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合集下载

关于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关于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特点,本 文提 出了机电专业教 学改革应从师 资队伍、能力本位、教 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这对促进机 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 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校;机 电专业;能 力本位;教学改革;教 学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T 一 9 H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2 ( 0 0)1 — 0 0 0 6309 21 10 0 — 1 机 电专 业是 机械 、电气 、计算 机控 制 等学科 的 高度 融合 ,机 电 技 术 是 各 种 高 新 技 术 的 基 础 , 以 其 特 有 的 技 术 优 势 与 广 泛 的 应 用 前 景 受 到 企 业 的 高 度 重 视 。 各 高 职 院 校 必 须 尽 快 适 应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的 发 展 , 深 人 了 解 现 代 机 电 产 品 的 技 术 含 量 及 企 业 对 人 才 的 知 识 技 能 需 求 ,更新 教育 观念 ,认 真进 行 师资 队伍 和能 力本位 思想 及教 学方 法的变革 。 加 强师资 队伍建 设 ,提 高教师 的综 合能力 。 加强 师资 队伍建 设 ,建立 师 资培养 规 划是关 键 。随着 现代 工 业 控 制技 术 的突 飞猛进 ,机 电类 专业 师 资水平 的培 养 和提 高 ,已到 了 刻 不容 缓 的 地步 ,为 r更 好 地 适 应社 会 发 展 ,可 以采 取 “ 挂横 上 联 ,内提外 引 ” 的办学 策略 。上挂 一~ 与 高等 院校 和省 市教 育科 研 机构 挂钩 ,聘 请高 校或科 研机 构 的专 家到 学校 担任 客座 教授 或兼 职 讲师 ,这样 既 能使教 学 与实 际工作 紧密 结合 ,提高 学生 的实 际应 用 能力 , 同时 学校 教 师 也 能通 过 交 流 得 到提 高 ;横 联一 一 与 企 业 联 合 ,聘 请 本市 各企 业的技 术专 家 来校 当兼 职教 师 ;内提一 一 对 现任 教师 进行 培训 ,提 高教 师的 自身素 质 ;外 引一一 向全 国招聘 优 秀人 才 ,提高 教师 的综 合能 力 。其 中 “ 内提” 是我 们师 资建 设 的重点 , 我们 要实施 名 师工 程 ,加快 培养 双师 型教 师 ,注重 抓好 青年 教 师的 校本培 训 ,抓好学 历提 高 ,抓好 专业技 能提高 ,抓好拜 师结对 。 二 、落 实 以 “ 力 本 位 ” 的 教 学 思 想 , 以 练 促 技 。 能 职业 教育 培养 的是 一个 个要 生存 、要 发展 的活 生生 的社 会人 。 当今 社会 大量 需要 具备 专业 技能 的高 职学 生 ,我们 高职 学校 肩 负着 职业 教育 的重 任 。高职 学生在 社 会上要 有 竞争 力 ,主要 体现 在实 际 动手 能力 。若 我们 在高 职教 育 的教 学 方法 、模 式 、手段 上能 有很 好 转 变 , 必 将 较 大 地 提 高 学 生 的 实 际 动 手 能 力 ,熟 能 生 巧 , 应 变 能 力 有所 提高 ,生 存能 力也 提高 了 。职业 学校 应探 索新 的 以实 际操作 技 能 为主 、理论 教学 为辅 的教 学方 式 ,边讲 边练 ,发 挥学 生 的主 观能 动 性 ,在 实 际 操 作 练 习 中 掌 握 操 作 技 能 和 相 应 的 理 论 知 识 , 并 达 到 熟 练 的 程 度 , 而 不 是 片 面 要 求 全 面 地 系 统 地 在 理 论 上 掌 握 一 门 门 课 程 。 专 业 理 论 学 习 对 高 职 学 生 来 说 是 ~ 个 难 点 ,可 以通 过 增 加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的 机 会 , 变 原 来 被 动 听 课 为 主 动 练 习 ,增 强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同时 ,我们 的教 学从 学生 容 易接受 的 动手方 面人 手 ,学 生容 易 掌握 ,点滴 积 累 ,获 得一个 个 成功 ,使 他们 学 习的 自信 心不 断增 强 ,从 而提高 学 习地积 极性 。存 专业课 教 学 中要注 重实 践 环节 ,突 } H学生 的技能 训练 ,很 好地 落实 “ 力本 位 ”的指 导 思想 ,提 高学 能 生 的综 合职业 素质 ,使 学生 毕业 后 面对人 才市 场 的竞争 有更 强 的适 应 性 。实践证 明 ,在整 个学 期教 学过 程 中阶段 性 的技能 比赛 与 综合 技 能 比 赛 不 仅 能 提 高 学 生 的 专 业 技 能 兴 趣 ,增 强 实 习 的 趣 味 性 ,还 能 培养 学生 的竞争 生存 意识 ,对 培养 学生 的综 合职 业 能力有 良由 “ 会 ” 到 “ 学 ” , 真 正 了 解 到 企 业 生 学 会 产的 新产 品 ,熟悉 企业 各种 新设 备 ,掌 握各 种新 技能 ,做 到学 为所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文章编号:2095-6835(2022)03-0030-04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王兰1,王梓楠2(1.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200;2.山东小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250101)摘要:面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深刻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如何培养服务区域内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人才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活动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创新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升级,有助于解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的矛盾,培养适合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跨界复合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改革研究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2.03.010产教融合自2010年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文件以来,一系列举措顺势而出,全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2020-01山东省下发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提出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产教融合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解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的矛盾,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急需校企共建与实施科学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1.1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聚焦“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的特征。

