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4)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4)四、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成因李商隐爱情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作为封建晚唐社会,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
特别是朋党之争,使当时的很多才子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
而李商隐,作为这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陷入牛、李两党的旋涡,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
在创作风格上,李商隐力求克服前代诗人过于平直,不够凝练,缺乏艺术情韵的短处,刻意追求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
在具体诗篇中,往往表现为意境曲折,扑塑迷离,主题深远,显而不露。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仕途、爱情、名利总是十分矛盾而难以偏舍,性格又有些软弱不争,难以作出杀伐决断,这种性格使得李商隐容易沉迷于爱情,在爱情的巢垒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但这样又使得其无法展示才华,于是李商隐深感人生的难苦,“古来才命两相妨”,他总是处于迷茫、矛盾、痛苦中,李诗中给人的感受也是迷惑不清的,“迷”的成分十分重。
从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爱情是十分崇尚、珍重的,诗中的哀婉、凄怨的风格很可能是作者对于爱情的体悟与痴迷。
尤其是一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再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飘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诗是痛苦之后的沉淀。
在当时,文人才子受封建礼教禁,但也是不自觉的。
人们追求幸福和自由是矛盾、痛苦的,这种痛苦对于他们也是迷茫的,该诗给人也是一种迷茫的感受。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自由、爱情、幸福时也有一种犯罪感,对于封建礼教叛逆的犯罪感。
当不敢或不能追求时,他们又是痛苦的,所以感情丰富的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
在这种矛盾和痛苦之中,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无奈。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朦胧美的外在表现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象征性,这些特点被称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朦胧美是一种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李商隐的诗歌中常常有一些隐喻和暗示,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理解诗句中的隐含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中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感情只能在回忆中留存,现在已经失去了。
但是,诗句中的“追忆”和“惘然”都是比喻,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常常有一些模糊的场景和情境,这些模糊的元素为诗歌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一种模糊的场景,读者需要通过想象力去构建这个场景的细节和氛围。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朦胧美表现方式是通过音韵和语言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锦瑟》中的“清商遥记何年了,笙簧发声已三更”就是一种美妙的音韵表现,读者可以感受到音韵之美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中的朦胧美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这种朦胧美为李商隐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成为他
的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朦胧美而著称。
本文将从诗歌意境、语言表现、形式结构等方面探讨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常常是含蓄、暧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
比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仅仅是描述了离别时的情感,但却蕴含了春花凋落、生命短暂等意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朦胧感。
其次,李商隐的语言表达常常是模糊、暗示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神秘的美感。
比如《夜雨寄北》中的“红烛背飞蛾,白纱招落梅”,借用了飞蛾、落梅等意象之间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充满神秘感的诗境。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形式也常常是朦胧的,比如他善于运用典故、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结构和意义都更加含蓄、暗示。
比如《锦瑟》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借用了锦瑟和帝王失意的典故,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主要体现在意境、语言表达、形式结构等方面,给人一种模糊而神秘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表现出了李商隐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 1 -。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1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__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__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
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
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
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浅谈xxxx的朦胧xx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蕴、华美的词藻登上了唐代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尤其是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意蕴含蓄,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广为后人传诵。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
