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______教育目的和______教育目的。

()。

A.一元化,多元化B.指令性,指导性C.传统,现代D.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目的选择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A【解析】1995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答案】B【解析】社会本位论是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意思是:当政者,如果想要感化民众,使民众遵守社会秩序,形成淳厚的良风美俗,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这是一种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观点。

4.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指()。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为工农服务C.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答案】A【解析】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个性化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 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综合化
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学 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人才。
03
教育心理学原理及应用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
0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阐述了儿童在认知、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阶段,强调了儿童在不同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 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和价值观。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 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学生、教育管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十二个章节。
上课时间
本课程每周3学时,共18周,总计54学时。
考核方式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学专业的入 门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 定基础。
掌握教育学基础知识对于教育 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 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了解教育学 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 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 。
THANKS
感谢观看
理。
美育途径和校园文化建设
美育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 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 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 情趣。
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
美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育的实施可 以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为美 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 学会分析教育目的的实现情况,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a. 教育目的的定义b. 教育目的的重要性2. 教育目的的分类a. 普遍教育目的b. 特殊教育目的c. 阶段教育目的3.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a. 社会需求b. 个人发展需求c. 教育目标4. 教育目的的实现情况分析a. 教育目的实现的指标b. 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c. 教育目的实现的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和制定依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育学》相关章节。

2. 课件: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制定依据等。

3. 案例材料: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育目的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和制定依据。

3. 案例分析:分析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评价教育目的实现的状况。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教育目的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2. 评估方法:a.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b.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教育目的实现情况的能力。

c.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区分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教育改革与教育目的:探讨教育改革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教育目的进行教育改革。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一个成功实现教育目的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制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制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制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

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纲要版,考前速记)《教育学基础》第三版笔记

(纲要版,考前速记)《教育学基础》第三版笔记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具有实践性,双向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目的满足职业预备和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多样化、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与市场的日益紧密、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等。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1)作用对象上:个体功能、社会功能(2)功能层次上:本体功能、派生功能(3)功能的表面属性和外部特征: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性质上:保守功能、超越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国家或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1)从作用上: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2)从要求上:终极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上: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从体现的范围上: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类型:(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国的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类型和形态1.2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3 教育学的任务与方法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应用与实践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2.1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教育目的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2.2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概念和分类教育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当代我国教育价值观的构建2.3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联系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冲突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的协调第三章:教育制度3.1 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3.2 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和类型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现代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3.3 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制度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设第四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4.1 教育者的概念与角色教育者的定义和分类教育者的角色和职责教育者的素质与培训4.2 受教育者的概念与特点受教育者的定义和分类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4.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与协调第五章: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5.1 教育内容概述教育内容的概念和分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育内容的特点和原则5.2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课程评价的内涵和类型5.3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类型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的应用第六章:德育与教育价值观6.1 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和内涵德育的功能和意义德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6.2 德育理论德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的德育理论流派我国德育理论的发展与现状6.3 德育实践德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德育实践的主要方法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七章:智育与教学7.1 智育概述智育的概念和内涵智育的功能和意义智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7.2 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和内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的基本环节7.3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策略的基本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第八章:体育与健康教育8.1 体育概述体育的概念和内涵体育的功能和意义体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8.2 健康教育概述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8.3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点第九章:美育与审美教育9.1 美育概述美育的概念和内涵美育的功能和意义美育的类型和实施途径审美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9.3 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系与区别美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策略美育与审美教育的实施要点第十章:教育评价10.1 教育评价概述教育评价的概念和内涵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意义教育评价的类型和实施途径10.2 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教育评价方法的概念和分类教育评价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教育评价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10.3 教育评价的实践与问题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与要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一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改革的原因和动力教育改革的过程和策略11.2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与趋势教育改革的主题:公平、质量、创新教育改革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国际化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挑战11.3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展望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与策略第十二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12.1 教育政策概述教育政策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政策的功能和作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2.2 教育法规概述教育法规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的监督和保障12.3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互作用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协调与冲突第十三章:教育经济与管理13.1 教育经济概述教育经济的定义和特征教育经济的作用和意义教育经济效益的评估13.2 教育财务与管理教育财务的概念和内容教育财务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教育投资的分配与使用13.3 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组织的类型和结构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教育管理现代化与信息化第十四章:教育研究方法14.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定义和类型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教育研究的伦理与规范14.2 教育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14.3 教育研究实践与评价教育研究项目的实施与评价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第十五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15.1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15.2 教师教育概述教师教育的定义和类型教师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师教育的制度与体系15.3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动力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与趋势教师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学基础》课程的十五个章节,涵盖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德育与教育价值观、智育与教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美育与审美教育、教育评价、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提高其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2. 教育的基本原理3. 教育的目的与功能4. 教育方法与手段5. 教育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原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3.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 第四章:教育方法与手段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常见的教育方法、手段及其适用场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5. 第五章:教育评价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类型、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演练法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演练:评估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教育实践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教育的个体差异与适应性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适应性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7. 教育制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制度的定义、类型、结构及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学的定义、功能和体系,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和规律,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制度,理解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的含义。

