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方剂古籍: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
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
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
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明代本草》:明代李时中所著,是一部详尽记载草药配方
和使用方法的著作,对后世中药的研究和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著,收录了多种中药方剂,内容
丰富,被后世称为“中医药百科全书”。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著名的方剂古籍,这些古籍以其丰富的方剂配
方和治疗经验,为后世学者和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组合形式,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诊断特点,选用一定种类的药物进行配伍,并依照一定比例制备而成的。
方剂的制定不仅考虑了药物之间的药性、功效和剂量搭配,还经过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
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大量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
在中医方剂书中,有许多包含了特定病症的方剂,也有一些总结了中医临床经验的专著。
下面将介绍几本比较全的中医方剂书。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辑录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剂。
伤寒病是指温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寒热不退、恶寒发热、头痛体痛、食欲不振等。
《伤寒论》中有几十种方剂,包括桂枝汤、牛黄解毒片等。
这些方剂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临床中广泛使用。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该书分为189篇,记录了许多治疗肝胆、呼吸、神经、消化等疾病的方剂。
其中包括了"病机不明,即为虚实"的观点,并提出了"治疗重在治本"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有麻黄汤、小建中汤等,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千金方》是北宋时期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共有30卷,收录了各类疾病的近千种方剂。
《千金方》详细记载了方剂的应用与组成,对药物的性能、功效、剂量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本书是中医方剂书中较为全面的之一,内容丰富,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方源》是明代祝谢灵运所著的一本中医药方剂书,该书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涵盖了各类疾病的治疗。
《方源》中的方剂多有辨病症候,针对病因病机,以及常规主治方剂的补充和调配。
该书详细描述了方剂的组方、用药、用量等要点,是中医方剂书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上述几本中医方剂书外,还有《医宗金鉴》、《四气调神大补方》、《王叔和医宗金鉴》等是中医方剂书中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众多方剂信息。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中医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记录了中医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
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经方探源——经典经方医学概述经方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凭借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治疗疾病的药物组方。
经方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下面将对经典经方医学进行概述,介绍其中的一些经典经方。
1. 《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针对伤寒及各种杂病的治疗,包括了多种具有祛邪、解表、清热、解毒等功效的药方。
2. 《金匮要略》: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内科学经典。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针对内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肺病的桂枝汤、治疗脾胃病的四逆汤等。
3. 《千金方》:由孙思邈所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经方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内容涉及了多个疾病的治疗,如治疗感冒的麻黄汤、治疗腹痛的香砂六君子汤等。
4. 《本草纲目》:由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学的巨著。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中药材及其药性、功效等内容,对中药的分类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5.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起源。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温病条辨》:由吴鞠通所著,是中医外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针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痈肿的桃红四物汤、治疗热淋的五苓散等。
7. 《外台秘要》:由朱丹溪所著,是中医外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了多种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方剂。
8. 《千金翼方》:由陶弘景所著,是中医儿科学经典之一。
该经方主要介绍了儿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如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小儿消食散、治疗小儿惊风的小儿白风散等。
9. 《名医别录》:由王叔和所著,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该经方记载了多位名医的治疗经验和方剂,为临床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0. 《本草纲目拾遗》:由李时中所著,是对《本草纲目》的补充和修订。
该经方对药物的性味、功效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
《千金方:民间方剂集大成者》笔记
《千金方:民间方剂集大成者》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书籍简介 (3)1.2 编写目的和意义 (4)二、版本与流传 (5)2.1 《千金方》的版本介绍 (6)2.2 《千金方》的流传过程 (7)三、《千金方》的内容概述 (8)3.1 医学理论体系 (9)3.2 方剂分类与特点 (10)3.3 常用方剂介绍 (11)四、民间方剂的特点与价值 (12)4.1 民间方剂的来源与特点 (13)4.2 民间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5)4.3 民间方剂的价值与影响 (16)五、读书过程中的思考与启示 (17)5.1 对《千金方》医学理论的思考 (19)5.2 对民间方剂应用的启示 (20)5.3 对自身医学知识的提升与反思 (21)六、结语 (22)6.1 读书笔记的总结 (23)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4)一、内容概览本书介绍了千金方的历史背景,千金方起源于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增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庞大的方剂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千金方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我对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沿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千金方的内容结构。
全书分为若干卷,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收录了数以千计的方剂。
每个方剂都详细阐述了药材、剂量、制法、用法、功效等,内容丰富详尽。
这些方剂都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还介绍了千金方的价值,千金方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化传承的载体。
书中收录的方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信仰和民俗,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千金方中的许多方剂至今仍在广泛应用,为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千金方的概况,还学习了许多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如中药的性味、功效、配伍等。
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慨。
《千金方:民间方剂集大成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中医药古籍的阅读非常有益于普通人的健康和生活。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原理、应用和疗效。
它们提供了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治疗和保健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以及它们的价值和应用。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最为重要的古籍之一。
它包含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内容全面,涉及中医的方方面面,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养生保健等。
它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非常适合普通人阅读。
