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资料王羲之的故事及作品
王羲之的故事及简介

王羲之的故事及简介王羲之是中国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王羲之的故事及简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会稽内史。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
《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
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
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
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
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
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
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
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
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
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
王羲之丧乱帖相关的历史故事

王羲之丧乱帖相关的历史故事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丧乱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以下是与王羲之丧乱帖相关的历史故事:
故事一:朝廷命令
王羲之在东晋时期担任过朝廷的官员,他曾被朝廷命令前往丧葬现场撰写悼词。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王羲之无法亲自前往,因此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书法才华,通过丧乱帖来表达悼念之情。
故事二:丧乱之痛
王羲之的丧乱帖是他在亲眼目睹战乱、灾难和人间悲剧后创作的。
他深受这些丧乱之痛所触动,通过书法表现出内心的沉痛和悲伤。
他的丧乱帖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表现力,传达了他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战乱的憎恶。
故事三:激发后人的反思
王羲之的丧乱帖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社会的抗议和反思。
他通过书法,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丧乱场景,传递了对人类战争和苦难的深思熟虑。
他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反思人类的贪婪和争斗,以期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总之,王羲之的丧乱帖是他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中创作
的,通过书法表达了他对战乱和人间苦难的反思和悼念。
这些丧乱帖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激发后人反思社会动荡和战争的重要作品。
书法家的作品及故事

书法家的作品及故事书法家的作品和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和故事:1.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行书、草书皆有建树。
据说他小时候曾跟随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父亲让他在家门口练习写字,他在地上用手指画字,久而久之,地上的泥土都被他磨出了一个小坑。
这个故事表现了王羲之对书法的执着和毅力。
2.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被誉为“颜体”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
颜真卿的书法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据说他曾在一次宴会上,用筷子蘸墨在桌面上写下一首诗,令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表现了颜真卿的才华横溢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3. 柳公权(778-86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被誉为“柳体”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柳公权楷书千字文》、《柳公权行书洛神赋》等。
柳公权的书法秀丽清丽,笔画流畅。
据说他曾在一次考试中,因为写得太快,笔尖折断,但他依然坚持写完了试卷。
这个故事表现了柳公权的速度和毅力。
4. 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赵体”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赵孟頫行书千字文》、《赵孟頫楷书道德经》等。
赵孟頫的书法秀美典雅,笔画细腻。
据说他曾在一次宴会上,用筷子蘸墨在桌面上写下一首诗,令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这个故事表现了赵孟頫的才华横溢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5. 文征明(1470-1559年):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征明行书千字文》、《文征明楷书洛神赋》等。
文征明的书法端庄秀丽,笔画流畅。
据说他曾在一次考试中,因为写得太快,笔尖折断,但他依然坚持写完了试卷。
这个故事表现了文征明的速度和毅力。
王羲之的小故事简短50字

王羲之的小故事简短50字
摘要:
1.介绍王羲之的生平背景
2.讲述王羲之与书法的渊源
3.描述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的过程及作品价值
4.阐述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幼年受家族书法熏陶,酷爱书法艺术。
他的书法博采众长,楷、行、草、隶诸体皆精,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是《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创作过程颇具传奇色彩,相传他乘兴而作,一气呵成。
全文28行,324字,字字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后世文人墨客无不对《兰亭序》推崇备至,称其为书法史上的瑰宝。
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字体被誉为“王体”,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王羲之的作品传世较少,但每幅作品都堪称珍品。
他的书法理念强调自然、个性,提倡抒情达意,使书法艺术升华至一种全新的境界。
总之,王羲之作为我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作品和艺术成就为后人传颂。
古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及故事

