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济南版1
生物的生活环境-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生物的生活环境-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够准确描述生物的生活环境,并了解当地生物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内容1.生物与生物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地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3.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的意义–垃圾分类与处理–环境污染和治理三、教学重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3.地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合理运用科技手段去改善和保护环境。
五、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介绍与理解概念、现象、事件,并进行相关引导与讲解。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讨论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解推理能力。
4.作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作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通过带有问题的图片展示引入,让同学们感受本地(济南)生物的丰富性;•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生物的生活环境(15分钟)2.1 生物的生活环境1.引导学生回忆高中地理时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引入与之相关的生物的生活环境;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形式潜意识地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
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引入动、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学生就可以明白生物与环境之间是有相互影响的;2.从动物和植物这两个维度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15分钟)3.1 地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引导同学们回忆科初内容,简易介绍地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利用图片,告诉同学们南极光和北极光等现象是由太阳活动产生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章 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学案 济南版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导学: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其范围是海平面上下各千米,具体包括三个部分: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
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米厚的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水分、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3.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栖息地:如、、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湿度等。
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及,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合作*探究*交流:1.地球透视,认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2.质疑生物的生存空间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说出自己的看法。
3.理解概念,培养认知能力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认真读图1.3-1 (生物圈示意图),理解并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范围。
4.角色扮演,认识生物圈的范围分角色扮演生物圈的三个圈层,生动形象地描述生物圈三个圈层的特点,说出生活在三个圈层的代表动物,如雄鹰、鲸鱼、蚯蚓、微生物等。
5.解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其它星球呢?6.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栖息地?(2)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特点?还有哪些生物生活在这里?7.合作学习观察图1.3-4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思考教科书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1.2《生物的生活环境》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等。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当学生面临困境时,我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出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态度,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最后,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探究,引导他们追求真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出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加深他们对生物生活环境的理解。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发展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以加深他们对生物生活环境的理解。例如,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会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生态因素的认识,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等问题的思考。此外,我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他们的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互相学习。例如,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我会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生态环境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A.柄息地的种类很多 B.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C.沙漠也属于某些生物的栖息地 D.生物圈以外也存在生物的栖息地
教学反思:
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以读图、分析、归纳为主,通过对生物圈及生物栖息地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表达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的生物有多种类型,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设问这些生物都生存在哪儿呢?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无论是广袤的大地、深邃的海底,还是万米的高空,都有生物生存。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1、概述生物圈的范 Nhomakorabea,理解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
2、举例说明不同的栖息地及生活的生物。
3、举例说明保护栖息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2、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教学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新课讲授:
探究一:生物圈
阅读课本6页的内容,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划出来: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_________
2、生物圈的范围是________的下层、整个________和________的上层。海平面以下约___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___千米之间。
3、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阳光、_____、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
2、观察图 1.16 讨论
(1)、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_______________
(2)、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及不合理利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生活环境》课程教学设计(济南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材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10个一级主题,其中本节课选自第三个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
本节内容选自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生物圈和栖息地。
生物圈部分讲述了生物圈的概念、包含的范围以及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栖息地部分讲述了栖息地的概念、各种栖息地类型的决定因素,分析了孔雀与野大豆的不同栖息地的特点。
通过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当前现状了解栖息地遭到破坏的原因,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学情分析】我校今年是丰收年,生源特别理想。
就现在7年级学生来说,孩子们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而言较差,而且年龄小,自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因此,在结合孩子们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我决定带领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强他们读图、自主学习的能力,慢慢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教学设计】一、听音乐,激情导入上课前,首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中国的版图,并且循环播放着《大中国》的音乐。
在此,想通过音乐与图片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上课时,停止音乐,并询问:“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后,进一步询问:“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全人类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啊,它是谁呢?”学生答出:“地球”,我接着抛出问题:“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适合生物生存吗?”学生在预习之后回答:“不是”。
我会接着学生的话说出:“我们给这个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生物圈。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说课稿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4.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就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供反馈,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创造一个开放和参与性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以及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4.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5.表彰激励: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物环境中理解抽象的概念,提高学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2)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法,逐步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具体目标:
(1)能描述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生物所处的空间和周围的各种因素。
(2)能列举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析它们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1.2 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教案课标要求对于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有:1.通过认识我们身边熟悉的生物,尝试分析生物的生命现象。
了解生物的一般特征,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认识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不同栖息地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生物栖息地的重要性。
3.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巴斯德实验,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道什么是对照实验和怎样控制实验变量。
掌握常用的生物学探究方法。
4.通过学习探索生命的一些器具,掌握他们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来进行生物学观察和研究。
需要掌握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会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索器具,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掌握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会用显微镜来观察玻片标本。
教材分析本章是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开始。
教材一开始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讨论归纳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通过对生物圈和栖息地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念。
教材第三节主要介绍了学习生物学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过程,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曲颈瓶中肉汤变质的原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
另外教材对探究生物学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进行了简单说明。
在学习探索生命的器具这节课时主要学习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的功能。
教材先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结构的功能,接着让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并介绍了怎样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以及使用显微镜的一些注意事项,后面又简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探索器具及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学情分析本章四节内容,从认识生物、认识生物圈到学习探究生物学的方法和研究生物学的工具,难度提升较大。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材插图联系实际,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操作。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参考教案2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根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根本条件。
2、栖息地的概念,不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
【教学难点】
不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结全实际:本节课旨在唤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生物圈和栖息地概念形成科学的认识,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谈话法、研究法、阅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课件,完成备课和助学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生物课是新生学习的第二堂课,其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用放映一些动物的生活环境导入,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对于重难点内容: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根本条件,不同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用图文并茂,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展突破,效果很好。