4. 掌握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模式,了解教学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5. 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培养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2. 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要素3. 教育的规律与与发展4. 教育目的与教育原则5. 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学基础》2. 辅助资料:相关论文、案例、教育政策文件等3. 网络资源:教育类网站、论坛、在线课程等4. 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3. 实践评价:教育实践活动参与度、成果展示、反馈意见等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第1-4课时: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第5-8课时: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要素第9-12课时:教育的规律与发展第13-16课时:教育目的与教育原则第17-20课时: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第21-24课时:教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第25-28课时: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第29-32课时: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实践七、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授: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教育学基础》 高职

《教育学基础》 高职

《教育学基础》是高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教育学基础》,学生可以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和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基本理论,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育工作。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因此,《教育学基础》课程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育学基础》是高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教育学基础》,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主要内容一、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 概念广义:头脑中的VS 狭义:国家颁布的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社会发展规律VS人的发展规律2.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等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把人培养成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目的应该从个人的需求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杜威对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调和教育目的应当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倡导儿童中心,认为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中心,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集权主义的工具。

(4)教育准备生活说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5)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古代社会,个人没有人身自由。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享受和占有欲望的膨胀,人的关系又表现为物的关系。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又摆脱了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将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念与起源讲解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介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2 教育与社会发展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3 教育学基本理论介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阐述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2.1 教育目的概述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分类与层次分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2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介绍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的层次与类型探讨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改革2.3 我国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改革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三章:学生与教师3.1 学生概述讲解学生的定义,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3.2 教师概述介绍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探讨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发展3.3 师生关系与教育方法分析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点探讨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章:课程与教学4.1 课程概述讲解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与结构分析课程编制的过程与方法4.2 教学概述介绍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探讨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4.3 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讨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五章:教育评价5.1 教育评价概述讲解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分析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标准5.2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介绍学生评价的定义,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指标探讨教师评价的类型与方法5.3 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分析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六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6.1 德育概述讲解德育的定义,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德育的原则与方法6.2 德育实践与改革介绍我国德育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德育实践与改革的策略6.3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七章:教育改革与发展7.1 教育改革概述讲解教育改革的定义,教育改革的原因与动力分析教育改革的过程与方法7.2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介绍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7.3 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国际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特点探讨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第八章:教育技术8.1 教育技术概述讲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类型与作用分析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8.2 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介绍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探讨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价值8.3 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分析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教育技术应用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9.1 家庭教育概述讲解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家庭教育的特点与方法9.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介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与协调9.3 社会教育概述讲解社会教育的定义,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社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十章:教育学前沿问题与展望10.1 教育学前沿问题概述讲解教育学前沿问题的定义,教育学前沿问题的特点与研究价值分析教育学前沿问题的研究领域与方法10.2 我国教育学发展现状与问题介绍我国教育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教育学发展的战略与规划10.3 教育学发展展望分析教育学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探讨教育学发展的前景与机遇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为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技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教育学前沿问题与展望等十个章节。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教育学基础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基本概念、原理与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教育思维、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

