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师道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每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重点词汇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掌握。
4. 观点阐述:阐述文中的重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说》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的每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重点词汇解释: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掌握。
5. 观点阐述:阐述文中的重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师道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观点。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课文。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师道的现代意义的心得体会。
3. 让学生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观点。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和问题。
3. 检查学生的作业,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应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师说》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师说》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师道的文章,扩展他们的视野。
2. 让学生参观学校或社会上的名师课堂,亲身感受师道的实践。
3. 组织一次关于师道的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实践师道。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领会文中倡导的从师之道。
3、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如“师”“道”“之”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韩愈倡导的从师的标准和意义。
2、难点(1)领会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并能联系现实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语气和情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以“尊师重道”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中老师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文。
(2)简单介绍韩愈及其写作《师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讲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之”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文意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段: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对比,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四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对《师说》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师说》中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关于尊师重道的短视频开始,引发学生对《师说》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章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师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旨。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师说》中的观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师重道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写作: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尊师重道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如《论语》中有关教育的章节,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理念。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师生互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尊师重道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师说》原文及注释版本,方便学生查阅和理解。
2. 教学视频:关于尊师重道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导入。
3. 参考资料: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文献,供学生拓展阅读。
《师说》教案完美版
《师说》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古代儒家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师说》;(2)学会分析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教师的尊重和敬意;(2)理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3)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师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理解古代儒家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文中某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师说》的背景和作者;(2)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师说》,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师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分析古代儒家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3)解读文中的一些比喻和隐喻。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翻译《师说》中的重点句子;(2)选取一些与师生关系相关的现代文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师说》全文;2. 整理并熟记《师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 写一篇关于师生关系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
五、课后反思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师说》的主旨,认识到师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师说》全文讲解。
2.师道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3.师道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批判性思维训练。
5.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师道观念的兴趣。
2.讲解《师说》全文:逐句解读,分析重点词语,解释疑难句段,使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3.师道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师道观念的起源,阐述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使学生了解师道观念的丰富内涵。
4.师道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现实生活中师道观念的体现,引导学生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5.批判性思维训练:针对《师说》中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创新师道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道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师重道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师说》全文,分析重点词语,解释疑难句段。
2.讨论法:针对师道观念的起源、发展、现实应用等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尊师重道的实际意义。
4.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师道观念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师道观念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师说》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思考题回答:评估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训练环节的表现,检查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师说公开课教案范文
师说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师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论证中的巧妙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师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3)分析作者在论证中的巧妙运用。
(4)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及其作品《师说》。
(2)提问:同学们对师生关系有什么看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对比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师生观。
(2)学生分享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师说》。
2. 写一篇关于正确师生观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解读《师说》的内容,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评价文章中的修辞技巧。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正确的师生观。
(2)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2023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师说优秀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__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__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师说.公开课doc
师说韩愈教学目的:1 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3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4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检查: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翻译下列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二、讲读第二段1、学生自由朗读,自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分组讨论学生翻译,学生质疑3、分层4、说层意板书结果┌今昔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贵践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5、小结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6、深入探究: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古之圣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三、背诵本段学生自由背诵四、抽查小测解释加点的字:耻学于师圣益圣从师师之五、拓展探讨:自由阐述你的从师观写一个小片段高一语文组公开课教案执教人:王永超2007.09.01。
《师说》公开课教案(付卫平)
《师说》公开课教案(付卫平)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提到的关于教育和学习的观点和思想。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和学习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介绍《师说》的作者付卫平及其背景。