这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词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朦胧”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上,它包含了纷繁瑰丽的意象、变化跳跃的结构和浓丽华美的语言等方面,由此创造出朦胧迷人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打动读者。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创作上也具有这种朦胧美。
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上。
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
这些“无题”诗,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因,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例如他的《无题》(凤尾香罗)一诗:xxxx薄几重,xx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xx待好风。
这是一首爱情诗无疑,但对首联两句的诠释却可以把它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怀恋思绪。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既可以说是男主人公遥想所爱女孩深夜赶缝罗帐,通过这一情景深化相思之意,也可以设想成女子回忆往昔的情景,而叹惋此时此地的落寞之感。
由此,我们既可将尾联“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好风”理解为男主人公在相会地点徘徊良久,苦苦地等待“断无消息”的情人,也可以看成是痴情女子企盼所爱之人快快跨上斑骓马,迎着西南风好来与她相见。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感 时 伤 世 , 思 念 爱 人 , 叹惋 时光 流 逝 等 等 的真 情 。他 无 法 或 或 唱 出 李 白“ 城 如 画 里 , 晚望 晴空 ”1 (4 5 秋 登 宣 城 谢 眺 江 山 [ ]P 8 ( ( 北 楼 》 一 般 明 朗 豪 迈 的 句 子 , 只 能 吟 到 “ 阳 无 限 好 , 是 ) 却 夕 只 近 黄 昏”2 ( L3 乐 游 原 》 , [ ]P O ( ( ) 以抒 发 自 己对 国 家 , 人 生 无 限 对
深 深 挖 掘 下 去 , 发 现 许 多 言 已 尽 而 意无 穷 的地 方 。 会 李 商 隐 诗 歌 的 朦胧 美还 体 现 在 其 对 典 故 的运 用 上 。在 古 代 . 人 诗 歌 都 喜欢 用 典 故 。 别 是 唐 代 五 、 言 今 体 诗 的体 文 特 七 制 定 型 以后 , 种 风 气 犹 为 普 遍 。 李 商 隐 在 其 诗 歌 中 对 典故 这 而 的运 用 又 有 其 特 别 之 处 。 首 先 , 商 隐诗 歌 中典 故 运 用 的 量 是很 大 的 。 妨 我 们 先 李 不 来做个量上的统计 。 以李 商 隐 最 有 名 的 六 首 七律 无 题 诗 为 例 。 粗 略 地 统 计 一 下 , 郎蓬 山 、 氏窥 帘 、 妃 留 枕 、 愁 、 骓 、 刘 贾 宓 莫 班 小 姑 、 女 等用 典 近 十处 。而 仅 名 篇 《 瑟 》作 者便 在颔 颈 二 神 锦 , 联 中 连 用 了 庄 生 蝴 蝶 帝 杜 鹃 、 海 明 珠 、 田玉 生 烟 四 个 望 沧 蓝 典故 , 句 一典 , 人 有 应 接 不 暇 之感 。 此 例 子 不 再 多 举 。 一 让 在 典 故 用 得 多 ,必 然 增 加 了 读 者 阅读 理 解 的难 度 ,甚 至 给 人 一 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
朦胧诗歌:专注芬芳中蕴藏的秘密
诗是人类精神遗产中最珍贵的成果,诗歌是其中最神秘、最具典雅的形式。
在
古代有《诗经》、《楚辞》等优秀的古典诗歌,而在宋代,一位突破传统诗歌模式的卓越诗人——李商隐,也是诗坛上的佼佼者。
李商隐的诗歌晦涩难懂,句句文字细密,却是对自然风物无限的吟咏。
李商隐
崇尚以芬芳抒情法,他善于用抒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将琐碎的生活状态抽丝剥茧,以此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诗歌世界。
他亦极其擅长表达忧郁婉柔之情,其中蕴含深厚的情感令至今有久远的感召力。
李商隐较宋词家而言,情意较为淡淡,思想更深刻,他的诗为空中架设了一个
柔和的温馨的蓝图,其微妙的词韵和温润语气,撩起一缕缕淡淡的芬芳,仿佛童话,引你沉浸在芳香里,以至朦胧不明。
每一篇李商隐诗中,都模糊着某些柔婉的语句,令人细心去把它们一一还原,也许你会在每篇诗中发现某种秘密的芬芳,令你想象更多。
李商隐的诗歌更趋近玄灵,它们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联想宽广,诗句大胆
新创,表达的情思浩淼,朦胧中,又多了一份情趣气息,令至今影像犹存。
无论你多么喜欢李商隐,他的诗歌会陪你走过一路,捕捉芬芳中蕴藏的秘密。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1.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李商隐无题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商隐的代表作,它以朦胧多义的风格著称。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有:一、语言色彩浓郁。
李商隐无题诗以其色彩浓郁的语言,把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朦胧多义。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的语言,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
三、象征意象。
李商隐无题诗中大量运用象征意象,把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抒情自然。
李商隐无题诗以其抒情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有种沉浸其中的感觉。
2.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种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其中的每一句诗都有多种解读。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象征性的语言和抒情的情感,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
这种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简洁而抽象的语言,表达了其对生活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观察,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着许多朦胧多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被理解,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例如,它可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他的诗歌中有着许多朦胧多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被理解,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此外,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许多象征性的语言,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可以被解释为抽象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表达李商隐的情感和思想。
