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国精神医学会APA实践指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第3版)中文版第一部分
精神障碍诊疗指南2020
精神障碍诊疗指南2020English Answer: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is the primary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used by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provides a common language and standar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is used for a variety of purposes, including clinical diagnosis, research, and insurance reimbursement.The DSM-5 was first published in 2013, and has since been updated several times, with the most recent update being released in 2020. The 2020 update includes a number of changes from the previous edition, including:The addition of several new disorders, such as gambling disorder and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The removal of some disorders, such as Asperger's syndrome and 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Changes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any disorders, including schizophrenia,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The addition of new sections on cultural factors and other social determinants of mental health.The DSM-5 is a valuable tool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it is essential for anyone working in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to be familiar with its contents.中文回答: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出版,是美国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使用的主要诊断和统计手册。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本章涉及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 disorders due to psychoactive substance use)相关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治疗、康复、疾病管理等内容。
第一节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基本概念、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分类与诊断思路等内容。
一、基本概念(一)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又称物质(substances)或药物(drug),指来源于体外,能够影响人类精神活动(如思维、情绪、行为或改变意识状态),并能使用药者产生依赖的各类化学物质。
根据其主要药理学特性精神活性物质可分为以下种类: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depressants):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酒精等;②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stimulants):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可卡因、苯丙胺类物质、甲卡西酮、咖啡因等;③阿片类物质(opioids):包括天然、人工半合成或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如阿片、吗啡、海洛因、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羟考酮、杜冷丁、丁丙诺啡等;④大麻(cannabis):最古老的致幻剂,主要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与大麻二酚(CBD);⑤ 致幻剂(hallucinogen):能改变意识状态或感知觉,如麦角酸二乙酰胺(LSD)、仙人掌毒素(mescaline)、氯胺酮(ketamine)等;⑥挥发性溶剂(solvents):如丙酮、汽油、稀料、甲苯、嗅胶等;⑦烟草(tobacco):致依赖活性成分为尼古丁(烟碱)。
(二)物质使用所致障碍(disorders due to substance use)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物质使用所致障碍指由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而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统称,包括有害使用方式、依赖、中毒、戒断、精神病性障碍、情绪障碍等。
但可能会与DSM-5 中的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 isorder)混淆, DSM-5 中的物质使用障碍是DSM-IV 中依赖与滥用的统称。
美国精神病学会(APA)《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SM-Ⅳ
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SM-Ⅳ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从1952年起制订《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后来称之为DSM-Ⅰ。
1968年制订了第二版,DSM-Ⅱ。
从1974年着手制订而在1980年正式出版的DSM—Ⅲ特别受到重视,因为它有一整套临床工作用的诊断标准,对于美国的、甚至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说来,不论于临床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1987年APA又修订出版了DSM-Ⅲ-R.但是,精神医学发展迅速,这也已不能适应需要,所以从1987年起就开始着手DSM-Ⅳ的制订。
在历届主席的支持下,APA组织了一个工作班子一DSM-IV制订工作组,主席为AllenFrances,副主席为H.A.Pincus,共有NancyC.Andreasen与R.L.Spitzcr等27名成员。
下设13个起草小组,每组5~12人,各负责起草一个部分。
组长分别是:焦虑性障碍,M.R.Liebowitz;谵妄、痴呆、及遗忘,G.J.Tucker;首次诊断于童年期的精神障碍,D.Shaffer与M.Campbell;进食障碍,B.T.Walsh;心境障碍,A.J.Rush;多轴诊断,J.B.W.Williams;人格障碍,J.Gunderson;月经前精神障碍,J.H.Gold;适应性障碍等,R.E.Hales;精神分裂症,N.C.Andrcasen;性障碍,C.W.Schmidt;睡眠障碍,D.J.Kupfer;物质所致精神障碍,M.A.Schuckit。
每个小组在起草前先广泛复习文献,重新分析已有的资料数据。
起草后,将草稿交50~100位顾问专家征求意见(包括我国杨德森教授)。