分析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和观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教育和学习的认识和经历。
引出《师说》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课文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3.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对话和场景。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和分享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第五章:总结和反思5.1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强调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和尊重。
5.2 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对教育和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和热爱。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讨论和分享等。
关注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第七章:家庭作业7.1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师说》的读后感,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韩愈及其文学主张,理解本文论述的从师学习的道理。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体会其逻辑性和说服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师、道、传、惑、贻”等,虚词“之、其、乎、所以”等,以及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2)理解文中论述的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2)理解韩愈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当时社会不从师风气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关于古代从师学习的小故事,如孔子向老子请教,引出“从师”的话题)同学们,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从师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经典之作——《师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韩愈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来批判这种风气,弘扬从师的风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分组合作,逐段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师说公开课教案范文
师说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师说”这篇文章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关于文章的问题。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对文章进行解读。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师说”这篇文章的文本材料,并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准备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解读和讲解。
3. 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以便进行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的重要性和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重点解释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文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对文章进行解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对教师的尊重。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将“师说”这篇文章进行熟读,并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的短文,可以是感慨、心得或建议。
八、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价他们的参与和思考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评价他们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师说》公开课教案.docx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出示课题】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 )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1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2“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师说》公开课教案l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和思考。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师说》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师说》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说》的内容和观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实践法: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师说》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师说》的注解和解析,儒家思想的介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进行讲解。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师说》的题目,提出问题:“什么是师?为什么要尊师?”二、讲解《师说》(15分钟)1. 讲解《师说》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2. 逐句讲解文本,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3. 阐述《师说》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师的定义、师的重要性等。
三、讨论儒家思想(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儒家原则,讨论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阅读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其他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师说》中学到的阅读技巧,理解新文本。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文言文时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布置作业1. 熟读《师说》,理解其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和调整。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对比现代教育观念,探讨《师说》中的教育理念是否仍然适用。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师说》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师说》中的一些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师说》的文本。
2. 与《师说》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内容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进学解》、《原毁》等,加深对韩愈文学风格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如韩愈纪念馆等,增强对古代文学家的认识。
3. 开展古代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九、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师说》的理解和感悟。
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合作。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公开课教案《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文的重要概念和论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所倡导的求实、勤奋、谦虚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掌握本文运用实例、对比、归纳等论证方法,加深对论说文写作技巧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主旨2、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3、重要概念和论点解析4、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运用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求学与从师的关系,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2、背景介绍:介绍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目的。
3、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梳理出文章的发展脉络。
4、重点解析:选取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入解析,讲解其中的重要概念和论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5、论证方法讲解: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实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论证方法的应用。
6、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7、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回顾教学目标: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分析教学成效:分析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估教学成效。
3、总结教学经验: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要点1、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通过实例和对比论证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组织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
5、在课堂练习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1、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论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解决方法: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论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师说》课教案模板范文
《师说》优质课教案模板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让学生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通过翻译和解读,让学生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子。
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师德观念。
让学生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背景。
简要介绍《师说》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3 课文翻译: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引起学生对《师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中的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翻译,互相帮助和纠正。
3.4 课堂讲解:对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和解读。
