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社会学想象力(李康翻译版)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社会学家的理想形象----《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其主旨,并非探讨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什么,而是追寻一种路径,指明每个社会学家,乃至每个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什么应当选择掌握社会学的想象力;假社会学的想象力,他们的使命又是什么。
米尔斯批判了一个当今知识分子阶级的社会定位,塑造了他理想中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
为此,米尔斯在书中摆出了战斗的姿态,在全书的第二至第六章中,他严厉地批判了社会科学中的几种流行趋势。
而在第七至第十章中,米尔斯从否定性批判走向了对知识分子本位的寻找,我不得不说,这一次他站到了社会现实的对立面上,他渴望召唤社会知识分子来教化科层制顶峰的领袖和弱智化了的普通大众——一个使徒般的理想。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米尔斯战斗的武器,他将其定义为一种视角的转换,即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他认为只有这才能使人认清自身价值,从焦虑与淡漠的陷阱中挣脱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这个价值缺失的时代。
同时,社会学的想像力帮助社会学家回归经典的社会分析: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结构,主旨与紧迫的公共论题和持续的人类困扰直接关联。
而社会学的领域中,显然有一些与传统目标背道而驰的趋势,这种倒退不仅使社会学研究变得无益,在米尔斯眼中,知识分子也将因此被这个无知的世界所消化。
第一种趋势是宏大理论流派,米尔斯对宏大理论的代表人物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作了精细的分析,从而刺穿了宏大理论的面具,宏大理论用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替代了轻松自由的想象力,企图迷惑读者,从而构造一个不切实际的概念王国。
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就完全不能解决关于冲突的问题,因而被米尔斯尖刻地称为“百分之五十只是晦涩的用词;百分之四十是众所周知的教科书社会学”,另外百分之十,鉴于它的含糊不清,很可能被借作意识形态上的工具。
而方法论的登峰造极,则造就了另一不良的趋势,即对“抽象经验主义”的盲目崇拜。
《社会学的想象力》重释
文_学术探讨338摘要:社会学研究最关键的就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培养。
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宽广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对社会学的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社会学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关键词: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研究一、何为“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C. Wright Mills)在其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米尔斯认为:“他们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它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我想要描述的正是这种品质,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这就相当于给“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下了定义。
这种想象力可以为我们提供宽广的视野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以至于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通过这种想象力,我们可以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建立联系。
个人的生活历程只有放在更大的社会历史的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个人只是社会潮流中的“一叶扁舟”,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中的视角转换“社会学的想象力”也是一种视角的转换。
这种视角的转换涉及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主观与客观等二元对立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涉及各学科间视角的转换等等。
如米尔斯所说:“因为这种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从政治学转移到心理学,从对一个简单家庭的考察转到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预算进行综合评估,从神学院转换到军事机构,从思考石油工业转换到研究当代诗歌。
社会学的想象力(共5篇)
社会学的想象力(共5篇)第一篇:社会学的想象力关于社会科学的思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读书报告邢天璐行政管理三班2010414239《社会学的想象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米尔斯告诉了我们现在社会科学应该如何发展以更好地担任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使命,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或者将来的研究者该具备哪些素质、该注意什么。
因此这本书不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专著,而是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米尔斯很犀利地揭露批判了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种研究偏向和社会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
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的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米尔斯不是为了写想象力而想象,而是把社会学的想象力放在社会科学这一大背景下思考。
《社会学想象力》是米尔斯针对他所处时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提出的“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术语。
米尔斯认为:确立社会科学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文化涵义,而这种社会科学的确立恰恰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
那么,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简而言之,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整体观和历史感的思维方式。
当然,它不只是当代文化范围内的心智品质之一,对它更广泛更巧妙地应用提供了一个前景:即在其理解力上,事实上,即人类理性本身将在人类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或许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所作的最有成果的区分是”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
这个区分是社会学想象力的基本工具,也是所有社会科学经典研究的一个特征。
读《社会学的想象力》
读《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这本著作教授了我如何做研究,如何看书,也让我了解如何做笔记。
米尔斯在卷首就告诉我们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的全貌。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从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个人化的方面的能力。
他接下来讲到,对准备研究的对象要考虑的问题,我将其总结为:所处的社会结构状况;该社会的历史定位;对社会中人的研究。
把握好这三点,才能全面、清晰的把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米尔斯以9章的篇幅讲解如何才能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
他用了正反两种方法,即批判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良风气,避免类似的错误和建构良好的研究风气,提供发挥社会学想象力的平台。
他批判宏大的理论――沉迷于“理论”的高度形式主义中,用一些其他人看上去奇怪的方式组合、分解概念,把对概念的分解和无休止的重新组合作为这样的形式主义努力的中心,而这些概念本身非常隐晦。
他批判抽象经验主义――以方法论自居,只是花费大量精力完善调查方法和技巧,忽视社会调查本身;并且遵循一套死板严格的机械步骤,试图把社会调查的每一步都标准化、合理化;对人的研究通常是集体性的和系统性的。
他批判自由主义实用性――狭隘地研究小规模的环境,希望能“逐步建立”对更大规模结构的理解。
批判新的非自由主义实用性――关注与公众论题不相关的次要问题造成社会科学的琐碎不堪的局面。
从《宏大理论》到《科学哲学》这5章的内容在实质上是交错相连的。
