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一、什么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
患者常常表现为间断发作的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遗传、环境暴露以及免疫调节紊乱等。
二、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1. 气道高反应性: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气道平滑肌对刺激物质过度敏感,导致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这主要是由于多种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等引起的血管扩张和平滑肌收缩。
2. 慢性气道炎症:长期持续存在的慢性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类慢性炎症可以导致气道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黏液过度分泌,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
3. 免疫调节紊乱: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呈现出平衡失调的状态。
过度活化的Th2细胞促使B细胞产生过多的IgE抗体,并激活肺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气道收缩。
三、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进展1. 药物治疗:a. 一线药物:包括舒利迭类(如沙丁胺醇)、黄嘌呤类(如茶碱)以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用于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b. 控制性药物:包括吸入式皮质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用于控制慢性炎症和预防发作。
c. 新型药物:包括儿茶酚胺抗原H4受体拮抗剂和嗜酸性粒细胞调节因子拮抗剂等,目前正处于临床实验阶段。
2. 免疫疗法:新兴的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法包括过敏原免疫治疗和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疗法。
这些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气道通畅度。
3. 非药物治疗:a. 支气管扩张术:通过支气管旁路手术或内窥镜技术扩大气道通畅度,缓解呼吸困难。
b. 呼吸康复训练:通过锻炼呼吸肌肉、提高肺活量和控制呼吸节奏等手段,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
四、个体化治疗的前景针对每位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特异性,个体化治疗正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基因多态性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医生可以使用新的生物标记物和分型系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的相关探讨支气管哮喘是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高反应性下出现的广泛而可逆的气道狭窄性疾病,是儿科和内科的重要呼吸疾病。
引起哮喘的因素十分广泛复杂,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以及感染,特别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均为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1]。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小支气管平滑肌挛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小支气管黏膜水肿、黏膜腺体分泌增加、黏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患者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这些病理改变和症状主要是LTs和组胺作用的结果[2]。
哮喘的发病特征是:①发作性:当遇到诱发因素时呈发作性加重;②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③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④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3]。
现就本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使大家能够了解该病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借鉴。
1 病因病机哮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西医认为其主要机制有:遗传因素-哮喘是一种有着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疾病;神经调节机制-气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是形成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免疫机制-免疫机制和细胞因子在哮喘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深入,其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炎症的持续存在起着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均参与了气道炎症的形成,哮喘患者气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其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4]。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如沈自尹等采用补肾法防治支气管哮喘,补肾培本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素质,支气管哮喘病久则会肺气耗散,”子盗母气”,而伤及于脾[5]。
潘存敏等研究发现,与健康儿童相比,这可能是哮喘患儿肺、脾气虚的病理基础。
研究表明,痰证血液流变学与血瘀血液流变学特征基本相同[6]。
对于本虚的认识,则认为存在着肺脾肾三脏亏虚,尤其是肾虚(主要为肾阳虚),常贯穿于哮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7]。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气 管炎 症[ 树 突状 细胞 (e d i c e , C) 移 、 1 。 d n r i cl D 迁 t l 成
熟, 可诱 导产 生 i e 。 Trg 在稳 定 阶段 , DC与 T淋 巴细 胞 之 间 的相互 作 用 , 致 T 淋 巴细 胞 的耐 受 。与激 活 T 导 淋 巴细胞 上 表 达 的 C 关 l D 也 在 呼吸 道 变 应 D 有 1 C ,
同时也 是一 种外 周免 疫 耐受机 制 发生缺 陷 的疾病 。越 来 越 多 的 证 据 表 明 , 工 诱 导 的调 节 性 T 淋 巴细 胞 人
(T e ) 哮喘 炎 症 和在 外 周 维 持机 体 自身 免 疫 耐 受 i rg 与 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 某些 其 他 的生物 活性 物质 , 也在 哮 喘 的发病 过程 中起 一定 的作 用 。重症 哮 喘 的病 因与 肺炎 衣 原体 感染 密切 相关 。气道重 塑 是慢性 哮 喘 的重 要病
以增 加机 体 内 I 0和 减少 Th L1 2细 胞 因子 的合 成 , 诱 导 I 一 0分 泌 型 T e [ 。郭 胤 仕 等口 。 L1 rg9 ] 。的研 究 结 果 提 示 , 喘患 者接 受特 异性 变应 原刺 激后 , 哮 不仅 启动 Th 2
反 应 的转 录 因子 表达 增 强 , 且启 动 T l反应 的转 录 而 h 因子 表 达也 有 增强 ; 动 Trg反 应 的转 录 因子 , 启 e 则不 能相应 提 高 。从 特 异性 转 录 因子 水 平 提示 , l Th Th / 2 平衡 失调 学说 尚不 能满 意地解 释 哮 喘的发 病机 制 。哮 喘患者 T e rg功 能 减 低 , 可 能 与 哮 喘 的发 病 有 关 。 有
・
支气管哮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3.015.011作者单位: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支气管哮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冯湘平 赵辉 陆强ʌ摘要ɔ 目前认为T h 1/T h 2型免疫应答失衡,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免疫学机制㊂最近研究发现,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许多因素有关㊂综述如下:吸烟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㊂T h 17及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哮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㊂I L -33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介导作用㊂M i c r o R N A 的主要功能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对机体生长㊁发育以及疾病发生过程调控㊂骨形成蛋白参与多种组织的纤维化进程,G r e m l i n 是一种骨形成蛋白拮抗剂,探讨其在哮喘中的分布及作用,为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㊂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哮喘中发挥重要作用㊂ʌ关键词ɔ 吸烟;T h 17细胞;白介素33;M i c r o R N A ;骨形成蛋白;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支气管哮喘N e w p r o g r e s s e so fc a u s e sa n d p a t h o ge n e s i so fb r o n c h i a la s t h m a F E N G X i a n g -p i n g ,Z HA O H u i ,L U Q i a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f R e s p i r a t r y M e d i c i n e ,t h e 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o f T i a n j i n ,T i a n ji n 300121,C h i n a ʌA b s t r a c t ɔ T h e c u r r e n t s t u d y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d i s o r d e r so f t h eT h 1/T h 2ᶄs i mm u n e f u n c t i o n p l a y