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保健要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西医优势比较中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巫医不分家世界古医学:1.古希腊医学—西医之母2.印度医学3.中医(汉医,民族医学)中医:中国文化与学术细想既有一脉相承,独立完整,日渐成熟,内容丰富之独创;相对封闭,守旧,进步缓慢之虚;“知行合一”,崇尚实践,求真务实,精神鲜明。西医:开放的特性,创新意识特强;强于逻辑思维之西医学注重追求严密公理化系统,西医学的大部分概念遵循逻辑规律,追求统一、确定、单一的思维形式及表述。思想{中:运用阴阳五体学说,以整体脉络。西:以近代物化数生以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讲究对象:中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的目的是适应自然,而不是关心是否能够认识到物质世界之深层结构、形态,并不离开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强调人类个体生命过程及人类历史相对于自然界乃至整个世界时短暂的。西医:人体结构,各个结构的功能———把动态的生命过程静止在一点上,忽略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小结:中医是整体联系的;西医是分析的还原的中医注重关系,西医注重实体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西医是在其客观系统和微观分子理论中医重宏观调控,定性把握,应用效益,横向联系,群体共存,情感交融,经验积累,现象解释,满足功能解释。西医重微观分解,定量分析,理论思辨,纵向深入,个体独立,理智控制,实验测定,因果关系,满足元素分解(二)中医的形成:1.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黄帝内经》(标志)*《神农本草经》(第一本药学著作)*《难经》补充《黄帝内经》的不足,并首加了做针灸内容,能与《神农本草经》媲美*《伤寒杂病论》由《伤寒论》和《金匮要论》构成,是医圣东汉张仲景写的2.隋唐时期:王叔和《脉经》在《难经》基础上整理;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宋元金时期:钱乙(宋)《小儿药症直诀》儿科鼻祖。六味地黄丸(肝肾阴虚)王氏保赤丸(小儿拉肚子)沿用至今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河间)---寒凉派(泻食法)李皋(字东垣)---补土派(补脾肾)张从正(字子和)----改下派(汗吐下)朱震溪(字丹溪)----滋阴派4.明清时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淤血论”,淤血可成为病因,创造了血府逐淤沟。脑主神明。(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多以“取类比象”“归纳演绎”的整体性观察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脑)*生理上: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的整体。病理上:人体某一部分病变会影响其他部分,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诊断疾病:从整体出发,常常察外知内,观一而知全局。舌苔白:受寒邪。黄:体内有热。*人与自然界有统一性:*补阳的药应早晨中午吃,补阴的药应傍晚晚上吃,晚上不能吃生姜,应喝蜂蜜牛奶。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病异治;对同一种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治法。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相同治疗方法。
(四、)阴阳在中医与保健中的使用一、阴阳的属性和普遍性:1.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2.阳带便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3.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功能下降的属于阴的范畴。
4.当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后,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将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阴。
5.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无限可分性。
冬天顺生发之气应吃笋、韭菜、大蒜、荠菜、马头兰、菊花脑、荸荠等滋阴可中和阳气。冬天适宜进补。背为阳,腹为阴,肚脐是阴中之阴,要注意保暖,臀部是阳中之阳,腰部是阳中之阴,腰部长期着凉引起腰痛可用艾草熏。头为阳,脚为阴,冬天脚部要注意保暖。脏属阴,脾属阳,气属阳,血属阴,卫气阳,营气阴。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虚症状:消瘦、口干、五心烦热、盗汗,午后潮热、舌红、脉细数或弦数(五心:手脚心、心脏)治疗:补阳
阳虚:体形偏胖、脸色恍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舌苔淡白、脉沉细。阳盛(实热证)阴盛(实寒证)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诊断:色泽鲜明为病在阳分阴虚:六味地黄丸、西洋参、银耳、鳖等水生有硬壳事物、甲鱼、鲫鱼、呕、莲子、枸杞、鸭肉阳虚:金匮肾气丸、人参、鹿茸、牛羊肉、兔肉、虾肉、雀肉、白花蛇、乌梢肉、龟肉、葱蒜姜、油菜、胡椒、鹿肉、狗肉、桂圆、韭菜、红参、核桃、黄豆、刀豆、蚕豆、淡菜、胡萝卜、芹菜、红参、羊乳、红糖、糯米、面粉、荔枝、龙眼、香蕉、鸡肉是温性的,草食动物的肉最好一九至六九按体质进补效果最好肝火过旺吃据湖岸脑、马兰头、枸杞头、荠菜、芹菜、杏仁、苜樎、桑叶、菊花泡水、珍珠粉,额头长豆