装备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变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思政课程为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思政课程为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思政课程为例摘要: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在混合教育模式的概念下,通过移动学习平台,从多方面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为研究对象,如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实现机电一体化课程思政改革是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

结合实践发现,学生对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接受度较高,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课程思政;“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影响进行了阐述,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推进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需给予应有的重视。

将信息技术中先进技术及优质的资源充分运用至教学中,实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下,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进行高效率信息化课堂的构建,同时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

基于此,在两大重点的要求下,信息化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的融合成为目前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1 混合式教学模式概念混合式教学是以关联性、动态性、合作性、探究性为核心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耦合。

混合式教学方式依靠互联网+、新媒体、信息技术管理手段等,运用教育网络平台将教材资源及教学资源融入平台,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校提供有效的沟通平台。

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予了教学内容支撑,依靠网络对课前、课中、课后线下教学中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

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是互补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协同推进,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混合式教学理论中,“混合式”是研究的重点。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一、实施背景1.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永康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有门业、车业、电动工具、厨具及小家电、不锈钢制品、汽摩配、衡器、有色金属等八大支柱产业,全市有五金企业一万多家,产品有70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

永康市域内有12个五金专业市场,其中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国内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

永康企业纷纷通过机器换人,走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机器换人并不是买几台机器这么简单,购买新型机器后,企业还需配备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来操作。

机械设备的更新,对工人的相关岗位及岗位的技能发生变化,企业需培训一批老员工,引进一批新员工,对于员工素质提升的培训任务,企业希望通过学校来完成。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根据企业需求,学校提出打造“永康技工”品牌,为“永康先进制造业”培养大批技术“蓝领”的办学目标。

2.中职毕业生接轨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依托永康五金资源的优势,为本校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施展舞台。

中职生自己的就业定位因人而异,主要分为从事产品营销、担任企业技术骨干、自主创业等。

然而教学中具体教什么内容,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学生,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标准”的理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依据职业实践活动的逻辑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删除现行使用教材“繁、难、偏、旧”的理论部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工厂的需求”与“学校的教学”整合起来。

3.国家示范校专业引领辐射的需求国家示范校专业建设还应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的功能。

在校内,本专业建设应该引领其他专业建设;在校外,本专业应该引领其他职校专业建设,并且还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在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需要与企业建立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引入企业文化融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探索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型办学新路,推行教学与企业岗位紧密衔接、专业与产业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嘿,各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打造一套全新的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这就带你一起领略一下这个过程。

咱们得明确一个目标:这个课程体系得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好,就正式开聊。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1.基础课程这一块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加入计算机编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学科的同时,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专业课程这部分可是重头戏,咱们要围绕机电一体化的核心知识来设置课程。