古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及故事
1.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兰亭集序》。
据说,王羲之在东晋时期参加了一次宴会,当时他在宴会上写下了《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是中国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九成宫醴泉铭》。
据说,当时欧阳询在九成宫醴泉写下了这篇铭文,这幅作品以其雄浑有力的笔法和端庄大气的风格而著称。
3. 王献之《洛神赋》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洛神赋》。
据说,王献之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洛神赋》,这幅作品以其流畅婉转的笔法和优美的布局而著称,被后人誉为“行草第一”。
这些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故事: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人物故事:书圣王羲之的故事“入木三分”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
在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开始学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也不知写烂了多少毛笔,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蘸墨吃馍王羲之7岁时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他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王羲之的作品和故事

王羲之的作品和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故事深受人们喜爱与推崇。
王羲之的作品主要包括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雄浑,结构严谨,笔法流畅,以及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
《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篇作品以洛阳东郊兰亭为背景,描绘了王羲之与文人雅士们的聚会场景,表达了诗人士大夫的情感和思考。
王羲之的篆刻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篆刻艺术发展。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篆书风格,以及令人称道的刀法和线条。
其中最有名的篆刻作品是《祭侄文稿》,这部作品被誉为春秋时期篆刻的巅峰之作。
它以刚毅豪放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王羲之对侄子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除了他的作品,王羲之的故事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说他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常常模仿古人的碑文来练习自己的字。
他勤奋刻苦,研究了很多古代碑帖,不断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
而他的刻苦钻研和天赋才华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师。
王羲之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是关于他千里送鹅的事迹。
据传,王羲之被任命为领导一个特使团,负责送礼给鲜卑族的国王。
王羲之在途中遭遇了暴风雨,团队陷入危险之中。
然而,王羲之仍然将送礼的鹅照顾得井井有条,保证安全地抵达目的地。
这个故事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使命的忠诚,同时也凸显了他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和全心全意的付出。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作品和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学习与欣赏,而他的故事也让人们铭记着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责任的承担。
他对中国书法和文化艺术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称颂与敬仰。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书法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历史典故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同时也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公元353年,王羲之被任命为东晋朝廷的太子文学。
当时,他被派往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监督水利工程。
王羲之一直以来都对书法艺术充满热情,对于繁重的官员工作并没有太多兴趣。
于是,他趁此机会选择前往官方驻地的一座山上,专心致志地练习自己的书法技巧。
在山上,有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叫做兰亭。
据传,这里曾是晋代文学家谢安的隐居之地。
王羲之在兰亭流连忘返,沉醉在自然美景和墨香中。
他用自己的笔墨,将眼前的景色和内心深处的感受融入到一幅幅字画中。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兰亭写就的一篇序文,他用流畅婉转的字体,描绘了自己在兰亭的心境和感受。
他在序文中表达了对友谊和文化的赞美,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真正的乐趣,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寻求真理的决心。
这篇序文成为王羲之书法的杰作,也被后人誉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它将风景与情感相结合,字体流畅自然,每一个笔画都细腻而有力,完美地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书法风格。
《兰亭集序》也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自然和悠闲的美学观念。
这篇序文通过王羲之个人的体验,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它足以证明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同时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综上所述,王羲之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段有关王羲之个人经历和追求的故事。
它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也传递了对自然、友谊和美的赞美。
这段故事以及作品本身,共同构成了王羲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