2.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理论框架。

3. 熟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4. 了解教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话题。

三、课程内容1.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1.1 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1.2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1.3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2.1 教育学的学派与理论2.2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2.3 教育过程与教育评价2.4 教育发展与教育变革3. 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技巧3.1 实证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 3.2 教育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设计 3.3 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技术3.4 教育统计与数据解读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1.1 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1.2 教学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1.3 教学实践与实地考察2. 评价方式2.1 平时表现与课堂参与2.2 个人或小组研究报告2.3 学期末综合考核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教育学导论》(著者:XXX)2. 参考书目:-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著者:XXX)- 《教育研究方法与技巧》(著者:XXX)- 《教育学研究进展与前沿》(著者:XXX)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2. 第二周:教育学的定义与范畴3. 第三周: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4. 第四周: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5. ...6. 第十五周:学期末综合考核七、课程要求与考核标准1. 出勤:学生需按时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2. 作业:学生需按时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

3. 课堂参与: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4. 期中报告:学生需提交一份关于教育学某个领域研究的论文。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艺术,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1908年,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苏联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教育学基础中的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学基础中的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学基础中的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学基础中的教育目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高度社会化:教育目的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使个体能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2. 多样性和综合性:教育目的不仅仅包括知识传授,还涵盖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终身学习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发展个体的身心素养。

3. 启发性和发展性:教育目的要求通过启发和引导,激发个体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4. 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目的需具备可实现性,即目标要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并能被评估和验证。

5. 长远性和可持续性:教育目的不仅关注当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还注重其终身发展,帮助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考点2.教育目的的地位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的核心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4.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考点3.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

3.调控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4.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5.评价功能: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考点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教育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3.(学科)课程目标4.(教师)教学目标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6.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5.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考点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培养自然人罗杰斯,马斯洛,康德,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2.社会本位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公民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巴格莱3.宗教本位论教育为宗教发展服务,培养宗教人士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4.生活本位论教育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生活服务,培养会生活的受教育者斯宾塞,杜威5.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6.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我国的教育目的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024版《教育学基础(第三版)》重点课件

2024版《教育学基础(第三版)》重点课件

01教育学概述与发展历程Chapter教育学定义及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发展历史回顾古代教育学古代教育学主要探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强调德育和智育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近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在继承古代教育学的基础上,开始关注教育的普及和改革,强调教育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卢梭等。

现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在近代教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代表人物有杜威、陶行知等。

实证主义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01020304当代教育学主要流派及观点02教育目的、功能与价值取向Chapter教育目的概念及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功能分类与实现途径教育功能分类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教育功能实现途径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课程与教学、德育与智育、体育与美育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价值取向概念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价值观,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要点一要点二价值取向在教育中体现在教育中,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

例如,在教育目标上,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育方法上,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育评价上,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

这些价值取向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价值取向在教育中体现03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原理Chapter课程概念、类型及其编制原则课程概念01课程类型02课程编制原则03教学过程本质、特点及规律探讨教学过程本质教学过程特点教学过程规律课程改革趋势和核心素养培养课程改革趋势当前课程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等趋势,旨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的义务
补充:教师职业形象
二、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壬寅学制1902 首次颁布
癸卯学制 1904 首次执行 壬子癸丑学制 资本主义性质 壬戌学制 美国为蓝本,长期
三、当前我国现代学制的改革
四、义务教育制度
1986 颁布 2006 修订
五、终身教育制度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的特点
教育的对象
自我教育主体
发展中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
2 3 4 5
一、新中国我国教育目的历史回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念 形成社会化、 开放化教育
《中华人 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 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确立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灵魂和统帅
德智
前提和支持
综合各育 动力作用
劳体 美
物质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五、素质教育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标志”
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