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概述PPT课件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PPT课件
临床药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动学、药效学与疗效的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概念
PK定义:在经典的药理学中的定义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What the body does to the drug),任何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Absorb)、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消除(Elimination)的过程(ADME)以数学方程式加以描述,此即为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决定着药物在血清、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与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结合PK/PD合理使用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优化细菌暴露于药物的时间 临床使用: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或1日多次给药方案,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维持较长时间 代表药物: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增加AUC0-24/MIC 和Cmax/MIC 临床使用:保证每日给予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参考半衰期可能减少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
习 题
测定某抗生素对10株大肠埃希菌的MIC如下,MIC50和MIC90分别是? 菌株号 MIC 菌株1 1 (ug/ml) 菌株2 1 (ug/ml) 菌株3 2 (ug/ml) 菌株4 1 (ug/ml) 菌株5 4 (ug/ml) 菌株6 1 (ug/ml) 菌株7 0.5(ug/ml) 菌株8 1 (ug/ml) 菌株9 1 (ug/ml) 菌株10 1 (ug/ml)
答案:MIC50 1 ug/ml MIC90 2 ug/ml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抑菌浓度
MIC 最低抑菌浓度,指用肉眼观测时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浓度。 MIC50 指抑制某种细菌5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90 指抑制某种细菌9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值低,表明某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相对较强。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动学、药效学与疗效的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概念
PK定义:在经典的药理学中的定义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What the body does to the drug),任何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Absorb)、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消除(Elimination)的过程(ADME)以数学方程式加以描述,此即为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决定着药物在血清、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与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结合PK/PD合理使用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优化细菌暴露于药物的时间 临床使用: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或1日多次给药方案,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维持较长时间 代表药物: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增加AUC0-24/MIC 和Cmax/MIC 临床使用:保证每日给予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参考半衰期可能减少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
习 题
测定某抗生素对10株大肠埃希菌的MIC如下,MIC50和MIC90分别是? 菌株号 MIC 菌株1 1 (ug/ml) 菌株2 1 (ug/ml) 菌株3 2 (ug/ml) 菌株4 1 (ug/ml) 菌株5 4 (ug/ml) 菌株6 1 (ug/ml) 菌株7 0.5(ug/ml) 菌株8 1 (ug/ml) 菌株9 1 (ug/ml) 菌株10 1 (ug/ml)
答案:MIC50 1 ug/ml MIC90 2 ug/ml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抑菌浓度
MIC 最低抑菌浓度,指用肉眼观测时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浓度。 MIC50 指抑制某种细菌5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90 指抑制某种细菌9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值低,表明某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相对较强。
抗菌药物 ppt课件
- ++
± - ++ +++
- - -
+++
头孢菌素类
R1 CONH O
S
N R2
COOH
7-氨基头孢烯酸 (7-ACA)
16
一代头孢菌素
代表品种: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特点
青霉素酶稳定 广谱,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非常强;对社区获得的革兰
阴性菌有活性:奇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等。 对G-杆菌产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对肠球菌、MRSA 、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厌氧菌不敏感。 有肾损害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概述
2016-01-07
一、抗菌药物的定义
3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系指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 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硝咪唑类、 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 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产 物,能干扰其他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头孢噻吩 头孢噻啶 头孢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
第一代头孢
G+ G- 耐酶 血浓度 蛋白 肾毒性 结合率
++
++ 中
中
中
低
+++ +++ 不耐 高
低
明显
+~++ +
耐
低
低
低
+++ +++ 耐
高
高
低
+~++ +
耐
高
± - ++ +++
- - -
+++
头孢菌素类
R1 CONH O
S
N R2
COOH
7-氨基头孢烯酸 (7-ACA)
16
一代头孢菌素
代表品种: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特点
青霉素酶稳定 广谱,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非常强;对社区获得的革兰
阴性菌有活性:奇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等。 对G-杆菌产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对肠球菌、MRSA 、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厌氧菌不敏感。 有肾损害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概述