3.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表现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表现是一种超越文字的诗歌表达方式,它采用了抽象的表达方式,把诗人的感受和情绪抽象化,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每一句都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深刻的意境,可以让读者沉浸在这种意境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李商隐《锦瑟》浅谈朦胧美
朦胧美,几乎是所有艺术的审美形式之一,不论绘画,书法,音乐,交往,都普遍存有着。
画家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哲学家说:距离产生美,诗人说,诗贵在浑涵委婉,书法家说,书贵气韵神采,音乐家说,音乐贵在飘逸空灵,这些都是不同领域里对朦胧美的提法。
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钟声里的江南”“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以及拂晓时的莺歌燕舞,午夜里的万家灯火,正是由于它的朦胧,让多少人柔肠百转,神驰梦饶,又让多少人彩笔绘秃,丹青洒尽……烟波浩淼,雾气缭绕黄山,由于有制造朦胧的云海,吸引了古今中外多少骚人墨客,为她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篇,赢得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称。
贺敬之的一首《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用云,雾,神,梦,水洋溢朦胧韵味的诗句,给本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又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遐想联翩,荡气回肠。
让多少人为睹风采,倾尽钱囊。
我们看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毛驴,韩美林的猴子,与真实的物品相差甚远,但却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
在他们的笔下,太阳不是圆的,桌子脚不是直的,字是歪斜的,线条是扭曲的,但没有人指责他们,由于艺术领域里没有“精确”这个词汇。
朦胧诗人的开山鼻祖李商隐,写下了多少令人如痴如醉的诗篇;“风波不信菱枝落,月露谁叫桂枝香”。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震撼过多少读者的心,但如我们却难以判断=定,他究竟是倾诉对情人的离愁,还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
也难以对每句话作出较准确的解释。
小时侯看读欧阳修的词,读到《生查子》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句,总想不通,为什么约会要在黄昏后,恋爱时,终于明白了,原来,黄昏后,不但有清风徐徐,而且月光里的人和物,都分外动人。
尽管是月色,也是明月不如淡月好,月光没有星光好,我们看咏情高手李后主的词,许多思念情人的篇章里,都是月色朦胧的,星光暗淡的:“朦胧澹月云来去”“烛明香暗画楼深”“花明月黯笼轻雾”“樱花落尽阶前月”有一次,在戏院里看京戏,旁边一位老先生,半闭着眼睛,手轻轻的跟着音乐的节拍上下挥着,那种欲醉欲痴的样子,扎实可爱,初想,他既然来看戏,为什么不看呢,既而明白了,原来他是有意识的制造朦胧。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探究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探究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他的诗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都卓然自成一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面绮美见称。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首,在艺术上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一系列抒情诗。
这类诗在李商隐所有的诗歌中占数不多,却是李商隐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
而朦胧美是这类无题诗的基本风格,也是其最大的特征。
朦胧诗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秒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偬之境。
”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
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就是怎样构成的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展开分析:一、“无题”与朦胧美从系统论角度考量,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合为系统,因而系统性就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无题诗当然也应当合为系统。
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所含知晓(称作黑的)和未明(称作白的)或非知晓(称作灰的)”三种信息。
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以视作黑的信息,“无标题”可以视作白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以视作灰的信息。
我们介绍观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知晓的信息向作品输出:文学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
我们指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来说就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就是通俗易懂显眼式的还是艺术化的标题,都就是通向外部的窗口。
像是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够为乐曲情绪的展现出提供更多一定的线索和表明。
诗歌由于表情特性和抽象化美的本质,诗歌尤变得关键,存有了标题,人们观赏时就可以通过它认知作品所必须的外部语境信息,并使作品内涵赢得确知性。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
而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是埋没意绪、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
这些朦胧美的表现技巧,使李商隐成为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美表现手法李商隐,字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现存诗歌600多首。
其诗风格不一,但最为后人爱不释手、且独树一帜的是其独创的朦胧诗。
而这种风格的作品又以爱情诗居多,占了他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题》、《锦瑟》、《圣女祠》、《夜雨寄北》等。
