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合集下载

月亮的文化意义与电影艺术

月亮的文化意义与电影艺术

月亮的文化意义与电影艺术月亮,作为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不同的文明和传统中,月亮被赋予了各种象征和内涵。

而在电影艺术中,月亮也经常被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和意象。

本文将探讨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在电影中被运用来传达情感、构建氛围和传递主题。

一、月亮的文化意义1.1 东方文化中的月亮意象在中国、日本等东方文化中,月亮常被视为吉祥、美好和浪漫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中,月亮往往和团圆、家庭团聚、中秋节等重要的节日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月亮也常在古代文学、诗歌中被赞美和歌颂,如《长恨歌》中的“皎皎白兮,众星匿之”。

1.2 西方文化中的月亮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常被视为神秘、浪漫和诗意的象征。

它与夜晚、睡眠、潜意识以及女性的柔和和神秘联系在一起。

月亮在古希腊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女神阿尔忒弥斯和雅典娜的象征。

而在西方诗歌和艺术中,月亮经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赞美,如雪莱的《月光曲》,梵高的《星夜》等。

二、电影中的月亮意象2.1 月亮的浪漫与恋爱月亮作为浪漫的象征,在电影中常被用来表达恋爱和情感。

例如,在《霸王别姬》中,月亮的出现常伴随着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戏剧性的感情争执和失落。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月亮则成为了两位恋人之间甜蜜浪漫和悲剧结局的见证。

2.2 月亮与孤独与失落月亮的神秘和寂寥的氛围也常被用来表达孤独和失落。

在《香水》这部电影中,月亮的暗淡和冷静的色调增强了主人公孤独和内心的空虚。

2.3 月亮的变化与人生轮回月亮的圆缺变化也常用来象征人生的轮回和变化。

在《月黑高飞》中,月亮的圆缺与人物命运的起伏相呼应,通过月亮的变化,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复杂。

三、总结无论是东方文化中的团圆寓意,还是西方文化中的浪漫诗意,月亮在各文化中都承载着深远的意义和象征。

在电影艺术中,月亮也常被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和意象,以传达情感、构建氛围和传递主题。

通过对月亮的精妙运用,电影制作人能够通过图像和情感的交织,创造出独特而深邃的视觉体验,引发观众对文化、情感和人生的思考。

中西方诗歌

中西方诗歌

中西方诗歌
以下是两首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的诗歌,它们在主题、形式和风格上展示了中西方诗歌的差异。

首先是中国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月色下的江枫和渔火,以及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它通过简洁明了的词语和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诗人用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接下来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
我的心在歌唱,我的心在欢欣,
就像夜莺在歌唱,在月色中迷醉。

哦,夜莺,我的灵魂渴望你的歌声,
在这幽暗的森林,让我也留下足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美和爱情的向往。

它通过生动的想象和感性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用夜莺的歌声来比喻自己内心的欢欣,用月色下的森林来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充满了感性和抒情,展现了中国诗歌所不具备的西方诗歌的特色。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和韵味,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情感和感性描写。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诗歌各具特色,成为了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连续性文本《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阅读练习及答案(张家口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阅读练习及答案(张家口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

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

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

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

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

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

”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

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和诗歌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和诗歌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和诗歌月亮,悬挂在夜空中的圆盘,伴着它那柔和的光芒,神秘又引人遐想。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解释月亮的起源和特性,创造了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和诗歌。

它们或把月亮视作神圣的存在,或赋予它浪漫的爱情,或将它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脍炙人口的月亮神话故事和诗歌,领略其中的奇妙之美。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一直被视为女性的象征。

中国古代有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至今。

相传,上古时代,十日会议决定每年只有一人能够成为长生不老,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众人心仪的人选,可是他铁了心要将神药保留给民众。