对文中的论点和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和讲解。
3.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翻译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4.2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翻译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师说》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翻译。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作者背景。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或视频,辅助讲解和展示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观点。
《师说》公开课教案(含五篇)
《师说》公开课教案(含五篇)第一篇:《师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二、教学程序: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小黑板出示):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所以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或不焉()六艺经传()贻()谀()2、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吾从而师之答案:1、du fǒu zhuàn yí yú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从(他),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师:下面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读法。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第二个任务。
1、若时间充分则先让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若有疑难,先做上记号。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
师:时间到,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若时间紧则可省略自学的环节,直接提问:在预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回答,要让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而不能由老师直接告诉他们。
)3、若没有学生质疑问难则可由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译讲的预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评价。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方法是:先读原句,再点讲重点字词,最后把整句话译讲一下。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若有问题,喊其他同学回答。
对译讲过程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要给予提醒、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学目标】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3.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4.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1.梳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事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以《师说》为蓝本,学习议论文写作规范,为后阶段议论文写作服务。
2.引导学生人格发展,尊师重道,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想】串讲与研读相结合。
第一课时一.导入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 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于是,在一段段师生佳话中,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社会的进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该如何尊师重教,那些人又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韩愈的《师说》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二.预习检查句读( dòu)经传( zhuàn)或不焉( f ǒu)读书( dú)传道( chuán)不能( bù)老聃( dān)李蟠( pán)长幼( zhǎng )冉冉( r ǎn)潘婷( pān)苌弘( cháng )近谀( yú)庸知( yōng )贻笑大方( yí)须臾( yú)郯子( t án)甘之如饴( yí)其可怪也欤( yú)怡然自得( yí)三.背景介绍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
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
②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
③指目:手指而目视。
④牵引:拉拉扯扯状。
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四.作者简介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中唐古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 。
他的文章最受后人推崇,常和杜甫的诗相提并论;他的诗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追求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而且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 ,“惟陈言之务去” 。
他的论说文《原道》、《师说》、《谏佛骨表》、《进学解》,赠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叙述文《 <张中丞传 >后叙》,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传奇小说《毛颖传》等都是公认的名篇,对后代散文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韩愈的诗也有独特的成就。
他的诗吸收了杜甫诗中某些新的特点,把散文篇章结构用于诗歌写作,把少量的议论引进诗中,创造出“以议论为诗” “以赋为诗”的独特风格,但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
链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链接——“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五.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说”与“议”相比要随意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六.课后作业结合注释,译注全文,将不明白的地方圈画下来。
第二课时一.解读第 1 段古之学者必有。
..者,助性代,里指“人” 。
学者:即求学的人者,所以道受解惑也。
........⑴ 虚者:助性代代,放在主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气,表判断的气。
“⋯⋯者,⋯⋯也”是判断句的志。
所以 1 、表示“‥‥‥的原因”。
2 、表示“用来‥‥‥的西。
”⑵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
受:教授学。
受,通“授”,教授,授。
惑: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
之:代,代道理,知。
孰:,疑代。
惑:名,疑。
惑而不从,其惑也,不解矣。
...从:,跟随,追随。
:,作,成。
解:理解、解决。
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
....乎:介,在。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
:意,“以⋯⋯老”。
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学。
庸:副,表疑,,哪。
是故无无,无无少,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不分,。
之: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代方位,是的前置,里可成“⋯⋯地方”。
也:句末气,表判断。
【参考文】:古求学的人一定有老。
老是用来播道理,教授学,解疑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从学,那他于疑惑的,就始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而拜他;出生比我的人,他知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同跟从而拜他。
我学的是道理,哪里他年比我大是小呢?所以,不地位或低下,不年或年少,道理在的地方,也是老在的地方。
二.解读第 2 段道之不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矣!...道:从学的尚。
,,从学。
道:名,尚。
欲:,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矣,犹且从而焉。
.....出:,超出。
:多,形容。
焉:兼,相当于“于之”,向他。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而耻.学于。
下:低于,形容。
耻:意,“以⋯⋯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 ,名,圣明的人;后一个“圣”,形容,圣明。
愚:前一个“愚” ,名,愚昧的人;后一个“愚”,形容,愚昧。
其皆出于此乎?..其:气副,猜气,大概。
于:介,从。
其子,而教之;于其身也,耻焉,惑矣。
....其:前一个代,他的;后一个代,自己。
而:,表承关系,也可作目的关系。
惑:糊涂,形容。
彼童子之,授之其句者。
....之:代,代童子。
:学。
句:句中停的气所在。
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所的,的。
句之不知,惑之不解,或焉,或不焉。
...........句,惑:都是前置。
或:肯定性无定代,有的人。
小学而大,吾未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明:明智。
巫医.百工之人,不.相。
:(前)名,表示“⋯⋯的人”。
(后),学。
:“以⋯⋯耻”,意。
士大夫之族,曰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族:。
曰:称,。
云:,与者合在一起,表示“ 如此的法”。
:,就。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足羞,官盛近。
.....彼:代,当老的(或当学生的)。
道:学道德水平。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阿,奉承。
巫医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提及。
不,不屑提及。
及:赶得上。
其:代,种做法(或象)。
【参考文】:唉呀!从学的尚不流已很久了,(世)人要没有疑惑很哪!古代的圣人,他超一般人很了,尚且跟从老来向老教;在多人,他比圣人相差更了,却以向老学羞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最成圣人,愚人最成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个造成的吧?(众人)喜他的孩子,老教育孩子;于他自己呢,却以教老耻辱,糊涂啊!那孩子的老,教孩子,熟悉中句子的停,不是我的人授道理、解疑惑的老。
不能通句,有的孩子向老学;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常人却不向老求教。
小的方面拜学,大的方面却无弃学,我看不出他有什么明智的地方。
巫医及各行工匠,不以互相学羞耻。
士大夫人,如(彼此)称老或称学生等等,(一些人)就聚集一起嘲笑他。
那些嘲笑者,就:“某人与某人年相近,学修养差不多,(老)地位低,就足人羞愧;(老)官位高,就近乎媚。
”啊呀!从学的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一不屑一提,(但)在他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
道不是很奇怪的事!三.解读第 3、4 段孔子郯子、弘、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以⋯⋯,意。
徒:,。
:道德、学、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不必于弟子,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
.....:学和技。
攻:研究。
如是:像。
如,像;是,,。
而已:句末气,了。
古文,六皆通之。
不拘于,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李氏子蟠,年十七,好.........》以.之。
好:喜。
六:六,指《》、《》、《礼》、《》、《易》、《春秋〉。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表被,被;后一个也是介,从。
行:践行。
:送。
【参考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老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传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约束,向我请教。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