an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b r o n c h i a l a s t h m a (a s t h m a ).R e c e n t l y ,g r o w i n g e v i d e n c e d e m o n s t r a t e s t h a t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a s t h m ai sr e l a t e d w i t h m a n y f a c t o r s .A m o n g t h e m ,c i ga r e t t e s m o k i n g i s a w e l l -k n o w nr i s kf a c t o r f o rt h eo n s e to fa t h m a .T h 17c e l l sa n di t sr e l a t e dc y t o k i n e s p l a y c r u c i a l r o l e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s t h m a .I n t e r l e u k i n -33p l a y sac r u c i a lr o l ei n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 a s t h m a .M i c r o R N A 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r e g u l a t i o no f g e n e s e x p r e s s i o n p o s t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l l y ,a n d t h e y a l s om o d u l a t e g r o w t ho f c e l l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o r g a n s .B o n em o r p h o g e n e t i c p r o t e i n s p a r t i c i pa t e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f ib r o s i s i nm a n y t i s s u e s .G r e m l i n i sa n i n h i b i t o ro fB M P s .I t p r o v i d en e wt h i n k i n g fo r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s t h m a t h a t s u mm a r i z e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a n de f f f e co fB M P s a n d g r e m l i n i na s t h m a .A d i p o c y t e f a t t y a c i db i n d i n gp r o t e i nm a y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a s t h m a .ʌK e y w o r d s ɔ S m o k i n g ;T 17h e l p e r c e l l s ;I n t e r l e u k i n -33;M i c r o R N A ;B o n em o r p h o g e n e t i c p r o t e i n s ;A d i p o c y t e f a t t y a c i db i n d i n gpr o t e i n ;B r o n c h i a l a s t h m a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㊂目前认为它是一种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受遗传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㊂T h 2细胞占优势的T h 1/T h 2型免疫应答失衡,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免疫学机制[1]㊂但这个理论尚不能完全解释哮喘的发病机制㊂最近研究发现,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许多因素有关,现就最新哮喘发病机制作一简单的综述㊂1 吸烟与哮喘1.1 吸烟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 吸烟与哮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明确了吸烟为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㊂吸烟可引起健康人总I gE 升高,在易感者如哮喘者一级亲属中的女性,被动吸烟也可导致总I gE 升高㊂即使在戒烟后6个月,气道高反应性仍然存在[2]㊂母亲或父亲在家每天吸20支烟,他们的子女患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危险性较不吸烟家庭高2.8倍㊂对8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被动吸烟可使儿童哮喘患病率增加21%~37%[3]㊂吸烟对成人哮喘患病的影响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吸烟患者哮喘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要高33%,吸烟可使哮喘发作程度更加严重,与从不吸烟者和戒烟者相比,吸烟者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增多,严重程度明显增高,成年哮喘患者住院风险也逐渐上升[4]㊂1.2 吸烟对哮喘发病影响 吸烟者哮喘患病率和病死率增高,哮喘症状严重,更多出现小气道功能受损,急性发作次数增多,急诊就诊次数增多,且与吸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㊂吸烟哮喘患者以中性粒细㊃071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3年8月第33卷第15期 I n t JR e s p i r ,A u gu s t 2013,V o l .33,N o .15胞浸润为主,非吸烟的哮喘患者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6]㊂非吸烟哮喘者以气道炎症为主,而吸烟哮喘者以气道壁纤维化程度占优势,引发气道重塑,加重哮喘症状,导致治疗困难㊂1.3吸烟哮喘对治疗的影响吸烟的哮喘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增多决定了其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降低,但戒烟后可以部分恢复哮喘患者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其原因推测为吸烟对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可能具有可逆性[7]㊂K a n e等[8]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哮喘患者应用白三烯调节剂治疗具有明显优势㊂有研究表明低剂量茶碱可增加激素的敏感性㊂2T h17细胞与哮喘2.1 T h17细胞最近研究发现,机体存在着一种新型的辅助性T细胞被称为T h17细胞㊂分化成熟的T h17细胞可以分泌I L-17㊁I L-17F㊁I L-21㊁I L-22等多种细胞因子,具有很强的促炎性作用[9],被称为炎症性T细胞㊂2.2 T h17细胞/I L-17在哮喘中的作用I L-17具有很强的促炎症作用,体外试验研究表明,气道局部的I L-17可以促进支气管纤维母细胞㊁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活化,使这些细胞高度表达I L-6㊁I L-8㊁G-C S F,进而促使中性粒细胞活化和趋化,加重气道炎症㊂A l-R a m l i等[10]发现重度哮喘患者局部气道组织的I L-17表达增加㊂I L-17通过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在气道重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I L-17在过敏性哮喘中起着双重调节作用㊂综上所述,T h17细胞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免疫调节的复杂性,对T h1/T h2平衡概念提出了挑战;同时弥补了由T h2细胞所介导的哮喘机制的不足,为哮喘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㊂3I L-33与哮喘3.1I L-33的生物活性I L-33是I L-1细胞因子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它作为S T2的配体发挥其生物效应㊂研究发现I L-33对表达有其受体S T2的细胞如T h2细胞㊁肥大细胞㊁嗜酸粒细胞㊁嗜碱粒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等多种细胞均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㊂3.2I L-33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I L-33能够诱导T h2型免疫反应,并能介导肥大细胞㊁嗜酸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的生物效应,从而参与哮喘㊁变态反应性鼻炎及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㊂Z h i g u a n g 等[11]创建的小鼠I L-33转基因小鼠证实了I L-33高表达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重要作用㊂L o u t e n等[12]证实I L-33有助于活化T h2细胞释放I L-5和I L-13,而不产生I L-4,这与通常I L-4驱动的T h2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是I L-4有所不同㊂S t o l a r s k i 等[13]研究表明I L-33能够通过加剧嗜酸粒细胞介导的炎症来介导哮喘的气道炎症㊂K u r o k a w a等[14]发现I L-33可以刺激肺成纤维细胞产生嗜酸粒细胞嗜活化趋化因子,并且I L-13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并且通过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募集可以介导气道的重塑㊂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它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活性,它有可能是启动和维持哮喘气道炎症的重要的细胞因子,有望成为哮喘治疗的新的靶点㊂随着研究的深入阻断I L-33的效应有望成为哮喘治疗的一种新策略,并且很有可能为哮喘的治疗带来新的生机㊂4M i c r o R N A(m i R N A)与哮喘4.1 m i R N A概述 m i R N A的主要功能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与机体生长㊁发育㊁疾病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15]㊂4.2 m i R N A与哮喘近年来,m i R N A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㊂W i l l i a m s等[16]检测了健康者及轻度哮喘患者肺组织m i R N A的表达谱,发现了可调控气道及肺组织相关基因表达的m i R N A㊂具体如下:①m i R-21:L u等[17]发现,m i