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继承人的标准
古代 遗产平分制度
![古代 遗产平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3a203d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0.png)
古代遗产平分制度
一、均分原则
在古代遗产平分制度中,遗产的分配遵循均分原则。
即无论遗产种类和性质如何,通常都按照等份分配给继承人。
这一原则旨在确保所有继承人都能公平地分享遗产,避免因遗产分配不均而引发的争端和矛盾。
二、优先顺序
在均分原则的基础上,古代遗产平分制度还规定了继承人的优先顺序。
通常,直系血亲的继承权优先于旁系血亲,而男性继承人的优先权又高于女性继承人。
这种优先顺序的设定是为了维护家族血脉的纯正和家族权力的传承。
三、遗嘱效力
尽管遗产平分制度强调均分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遗嘱的效力可以优先于平分制度。
如果死者在生前留下了有效的遗嘱,并且遗嘱中明确指定了遗产的分配方式,那么遗产应按照遗嘱中的规定进行分配。
然而,遗嘱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规定,否则可能会被视为无效。
四、共同继承
在古代遗产平分制度中,如果死者没有留下有效的遗嘱,或者没有直系血亲继承人,遗产将由旁系血亲共同继承。
这种情况下,遗产通常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继承人,以实现相对的公平。
五、婚姻影响
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婚姻状况可能会影响到遗产的分配。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已婚女性在遗产分配中可能不具备继承权,或者其继承权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在一些社会中,如果继承人已婚,其配偶可能会成为遗产的共同管理人或共同继承人。
总的来说,古代遗产平分制度旨在实现遗产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cb3753c03d8ce2f0066237d.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篇一:论中国古代继承制度论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继承制度主要分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种。
身份继承也叫宗祧继承,宗祧权是家族祭祀活动的主持权,宗祧继承也就是家长权的继承,中国古代身份继承的基本原则为长门长孙制。
关于财产继承,先秦时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采取世袭制继承财产,而非分配制度,到了汉代以后,法律则有了明确规定,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均分制,这里的诸子不仅只有嫡子、庶子,还包括非婚生子等,也就是说,只要是其子嗣,就有继承其财产的权力。
诸子均分制度下的许多派生原则,例如,未婚子娶妻的财产会做适当预留,未婚子因此会多分得部分财产。
在室女的嫁妆也要有所保留。
归宗女娘家若再无其他男性继承人,则有权继承娘家财产,否则归宗女无权继承,归宗女住在娘家,其生活由其兄弟承担。
此外,古代法律允许代位继承,某一继承人不在了,他应得的财产则由他的继承人代位继承,还有一个立继子的问题,所立继子必须是同宗同姓相应辈分的人,不得立异姓为继子,立异姓为子孙为后嗣则收为养子,养子和继子同样有权继承财产,但区别是,养子不得参加收养人祖先的祭祀活动。
上述继承方式多数都是法定继承,跟现在法律相似,除了法定继承,古代继承制度还有指定继承、遗嘱继承,且指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开始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部落国家形态,继而揭开了中国法律历史的帷幕,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文明传统造就了独特的法治文明。
早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商朝前期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则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制度。
周代吸取了夏商两朝身份继承制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周朝实行的身份继承制度是,以“父死子继”为主,间有“兄终弟及”。
而且在西周时期就已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b8523b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0.png)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中国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统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继承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的,也就是父母的长子继承皇位。
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可以追溯到《礼记》中的“内则”,即家族长子继承制度。
当时的家族制度要求家族的继承者应为长子,而其他子女则要服从长子的领导。
这种制度扩展到国家,也就形成了皇位的继承制度。
古代中国的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其继承问题一直备受重视。
为了确保继承者的顺利过渡,人们创造了种种制度和仪式。
比如,在父皇死后,继承者会举行一个隆重的大礼,即“丧服大礼”。
此时,继承者会接受祭天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示拥有国家的合法性。
为了确保继承者的地位,中国古代的皇帝还实行了兄弟排行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继承者的儿子在排行中处于最高的位置,而其他兄弟的儿子则按照排行依次继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其他兄弟的儿子抢夺皇位,并保持皇族的血脉纯正。
另外,中国古代的皇帝还通过后嗣的生母来确定继承顺序。
在某些情况下,一位皇帝可能会立下多位皇后,而其中仅有一位皇后能生育继承者。
当皇帝去世时,由继承者的母亲担任摄政,以确保继承者在国家内部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皇帝继承制度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在一些情况下,一位皇帝的皇位继承可能会遭到挑战。
这时,各方势力可能会争夺皇位,并进行内战。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多次发生。
总之,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血缘关系和兄弟排行制度来确保继承者的合法性和地位。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冲突,但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得到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对后来的中国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王位继承法律规定(3篇)
