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
2023最新-《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
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故事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1、出示故事,指名读。
(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3、交流(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六年级《螳螂捕蝉》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
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
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
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篇2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螳螂捕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螳螂、蝉、黄雀之间的关系。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3)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善于观察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 教学难点:(1)分析螳螂、蝉、黄雀之间的关系。
(2)描绘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螳螂捕蝉》的PPT。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挂图。
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螳螂、蝉、黄雀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故事,概括螳螂、蝉、黄雀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生态环境问题。
5.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螳螂、蝉、黄雀)进行扮演。
(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角色特点。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螳螂捕蝉校公开课教案
螳螂捕蝉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螳螂和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2)运用视频资料,展示螳螂捕蝉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螳螂捕食的策略;(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2)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自然资源;(3)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特点;(2)螳螂捕食蝉的过程及策略;(3)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螳螂捕食蝉的生物学原理;(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螳螂和蝉的图片及资料;(2)螳螂捕蝉的视频资料;(3)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及讨论话题;(4)教学PPT。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外部特征;(2)提问:“你们知道螳螂和蝉有什么特点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知识讲解:(1)介绍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特点;(2)讲解螳螂捕食蝉的过程及策略;(3)阐述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视频观看:(1)播放螳螂捕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捕食过程;(2)引导学生分析螳螂捕食的策略及技巧。
4.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5. 课堂小结:(2)强调关爱生态环境、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螳螂和蝉的生态图,展示它们的生活环境;3. 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及与环境的关系。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与指导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与指导导语:螳螂捕蝉是一种常见的捕食昆虫的行为,它具有很高的观察和研究价值。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和实践,引导学生了解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和生态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种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与指导方案,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了解螳螂捕蝉的生活习性和捕食行为;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3.提高学生的科学讨论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螳螂捕蝉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2.螳螂捕蝉与其他昆虫的关系;3.螳螂捕蝉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螳螂捕蝉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螳螂捕蝉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2.知识探究(30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和阅读有关螳螂捕蝉的资料。
学生可以记录一些有趣的发现和问题。
3.实践活动(40分钟)学生分组设计和进行实践活动,目的是观察螳螂捕蝉的行为和习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饲养螳螂的小组,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螳螂的生活习性和捕食过程。
4.数据分析与讨论(20分钟)学生将实践活动所得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形成小组报告。
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螳螂捕蝉的行为规律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5.知识拓展(20分钟)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螳螂捕蝉与其他昆虫的关系,并探讨螳螂捕蝉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6.思维拓展(15分钟)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螳螂捕蝉的保护意义,并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
7.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思考结果,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和展示。
四、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评价: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数据分析中的观察能力,进行评价;2.合作意识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讨论和表达能力评价:根据学生在讨论和思维拓展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4.实践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准确性和认真程度进行评价。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螳螂捕蝉》。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警惕性和预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螳螂捕蝉》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螳螂捕蝉》。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角色形象和寓意。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寓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螳螂和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螳螂和蝉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螳螂捕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理解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课文内容,分析螳螂、蝉和黄雀的角色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寓意,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挑选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2)学生分组练习使用生字词,进行互动游戏。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螳螂捕蝉》一遍。
2. 运用课文中学习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然界的小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故事。
(2)学会成语“螳螂捕蝉”的书写和拼音。
(3)能够运用成语“螳螂捕蝉”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故事、看书本等方式了解成语“螳螂捕蝉”的来源和含义。
(2)通过小组讨论、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成语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故事。
(2)成语“螳螂捕蝉”的书写和拼音。
(3)运用成语“螳螂捕蝉”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成语“螳螂捕蝉”的拼音和书写。
(2)灵活运用成语“螳螂捕蝉”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课本相关章节。
2. 教具:PPT、黑板、粉笔、成语卡片等。
3. 教学资源:相关故事素材、游戏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成语“螳螂捕蝉”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成语含义。
(2)讲述成语“螳螂捕蝉”的来源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成语含义。
2. 学习成语:(1)讲解成语“螳螂捕蝉”的拼音和书写,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2)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
3. 口语表达:(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成语故事中的情景。
(2)鼓励学生用成语“螳螂捕蝉”进行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4.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螳螂捕蝉”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螳螂捕蝉》课堂教案
《螳螂捕蝉》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和出处;(2)通过观察图片,学会描绘螳螂和蝉的外形特点;(3)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述、讨论、绘画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螳螂和蝉的特点;(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观察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2)教育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学会谦虚谨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和出处;(2)培养学生观察、描绘螳螂和蝉的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骄兵必败”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深刻理解成语“螳螂捕蝉”背后的寓意;(2)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成语卡片、图片、绘画工具等;2.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视频等;3.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展示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和出处;(2)引导学生关注成语中的螳螂和蝉两种生物。