《黄帝内经》的阅读对普通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们可以了解中医的理论,掌握一些自我诊断和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
例如,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作息和情绪等方面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书中也详细介绍了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和养生方法,对于我们平时的保健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草药学著作之一,由明代李时中编纂而成。
这本书对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应用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它不仅包括了草药的名字和外观特征,还介绍了它们的功效、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对于普通人而言,通过阅读《本草纲目》,可以了解到很多常见草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从而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所指导。
《本草纲目》的阅读对于普通人而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草药的应用范围、功效和副作用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草药来进行养生保健。
例如,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在夏季非常适合使用,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一些夏季常见的疾病,如中暑、蚊虫叮咬等。
通过学习《本草纲目》,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草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
转载▼
分类:中医自学
标签:
杂谈
四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四大经典一:《难经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瘟疫条辨》
四大经典二:《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另外,中医临床实践非常重要!做为自学者,很难有大量接触治疗病人的机会。
弥补的方法之一是阅读古今名医的医案类著作,如张璐的《张氏医通》、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四大经典视频教程
•《内经》 77课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杨旭教授
•《黄帝内经》80课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洪图教授
•《伤寒论》70课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郝万山教授
•《金贵要略》80课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王雪华教授•《温病学》72课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刘景源教授
四大基础视频教程
•《中医基础理论》75课时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
•《中医诊断学》 75课时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峰教授主讲
•《中药学》 79课时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讲
•《方剂学》 83课时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尊重。
中医传承人作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中医药医籍方面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对于后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以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类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理论,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习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学类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经典,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中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方剂类1.《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内服和外用的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医宗金鉴》方剂篇《医宗金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谦所著,其中方剂篇收录了大量的常用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其他类1.《黄帝内经素问》除了以上提到的经典之外,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黄帝内经素问》,其中包含了中医养生、食疗、针灸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2.历代医家著作选读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如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这些书籍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书籍也是中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代医著简介
隋代巢元方等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著作,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书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
最大贡献有: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整理保存,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
《针灸甲乙经》
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
皇甫谧(魏晋间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
发明的“麻沸散”,更开创了世界全身麻醉药物的先例,施行了外科手术。创五禽戏体育疗法,又创用脊柱两旁夹脊绝位,世称“华佗夹脊绝”,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
《诊籍》
西汉时期
淳于意,(约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
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愈后,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史记仓公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
《外台秘要》
成于庸唐代天宝十一载(752)。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历代中医方剂学著作
中医方剂学著作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专门研究药物配伍与提高临床疗效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黄帝内经:唐朝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13首方剂,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的文献,载方28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载方单方113+复方245,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伤寒明理论:金朝成无己,我国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宣明论方: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著,善用寒凉药。
儒门事亲: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著,主张攻下法。
脾胃论:金元,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著,擅长补脾胃。
丹溪心法:元代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力倡滋阴。
普济方:明朝朱橚,载方61739,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载单方510+复方494,方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南朝齐龚庆宣重新整理。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载方5000余。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载方近3000。
外台秘要:唐,王焘,载方6000余,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等编,载方16834,翰林医官院医官,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并宋太宗亲验医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
圣济总录:南宋,载方近2万,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1111年-1117年,集宋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太医局编,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载方788,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一、《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著作。
《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二《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喻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方剂大全精选.