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共享一种学术上的‘双方垄断’、支配性的研究风格”;抽象经验主义体现科层制的发展、为科层组织所用;抽象经验主义学术特征――科学哲学”;新的非自由主义实用性直接助长了科层组织气焰。
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这5个章节篇幅的“批判”部分和“建构”性内涵部分。
1.宏大理论米尔斯通过将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中部分内容转化为通俗、简洁语言的形式,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宏大理论家的观点展开批评。
社会学的想像力2
• 所以,具有社会学想像力旳人能够看清更广
阔旳历史舞台,发觉当代社会旳构架,经过 这种想像力,个体性旳焦急不安就被体现为 明确旳社会性困扰,公众再不漠然,而是参 加到这么旳公共论题中。
• 首先,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旳东
西。作为日常社会活动旳一部分,咖啡还具 有象征价值。有时候,与喝咖啡有关旳仪式 比喝(消费活动)更为主要。
• 第五,喝一杯咖啡旳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和
经济发展史。与人们熟悉旳茶、香蕉、土豆 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也只是 18世纪晚期后来旳事。虽然咖啡源于中东, 西方人对咖啡旳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 旳,那么西方人究竟怎样看待咖啡?过去和 今日旳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旳 发展有着怎样旳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感爱 好旳问题。
• 第四,正因为如此,咖啡也变成了一种政治。
因为咖啡旳种植已经十分普及,已变得“品 牌化”,而喝什么样旳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 对生活方式旳选择,譬如纯天然旳咖啡、无 咖啡因旳咖啡和“公平贸易”咖啡等等。能 够到特色咖啡厅,也能够到“星巴克”连锁 店。喝咖啡旳人们可联合抵制来自某些国家 旳咖啡。对于这么旳现象,社会学家也有爱 好,譬如全球化让人们关注遥远旳事物。怎 样产生对新事物旳认知?
•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种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
列复杂旳社会与经济关系中。咖啡生产地大多 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某些富裕国 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旳最有 价值旳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旳外汇起源。咖 啡旳生产、加工、运送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 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旳交往提供了机会。 因为当代社会没有一种社会能够置身于桃花源 中,研究这种全球化旳贸易,也是社会学旳一 项主要任务。
社会学旳想像力
社会学想象力:共情超然的心智品质——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解读
社会学想象力:共情超然的心智品质——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解读常雅慧【摘要】社会学想象力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首创的概念。
社会学想象力可概括为"共情",即一种超然的心智品质、视角转换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它赋予人们实现"共情"的可能性,促发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转移。
社会学想象力的价值则体现为一种深刻的"洞察",要想对社会结构有敏锐的把握、清晰的认知与深刻的理解,就需要在复杂环境中捕捉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能力的实现,正是社会学想象力的价值。
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塑"需要经历常规的艰难训练,如建立多元的社会科学理论模型和解释范式,以谨慎的态度将生活经验融入学术研究等。
【期刊名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共情;洞察;重塑【作者】常雅慧【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3社会学想象力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一书中首创的社会学概念。
20世纪50年代,面对学术研究的日益格式化、标准化及学术视野的平面化、学术生活的科层制化,米尔斯以犀利流畅的笔锋、敏锐深刻的洞察,对结构功能主义、抽象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科层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在抽象、僵化而脱离社会现实的研究氛围中,米尔斯呼吁社会学家应具备一种心智品质——社会学想象力,他的这一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如清风般扫除了学术的陈规与思维的隋性,突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平面化维度。
正如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样,现在的我们同样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困扰,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处于模糊、变异的时刻,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使社会结构郁结了焦虑与犹疑,并传导到每个社会的个体。
如何解决这种焦虑,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可以从混沌与不安中拯救现代人。
因此,即便是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这部经久不衰的西方社会学经典进行再解读,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社 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社会学的想象力》。
这书啊,初读的时候觉得有点深奥,可细细琢磨,还真挺有滋味。
书里提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个概念,让我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周末,我去菜市场买菜。
菜市场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
我走进菜市场,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就像一场杂乱但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乐。
我先来到了一个蔬菜摊前,摊主是一位大妈,脸上带着常年劳作留下的风霜,但眼神里透着精明和热情。
“姑娘,来点啥菜?这青菜都是早上刚摘的,新鲜着呢!”大妈一边熟练地摆弄着菜,一边跟我搭话。
我看了看那青菜,确实水灵灵的,就问:“大妈,这青菜怎么卖呀?”“两块五一斤,你看多嫩呀!”大妈笑着回答。
我心里估摸了一下,觉得价格还算公道,就说:“那给我来一斤吧。
”大妈手脚麻利地称好青菜递给我,我付了钱继续往前走。
接着,我又来到了一个卖肉的摊位前。
摊主是个大叔,系着一条油腻腻的围裙,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
“老板,这猪肉多少钱一斤?”我问道。
大叔抬头看了我一眼,说:“十五块一斤,这可是上好的五花肉,做红烧肉最合适。
”我犹豫了一下,说:“能不能便宜点呀?”大叔摇摇头,说:“姑娘,这价格已经很实在了,我这也是小本生意,赚不了几个钱。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买一些。
大叔熟练地切下一块肉,上秤一称,说道:“三斤二两,算你三斤,一共四十五块。
”买完肉,我又在菜市场里转了转,看到了卖水果的、卖水产的、卖调料的……每个摊位前都围着不同的人,有的在精心挑选,有的在和摊主争论价格,有的在和熟人聊天。
在这小小的菜市场里,我看到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需求。
大妈为了卖出自己的青菜,努力夸赞着菜的新鲜;大叔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意,坚持着价格不肯让步。
而我,作为一个消费者,在权衡着价格和质量,试图用有限的钱买到满意的东西。
这看似平凡的场景,不正是社会学所关注的吗?每个人在这个小小的社会空间里,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行为,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的想象力
20.1社会学的想象力*现在,人们经常觉得他们的私人生活充满了一系列陷阱。
他们感到在日常的世界中,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扰,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相当正确的:普通人所直接了解及努力完成之事总是由他个人生活的轨道界定;他们的视野和权力要受工作、家庭与邻里的具体背景的限制;处于其他环境时,他们则成了旁观者,间接感受他人。
他们对超越其切身所处环境的进取心与威胁越了解——不管这种认识多模糊——就觉得似乎陷得更深。
造成这种跌入陷阱的感觉的,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的结构中出现的似乎非个人性的变化。
当代历史的事实同时也是每个男人与女人成功或失败的故事。
当一个社会完成了工业化,农民会变成工人,封建地主会被清除或是变成商人。
随着阶级的上升或下降,人们或是找到工作或是被解雇;随着投资率的起伏,人们或是发财或是破产。