![历史王位继承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3d53b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f.png)
第1篇一、引言王位继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国王、皇帝或其他君主职位在现任君主去世或退位后,由谁接替的问题。
自古以来,王位继承一直是国家政治、法律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王位继承的法律规定各具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王位继承的法律规定。
二、古代王位继承法律规定1.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经历了从“世袭制”到“嫡长子继承制”再到“立贤制”的演变过程。
(1)世袭制: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实行世袭制,即王位由父亲传给儿子,世代相传。
这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衰落。
(2)嫡长子继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王位继承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制度规定,王位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为正室所生之子。
如果嫡长子早逝,则由嫡长孙继承。
(3)立贤制:唐朝时期,王位继承开始实行立贤制。
这一制度强调,王位继承人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
唐朝以后,立贤制逐渐成为王位继承的主要原则。
2. 古埃及古埃及王位继承实行“王后优先制”。
当法老去世后,王位首先由法老的儿子继承,如果儿子早逝,则由法老的弟弟继承。
如果法老的直系亲属都无法继承,则由王后家族成员继承。
3. 古希腊古希腊王位继承实行“世袭制”。
国王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如果儿子早逝,则由弟弟或叔父继承。
此外,古希腊还规定,国王必须具备军事才能,因此王位继承人通常在年幼时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
三、中世纪王位继承法律规定1. 欧洲中世纪欧洲中世纪王位继承制度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实行“长子继承制”。
即王位由长子继承,次子分封领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王权的稳定。
2. 英国英国中世纪王位继承实行“王位继承法”。
该法规定,王位继承人必须是英国血统,且必须是英格兰国王的直系后代。
此外,王位继承人还必须具备基督教信仰。
四、近代王位继承法律规定1. 法国法国大革命后,王位继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1791年宪法规定,王位由国王的儿子继承,如果儿子早逝,则由侄子继承。
唐朝爵位继承法
![唐朝爵位继承法](https://img.taocdn.com/s3/m/945072d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1.png)
唐朝爵位继承法一、概述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其爵位继承法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爵位继承法是指规定了爵位的继承顺序、继承条件以及相关礼仪等内容的法律制度。
本文将探讨唐朝爵位继承法的相关内容,包括爵位的种类、继承顺序、继承条件等。
二、唐朝爵位的种类唐朝的爵位分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公爵是最高的爵位,男爵是最低的爵位。
在这五个等级之间,还有不同的爵位名称,如王、亲王、郡王等。
爵位的等级和名称往往与地位、功绩以及皇帝的赏识有关。
三、爵位的继承顺序唐朝的爵位继承顺序主要遵循了封建制度的原则,即男性优先、长子继承。
具体而言,爵位的继承顺序如下:1.长子继承:爵位的继承首先由爵位持有者的长子继承。
长子是指爵位持有者的第一个儿子,无论是合法婚姻所生的子女还是庶子都可以继承爵位。
2.次子继承:如果长子无法继承爵位,例如早夭或被废黜,那么爵位将由次子继承。
次子继承爵位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也有一定的先例。
3.其他儿子继承:如果长子和次子都无法继承爵位,那么爵位将由其他儿子继承。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按照年龄顺序进行继承,即年长的儿子先继承。
4.嫡庶亲次继承:如果爵位持有者没有儿子,那么爵位将由嫡庶亲次继承。
嫡庶亲次是指爵位持有者的近亲,如弟弟、侄子等。
继承顺序一般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进行。
5.世袭继承:如果爵位持有者没有合适的继承人,那么爵位将由指定的继承人继承。
这些继承人通常是皇帝根据功绩和忠诚度等因素进行选择的。
四、爵位的继承条件唐朝的爵位继承不仅仅依赖于亲属关系,还有一定的继承条件。
主要的继承条件如下:1.忠诚:继承爵位的人必须对国家忠诚,曾经有过对国家的贡献或者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能力。
2.品德:继承爵位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不能有丑闻或不良行为。
3.世袭:如果是通过世袭方式继承爵位,继承人必须符合皇帝的指定条件,如忠诚、能力等。
4.礼仪:继承爵位的人必须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宣告和接受,以示对爵位的尊重和敬意。
古代继承人制度
![古代继承人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2ccca5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a.png)
古代继承人制度
古代继承人制度是指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家族中的财产和权力通常都由家族的成员继承。
根据继承人的不同,家族中的继承制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男性制度和女性制度。
在男性制度中,只有家族的男性成员才能继承家族财产和权力。
在家族中,父亲的长子通常被视为继承人。
这种制度被称为“长子继承制度”,也叫做“长幼有序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父亲的长子继承全部财产和权力,而其他儿子只能作为长子的附庸。
在女性制度中,家族中的女性成员有权继承家族财产和权力。
在这种制度下,家族的资产和权力可以被传给儿子或女儿。
当没有合适的直系继承人时,资产和权力可以传给近戚或朋友。
无论是男性制度还是女性制度,继承人通常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如年龄、智商、品德等。
此外,继承人在继承前需要接受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作为见证人的认可和支持。
总而言之,古代继承人制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家族的繁荣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契约,需要世世代代传承。
为什么古代的继承制度以长幼嫡庶为标准?不以贤明为标准?