R-21可能间接参与调控并促进哮喘的发生㊂同时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m i R-21可能抑制哮喘的发病㊂有研究者报道使用脂多糖(L P S)进行刺激后, m i R-21能负调节P D C D4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生成[18],可能对哮喘的发病具有抑制作用㊂②m i R N A-155:研究发现,人类基因B i c/m i R-155位于染色体21q21,而这个位置正是哮喘和花粉过敏症相关基因所在㊂m i R-155表达水平下调表现为T 细胞向T h1细胞分化㊁支气管肺泡内白细胞总数增加及气道重塑形成,m i R-155表达增加有利于减缓哮喘的发病及治疗[19]㊂③m i c r o R N A-26a:m i R-26a 可能在调控肺部生长与肺血管重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6]㊂④m i R-133a:C h i b a等[20]报道,在特异性抑制内源性m i R-133a时,人体气道平滑肌细胞内R h o 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㊂现已广泛认为R h o A 是治疗哮喘的新靶点,故此项研究提示可通过上调气道平滑肌细胞m i R-133a的表达水平阻滞R h o A 途径,进而抑制哮喘的发生㊂总之,几种m i R N A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正在深入的研究中,它们有可能作为未来哮喘治疗的新靶点,为哮喘治疗带来新的希望㊂5骨形成蛋白(B M P s)与哮喘5.1 B M P s的概述 B M P s广泛参与肾间质纤维化㊁肝纤维化㊁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疾病的发展进程㊂迄今为止,在哺乳动物中已有15个B M P s被克隆,㊃171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3年8月第33卷第15期I n t JR e s p i r,A u g u s t2013,V o l.33,N o.15而肺部主要表达以B M P2㊁B M P4及B M P7为主㊂在肺部,B M P s调节胚胎发育及诱导气道分支形成的作用已得到充分阐明㊂5.2 B M P s的功能 ①B M P2:有资料表明,气道炎症过程中B M P2的表达显著升高㊂B M P2具有刺激血管生成㊁增加细胞外基质沉积等作用,并可诱导心室外移植片及原始角质化细胞的E MT[21]㊂与此相反的是,B M P2可通过促进T G F-β1型受体的分解代谢从而逆转T G F-β1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22]㊂故B M P2在组织纤维化中的作用可能具有组织特异性㊂②B M P4:参与气道的形态形成及损伤后修复,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但同时也增加肌细胞数量并诱导E MT,在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㊂③B M P7:主要作用于组织纤维化过程㊂5.3 B M P抑制剂 G r e m l i n G r e m l i n是B M P家族的抑制剂,其与B M P2㊁B M P4及B M P7结合,阻碍后者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纤维化形成,减少上皮损伤后修复,并诱导上皮细胞生长停止及分化,促进间质细胞的存活㊂已有证据表明哮喘气道存在E MT[23],且g r e m l i n可促进肺纤维化[24],然而目前尚无关于g r e m l i n在哮喘气道中表达水平的研究㊂若哮喘气道中也存在g r e n m l i n的过度表达,或许可揭示哮喘的一条新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㊂6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 A B P)与哮喘6.1概述近年来研究发现,A-F A B 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F A B P)家族中最为重要的一型,在哮喘中的作用日益突显㊂6.2 A-F A B P与哮喘①A-F A B P与气道上皮细胞:哮喘主要表现为T h1/T h2细胞因子失衡,T h2占优势的疾病㊂研究发现T h1细胞因子I F N-γ下调气道上皮细胞A-F A B P的表达,而T h2细胞因子I L-4和I L-13上调A-F A B P的表达,并进一步发现哮喘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上皮细胞中A-F A B P染色体显著性增强㊂②A-F A B P与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当机体处于炎症状态时,巨噬细胞活化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活性,如释放细胞因子㊁炎性介质,调节离子通道等生物学效应㊂K a z e m i 等[25]发现T o l l样受体(T L R)是介导宿主防御反应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T L R活化诱导巨噬细胞中A-F A B P的表达,而最近的研究显示T L R多态性可预示人类哮喘的风险,便将A-F A B P和哮喘联系起来㊂③A-F A B P与D C:D 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㊁惟一能活化初始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㊂D C 分为髓样D C(M D C)和淋巴样D C,M D C可强烈表达A-F A B P,而在单核细胞中A-F A B P表达很少或根本不表达,即A-F A B P参与M D C分化过程[26], A-F A B P基因敲除降低D C激活初始T细胞,A-F A B P在哮喘的发生㊁发展中起一定作用㊂总之,A-F A B P检测要成为哮喘预测㊁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还有待于其基础㊁临床研究的广泛开展㊂并且,A-F A B P抑制剂应用于人类治疗哮喘还有待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㊂7小结目前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T h2细胞占优势的T h1/T h2型免疫应答失衡,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免疫学机制㊂以上几种机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正在深入的研究,仍有许多研究机制尚待证实阐明,它们有可能作为未来哮喘治疗的新靶点,为哮喘治疗带来新的希望㊂参考文献[1]李明华,殷凯生,蔡映云,等.哮喘病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7-70.[2] P o l o s aR,K n o k eJ D,R u s s o C,e ta l.C i g a r e t t es m o k i n g i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 g r e a t e rr i s ko f i n c i d e n ta s t h m a i na l l e r g i cr h i n i t i s.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8,121:1428-1434. [3] P o l o n i k o vA V,I v a n o v V P,S o l o d i l o v a MA,e ta l.T o b a c c os m o k i n g,f r u i t a n d v e g e t a b l e i n t a k e m o d i f y 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21A>T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o fc a t a l a s e g e n ea n dr i s ko fb r o nc h i a l a s t h m a.JA s t h m a,2009,46:217-224.[4] N i e d o s z y t k oM,G r u c h ała-N i e d o s z y t k oM,C h ełm i n s k aM,e ta l.P e r s i s t e n ti m p a c t o f c i g a r e t t e s m o k i n g o n a s t h m a.JA s t h m a,2008,45:495-499.[5] C h a u d h u r i R,M c S h a r r y C,M c C o a r d A,e t a l.R o l e o fs y m p t o m s a n d l u n g f u n c t i o n i n d e t e r m i n i n g a s t h m a c o n t r o l i ns m o k e r sw i t ha s t h m a.A l l e r g y,2008,63:132-135.[6] T s o u m a k i d o u M,E l s t o n W,Z h uJ,e t a l.C i g a r e t t es m o k i n ga l t e r sb r o nc h i a lm u c o s a l i mm u n i t y i na s t h m a.A m JR e s p i rC r i tC a r eM e d,2007,175:919-925.[7]S p e a r s M,C a m e r o n E,C h a u d h u r iR,e ta l.C h a l l e n g e so ft r e a t i n g a s t h m ai n p e o p l e w h o s m o k e.E x p e r t R e v C l i nI mm u n o l,2010,6:257-268.[8] K a n eB,K o l s u m U,S o u t h w o r t h T,e ta l.T h ee f f e c t so fs m o k i n g o n t h e 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r e s p o n s e a n d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a l v e o l a rm a c r o p h a g e s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s t h m a.C h e s t,2009,136:163-170.[9] O u y a n g W,K o l l s J K,Z h e n g Y.T h e b i o l o g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s o f Th e l p e r17c e l l e f f e c t o r c y t o k i n e s i n i n f l a mm a t i o n.I mm u n i t y,2008,28:454-467.[10] A l-R a m l i W,P réf o n t a i n e D,C h o u i a l iF,e ta l.T(H)17-a s s o c i a t e d c y t o k i n e s(I L-17Aa n d I L-17F)i n s e v e r e a s t h m a.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2009,123:1185-1187.[11] Z h i g u a n g X,W e i C,S t e v e nR,e t a l.O v e r-e x p r e s s i o n o f I L-33l e a d st o s p o n t a n e o u s p u l m o n a r y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 m I L-33t r a n s g e n i cm i c e.I mm u n o l L e t t,2010,131:159-165.