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技术、技术等。

每个课程都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实践。

3.实践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放在机电一体专业也不例外。

咱们要设置丰富的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等。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4.跨学科课程现代社会,跨学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咱们要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置具体内容1.基础课程(1)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物理:力学、电磁学、光学(3)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4)计算机编程:C语言、Python、Java(5)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2.专业课程(1)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2)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3)自动化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PLC编程与应用(4)传感器技术:传感器原理、传感器应用、传感器系统设计(5)技术:原理、编程、控制系统3.实践课程(1)实验室实践:机械实验室、电子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2)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实际需求(3)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4.跨学科课程(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2)管理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3)其他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其他跨学科课程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基于“两性一度”的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两性一度”的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两性一度”的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先后提出了“双万”计划和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和新农科建设,打造一流课程[1-2],旨在振兴我国高水平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水平,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3]。

2018年6月的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对全国的高校教师发起了号召,通过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提升学业的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淘汰“水课”,建设“金课”,着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

随后,针对如何设计和实施“金课”,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的标准,并将“金课”设定为一流课程,提出课程的评价标准采用“两性一度”来衡量: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同时,再次强调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处于核心要素[5]。

根据“金课”标准,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考试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专业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6-7]。

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核心要素,是学生大学期间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

课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业水平[8]。

通过建设一流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校专业的知名度,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度[9]。

常规课程虽然能够让大多数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但是仅限于课本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教学内容的更新落后于科学发展,新技术、新知识融入课堂的速度较慢。

这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最新的解决方法及仿真工具的使用能力[10]。

因此,梳理课程内容、拓展课程深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1],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一流课程实施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12],逐渐成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点和实现课程“金课”建设的目标。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

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

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

”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意义: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

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

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一)超 前 性 原 则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 为导向。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 这就 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 趋势、未来人才 市 场 需求 作 出 准 确 分 析和预测, 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 的依据。 (二)多 元 性 原 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 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 要求职业教 育必须使受教育者 具 有跨 岗 位 、跨 职 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 就要开发 多元化课程, 如开设 必 修 课 、必 选课 、
选 修 课 、活 动 课 等 。 (三)基 础 性 原 则 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特征, 因
而会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学校办教育很难跟踪这 种变化。与 其“疲 于 追 赶”, 不 如 加 强 基础能力训练, 增强学生潜在能力, 设置基础性课程。如在机电类专业 中, 加强机械基础 、机 械 制 图 、金属 材 料与热处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 强化 计算机操作规范的训练。
电类课 程: 将“电 工与 电 子 技 术 ”
设为一门配合有习作实践的综合课, 突 出 电 工 基 础 、电 机 与 变 压 器 、模 拟 电子、数字电子和 电 力电 子 等 知 识 点 的掌握, 同时通过实践课和第二课堂 的形式,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电 工 工 具 、常 用 仪 表 的 使 用 , 焊 接 工 艺 训 练 、电 子 电 路 装 调 等 。
机类课程: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将 机 械 制 图 、公 差 与 配 合 、测 量 技 术 等综合为“机械制 图 ”课 程, 培 养学 生 的识图能力和工艺基础, 并明确提出 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要求, 符合生产现场对技术人员的实际需 要 ; 将 工 程 力 学 、材 料 、机 械 原 理 、机 械零件等综合为“机 械 基础 ”课 程, 培 养学生对典型零件及传动机构的识 别 、分 析 能 力 。

OBE-CDIO理念下机电专业实践类课程构建——以“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为例

OBE-CDIO理念下机电专业实践类课程构建——以“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为例

1 引言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服务装备制造产业为导向,培养顺应产业升级、适应技术革新的自动化、智能化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智能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将拥有更宽广的就业前景,也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理应顺应新形势下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持续开展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满足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课堂教学在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持续改进以达目标[1-2]。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决策向导,以项目为载体的CDIO理念是人才培养过程和实现手段,二者相辅相成[3]。

2 课程现状与典型问题“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4学期开设的核心技术课程,共计60课时。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技术、PLC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工业网络技术等多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课程经过模块化、信息化等一系列改革和探索,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综合运用多项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②学生自主性学习投入较低,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很难适应装备制造业技术革新需求。

③实训设备数量有限,学生主动性不高、动手能力锻炼不足,课程参与度和目标达成率有待提高。

基于上述问题,文章在OEB-CDIO理念下重构课程整体框架,OBE-CDIO理念下机电专业实践类课程构建——以“自动生产线技术”课程为例王琰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8摘 要:针对当前机电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存在的学生主动性不高、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不强等问题,探索基于OBE-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生产线课程改革,构建课程“顶层设计—实践执行—反馈评估—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