后羿吞下神药,力避追杀,却无奈力量太大,最终只能被流放到月亮中。

于是,每逢中秋节,人们便在家庭团聚时仰望明月,怀念后羿的伟大决策,向他表达敬意。

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被视为爱与孤独的象征。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塞勒涅的女神被诅咒成了夜晚之女,因此只能在深夜中游荡。

她日夜注视着人们的爱情,同时自己却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

关于她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月亮代表着爱情与孤独的象征之一。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月亮的赞美和思念。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月亮常常被用作表达思乡之情的象征。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写过:“归鸿声断残云暮,路绕江村行殿橱。

”这一描绘使人回望故乡,思念亲人的画面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仿佛能在月光下感受到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

而在西方文学中,月亮也是浪漫爱情的象征。

英国诗人拜伦在《蓝色地平线》一诗中写道:“我的爱与我,爬上丘陵,捧起月亮。

”这句话激发了无数情侣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月亮的光芒和拜伦笔下的爱侣共存在了许多世纪中,成为了一种深深的浪漫符号。

除了神话故事和诗歌,月亮也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埃及文明中,月亮被认为是“阿米特”女神的形象。

她是智慧和神秘的象征,常被描绘为一位美丽的女性,头戴月亮形状的冠冕。

在古罗马帝国中,月亮则与宙斯的孪生姐妹“达那伊女神”紧密相关。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浅析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摘要:古往今来,在中西诗歌里, 月亮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

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关键词:中西诗歌;月亮意象;审美内涵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一、相通之处(一)孤独情愫寂寥的天空,离地面是那么高远,不可企及。

高空,是天凉如水;地面,则万籁俱寂。

所有的白日里的喧闹都不复存在了! 只有那轮明月,高挂在树梢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放射出如银的光辉,洒落人间,呈现出一派静谧、安详和神秘的氛围。

此景此情,令中西诗人不禁脱口而出:“孤月!”在中西古典诗歌中,对月吟唱着一支同名的歌:孤独之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

”杜甫发出了“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江汉》) 的感慨。

明月随人,人月同孤,月的超尘绝俗正与人的洁身自好、傲岸不屈一样令人起敬。

对月之孤,西方诗人似乎更有恻隐之心,情调更为伤感,缺乏中国诗人“人月一体”式的超脱感。

雪莱就曾在《宇宙的漂泊者们》一诗中,将星、月、风列为宇宙的漂泊者,将月亮描绘成一个“形容憔悴”、“在天空跋涉、无家可归”流浪者形象。

而在另一首《致月亮》中更以沉重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这般苍白,/ 莫非倦于攀登苍穹,凝望大地? / 形单影只,成年漂泊,而周遭的星星又和你身世迥异? / 莫非倦于盈亏,像一只抑郁的眸子,/ 什么也不配消受你坚贞的凝视?”诗人把月亮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对她永恒的孤独和忧伤寄予无限的关心和同情。

诗人笔下的“月”鹤立鸡群、境遇不佳,却仍然执著于现实,这一意象正是诗人不合流俗,欲遗世独立而不成的矛盾心理的写照。

正如孤月的清新出尘是一种美,诗人愤世嫉俗,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未尝不是一种人格的美。

月亮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

月亮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

月亮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月亮一直被视为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它不仅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之一,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月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各种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他们常常在月下吟诗作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月亮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元素,如中秋节,人们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寄托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还被视为女性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常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温柔。

在日本文化中,月亮也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和文学作品中。

在日本传统绘画中,月亮常常被描绘成静谧而优雅的形象,与自然景色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月亮也是日本文人的灵感之源,许多著名的日本诗歌中都有关于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印度文化中,月亮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称为“钱德拉”,意为“明亮的”。

月亮在印度教中被认为是女神的象征,被崇拜为母亲和生命的象征。

在印度教的故事和神话中,月亮常常与爱情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被描述为美丽的女神。

印度的月亮节是印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庆祝月亮的光辉和神圣。

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阿耳忒弥斯”的女神,她是月亮女神,也是狩猎和野外的女神。