2016-01-07
一、抗菌药物的定义
3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系指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 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硝咪唑类、 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 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产 物,能干扰其他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头孢噻吩 头孢噻啶 头孢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
第一代头孢
G+ G- 耐酶 血浓度 蛋白 肾毒性 结合率
++
++ 中
中
中
低
+++ +++ 不耐 高
低
明显
+~++ +
耐
低
低
低
+++ +++ 耐
高
高
低
+~++ +
耐
高
抗菌药物知识ppt课件
诺氟沙星 ++~+++ 依诺沙星 ++~+++ 培氟沙星 ++~+++ 氧氟沙星 +++ 环丙沙星 ++++
抗阳 性菌
+ ++ ++ +++ ++
口服血药 浓度
mg/l
不良反 应
相互作 用
给药方式
1.6
一般 一般
口服
3.7
稍多 较明显 口服
3.8
稍多 一般
口服
5.6
较少
少 口服+静滴
2.6
一般 一般 口服+静滴
耐甲氧西林葡 萄球菌
β-内酰胺类及其复合 制剂
轻、中度感染:根据药 敏,选择磺胺或多西环 素利福平 重度感染:万古霉素或28
肺炎链球菌耐药特征及合理用药
耐药模式
耐药机制
治疗用药
青霉素 S PSSP
首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过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
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重症或脑膜炎:头孢曲松,
美罗培南、 万古霉素
其它
存在必须手术的情况,应及 时进行外科干预(引流)
5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时间依赖性
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在 此浓度以上杀菌速度及强度不再增加。主要参数为 Time>MIC。
◆浓度依赖性
浓度与杀菌活性正相关,随着药物血药浓度的增高, 杀 菌 效 果 增 加 。 主 要 参 数 为 AUC0-24/MIC 或 Cmax/MIC。
抗菌药物ppt课件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1.第一代头孢菌素
对革兰阳性菌(除肠球菌,MRSA外)有良好 作用,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差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 血半衰期较短,不易进入脑脊液中 某些源自种有一定肾毒性。尤以头孢噻啶最明显
苄星青霉素
【抗菌谱】
苄星青霉素为一长效青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
【适应症】 主要用以预防风湿热,治疗各期梅毒,也可用以控制链球菌感染 的流行。 该品不能代替青霉素G用于治疗重症急性感染。[
【用法与用量】 临用前用适量灭菌注射用水制成混悬液,肌内 注射,一次60万U~120万U,2~4周一次。小儿肌 注每次30万U~60万U,2~4周一次。
化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agent)
包括抗微生物化疗及抗肿瘤化疗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 细菌(包括放线菌与奴卡菌) • 真菌 • 病毒 • 支原体、衣原体与立克次体 • 螺旋体 • 原虫 ……
人体不同部位的主要正常菌群
部位 皮肤 主要微生物
葡萄球菌属、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抗酸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α溶血链球菌、奈瑟球菌属、乳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厌氧球菌、白念珠菌等
5.其他感染:中耳炎、骨髓炎、败血症、腹膜炎和手术后感染
等。
口服:一次一片,一天3~4次 静脉滴注。成人一次1.2g,一日3~4次,疗程10~14日。取本品一 次用量溶于50~10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分钟。
青霉素类适应症
青霉素G: 溶链、肺球、脑膜炎球菌所致肺炎、SBE、脑 膜炎,其他病原体所致的气性坏疽、淋病、梅 毒、钩端螺旋体、鼠咬热 MSSA所致败血症、SBE、肺炎、皮肤软组织感 染 溶链、肺球、肠球、李斯特、流感杆菌、伤寒 所致小儿脑膜炎、伤寒、尿感、心内膜炎
抗菌药.ppt
杆菌肽。 – 干扰细胞壁合成的第三步(胞浆外):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 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增加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磷脂结 合,使细胞膜受损。 如:多粘菌素B、黏菌素。
– 抗真菌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类固醇结 合,使膜的通透性增加。
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唑类等。 – 抑制细胞脂质的生物合成,干扰膜的形成。
• 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
– 固有耐药性:由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
– 获得耐药性:一般所指的耐药性。指细菌在多 次接触抗菌药物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 功能的改变,从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 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 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 性后,往往对同一类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临床药理学 ☞ 抗菌药物
本章节主要讲述内容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分类 • 抗菌药物各论、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概述
•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
– 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在极低浓 度下能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 抗生素一般以效价单位计算。1ug为1单位,即1g为100 万单位;少数抗生素效价与质量之间有特殊规定,如青 霉素钠0.6 ug为1单位,硫酸黏菌素1ug为30单位
• 大环内脂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 • 截短侧耳素类: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 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 多肽类:杆菌肽、黏菌素。 • 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喹北霉素。 • 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克霉唑、
酮康唑等。
• 其他:利福霉素类(利福霉素、利福 平)、磷霉素等。
• 交叉耐药性:分为完全交叉耐药性、部分交叉耐药 性。
头孢菌素类。
• 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增加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磷脂结 合,使细胞膜受损。 如:多粘菌素B、黏菌素。
– 抗真菌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类固醇结 合,使膜的通透性增加。
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唑类等。 – 抑制细胞脂质的生物合成,干扰膜的形成。
• 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
– 固有耐药性:由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
