,对不起。
” 但这种简单的道歉方式在美国人看来可能太过草率和不真诚。
因为在美国文化中,道歉应该是一种认真对待的行为,需要表现出真诚和诚实的态度。
因此在正式的场合,美国人更可能会使用一些正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我深刻地道歉,我没有意识到我的错误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除了表达方式的问题外,文化背景和国家特色也会影响到道歉的行为。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什么时候应该道歉并不像在美国那样常见。
在中国,人们倾向于掩饰他们的错误,认为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名誉和自尊。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为了维护面子,人们可能会使用委婉语言表达道歉,以避免直接承认错误。
例如,一个中国人可能会说:“事情有点失控,请多多包涵。
” 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已经包含了对错误的认罪和忏悔,但并没有直接承认错误。
为了克服跨文化语言表达问题,我们应该尝试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尊重和体谅其他人的观点和习惯。
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道歉言语行为之探究
能接 受对 方 入住 福 利 院表 示 歉 意 ,同 时有 给 出 了补 救措 施 , 建议 对方 试 试 格 莱德 纪 念 教会 收 容所 , 减少 对 方损
【 1 ]Ho k i a e s J . S e x d i f f e r e n c e a n d a p p o l o g i e s : On e a s p e c t
三 、道 歉的策略
一
般说 来 ,道 歉 由 一套 约 定俗 称 的方 式组 成 。道 歉
[ 4 ] 贾玉新 . 跨文 化交 际学 . 北京 : 外语教 学 与研 究
出版社 , 1 9 9 9 .
te h o he t r d a y ”. 这 种道歉 方式 说 明说 话人 意识 到 自己的错 误 ,道 歉语 显示很 有诚 意。 对 冒犯 的原 因进 行解 释 和 说 明 ,这属 于 一 种 间接 道 歉方 式 , 以期 对 方理 解 自己并 非 有 意 冒犯 ,有 可 能是 因
【 3 】Br o wn . P . &L e v i n s o n .S . C. S o me Un i v e r s a l s i n
La ng u a g e Us a e: g Po i l t e n e s s Pr e s s , 1 9 7 8 . . Ca mb r i d e: g Ca br i dg e Un i ve r s i t y
为 一些 客观条件 或者 其他 的相关背 景信 息导致 的 。例 如 :
I n t e r v i e we e : S ot he t r u hi t s … 1 wa s a r r e s t e df or f a i l u r e o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歉言语行为的演变研究本文以“话语补全测试”为主要工具,通过对比国内大学生与在英语国家短期和长期生活的中国留学生的汉语道歉语料,对留学英语国家的中国学生的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考察。
统计发现,留学生“语码混合”的使用频率较国内大学生有所下降,在两种道歉情境中,留学生组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母语者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程中的道歉言语行为的演变情况作出梳理,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标签:道歉语跨文化语码混合言语行为策略一、引言道歉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际活动之一。
当自身言行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后,为了补偿过失,并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方道歉的需要。
对道歉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
早期在言语行为理论及礼貌原则等范围内的讨论都是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的,探索普遍性原则的过程中,牺牲了言语的社会文化因素。
直至80年代,不少西方学者在对语用理论的普遍性进行研究时,才开始考虑交际中的社会变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由此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实施了一些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当属由Blum-Kulka(1984)主持的“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简称CCSARP)。
这项大规模调查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语言文化中言语行为表现方式的异同,涵盖英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西方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正是请求语和道歉语。