当战争爆发,保险销售商成了火箭发射员,商店职员成了雷达控制员,妻子们独守空房,孩子们在没有父亲照料的环境成长。
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
然而,人们一般不是根据历史的变迁与制度的冲突来确定他们所遭受的困扰。
他们一般不将自己所享受的幸福生活归因于他们所处社会的大规模起伏变动。
因为他们对自身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潮流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几乎一无所知,普通人往往不知道这种联系对于他们将要变成的那种类型的人,对于他们或许要参与其中的构建历史的过程意味着什么。
那些对领会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生活与历史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心智方面的品质,他们并不具备。
他们不能通过诸如控制通常在其身后发生的结构性变迁的方式,处理好那些个人的困扰。
这当然不足为奇。
有哪一个时代,会有这么多的人以这么快的速度去面临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其他社会中的男男女女一样,美国人也不了解这种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历史事实在迅速地变为“仅仅是历史而已”。
现在,影响每个人的历史是世界历史。
站在这个时代舞台上,在一代人中,有六分之一的人从封建的、落后的状态进入到现代的、先进的而又令人惊惧的状态。
《社会学的想象力》精彩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精彩读书笔记《社会学的想象力》精彩读书笔记导语:无论社会学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足够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精彩读书笔记一读完《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我认为该书的主旨就是呼吁社会科学家都应该培养并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能力,此书不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专著,而是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米尔斯很犀利地揭露批判了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种研究偏向和社会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强调“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
那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在文中一开始米尔斯就有说明,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论,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社会学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之间的联系。
因为这种想象力是一种视觉转换的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涵盖从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个人化的方面,并观察二者间的联系。
本书大概可以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二至六章是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趋势的批判,第七至十章分别论述了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注意人类的多样性、历史的运用,以对理性与自由的关注为核心,履行好公共职责和政治意义,米尔斯批判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良风气,避免类似的错误和建构良好的研究风气,提供发挥社会学想象力的平台。
1.宏大理论在宏大理论这一章节中,米尔斯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一书为例,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宏大理论家的的观点展开了无情的批判,他将《社会系统》一书归为:50%的晦涩用词、40%众所周知的教书社会学和10%留给读者去进行经验调查的部分。
米尔斯认为宏大理论在句法学上浑浑噩噩,对语义学一也茫然无知,而且只是呆板的局限于高层次的抽象,缺乏系统性的定义问题并解决问题,往往更像是枯燥无味的概念游戏。
因此,米尔斯认为,轻松而有条不紊的在不同抽象层次间穿梭的能力,是一位富有想象了和系统性的思想家的显著标志。
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社会学著作(表格版)
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社会学著作(表格版)1997年,455位国际社会学协会的成员每人投票选出5本20世纪出版的对自己最有影响的社会学著作,最终共有978本社会学著作上榜,其中有100本著作被4位以上的人提到。
被提到最多的著作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2012年10月,社会学吧将该列表翻译成中文,并发表在微博上,获得几千转发量。
现在我们重新勘订几处错误,并增加作者生卒年份、及中文版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1、Weber, Max:Economy and Society作者:马克斯·韦伯(1864-1920)中文名:《经济与社会》中文版信息:上海人民出版社,阎克文译版,2010/2020商务印书馆,林荣远译版,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杭聪编译简版,20082、Mills, Charles Wright: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作者:查尔斯·赖特·米尔斯(1916-1962)中文名:《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文版信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康译版,201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陈强、张永强译版,2012/20163、Merton, Robert K.: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作者:罗伯特·默顿(1910-2003)中文名:《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中文版信息:译林出版社,康少杰、齐心译,2006/20154、Weber, M.: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作者:马克斯·韦伯(1864-1920)中文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文版信息:上海人民出版社,阎克文译版,2010/2018译林出版社,林南译版,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苏国勋等译版,201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惠美、康乐译版,2010上海三联书店,康乐、简惠美译版,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奇炎、陈婧译版,2012此书还有更多版本,不一一列举。
《社会学的想象力》书评
C.W. Mill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extended review)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citations and quotes from Pelican Books 1970 Edition)Jim KemenyCopyrightThese papers are drafts only but may be cited or quoted. They may be downloaded for personal use but they may not be reproduced or published elsewhere electronically or otherwise without the express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In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Mills captured - and was himself part of - the spirit of renewal and discovery that was beginning to infect sociologists and that was itself part of an age of optimism, of full employment and rising prosperity. The book was one of the key forerunners of one of the discipline’s most expansive and inventive eras. I read this book for the first time as an undergraduate in 1962, the year of Mills’ death. It summed up for me much of what was wrong with 1950s sociology and staked out a way forward that I found exciting and challenging and forty years after its first publication it still has the power to move.It is difficult to convey the impact this book had on a whole generation of sociologists. Every chapter