她被描述为美丽而勇敢的女神,常常在月光下狩猎。

月亮也是西方文学和艺术中的常见主题,许多著名的诗歌和绘画作品都以月亮为灵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月亮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观,也是人们情感和思考的寄托。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月亮都被赋予了神秘、神圣和美丽的形象。

它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对自然之美和生命的赞美。

让我们一起欣赏月亮的光辉,并在月下思考和感受人生的美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摘要:月亮,作为中英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之一,被古今中外的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本文对比了中英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主题在抒情表达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神话传说,审美倾向以及哲学思想三个原因。

关键词:月亮意象;中英诗歌;文化差异一、引言意象作为诗人传达情感或思想的载体,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

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有助于深刻理解诗歌意义。

在中英诗歌中,诗人对月亮这个意象情有独钟。

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月亮这个意象承载着无限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虽有相似之处,但却表达着极为不同的情感和意蕴,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

二、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相似之处1.意象色彩,客观一致首先,月亮随着季节变换而形成的不同含义的月意象,在中英诗歌中都表达出一定相同的意义“,明月”“ 新月”都代表着“ 幸福”“祥和”;而“ 残月”“ 淡月”因其形状的残缺,色彩的黯淡而常被诗人赋予了“ 落寞”“孤单”的色彩。

2.以月喻人,寄托情怀另外,在中英诗歌中,“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被赋予的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情怀上有相通之处。

三、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差异之处1.所表之情不同首先,中诗多表达一种悲伤离情和忧患意识,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如《望月怀远》这首诗是诗人张九龄远离故乡,望着海上的明月,感发出了一种思念远人的情感。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带来的不是温馨,而是凄凉与离情。

《春江花月夜》一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写春江美景,以及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继而写到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而英诗多以月烘托绝美爱情以及表达赞颂之情,与中诗不同,英诗表达的多是积极明快的色调。

诗人华兹华斯的《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是《露西组诗》之一,讲述了一次奇异的经历,骑马去露西住所路上所见的不同形态的月亮,以及周遭的景物变化,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

文化视域下古诗翻译中月亮意象的传递

文化视域下古诗翻译中月亮意象的传递

文化视域下古诗翻译中月亮意象的传递
高建梅;刘庆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7X
【摘要】在我国的古诗歌中包含了大量的意象,其中月亮意象占据着重要位置,古诗中常常使用月亮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这些意象在诗歌理解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而在西方诗词中。

月亮同样是文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望以及自身情感的寄托,中西方不同文人的笔下,为月亮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文中研究的重点就是在在文化视域的角度下,对中外翻译中月亮意象的传递。

【总页数】2页(P46-47)
【关键词】文化视域;月亮意象;翻译
【作者】高建梅;刘庆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H059
【相关文献】
1.在文化视域下月亮意象在古诗英译中的传递 [J], 高美云
2.建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古诗词翻译——析“菊花”和“黄花”的文化意象翻译 [J], 颜帼英
3.翻译伦理视域下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J], 肖艳君;刘佳林
4.民族心理视域下的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成因初探 [J], 王晓静
5.文化视域下诗歌意象翻译方法与意象传递效果研究——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 蔡育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中外诗歌对月亮的描写

中外诗歌对月亮的描写

中外诗歌对月亮的描写月亮是中外诗歌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被用来象征各种情感和意义,如思乡、爱情、离别、孤独等。

以下是一些中外诗歌中对月亮的描写:中国诗歌: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2. “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外国诗歌:1. “The moon is a glistening white world/ Soaked in dew, ripening the seed”—— Countee Cullen(美国)2. “In the hour of moonrise/ I was walking on the roofs of Paris”—— Rainer Maria Rilke(德国)3.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Beaming through the clear summer night”——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4. “When the moon rose I also rose/And disclosed to myself in the silence”—— Heinrich Heine(德国)5. “As the evening star was shining/ When you clasped me to your heart”—— Emily Dickinson(美国)6. “If the moon smiled/ She would see a countless27 scorn”—— Edna St. Vincent Millay (美国)。