一、填空:1、《外台秘要》王焘,记载来源最早。
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3、《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4、《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5、《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6、《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例医方的先例。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药典。
8、《普济方》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明,朱棣。
61739。
9、《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书,开方论之先河,成元几。
10、《医方考》》第一部(分析方剂)的理论专著,注释医方的专著,明,吴琨。
11、某方的君药(特殊的)补阳还五汤——黄芪清胃散——黄芪平胃散——苍术理中丸——干姜银翘散——进银花、连翘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制性取用)温脾汤——附子、大黄(制性取用)大柴胡汤——柴胡、黄芪(和解少阳基本结构)普济消毒饮——黄芪、黄连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西洋参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补中益气汤——黄芪归脾汤——黄芪、龙眼肉六味地黄丸——熟地真人养脏汤——罂粟壳(止泻常用)半夏厚朴汤——半夏苏子降气汤——紫苏子定喘汤——麻黄、白果温经汤——吴茱萸、桂枝(先祛寒)生化汤——当归川芎茶调散——羌活、白芷、川芎(治头痛为主)镇肝熄风汤——怀牛膝五苓散——泽泻实脾散——附子、干姜12、某方的功用主治(特殊的基础的)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
(补血基础方)。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补骨助阳,肾阳不足证)(补阳祖方)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中医药理学书籍
中医药理学书籍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理学相关的经典书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较为完整的中医药理论和疾病诊治原理。
2. 《伤寒论》:是中医诊断与治疗传统的重要经典之一,详细介绍了伤寒及相关病症的治疗方法。
3.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中医学名著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医的疾病分类、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4.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对草药的分类和医用价值进行的重要著作。
5.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物著作之一,汇总了大量的中草药信息和药物应用。
6. 《药性论》:主要介绍了中草药的药物性质、功效和应用方法。
7. 《方剂学》:涉及中药方剂的制作和应用方法。
8. 《新编药物学》:将中药治疗学与现代药学结合,介绍了现代药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评估进行了总结。
9. 《中药学》:对中药的炮制、配方和鉴定等进行详细介绍。
这些书籍是中医药理学领域的一些重要著作,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医药的理论和应用。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绪言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的组成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
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
所以《内经》是中医学之宗,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
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
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书是中医药学重要的参考工具,主要收录了中医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和禁忌等内容。
下面我将为你推荐几本比较全面的中医方剂书。
1.《中医方剂学》:此书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权威性方剂学教材,由中医药教育部规划教材编写组编写。
此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内含700多个方剂的详细资料,介绍了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方面知识。
既适合初学者学习,也适合中级以上中医学习使用。
2.《方剂学与处方学》:此书是由杨建国编写的一本中医方剂学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医家的方剂理论和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500多个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和应用,同时还包含了方剂的处方方法和调配技巧。
此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适合初学者和中级以上中医学习参考。
3.《中医方剂选编》:此书由孟凡民编著,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医方剂书籍。
此书详细介绍了600多个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组方要点、处方技巧、临床应用经验等内容,并通过多个病例加以说明。
此书对方剂的解析较为深入,适合中级以上中医学习使用。
4.《全国中医方剂学教程》:这是中医方剂学的经典教材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和审定的教材。
此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医方剂学理论,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的原则、用法用量、临床应用等内容。
此书内容全面、权威性强,并附有大量的方剂临床应用例子,适合中医专业学生和医师参考。
这些是比较全面和权威的中医方剂书籍,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方剂知识和实用的临床经验,可以帮助医学学习者和中医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医方剂学。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中级以上的中医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剂书进行学习。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祉。
想要学习中医,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
下面我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本是《黄帝内经》。
这是中医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可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
第二本是《伤寒杂病论》。
这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被誉为中医的救命经。
《伤寒杂病论》主要介绍了疫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各种急性疾病。
第三本是《本草纲目》。
这是明代李时中编写的一部草药学著作,收录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和药物治疗方法。
学习《本草纲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为中医治疗提供重要的药物支持。
第四本是《针灸大成》。
这是明代卢九华所著的一部针灸学经典,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学习《针灸大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提高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第五本是《医学入门》。
这是清代吴昆所著的一部中医入门教材,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阅读。
《医学入门》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第六本是《方剂学》。
这是一本关于中药方剂的著作,由于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学习方剂是学习中医的必要环节。
《方剂学》介绍了方剂的分类、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对于掌握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技巧非常有帮助。
以上就是学中医必看的六本经典著作的简要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为将来的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 方剂 典籍
中医药方剂典籍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则是方剂的重要载体。
方剂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药物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和剂量组合在一起,用以治疗疾病的方剂。
典籍则是指记载方剂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方剂的组成、剂量、用法等信息,还阐述了方剂的适应证、禁忌证、药理作用等内容。
中医药的方剂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千金方》、《本草纲目》等。
这些典籍不仅是中医药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也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书籍。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并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另一位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该书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并收录了大量的方剂,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该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并收录了大量的方剂,为后世中医药学习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中医药的方剂典籍是中医药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书籍,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丰富的方剂知识,还阐述了方剂的适应证、禁忌证、药理作用等内容,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医方剂学及著名中医方剂经典著作
篇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概要
(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
1.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
此两部分分别包含81 篇专题,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逐步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涉及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内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体观察以及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通过经络沟通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