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

合集下载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历史)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历史)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历史)
----2016年普通高考广东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各科试卷说明及指导意见
文科综合·历史】
一、试卷结构
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
必考内容为历史必修І、必修Ⅱ和必修Ⅲ的内容。
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内容。考生从四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
(2)复习要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在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掌握模块学习的基本思想、框架和方法。
(3)参照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与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落实材料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运用模块主题学习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5.训练建议
(1)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
题型
题号
题量及分值
考试范围
备注
选择题(Ⅰ卷)
24—35
12题共计48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必修内容
必考题
非选择题
(Ⅱ卷)
40—41
2题共计37分
《课标》规定的必修内容
必考题
45/46/47/48
1题共计15分
《课标》选修内容中的四个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3)研究教学内容,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为什么考这些内容、考过的内容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
(4)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拓展复习视野。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学教学资料(总结)2016年考纲解读及备考策略(历史2016.1.29)

中学教学资料(总结)2016年考纲解读及备考策略(历史2016.1.29)

2016年考纲解读及备考策略自2016年起,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高考全国卷,其中,福建、四川、广东、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安徽八省市不再自主命题,所有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

随着备受关注的《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历史部分)》的出炉,对其解读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下面本人将与2015年考试说明进行对比,并对2016年的考试说明所作的些许理解和体会。

考纲解读一、从“考试性质”看,无任何变化。

2015、2016年的表述均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看,无任何变化。

2015、2016年的表述均为: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 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

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

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历史学科选修1、2、3、4模块,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三、从“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看,题型示例上有两处变化。

(一)高考历史的命题原则不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2016年、2017年广东省历史学科考纲内容比较

2016年、2017年广东省历史学科考纲内容比较

2016年、2017年广东省历史学科考纲内容比较(注:黑色字体内容为两年相同考点,蓝色字体为2017年新增考点,红色斜体为2017年删除考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炎帝、黄帝的传说。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3.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代的都市生活。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4.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八)科学技术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4.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九)思想文化1.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3.《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4.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一)列强的侵略与 1.林则徐虎门销烟。

中国人民的抗争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016年广东省历史学科2016年与2015年考纲内容对照表

2016年广东省历史学科2016年与2015年考纲内容对照表

2016年广东省历史学科2016年与2015年考纲内容对照表2015年考纲2016年考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1、元谋人、北京人。

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炎帝、黄帝的传说。

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1、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3、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3.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代的都市生活。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宋代的社会改成都市生活。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2016届高三历史备课组2016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

全国卷分三类: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Ⅱ卷、全国大纲卷。

今年广东省使用全国Ⅰ卷。

本文有三个内容:一、简要对比广东卷和全国卷的差异,2、解读2016年历史高考考纲及分析2011年-2015年全国历史卷的考点分布;3、谈谈我对全国卷复习备考的认识。

一、广东卷与全国卷之比较(略讲)(一)考核目标和要求广东卷与全国新课标卷的考纲相同,在考核目标和要求上一致。

(二)考察内容对比分析相同:新课标高考考察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必修1、2、3,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察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对比全国卷与广东卷的考试大纲,必修部分一致。

不同:广东卷对选修的考察主要是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两个模块中的部分篇目;全国卷对选修的考察范围包括选修一、选修二、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四个选修模块。

(三)试卷结构和非选择题题型对比相同:满分100分,选择题为12道,每题4分,共48分,非选择题为52分。

不同:1、广东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国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必考)、非选择题(选考)三部分。

2、在文综卷中的题号分布不同。

广东卷历史选择题题号12-23题,在地理和政治选择题之间;非选择题题号38、39题,在政治和地理非选择题中间。

全国卷历史选择题题号为24-35,放在地理、政治选择题之后;非选择题题号40、41为必做题;45、46、47、48为历史选做题。

3、非选择题分值差异,广东卷的38、39题分值均为26分;全国卷40题25分,41题12分,选做题15分。

其中41题是一道开放式论述题,难度大,对学生能力要求高。

(四)试题难度比较表1 近三年历史全国新课标Ⅰ卷与广东卷试题难度的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全国卷和广东卷都保持较好的难度延续性。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一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一、我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最新】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word范文模板 (7页)