had an important message and each chapter became formative of one or another sociological issue that later became central concerns. In general terms, the book eschewed the fiction of detached objectivity that coloured so much sociology at the time. Mills had a mission and his writing often expresses anger, sometimes - as in Listen Yankee - even fury. From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many sociologists learned that an interest in sociology is powerfully driven by being involved with the social world and not trying to stay aloof from it. Mills based much of his arguments on critiques of what he saw as negative trends in sociology at that time. Sometimes these could be overdrawn and laboured. At other times they could be insightful and challenging. But Mills’ engagement with, and involvement in, the issues of society was unquestionable. And he avoided the temptation to dress his arguments in pretentious sociological jargon.The book opens by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troubles of milieu” and ”the public issues of social structure” (p.14). This was the first clear formulation of what later became known as the micro-macro distinction in sociology. This was, of course, to become a key issue in sociological theory during the late 1970s and the 1980s through he work of Norbert Elias, TonyGiddens, Randall Collins, Michel Foucault and others. Mills not only made the distinction two decades earlier but began the work of linking the two levels to show how they related to one another.But Mill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evels was much less abstract and theoretical than those made by the distinguished member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ciologists. Mills was not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theoretical articulation of the levels. That was a task that Parsons had taken on with only limited success and that was only to be re-addressed in a major way some twenty years after Mills. He was, rather, concerned to keep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evels both concrete and policy-relevant and using the distinction to address key social issues.For Mills the abilit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and large scale social organisation and to shift perspective from one to the other without losing sight of either, was the key to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As he put it: ”No social study that does not come back to the problems of biography, of history, and of their intersections within society, has completed its intellectual journey” (p.12) and:”[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s the capacity to shift from one perspective to another - from thepolitical to the psychological; from examination of a single family to comparative assesment of thenational budgets of the world; from the theological school to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fromconsiderations of an oil industry to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poetry. It is the capacity to range from the most impersonal and remote transformations to the most intimate features of the human self - and to se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p.13-14)One of Mills’ key concerns in relating personal troubles and public issues was the ways in which the former became translated into the latter. For Mill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comprised in large part the ability to show how personal milieux translated into large-scale social structures and societal issues, or as he put it:”Issues have to do with matters that transcend these local environment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range of his inner life. They have to do with the organization of many such milieux into the institutiuons of ahistorical society as a whole, with the ways in which various milieux overlap and interpenetrate to form the larger structur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life.” (p.15)Mills saw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issues out of personal troubles as a key area of conflict and disagreement in society, a view not developed significantly further until interactionist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roblems we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70s.Mills’ starting point was a critique of some of the main tendencies in early post-war sociology. He showed, in the two chapters that follow the introductorychapter - entitled ”Grand Theory” and ”Abstracted Empiricism” - how sociology had tended to polarise into, on the one hand, theorising removed from social issu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detailed empirical studies that become so buried in examining the minutiae of personal milieux as to lose sight of the wider social context.Mills’ treatment of Grand Theory concentrated in part on a critique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During the 1950s, Parsonian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had become widely established