研究结果认为,在相同的社会、语境因素及同等冒犯程度的前提下,不同语言实施请求和道歉的方法是相似的。
不过在之后的其他研究中,社会文化差异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
Bergman & Kasper(1993)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对于道歉的理解是不同的。
Cohen (1996)以道歉语为例,论述了社会语言能力,即文化、年龄、性别、社会阶层与职业、交际中的角色与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人言语行为的策略选择。
Márquez-Reiter(2000)对比英国与乌拉圭人使用道歉策略的差异,也将原因归于社会变量,包括社会距离、社会权力与冒犯程度对道歉策略的影响。
在国内,自本世纪初以来,黄永红(2001)、罗朝晖(2004)、苏美玲(2011)等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出发,围绕汉语进行了相关研究,或是单独考察汉语的道歉言语模式,或是对比汉英道歉言语行为。
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针对中国在外留学生的道歉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
汉语母语者在国外生活了一定时间以后,其道歉言语行为势必会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随着生活时间的增加,这些影响又会产生怎样的演变?本文通过对留学英语国家的中国学生道歉言语行为的调查,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对留学英语国家的中国学生道歉言语行为演变的调查(一)调查设计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30名留学英语国家的中国本科生或研究生,其中留学美国19名,英国5名,澳大利亚4名,加拿大2名。
根据在国外生活的时间长度分为短期组与长期组,每组各15人。
前者在英语国家连续居住1~2年,平均为13个月,后者居住时间在2~6年之间,其中3年以上有9人,平均在外时间为3.5年。
所有被试的年龄都在18~30岁之间,其中77%在23~25岁之间,处于言语交际的活跃期。
我们还对15名在国内学习的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进行了调查。
他们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但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可以作为对照组。
调查工具为“话语补全测试”(DCT)。
测试卷为中文,内容参考Olshtain(1989)在CCSARP中对道歉言语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时的问题设计,共设置9个情境,分别是:①老师未能按时返还学生作业;②服务员将咖啡洒到顾客身上;③倒车时撞了别人的车;④公交车上踩了别人的脚;⑤弄坏好友心爱的相机;⑥踢球时铲伤同学;⑦作为招聘面试官迟到半个多小时;⑧会议上言语冒犯了同事;⑨学生忘记带答应还给老师的书。
表1统计了所有情境各自对应的言语行为的3个语境制约因素(社会权势、社会距离、冒犯程度),可以发现三者出现的数量相当,且互相之间不同的组合情况都有所涉及。
此外,我们还在对测试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就一些具体问题对被试进行了采访,以进一步了解、确定和分析其道歉言语行为的变化情况。
(二)调查结果1.语码混合语码混合(code-mixing)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使用现象,意指两种或多种语言(包括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的个别词语或局部结构的转换,从而形成两种或多种语码之间的混合使用。
在中国,随着英语的大规模普及,中英文结合的话语形式变得十分常见。
具体到道歉言语行为,针对国内汉语母语者的调查,王燕(2006)等也多次提到了语码混合现象的存在,主要表现为在道歉中用英语“sorry”代替汉语“对不起”,如“sorry,你没事吧?”。
鉴于此,我们统计了测试获得的语料中语码混合现象的出现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国内组语料中出现语码混合的比例达8.9%,再次证明了这一现象在汉语母语者,尤其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就其具体表现形式而言,均为使用“sorry”来表示直接道歉,且集中出现在④和⑦两种情境——双方的社会距离均远,但前者冒犯程度低而社会权势平等,后者冒犯程度中而社会权势高。
被试普遍认为在这类情况下使用语码混合策略可以缓解陌生人之间的尴尬,同时可以对权势地位较低者表现出亲和。
在留学生当中,短期组和长期组的语码混合数量相比国内组都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这与“英语水平越高、日常使用越多,语码混合频率也随之增加”的预想有所出入。
同时,两组在道歉时使用的英语表达都不再只有“sorry”,情境④出现了1例“Excuse me”。
我们认为,以上反映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留学生长期生活在以英语为主的环境中,不再将汉语句子中夹用英语词汇作为一种时尚或表现自己英语水平的方式,从而能够更自如地选择输出的语码。
2位长期组的被试甚至表示,他们是将自己置于所在社会环境的相应情境中思考道歉语,然后将内部的英语整体“翻译”成汉语后进行输出的。