这些爱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但是李商隐是如何使其诗歌具有了这样思深意远,情致缠绵的特点的呢?这就要深入探讨其爱情诗朦胧美的具体表现手法。
经过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表现手法有三,依次列之:(一)埋没意绪善于埋没意绪,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
清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就已发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李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善于埋没意绪也就是不直接吐露真情,敛抑情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意境。
这类诗以《无题》为代表,而最为读者熟悉和欣赏的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唐代,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歌的主题题目时,就以“无题”作为诗的标题,以埋没意绪掩其心意,李商隐一诗更是如此。
他不仅掩其主题,就是抒发感情的对象都深深隐藏起来,所以此诗所咏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怀念朋友的,有人说是写给心爱之人的,也有哀叹身世之说。
对于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大家也总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自圆其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爱义山诗的读者。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特色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典故初释
▪ 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 子·齐物论》中庄周梦中化为快乐的蝴蝶; 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 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 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 故事,又传说月明之夜,海蚌就借月光养 珠,晶莹如泪;第六句虽不知出自何典, 但中唐人戴叔伦曾以“蓝田日暖,良玉生 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 图《与极浦书》)。
李商隐的许多诗歌并不只写一时一事也不是直接抒发单纯明了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他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的整体的体验这种体验有时连自己也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地转达因而只能用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的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特色
世界朦胧诗鼻祖
▪ 李商隐诗歌有许多写得意境朦胧迷幻,构 成了一种显著特征。这里面有些具体原因, 譬如他的特殊经历造成了压抑的心理,他 的某些秘密恋爱不可明言等等。
▪ 总之,李商隐的创作证明了诗歌并不一定 需要表述明白的事实,而可以以朦胧的形 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这是一大贡 献。
王蒙先生的创新改写
▪ 作家王蒙先生的改写(一):“锦瑟蝴蝶 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 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日有一弦生一柱, 当时沧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 此情思杜鹃。”(二)长短句:“杜鹃、 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日暖蓝田 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烟玉。托此情,思 锦瑟,可待庄生望帝。当时一弦一柱,五 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
▪ 首先,大量用典。李商隐非常喜爱而且擅长用典 故,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以细腻、含蓄、柔美的风格著称,被誉为唐代诗歌的“小家碧玉”,而这种风格正是其诗歌的朦胧美的体现。
朦胧美是指在意象零碎、语言模糊、情感含蓄的特点下,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模糊而美好的感觉。
李商隐的诗歌正是在这种美感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暧昧、暗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歌境界。
比如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他借着夜雨的落下,表达了自己思念远方亲友的情感。
而在诗中,他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暗示,如“天涯地角有穷时”、“雨打梨花深闭门”等,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含蓄而微妙的情感。
另外,在李商隐的诗中,还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描写,而他更是将爱情的朦胧美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例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都是在模糊而又细腻的情感中,表达出对爱情的思念和遗憾。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正是通过运用朦胧美这一特色,表达出了种种情感和意境,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他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 1 -。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意境深远,诗意朦胧多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篇1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他都卓然自成大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丽绮美见称。
他善于运用典故,组织语言,构成意境迷离、色彩斑斓、寄意深微的朦胧之美,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在晚唐文坛上,甚至在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发展过程中,李商隐的诗歌都独树一帜,自成流派,不但掀起了晚唐的最后一个诗歌高潮,还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在李商隐诗中,朦胧是其诗歌的主要特色,而其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歌更为人们所称道,他那些著名的爱情诗,如《锦瑟》、《无题》等,都被后世男女作为表达爱情忠贞的最佳典范而历久不衰。