㊃271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3年8月第33卷第15期I n t JR e s p i r,A u g u s t2013,V o l.33,N o.15[12] L o u t e n J ,R a n k i n A L ,L i Y ,e t a l .E n d o ge n o u s I L -33e n h a n c e s T h 2c y t o k i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T -c e l l r e s p o n s e s d u r i n g a l l e r g i ca i r w a y i nf l a mm a t i o n .I n t I mm u n o l ,2011,23:307-315.[13] S t o l a r s k iB ,K u r o w s k a -S t o l a r s k a M ,K e w i n P ,e ta l .I L -33e x a c e r b a t e s e o s i n o p h i l -m e d i a t e d a i r w a y i n f l a mm a t i o n .J I mm u n o l ,2010,185:3472-3480.[14] K u r o k a w aM ,M a t s u k u r aS ,K a w a g u c h iM ,e t a l .E x pr e s s i o n a n d e f f e c t s o f I L -33a n dS T 2i n a l l e r g i c b r o n c h i a l a s t h m a :I L -33i n d u c e se o t a x i n p r o d u c t i o ni nl u n g fi b r o b l a s t s .I n t A r c h 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 ,2011,155S u p pl 1:12-20.[15] L uJ ,G e t z G ,M i s k a E A ,e t a l .M i c r o R N A e x pr e s s i o n p r o f i l e s c l a s s i f y h u m a n c a n c e r s .N a t u r e ,2005,435:834-838.[16] W i l l i a m s A E ,L a r n e r -S v e n s s o n H ,P e r r y MM ,e t a l .M i c r o R N A e x p r e s s i o n p r o f i l i n g in m i l d a s t h m a t i c h u m a n a i r w a y s a n d e f f e c t o f c o r t i c o s t e r o i d t h e r a p y.P L o SO n e ,2009,4:e 5889.[17] L u T X ,M u n i t z A ,R o t h e n b e r g M E .M i c r o R N A -21i su p -r e g u l a t e di na l l e r g i ca i r w a y 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r e gu l a t e sI L -12p 35e x p r e s s i o n .J I mm u n o l ,2009,182:4994-5002.[18] S h e e d y F J ,P a l s s o n -M c D e r m o t t E ,H e n n e s s y E J ,e t a l .N e g a t i v e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T L R 4v i a t a r g e t i n g of t h e p r o i n f l a mm a t o r y t u m o r s u p p r e s s o r P D C D 4b y t h em i c r o R N A m i R -21.N a t I mm u n o l ,2010,11:141-147.[19] M a r t i n e z -N u n e z R T ,L o u a f i F ,S a n c h e z -E l s n e r T.T h e i n t e r l e u k i n13(I L -13)p a t h w a y i n h u m a n m a c r o p h a ge si s m o d u l a t e d b y m i c r o R N A -155v i a d i r e c t t a r g e t i n g of i n t e r l e u k i n13r e c e p t o r a l p h a 1(I L 13R a l p h a 1).JB i o lC h e m ,2011,286:1786-1794.[20] C h i b aY ,T a n a b eM ,G o t oK ,e t a l .D o w n -r e g u l a t i o no fm i R -133a c o n t r i b u t e s t o u p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R h o a i n b r o n c h i a l s m o o t hm u s c l e c e l l s .A mJR e s pi rC r i tC a r e M e d ,2009,180:713-719.[21] L u n a -Z u r i t aL ,P r a d o sB ,G r e g o -B e s s a J ,e t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a N o t c h -d e p e n d e n t m e s e n c h y m a l g e n e p r o g r a m a n d B m p 2-d r i v e n c e l l i n v a s i v e n e s s r e g u l a t e s m u r i n e c a r d i a c v a l v e f o r m a t i o n .JC l i n I n v e s t ,2010,120:3493-3507.[22] Y a n g Y L ,L i u Y S ,C h u a n g L Y ,e ta l .B o n e m o r p h o ge n e t i c p r o t e i n -2a n t a g o n i z e sr e n a l i n t e r s t i t i a l f i b r o s i sb yp r o m o t i n g c a t a b o l i s m o f t y p e I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b e t a r e c e p t o r s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2009,150:727-740.[23] H a c k e t tT L ,W a r n e rS M ,S t e f a n o w i c zD ,e t a l .I n d u c t i o no fe p i t h e l i a l -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i n p r i m a r y a i r w a y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f r o m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s t h m a b y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gr o w t h f a c t o r -b e t a 1.A mJR e s p i r C r i t C a r eM e d ,2009,180:122-133.[24] M y l l är n i e m iM ,L i n d h o l m P ,R y y n än e n M J ,e ta l .G r e m l i n -m e d i a t e dd ec r e a s ei n b o n e m o r p h o g e n e t i c p r o t e i ns i g n a l i n gp r o m o t e s p u l m o n a r y f i b r o s i s .A m JR e s pi rC r i tC a r e M e d ,2008,177:321-329.[25] K a z e m iM R ,M c D o n a l dC M ,S h i g e n a g aJ K ,e ta l .A d i p o c yt e f a t t y a c i d -b i n d i n gp r o t e i ne x p r e s s i o na n dl i p i d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r ei n c r e a s e d d u r i n g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m u r i n e m a c r o p h a g e s b y t o l l -l i k er e c e p t o ra g o n i s t s .A r t e r i o s c l e r T h r o m b V a s c B i o l ,2005,25:1220-1224.[26] R o l p h M S ,Y o u n g T R ,S h u m B O ,e t a l .R e gu l a t i o n o f 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f u n c t i o na n d Tc e l l p r i m i n g b y t h ef a t t y a c i d -b i n d i n gpr o t e i nA P 2.J I mm u n o l ,2006,177:7794-7801.(收稿日期:2012-11-05﹏﹏﹏﹏﹏﹏﹏﹏﹏﹏﹏﹏﹏﹏﹏﹏﹏﹏﹏﹏﹏﹏﹏﹏﹏﹏﹏﹏﹏﹏﹏﹏﹏﹏﹏﹏﹏﹏﹏﹏﹏﹏﹏﹏﹏)㊃简讯㊃‘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是由蔡柏蔷㊁李龙芸教授主编,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主的86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与教授共同精心编写而成㊂全书400万字,分上下二册,共16篇,162章,增加 指南解读篇 ,新增章节32章㊂主要章节有: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和诊断㊁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学㊁肺部感染㊁弥漫性肺部疾病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㊁支气管哮喘㊁胸膜疾病㊁纵隔疾病㊁肺栓塞㊁肺癌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㊁机械通气㊁呼吸监护和全身疾病的肺部表现等㊂本书第二版秉承第一版的宗旨,以呼吸内科临床为重点,既认真总结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的临床经验,又注意与国际医学相接轨㊂力求反映21世纪初国内外有关呼吸内科的最新进展,也注重临床实用性㊂全书资料翔实,内容新颖,系统全面,包括最新学说,信息量大,是一部相当实用的呼吸病学专著㊂本书已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市东单三条九号100005,电话:010-********)㊂购书事宜请联系:李彦军,电话:010-********,北京东单北大街60号中国协和医大出版社读者服务部,100005㊃371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3年8月第33卷第15期 I n t JR e s p i r ,A u g u s t 2013,V o l .33,N o .15。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支气管活检及外周血和BALF和CD+4淋巴细胞增多。 (2)急性发作时外周血CD+4淋巴细胞激活标志增多,免疫组化及