同时又征询了60多个有关学会(如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护理学会等)的看法;也与WHO的ICD—10制订小组交流意见、APA又在HospitalandCommunityPsychiatry杂志上辟专栏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了12次现场测试,共计70余单位参加,涉及6000余病例.2年前,APA出版了一本“DSM-Ⅳ意见选择书”,广泛征求世界各国专家的看法。
精神科诊断和治疗指南
精神科诊断和治疗指南
精神科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指导性文件。
这些指南通常由专业协会或组织制定,旨在促进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和统一性,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精神科诊断和治疗指南: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该手册由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制定,是临床精神病学诊断的权威参考。
它提供了对各种精神障碍的定义、症状、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
NICE精神健康指南:该指南由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卓越研究所制定,提供了对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这些指南经常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APA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指南:该指南由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制定,提供了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它包括了用于治疗各种精神障碍的药物的剂量、疗程、不良反应和监测要求等信息。
ASCP抗抑郁药物使用指南:该指南由美国临床精神药理学会制定,提供了对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它包括了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的剂量、疗程、不良反应和监测要求等信息。
CPG精神疾病诊疗指南: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病
学分会制定,提供了对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它反映了中国的医学实践和临床经验,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2020年美国精神医学会APA实践指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第3版)中文版第三部分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中英文对照版第三部分Monitoring During Treatment With an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抗精神病药治疗期间的监测During treatment with an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medication adherence, therapeutic benefits of treatment, and treatment-related side effects. The patient’s clinical status can also be affected by changes in physical health, adjustments to other psychotropic and nonpsychotropic medications, and other factors, such as cessation or resumption of smoking.使用抗精神病药期间,监测用药依从性、疗效获益及治疗相关副作用非常重要。
患者的临床状态也可能受躯体健康状况、其他精神科药物及非精神科药物,以及停止/重新开始吸烟等因素的影响。
Adherence to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affects treatment outcomes. There are many barriers to treatment adherence as well as facilitators and motivators of adherence, each of which will differ for an individual patient (Hatch et al. 2017; Kane et al. 2013; Pyne et al. 2014).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 patient-centered approach in inquiring in a nonjudgmentalway whether the individual has experienced difficulties with taking medication since the last visit.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factors related to adherence, see Statement 3.)抗精神病药治疗依从性是影响治疗转归的常见因素。
精神分裂症等五个病种临床路径及表单(2020版)
精神分裂症、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持久的妄想性障碍(ICD-10:F22)、分裂情感性障碍(ICD-10:F25)(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或缓渐,以阳性症状或/和阴性症状为主要症状群,或者同时存在情感症状。
2.病程至少1个月。
3.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3.对伴有兴奋、冲动、自伤、伤人、外逃、自杀观念和行为木僵、拒食等症状的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剂化疗法(氟哌啶醇短期肌内注射疗法),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肉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电抽搐治疗(ECT)。
4.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精神分裂症(ICD-10:F20)、持久的妄想性障碍(ICD-10:F22)、分裂情感性障碍(ICD-10:F25)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诊疗规范(2020版)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诊疗规范(2020版)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 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
不同诊断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但至少有一种物质使用障碍诊断与一种其他精神障碍诊断之间相对相互独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障碍是物质滥用最强的危险因素,物质使用障碍在几乎所有精神障碍患者中的患病率都高于普通人群。
一、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常见的精神障碍共病(一)抑郁障碍美国一项对 18 岁或以上者的调查显示,一生中曾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 24%;一年内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 8.5%。
国内一项对海洛因依赖者的调查显示,共病重性抑郁障碍的比例为 13.5%。