收稿日期:2020-09-29作者简介:杨乐(1986),男,辽宁沈阳人,博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复杂工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建模与优化控制。

此文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光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18GJJG427)的研究成果。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杨乐(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依据综合实践、实验教学、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环节的特点,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操作性;在实验教学方面采取开放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和自主研制实验设备;在学生实习方面采取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方式;在学生毕业设计方面通过监控不同时期毕业设计质量,达到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2-089-05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在教学理念上,应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将知识与能力教育协调展开。

因此,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是重点,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在学习方面相关的兴趣爱好,增设实践课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在增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增加更多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机会。

依据综合实践、实验教学、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走向,图1的改革实践体系呈现出该专业教学的实践改革模式。

全部教学环节中,该改革体系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紧密联系,依据“实际、实干、实地、实效”四个方向体现实践改革教学体系优势[2]。

新课程改革下中职机电专业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中职机电专业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探讨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在新的课程改革精神和理念指导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教学,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颇有收益。

通过新旧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对比,发现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中,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和改革教学方法,应该能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师角色,做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促进者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倡导那种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引导者。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中走出来,逐步实现转变。

1.由“指挥者”向“合作者”转变传统教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讲解贯穿始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单一。

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我们也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

在学《车工工艺学》理论课时,有学生问,车孔和钻孔有什么不同?对这个问题课本内容没有涉及,所以也没仔细考虑过,一时之间我只能对这个问题说个大概,于是我让学生在实习时自己先体会,最后我们共同来总结这个问题。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习,学生已经弄懂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们的不同之处详细地解释给我听。

这样不仅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老师也增长了见识。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浅析中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的策略

浅析中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的策略

浅析中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的策略作者:张扣平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24期【摘要】在中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打造富有生机与活力、兼和知识与能力的课堂。

教师要善于优化课程整合,促进理论与实际统一;教学方法多样,强化教学效果与效率。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与方式,涉及到了课程内容的提炼转化、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若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则需要讲究教学策略。

然而,由机电专业教学实践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科内容割裂对立,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学生欠缺实践能力等等,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中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打造富有生机与活力、兼和知识与能力的课堂。

一、优化课程整合,促进理论与实际统一一般而言,课程整合就是把两种及其以上的学科,有机融合到一个整体中,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解决教育教学中课程对立割裂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

由中职机电专业看,有着较多较杂的课程,这既增加了课时,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也导致学习内容交叉,不利于学生抓住学习重点。

因此,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整合课程内容。

当然,课程整合并非简单增减内容,而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与逻辑关系对有关内容加以整合、重组,适当引入新方法、新内容等,从而优化课程整合,更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比如将实践性课程和学术性课程有机整合,即把一些原理性知识与其对应的实践知识,依照职业岗位等要求加以重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如整合《电工技能》与《电工技术基础》,构建新课程内容——《电工技术》。

而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整合需要合理增删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拼凑。

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步骤计划

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步骤计划

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步骤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步骤计划是一份全面的工作方案,旨在优化我们的教学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该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分析: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教学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以便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主要工作内容: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学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程改革有力的数据支持。

4.实施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并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

5.预期目标: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受社会欢迎。

6.时间安排:整个计划预计耗时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

7.人员分工:各部门人员需按照工作计划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密切协作,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8.监控与评估: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对计划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9.总结与反馈:计划实施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全面总结,对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有益的借鉴。

通过本次工作计划,我们期待能够实现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日益多元化,我国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为了适应这一市场需求,我们决定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次工作计划旨在通过全面分析教学环境,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工作内容1.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

2.收集并分析教学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程改革有力的数据支持。

3.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并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机电化工教学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目录一、专业概述 (1)二、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1)(二)专业调研1(三)专业定位2三、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一)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3)(二)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4)(三)实施“双证书”教育 (5)(四)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5四、梳理专业知识点、技能点,构建课程结构(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岗位综合能力分析及分解 (6)(二)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 (6)(三)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学习、训练的模块 (6)(四)专业课程结构7五、专业教学建设计划(一)专业配套教材建设与规划 (8)(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 (9)(三)专业实践教学实训建设与规划 (10)六、专业教学实施性计划(一)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 (13)(二)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13)七、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一)基本要求20(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21)八、教学实施保障(一)教学要求 (22)(二)教学管理 (22)九、教学评价及考核(一)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23)(二)实训实习效果评价方式 (24)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专业课程建设方案一、专业概述1986 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该专业是我校设立最早的中职类专业之一,2003 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专业点。