in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Mills focused his critique of Grand Theory on the work of Parsons himself. He did so by first quoting large meandering extracts and then translating them into a few trenchant phrases. But Mills was mostly critical of the way Grand Theory abstracted social structure out of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nd attempted to devise universal social laws that could be seen to govern all societies.The chapter on abstracted empiricism criticises much empirical work for neglecting the wi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society. Empiricism thereby becomes, paradoxically, ”abstract”. The views expressed in, for example, an opinion survey, become detached and free-floating empirical”facts” which can only be understood as the attitudinal residues of individual behaviour that has been ripped out of its social context. Mills uses the writing of Lazarsfeld to illustrate this. Symbolic interactionists, with their focus on taking the actor's definition and conducting in situ research, and more generally qualitative sociology, would develop these embryonic ideas in the 60s and 70s and beyond.Mills argued in both these chapters that sociology needs to avoid the extremes of Grand Theory and Abstracted Empiricism and develop a broader view that anchors analysis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tudies of culture. In this, he comes close to Merton’s appeal for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 albeit expressed in a different way and with different emphases. In the next chapter, Mills argues for the inevitability of adopting moral positions: that values are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ological work. This was a theme that was to be taken up several years later by others, such as Alvin Gouldner, Irving Horowitz and Howard Becker and the emergence of critical sociology. He also criticises the tendency for sociologists to abdicate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engage in contract research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businesses, government and other interests irrespective of sociologists own moral posi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n intellectual craft. This is developed further in the next chapter, ”the Bureaucratic Ethos” where Mills criticises thenarrow technical and administrative nature of much large-scale research and its tendency to lose touch with the larger issues.Most of the remainder of the book develops what Mills regarded as the main task of developing a relevant but intellectually-rigorous sociology. In the chapter entitled ”The Human Variety” he argues that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eds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people in all their variety and in thei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 the modern Chinese peasant, the mediaeval knight, the Australian aborigine, the big city dweller and so on (p.148). The aim i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micro mileux of people and their personal troubl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istorical periods and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issues. For Mills there are a number of key ingredients to achieving this. These include the ability to shift perspective from micro to macro (milieux to wider social structures), an ability to identify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forces and keep these apart from one’s own values, a concern with power and its exercise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and 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epctive. Mills placed a strong emphasis on comparative studies that were historically-anchored but that at the same time strove to understood milieux.It was this breadth that caught the imagination of a generation of sociologists, together with Mills’commitment and enthusiasm. Mills was interested in everything from social psychology (on which he wrote a book together with Hans Gerth) to large-scale historical changes. His approach was therefore anchored in the individual and her milieu yet contexted in large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events that formed them. enhanced by 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at gave an important place to power and the state.But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chapter of the book is the appendix: "On Intellectual Craftsmanship”. In this, Mills conveys the sense of discovery and excitement that accompany the research process. He argues that sociological research is not an exact science but rather a craft in which a number of skills need to be deployed. He argues that the researcher’s personal life is an important mirror to enhancing research.He goes on to make a number of very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how research can be made self-reflexive, using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n a two-step process. The first is using files of notes on books read (to both record the contents and reflect on them). Mills illustrates how this can be done with concrete examples from his own notes on Mosca. He then shows how such voluminous files can be drawn on to first explore then develop concepts and ideas to be taken further, using index cards containing ideas and cross-referencing between books,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ories, concepts, ideas etc. Again, Mills illustrates thiswith his own reseach on elites, showing how he explored a range of ideas, experimenting with a number of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approaches, drawing on his files of notes and developing them.