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第一章-物理化学C 作业题 参考答案 5-23

第一章-物理化学C 作业题 参考答案 5-23

习题 6. 0.500 g 正庚烷放在氧弹量热计中,燃烧后温度升高 3.26℃,燃烧前后的平均温度为
25℃。已知量热计的热容量为 8176 J∙K-1,计算 25℃时正庚烷的等压摩尔燃烧热。
解答:0.500g 正庚烷燃烧后放出的恒容热效应为
QV= {8176×(−3.26)} J= − 26.65 kJ 1 mol 正庚烷燃烧后放出的等容热效应为
解答:∆rCp,m= ∑B νB Cp,m(B)=(31.4+37.7 − 52.3) J∙mol-1∙K-1=16.8 J∙mol-1∙K-1
由基尔霍夫定律:∆rHmy (1000.15K)=∆rHmy (298.15K)+ ∫219080.105.1K5K ∆rCp,mdT ={−36120+16.8×(1000.15-298.15)} J∙mol-1 = − 24.3 kJ∙mol-1
∆cUm=
QV m⁄M
=
(−02.656⁄5130.076)
J∙mol-1= −
5330
kJ∙mol-1
C7H16(l)+11O2(g)=7CO2(g)+8H2O(l)
正庚烷燃烧热为 ∆cHmy (C7H16,298K)=∆cUm+ ∑ νBRT ={−5330+(7 − 11)×8.314×298} J∙mol-1
物理化学 C 作业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共 4 题)
习题 1. 1 mol 理想气体依次经过下列过程:(1)等容下从 25℃升温至 100℃,(2)绝热自 由膨胀至二倍体积,(3)等压下冷却至 25℃。试计算整个过程的 Q、W、∆U 及∆H。 解答: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仅与温度有关,U 和 H 为状态函数,则∆U=0;∆H=0。

华工 现代交换技术答案

华工 现代交换技术答案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1.无连接网络和面向连接网络各有什么特点?(1)面向连接网络对每次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传送信息、释放连接三个阶段,而无连接网络并不为每次通信过程建立和拆除连接。

(2)面向连接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必须为每一个呼叫选路,一旦路由确定连接即建立,路由中各节点需要为接下来进行的通信维持连接的状态;无连接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必须为每个传送的分组独立选路,但节点中不需要维持连接的状态。

(3)用户信息较长时,面向连接方式通信效率较高;反之,使用无连接方式要好一些。

2.软交换、NGN、IMS的含义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含义:(1)软交换:a.狭义上看: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软交换设备),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简单的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则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b.广义上看:软交换式是NGN的体系结构(2)NGN:下一代网络体系,具有以下特点:a.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独立的网络部件,各个部件可以按相应的功能划分,支持标准的业务开发接口,各自独立发展。

b.是业务驱动的网络,应实现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分离。

c.基于统一协议(一般为IP)的分组承载网络。

ITU-T对NGN的定义: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带宽和具有QoS能力的传送技术,实现业务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分离;提供用户对不同业务提供商网络的自由接入,并支持通用移动性。

ETSI则将NGN定义:为一种规范和部署网络的概念,通过使用分层、分面和开放接口的方式,给业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逐步演进,以生成、部署和管理新的业务。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辨析题(请先判断对错,再说明原因)1、哲学得基本派别就是一元论与二元论。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得焦点在于就是否承认事物就是可以被认识得。

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笛卡儿认为,物质与精神就是两种不同得实体,精神得本性就是思维,物质得本性就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与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就是世界得本原。

【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就是被感知,人得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绝对观念”得“外化”与产物。

【材料3】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物得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得”。

马克思指出“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

”请说明:(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错误得实质就是什么?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得观点有什么不同,错误在哪里?(2)请结合材料3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韩非子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就是风动,不就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得注意力正就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得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得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得“自己运动”得钥匙,才就是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得中断”,向对立面得转化,旧东西得灭亡与新东西得产生得钥匙。

”请说明:(1)材料1与材料2得观点有何异同?(2)材料2与材料3得主要分歧就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3、阅读下列材料: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就是由很小得微粒组成得,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得证明。

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得波动学说被光得干涉与衍射实验以及后来得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得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得数学形式与极其精确得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得波动说,认为光就是由微粒组成得,但这种微粒就是具有波动性得,称之为光量子。

计算机网络作业布置-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作业布置-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什么是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要素有哪些?答:计算机网络是指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网络通讯设备连接起来,能够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有三个要素:语法、语义、同步(或时序)。