BALF中CD+4淋巴细胞对HLA-DR表达增强。 (3)去除CD+4淋巴细胞后可明显抑制Eos的聚集和BHR。
TcR(CD28、CTLA-4和CD40L)与(APC)上具有MHC 编码的抗原(CD80、CD86和CD40)相互作用,使Tc活 化(进行Ig合成和激活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始动因素)
激活的Tc通过其细胞因子,如IL-3、IL-5等,参与哮的慢 性炎症反应,如促使Eos趋化增殖、分化及功能激活,从 而加强气道组织中Eos的致炎作用。
8.气道上皮细胞 其损伤是哮喘BHR的特征之一。 (1)气道上皮损伤、脱落、气道失去保护屏障,使变应
原和吸入的化学物质可能直接达到粘膜下层,刺激平 滑肌痉挛。 (2)释放松驰因子(relaxant factor,RF)减少或缺乏,支 气管收缩反应加重。 (3)降解某些炎症介质 (缓激肽、神经激肽和P物质)的 酶作用减弱。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呼吸科
黄茂
气道炎症学说 神经受体失衡学说 免疫与变态反应学说
其他:胃食管反流
微血管渗漏 大脑皮质功能异常 迷走神经紧张 遗传
特殊类型哮喘:职业性、药物性、运动性、月经性
气道炎症学说
Odler(1892年):哮喘是小气道的一种特殊“炎症”
传统观念:气道平滑肌功能异常性疾病
(3)LTD4、LTE4、LTF4:均有较强的致血通透性增加、 气管高分泌和平滑肌痉挛的生物效应。
(4)12-HFTE: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促进炎性细胞浸润, 参与气道炎症调节。
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免疫研究进展(一)
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免疫研究进展(一)【摘要】将中医免疫调节治疗小儿哮喘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文中分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又分内治和外治。
免疫调节指标主要包括Th1,Th2、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CD3,CD4,CD8、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同时浅析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哮喘/免疫学;哮喘/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儿童;综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这种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1〕。
据调查,全球约有1.6亿哮喘患者,国内的患病人数亦超过2千万,患病率为1%~4%。
2000年调查中国0~14岁城市儿童的患病率为0.5%~3.4%,平均为1.97%,个别地区则高达5%。
且患病率以每十年呈10%~50%的速度增加,死亡率亦超过30/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2〕。
患儿哮喘的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等相关,更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3〕。
免疫反应包括IgE介导,T淋巴细胞调控和非免疫球蛋白E介导,T淋巴细胞调控的炎症递质释放过程。
目前研究表明,Th1/Th2比例失衡和功能失衡是哮喘的主要免疫发病机制,表现为Th2细胞数目增多和功能亢进。
Th1能分泌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活化巨噬细胞等,而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Th2能分泌,,,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而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正常情况下,受环境信息的影响,Th细胞按一定比例向Th1和Th2型细胞分化,Th1和Th2型细胞因子互相抑制彼此表型的分化和功能,两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当两者功能失衡时就会出现疾病状况,其中Th2功能亢进可引发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和深化。
本文将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概述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分别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机制、气道炎症、神经调节等多个方面,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本文还将关注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如表观遗传学、微生物组学、气道重塑等,以期能全面反映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二、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
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气道结构改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对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气道炎症:哮喘的核心特征是气道炎症,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在吸入变应原或其他刺激物后,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增多,进而引发哮喘症状。
气道高反应性:哮喘患者气道对多种刺激物呈现高度敏感,称为气道高反应性。
这种反应性的增强与气道炎症、神经调节异常、气道重塑等多种因素有关。
气道高反应性使得哮喘患者在轻微刺激下即可发生气道痉挛,导致哮喘发作。
气道重塑:哮喘患者气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发生气道重塑,表现为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黏液分泌增多等。
气道重塑是哮喘慢性化、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哮喘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机制:哮喘的免疫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Th1/Th2细胞失衡、Treg/Th17细胞失衡等。
哮喘患者体内IgE 水平升高,与变应原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的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症状。
近年来,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渐揭示出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炎症反应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内存在慢性的炎症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为主要组成。
这些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会释放出一系列促炎因子,如细胞因子IL-4、IL-5和IL-13等,从而引发气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和重建,进一步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痉挛。
其次,免疫调节失衡也是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通过平衡Th1和Th2细胞的免疫应答来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
然而,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Th2细胞的免疫应答被加强,导致过度活化和增殖,进而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和IgE的产生,最终导致气道炎症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此外,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
此外,环境和遗传因素也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过敏原、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气道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从而引发支气管哮喘。
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方面,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相关。
其中,编码受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基因可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调节。
近年来,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有新的进展。
例如,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有关,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进而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
此外,神经介质和氧化应激等因素也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失衡以及环境和遗传因素都在支气管哮喘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些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为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和预防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w
n
一
r e
la
-
识到 细胞 表 面相 邻两个 的本 质 是 邻近 两个 I g
,
b 桥 联 (
” ir d g in g ) 。
n )
` ’
] 吧1
,
:
临床 上 发 现
.
连 续 大量 投予受 体
“ ” “ ,
E
F 受 体 的接 近
、
坛 E受
激 动剂后
敏
” 。
哮 喘 病人 可 对 其产 生 耐受 或 失 长期
R
为过 敏性 哮喘 的 主 要 发病 机 理 致敏 原 的研 究 叭
,
n 又 可分 为 n
gE
两种
、
。
它 虽属 低亲 和性
,
.