![为什么古代的继承制度以长幼嫡庶为标准?不以贤明为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72d011943323968001c9201.png)
为什么古代的继承制度以长幼嫡庶为标准?不以贤明为标准?本文导读:周朝是古代最长命的王朝,国祚791年。
而之后国祚最长的就是宋朝了,享国320年。
两汉虽然是都是刘家统治天下,但是中间却被新朝隔开,所以寿命只能分开统计了(两宋、两晋、东西周这些朝代并没有被朝代隔开,所以能一起统计寿命)。
为什么自周朝之后就再也没有王朝能超过四百年?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到皇帝继承制度上。
因为周朝制定了嫡长子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立嫡立长不立贤(文献1)。
在古代,皇帝昏庸还是贤明对王朝来说很重要,选一个傻子当皇帝那么王朝势必走向没落甚至灭亡,选一个明主当皇帝那么王朝就会走向兴盛甚至出现盛世。
为什么王朝立继承人的标准是以长幼嫡庶为标准?难道不能以贤明为标准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
其一、忌惮皇后娘家势力所以不得不立嫡子为继承人皇帝:诸位爱卿,我快不行了,想立个继承人,你们给我出出主意。
大臣:立二皇子吧,他可是我一手扶持出来的。
皇帝:什么?你一手扶持出来的?大臣:不不不,他是我看着长大的,肯定贤明。
将军:立什么二皇子,我觉得四皇子挺好的,立四皇子准没错。
于是,朝廷出现了争议,文武大臣都想着让皇帝立自己亲近的皇子为继承人。
皇帝:哎,真让人头大,我去找谋士问问。
谋士:陛下,曾经有个人随便立继承人,然后不但自己死了,最喜欢的儿子也死了。
皇帝:我不信。
谋士:那个人就是周幽王,擅自废长立幼导致嫡长子的娘家带头造反,剁了周幽王。
(文献2)。
皇帝:那我还是老老实实的立嫡长子吧。
谋士:陛下英明。
皇帝:不对,你把我比作周幽王,来人啊,把他拖出去剁了喂狗。
点评:嫡子是王后所生,庶子是妃子所生。
古代皇后一般都是很有势力的,是有娘家撑腰的,因此皇后所生的嫡子就有了天然的优势。
如果皇后的儿子当了皇帝,那么皇后的娘家就会兴盛一时,所以皇后的娘家一定会想方设法让皇后的儿子当皇帝。
周幽王废长立幼,皇后的娘家(申侯)直接造反,剁了周幽王然后又把废太子送上了王位。
古代的继承法
![古代的继承法](https://img.taocdn.com/s3/m/3e27a73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5.png)
古代的继承法
古代的继承法是指在古代社会中,针对财产和地位的继承方式。
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继承法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继承法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儒家认为,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应该相互扶持,尊重长辈,维护家族的尊严。
继承法也以此为出发点,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族成员的责任。
在古代中国,继承法有两种形式:长子继承制和均分继承制。
长子继承制是指家族的财产和地位由长子继承,其他子女只能得到一些微薄的赡养费。
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比较盛行,可以保证家族的延续和家族地位的稳定。
均分继承制则是指家族的财产和地位均分给子女,强调平等和公正,但可能会导致家族的分裂和衰落。
在古代欧洲,继承法也有许多种形式。
在罗马帝国时期,继承法是以父系为基础的,即只有父系的亲属才能继承财产。
在中世纪,封建制度盛行,继承法则以长子继承制为主。
但是在一些地区,如英国,也有均分继承制的规定。
总的来说,古代的继承法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族成员的责任。
继承制度的选择则取决于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 1 -。
中国封建皇室的血统规则与皇子教育
![中国封建皇室的血统规则与皇子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dda98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c.png)
中国封建皇室的血统规则与皇子教育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皇室血统规则和皇子教育是封建社会特有的制度和传统。
这个制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它不仅仅是对皇室家族的管理,更是对整个国家和国民的统治和控制。
一、血统规则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室血统的规定十分严格。
皇帝的基本要求是男性、健康、有继承人的能力。
因此,只有男性后代才有资格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在血统规则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长子继承”,即国君的长子有优先继承国位的权利。
然而,并非每一位继承人都能够成为真正的国君。
中国封建皇室还有一条重要的血统规则是,继承人必须具备“德行”和“才能”。
这意味着继承人必须经过严格的教育和选拔,以培养其品德和能力,使其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二、皇子教育中国封建皇子的教育是严格而专门的。
继承人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以培养其治理国家的能力。
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继承人来说,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成为一位合格国君的基本要求。
皇子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由私人教师和宫廷学官负责。
私人教师教授皇子书法、诗词、音乐等文化知识,以培养其艺术修养。
宫廷学官则教授政治、军事等实用知识,以培养其执政能力。
此外,皇室还会安排皇子参观行宫和社会,以了解国家大事和民风民俗。
这样可以帮助皇子更好地了解国家和民众,提高其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智慧。
三、教育制度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中国封建皇子的教育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封建社会的败亡,科举取代了宫廷教育成为主要的选拔制度。
皇室血统规则和皇子教育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和效力。
然而,尽管教育制度发生了变迁,对于国家领导者的要求并没有改变。
即使在现代,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于领导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强的领导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封建皇室的血统规则和皇子教育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制度和传统。
它对于国家的统治和国民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5ab4d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0.png)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有关财产和权力的传承方式和规范。
古代中国的继承制度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社会变迁复杂,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对继承制度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以下将从继承制度的起源、演变和主要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继承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继承原则主要是由父系亲属关系来确定的,即按照父系家族的血缘关系,由父亲的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和财产。