语法,即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的响应;时序,即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

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的生产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 D.劳动过程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D.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家庭关系 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 )。

A.政治关系 B.物质利益关系 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力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存矛盾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二)多选题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E.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以下选项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E.织布厂的纺织机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 )。

连续介质力学作业(第一章参考答案)

连续介质力学作业(第一章参考答案)

(
)
5
x ⋅ S ⋅ x = xm g m ⋅ =
1 ij S − S ji g i g j ⋅ xn g n 2
(
)
1 ij S − S ji xm x n g m ⋅ g i g j ⋅ g n 2 1 = S ij − S ji xm xn δim δ n j 2 1 1 = S ij xi x j − S ji xi x j 2 2 1 1 = S ij xi x j − S ji x j xi 2 2 1 1 = S ij xi x j − S ij xi x j 2 2 =0
其他两个,同理可证。 (1)如果二阶张量 S 是反对称张量,对于任意一阶张量 x ,证明 x ⋅ S ⋅ x = 0 (2) S 是二阶反对称张量, A 是二阶对称张量,证明 A : S = 0
5.
¾

解答:
m
(1) x = xm g
因为二阶张量 S 是反对称张量
S=
1 ij S − S ji g i g j 2
(
)
(
)
(2) S = S g i g j , A = Amn g g ,
ij m n ij A : S = S ij g i g j : Amn g m g n = S ij Amn δim δ n j = S Aij
S ij Aij = − S ji Aij = − S ji A ji = − S ij Aij
c) R ε g R = ε l 所以
T
1 ⎤ ⎥ 2 ⎥ ⎡1.6 ⎢ 3 ⎥⎣ 0 2 ⎥ ⎦
⎡ 0 ⎤⎢ ⎢ 2.3⎥ ⎦⎢ ⎢ ⎣
3 2 1 2
1⎤ − ⎥ ⎡ 1.775 0.3031⎤ 2⎥ = ⎢ ⎥ 3 ⎥ ⎣0.3031 2.125 ⎦ 2 ⎥ ⎦

第1章部分作业答案

第1章部分作业答案

第一章 部分作业答案1.5.9 在图1.10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或负载。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今通过实验测量得知:A I 41-=,A I 62=,A I 103=,V U 1401=,V U 902-=,V U 603=,V U 804-=,V U 305=(1)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可另画一图);(2)是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3)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解:(1)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如右画所示:(2)元件1、元件2是电源,元件3、元件4和元件5是负载。

(3)W I U P 560)4(140111-=-⨯==,W I U P 5406)90(222-=⨯-==W I U P 6001060333=⨯==,W I U P 320)4()80(144=-⨯-==W I U P 180630255=⨯==∵0180320600)540()560(=+++-+-=∑P∴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平衡。

1.5.10 在图1.11中,已知mA I 31=,mA I 12=。

试确定电路元件3中的电流3I 和其两端电压3U ,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

检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解:mA I I I 231123-=-=-=, V R I U U 60201802223=⨯-=-=元件3是电源mW I U P U 90330111=⨯==,mW I U P U 80180222-=⨯-=-= mW I U P 120)2(60333-=-⨯==,mW R I P R 9010321211=⨯== mW R I P R 2020122222=⨯==∵02090)120()80(90=++-+-+=∑P∴整个电路的功率平衡。

1.5.11 有一直流电源,其额定功率W P N 200=,额定电压V U N 50=,内阻Ω=5.0o R ,负载电阻R 可以调节,其电路如图1.5.1所示。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1.证明:(1)若a|b,c|d,则ac|bd(2)若a|b 1,a|b 2,…,a|b k ,则对任意整数c 1,c 2,…,c k ,有a|(b 1c 1+b 2c 2+…b k c k ).证:1)a|b 可知存在整数m 使得b=ma , c|d 可知存在整数n 使得d=nc得bd=acmn 即ac|bd 。

2) a|b 1,a|b 2,由性质1-1(3)可得a|(b 1c 1+ b 2c 2),其中c 1和c 2为任意整数。

递归可证得a|(b 1c 1+b 2c 2+…b k c k )。

2.若3|a,5|a 且7|a,则105|a.证明: 3|a ∴存在整数m 使得a=3m5|a 即 5|3m,又∵ 5|5m∴ 5|(2*3m-5m)即5|m∴ 5*3|m*3 即 15|3m 即 15|a同理, 15|a ∴存在整数n 使得a=15n ,7|a 即7|15n,又∵7|7n∴ 7|(15-7*2)n 即7|n∴ 7*15|15n 即105|a3.设p 是正整数n 的最小素因数,证明,若n>p>n 1/3,则n/p 是素数。