– 获得耐药性:一般所指的耐药性。指细菌在多 次接触抗菌药物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 功能的改变,从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 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 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 性后,往往对同一类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临床药理学 ☞ 抗菌药物
本章节主要讲述内容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分类 • 抗菌药物各论、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概述
•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
– 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在极低浓 度下能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 抗生素一般以效价单位计算。1ug为1单位,即1g为100 万单位;少数抗生素效价与质量之间有特殊规定,如青 霉素钠0.6 ug为1单位,硫酸黏菌素1ug为30单位
• 大环内脂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 • 截短侧耳素类: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 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 多肽类:杆菌肽、黏菌素。 • 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喹北霉素。 • 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克霉唑、
酮康唑等。
• 其他:利福霉素类(利福霉素、利福 平)、磷霉素等。
• 交叉耐药性:分为完全交叉耐药性、部分交叉耐药 性。
《抗菌药物概述》幻灯片PPT
1945年三人获诺贝尔奖
1943年,瓦瑟曼发现了链霉素,首次发现可以对抗结核杆菌的 抗生素,并获得1952年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
第二节 化学治疗 概念
一、根本概念
1.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细菌、 真菌、病毒、寄生虫和 恶性肿瘤细胞
所致疾病的药物 治疗,简称化疗。 2.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 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 种病原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 水肿杆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螺形菌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阴性
氧气 需氧菌 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等等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放线菌
放线菌:肺内,颅内感 染
电镜下的衣原体
肺炎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也是专性 细胞内寄生的,主要 寄生于节肢动物,有 的会通过蚤、虱、蜱 、螨传入人体、如斑 疹伤寒、战壕热。
附着在内皮细胞外表的立克次氏体 和细胞内包含立克次氏体的内吞体
—— 影响叶酸代谢 —— 抑制核酸合成 —— 抑制蛋白质合成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
3
(-) 在转肽酶作用下,网状肽聚糖层
2 重复交替联接→双糖十万肽古聚霉合素物、杆菌肽
1 尿苷二磷酸-乙酰胞壁酸五肽〔UDPNAM〕
细胞浆
抗菌药物ppt课件
• 3、注射溶液要现配现用,不能与NaHCO3等碱性液 体混装在一个容器内
学习交流PPT
15
单环类β内酰胺抗生素
• 氨曲南 • 抗菌谱狭窄,仅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有很强
的抗菌活性,对于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不能 排除革兰阳性菌或厌氧菌混合感染时,联合应用, 不宜单独用作肺炎的经验疗法 •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无出血反应、无神经系统反 应,也无肾脏毒性,本品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药物无交叉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发生率明显地低 于第二~四代头孢菌素
学习交流PPT
5
青霉素类的分类
• 窄谱青霉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 •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 广谱青霉素:包括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羟
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哌拉西林、替
卡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
学习交流PPT
6
青霉素类的特点
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 1、广谱抗菌药,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明显超 过一代与二代头菌素
• 2、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不如一代和某些二代头 孢菌素
• 3、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作 用;
• 4、对β-内酰胺酶稳定;
• 5、部分透过血脑屏障; • 6、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
学习交流PPT
8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 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 • 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
抗菌谱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 • 4、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
一、二、三、 四代
学习交流PPT
9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学习交流PPT
15
单环类β内酰胺抗生素
• 氨曲南 • 抗菌谱狭窄,仅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有很强
的抗菌活性,对于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不能 排除革兰阳性菌或厌氧菌混合感染时,联合应用, 不宜单独用作肺炎的经验疗法 •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无出血反应、无神经系统反 应,也无肾脏毒性,本品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药物无交叉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发生率明显地低 于第二~四代头孢菌素
学习交流PPT
5
青霉素类的分类
• 窄谱青霉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 •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 广谱青霉素:包括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羟
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哌拉西林、替
卡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
学习交流PPT
6
青霉素类的特点
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 1、广谱抗菌药,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明显超 过一代与二代头菌素
• 2、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不如一代和某些二代头 孢菌素
• 3、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作 用;
• 4、对β-内酰胺酶稳定;
• 5、部分透过血脑屏障; • 6、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