(五)五行学说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归类。“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开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春、肝、青色、酸、怒、筋、目、)“火曰炎上”凡是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属于火(夏)属木:春游舒张肢体,益于肝,肝气不可受到约束,不要压抑发怒。酸味事物养肝属火:夏,心(心阳具有推动血液的作用),红色赤,苦(上火时口里发苦,吃苦味的东西可以去心火,夏天宜吃苦瓜,尽量不吃反季节食物),喜(喜则心气涣散,大喜伤心),脉,舌(心气好则舌头灵活),“土爰稼檣”凡是有生化、承载、收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属土:长夏(夏至到中秋前后),脾(气)(脾气好就吸收好),黄,甘,思(过分的思念伤脾),肉,口。“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归属于金属金:秋,肺(气),白,辛,悲(大悲伤肺气),皮(皮肤的好坏与肺有关),鼻“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属于水属水:冬,肾(气)(冬天的营养物质会趋于肾),黑(黑色食物补肾,过度伤肾,吃补肾的中药用淡盐水过效果好),怒(大怒伤肾),骨,齿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植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相生即相互滋生相互助长,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有可以成为母子关系相克即相互克制相互约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芦根、竹叶、枸杞、菊花----滋阴手心冒汗:体质太好,生长旺盛、降肺气(杏仁。梨)或阴虚3.相乘相侮律相乘相侮属于“非常态”的五行相克五行相乘相侮的结果使五行系统失去正常协调的关系,过分的克制相乘。反克:相侮(如:土克木)二、在医学的应用:1,依据相生相克的规律预防疾病,肺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规律的。如: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及肝(土侮木),肝病影响至心:母病及子,影响肺:木侮金,影响肾:子病及母。2依据—规律进行疾病归属的预防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心火旺痉挛抽风:属木,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属水病,病位在肾。去心火:黄连上清丸,莲花泡水,百合,莲子,银耳汤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味觉的五行归属,用饮料对疾病进行防变根据----对情志疾病进行治疗: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青:白萝卜叶,赤:胡萝卜,黄:牛蒡,白:白萝卜,黑:香菇(日本五行蔬菜汤:抗癌,肿瘤,关节,肝病,糖尿病)清肝理气:枳壳、柴胡、陈皮。清热解毒:金银花、野菊花、天葵、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去湿:地肤?子、白芽根、滑石。通腹:滑石、胡麻仁、大黄。引经耀(上肢:桂枝,下肢:牛膝,全身:麻黄)
(六)心的生理功能及养生保健的关系:1心的位置及形态:位于胸腔之中,横隔之上,外有心包络裹护,内有孔窍相同。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的记载“心象尖圆,形如莲蕊《类经图骥。经络》”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血指血液,人体主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筋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又称“血府”。心主血脉包括心化赤,以及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化赤:把消化吸收的精华物质通过心气化为红色的血液,维持血管质地的柔韧均匀。治疗高血压应补心气心“其华在面”:人体面部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于外。此部分功能与面部皮肤的色泽有关。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的阳气虚损不足,则可见面色白甚或滞暗;若心血虚少,则面色苍白无华。2、心在窍为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体的柔软程度与语速、语言清晰程度有关。有利于血管疾病的食物:①有叶蔬菜:绿花椰菜、花菜、球芽甘蓝、卷心菜、芹菜等②有鲜亮色的蔬菜:菠菜、南瓜、红薯、红椒、黄椒…③新鲜的时令水果(最好是当地产的)④全谷类食物:褐色糙米、燕麦片⑤用菜油、豆油、橄榄油⑥低脂或脱脂乳制品⑦每星期吃两次深海鱼类⑧每星期吃三至四次豆制品⑨每天饮少量低度酒(酿造葡萄酒)二、心主神志1、神的概念(1)广义: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规律,二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2)狭义: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2、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而正常。若功能异常,则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甚则谵狂,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不省人事。3、心主神志与心血是否盛有密切关系(1)心血充盛则心神得到很好的濡养(2)心血虚少、心火亢盛会暗耗心血,心神没有所附、精神过渡亢奋、心神不能得到很好的濡养,导致失眠、多梦(夜晚血归于心)心血少的原因:1、源头(天生少)2、心火亢盛(压力大,情绪不好)3、心气虚弱如何获得良好的睡眠?不要打破睡眠周期2、睡前要放松自己(睡前洗脚、梳头)3、自己一个人睡4、早一点起床,提前一小时上床补心安神的:主食有小米、小麦、玉米;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