这种继承方式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顶峰,被称为“世室家族继承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继承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一时期传统的父系继承制度被打破,开始出现母系氏族的继承方式。
在母系氏族中,妻子的亲属关系开始起到了重要作用,夫家的家产和权力往往由妻家的儿子继承。
这种继承方式被称为“户籍妇女的继承制度”。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又发生了一次变革。
由于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倡导官方权力的集中和统一,继承制度也受到了影响。
在秦汉时期,国家开始介入继承制度的规范,并通过法律来约束继承权的行使。
这种国家干预的继承制度,被称为“公法继承”。
随着封建社会的复辟和士族贵族的崛起,中国的继承制度再次回归到以家族为单位的父系继承制度上。
唐代以后,父系继承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的继承主旋律。
在这个时期,继承权通常由长子继承,其他兄弟则只有在长子没有儿子或者长子去世时才有机会继承。
尽管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男子是主要的继承对象,但是女性在继承制度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母系氏族的继承方式为女性继承提供了机会,而在父系继承制度下,女性则通常是在父系亲属中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时才能继承。
女性的继承权通常受到限制,她们的继承份额较少,同时也受到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
通过继承制度,可以实现财产的合理分配和传承,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家族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5b62fc3240c844769eaeee6.png)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发展历史也是浓墨重彩,漫长有道。
在这,介绍和总结开学以来的半个学期,学习中国法制史中的,有关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一些概论,同时也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
这里主要讲的是夏商到唐代的继承制度。
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基本上是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方面。
奴隶社会下的继承制度到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禹之子夏启悍然破坏以往长期沿用的选举继承制度,采取军事征服和暴力手段夺取王位,变“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为“天下为私”的“小康”之家,标志着以夏后氏为核心的夏代国家的正式创立。
可见,到夏朝,禅让制度被打破,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已经出现,其也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
有学者说,夏朝的继承制度除了父死子继外,还有传长子支系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所以商的继承制度也有夏朝的特色在,前期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为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
周代对前面有所继承,也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是以宗族所有制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
为了维护他们的财产所有权,调整各类社会组织或宗族成员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规定了一些民事法律内容,其中也包括继承制度。
以礼的规范为指导,继承制度始终贯彻宗法伦理道德精神,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原则为宗旨。
在一妻多妾制等的背景下,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在宗祧继嗣,官爵世袭,财产处理等各个方面,嫡长子都拥有优先继承的权和绝对支配权,而庶子只能听命于他们。
在这里,不管身份还是财产继承,都适用嫡长子继承制。
况且财产继承从属于身份继承,也许其他兄弟可以分得嫡长子的一份财产,但他们毫无权力可言。
封建社会初期的继承制度春秋战国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私有财产增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开始崩塌。
在封建社会慢慢形成的初期,财产继承问题日益突出。
有关制度开始形成。
如秦孝公时期商鞅第一次变法时颁行的“分异令”。
此令在秦朝仍然有效。
“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在秦朝以“分异令”为基础的继承制度,不管嫡庶长次各子,在财产继承方面都有平等地位。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方式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5bec1dc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0.png)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皇位继承方式。
按照这个制度,皇帝的嫡长子会成为继承人,继承父亲的皇位。
这种制度强调血统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
2.兄终弟及制度:当皇帝没有嫡长子时,皇位可以由兄弟中最年长的继承。
这个制度也强调了家族的延续,兄弟之间的长幼顺序决定了继承顺序。
3.皇后垂帘制度:在某些时期,当皇帝去世时,皇后或皇太后可以执掌政权,直到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成年或被确定。
4.世袭制度:在一些历史时期,皇位可以通过家族的世袭方式继承,即由上一任皇帝的后代继承。
这种制度在一些朝代中出现过,如明朝的世袭制度。
5.选举制度:在一些特殊的时期,如五代十国时期,皇位继承可以通过贵族家族、官员或军事力量的选举来决定。
中国古代帝王选择接班人的五标准
![中国古代帝王选择接班人的五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c75ea030740be1e650e9a73.png)
中国古代帝王选择接班人的五标准立嗣中的计较:1.重要的是政才帝王夺取天下好比摘人参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捷足先登,争取优先权。
得了天下,做了皇上,就好比人参果到口。
可是这果子不仅可口、长寿,而且今生今世吃也吃不完,它可供子嗣世代享受,以至无穷。
如此说来,人生易老而人参果不老,打天下的帝王君主不可能长命不衰,那么这使帝王享用不尽的王位就得传给后代儿孙。
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儿孙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个,到底传给谁,这一点不同帝王各有标准,但最要紧的,一是要传给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传给有能力保住这位子的人。
为此,帝王们为这传位问题同样需要运筹算计。
人世间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干。