(二)双相情感障碍2007 年美国共病调查报道,双相障碍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率约为42.3%,双相I 型、双相II 型及阈下双相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率依次为60.3%,40.4%和 35.5%。
双相障碍系统治疗强化方案(systematictreatment enhancement program for bipolar disorder,STEP-BD)研究发现,共病物质使用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更容易从抑郁发作转至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也会对双相障碍的治疗转归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另一项酒精与相关疾病的调查显示,共病酒精使用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企图风险增加。
(三)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者中人格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调查显示物质使用障碍者中有 50%~90%的个体患有人格障碍,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见。
国内针对海洛因依赖者的调查发现,人格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 59.3%,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终身患病率为 40.7%。
社区应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专家共识
·3587··指南·共识·社区应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的精神病性障碍,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关键,也是决定患者预后和社会功能改善程度的核心因素。
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简称长效针剂)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被国内外指南/共识推荐为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的方式之一。
同时,社区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重要环境场所,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
目前,国内多个管理政策及文件强调在社区精神分裂症管理中应用长效针剂,但是社区医生对长效针剂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效针剂在社区的应用,成为患者全面康复的瓶颈之一。
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由13位精神科及全科医学专家组成本共识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我国社区的特征,解决社区长效针剂使用中面临的医学相关问题,以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社区卫生服务【中图分类号】 R 749.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37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社区应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9):3587-3602. []Chinese Schizophrenia Coordination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Psychiatry,Chinese Society of General Practice. Expert consensus on 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community[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2,25(29):3587-3602.Expert Consensus on 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Community Chinese Schizophrenia Coordination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Psychiatry,Chinese Society of General Practice*Corresponding author:SI Tianmei,Professor;E-mail:【Abstract】 Schizophrenia is a chronic,recurrent and disabling psychotic disorder. Enhancing patient adherence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are the key factors of treating schizophrenia,and the core determinants of prognosis and social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se patients. Recommended by guidelines/consensuses as one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long-acting injectable(LAI) antipsychotic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intervention for treating schizophrenia and for preventing its recurrence. Atthe same time,as community settings are important site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schizophrenia,considerable efforts havebeen made to explore models of community-based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Currently,the use of LAI antipsychotics in community-based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multiple policies and documents of China,but its application is negatively influenced partially by community physician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skills regardingLAI antipsychotics,which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that hinders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of schizophrenics. In view ofthis,a consensus was developed based on clinical evidence,previous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expert individual practiceand features of community settings in China,by a group of 13 experts,including psychiatrists from the Chinese Schizophrenia Coordination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Psychiatry,and general medicine experts from the Chinese Society of General Practice.This consensus will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solving of problems in the use of LAI antipsychotics for community-based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and the improvement of patient adherence and prognosis.【Key words】 Schizophrenia;Antipsychoric agents;Long-acting injectable;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本文数字出版日期:2022-07-29青壮年时期,呈反复波动的病程。
