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e74b89312b3169a551a402.png)
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备课教案三。
四.五传统文化教案2009-12-1715:58:03阅读1683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硕鼠·魏风《硕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二、新授:(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最新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6b38bc98ad02de80d5d8403f.png)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声佳境”“艺术乐园”。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人物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不如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措施: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全册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300cf8d4ad51f01dc281f17d.png)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声佳境”“艺术乐园”。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人物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不如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措施: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bd82c8225f0e7cd1842536cd.png)
第一单元蒙学诵读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课文含义,熟读背诵文章。
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传统中的文化智慧,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到传统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关注国学,热爱传统文化。
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精神进而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将认真的学习态度付诸实际行动中。
理解人要认真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才能无愧为人,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有无穷的学习动力,才能更好地学到真知识。
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单元分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国学经典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节选了中国古代流传甚广,至今人备受关注的蒙学经典《三字经》和《百家姓》是我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最具代表和标志性的读物,被视为传统蒙学教材的象征。
1第1课《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课文含义,熟读背诵文章。
2.通过对《三字经》的初步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传统中的文化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和情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成长需要学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到传统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关注国学,热爱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环境和方法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收集资料、图片、事例等教学过程:1.简单了解《三字经》2.诵读句子借助拼音自由读小组内互相读指名读,纠正读音全班齐读、比赛读3.理解句子的意思4.故事链接学生自读课本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如何做?教师补充故事《出处介绍》《题材介绍》的故事5.通过拓展活动想一想: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想一想孟母为什么三次搬家?假如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教后记通过对《三字经》的初步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传统中的文化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和情趣,学生积极性很高。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598dde8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c.png)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介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鉴赏经典古典诗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例诗,讲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中国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欣赏著名书画作品。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示范,讲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书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第四章:中国传统戏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3. 欣赏著名戏曲选段。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精选全文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62e71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1.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动心忍性”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骄傲与谦虚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卧薪尝胆》。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卧薪尝胆”故事的?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考了100分过分骄傲……2.比吃穿……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孔子2.自读《仲尼厄而做春秋》3.资料卡学生熟记“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动心忍性”的名言警句,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整理生活中见过或听到的有关“动心忍性”的真实故事,在班内开展故事交流活动。
3.完成一期关于“动心忍性”的手抄报。
2.矢志不渝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矢志不渝”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有志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373f8bc3a58da0116c17492c.png)
点评:青山本无意,白铁也无情,皆因忠佞起,称幸或叫屈。何哉?拟人也。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座佑铭联
点评:有此志,用此心,何愁区区聊斋不成.
(三)、2009年央视春晚的四副对联
1.上联:春融百族大联欢俏春犹俏
下联:岁启九州新画卷牛岁更牛
横批:普天同庆
2.上联:火树银花醉良宵莺歌动地
下联:国泰民安逢盛世牛气冲天
横批:四海同春
3.上联:五福临门燕哺和谐春暖意
下联:八方凝爱牛耕锦绣世情浓
横批:放飞希望
4.上联:金牛送福绿柳迎春盛景当惊世
下联:鼓乐和鸣龙狮劲舞神州并举杯
横批:祖国长青
(4)如何对对联
对联的上句叫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对联的特点为:
有关济南的文字,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跟着老师一起我领略泉城济南的美丽风光吧!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
《千佛山》(节选)、《趵突泉》、《西湖二首》(其二)
(二)温馨点击。
介绍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三)、活动广角:
可改为:
(六)练习
1、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语序有的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小苑西回,此间有尧天舜日。
2、对出下联或上联