另一方面,随着语用经验的累积,留学生所使用的英语道歉方式趋于多样化,对各种道歉形式的使用范围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也可能是造成其在道歉言语行为中语码混合情况减少的原因。
例如有的被试认为,“sorry”虽然是英语中最常见的道歉词语,但在情境④中人们普遍会说“Excuse me”,在情境⑦中面对陌生应聘者则应该强调自己“really sorry”。
回到汉语语境中,用“sorry”代替“对不起”就显得不够恰当。
2.道歉策略在对道歉策略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也相应地采用V ollmer & Olshtain(1989)所归纳的策略类型,分为8种:①直接道歉;②表达说话者对冒犯所担负的责任;③对造成冒犯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④提供补偿;⑤保证克制;⑥道歉强化;⑦表达对受害人的关心;⑧减轻责任。
统计得到3个组别各自的策略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发现:转移到英语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其道歉策略的选择与在母语环境生活的同龄人相比,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变化,如策略②、⑥等。
同时,随着在英语国家生活时间的增加,单个策略的变化有时候是线性的,如策略②、⑦,但很多时候也呈现出波动,如策略①、③、⑧。
这都表明社会文化因素对道歉言语行为影响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对9种情境中各个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考察其具体的言语特点。
结果显示:留学生组在其中两种情境中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分别是“⑦作为招聘面试官迟到半个多小时”和“⑧会议上言语冒犯了同事”。
以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深层次的原因。
在情境⑦中,三组都采取了“直接道歉”和“解释说明”两种策略,但各自的使用比例有所不同。
从国内组到国外短期组再到国外长期组,“直接道歉”的人数依次为10人、15人、14人,约30%的国内被试者都拒绝直接进行道歉,而只承认自己迟到,或在简单解释后告诉对方可以马上开始面试;进行“解释说明”的人数则依次为4人、7人、2人,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结合对被试的采访,可以得知,在高社会权势者对低社会权势者造成冒犯的语境中,前者体现了留学生上尊下卑的中国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从而表现出向低权力差距文化(Low-power Distance Culture)的靠近。
而后者主要是因为,短期组初到西方国家,接受了西方的平等观念,认为此时应该直接道歉,但又将西方的“低权力差距”等同于“没有差距”,觉得直接道歉还不够,因此再加上汉语道歉常用的“解释说明”,希望可以提高道歉效果,同时拉近与面试者的距离。
这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表现,但也有叠床架屋、矫枉过正之嫌。
而国外长期组普遍对西方的人际关系有了更好的把握,认为双方还需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尤其是在商务环境中,没必要给予太多的解释,因此,“解释说明”的数量急剧下降。
在情境⑧中,国内组的所有样本都进行了直接道歉,其中9人采取“减轻责任”策略,6人选择进行“解释说明”。
典型的句子如“抱歉,我刚不是故意的/并不是针对你”和“别介意,我只是就事论事”。
留学生短期组直接道歉的人数为12人,采取“减轻责任”和“解释说明”的人数分别为5人和9人,另外有1人认为不需要道歉,只表示“希望你不要往心里去”。
而到了长期组中,直接道歉的人数下降到8人,仅5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有4人不进行道歉,其中2人明确回答:“我认为不需要道歉”和“如果是因为个人原因,比如语言不当,我会道歉;如果只是工作事宜,不会说什么”。
剩下2人则不约而同地回答“我们一起去喝杯咖啡吧”,作为一种隐含的补偿形式。
道歉本身是一种消极的礼貌策略,对于道歉者而言是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
在Gudykunst(1985)根据Hall(1976)的高低语境理论(High and Low Context Theory)对12个国家所进行的排列中,中国被列为典型的高语境国家,英、美、澳等英语国家都列于低语境国家的行列。
显然,中国高语境文化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认为在公共场合发生争执是一种令双方都很丢面子的事情。
因而,对冒犯的敏感度比较高,事后会明确表示道歉,并倾向于辩称或解释自己无意冒犯。
而英语国家低语境文化的模式是分散和差异。
在这种模式中,个人的意见和与别人有分歧是正常的,一定程度的冲突被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自然也就认为相关行为的冒犯程度较低。
因此,我们认为,以上分析说明留学生逐渐受到英语国家低语境文化的影响。
不过,虽然不进行道歉,但“一起去喝杯咖啡”的提议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表现出对冒犯者的内疚,这可以看作留学生在两种文化之间取得的一种比较折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