《抑郁症治疗实用指南,第三版》(美国精神病协会编制,2010年11月发布)
抑郁症治疗实用指南(美国精神病协会:第三版)抑郁症工作组WORK GROUP 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lan J. Gelenberg, M.D., ChairMarlene P. Freeman, M.D.John C. Markowitz, M.D.Jerrold F. Rosenbaum, M.D.Michael E. Thase, M.D.Madhukar H. Trivedi, M.D.Richard S. Van Rhoads, M.D., Consultant独立述评专家组INDEPENDENT REVIEW PANELVictor I. Reus, M.D., ChairJ. Raymond DePaulo, Jr., M.D.Jan A. Fawcett, M.D.Christopher D. Schneck, M.D.David A. Silbersweig, M.D.本实用指南是在2010年5月立项批准的,出版于2010年10月份。
治疗指南的前瞻,出版以后有关抑郁症的科学文献进展总结,可以参阅网站:/pracGuide/pracGuideTopic_7.aspx.目录目的声明实用指南使用指导药物适应症以外的使用简介A部分、治疗建议第一章、执行概要A、编码系统B、建议概要1、精神科管理a、建立和维护治疗联盟b、完成精神科评估c、评估患者的安全性d、确定适合的治疗场所e、评估患者的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f、和其他医生协调对患者的医疗服务g、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h、在精神科管理中使用各项测量手段i、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j、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2、急性治疗期a、初始治疗形式的选择1、药物治疗2、其他躯体治疗3、心理治疗4、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b、评价治疗效果的充分性c、治疗无效的解决策略3、巩固治疗期4、维持治疗期5、停止治疗6、影响治疗的临床因素a、精神病因素b、人口和心理社会因素c、伴发躯体疾病第二章、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实施A、精神科管理1、建立和维护治疗联盟2、完成精神科评估3、评估患者的安全性4、确定适合的治疗场所5、评估患者的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6、和其他医生协调对患者的医疗服务7、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8、在精神科管理中使用各项测量手段9、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10、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B、急性期1、初始治疗方式的选择2、药物治疗a、抗抑郁药物的效果1、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2、选择性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3、其他抗抑郁药物4、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5、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b、抗抑郁药物副作用1、SSRIsa、胃肠道b、激动/失眠c、性功能副作用d、神经系统作用e、摔倒f、对体重的影响g、五羟色胺综合征h、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i、停药综合征2、SNRIs3、其他抗抑郁药物a、安非他酮b、米氮平c、曲唑酮d、奈法唑酮4、TCAa、心血管作用b、抗胆碱能副作用c、镇静d、体重增加e、神经系统作用f、摔倒g、药物间相互作用5、MAOIa、高血压危象b、五羟色胺综合征c、心血管作用d、体重增加e、性功能副作用f、神经系统作用c、药物治疗的实施3、其他躯体治疗a、电痉挛治疗(ECT)1、ECT的副作用2、ECT的实施b、经颅磁刺激(TMS)c、迷走神经刺激(VNS)4、心理治疗a、具体心理治疗1、认知和行为治疗(CBT)2、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PT)3、动力心理治疗4、问题焦点疗法5、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6、团体治疗b、实施c、心理和药物联合治疗5、补充和替代疗法a、圣约翰草b、S -腺苷蛋氨酸(SAMe)c、ω- 3脂肪酸d、叶酸e、光线疗法f、针灸6、对治疗效果和充分性的评估7、疗效不完全的解决策略a、初始治疗最大化b、换用其他治疗方法c、增效和联合治疗C、巩固治疗期D、维持治疗期E、停止治疗第三章、影响治疗计划的具体临床特点A、精神病因素1、抑郁症状a、自杀观念和行为b、抑郁症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2、DSM抑郁亚型a、精神病性表现b、紧张症表现c、忧郁表现d、不典型表现e、抑郁发作的季节性模式3、伴发精神障碍a、心境恶劣障碍b、焦虑障碍c、痴呆d、物质滥用障碍e、人格障碍f、进食障碍B、人口统计和心理社会因素1、重大心理社会应激2、居丧3、文化与种族4、老年5、性别6、孕期和产后a、孕期抑郁症1、孕期抗抑郁药物的危险性2、孕期药物治疗的实施b、产后抑郁症7、家族史C、伴发躯体疾病的治疗指征1、高血压2、心脏疾病3、中风4、帕金森氏病5、癫痫6、肥胖7、糖尿病8、睡眠呼吸暂停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丙型肝炎感染10、疼痛综合征11、尿路梗阻12、青光眼B部分:背景资料和现有证据综述第四章、疾病定义,流行病学,自然病史,和病程A、疾病定义B、流行病学C、自然病史和病程1、复发2、发作间期状态3、并发症和预后第五章、现有证据的回顾和综述A、急性期躯体治疗措施1、抗抑郁药物a、SSRIb、SNRIc、其他抗抑郁药物1、安非他酮2、米氮平3、奈法唑酮和曲唑酮d、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e、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电休克治疗(ECT)3、经颅磁刺激治疗(TMS)4、迷走神经刺激疗法(VNS)5、补充和替代疗法a、圣约翰草b、S -腺苷蛋氨酸(SAMe)c、ω- 3脂肪酸d、叶酸e、光线疗法f、针灸B、具体心理治疗1、认知和行为治疗a、认知行为治疗(CBT)b、行为治疗2、人际关系疗法(IPT)3、精神动力心理治疗4、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5、问题焦点治疗6、团体治疗C、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D、急性期药物治疗效果差1、最大化初始治疗2、换用其他治疗3、增效和联合治疗E、巩固治疗F、维持治疗部分C、未来的研究需要目的声明美国精神病协会(APA)实用指南不应作为医疗服务的标准使用。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与免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一、神经梅毒(一)概述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指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侵犯脑、脑膜或脊髓后所致的一组综合征。
