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
我国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产生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根据文献记载和推测,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类似“小学”的教育机构。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自然有一个漫长的从萌芽直至成熟的历史过程,从“庠”或类似性质的教育场所的出现,到规范、系统的儿童教育机构的确立,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
(一)远古时代“小学”教育
远古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得出一些有关小的介绍:《文献通考·学校考》:“有人斯可教,有教斯可学,自开辟则既然矣。”说明从开始有人类,教育便随之产生。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通典·礼十三》:“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
其中的下庠均为当时的“小学”教育机构。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庠”这一最早的教育机构,它是如何运转,担任教师一职的教育者们是如何产生的,接下来我们从国老和庶老的身份与生活经历中,来对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做出个大概的推断:“下庠”教授生活、生产知识,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当时农业为主的社会情况也是紧密联系的,教授他们生产、生活常识。
(二)夏、商、周时代的小学教育
1、夏代小学教育的萌芽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夏、商、西周统治者共有的国策,这种政治上的策略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策略的制定和发展,使得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夏代由于战乱频繁,其教育侧重于习武。
我国的小学教育独立形态的萌生可能也是在夏代中后期。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产生所需要具备的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加之,夏代已有较为成熟的文字,就使得学校教育开始萌芽。从有关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
《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史记·儒林列传》:“乡里有教,夏曰校。”
其中,“西序”、“校”都属于小学性质,他的主要教育内容为:“明人伦”1、宗教教育、礼乐。”这时的宗教教育有别于我们当代意义上的宗教,它是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2、商代的小学教育的发展
根据古籍记载商代的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今年在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大学”和“小学”的字样,进一步证实商代学校已分两级施教,然此一大一小,非学习者之大小,为地位、祭祀之事之重要性而言之大小。
1 “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1)古籍中对商代学校的记载: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其中,“右学”即是大学,“左学”为当时的小学
《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
加之,在甲骨卜辞中发现的“小学”、“大学”的字样,进一步证实了商代学校已经分级施教。
(2)教育内容:
从有限的发掘材料中我们无法具体了解当时小学教育的实况,但是基本可以断言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宗教教育、数量计算。农业作为商代经济的命脉,所以注重天文、气象,加之为了迎合政治上的需要,学校中传授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数学方面,商代已采用十进位法,甲骨文中已有一至十、百、千、万等数字的出现。
3、西周小学教育体制的早期成熟:
周代文化发展到了制度化阶段,有了系统的祀乐制度。在教育上,西周集前代教育之大成,汇合了种种教育机构形成了一个以官学教育为特征,以教育国家政治化为取向的早熟制度。种种这些都为教育内容系统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使得西周的“小学”教育成为先秦小学教育的典型。
(1)依据:
国学:《礼记·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乡学:设在王都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是地方基层学校,在西周时期均为初等教育机构。
(2)教学内容及教材:
西周国学或乡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师圆周式的体系,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2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小学以书数为重,大学以诗、书、礼、乐为主。西周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行、书数、射御,并结合“六艺”中的礼、乐课程,可以看出当时小学教育是一种求知兼求能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图一“六艺”
2 “书”指书写文字;“数”主要指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计算练习;“射御”即射箭、驾驭战车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1、私学教育兴起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时期,我国的历史有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政治经济上的大变化在人们的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变革,奴隶主贵族教育垄断局面打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思想大解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并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育机构的演变:
奴隶主官学教育的衰废过程中就包括了官学小学教育的衰废,在西周末年,奴隶主官学已经形同虚设。当时接受教育的主要是奴隶主贵族,接受相应的教育之后便能继承贵族的爵位,但是由于贵族子弟无心学习,荒淫无度,加之,转乱不断,统治者忙于应对外敌的入侵以及对外的领土扩张,没有闲暇顾及教育。这就导致官学的衰废。
由于生产的发展、政治斗争的加剧、官学的衰败、学术下移,“士”这一阶层的崛起等等原因为此后的“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春秋时期的私学教育尚处于初创时期,主要面向成人,培养在战乱时期各国诸侯急需的士阶层,但是出于顾及儿童和下层平民的的初等教育,当时的“私学”融初等、高等、专门教育为一体,是一种综合类的学校,因而无法从中严格区分出小学教育。
3、教材和教学内容:
由孔子整理编著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被作为基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其中的小学识字、常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多用于私学的初等教育之中。
由于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仍围绕着农业、工业生产,则墨子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以教授他人实用的生产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私学教育也得到发展,《墨子》一书也作为私学的教材内容,《墨经》中有关科学方法论的问题,甚至叩响了科学哲学的大门。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小学教育
(一)秦代小学教育
1、背景: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在文化上崇法排儒的文教政策,加上秦统一了文字,使各地文化能够相交融,更加促进教育的发展。
2、教学教育机构:
有关秦代小学教育组织机构,除“学室”外、现今发掘的资料甚为贫乏,学塾之类机构是否存在难以考证。秦王政三十四年下令焚书、禁私学,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以实现统一的政治思想指导,实行文化专制。
秦虽明令禁止私学,但暗中收徒的学者还大有人在,书籍虽焚烧但也有不少存留,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教授。
3、主要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秦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以统一后的秦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