才能分为多种,或有文韬,或有武略,然而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皇位继承人,那选择的标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爱小儿子曹冲。
这曹冲也确实聪颖早慧,他7岁用船称象,语惊四座。
9岁时巧用计谋,救了御马官一条性命,也史上留名。
可惜神童早逝,这使父亲曹操大伤其心。
曹冲死后,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转移到文才颇盛的曹植身上。
可这曹植终因缺乏“深自砥砺”的工夫和“矫情自饰”的韬略,眼瞅着这太子宝座被哥哥曹丕不费吹灰之力给抢走了。
想来以曹操的聪明和机诈,不会识不破曹丕在自己面前玩弄的小小把戏,但曹操心里十分清楚,曹植虽然文才过人,可他的桀骜不驯和潇洒倜傥绝对守不住那众人觊觎的王位。
曹操从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稳坐天下,必不可少的就是乔装打扮自己,要比别人做事更隐蔽,更多几个心眼,这是曹操对儿子的政才要求。
而曹丕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常对曹操不立曹植大发感慨,殊不知曹操掌握的是政治家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需要文人的理解。
与曹操立嗣选择的坚定明确相比,汉高祖刘邦实在有点相形见绌。
嫡长子刘盈的软弱儒文,刘邦比谁看得都清楚,作为一个创业皇帝,他本也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接班人,所以他打心里喜欢与他性格相同的赵王如意,而不喜欢曾一度打算废掉的太子刘盈。
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
![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793cc0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4.png)
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中国古代的帝王世袭制度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体制,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制度的特点、起源、影响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特点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血缘优先:在世袭制度下,血缘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
帝位通常由君主的儿子或近亲继承,强调血脉传承。
2. 男性优先:中国古代世袭制度中,通常只有男性才能继承帝位。
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被排除在王位继承之外。
3. 长幼顺序:在具体继承过程中,一般按照长幼顺序进行继承。
长子通常有较大可能继承皇位,次子以此类推。
4. 皇帝指定:在一些情况下,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指定继承人。
这种情况下,血缘关系和长幼顺序可能被忽视,人选通常是皇帝身边的亲信。
二、起源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当时,王权通常是通过血缘传承的,君王的儿子通常成为王位的继承者。
这一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
三、影响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统一和稳定:世袭制度对于政权的稳定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继承制度,政权能够相对平稳地传承下去,避免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和内乱。
2. 社会秩序: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
民众对于皇权的认同和继承的合法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 传统文化:世袭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血脉传承、家族观念和尊重长幼的价值观。
这些观念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产生着持久的影响。
4. 帝制崩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袭制度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些皇帝不称职、无法有效统治,以及争夺继承权引发的内乱等问题,导致了中国古代帝制的最终崩溃。
总结: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在于血缘优先、男性优先、长幼顺序以及皇帝的指定。
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形成、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帝制的崩溃。
古代继承制度
![古代继承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dd87f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b.png)
古代继承制度古代继承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对财产、权力和地位的继承方式和规定。
在古代社会,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和普遍的公平意识,继承制度往往是基于血缘和家族的传统规定,体现了贵族阶层的特权和木马欢娱。
古代继承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父权继承。
古代社会非常注重一脉相承,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在财产继承上,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财产。
女儿则大多是通过嫁人来获取财产。
其次,贵族继承。
贵族阶层通常采用世袭制度,即权力和财产由家族长子或者直系男性子孙继承。
这种制度确保了贵族家族的长期利益和地位的稳定,同时也加深了贵族与底层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
再次,劳动人民的财产继承。
一般人家的财产继承由家族中的长子或者家族长者来继承。
如果家族没有长子,财产通常会分给家族其他男性成员,女性通常没有继承权。
家族内部的弟兄之间的继承问题常常会引发家族内部争端和纷争。
此外,古代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继承制度。
例如,婚姻制度中的女婿继承制度,就是指女儿没有继承权,而是通过嫁给丈夫后,其丈夫可以继承其父亲的财产。
这种制度主要出现在封建社会中,旨在加强各个家族间的联姻关系。
古代继承制度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又存在很多的不公平和局限性。
继承制度的合理性可以表现在传承家族的繁衍和发展,保障家族的财富和地位的稳定性等方面。
然而,现实中继承制度往往导致权力的滥用、贫富差距的加剧、社会不公平的加深等问题。
虽然古代继承制度与现代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到继承制度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
总之,古代继承制度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传统规定,主要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依据,表现为父权继承、贵族继承、劳动人民财产继承以及一些特殊的继承方式。
这些制度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思想观念,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不公平和权力的集中。
选太子的标准
![选太子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f3c73f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6.png)