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can be stimulated by rearranging the files and index cards in order to relate concepts and approaches in novel and unusual ways. This can lead to new classifications, polar types, reviews of previous books in a new light, and other innovative mental experimentations. In the pre-computer age that Mills was part of this involved using filing cards, but the technique is of course even more powerful using data technology.The sense of adventure, enthusiasm and inventiveness Mills was able to convey for the maximum exercise of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together with his moral and political commitment, his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his concern with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dividual life-world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generation of sociologists who were students of his work.。
社会学的想象力 英文版
社会学的想象力英文版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written by C. Wright Mills, is a classic work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y. The concept of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se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larger social forces.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go beyond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understand the broa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situated.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allows individuals to understand that their private troubles are often connected to public issues. It enables people to see how social structures, institutions, and historical forces shape their lives and the lives of others. By using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ndividuals can critically analyze and question the taken-for-granted assumptions about society and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larger social forces on their personal lives.Furthermore,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think beyond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and consider the broader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factors that influence society. It allow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various social phenomena and how they are shap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tructural factors.In summary,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as discussed in C. Wright Mills' work, is about the ability to connect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larger social forces, critically analyze social issues, and understand the broader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in which individuals are situated. It is a key concept in sociology tha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think beyond their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consider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s and historical forces on their lives and the lives of others.。
《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读后感在看《社会学的想像力》之前让我过了一遍《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郑杭生主编)是个幸运的意外,想要对某一门学科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的最快途径莫过于找一本不错的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该学科的概论性质书籍来看一遍。
若非如此,就算我对米尔斯的观点十分赞赏,但是收效可能不会这么大。
当时看《社会学概论新修》的时候曾经想写一篇文章来讨论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研究什么、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只是那时候思绪混乱下笔无物,便知道自己功力差太远,只好老老实实看书。
读罢《社会学的想像力》,顿觉可以借着米尔斯的观点将这些问题稍作整理。
《社会学概论新修》对于社会学的定义是如下: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这个是社会运行论的观点,偏应用性。
相比之下,《社会学的想像力》中对社会学的研究比较偏向描述性,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中人与社会的结构特性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关于社会学是什么以及研究什么的观点有许多,目前我将之概括为描述性和应用性,即客观地描述社会结构社会现象或是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从《社会学的想像力》的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对当时的社会学研究(米尔斯的这本书成书于20世纪中叶)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介绍分析和批判。
第二章中的宏大理论可以翻译为概念崇拜或是术语滥用,代表人物帕森斯,代表作《社会系统》,宏大理论的具体表现是试图用符号、概念、术语打造一个可以作为基本模型存在并且适用于任何一种社会分析的社会模型。
在该书的第七章中,米尔斯通过对人类多样性的论述间接再次批判了该理论。
宏大理论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哲学中关于本体的一种说法,世界本体如一面镜子,所有的科学、文化、制度、理念不过是因为人的不同而成的镜面反射折射。
本体藏在镜面之后,难以一窥全貌。
因此我想,宏大理论研究的结果,大概是把一个未知的未能窥得全貌的东西通过“定义”这么一种手段变成了已知。
社会学想象力
我读《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前言米尔斯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