本专业开设以来,始终坚持面向河南省经济建设为主战场的社会定位,坚持培养社会急需的、行业科技进步急需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功能定位,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技术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定位。

所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系统地掌握机电技术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适应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相应工作。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为例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为例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为例王亮秦晓华李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要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要充分深挖各类课程所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实打实的显现出教书育人的成效。

1 融入课程思政溶于课程的必要性1.1 时代的需要始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改变将课程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从思想上使学生高度进步,从内心净化自己的内心思想。

1.2 适应学生特点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也日益提高,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意识形态是不一样的,面对新形势教育的理念、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行提升,把学生引领到正确思想的道路上去培养。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有多样,课程思政的融入无疑增加了一把利器,包容着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促使着教学效果达到更好的标准。

1.4 教学目标的需要融入思政思想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达成和升华,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的引领下更加全面。

2 目前《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特点以基于工程实践创新项目课程《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课程与技能大赛衔接研究为例,根据调研分析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指导,并根据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弱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体现技能竞赛内容,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课程思政融入内容和方法3.1 思想政治教育抓紧抓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应该树立时刻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作为专业课教师也该把思想在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树立立德树人思想,在专业知识体系充分融入其中,形成一份有政治内涵、有政治意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基于“新工科”的机电类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

基于“新工科”的机电类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

基于“新工科”的机电类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摘要:在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的今天,国家人才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的核心与关键。

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都离不开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

而其中的科技发展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学习和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实现产业的升级与优化。

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紧密相关,而教育与产业也不可分割。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新型工程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为:核心知识的从新构建以及知识体系上交叉知识和外围知识的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核心价值观上国家战略意识以及工程素养的培养。

以成就伟大教育为前提,教育的创新必须循序渐进,需要以“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勇气,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在思想和理念上创新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技术创新,尽可能地培养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目前,以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工程教育问题还比较大。

比如培养目标与实际工程问题脱节、不能适应实际工程项目需要等。

关键词:“新工科”;机电类;实践教学1目前实践课程存在问题分析1.1实践课程的设置具有不合理性传统机电类专业培养目标相对比较宽泛和笼统,而其实践课程知识作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的进一步手段,一般只是该课程极小的一部分,具有零散性,无相对系统的规划和设置。

并且不同课程的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课程之间的关联设置比较模糊,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学以致用。

并且,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由于排课等问题时间间距较大,往往学生在后面实践课程时已经忘记了理论课知识内容,课程效果有限。

所以不同具有相关性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不合理性,以及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性等严重制约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作用。

1.2实践课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机电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高的专业,它是一个运用创意,发展理论,形成综合能力的过程。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方案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方案一、指导思想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罗田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质量,为“罗田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机电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

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识面 , 突 出专业课教 学 目标——技 能训练的 实现 。 行 专业理论 和实践技 能传授的 同时 ,应注 重端正学 生 的学 生
1 . 4 试 行不 同形式 的考核评价机 制 。在专业理 论课和 实验 、 态度, 加强其 目 标 教育 , 促使学生 变要 我学 为我要学 。通过 分 使学 生掌握 电子电工专业 的学习方法 ( 循序渐 进 实 习课的教学 中 , 分 别试行应知 、 应会和 了解 、 掌握 、 熟练 两类 层模 块教学 ,
和技 能的掌握 ; 便于 老师对学 习时间和进度 的掌握 ; 便 于提高 学生的兴趣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 学生 对基本理 论和基本功 训练的熟练程 度 。从而 有利 于进行 电子 电工专 业有关 的报 刊 、 杂志 , 了解该专 业的特 点和发展 前 开拓 学生视 野 , 拓 宽其知 识面 , 这样有 利于延 展学 生的 求 个体纵向和横向比较, 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是推行 景 , “ 先 学后教 , 当堂训练 ” , 来 突 出学生 主体地 位 , 教师 的主导 作 知 欲望 。三 是通过各种教 学实践和社 会实 践来提高 学生 的社 用, 强化 目标 的实现 。三 是注 重 “ 以练促 教 , 强化 技 能训练 ” , 会 适应性 , 提 高学 生的学 习积极性 。 通过 练 习进一 步巩 固知识 点 , 通过实 验 、 实 习, 进 一步拓展 知 3 . 2 端正 学生学 习态度 , 掌握 正确的 学 习方 法 。在对 学生 进
评价机制,这样有利于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 法) , 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 逐步分解学习难度 , 使学生树立 度, 从而避免一刀切 , 眉毛胡子一把抓 ; 在不同专业、 不同时间 自信心 , 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 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探讨