①勤为摇钱树②祖国江山娇③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最新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https://img.taocdn.com/s3/m/b1d8030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9.png)
最新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案(⼭东⼤学出版社2019)第⼀单元友善知道经典驿站第⼀课择善⽽⾏教学⽬标:1、让学⽣理解友善是指⼈与⼈之间亲近和陸,是⼀种⼼存善意⽽外显友好的⼈格状态。
2、让学⽣明⽩友善也是处理⼈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理解友善是指⼈与⼈之间亲近和陸,是⼀种⼼存善意⽽外显友好的⼈格状态。
教学过程:⼀、教材引⼊1、《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单元编排序⾔去讲和引⼊。
⼆、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选⽂的含义。
(1)、学⽣⾃读《论语?颜渊》的选⽂和注释、⽂意。
君⼦成⼈之美,不成⼈之恶 ------《论语?颜渊》①美:好事。
②恶(e):坏事⽣:君⼦乐于成全别⼈的好事,⽽不帮助别⼈做坏事。
(2)、学⽣⾃读《孟⼦·滕⽂公上》的选⽂和注释、⽂意。
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滕⽂公上》守:看守、瞭望,这⾥指应对来犯之敌或意外的灾祸。
⽣:⼈们平时交往要互相友爱,应对来犯之敌或意外的灾要互相提助,遭遇疾病或困境时要互相照顾,这样百姓之间就亲密和陸了。
(3)、学⽣⾃读《墨⼦?兼爱中》的选⽂和注释、⽂意。
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救贱,诈不欺愚。
-----《墨⼦?兼爱中》①执:控制。
②动:威逼、胁迫。
③放:通“做”,做视、看不起。
⽣:天下的⼈都相亲相爱,强势的⼈就不会控制弱⼩的⼈,多数⼈就不会胁迫少数⼈,富⼈就不会欺侮穷⼈,尊贵的⼈就不会视卑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笨的⼈。
2、温馨点击(1)教师总结:师:我们在与他⼈交住的过程中要择善⽽⾏。
当别⼈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做到成⼊之美。
在⾯对弱⼩的同学时我们要友善相处,不以⼤取⼩。
当得到别⼊的帮助时。
我们要学会感恩。
友善,它体现礼,影显⽂明,存在于我们每个⼈的⼀⾔⼀⾏之中,弥⾜珍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03fddcd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0d.png)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章节一:成语故事1.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及寓意。
能够运用成语“画蛇添足”正确地造句。
1.2 教学内容:讲述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
解释成语“画蛇添足”的含义。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1.3 教学活动:讲述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学生通过例句练习,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章节二:传统节日2.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能够简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春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章节三:中国历史人物3.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孔子。
能够简单描述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理念。
讲述孔子的一些著名故事和言论。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孔子的生平和对教育的贡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章节四:中国民间故事4.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情节。
能够复述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主要情节。
4.2 教学内容:讲述民间故事“白蛇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民间故事“白蛇传”,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五:中国诗词5.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能够背诵唐诗“登鹳雀楼”。
5.2 教学内容:讲解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唐诗的美。
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唐诗的美。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章节六:中国传统艺术——书法6.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基本分类。
能够简单描述几种书法字体的特点。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46e5f3a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c.png)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成语接龙、成语典故讲解、成语游戏等。
2.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基本知识,经典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3.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内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品质精神、名言警句等。
4.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诗词等。
5.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形式,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艺术等的基本知识,经典艺术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游戏法:通过成语接龙、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562d8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2.png)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元素;(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成语的来源与演变;(3)成语故事的教学意义。
2. 第二单元:典故解析(1)典故的含义与类型;(2)典故的来源与流传;(3)典故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3. 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1)古诗词的分类与特点;(2)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3)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定义与特点,能够理解和运用成语;(2)让学生了解典故的含义与类型,能够解析和传承典故;(3)让学生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的来源与演变;(2)典故的流传与教学方法;(3)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和传承传统文化;3. 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体验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成语,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学生能够理解典故的含义,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3. 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1)成语故事:10课时;(2)典故解析:10课时;(3)古诗词鉴赏:15课时。
2. 教学进度:(1)第一周至第二周:成语故事;(2)第三周至第四周:典故解析;(3)第五周至第七周:古诗词鉴赏。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典故、古诗词的定义、特点和内涵;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成语、典故、古诗词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成语、典故、古诗词,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22266a4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9.png)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第一篇: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诗及清诗中选择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
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白居易的流畅明晓,苏东坡的诙谐豁达等等。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
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教学重点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