【最新】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广东的文科生要备考历史的时候,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强化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和基本阶段特征的记忆和理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考历史考点知识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答题术语(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题术语(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答题术语(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0016年高三历史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

20016年高三历史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

2016年高三历史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夏商的政治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③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④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序列。

⑤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⑥瓦解:生产力发展,诸侯国的相对独立性,实力增强,分封制逐渐被破坏。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①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④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

⑤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浓厚部族血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2016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知识点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述: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的建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朝的兴盛,以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3. 魏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的兴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4. 隋唐时期: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盛世,以及科举制度的确立。

5. 宋元明清:宋朝的商业发展,元朝的民族政策,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与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重大事件,以及晚清的衰落。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

4.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

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2.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

3. 近代史: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以及民族解放运动。

4. 现代史: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全球化的发展。

历史学习方法1. 时间线索: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联系与区别。

2. 人物分析: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 事件影响: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理解其对后世的意义。

4. 史料阅读:阅读原始史料,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这些知识点是高考历史科目中常见的内容,考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要求必背(3)

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要求必背(3)

第二部分高考考纲要求必背考点(三)考点36: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战争1、原因:(1)日本方面:既定国策的要求;转嫁危机经济危机。

(2)中国方面:中国国民政府极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3)西方方面:欧美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过程:局部侵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1)局部侵略战争:①1931年,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三省,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殖民地。

②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③1933年,国民党提出“攘外必先安”政策,对中共发动第四次围剿,日本乘机占领热河省,觊觎华北。

④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战争①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②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淞沪会战开始。

③1937年12月,占领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

(1937年11月20日,国民党迁都重庆)④1938年10月,占领徐州、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⑤1939-1940年,对华中、华南正面正面战场局部进攻,枣宜会战后,占领宜昌。

⑥1944年,豫湘桂战役,占领豫、湘、桂、闽、粤、贵部分地区。

3、日本侵华政策:(1)政治上:“以华治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

(2)经济上: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毁灭性打击)。

(3)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

4、日本侵华罪行:(1)发动事变: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华北事变。

(2)制造大屠杀事件: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

(3)违反国际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局部抗战(1)中共: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驱逐日寇;1935年“八一宣言”;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东北人民: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3)国民党爱国将领:1932年,十九路军凇沪抗战;1933年,山海关、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1936年12月,西安事变。

广东高考历史必修1、2、3知识点总结

广东高考历史必修1、2、3知识点总结

广东历史高考必修1、2、3历史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具体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故有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注意这里封建一词的理解),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3、对象:同姓王族(如鲁、卫)、异姓功臣(如齐)、先代贵族(如宋)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任免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即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6、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有效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1、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规范政治权利的分配和行使2、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以及合法性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5、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以后,宗法关系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各种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周朝统治的两大政治支柱。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德配天)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三、秦的统一: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读背提纲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读背提纲

2016届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建议熟读,加黑部分能默写)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为什么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

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

——解释清楚些;其他为庶子。

【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作用】(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依据,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宗法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行政等级)(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也有利稳定)(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4)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

但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

(1)两者互为表里。

分封制为“表”,它“封邦建国”,形成了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所组成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君臣关系;(2)宗法制为“里”,它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三、礼乐制(西周“礼乐秩序”):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略讲)【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礼的内容】“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辅从于礼;“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1、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3、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以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工具。

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2、宗法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

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

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

二、三公九卿制【基础】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内容】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关系】中央主要的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互相牵制,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设。

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1)划分的基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产生的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3)权力的大小: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历史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②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其利益。

③法家思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无能为力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⑤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2)前提: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3)特征:(1)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4)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5)矛盾:中央内部的皇权和相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

6)评价: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7)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朝【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

二、刺史【创立者】汉武帝。

【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特点】位卑权重。

三、三省六部制【概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职权:(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1)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