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
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相继发表有《性格与社会结构》、《权力精英》等,《社会学的想象力》则被视为主要代表作。
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
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社会学的想象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二、本书的内容在本书“前景”的第一章中,米尔斯揭示了人们时刻感到社会生活中的陷阱,而为了要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全貌,人们需要一种心智的品质,他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接着米尔斯以9章的篇幅讲解如何才能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
他用了正反两种方法,即批判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良风气,避免类似的错误和建构良好的研究风气,提供发挥社会学想象力的平台。
第二到六章,米尔斯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
第二章——宏大理论。
米尔斯对宏大理论的代表人物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作了精细的分析,通过引用原著里面的话和转述再解释其思想,他提出并证明宏大理论家们构建的概念王国排除了人类社会的许多结构性方面,也排除了被人们长期以来正确认识为理解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方面,宏大理论的面具是用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替代了轻松自由的想象力,企图迷惑读者,从而构造一个不切实际的概念王国,而强大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则可以避免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缺陷。
他告诫我们形成系统性思考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心智习惯,否则易导致对概念的盲目崇拜。
第三章——抽象经验主义。
抽象经验主义就是对一种过于强调在具体细节上进行"科学方法"的痴迷——对方法的关注超过了对社会研究本身的关注,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反而被忽略了。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相关推荐《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范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1初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社会学的名著,“不明白,混乱,沉闷,”充斥着我的脑海,慢慢开始品读一回,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读完以后,我感叹作者的内容翔实,思路清晰,临界深度。
虽然我对于这些例证的研究相当不足,不过其中的关键、哲学的见解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的多样性。
我很佩服作者用延伸的思维观察到了人类主体的多样性,不同学科,不同重点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由于我的职业也涉及到教育,所以对于治学我也很敏感。
米尔斯的总结简易而独特,他列举了的七种方式刺激社会学想像力的方法堪称经典,也同时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于文章我也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
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凭什么就断定我们的时代是焦虑和冷漠的?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人偶尔的心情?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基础描述,这样的写作容易引发读者尖锐的批评,我觉得这是一点作者不够高明的地方。
不过,细微的瑕疵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够单纯因为一点瑕疵全盘否定《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意义。
《社会学的想象力》之中还是有很大内容,我们还需要慢慢揣摩,我希望更多的读者欣赏这部作品。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2“他是激进传统的激进纠偏者,是对社会学课程满腹牢骚的社会学家,是屡屡质疑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是既倡导个体手艺也呼吁民众行动的辩护士,是深怀绝望的乐观主义者,是充满干劲的悲观主义者。
”吉特林的'这段话或许是对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很好刻画。
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米尔斯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或许《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人了解。
半个多世纪以来,米尔斯的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名声在外,甚至成为一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入门必读书目,但或许正如本书中文新版译者李康老师所说,“它不是面向大一新生,而是面向所有打算回顾一下自己或长或短、有深有浅、间喜间悲的社会学生涯的学人。
《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作者简介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
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1)、《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
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二、全书概述《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
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
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
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
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
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建议。
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社会学的想象力》(李康翻译版)讲解人:葛鹏地点: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一、作者简介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
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至逝世。
C·赖特·米尔斯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
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被视为其主要代表作。
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也被认为是权威译本。
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主要译著和著作有:《韦伯社会学文选》(与格斯合译,1946)、《性格与社会结构》(与格斯合著,1953)、《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
二、本书结构第一章承诺,米尔斯通过承诺这一章,引出社会学的想像力这一概念,并结合现实对它作了详细解释,阐述了它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到六章分别是····,这几章是米尔斯所要重点论述的几种久而成习的偏向。
我也是重点讲述这几章。
最后第七到第十章以及附论治学之道。
米尔斯借助社会学的想像力的观点和思想,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关于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以及政治、治学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更为深入详尽的阐述出了社会学的想像力的内在本质及应用。
我们先来看第一章,承诺。
三承诺(一)社会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因为我们没有社会学基础,所以要想知道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首先就得明白什么是社会学。
按照学者观点,社会学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简要的说,社会学就是研究人的行为或者行为轨迹的学科。
那么,什么是想象力,米尔斯说,想象力就是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种视角的能力。
比如说政治-心理,单个家庭-全球各国,神学院-军事机构,石油工业-当代诗坛。