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四、教学措施:1、诵读,记背。
再慢慢品尝,感悟。
2、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3、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诗经》硕鼠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硕鼠》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诗经》及《魏风·硕鼠》。
四、活动广角。
1、背诵《硕鼠》这首诗。
2、说一说你对《诗经》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黄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全)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b9dc172576c66137ee06195c.png)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西岗镇祝陈小学《名胜家境》10、《济南》2018年3月4日一、教学目标:1.认识济南的著名名胜古迹。
2.了解名胜古迹的诗句。
3.能比较形象地说出各个景点的景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济南的著名名胜古迹难点:比较形象地说出各个景点的景色。
三、教学准备:有关济南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跟着老师一起我领略泉城济南的美丽风光吧!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
《千佛山》(节选)、《趵突泉》、《西湖二首》(其二)(二)温馨点击。
介绍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三)、活动广角:请同学们把对这些有关景点的传说、诗句、对联讲给同学们听。
(四)拓展延伸:能比较形象地说出各个景点的美景。
五、板书设计:济南千佛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趵突泉“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大明湖湖水清澈透明教学反思:11、《崂山》2018年3月5日一、教学目标:1、认识崂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
2、认识崂山的著名瀑---龙潭瀑。
3、了解有关崂山的诗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崂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难点:认识崂山的著名瀑---龙潭瀑三、教学准备:有关崂山的图片,文字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来领略崂山的秀美风光吧!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
《八水河玉龙瀑》《鳌山》(二)温馨点击。
介绍崂山、龙潭瀑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三)、活动广角:请同学们把对崂山搜集的资料介绍给读读看。
(四)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崂山崂山黄海之滨气势雄伟山海紧错龙潭瀑玉龙横空如雨似雪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示图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神话”般的情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使每个学生快乐中学习。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8749f60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9.png)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内涵,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书法、绘画、剪纸、音乐、舞蹈等。
4.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学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典故,如《四大名著》、《诗经》、《楚辞》等。
5. 第五章:中国传统哲学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和代表人物,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和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活动中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的传统文化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活动材料,如剪纸、书法、绘画等。
5. 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五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05d70cf7f12d2af90342e626.png)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五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第2课"声律启蒙"〔二〕第3课"声律启蒙"〔三〕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第二单元诗词诵读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第6课古诗两首第7课诗词两首第8课诗词两首第三单元魅力汉语第9课对联第10 课谜语第11课谚语和歇后语第四单元古代都城第12课第13课XX第14课XX第15课XX第16课XX与XX 探究课寻访古都第五单元饮食文化第17课茶第18课酒第19课四大菜系第六单元诗词诵读第20课古诗两首第21课诗词两首第22课词曲两首第23课词两首第七单元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第25课昆剧第26课XX地方戏探究课戏曲知识比赛第八单元历史名臣第27课魏征第28课包拯第29课文天祥第30课林那么徐第31课康有为第九单元科学技术第32课祖冲之第33课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第34课四大创造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3fcfa9d7a1c7aa00b52acbcc.png)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备课《名胜家境》10、济南教学目标:1、认识济南的著名名胜古迹。
2、了解名胜古迹的诗句。
3、能比较形象地说出各个景点的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跟着老师一起我领略泉城济南的美丽风光吧!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
《千佛山》(节选)、《趵突泉》、《西湖二首》(其二)(二)温馨点击。
介绍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三)、活动广角:请同学们把对这些有关景点的传说、诗句、对联讲给同学们听。
(四)拓展延伸:能比较形象地说出各个景点的美景。
板书设计:济南千佛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趵突泉“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大明湖湖水清澈透明11、《崂山》教学目标:1、认识崂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
2、认识崂山的著名瀑---龙潭瀑。
3、了解有关崂山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来领略崂山的秀美风光吧!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
《八水河玉龙瀑》《鳌山》(二)温馨点击。
介绍崂山、龙潭瀑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三)、活动广角:请同学们把对崂山搜集的资料介绍给读读看。
(四)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崂山崂山黄海之滨气势雄伟山海紧错龙潭瀑玉龙横空如雨似雪12、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2、学会对对联教学过程:Ⅰ讲一个与对联有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Ⅱ名联欣赏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题书室2、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3、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联评:“笑”、“容”二字巧妙,道出了世态人情,写出了人生众相。
4、来一口去一口,来去无损;哭三声笑三声,哭笑皆非。
—清末一婚丧联点评:用于红白喜事并至之日,精当至极。
再有妙联,不妨将来。
5、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五年级上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0f2ab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e.png)