: 】
国 际免 疫 学 会 采
、
I
受体
但在
Ig E
与抗 原 存 在 的情 况 下
。
可
用 r 新 的统一 命名 法
对豚 草
。 ,
梯牧草
、
尘靖
使 这些效 应 细胞直 接地 应 及其 他炎 症反应 过 程
,
期
乙 醚 胆 碱 的 释放
。
馈性 受 休 可 抑制
M
:
、
;
M : 受体 位
l喘
支 气 管壁 均存在 粘 膜水 肿 增多 及炎 症 细 胞 ( 嗜 酸性 等 病理 变 化
。
、
、
基底 膜增 厚
“
、
分泌
于 气 道 平 滑 肌 和 粘膜 卜 腺体中 M 受 体数 量 增加
、
哮
,
患者 因
嗜 中性 白细 胞 ) 浸 润 哮 喘是 一 种气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4 34[2] 朱远玲,曹奎轩,郭玲,刘鏐,等.针刀疗法配合截血膏外敷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18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第33卷(第10期):62-63.[3] 秦强,王风云.推拿手法配合TDP照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3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8月,第6卷(第24期):233.[4] 张钟浩.中药口服加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19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年9月,第18卷(第5期):428.[5] 刘明祥.臭氧与玻璃酸钠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年7月,第17卷(第21期总第248期):77--78. [6] 汤紫英.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5月,第19卷(第5期):35.[7] 张蓉,李峰,李珩,王常海,宋月晗,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治疗选穴特点及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第22卷(第4期):357-358.·综述·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杨潇,沈金花(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医学生物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引起的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在老人和儿童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几率。
随着学者对其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的阐述也越来越全面。
本文主要从细胞及细胞因子方面阐述哮喘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细胞;细胞因子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4.0240 引言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的长期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全球有大约3亿人口患有哮喘并且患病率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支气管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2 0 年《 03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IA)将 特异性免疫治疗纳入 哮喘 GN )
的治 疗 规范 中 , 异性 免疫 治 疗越 来 越受 到 学术 界 的重 视 。 特
织推荐支气管哮喘 的防治策略是 避免 变应原 、 药物治疗 、 免疫 治 疗及患者的管理教育“ 四位一体”特异性免 疫治疗是 当前变应性 。 哮喘防治的策略之一 , 也是哮喘病 因治疗的惟 一方法 , 它可防
止对新 的变 应 原产生 变态 反应 , 哮喘病 程 、 症状 的恶 化 。 改变 阻止 目 前 , 多 项 研究 显 示 特异 性 免 疫治 疗 过 敏 性哮 喘 是 有 效 的 [ 。 已有 1 .
过 敏原 特异 性 I 抗 体 , 其是 子 类 的 TG 抗 体 。 异 性IG g G 尤 g4 特 g 抗体 能
与再次进入的致敏原结合 , 阻止致敏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
胞表 面 I 作用 , 制 肥 大细 胞 或 嗜 碱性 粒 细 胞 脱 颗粒 , 而 阻 断I g E 抑 从
型超敏反应 的发生 。③对调节性T 细胞和外周, r 细胞耐受 的调节。
2 刘红 梅 . 及 芒硝 对重症 急性 胰腺 炎患 者 胃肠 功 能恢 复 的影 0 大黄 响叨 . 研 究 ,0 62 ( )14 15 护理 20 ,0 1 :3 ~ 3 .
9 蒋 兰英 , 笑微 . 大黄 改 良保 留灌 肠 治 疗 急 性 重 症胰 腺 炎 的 王 生 疗 效 观察 [. 士 进修 杂 志 ,07 2 (4 :3 1 12 . J护 ] 2 0 ,2 1 )12 — 32
1 0黄艳 , 昊建新 . 急性重症胰腺炎腹 内高压的影 响与处理 [. J 中华 ]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第一章绪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呼吸道疾病,其患病率日益增加。
支气管哮喘的特征是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和胸闷,常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
第二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2.1 遗传因素支气管哮喘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许多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一些基因的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和受体基因、氨基酸代谢基因、抗氧化基因和免疫调节基因等。
2.2 免疫因素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存在免疫炎症,这种免疫炎症包括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异常产生。
此外,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也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
2.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污染、二手烟、室内空气污染、气体和化学物质、微生物感染、饮食、药物和激素等因素都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相关。
第三章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研究3.1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口服和静脉给药的类固醇、抗组胺药和抗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缓解支气管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3.2 特殊治疗对于难治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特殊治疗是必要的。
这些治疗包括免疫治疗、生物制剂和特殊设备治疗等。
免疫治疗是通过注射过敏原和抑制过敏原IgE的抗体来缓解过敏症状。
生物制剂是指利用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抗IgE单克隆抗体和抗细胞因子治疗剂等。
特殊设备治疗主要是通过人工呼吸机和氧疗设备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第四章结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基因、免疫和环境等因素。
目前,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特殊治疗和特殊设备治疗。
这些治疗方法的应用使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变得更加有效和个性化。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不良反应和治疗的副作用。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重点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期为支气管哮喘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也将对支气管哮喘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引发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AHR)、气道重塑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气道炎症: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气道炎症,主要由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参与。
这些炎症细胞和介质相互作用,导致气道壁肿胀、黏液分泌增多、平滑肌收缩等病理改变,进而引发哮喘症状。
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气道对各种刺激(如变应原、冷空气、运动等)的过度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由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和气道炎症共同引起。
近年来,研究发现气道神经调节异常、氧化应激等也可能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气道重塑:长期反复发作的哮喘可导致气道重塑,表现为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黏液分泌增加等病理改变。
这些改变使气道变得更加敏感,进一步加剧哮喘的发作。
目前认为,气道重塑可能与气道炎症的持续存在、生长因子和蛋白酶的异常表达等因素有关。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等。
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其免疫学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免疫调节机制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炎症细胞的作用、炎症介质的产生与调控、以及免疫调节机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哮喘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和免疫调节机制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
其中,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多种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也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