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的朦胧诗歌呢?他诗歌的朦胧美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意象美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
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
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
浅析李商隐诗朦胧美
浅析李商隐诗朦胧美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与杜牧齐名的重要诗人之一,他几乎一生都处于党争和爱情的漩涡之中,形成了感伤抑郁的个性,这对他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作主要有咏史诗、政治诗、无题诗几类,内容丰富,追求一种密丽浓艳之美。
他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等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深受杜甫影响,并在语言上吸收齐梁诗的特点,集众家之长,开创了托兴幽远的朦胧诗。
李诗的朦胧美首先是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不透的感觉。
特别是其《锦瑟》一诗,其题旨有恋情说、悼亡说、咏物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因诗中所咏是诗人“思华年”时藏于内心深处的当时已“惘然”的东西,别人无从知晓,它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是一种可以体验、感受,却又空灵飘渺的`意境。
李诗的朦胧美也表现在字句之中,以无题为代表,这类诗歌取材广泛,情意绵绵,景象迷离含义深。
因此,他的某些诗句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解释。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描写失恋悲哀,因涉及爱情而写得含蓄蕴藉。
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诗人与恋人之间的情深意笃,致使他们分别时的痛苦远远胜于相见无期之思,透出缠绵之情。
而末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借神话传说来表达诗人对恋人的相思,正是失望中的这一线希望,使得读者能从这些诗句中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刻骨铭心的爱恋。
李诗在结构上的回环往复及时空交错也造成一种虚幻朦胧的境界。
这种独特的朦胧之美当首推《夜雨寄北》,全诗在时空上从今宵此地(实景)写到他日彼地,再回到今宵此地(虚境),并通过叠词叠句循环,使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半是悲哀,半是温爱,隐晦含蓄中透露出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李诗的某些诗句能够独立使用正是由于它的朦胧含蓄使得诗句能够在诗的整体上脱离出来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能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句,不同遭际的读者在面对这些诗句时,结合到自身的经历与幽思便会生出多种不同的解答。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文。
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
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别具的奇葩。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略为大意就会卷入到矛盾的中心,遭到残酷的迫害。
因此,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要求诗人用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去反应那个悲惨的时代,含蓄蕴藉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说汉文帝召见才华卓越的贾谊,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心切,待贤态度谦虚诚恳,一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的模样。
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崇器重。
而后笔锋一转,用“可怜”二字,引发诗人无限的感叹:郑重求贤,虚心垂问,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问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这种迷信问题。
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诗人只是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其犀利,讽刺极为辛辣,却又极其抑扬婉曲。
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使李商隐不可能象盛唐诗人李白那样引吭高歌,自由豪迈,也不可能象杜甫那样放纵笔墨,鞭笞黑暗的社会现实。
对社会生活的种种不满却又不能诉诸笔端,尽情挥洒,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诗歌的朦胧性。
如《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首诗以古代神话中的仙人来构思。
诗人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影子,只听到《黄竹》歌声哀天动地。
仙境的绮丽风光和人间的凄凉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暗示人民在挨冻受苦,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谴责。
该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性的特点,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只是提出西王母心中的疑问,这样使该诗含蓄蕴藉,表现得极为委婉。
诗人悲剧性的生活遭遇,也是其诗歌具有朦胧性的客观原因。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封建小官僚家庭,九岁丧父后,家庭走向贫穷。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祭裴氏姊文》)。
他终身体弱多病,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了榜。
身为长子既不能光耀门楣,又无能俸养母亲和照顾弟妹。
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一生在苦难崎岖的山道上行进,终年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
因此,他的心中怀有无限的惆怅和失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情绪和艺术创作。
生活上、精神上的许多缺陷,迫使李商隐在艺术上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以超越现实的痛苦。
碍于政治上的迫害,这样大批具有朦胧美感的作品就在他的笔端问世了。
“嫩箨香苞初山林,于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初食笋呈座中》)。