五年级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年级上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静夜思》2. 《登鹳雀楼》3. 《望庐山瀑布》4. 《寻隐者不遇》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孟子二则》2. 《庄子二则》第三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童谣》2. 《端午节童谣》3. 《中秋节童谣》第四单元:民间故事1. 《牛郎织女》2. 《白蛇传》第五单元:古代历史人物1. 《孔子》2. 《孟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意义,感受民间故事和古代历史人物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2课时)第1课时:《静夜思》、《登鹳雀楼》第2课时:《望庐山瀑布》、《寻隐者不遇》2.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3课时)第1课时:《孟子二则》第2课时:《庄子二则》第3课时:总结与拓展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第1课时:《春节童谣》第2课时:《端午节童谣》第3课时:《中秋节童谣》第4课时:节日文化探讨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第1课时:《牛郎织女》第2课时:《白蛇传》第3课时:民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第4课时:学生分享与讨论5. 第五单元:古代历史人物(3课时)第1课时:《孔子》第2课时:《孟子》第3课时:历史人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诵所学诗歌,增强对诗歌韵律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五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第2课《声律启蒙》(二)第3课《声律启蒙》(三)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第二单元诗词诵读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第6课古诗两首第7课诗词两首第8课诗词两首第三单元魅力汉语第9课对联第10 课谜语第11课谚语和歇后语第四单元古代都城第12课第13课第14课第15课第16课与探究课寻访古都第五单元饮食文化第17课茶第18课酒第19课四大菜系第六单元诗词诵读第20课古诗两首第21课诗词两首第22课词曲两首第23课词两首第七单元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第25课昆剧第26课地方戏探究课戏曲知识比赛第八单元历史名臣第27课征第28课包拯第29课文天祥第30课林则徐第31课康有为第九单元科学技术第32课祖冲之第33课时珍与《本草纲目》第34课四大发明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读知识,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对对子可是古代小学生的必修课,像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小时候也是从对对子开始学习作诗的,和同学的比比,看谁知道的对子多。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3课《声律启蒙》(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
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
百亩风翻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故事,和同学说一说,从故事里你知道了什么?四、拓展活动。
1、背诵渊明的诗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寒对暑,日对年。
蹴踘对秋千。
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
歌宛转,貌婵娟。
雪鼓对云笺。
荒芦栖南雁,疏柳噪秋蝉。
洗耳尚逢高士笑,折腰肯受小儿怜。
郭泰泛舟,折角半垂梅子雨;山涛骑马,接蓠倒着杏花天。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知识,和同学说一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四、拓展活动。
1、背诵白的诗。
古风【唐】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教学目标: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出示注释: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豪门贵族。
丘:坟墓。
三山:山名,在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一水:一作"二水"。
指淮河流经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市水西门外。
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2、出示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1)学生自读译文.(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首诗的主要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四、故事。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五、拓展活动。
《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咏怀古迹唐杜甫群山万壑赴,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6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文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这两首古诗,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注释:⑴汴河:在今河,是隋朝时大运河的一部分.⑵赖:依靠.⑶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调动了不计其数的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⑷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京杭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⑸乌江亭:在今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⑹不期:难以预料。
⑺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⑻江东:指江南一代。
2、出示译文(一)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
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的事情,(广)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二)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这两首诗的主要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四、知识。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你知道了什么?五、拓展活动。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表达了与杜牧诗不同的看法,他是怎样看待项羽失败的?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7课诗词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注释:⑴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⑵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⑶千寻:古时八尺为一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⑷降幡:降旗。
⑸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清凉山,吴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⑹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⑺故垒: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⑻山坡羊:元曲牌名。
潼关:关口名,在今省潼关县东北。
⑼峰峦:山峰和山峦。
⑽山河表里: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里)有华山⑾西都:指长安,今省市。
⑿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了沉思的状态。
⒀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⒁宫阙:泛指宫殿。
⒂兴: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2出示译文。
(一)晋代王浚乘楼船自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1)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诗词,理解诗词。
三、温馨点击文中诗词的主要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四、知识。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你知道了什么?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养浩的怀古作品,体会一下他的思想.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yíng)纡(yū)。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第8课诗词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小组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注释]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