学习交流PPT
8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 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 • 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
抗菌谱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 • 4、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
一、二、三、 四代
学习交流PPT
9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一种细菌或少数几种细菌有 抗菌作用的抗菌药,如异烟肼(isoniazid)仅 对结核杆菌有作用。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 如四环素、氯霉素对G+、G-,衣原体、支原体都 有效。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1. 高度选择性:理想的化疗药物一般必须具 有对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有高度选择性的毒 性,而对宿主无毒性或毒性很低,最好还能 促进机体防御功能并能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 应用消灭病原体。
化疗指数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 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或以 安全指数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 的比来衡量。
化学治疗:
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他们所引起的疾病。
化疗药物的分类
化疗药物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 抗寄生虫药
抗恶性肿瘤药
抗菌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化疗药物的药理: 机体
抗微生物药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
理想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物:
1. 高度选择性 2. 不易产生耐药性 3. 药动学特点优良 4. 性状稳定 5. 价格低廉
MPC与MIC(最小抑菌浓度)的浓度范围为突变选择 窗(MSW).
当血清或组织 液药物浓度低于MIC时,治疗无效 但也不会导致细菌耐药突变体的富集;
超过MPC时细菌要生长须同时具备两种或以上突 变,因而不仅治疗成功并且也很难出现 耐药突变 体的选择性扩增;
处于窗内时将选择出耐药突变菌,即使临床治疗 成功率很高.
该理论为有效抑制细菌耐药及制定抗菌药物应用 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微生物的种类
一、原核生物 细菌、放线菌、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二、真核生物
真菌(霉菌、酵母菌)、原生动物、 藻类; 三、非细胞生物 病毒、类病毒, 朊病毒等;
放线菌:肺内,颅内感染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放线菌
抑菌剂: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
如四环素、红霉素等。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 最低药物浓度。
杀菌剂:不仅抑制细菌的生长,并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甙类等。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 药物浓度。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 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 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这对PAE在临床给药方案 设计和合理用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炭疽杆菌
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即通称的绿脓杆菌,除在自然界广 泛存在外,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呼吸道及皮肤,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淋病球菌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 菌 的 形 态 和 结 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LD50/ED50 或 LD5/ED95
CI↑
药物治疗效果↑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抗菌谱 窄谱抗菌药 广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 杀菌剂 最低杀菌浓度(MBC)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1999年Dong等在对结核分枝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研究中,确认存在这种浓度范围。该研究发 现,随着琼脂平板中喹诺酮类药物浓度增加,平板 中菌落数量出现两次明显下降。
突变选择窗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SW)
防变异浓度(MPC)是指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 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细菌
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 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水肿杆 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电镜下的衣原体
肺炎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也是专性细胞 内寄生的,主要寄生于节 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 虱、蜱、螨传入人体、如 斑疹伤寒、战壕热。
附着在内皮细胞表面的立克次氏体 和细胞内包含立克次氏体的内吞体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 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简称 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 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 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 为高热、全身酸痛、乏力、 球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 大和明显的腓肠肌疼痛。 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 脑膜脑炎和肾功能衰竭等。
抗菌药物概述
第一节 化学治疗概念
【基杀菌药、 化疗指数、二重感染的概念、重要抗菌药 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及抗菌药的合理作用。
一、常用术语
抗菌药物:
由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 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 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 (antibiotics)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 学药物的总称。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 影响叶酸代谢 —— 抑制核酸合成 —— 抑制蛋白质合成
青霉素半衰期为0.5h,药效可持续8-10h
防突变浓度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MPC是防止第一步耐药突变菌株选择性增殖所需 的最低抗菌药浓度。在此浓度下,病原菌必须同 时发生两步以上的突变才能生长。
1990年Baquero最早提出,抗菌药物存在一个最易 出现耐药突变菌株的危险浓度范围,但未得到证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