神经梅毒可分为先天性神经梅毒和后天性神经梅毒。
先天性神经梅毒主要系母婴经胎盘传播所致,后天性神经梅毒主要经性行为感染所致。
依据病理和临床表现不同,神经梅毒可分为以下 8 种类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型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脊髓脊膜炎和脊髓血管神经梅毒、梅毒瘤、先天性神经梅毒。
2015 年我国梅毒的发病数为 433974 例,发病率为 31.85/100000,报告发病数仅次于病毒性脑炎和肺结核,居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第 3 位、性传播疾病首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神经梅毒的病因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
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中有10%最终可发展为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可发生在梅毒的任何阶段,脑脊液异常在早期梅毒患者中很常见,甚至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梅毒患者中也很常见。
神经梅毒早期主要以梅毒性脑膜炎为主,病理可见脑膜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炎症通常侵犯脑膜小血管,促使内皮细胞增生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引起脑和脊髓的缺血坏死。
此后炎症继续向皮质和皮质小血管侵犯,导致皮质神经元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
麻痹性痴呆以皮质损害为主,进展缓慢。
麻痹性痴呆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1.常见类型的临床表现(1)梅毒性脑膜炎:常在原发性感染后 1 年内出现,症状与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类似。
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可累及脑神经,以面神经及听神经受累最为常见。
神经系统查体常无阳性体征。
(2)脑血管型神经梅毒:常在原发感染后 5~10 年出现症状,症状取决于受累血管,表现为弥漫性脑膜炎合并局灶性病变,如偏瘫、截瘫、失语、癫痫样发作、意识改变等。
可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情绪异常、人格改变等前驱症状。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精神分裂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精神分裂症一、概述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恶化会导致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疾病负担。
目前认为该病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生物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是我国及全世界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约为 0.6%,且致残率较高。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率低、依从性差、复发率高、住院率高与致残率高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贫困和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疾病症状期有可能出现危害财产及人身安全的异常行为,给社会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如何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中之重。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和影响因素还不十分明确,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最具影响并已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来自家系和双生子的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约为 80%,亲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大。
单卵双生子患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
在人类基因组中已发现有 100 多个基因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该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可能是由多个微效或中效基因共同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多种环境因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包括母体妊娠期精神应激、感染、分娩时的产科并发症、冬季出生等。
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从胎儿期一直到成年早期都可能对神经发育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神经发育障碍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内神经元及神经通路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生紊乱,大脑神经环路出现异常改变而导致发病。
近年来的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病理学研究也有相关异常发现,与正常人群大脑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在结构性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研究中都显示存在很多异常改变。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15页
联适用药(二)
碳酸锂等心境稳定剂起效较慢, 需要两周左 右时间 。
联适用药效果更加好。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16页
急性期(一)
尽快控制症状, 缩短病程 药品足量、足疗程 时间为6-8周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17页
急性期 (二)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38页
极少数发生急性胰腺炎。
药品过量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等 消化道症状, 继而出现肌无力、四肢震颤、共 济失调、嗜睡、意识含糊或昏迷。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39页
丙戊酸盐(三)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抗躁狂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每次0.2g,每
头部脑电图、CT或者MRI 躯体疾病对应检验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13页
药品治疗
药品治疗标准 依据病情需要, 及时联适用药
一个药品疗效不好, 可换用或加用另一个药 品
加强监测不良反应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14页
联适用药(一)
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 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 心境稳定剂+苯二氮卓类 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