免疫调节机制如Th1/Th2平衡、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等也在哮喘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这些新技术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哮喘的发病过程,还为哮喘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
例如,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从而为哮喘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哮喘发病过程中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变化,为哮喘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方法。
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领域。
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发现,为哮喘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二、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基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免疫学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样。
哮喘的发病与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密切相关,包括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免疫调节等。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免疫与遗传学研究进展
金纪伟(综述);刘文艳(审阅)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阻塞、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呈家族聚集性。
为更好的了解哮喘发病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该疾病的免疫和遗传学研究。
已有大量研究试图探查具有哮喘易感性人群的易感基因,希望通过对哮喘易感基因的确定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哮喘的病理发生。
本综述对近几年来哮喘的免疫与遗传学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
【总页数】2页(P3-4)
【作者】金纪伟(综述);刘文艳(审阅)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2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2.25
【相关文献】
1.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上官文姬;沈惠风
R5与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梁蓉蓉;黄花荣
3.IgA肾病的遗传学和免疫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范燕琴;丁国华;陈星华;王惠明
4.强直性脊柱炎免疫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彧
5.强直性脊柱炎免疫遗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杨春花;黄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病程长且发作反复,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是其特点。
哮喘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涉及许多方面。
可见深入研究本病的病因、机制以及治疗对防治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免疫炎症机制,细胞因子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EOS)、T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以EOS浸润为主要特点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
其中,EOS在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以及加重气道反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
同时也有一部分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现今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多,且错综复杂,主要的参与炎症的细胞有: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现将最近几年来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1. 免疫学-炎症机制:免疫系统可分为抗体介导及细胞介导的免疫过程 ,且都参与炎症的发生。
其中,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B 淋巴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而 T淋巴细胞,既能控制 B细胞的功能, 又可以分泌细胞因子进而达到发挥炎症前的效应。
辅助性 T细胞,又称为Th细胞(分为Th1、Th2等),有研究表明,失衡的 Th1/Th2是哮喘发生的关键因素 [4]。
同样,细胞因子对哮喘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联系。
IL-4可通过 B细胞对 T 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促进 IgE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从而诱导哮喘疾病的发生[5]。
B 细胞在IL-5与IL-4 一起刺激下产生 IgE,引起速发相哮喘疾病反应,与此同时,在 IL-6 的作用下,促进IgA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增加,随后IgA 介导 EOS 脱颗粒而介导迟发相哮喘反应[6]。
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建东;张焕萍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年(卷),期】1998(018)004
【摘要】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菌,哮喘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
有关哮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了免疫学发病机制的哮喘发病中的作用,重点介绍抗体介导和细胞介导的免疫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总页数】3页(P176-178)
【作者】李建东;张焕萍
【作者单位】张家口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家口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2.250.2
【相关文献】
1.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J], 陈慧中;朱春梅
2.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上官文姬;沈惠风
3.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卢红艳
R5与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梁蓉蓉;黄花荣
5.儿童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J], 叶岚(综述);任少敏(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支气管哮喘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反复性的显著的特点,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由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的效应因子,其免疫调节功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细胞因子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目前,世界各国的哮喘患病率有所上升。
英国学龄儿童哮喘患病率1964年为4 %,1989年为10.2 %,1994年为19.6 %[1]。
美国10 %~15 %的男孩和7 %~10 %的女孩曾有哮喘发作史[2]。
我国2000年进行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
哮喘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反复性的显著的特点,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迄今尚未阐明,现被较多学者接受的理论是气道慢性炎症学说。
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发生缺陷的疾病[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的效应因子,其免疫调节功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处于中心地位。
现将近几年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IL-3IL-3是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因子,过敏性患者在过敏原刺激下可引起T细胞活化,活化的T细胞产生多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多种细胞增殖和活化,如(1)IL-3是一种强力的肥大细胞增殖因子,促进组胺的释放[5];(2)IL-3增强ESO活性,不仅增加ESO数目,而且促使ESO 释放碱性蛋白,促进ESO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损坏气道上皮,参与气道炎症的形成[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免疫; 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及细胞组分参 与,以气道阻塞、气道急慢性炎症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为特征的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病理过程表 现为气道黏膜的水肿,嗜酸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 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伴有各种炎性细胞的内分泌 物增多。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环 境因素、遗传背景、免疫调节紊乱等许多方面。随着 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发现哮喘的发病与诸多免疫细 胞、细胞因子、生物介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免疫异 常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现就支 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后期 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易感个体在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及 抗原刺激下,可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应激性抗体特别 是树突状细胞在气道炎性反应过程中发生募集。近 20 年的研究已经证实树突状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并 且传递感觉信号给 T 细胞包括 MHC( 集落共刺激因 子) ,限制过敏原表达于 T 细胞受体( CD3) 和加强 共刺激分子表达[7]。