选太子的标准
选太子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选太子的标准:
1. 血缘关系:太子通常是国王或皇帝的直系子嗣,即长子或法定继承人。
2. 知识能力:太子需要接受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包括各种学科、政治、军事和礼仪等领域的知识。
3. 经验和才能:太子应具备领导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以便在继位后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4. 道德品质:太子需要具备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观念,成为国家的榜样和领导者。
5. 社会支持和认可:太子需要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和支持,以确保继承权的稳定和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太子选取标准的要求也可能有所改变。
不同国家和文化也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太子的选取标准进行调整。
皇帝接班人的五个标准
![皇帝接班人的五个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d224d7b01f69e3143329435.png)
这是 曹操 对 儿子的
政 才 要 求 。 而 曹 丕 就 具 备 这 样 的 条
件。
由 宠 其 母 而 立
其余 时 间如无 紧 急 情况 绝 不外 出 。此
外 , 恩来异 常细心 。他对 上海 的街道 周
其子 , 爱屋 及 乌 , 这
是许 多帝 王的惯 常
做 法 。像 唐 高宗李
长不过 一个 月 , 往 只住半个 月 。 因为 往
瞅着这 太子 宝座 被哥哥 曹丕给抢走 了。 想来 以曹操 的聪 明和奸 诈 , 不会 识 不破 曹丕在 自己面前 玩弄 的小 小把 戏 , 曹 但 操心 里十分清楚 , 曹植 虽然文才过人 , 可
以他 的 桀骜 不 驯 和 潇 洒 倜 傥 绝 对 守 不住
官一条 性命 , 史上 留名 。可惜神 童早 也
逝, 这使 父亲曹操 大为伤心。 曹冲 死后 ,
魏 武 帝 曾一 度 把 立 嗣 之 心 转 移 到 文 才 颇
最高领 导人 , 上世纪 3 年代他 长期在 上 0 海领导秘密工作 , 处境非常 凶险 , 当时被
捕 的人很 多 , 徒很 多 , 识他 的 人更 叛 认 多, 为何 他一直 安然无 恙 ?因为周 恩来
治 先后 四 次 立 嗣 , 立
布局 、 交通走 向和人 流状况 都事 先进行 过仔 细研究 , 出时尽量不 走 主要 交通 外 要道 , 从不搭乘公共交通 车 , 只走弄 堂小
巷, 而且从不到公共场所。 再看 其“ ” 貌 。见 过周 恩来 的人往往 会过 目不忘 , 因此 他外 出时 必经过 仔细
帝王夺 取 天下好 比摘人 参 果 , 想 你
吃 , 想吃 , 他 大家都想吃 , 于是 大家都想
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标准
![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055aca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0.png)
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标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标准:一场古代权力游戏的揭秘嘿,你知道吗?在古代的皇宫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就像是一场超级刺激的权力游戏,要是搞不懂这其中的标准,那可就像是在迷雾中瞎转悠,一不小心就会掉坑里!这标准的重要性,那可真是绝绝子,关乎着整个王朝的命运,就像掌舵的船长决定着大船的航向,要是选错了继承人,这大船可能就会撞上冰山,整个王朝都要跟着遭殃!**“品德为先:德高者方能服众”**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中,品德那可是首要的考量标准!就像俗话说的:“品德是王位的基石,基石不稳,大厦将倾!” 品德高尚的继承人,就像是散发着温暖光芒的太阳,能照亮整个王朝,让臣民们心甘情愿地追随。
比如说,一个善良、宽厚、有同情心的继承人,会关心百姓的疾苦,制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
他们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横征暴敛,不会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
相反,那些品德败坏的人,即使登上了皇位,也只会成为暴君,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他虚心纳谏,以民为本,开创了贞观之治,正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治国才能。
而像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滥用民力,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这鲜明的对比,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品德在皇位继承中的重要性吗?**“才能出众:智慧与谋略的较量”**才能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中,那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才能是皇位的利剑,剑不锋利,怎能杀敌?” 一个有才能的继承人,就像是一位英明的指挥官,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这才能可不仅仅是读书识字,更是要有政治智慧、军事谋略、经济头脑等多方面的能力。
比如,能够洞察国内外的形势,制定出合适的外交政策;能够治理好国家的财政,让百姓富足;能够在战争来临时,指挥军队取得胜利。
康熙皇帝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就是因为他具备了非凡的才能。
他在政治上铲除鳌拜,巩固皇权;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在军事上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正是他的这些才能,让清朝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古代继承权的法律规定(3篇)
![古代继承权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94a46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2.png)
第1篇一、引言继承权是古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关系到家族、宗族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古代各朝各代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继承权的法律规定,以保障家族成员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本文将探讨古代继承权的法律规定,旨在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二、古代继承权的法律制度概述1. 传承方式古代继承权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1)法定继承:是指依据法律规定的顺序,由亲属关系亲近的人继承遗产。
在中国古代,法定继承主要包括:子女继承、兄弟姐妹继承、父母继承、配偶继承等。
(2)遗嘱继承:是指遗产继承人根据被继承人的遗嘱,按照遗嘱的规定继承遗产。
遗嘱继承在中国古代相对较少,但逐渐受到重视。
2. 继承顺序古代继承权的法律制度对继承顺序有明确规定,以下为部分朝代的继承顺序:(1)周朝:《周礼》规定,继承顺序为:长子继承、次子继承、庶子继承、女儿继承。
(2)秦朝:《秦律》规定,继承顺序为:长子继承、次子继承、女儿继承。
(3)汉朝:《汉律》规定,继承顺序为:长子继承、次子继承、女儿继承。
(4)唐朝:《唐律疏议》规定,继承顺序为:长子继承、次子继承、女儿继承、同宗亲属继承。
(5)宋朝:《宋刑统》规定,继承顺序为:长子继承、次子继承、女儿继承、同宗亲属继承。