历史名人故事王羲之苦练书法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故事充满了经历和奋斗的精神。
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让他成为了古代文化瑰宝的创造者之一。
本文将从王羲之的生平、苦练书法的经历,以及他的艺术贡献等方面,向读者展现这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孝武帝时期的人物,是晋朝时期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对文化和艺术充满了兴趣。
然而,在那个时代,书法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只有少数人能够有机会从事。
王羲之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他的家人希望他能够谋求一个更稳定的职业,而非涉足书法。
然而,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是无法动摇的。
尽管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他还是决定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在洛阳,他拜师学习,投入到书法的世界中。
他刻苦钻研,千方百计地寻找灵感和提升自己的技艺。
他学习了古人的作品,研究了历代名家的笔迹,不断地模仿和练习。
然而,王羲之并不满足于模仿,他追求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个性。
他认为书法应该有独特的艺术表达,而非简单的模仿。
因此,他开始创新并摸索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他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用笔的力度,追求灵动和生动的表现方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羲之终于在书法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精美而富有个性,被人们广泛称赞和传颂。
尤其是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个作品展示了王羲之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创作能力。
《兰亭集序》以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布局,描绘了一幅清新的山水画卷,同时又注入了王羲之独特的审美和情感。
王羲之对于书法的苦练和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成就,更是为了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他鼓励人们学习书法,传播文化,并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的影响力也超越了时代和地域,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总结一下,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展示了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精神。
他不断努力,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通用9篇)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通用9篇)称病弃官篇一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
“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
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8]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
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
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名人故事之王羲之篇二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王羲之对联故事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讲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讲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王羲之,字子昂,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著名的书法家。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
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成就堪称一代宗师,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来讲讲王羲
之的故事。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兰亭集序》。
相传,东晋时,王羲之受邀为文
学家王羲之兴书于兰亭,后来创作了这篇《兰亭集序》。
这篇字迹流畅,神采飘逸,被誉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个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王羲之的人生轨迹
王羲之生平丰富多彩,除了在书法上有非凡的成就外,他还曾先后担任过官职,频繁地辗转于政治斗争中。
但王羲之更倾心于文学艺术,坚持追求艺术的卓越境界。
据传,王羲之平时淡泊名利,钟爱以书法为乐,其兴致所在,尽致书技,坚持“笔如流水,墨若云烟”的创作理念,深受后人推崇。
王羲之的传世之宝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世世代代传颂。
后人为了纪念
王羲之的卓越艺术成就,建立了王羲之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并且每年都有众多书法爱好者前往朝拜。
在当今社会,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
要符号之一,体现了千年书法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
以上就是关于王羲之的故事,这位书法大师不仅留下了众多卓越作品,更以其
坚持追求艺术境界的态度,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书法艺术风格。
王羲之的故事20字

王羲之的故事20字
王羲之,字逸少,号蘧伯玉,晋代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法。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终于成
为一代宗师。
他的书法作品,如《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等,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他曾在隋朝宫廷中担任要职,但因不满当时政治
腐败,毅然辞官归隐。
他在隐居期间,更是专心致志地钻研书法,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
王羲之的故事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坚守。
他深谙经典,对古人的书
法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使自己的书法风格更加纯熟、自成一体。
王羲之的一生,不仅是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一部传世的艺术史。
他的故
事激励着后人,教导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王羲之,他的名字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他的故事也永远地镌刻
在了中国艺术史的丰碑之上。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书法家,传承他的艺术精神,将中国书法的瑰宝传承下去。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

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精选5则)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1鼎鼎有名的王羲之书法家被后人所称赞楷模!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时候博览群书,长大以后就能成为一名好的作家。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
王羲之的生平事迹50字作品

王羲之的生平事迹50字作品
篇一:
王義之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
送走黄昏,迎来黎明,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
篇二:
王義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
长大以后,王義之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篇三:
王義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鹅一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有时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
篇四:
王義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见到卖扇子的老婆婆,为其扇子题字,并让其告诉别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不一会儿,一筐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篇五:
王義之从小喜爱写字。
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義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主要作品及书法介绍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主要作品及书法介绍中国历史故事:(王羲之简介,王羲之典故,王羲之主要作品)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王羲之的故事及作品

入木三分
晋帝有一次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 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 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 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 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 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 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竹扇题字
有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 篮竹扇在集上叫卖。竹扇很简陋,没什么装饰,卖 不出去,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 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 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 羲之,见他这样热心,就把竹扇交给他。王羲之提 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 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 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 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 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 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羲之作品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木三分
晋帝有一次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 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 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 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 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 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 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竹扇题字
有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 篮竹扇在集上叫卖。竹扇很简陋,没什么装饰,卖 不出去,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 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 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 羲之,见他这样热心,就把竹扇交给他。王羲之提 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 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 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 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 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 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羲之作品集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