他自喻为能长成高耸入云的翠竹的嫩笋,在委婉自负的抒情中呈现出深沉挺拔的斗志,同时,又流露出对自己前途的隐隐的担忧。
而《锦瑟》一诗,则是诗人叙说自己坎坷一生的佳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诗人晚年对自己生平回顾的小结。
诗人用艺术的语言概括地反应了自己坎坷的一生,表现了自己对那个使自己理想破灭的恶浊环境的强烈不满和深切的感触。
首联,诗人借助一种凄美而富有诗意的古代乐器--锦瑟,或许是一个善弹锦瑟的美丽姑娘,来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饱含无限的感叹和浓烈感伤的情思。
中间两联围绕怀才不遇这个中心,从各个不同侧面反复抒写理想破灭,抱负成空,才能不展的深沉感慨和无穷遗恨。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华年”相呼应,笔势并未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到如今回忆起来才感到无限惆怅,而在当时却早已令人不胜迷惘了。
朦胧中有一种夺人魂魄,撼人灵魂的艺术感染力。
《流莺》则写了一个餐风露宿,日日夜夜苦闷歌呤的“黄莺”形象,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主宰着,也暗示了自己的幕府漂泊生活。
读来既象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切,又象是诗人从流莺的啼声中听出含意,更象是诗人自己的心声。
诗人以“黄莺”自喻,可见其意象是朦胧的,形象是不确定的。
难怪元代的元好问发出这样的感叹:读李商隐的诗歌,有种明月被浮云遮掩之感。
黑暗的社会政治和悲剧性的个人生活,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寄托成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作品的朦胧性。
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费尔肖说:“一切引起美感的再现,都是人的情感外射的结果或表现形式。
”(《现代西方文论选》)。
李商隐诗所写的事物,通常并不是客观社会中的,而是有所寄托、有所渗透的,是他的情感外射的结果。
从主观上来讲,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痛苦间的矛盾时时纠缠着诗人,使他精神上更加孤独,也是其诗歌产生朦胧性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是与现实相对立的幻想。
用这句话来概括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主观原因是很贴切的。
他的诗歌的朦胧美的形成与他的主观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年轻时就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富有极其强烈的政治热情。
面对晚唐日益衰弱的国势,怀着“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幻想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和全部的才智奉献给那个封建时代,梦幻般地想象自己能在生活的康庄大道上纵横驰骋,并且,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奋斗。
然而,这对于生活在晚唐时期的诗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与少年时代的不幸经历,必然会在诗人的心理上投下抑郁的种子。
他对没落家族的嗟叹,对死去亲人的缅怀,几乎成了他青少年时期沉重的精神负担,这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大多流露出感伤的成份。
如《风雨》中写道;“羁泊欲穷年。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全诗充满着对生平漂泊的忧伤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
面对落花诗人也是“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叹花也自叹,青春已逝,无法改变的还是自己的漂零身世。
浓重的悲伤情思使诗人不能以清新、晓畅的形式表现自己所抒发的感情,而诗的朦胧性就自然而然地依附于诗中了。
诗人的内心是孤独的。
少年时期的穷困潦倒;中年时期的幕府漂泊;晚年时期的丧妻之痛,隐居之苦。
这些与他曾梦想过的美好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然而,他又心有不甘,苦苦地追求、探索。
屡次应举失败,屡次被贬远地,使他满怀的一腔热情和报效朝廷的理想不能实现,这自然而然在诗人的心理上会产生朦胧的痛苦,隐隐的酸楚,也使诗人的内心更加孤独。
但是,这些在作品中不可能豪迈充分、淋漓晓畅地得以显示,诗人只好用婉转凄恻的笔调抒写现实,反映人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抒写唐王朝江河日下之势是如此含蓄,隐晦,这也使得李商隐的诗歌更加表现出朦胧美。
最后,李商隐多方面学习前人,善于继承前代优良的诗歌传统,也与成就其诗歌的朦胧美有密切的关系。
诗人是以屈原为代表的进步诗传统的继承人。
屈原执著地追求进步思想,揭露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的精神对他有明显的影响。
屈原以香草美人寄寓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自觉继承并加以发展。
他的很多作品受屈原的影响,大量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
另外,他对中国古诗想象的诡异,形象的生动与色彩的浓丽,也有较大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其诗呈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
二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表现首先,李商隐的作品中描写的物象本身大多具有朦胧美,使作品带上朦胧的花环。
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朦胧美正是现实美的反映。
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着朦胧美。
云蒸霞蔚、扑朔迷离的山光水色,微微的风,静静的月光,淡淡的雾霭以及纷纷扬扬的大雪等等,这些物象本身都具有朦胧的美感。
如《锦瑟》中,锦瑟的美妙声音,蓝田的玉,沧海中的明月以及蝴蝶、杜鹃,这些物象都有朦胧的美感。
再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星辰闪烁,画楼隐约,彩凤双飞,如此优美、迷蒙,形成了朦胧的意境。
李商隐的不少诗篇,更侧重于优美婉约的审美情趣。
他注意的往往是一些体态弱小和情调衰微的物景,它们更能显示出朦胧美。
他写《春雨》“红楼隔雨冷相望,珠泊飘灯独自归。
”把一个爱情受阻,追求无望的男子在寒夜中独自回家的那种孤寂的主观心情和那些具有朦胧美的凄凉的客观景物:雨中红楼、黑夜清灯相结合,那是怎样朦胧的意境?又是怎样的凄美?而正是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艺术作品朦胧美的意境。
第二,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朦胧性。
意象是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的交融,是心与物的统一,是“感情的东西心灵化,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情化显现出来。
”(黑格尔《美学》)好的艺术作品,不仅客观现实地反应社会生活,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表现出作者的人性、感情、理想以及他对生活的理解等等。
李商隐的诗歌反应的正是他那时的社会生活,但其诗的意象是朦胧的。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