结合学生观察人为破坏栖息地造成的动植物灭绝的图片,更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家园的意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2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新版)济南版-(新版)济南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而全球人口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保护环境。
(四)知识迁移
1、神七飞天是全中国人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那么,你知道宇航员要想在太空生存,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吗?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圈的X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学
习
流
程
一、课堂检测
提问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
2、决定栖息地特征的因素
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
后
反
思
生物的生活环境
课 题
生物的生活环境
课 时
本学期第 课时
日 期
本单元第课时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感
知
目
标
学
习
目
标
知识
1、描述生物圈的X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且它们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能力
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本P9页巩固提高。
七年级生物上册1.1.2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济南版(new)
1.1。
2 生物的生活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2、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3、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四、教学难点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嫦娥带小白兔奔月图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问题:这只可怜的兔子为什么要回地球?地球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吗?地球上只有一定的范围适合生物生存的,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二)讲授新课探究一:生物圈阅读教材6—-7页文字资料,思考:1、生物圈的范围?2、生物圈微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的条件?探究二:栖息地阅读教材7——8页文字资料,思考:1、什么叫栖息地?2、栖息地有哪些类型?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三)知识运用1.栖息地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2.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阳光照射,天冷了还要把花搬进室内,而且一个花盆中要栽种适量的花卉,这都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请选出正确的对应顺序 ( )①营养物质②空气③阳光④温度⑤生存空间⑥水分.A.⑥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⑥①D.⑥②③④⑤①(四)归纳小结一、生圈物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二、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五)随堂检测1.动物的栖息地为陆地生活的动物提供的基本环境条件有( )①阳光②水分③空气④足够的食物⑤隐蔽地.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①④⑤2.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是()A.阳光、空气、水B.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C.水、空气D.无机盐3.关于生物圈的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仅是地球上很薄的一层B.包括了整个地球,是地球上很厚的一层C.地球表层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圈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六、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生圈物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二、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七、作业布置简述生物圈的范围.预习10-—13页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探究的基本过程探究的常用方法八、教学反思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1 (新版)济南版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材简析】1.位置及作用“生物圈与栖息地”一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
在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通过本节到学习,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使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
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举例说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②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3.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及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4 .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解决思路: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然后,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课的难点。
5.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多种生物栖息地的图片(河流,山川,草原,荒漠,沼泽,等)或制作成挂图。
有关太空图片资料图。
学生:了解地球、生物圈的知识,收集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资料。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的生物有多种类型,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设问这些生物都生存在哪儿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圈与栖息地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无论是广袤的大地、深邃的海底,还是万米的高空,都有生物生存。
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2、自主学习(1)生物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
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学生认真读图1.1-3(生物圈示意图),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本案例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济南市区附近的森林公园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济南市区附近的森林公园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生活环境的关注。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动画等,展示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物的生活环境。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提出“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生态因素的分类,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能够识别并说明生物的生活适应性,以实例展示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3.掌握生物的生活环境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4.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例如季节性变化、物种迁徙等。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生物的生活环境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短文。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生活环境》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
2.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学会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3.小组合作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例如,在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可以设置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反思与评价
1.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在讲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时,可以设置课堂提问,让学生反思自己所学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提问、解答疑问,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讲授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例如,通过分析一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例如,提出“生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有哪些影响?”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结合案例分析,问题导向。例如,在讲解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影响时,可以提出“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有哪些正面影响?”、“有哪些负面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3.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例如,在讲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2.结合学生的实验报告、讨论发言等,进行终结性评价。例如,在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可以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知识;通过评价学生的讨论发言,了解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人类活动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济南版)
5.关注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合作学习、适时指导和关注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生活需求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及其原理。
4.课后思考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以下思考题:
a.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有利和不利的现象?
b.请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等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c.生物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可能会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要求同学们认真思考,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整理成文字,字数不少于200字。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5.教学拓展: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知识运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生物生活环境相关的现象。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8.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9.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教学活动:展示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理论知识讲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生态因素、生物适应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活动:采用讲解、举例、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学会观察和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能够描述不同生物在生活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3.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生态因素、生态位、生物群落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提交形式:观察报告,字数不限,要求图文并茂。
2.研究作业: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深入分析其适应原理。可以从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进行阐述。
提交形式: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500字。
3.创作作业: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个生物群落,包括至少五种生物。描述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态位中的生存策略。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爱生命的热情。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重点)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重点、难点)
③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或实例,通过读图、观看视频和交流等方式深化认识,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认识到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
这节课学生主要是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观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认同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能列举土壤中、水中动植物和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它们生存的基本条件。
能说出常见栖息地的类型和特征。
不能准确说出生物圈的范围,也不能有条理的描述栖息地的特征。
教师可让学生识图、观看视频、讨论归纳生物圈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条件。
认识到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关注栖息地和生物圈。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影响栖息地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图片。
师点拨:宇宙虽然浩渺无穷,但生物生存的范围是有限的。
在地球上,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二、学习新课(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一)生物圈阅读课本P6--7 看图1.1-3,自主学习,探究思考:1、描述生物圈概念和生物圈的范围?2、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展示分享,表达交流,师点拨归纳评价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通常认为: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 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内。
相关链接:自主学习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 12 742 千米。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一层,厚度约为 60 ~ 120 千米;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是地球的最外一圈,厚度约为 1 000 千米。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条件: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及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重点)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重点、难点)
③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或实例,通过读图、观看视频和交流等方式深化认识,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认识到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
这节课学生主要是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观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