3. 继承份额古代继承权的法律规定了继承份额,以下为部分朝代的继承份额规定:(1)周朝:《周礼》规定,长子继承全部遗产,次子继承一半,庶子继承四分之一,女儿继承四分之一。
(2)秦朝:《秦律》规定,长子继承全部遗产,次子继承一半,女儿继承四分之一。
(3)汉朝:《汉律》规定,长子继承全部遗产,次子继承一半,女儿继承四分之一。
(4)唐朝:《唐律疏议》规定,长子继承全部遗产,次子继承一半,女儿继承四分之一。
(5)宋朝:《宋刑统》规定,长子继承全部遗产,次子继承一半,女儿继承四分之一。
三、古代继承权的法律特点1. 强调家族利益古代继承权的法律规定,旨在维护家族利益,保障家族成员的权益。
古代王位分级标准
![古代王位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2cb31b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0.png)
古代王位分级标准在古代社会,王位的传承和分级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制度。
各种因素,如血统、年龄、性别、才干、民众支持、神灵庇佑、仪式与习俗以及其他因素,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详细分析:1. 血统:在许多古代社会,王位的继承通常是根据血统进行的。
也就是说,只有王室血统的人才有资格继承王位。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保证王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也可能导致其他有才能但非王室血统的人被排除在外。
2. 年龄:在许多文化中,年长者通常被认为有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因此更有资格统治国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没有机会,许多年轻人在战争或危机中被赋予重任,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
3. 性别: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性被排除在王位继承之外,这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然而,也有一些文化中,女性被认为具有特殊的神圣特质,更适合统治国家。
4. 才干:虽然血统、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王位的继承,但个人的才干和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必须具备智慧、勇气、毅力和公正等品质。
5. 民众支持:民众的支持对于一个统治者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一个受到民众欢迎的统治者更有可能维持其统治,而无视民众需求的统治者则可能引发叛乱。
6. 神灵庇佑:在很多文化中,统治者被视为神灵的使者,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神灵的庇佑。
因此,统治者通常会通过举行各种仪式和祭祀来维持与神灵的联系,以确保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7. 仪式与习俗:王位的传承和继承通常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和习俗。
这些仪式和习俗可能是为了展示统治者的权威和神圣性,也可能是为了强化社会秩序和稳定。
8.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王位的继承和分级。
例如,权力的均衡、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以及外交关系等都可能对王位的继承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王位分级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各种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标准的实施方式可能会因文化、时代和国家而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选择接班人有五个标准2006年03月16日17:381、重要的是政才帝王夺取天下好比摘人参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捷足先登,争取优先权。
得了天下,做了皇上,就好比人参果到口。
可是这果子不仅可口、长寿,而且今生今世吃也吃不完,它可供子嗣世代享受,以至无穷。
如此说来,人生易老而人参果不老,打天下的帝王君主不可能长命不衰,那么这使帝王享用不尽的王位就得传给后代儿孙。
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儿孙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个,到底传给谁,这一点不同帝王各有标准,但最要紧的,一是要传给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传给有能力保住这位子的人。
为此,帝王们为这传位问题同样需要运筹算计。
人世间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干。
才能分为多种,或有文韬,或有武略,然而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皇位继承人,那选择的标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爱小儿子曹冲。
这曹冲也确实聪颖早慧,他7岁用船称象,语惊四座。
9岁时巧用计谋,救了御马官一条性命,也史上留名。
可惜神童早逝,这使父亲曹操大伤其心。
曹冲死后,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转移到文才颇盛的曹植身上。
可这曹植终因缺乏“深自砥砺”的工夫和“矫情自饰”的韬略,眼瞅着这太子宝座被哥哥曹丕不费吹灰之力给抢走了。
想来以曹操的聪明和机诈,不会识不破曹丕在自己面前玩弄的小小把戏,但曹操心里十分清楚,曹植虽然文才过人,可他的桀骜不驯和潇洒倜傥绝对守不住那众人觊觎的王位。
曹操从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稳坐天下,必不可少的就是乔装打扮自己,要比别人做事更隐蔽,更多几个心眼,这是曹操对儿子的政才要求。
而曹丕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常对曹操不立曹植大发感慨,殊不知曹操掌握的是政治家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需要文人的理解。
与曹操立嗣选择的坚定明确相比,汉高祖刘邦实在有点相形见绌。
嫡长子刘盈的软弱儒文,刘邦比谁看得都清楚,作为一个创业皇帝,他本也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接班人,所以他打心里喜欢与他性格相同的赵王如意,而不喜欢曾一度打算废掉的太子刘盈。
但由于他的态度不如曹操明确,手段也不如曹操强硬,再加上吕后竭尽全力阻挠,致使刘邦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这一问题处理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常常使后人不禁扼腕叹息。
试设想,如果当初刘邦当机立断改立赵王如意,疏远外戚吕氏,那后来吕后的肆意专权和吕氏的篡权作乱还会发生吗?可是历史没办法假设,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
这中间吕太后听从张良的主意请来“商山四皓”,为阻止刘邦改立太子起了最后的决定性作用。
故事颇有意思,一并叙述于此。
吕后对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既清楚又担心,但却不知怎么办才好。
左右为难之际,有人向吕后建议,说:“张良很有谋略,皇上又很信任他,不如求他想想办法。
”张良是很了解刘邦的人,他知道此事已在刘邦心中酝酿了很久,仅靠口舌争辩是不可能使刘邦改变主意的,因此他就建议吕后去请“商山四皓”。
因为此时天下已经平定,于安邦治国有用的人才大都被刘邦起用,只有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由于刘邦对人轻慢无礼,一气之下逃入商山,发誓终身不做汉臣。
此时如果能请他们四位出山,明确站在太子刘盈一边,那么刘邦就一定会取消改立太子的念头。
吕后听了张良的话,就派人厚礼卑辞去请四皓。