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探讨

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探讨摘要:一、机电一体化教学的背景与意义二、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三、针对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探讨四、改革建议及实施策略正文:一、机电一体化教学的背景与意义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一概念在我国已经逐渐被广泛接受。

机电一体化教学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1.课程体系不完善:机电一体化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但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重复、脱节现象,缺乏系统性。

2.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差,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学生缺乏动手操作和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4.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部分教师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胜任机电一体化教学任务。

三、针对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探讨1.完善课程体系:整合相关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课程更加系统、科学。

2.提高教材质量:组织专家编写高质量、实用性强的教材,满足教学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实际工程能力。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跨学科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四、改革建议及实施策略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实际需求。

2.增加教学资源: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3.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权重。

4.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设立教学改革基金,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为例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为例

新教育 上旬刊71国家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深化“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本文以中职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为例,将职业岗位、专业课程、技能竞赛、考证要求等有机结合,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专业技能人才。

一、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1.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以“岗课赛证”融通为逻辑起点,基于“岗课融通”系统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基于“岗课融通”,重构专业教学标准;基于“课赛融通”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基于“课证融通”,系统设计机电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图1见下文)。

其中课程是相互融通的核心与载体。

即课程对接职业工作岗位需求,同时又要充分体现与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效衔接,让课程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为例◎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戴宏兵【摘要】在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上,立足于地方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技能大赛的设备等教学资源,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证要求,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机电专业;改革实践这个作业,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作业的深入实践与推广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节能环保的意识,践行了节能环保的活动,在训练关键能力综合应用的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设置跨学科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以数学为中心,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规律等来服务于数学活动的开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可多、可少、可深、可浅,但是必须注重三个原则:首先要全面调动学生灵活应用多门学科的思维积极性和深入性,引导学生调动不同学科思维的主动融合;其次要将所调动的思维服务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以数学为中心,达成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最后,以教师的任务驱动为主线,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机电专业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制约,机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文章针对中职机电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探讨,以期提高机电专业教育教学的水平。

标签:课程改革;中职;机电专业
(1)教学理念落后。

教育教学活动应根据企业用工需要而展开。

但是,在现在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观点、理念落后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仍遵循“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灌输性的教育观念,学生对专业知识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学习创造性与主动性被严重挫伤,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实际生产仍存在不小的脱节,传统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多,而现行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课程设置较少,这就导致所学与所用难以有效结合,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无法对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有效的教育与培养。

另外,专业技能教育与实践锻炼得不到满足,进而较难达到职业教育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3)缺乏实践锻炼。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尤其是在机械学科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然而一些学校在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实践条件等办学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期间,仍沿袭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锻炼为辅的教学模式。

这必然导致学生操作动手技能欠缺,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结合、联系为一体,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1)完善课程设置,紧跟市场需求。

学校在机电技术应用專业人才培养教学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培养目标,立足于市场,同时,完善科学评估人才体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育与市场的同步发展。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同时,可通过“教、学、练”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形式的实施,进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充分激发其发展潜力。

坚持把企业生产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多去动手操作。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考取有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3)改进办学设施,强化师资建设。

办学硬件设施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聘请企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到校兼职任教,为机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同时,积极组织机电专业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科学制订完善教学计划,努力将机电专业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
性人才,进而满足企业需求。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1)创新模式,更新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

在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充分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结合课程设置合理配套教学设施,改变实习实训设备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组织中职学生参与各种社会企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进行进厂实习活动,构建工学结合、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理论够用、实践先行。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讲解为辅。

理论知识讲解以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满足企业生产及日后理论提升为标准,注重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能体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训练的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从而提高实践技能。

总之,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只有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切实深化改革,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机电专业的新要求,才能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保持持久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袁芳.推动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
[2]刘莹莹.中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改革[J].才智,2017(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