第一部分 规范化治疗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1页
主要内容
治疗目标 药品治疗 心理治疗 电抽搐治疗 三个治疗流程
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2页
F31 双相情感障碍(ICD-10)
F31.0双相情感障碍, 当前为轻躁狂 F31.1双相情感障碍, 当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在巩固治疗期间, 如无复发, 可进入维持治 疗期。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文档
• 4.1.2 体格检查 • 4.1.3 抑郁评定量表 • 4.1.4 实验室测检
4.1.4 精神检查
• 4.1.4.1 精神检查的一般原则 • 4.1.4.2 交谈技巧 • 4.1.4.3 精神检查的主要任务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与分 类
• 根据CCMD-3
五· 抑郁障碍的治疗
• 5.1 治疗目标 • 提高抑郁障碍的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 •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 预防复发
• SSRIs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时可产生罕见但可危 及生命的SSRIs特异性反应—中枢五羟色胺综合征
• 是一种5-HT受体活动过度状态,SSRIs抑制5-HT再 摄取,MAOIs抑制5-HT降解,两者对5-HT系统均 具有激动作用
– 焦虑症 – 强迫症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主要禁忌症: – 对药物过敏者 – 严重肝、肾病及孕妇慎用 – 禁与MAOIs、氯咪帕明、色氨酸联用 – 慎与锂盐、抗心律失常药、降糖药联用
SSRIs的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头疼、失眠、皮疹 和性功能障碍,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反 应比TCAs轻
药物治疗(1)
原则
- 诊断确切 - 全面考虑病人症状特点,个体化合理用药 - 剂量逐步递增,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使不良反
应减至最小,提高服药依从性
- 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
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用足够长的疗程Leabharlann (>4~6周)药物治疗(2)
• 原则
- 如无效,可考虑换药(同类另一种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
2.2 抑郁障碍引起题
• 3.2.1 自杀问题 • 3.2.2 慢性疼痛问题 • 3.2.3 对有效生命年的影响问题
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与专家共识解读
I. 指南概述
一、指南定义
指南比喻正确的指导和辨别方向的依据——《现代 汉语词典》
Guideline 指南:指导路线、方针、准则、指标 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是一种系统的陈述,帮助专业人
员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做出恰当的医疗决策和处理
二、编制指南的目的
使治疗决策依据的循证标准明确,容易获取 便于临床医护人员在门诊及床旁做出简明和客观的决
推荐
推荐 推荐,不要用高剂量利培酮
有催乳素升高
推荐,除了利培酮
有体重增加史,高血糖,高血脂 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 史
反复出现的服药不依从
推荐 推荐 推荐
长效 针剂
推荐
二、英国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指南
首发治疗:推荐SGA (非典型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无效,推荐非典型口服抗精神病药的治
疗(NICE指南) 因锥体外系反应少,SGA被推荐为传统药物无法耐受时选用 氯氮平作为难治疗性精神病的推荐药物,其他推荐药物包括利
培酮 有体重增加史、高血糖史、高血脂史的患者推荐使用齐拉西酮
郁、自杀和激越行为 治疗地点的选择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2019年 关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推荐(指南)
2.急性期治疗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包括: - 第一代药物:酚噻嗪类、丁酰苯类和其他 - 第 二 代 药 物 : Aripiprazole 、 Clozapine 、 Olanzapine 、 Quetiapine 、 Risperidone 、 Ziprasidone 兴奋激越的治疗:可以口服药者可选用利培酮口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目录2020-广东省药学会
4
阿 立 片 5mg 孤 独 症 相
6-17
起始剂量 2mg/d,逐渐 美国 FDA 已批准用于治疗 6-17 岁儿 儿童: 儿 儿童:
哌唑 剂
关的激惹
岁儿
增加至 5mg/d,间隔至 童/青少年的孤独症-精神运动易激 Class 童 : Categ
童青
少 1 周增加 5mg/d,至 惹型
Ⅱa Class ory B
专家共识》
起 始 剂 量 为 2.5- 1.美国 FDA 已批准奥氮平口服剂型用 儿童: 儿 儿童:
5mg/d,以 2.5-5mg 幅 于治疗 13-17 岁儿童精神分裂症
Class 童 : Categ
度增减,目标剂量为 2.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会 2015《精神 IIa
Class ory B
10mg/d,最大剂量为 分裂症防治指南》
Class Ⅱa
Class Ⅱb
Class Ⅱa
Class Categ Ⅱb ory B
Class Categ Ⅱb ory B
Class Categ Ⅱb ory A
21
奥 沙 粉 50m 食管癌
利铂 针 g
22
奥 沙 粉 50m 胃癌
利铂 针 g
23
奥 沙 粉 50m 胆 道 恶 性
利铂 针 g
1.美国 FDA 未批准艾司西酞普兰用于 强迫-冲动障碍 2.美国 APA 精神病学学会《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essive ~ Compulsive Disorder》
Class Ⅱa
Class Categ Ⅱb ory B
Ⅱa Ⅱb ory B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版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前言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
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
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
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 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综合措施。
.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
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
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
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
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梅其一)
耐受性
疗效
Lehman AF,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 161(Suppl 2): 1-56.