非连续性文本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

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

《诗经》是最好的例子。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只是作“宛窃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

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的发达史中一件大事。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

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

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

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

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陶潜和华兹华斯都是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的诗有许多相类似。

我们拿他们俩人来比较,就可以见出中西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大有分别。

我们姑拿陶诗《饮酒》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此可知他不喜“久在樊笼里”,喜“园林无俗情”,所以居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里,也觉得“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他的胸襟这样豁达闲适,所以在“缅然昹曾丘”之际常“欣然有会意”。

但是他不“欲辨",这就是他和华兹华斯及一般西方诗人的最大异点。

华兹华斯也讨厌“俗情”,“爱丘山”,也能乐天知足,但是他是一个沉思者,是一个富于超然客公众号宗教情感者。

他自述经验说:“一朵极平凡的随风荡涤的花,对于我可以引起不能用泪表现得出来的那么深的思想。

”他在《听滩寺》诗里又说他觉到有“一种精灵在驱遣一切深思者和一切思想对象,并且在一切事物中运旋”。

甘肃天水秦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甘肃天水秦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秦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夫老妻冯骥才他俩又吵架了。

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

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

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

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

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

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

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

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

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

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

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

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

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特莱尔咏月诗之比较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特莱尔咏月诗之比较

侧面的反映及突出� 二行的反应, 或解答或阐述或评论�三行构成一节, 押韵的 第二, 反映了黑人教育程度低下�诗歌中除了 D g 形式主要为 a ab , 这一点与布鲁斯音乐的结构几乎一致�在 ad c a ed e, 与音乐相关的几个 术语外, 其 中的 声音构成上, 诗人同样是在模仿布鲁斯, 诗歌所押 的韵脚都 词汇量 不足 3 000, 也就 是说诗 人用最通 俗, 易懂 的词汇 去 是长音, 而且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也大量地使用了长音, 使 再现诗歌的主题� 这实际上也是黑人教育程度低下的象征� 得整首诗的节奏 舒缓, 低沉, 给人一种 如泣如诉的 感觉, 勾 据 1865年 的人口调查 证实:获得自 由的 4 00 万黑人中 有 画出黑人的社会困境; 而在后半个部分, 诗人使用 了大量的 90% 是完全的文盲, 93 % 的黑人从事农业劳动�根据社会符 黑人口语和短音, 改变了原有的缓慢节奏, 使诗歌又有了一 号学理论, 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人往往用简单的词语, 简单的 种号角般的呼唤, 表达了黑人对社会的抗争� 从而使整首诗 句型直接地表达思想�简单质朴一方面反映了黑人所受教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了布鲁斯�� � 这一黑人所 育程度低下, 同时也服务于这一客观现实, 便于他的诗歌能 独创的音乐的所有特点� 为更多的黑人理解和接受� 四 结语 3 , 诗歌形式是对 黑人存在的有 力证明 长期以来 , 黑人文化被边缘化, 处于 "失语" 境地�作 为 休斯诗歌的形式不仅是一种文化存在,而且也代 表了 "黑人民族的代言人" , 兰斯顿 � 休斯深入地 挖掘具有黑人民 一种社会存在,体现了黑人民族的存在�这在黑人处处遭 族特色的文化资 源, 在他的成名作 �萎 靡的布鲁斯� 中首 次 受不公平与歧视的种种社会里具有特别的意义�在 �萎靡 将黑人方言,黑人音乐这些黑人日常生活息息 相关的符号 的布鲁斯� 中黑人布鲁斯歌手的唱到: 引入诗歌, 创作出一种别样的 "诗歌样式" � 这一诗歌样式不 A g b d a d, 仅为诗歌内容增添了意义和色彩,而且 给诗歌形式本身赋 A g b d b a e f . 予了特殊的意义�� � 即方言诗的文本化和黑人音乐节奏的 这是美国黑人的真实语言,在 很大程度上不同于 主流 表现力显示了黑人英语的力量,揭示了 美国黑人文化的真 标准英语�如用双重否定 a g b d 来表示标准英语中 实存在, 让主流文化第一次 "听到了" 来自黑人的声音� 的否定意义, 同时这里也以不同的拼写形式, 反映了黑人英 语在发音上与标准英语的差异: 黑人把将 读为 a� 黑人 参考文献: � � � 方言在诗歌中 的大量运用 不仅加强了 � � 诗歌的表现张 � � 力, 凸 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 , 湖南教育出版社, 年� � � � 现了黑人文学 的异质性, 第一次 让主流社会 听到了 "他者" 罗良功: �兰斯顿 � 休斯诗歌思想特征与艺术创新� , 的声音, � 更重要的是使得黑人种族存在这一主题更显突出 � � � � 华中师大硕士论文, 年� 另一方面, 在这首诗中, 休斯 在诗歌的结构上也运用了 布鲁斯音乐的结构! � � � � 其形式是三行一节: 第一行陈述一个问 作者简介: 黄倩, 女, �, 安徽蚌 埠人, 硕士, 教师, 题或情景, 第二行重述第一行, 但略加变化, 第三行是第一,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工作单位: 德州学院基础部� ���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王璇【摘要】The images of the moon have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which have been adopted by many well-known poets and contain profound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s. After the cognitive turn in linguistics,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is no longer restricted under rhetoric. Lakoff and other cognitive linguists deem the nature of metaphor a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In this sense, the poetic metaphors are thought as the prolongation of conventional metaphors, thus with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After studying the images of the moo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raditional poems, a cognitive foundation in common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of "goddess" in both can be found. Through some parallel analyses, a cross-domain mapping from the source to the target can be formed to illustrate that a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moon is goddess" functions as meta-coguition for the moon images, which accounts for an affinity of the moon images in poems across the two cultures.%月意象经常在中英文传统诗歌中出现,为许多著名诗人采用,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主观的、非理性的感受和情绪,以及通过具体形象、图像和符号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