2. 观察与描绘:(1)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2)学生合作绘画,描绘出螳螂和蝉的形象;(3)展示画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绘心得。
3. 讲述与讨论:(1)讲述成语“螳螂捕蝉”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骄兵必败”的认识;(3)总结讨论成果,教育学生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大。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成语“螳螂捕蝉”的故事;(2)让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3)评价学生的表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螳螂和蝉的特点;(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成语“螳螂捕蝉”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2. 观察身边的自然生态,描绘一种昆虫的形象,并简要介绍其特点;3. 写一篇关于“骄兵必败”道理的感悟文章,不少于200字。
《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
《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1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急的,北师大版六班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逍遥自在"、"茅塞顿开"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鱼目混珠掩耳盗铃自相冲突拔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那么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状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可思议乘虚而入侍奉固执茅塞顿开逍遥自在诸侯得奖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
不可思议: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急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解并描述"螳螂捕蝉",奇妙地劝告吴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12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12篇《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31《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教师导语: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我们初读了课文(教师板书:初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吗?过程预设:*学生从字词掌握、朗读情况、课文内容等方面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9篇)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9篇)《螳螂捕蝉》教案篇1作者:刘丹转贴自:焦溪镇舜山小学点击数:77《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焦溪镇舜山小学刘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一开头,就可以看出老师是把这篇课文作为写人的文章来教的。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形象,是对的。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
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两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过渡:看来,这位少年他是非等到吴王不可了。
三天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他是怎么与吴王交谈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
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螳螂捕蝉校公开课教案
螳螂捕蝉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一成语产生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1.2 教学内容: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和来源。
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简介。
1.3 教学方法: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学生们听说过“螳螂捕蝉”这个成语吗?谁能解释一下它的意思?2. 讲解成语:讲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介绍螳螂和蝉:简要介绍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
4. 故事讲解:讲解一个与螳螂捕蝉相关的故事或实例。
第二章: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如捕食技巧、伪装等。
螳螂和蝉的生态关系。
2.3 教学方法:观察螳螂和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和分析。
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图片或视频展示: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或视频。
2. 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螳螂和蝉的行为特点。
3. 分析生态关系:讨论螳螂和蝉之间的生态关系。
4.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螳螂捕蝉的实例。
第三章:螳螂捕蝉的意义与应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螳螂捕蝉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螳螂捕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控制害虫等。
螳螂捕蝉在农业和园林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解和案例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4 教学步骤:1. 讲解生态系统:讲解螳螂捕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农业和园林应用:分享螳螂捕蝉在农业和园林中的应用实例。
3. 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螳螂捕蝉的意义和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并分享螳螂捕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螳螂捕蝉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螳螂捕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螳螂捕蝉》教学案(8篇)
《螳螂捕蝉》教学案(最新8篇)教学目标篇一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
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
(蝉、螳螂、黄雀、少年)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悠闲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把握螳螂、蝉等动物的生活习性。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观察、分析,体会课文中动物的特点。
(3)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2)学会珍惜友谊,懂得互相帮助。
(3)培养学生勇敢、机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课文中句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螳螂、蝉等动物的生活习性。
(2)通过观察、分析,体会课文中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课文《螳螂捕蝉》的图片、生字词、句式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卡片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动画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视频或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螳螂和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螳螂和蝉的知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
3. 体会句式(1)教师展示课文中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螳螂和蝉的生活场景。
(3)写一篇关于螳螂和蝉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螳螂和蝉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观察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与同学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螳螂捕蝉》课堂教案
《螳螂捕蝉》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行为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螳螂和蝉的图片,分析它们的外部特征。
(2)观察螳螂捕食蝉的行为,总结螳螂的捕食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螳螂和蝉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
(2)螳螂捕食蝉的行为及捕食技巧。
2. 教学难点:(1)螳螂捕食蝉的瞬间动作描述。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螳螂和蝉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2)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料。
2. 学生准备:(1)观察周围的螳螂和蝉,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
(2)思考螳螂捕食蝉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外部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螳螂和蝉的生活环境及行为。
2. 探究螳螂和蝉的特点:(1)引导学生分析螳螂和蝉的外部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等。
(2)讨论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等。
3. 观察螳螂捕食蝉的行为:(1)播放螳螂捕食蝉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螳螂的捕食技巧。
(2)邀请学生描述螳螂捕食蝉的过程,总结螳螂的捕食策略。
4. 保护生物多样性:(1)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重要性。
(2)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如保护栖息地、禁止捕猎等。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2. 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知识拓展:(1)介绍螳螂的其他捕食技巧,如拟态、隐蔽等。
(2)探讨蝉的生活周期,如幼虫和成虫阶段的特点。
2. 技能拓展:(1)培养学生绘制螳螂和蝉的能力。
(2)引导学生拍摄螳螂捕食蝉的照片,提高观察和拍摄技巧。
七、课堂讨论:1. 邀请学生分享对螳螂捕食蝉行为的理解和感受。
2. 讨论螳螂和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食物链、生态平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
导读: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巧妙与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激发兴趣: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通常会在它后面加上四个字,谁知道?(八字格成语)。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还记得吗?