(p7)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群体·····米尔斯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通过他的表述,我把社会学的想象力归纳为,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够有助于我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我们自己又会遭遇什么的心智品质。
也就是说,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
米尔斯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是建立在个人学术经验基础上的一个洞察社会的能力,这种心智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积累与重复,对自我学术档案的更新从而提升学术能力。
任何试图跳过这个步骤而获得这种心智品质的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学术研究与其他的生活形态不同,获得它的捷径只能来自于踏实与努力。
以吸烟为例:想到吸烟,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下内容吸烟可以提神,能够刺激大脑,许多人吸烟也是为了这一目的。
但同时吸烟也有害健康。
我们这时候可以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还有人却乐此不疲?吸烟为何有害健康,怎么有害健康?这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尼古丁,丙酮等物质。
吸烟有时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穷人与富人抽的烟的档次不一样。
吸一支烟或者买一包烟就等于卷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再联想到香烟是如何从烟草,到烤制成型到进入市场以及最后的进入消费者口中变成一团烟雾的问题。
然后我们也可以拓展到烟草。
比如烟草的生长环境与生长条件,主要产自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的烟好哪些地方的烟坏。
这时候又可以牵扯到到了西方曾经对于南美和非洲的殖民,黑奴等等一系列问题。
利用米尔斯的视角,像吸烟这样的一件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却牵涉了如此多的社会问题。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作用就是练就我们这样思考的能力。
(二)社会学想象力有何作用?那么,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那么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有什么实际作用?有助于我们思考生命与内在生涯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在陷于混沌时,考虑为什么我们常常对自己所处的位置产生虚假意识。
(P4);社会学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中的关联(这一点也是社会学的任务和承诺p5);有助于把握时事进展,理解自身在遭遇什么,并把这种遭遇视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这也体现了一种一种豁达的人生观);有助于我们把自己当做一个社会的旁观者,深刻认识到各种社会之间,一个社会里的各种群体,各个阶层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认识到历史所具有的转型力量;有助于我们通过冷静的反思和敏锐的感受,认识到社会科学的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p8)社会学想象力也有助于我们培养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种视角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最私人化、最直接的个人转换到最不私人化的社会变迁,(也就是米尔斯在后文提到的把个人议题上升为公众议题)。
通过这一视角的转换过程我们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充分认识。
(也就是做到全方位认识整个社会)(p7)社会学想象力还提供给我们一个教益:个体若想理解个人体验,估测自己命运,得把自己定位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若想知道生活中存在哪些机会,得去了解其他与自己境遇相同的社会个体的生活机会,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结果却是甜蜜的。
(三)马克思、韦伯等人三类问题在米尔斯看来,经典社会学家如马克思、韦伯等人就非常好地运用了这种能力,他们在进行社会研究时提出了三类问题,这三类问题在本书第6页,由于篇幅比较多我就不引述了,你们可以自己看看。
我在这里只是总结一下三类术语大体表达的内容(P6),第一类从整体视角考虑结构要素组成以及这些要素之间有何关联,;第二类从历史视角提到当时社会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位置,以及这种现实有什么意义;第三类问题从个体的历史分析角度讲到某个时代中占主流的人的类型及其被历史塑造的过程。
米尔斯所尝试建构的社会学想象力就包含了这三类问题的特质。
可以看出,米尔斯对于马克思等经典社会学家所做出的社会分析都是非常赞赏的。
在他们的著作中,包含着一种被米尔斯称为“社会学想象力”的特质。
而倡导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心,就在于做社会研究时要像这些经典社会学家一样游弋于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人、现在与过去之间。
因此,社会学的想象力并不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只是米尔斯在研究经典社会学家的研究风格时提出的一个倡导性意见,这个意见大体包括以下几点:(1)研究社会现象要运用历史的视角,要把社会现象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对历史的运用)(2)做论文时切忌玩弄概念,脱离现实,使用无实际意义的术语;(批判宏大理论)(3)社会研究切忌把研究过程当作机械的、一成不变的过程;(批判抽象经验主义)(4)社会研究不宜有科层制力量介入;(批判科层制)(5)社会研究要注意人类多样性;(要有人文情怀)四宏大理论(一)什么是宏大理论按照米尔斯的表述,宏大理论是指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
(p34)米尔斯对宏大理论是持一种批判态度。
他选取了帕森斯著作《社会系统》作为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象。
米尔斯分别从《社会系统》一书中节选了三段原文,(p33/37/41)而后根据有实质内容词语间的联系,尝试梳理帕森斯有实质内容的陈述。
从原文和转述的对比中,米尔斯说他可以利用更为简洁的话语对文章的核心思想进行转述,实质上他也做到了,而且可以看出他的逻辑比帕森斯的也更为清晰。
米尔斯认为在帕森斯的作品中,语句抽象难以理解,理论脱离现实,使用的术语含义含糊不清,东拉西扯。
(所谓的骂人不带脏话)他可以把555页的《社会系统》转述为150页左右。
帕森斯只是众多宏大理论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米尔斯的批判矛头真正指向是一种宏大理论。
他认为宏大理论家在治学上的华而不实,没有多少干货。
正如米尔斯在章节最后引用的一句西班牙谚语“许多人洗起牌来好花哨,玩起牌来太糟糕。
”形象地批判了许多宏大理论家的理论特点。
(二)宏大理论有何特点米尔斯认为宏大理论是对概念的盲目崇用宏大理论的术语来讨论任何实质问题,几乎都得不到清晰的陈述。
更糟糕的一点是:那些宏大理论家的的陈述不仅老是被一些语义笼统的词语弄的含混不清。
关键是他们的陈述里面还负载着立场批判。
我估计是怕自己的观点说得太明白结果会遭来一些连自己都无法解释的不利指责吧。
(今天这种现象也是广为存在,且先不说那些写书的大家,我自己有时候也是一个宏大理论者。
就像我曾经司考或者考研的时候,答那些主观题我一般会尽量往抽象的去写,觉得写得越宏观越抽象阅卷老师越难读懂,也就觉得我的答案越高大上给我打的分也就越高,事实证明,貌似是这个道理)。
在米尔斯看来,宏大理论并没有做到对社会中实质性问题的研究,其研究反而走向了形式主义化的科层制意识形态。
宏大理论家总是热衷于建构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社会模型,即便是在字与句之间的斟酌上也总是偏爱于使用那些复杂、繁琐、生涩的词汇。
这种过于一般化的思考模式和用词的极其复杂性严重影响了这些理论的可理解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最终很难被运用到现实中来。
总的来说,宏大理论家在构造概念王国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对事物的一般性概括,过于抽象而不能阐释清楚现实问题。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关注的是政治制度、历史背景在社会结构中如何影响普通人生活的问题,而不是试图去建立一个虚无的由概念组成的空中楼阁。
我们身边有关宏大理论的例子很多,比如说我读过一些书,内容生涩抽象,本来可以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但是作者偏偏要弄得复杂抽象。
(当然,这也许只是因为我自己的理论储备或者知识积累不够了)以分拆对应技巧为例分拆对应技巧是我当初复习司考的时候一个培训机构的老师教的一个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回答卷四的案例题。
大体就是把简单的表达故意用各种抽象词汇把句子弄的繁琐,看起来高大上,以扩充字数。
五抽象经验主义(一)宏大理论特点米尔斯对抽象经验主义也是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一样,也是“抓住研究过程中的某个关节不放,任其支配头脑。
两者都是在社会科学的任务面前的退缩。
”(p69)抽象经验主义者有其自身特点:他们“抱守认识论上的教条,系统性地采取非历史、非比较的视野。
他们探讨小范围的区域,偏向于心理主义。
他们无论是界定自己的问题,还是说明自己的微观发现,都不会对历史性社会结构的基本观念有任何切实的运用。
”(p95-96)抽象经验主义者对方法的关注超过了研究的本身,忽略了所研究问题本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