在英语文学中,象征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众多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它强调主观的、非理性的感受和情绪,以及通过具体形象、图像和符号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

象征主义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神秘感和宗教气息,以及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反传统精神。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象征主义的先驱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梦幻般的意象和象征。

例如,在《天真与经验之歌》中,他通过运用具体的动物形象,如“苍蝇”、“鸽子”等,来表达人类世界的经验与天真无邪。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象征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梦幻般的意象和象征,例如《丽达与天鹅》。

在这首诗中,叶芝通过描述希腊神话中的丽达与天鹅的故事,寓意了人类灵魂的诞生和升华。

托马斯·斯特拉特福德·艾略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荒原》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象征主义作品之一。

在这首诗中,艾略特通过描绘一片死寂的荒原,表达了现代人对于生活的迷茫和空虚。

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意象,如“火”、“水”、“风”等,来表达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

象征主义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影响深远。

它打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强调主观的、非理性的感受和情绪。

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象征主义也促进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象征主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还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刻、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象征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深度。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亮作为我们的卫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心中的神秘对象。

在不同的文化中,月亮有着不同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与童话色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究月亮神话的丰富内涵,并挖掘其背后浓厚的人文情感。

一、中华文化中的月亮神话在中国,月亮有着久远的文化渊源。

早在殷商时期,月亮已经被视为神灵,被尊奉为“月神”。

《诗经》中就有“皎皎白日,无妄有光。

煌煌日之光,而月曰之輒行”一诗,将月亮和太阳相对而立,形象地描述了它们的关系。

在中国传说中,月亮常常被赋予神奇的力量。

最为著名的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升起,烧焦了大地万物。

于是,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拿了一把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人类的生命。

但他的妻子嫦娥因为误食仙药,飞升到了月亮上。

她成为了月亮宫的玉兔嫦娥,每年八月十五,人们端午节时烤粽子、赏月,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寄托着对月亮神奇力量的信仰和敬畏。