二、精读课文,领悟寓意
1、这位少年讲的“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自读第二段,读后同桌相互讲一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2、出示词语读,指名读: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3、指名带着以上词语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4、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组织讨论:
(1)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2)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同桌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3)指名交流。
5、掉头看看身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蝉、螳螂、黄雀都将头往后看一看,完全可以发现身后的祸患。
可是,它们怎么都没有这样做呢?创设情景说话:
(1)蝉啊,你为什么没有掉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呢?(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你真是只要露水不要命啊!)
(2)螳螂啊,你的身后隐藏着祸患呢,你怎么不回头看看呢?后悔吗?(看,这位终于醒悟了。
可惜,已经晚啦!)
(3)黄雀啊,别人都说你聪明,可你怎么也没掉头去看一看呢?
6、是啊,早一点醒悟,就会早一点避免危险与祸患。
读到这里,你想对他们三个说些什么?用“你们啊”开头,体悟“一心想”。
7、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品味吴王的醒悟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2、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他明白什么了?联系上下文理解。
★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
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国破人亡。
(1)品读第一自然段,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
(2)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练习朗读。
★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当初,大臣们不也劝过吴王吗?理由不一样吗?可是他们劝说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末句。
理解“固执”。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对错,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
(2)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
这里出现了两个“死”,意思一样吗?这个“死”写出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谁也动摇
不了。
)
(3)可是听了少年的话,他明白了——大臣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故事,体悟少年的智慧
1、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可是学到这儿,老师的脑海里却涌起了一个疑问。
你有什么问题吗?譬如:
(1)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2)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2、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
吴王为什么没有听大臣的,却听了那个少年的?那个少年又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3、也就是说同样是劝说,少年非常智慧,非常巧妙。
他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
4、再读读故事,你从哪里感受到少年的智慧,让吴王不得不信以为真?读画圈注。
(1)第三自然段:“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每天来转?(有恒心、有毅力、有智慧;劝谏的勇气和决心都非常大;胆识过人,智慧过人)
时间:早晨:这样才会有蝉来吃露水,他真是智慧;
地点:王宫花园:这是吴王一大早的必来之地。
而且这里有树有鸟,这样才能把故事编下去,说得像真的一样。
(2)第四自然段:“终于”:好不容易引起了注意。
不然,他肯定还会继续转。
小小少年,真是用心良苦啊。
(3)描写蝉、螳螂、黄雀的形象那么逼真,让吴王不得不相信。
圈圈动词交流。
5、原来少年在花园里一连转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
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
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读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妙劝,让吴王自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呢?是啊,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这少年就是这样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8、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9、随着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智劝吴王的事情迅速传开啦。
听说此事后,大家会说什么呢?众大臣、吴国的百姓或者楚王、诸侯国国王,任选一种角色说话。
(智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
五、总结全文,随文练笔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
2、读着这个道理,你有同感吗?我们及其周围的人是否也曾干过像蝉、螳螂和黄雀这样的事情?你能举例说说吗?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根据类似的事情写篇文章。
3、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选集。
阅读此类文字,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捕啄食射
蝉螳螂黄雀少年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