汉十二年,刘邦打败英布回到京城,病情一天天加重,而改立太子的念头也越发坚定。
一次宴会上,太子刘盈陪侍刘邦,四皓也随太子进了皇宫。
4个人年龄都在80岁以上,个个须发尽白,衣冠严整。
刘邦看到这四个陌生面孔问道:“你们四个人是干什么的?”四皓一一上前报上姓名。
刘邦听后大吃一惊,说:“我寻找你们多年,你们弃我而去,现在为何要和我儿子在一起?”四皓说:“陛下轻慢士子,随便骂人,我们不愿受辱,所以就隐居了。
现在听说太子为人仁爱孝敬,恭谨知礼,天下人没有不愿意为太子效力的,所以我们也就辅佐太子来了。
”刘邦听四皓这么一讲,只好彻底打消改立太子的念头。
但事实上,商山四皓这次可真是帮了个大倒忙。
毫无疑问,没有刘盈的上台,也就不会发展到后来吕后及吕氏集团的为非作歹。
看来,帝王选择接班人,其标准只能是政才。
没有政才,其他才能都派不上用场。
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有名的才子皇帝,像南朝梁氏诸帝,唐明皇,特别是那以写诗填词而著称的南唐二主,都是因为其文才、诗才而妨害了其政绩。
本来是个不错的文人、艺术家,却偏偏强人所难让他去做皇帝,这岂不既害了国家社稷,又害了他本人。
如此想来,我们还是认为曹操做得对。
他本人是个多面手,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选择接班人的眼光和标准更显示出他超出常人的智慧。
2、棋看两步稍懂弈道的人都明白,下棋时每落一子至少要看到下面的两步以上。
同理,有远见的帝王为皇室的长治久安考虑,在立嗣问题上常常想得很多,他们不仅虑及子辈,而且对孙辈也常常打定算盘,晋武帝司马炎就是如此。
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智商极低,在皇帝位子上闹出不少笑话,历史上最有名的是,臣下向他报告说某地因遭荒年百姓多被饿死,他却反问百姓“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皇帝一遇政事便束手无策,那是可想而知的。
但这白痴父亲却有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叫司马遹。
一次宫中失火,晋武帝司马炎登高观望,年仅5岁的司马遹硬拉着皇帝爷爷躲入房中,说:“救火时仓猝之间,秩序混乱,皇上不可轻易暴露,要防备不测之事发生。
”这话出自一个5岁小儿之口,可真是天生的皇帝坯子。
司马炎就是考虑到傻儿子继位之后便是这个聪明的孙子继位,所以,为长远计,就决定由司马衷做皇位继承人。
但是,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的妻子贾氏心狠手辣,由于司马遹非贾氏所生,所以贾氏先下手为强,捏造罪名,陷害司马遹致死。
此后诸侯讨伐贾后,致使晋朝酿成连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西晋倾覆,晋武帝司马炎的计划未能实现。
贾后干政,葬送西晋,这是晋武帝始料不及的。
但他越过子辈,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更远的孙子身上,也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了。
明太祖朱元璋与晋武帝司马炎出于同样的想法,只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孙辈的想法直截了当地予以实施了。
朱元璋把帝位越过包括燕王朱棣在内的众多儿辈,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很明显这一举动不是因为一时爱憎,而是为长远打算和考虑的。
尽管朱允炆仅在位4年就被燕王推翻,没能用事实证明太祖与常人立嗣方法不同的正确性,但我们仍不得不正视古代帝王为永保江山,由司马炎、朱元璋们提供的一个新思路。
思路的成败由多种因素构成,而思路本身却是一个永在的事实。
3、品行第一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隋文帝杨坚对立嗣问题的考虑更加周到,顾忌也更多。
首先,杨坚自觉地不与宫妃们生儿育女,只是有计划地和独孤皇后生有五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妾,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之后,五子虽出同母,但杨坚坚持长幼有序的规矩,先立长子杨勇为太子。
后来见杨勇个人生活上不像自己那么检点,后宫多女宠,就果断改立“不近女色”、生活俭朴的次子杨广为太子。
当然,隋文帝杨坚的不近女色是有他个人苦衷的。
据载,杨坚称帝后曾爱上后宫中一位佳丽。
杨坚召幸过几次,后来这消息传到独孤皇后耳朵里。
一次独孤皇后趁杨坚不在时派人杀掉了这位薄命女。
文帝事后得知,他悲不自胜,单骑驰出宫门,径向荒郊野外跑去。
后经尾随而来的大臣高干、杨素等人苦苦相劝,杨坚才在“我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的喟叹声中重返皇宫。
物极必反,有为有志者常能做出一生中最不愿做的事情,日后杨坚的轻恋情、重社稷就是这样一个情结。
经过这次情感磨炼,杨坚在日后统一天下的很长时间里,始终保持着克己俭朴的个人生活准则。
自然,选立太子他也坚持以此为重要尺度,废杨勇改立杨广时,他就是这么考虑的。
隋炀帝杨广身后为万人唾骂,是家喻户晓的荒淫无道的坏皇帝典型,但在他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杨广不仅不近女色,厚以待人,生活节俭,而且天赋甚高,文笔极好,统兵将将无所不能。
他不满20岁时就做了行军元帅,指挥由六合一方面的军队,节制其他各方面军事长官,连宿将杨素都受他管辖。
人是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和影响的,隋炀帝也不例外。
文帝杨坚选立杨广为继承人,无疑是经过反复考虑的。
隋炀帝后来断送隋王朝,并不能因此就断定隋文帝杨坚择非其人,隋文帝在立嗣问题上仍然显示出他不同于常人的心术。
立嗣问题上,古代帝王们常常把品行放在第一位,这在我们这个道德冠天下的国度里实在是不争的事实。
此种事实完全应该当做一般现象对待,所以例子便不用多举了。
4、排除宗室之外的威胁皇帝选立太子,对入选对象有种种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基业问题。
但立嗣也往往受各种条件制约,有心计的老皇帝不仅注意太子本人的自身条件,而且对太子身边的顾命大臣也要选配得当。
一个好汉三个帮,将来太子要掌管天下,身边的忠臣良将智多星虽不能少,但对有可能对幼主造成威胁的也必预先除之而后快。
像唐太宗李世民,起初把长子李承乾立为太子,谁知这李承乾继承娘舅突厥氏的粗鲁野蛮的种性,剽悍不驯,他在几乎所有场合都穿突厥服,行突厥礼,说突厥语,行为放荡不羁。
后来竟发展到勾结叔叔元昌等人密谋造反,事发后被贬为庶人,徙往边地黔州。
除李承乾外,唐太宗喜欢的另一个儿子是李泰。
贞观二年,唐太宗封李泰为越王,扬州大都督,十一年加封为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
之后,唐太宗又给过李泰许多荣誉。
照常理发展,在李承乾被废后,李泰的立嗣当不成问题。
可是半路上又杀出程咬金,李泰虽然聪明英武,但耐心差了点儿,没等到帝位到手,就犯罪被贬为东莱郡王。
两次立嗣失败,对唐太宗打击颇大,于是由刚强转柔弱,这次他改立的是以宽仁著称的九子李治。
唐太宗立嗣标准的改变,颇能说明前面“品行第一”中讨论的问题,选才和选德可以并行不悖,但事实上,选才易出背叛者,选德又导致无能者执政,这真是帝王择嗣的二难。
以太宗的为人,他所喜欢的应是“英果类我”者,而李治的懦弱在立嗣之后不久就被太宗发现了。
但经李治的舅父、老臣长孙无忌的劝说,李治最终还是做稳了太子。
太宗不再易储,又要稳保帝业,所以他就不能不在辅佐大臣身上下工夫。
想来想去,觉得宠臣李世工于心计又忠于朝廷,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这李世绩原来并非唐室旧部,他原本也不姓李。
《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就是后来的李世绩。
徐茂公原名徐世绩,曾是瓦岗军首领翟让的部下,翟让被杀后转隶于李密。
后来李密投降大唐,而徐世绩看出大唐乃天命所归,就再次跻身做了唐室的顺臣。
他之所以被唐太宗看作是辅佐李治的最佳人选,这与他本人善察时变大有关系。
比如他能洞察李氏父子的为人特点,并且很好地处理自己与新旧主人的各种关系。
李密降唐不久,“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都是李世绩的辖区。
李世绩这时派人到关中去见李密,将这一大片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记录一同带去,请李密献给李渊以示归附。
李渊听说这原来是李世绩“不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盛赞李 世绩“感恩推功,实属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