此外,中国的古代诗歌中也常以月亮为主题,表现出人们对于月亮的崇敬之情。

唐朝诗人李白的《庐山谣》中写到:“庐山高顶月半轮,俯视春晖照大草。

山下月明江水寒,出没飞泉如雪涌”。

这样的诗句,描绘出了不同的环境下月亮的美丽。

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对于月亮神奇意象的艺术展现。

二、西方文化中的月亮神话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同样有着极为广泛的神话传说。

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被人们认为是月亮的代表。

她曾是狩猎女神,常常驾驶着银色的月车在月亮轨迹上行驶。

而在古罗马文化中,月亮则被人们称为“拉丁语Luna”,是与太阳并列的两个关键符号之一。

不同的月相也被赋予着不同的寓意。

在西方文化中,满月常常被人们视为丰收、繁荣和欢乐的象征。

而新月则是新的开始和一种神秘的力量。

人们常常用月亮作为情感的象征,在诗歌和小说中描绘月下的爱情故事,描绘月亮下的浪漫世界。

三、月亮神话的情感内涵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月亮的神话都是充满情感内涵的。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16神州文学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朱天琪常州前黄高级中学摘要: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以其多种意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意境和诗意的美好,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艺术符号,一个具有情感色彩和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化载体,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是浪漫而美丽的,体现了一种神秘、宁静、孤独、思念,而在西方文学中月亮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感。

关键词:文学作品;月亮;意象;相似性一、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寂寥的意象月亮在许多中国失意文人的笔下代表着失意、寂寞、孤独、迷茫和哀愁,虽然月亮本身具有静谧和安宁的情韵,但是在这种安宁下产生了另一种情感,促使着许多文人凭借月亮将自己的忧愁和惆怅抒发出来,例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等,无论是利用怎样的表达方式,都是对一种孤独、一种寂寞的衬托[1]。

月亮不仅仅存在于古代诗歌中,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也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了月亮,嫦娥奔月已经成为了失意情感的一种象征,此时的月亮被人们赋予了味道、冠上了温度,例如:寒月、冷月、孤月。

(二)月亮是思乡的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月亮代表着“祖国、故乡和家”,当人们在外漂泊思念家乡时,月亮就成为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缩短着时空的距离,牵系着相思的心灵,从而成为了人们思念家乡的见证。

诗人思念亲人、家乡的情思,常常通过月亮来表达。

圆月象征着家人团聚,即便中秋佳节不能够团聚,也要“千里共婵娟”。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美到让人静默不语,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美到让人难以名状,始终都透漏着美,虽然这种美是不同的,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的壮美;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优美。

二、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神秘的意象月亮在西方人笔下更加具有现实感,而且在西方文学中,月亮通常代表着孤独:在喧嚣散尽之后的夜晚,唯有一轮孤单的明月在夜空中遥望着大地。

通过阅读各种爱情作品,我们能够见到单恋的小伙子把心爱的人比作天上的明月,孤单的女子向月亮诉说自己的寂寞,同样的“可望而不可即”,而且正是由于这样的孤高也让月亮具备了一种神秘的力量。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外在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

“月亮”是诗人李白《静夜思》中思乡意象的化身,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又传达出古诗的意象美,是每位译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从意象视角来评析《静夜思》中月亮的英译。

标签:意象月亮思乡一、引言意象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是中国诗学、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

近些年来,意象论也是古诗英译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意象作为诗歌意境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其肌体的细胞,是古诗审美形象的外在物化。

近来,翻译界逐渐重视意象的翻译问题,此举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作,诗中的“月亮”寄托了诗人对故土无限的思念之情,如何传神地翻译“月亮”,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又传达出古诗的意象美,是诗歌翻译者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文试从意象角度来评析《静夜思》中“月亮”的英译。

二、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换言之,“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是一种借物抒情。