4 树突状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在控制肺组织的免疫反应中具有重 要的作用。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可明显限制吸入性 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14]。
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
·416·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J HBUM)
网址: http: / / yyyx. cbpt. cnki. net
研究已证实肥大细胞通过释放颗粒状炎性介质 如五羟色胺、前列腺素 D2、leukotriene( LT) C4,诱发 支气管重塑、黏膜炎性渗出、黏膜上皮出血等哮喘各 种病理表现,阻断上述炎性介质的释放则会减轻病 变早期肺功能的 损 害[13]。 上 述 研 究 结 果 为 进 一 步 开发控制和预防哮喘的新药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思 路。
1 T 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哮喘的典型特点是以 Th2 型炎性反应、气道高 反应性和组织重构三大病理改变为主。Th2 细胞引 发的炎性反应主要是对气道组织结构的破坏,这类 反应通常是被调节性 T 细胞所抑制,由此形成气道 的耐受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 T 细胞在机体 对外在 致 敏 源 产 生 适 应 性 变 化 中 起 着 关 键 的 作 用[1],其中无论是内在细胞还是 T 细胞产生的抗炎 因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哮喘动物 模型气道适应性的产生和调节与 T 细胞的产生有 关[2],动物长时间持续性的接触低剂量的过敏原有 助于增加调节性 CD4 + T 细胞数量,并可表达过量的 TGF-β 和 Foxp3,由此可防止致敏源易感性的产生。 随着对 T 细胞研究的深入,发现 T 淋巴细胞可释放
[基金项目]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项目( 2010D24) [通信作者] 张汉语( 1971 - ) ,男,湖北郧西人,硕士,副主 任技师,研究方向: 疾病与营养。E-mail: 390058980@ qq. com
出细胞因子并选择性的作用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这类 Th2 细胞及 其释 放 的 细 胞 因 子 ( IL-3、-4、-5、-9、-13 ) 参 与 了 哮 喘、过敏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理过程[3 - 4]。
试验显示,特异性 OVA T 细胞受体转基因 T 细 胞在抗原吸入前适应转染,表明诱发适应性改变与 T 细胞在低剂量抗原刺激下发生肺源性 DCs 到 T 细 胞的抗原表达形成的共刺激因子的形成有关[19 - 20]。 可能的解 释 就 是 对 于 家 鼠,伤 害 性 抗 原 被 肺 源 性 DCs 所拮抗,从而不能完全激活 DCs 以有效诱导 T 细胞反应[21 - 22]。这些说明成熟的 DCs 可通过激活 T 细胞诱导免疫反应,最终并不能延长细胞的存活 期[23]。部分成熟的 DCs 可刺激白介素 10 和 TGF-β 产生调节性 T 细胞,通过白介素 10 以及诱导型 T 细 胞共刺激联合体[24 - 25]。
·414·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J HBUM)
网址: http: / / yyyx. cbpt. cnki. net
2015 年 8 月,34( 4)
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檪殏
·文献综述·
doi: 10. 13819 / j. issn. 1006 - 9674. 2015. 04. 024
·415·
Th1 / Th2 细胞之间的相对平 衡 就 会 导 致 与 Th1 或 Th2 型反应有关的一些变应性 疾 病 的 发 生。Th1 / Th2 之间维持的相对平衡影响着细胞因子网络的平 衡,与许多 疾 病 的 发 生、发 展 均 具 有 非 常 密 切 的 联 系。Th1 / Th2 平衡失调不仅仅贯穿在哮喘的发病, 而且在整个气道炎症过程乃至气道重塑发生过程 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哮喘患者 Th1 细胞功能下降,数目减少,Th2 细胞功能异常增 高,数目明 显 增 多 并 可 导 致 大 量 炎 性 因 子 生 成[8], 如 IL-4、IL-5、IL-6、IL-13 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哮 喘的炎性反应过 程。IFN-γ 和 IL-4 分 别 是 Th1 和 Th2 特征性细胞因子,其中 IL-4 是 Th2 细胞选择性 发育及扩增的必需细胞因子,可促进 B 细胞分泌的 特异性 IgE 的产生。IL-4 及其受体的表达是可促进 抗原激发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并可引起气道黏 膜黏液过度分泌,同时又可形成气道高反应性。上 述病理反应及变化形成了支气管哮喘特征性炎症的 基础。文献报道当呼吸道接触外来抗原后,借助于 TLR 信号传导通道,可诱导 Th2 细胞调节反应[9]。 然而在其他部位,类似的变应原刺激通过 TLR 信号 通道却引起 Th1 细胞反应。相反,TLR 信号传导均 可直接或间接损害 Treg 细胞功能。以上结果均表 明易感个体暴露于病理因素下,变应原可刺激肺部 发生病理反应,损害肺组织免疫系统,上述病变进一 步加重对致敏源的变态反应[10]。
在病理条件下及应激过程中,肥大细胞受到刺 激后会释放大量炎性介质,从而参与机体的炎性反 应。肥大细胞表面分布有 FccRI 受体,可与免疫球 蛋白 IgE 结合,当与相应的变应原结合后被激活。 MC 被激活后脱颗粒释放的类胰蛋白酶能高效诱导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气道微血管通 透性、刺激气道上皮细胞释放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 趋化因子( ECF-A) 、白三烯( LTs) 、前列腺素 D2、血 小板活化因子( PAF) 、IL-8 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和 炎性介质。肥大细胞被认为是在哮喘的中间环节, 作为基本的功能细胞诱发免疫球蛋白 E 活化,刺激 肥大细胞分泌颗粒样物质、多种酶和蛋白多糖、炎性 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肥 大细胞是如何进行活化 - 分泌 - 耦合,发挥生物调 节过程的。其中,肥大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在肥大 细胞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钙离子通 道阻滞剂( 如硝苯地平) 可通过抑制钙离子的内流 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发生脱颗粒从而减轻哮喘的 炎性反应和缓解平滑肌痉挛。
3 肥大细胞( MC) 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肥大细胞是一类分布广泛、功能多样的非特异 性免疫细胞。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通过脱颗粒过程 释放各种 微 量 炎 性 介 质 ( 肝 素、组 织 胺、5 - 羟 色 胺) ,参与到正常的生理功能调节中。类胰蛋白酶 是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独有标志物,且是肥大细胞含 量最丰富的物质,具有增高气道反应性、促进炎性细 胞聚集及刺激多种细胞增殖的作用。肥大细胞在支 气管中的正常存在和其能够增强炎性反应的特性, 被认为与哮喘发作的病理生理有关。肺组织中的肥 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小支气管黏膜下层、黏膜层的微 血管周围,其中黏膜中的肥大细胞对速发性哮喘的 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2015 年 8 月,34( 4)
胞可显著刺激 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诱导机体 对吸入抗原的初始免疫应答,导致哮喘发病过程中 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的形成。呼吸道树突 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 不仅能诱导吸入性抗原 致敏,而且还能显著刺激初始型 T 细胞增殖分化, 从而诱导对吸入抗原的 Th2 免疫应答偏移,而且在 调节 T 细胞免疫应答、维持气道炎症和免疫耐受等 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15 - 16],DC 细胞 启动了气道 Th2 细胞的发育,为了始动 IgE 的合成, 吸入的变应原必须与分布于气道防线上的 DC 相遇 并结合,然后 DC 进行迁移引流至淋巴结,并在此提 呈抗原给 CD4 + T 细胞偏向 Th2 方向发展。相反,外 周淋巴器官具有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高水平表达 MHCⅡ类抗原并产生 IL-12,诱导 Th1 方向的分化。 CD4 + T 细胞被抗原激活是在 IL-12 环境下,细胞将 向 Th1 群体分化; 而在 IL-4 的环境下则向 Th2 方向 发展。DC 在一定条件下能诱导 TH1 / TH2 型应答的 偏移。因此 DC 在哮喘发病机制中 占 有 重 要 的 地 位。国外 Oguma T 等[17]研究显示 GM-CSF 转基因 小鼠随 GM-CSF 表达的增多,呼吸道内的 DCs 数量 及 活 化 明 显 增 多,小 鼠 再 次 暴 露 于 卵 白 蛋 白 ( ovalbumin,OVA) 环境中即被致敏,说明呼吸道中 内源性 DCs 的数量和活性在变应原致敏机体的机 制中起重要作用。国外有研究显示 OVA-DCs 小鼠 支气管周围和血管周围有 EC、单核细胞和 T 细胞浸 润[18]。EC 浸润和杯状细胞增生分别受 IL-5 和 IL-4 受体信号的影响,已致敏机体再次受到致敏变应原 刺激时,DCs 即诱导以 T 细胞反应为主的呼吸道炎 症的形成。
气道组织的结构性细胞在调控呼吸系统对吸入 性抗原的免疫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肺泡上 皮细 胞 可 产 生 抗 原 并 通 过 TGF-β 依 赖 机 制 促 进 Foxp3 细胞增多[5]。气道上皮细胞在接触异体蛋白 抗原刺激时通过促进特异性抗原产生适应性机制, RALDH-1 通过增加免疫抑制性调节性 T 细胞的产 生,在 体 内 气 道 上 皮 细 胞 产 生 的 MMP-7 调 控 RALDH-1 的水平。MMP-7 水平的降低可增多肺组 织中调节性 T 细胞,同时减轻伴有过敏原引起的变 态反应的程度。体外实验已证实黏附分子( adhesion molecules,AM) 可通过抗原特异性方式活化 CD4 + T 细胞,包括调节肺组织的免疫优化、有效限制气道的 免疫反应在一定范围发生等,但对全身免疫系统的 影响几乎没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