住院治疗更频
繁
精神分裂症的全病程理念
长期治疗,预防复发
行为控制 (急性症状)
1-3天
缓解阳性症状 敌意,攻击 减轻共病抑郁 / 躁狂症状
缓解阴性症状 改善情绪和抑郁症状 改善认知功能 预防自杀
预防复发 重整作用
生活质量
7-14天
8周
6个月
12月 18个月+
有效控制急性期症状
内容
精神分裂症的全病程理念
-0.8 -0.6 -0.4 -0.2
0 0.2 0.4 0.6
AMI
n=703
ARI
n=1983
CLOZ
n=1080
OLZ
n=4189
QUET
n=1742
RIS SERT
n=3286 n=1145
ZIP
n=728
ZOT
n=192
SGA较差
四种SGA药物:氯氮平、氨磺必利、奥氮平、利培酮改善阳性症状优于 FGA药物,喹硫平的疗效不及FGA药物
齐拉西酮、阿立哌唑
是
是;组2中的各药物影响不等(轻度 / 无TD)
是(除高剂量利培酮)
组Ⅲ 氯氮平
是 是 是
组Ⅳ 长效注射剂
催乳素水平升高敏感史
是(除利培酮)
体重增加、高血糖,或高血脂敏感 史
齐拉西酮 or 阿立哌唑
反复药物治疗不依从
是
Lehman AF,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 161(Suppl 2): 1-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6 抗精Choice of an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影响选药的因素
Available Drug Formulations
可用剂型
Medication choice may be influenced by available formulations of specific medications, such as oral concentrates or rapidly dissolving tablets for patients who have difficulty swallowing pills or who are ambivalent about medications and inconsistent in swallowing them. Use of ingestible sensors with associated monitoring technology may assist in evaluating ingestion, although the FDA notes that improvements in adherence have not yet been shown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17). LAI formulations may be preferred by some patients (Heres et al. 2007; Patel et al. 2009; Walburn et al. 2001) and may b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poor or uncertain adherence (see Statement 10). Short-acting parenteral formulations of antipsychotic agents are available for short-term use in individuals who are unable to take oral medications or for emergency administration in acutely agitated patients.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APA 新版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第一部分
Selection of an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选择抗精神病药
General Principles
总体原则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is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choice of an antipsychotic agent depends on many factors that are specific to an individual patient. Thus, before initiating treatment with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s part of selecting a medication, the treating clinician gather information on the patient’s treatment-related preferences and prior treatment responses and then discuss with the patient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nd risks of medicatio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management options. Many patients will wish family members or other persons of support to be involved in this discussion. The depth of this discussion will, of course, be determined by the patient’s condition. Even with agitated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thought disorder, however,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will be enhanced if the patient and physician can identify target symptoms (e.g., anxiety, poor sleep, and, for patients with insight, hallucinations and delusions) that are subjectively distressing and that antipsychotics can ameliorate. Mentioning the possibility of acute side effects (e.g., dizziness, sedation, restlessness) helps patients identify and report side-effect occurrence and also may help maintain a therapeutic allianc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ften have attentional and other cognitive impairments that may be more severe during an acute illness exacerbation, so it is helpful to return to the topic of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symptoms and discussion of acute and longer-term side effects on multiple occasions as treatment proceeds.
compared with another. Consequently, the choice of a particular antipsychotic agent will typically occur in the context of discussion with the patient about the likely benefits and possible side effects of medication options and will incorporate patient preferences; the patient’s past responses to treatment (including symptom response and tolerability); the medication’s side-effect profile (see Table 6); the presence of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that may be affected by medication side effects; and other medication-related factors such as available formulations, potential for drug-drug interactions, receptor binding profiles, and pharmacokinetic considerations (Tables 3–9).
An evidence-based ranking of FGAs and SGAs or an algorithmic approach to antipsychotic selection is not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in clinical trial designs, the limited numbers of head-to-head comparisons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and the limited clinical trial data for a number of the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By the same token, it is not possible to note a preference for either SGAs or FGAs. Although there may be clinically meaningful distinctions in response to and tolerability of different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in an individual patient, there is no definitive evidence that one antipsychotic will have consistently superior efficacy compared with another,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clozapine. Although data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re more limited, there appears to be no difference in response among the SGAs that have been studied (McDonagh et al. 2017; Zhu et al. 2017). Furthermore, there is no reliable strategy to predict response or risk of side effects with one 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