当诗人有了一个想法,就会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

”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诗人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也就是“审美刺激”。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主观情感和外在物象的结合。

《周易》中可见意象作为哲学范畴的雏形而出现,到了汉代,意象则作为审美概念出现,而后,陆机在《文赋》篇中提出“隐”“曲”“喻巧”的用法,拓展了意象的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谈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
“ ma e i , a w i h r s n s n n e lc u l I g” s t t h c p e e t h a i t l t a e
a d e oi a o pe n a ntn o m ) 1一 n m t n l m lxi nis t f i e 。[ o c a t 】 3
近 二 、 十年 来 , 术 界 出现 大 量研 究 诗 歌 三 学 中 月 意 象 的 论 文 ,但 是 大 部 分 研 究 仅 停 留在 审 美 欣 赏 的 层 面 .未 对 月 意 象 的深 层 内 涵 及 表 意
要 隐 喻 内涵 , 象 ” “ ” 寻 找 不 同文化 传 因“ 寻 意 , 统 中月意象塑造 的契合 点 。
收 稿 E期 :0 2 0 — 2 l 2 1 — 3 1
的研究均把隐喻纳 人修辞学范畴 ,隐喻在思维
领域 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 。 O 2 世纪 8 年代 0
以来 , 知科 学 逐 渐 兴 起 , 知 语 目一 新 。认 知语 言 学认 为 . 类 人
第3 0卷 第 3期
2 1年 6月 02






Vo -0 No3 1 . 3
J OURNAL OF L ONGYAN UNI RST VE I Y
J n 01 u e2 2
月亮女神 : 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
王 璇 1 ,
(. 1龙岩 学院 福建龙岩
月意象 的创作也是 如此 ,诗人发之 于心 ,观乎 于月 ,成之 于诗 。诗歌 中的月意象有 着丰富 的
隐 喻 内涵 ,本 文 拟 以 Lkf提 出 的概 念 隐 喻 为 ao 框 架 ,发 掘 中英 文 传 统 诗 歌 中月 意象 的 一 个 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在中西方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

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西诗歌中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有所不同。

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

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

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

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

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
My Friend, The Moon
Bob Tucker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

这种拟人化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接下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祥和的月夜——月光照亮了微风, 月色随风翩翩起舞, 月亮的清辉洒满大地。

整首诗基调欢快,节奏明朗,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远离尘嚣,超脱尘俗,冷眼旁观世间恩怨,不食人间烟火。

然而在英语诗歌中,月亮被赋予尘世的感情,象征着爱情忠贞、品行高洁的女性, 是“爱人、情人、红颜知己”的化身,是爱情的守护者。

这种意象在 18、19世纪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就是典型的例子——
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
William Wordsworth

When she I loved looked every day,
Fresh as a rose in June,
I to her cottage bent my way,
Beneath an evening-moon.
Upon the moon I fixed my eye,
All over the wide lea;
With quickening pace my horse drew nigh,
Those paths so dear to me.
And now we reached the orchard-plot,
And, as we climbed the hill,
The sinking moon to Lucy's cot,
Came near, and nearer still.

在这首诗中,月亮贯穿始终,营造气氛,烘托情调。

在淡淡月光之下,诗人看到他的情人容光焕发,像六月的玫瑰。

“我目不转睛,向明月注视,走过辽阔的平芜。

我的马儿加快了步子,踏上我心爱的小路。

”在诗人心中,月亮总会给他以美好的联想,并能引领他来到爱人的身边。

综观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意象,都表达了人类对月亮的情感寄托。

只不过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中西方诗歌中月亮意象产生了差异。

无论是中国的月亮诗歌,还是西方的月亮诗歌,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欣赏空间,给予了我们更广泛的美学享受。

如果我们只能用一种方式欣赏月亮,那么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不能使我们对月亮的审美情趣得到满足。

但愿中西文化能和谐共处,互济互补。

但愿中西民族能共赏一轮明月,当“海上升明月”时,能够“天涯共此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