证明:反证法。

假设n/p 不是素数,则必是合数,则有:n/p=p 1*p 2*…*p k (其中k ≥2, p 1,p 2,…,p k 为素数,且都≥p ,且都为n 的因数) p 为最小素因数, ∴p 1,p 2,…,p k 都≥p∴n/p= p 1*p 2*…*p k ≥p 1*p 2≥p 2 ∴n ≥p 3,即p ≤n 1/3与题设矛盾,所以n 一定是素数,得证。

4.设n ≠1,证明:(n-1)2|(n k -1)的充要条件是(n-1)|k.证: n k -1≡((n-1)+1) k -1≡ 011221(1)(1)...(1)(1)k k k k k k k k C n C n C n C n ----+-++-+- ≡ k(n-1)mod(n-1)2充分条件:若(n-1)|k ,则(n-1)2|k(n-1),上式= 0mod(n-1)2,所以(n-1)2|(n k -1)必要条件:Q (n-1)2|(n k -1) ∴ (n-1)2|k(n-1) ∴ (n-1)|k7.证明:形如6k-1的素数有无穷多个。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 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根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参量,而加速度则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初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的答案:题目1:一个从静止开始的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3 m/s²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求它在5秒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0,加速度a=3 m/s²,时间t=5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v = 0 + 3 × 5 = 15 m/s。

题目2:一辆汽车在道路上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10秒后它的位置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位移公式s = ut,其中s是位移,u是速度,t 是时间。

给定速度u=25 m/s,时间t=10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s = 25 ×10 = 250 m。

题目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10 m/s增加到20 m/s,经过2秒的时间,求它的加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其中a是加速度,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10 m/s,末速度v=20 m/s,时间t=2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a = (20 - 10) / 2 = 5 m/s²。

2. 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它指出在一个系统内,所有物体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中涉及到动量守恒定律的答案:题目1:一辆质量为1000 kg的小轿车以20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和一辆质量为1500 kg的卡车以15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车结合在一起,求结合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

小轿车的动量为mv1,卡车的动量为mv2,碰撞后的总动量为(m1 +m2)v。

第一章矿山电工作业题及答案

第一章矿山电工作业题及答案

第一章作业题及答案1.电力系统、电力网、额定电压、一级负荷的概念?2.矿井地面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和移动变电站的作用是什么?答:1)矿井地面变电所的作用是:矿井供电的枢纽,它担负着向井上、井下配电的任务。

2)井下中央变电所的作用是:全矿井下供电的中心,接受从地面变电所送来的高压电能后,分别向采区变电所及主排水泵等高压设备专供电能,并通过变电所内的矿用变压器降压后,在向井底车场附近的低压动力和照明供电。

3)采区变电所和移动变电站的作用是:采区变电所是采区供电的中心,其作用是将中央变电所送来的高压电能变为低压电能,并将电能配送到裁决工作面配电点或用电设备。

移动变电站的作用是深入顺槽的供电方式,深入负荷中心,供电容量大、距离短,电压损失小,提高了供电质量。

3.桥式接线分为几种?矿井供电方式有几种?4.变压器中性点工作方式有几种?5.为什么井下变压器中性点禁止接地?6.什么是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方法?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同一额定电压的供电系统,额定电压不一定相同?2)井下照明电压是220V还是127V?3)计算负荷可以用所用设备的额定功率之和来代替?4)矿井主排水是二级负荷?5)井下变压器中性点禁止接地?6)含有一类负荷的变电所必须选用两台及以上变压器?第二章作业题及答案1.什么是短路?类型有哪些?短路的原因及危害有哪些?P40-412.计算短路电流的目的是什么?P413.无限大与有限电源容量系统有何区别?(参考课件)4.短路全电流由哪几部分组成?(iap+ ipe)5.简述ISS、iim、Iim、SS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P43-446.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主要几种方法?(有名制及标幺制)写出有名制法的基本公式?P457.什么是短路电流的动、热效应?如何校验动、热稳定性? P62-63 答:短路电流通过电气设备及载流导体时,一方面要产生很大的电动力,可能导致导线永久易变形或设备被破坏;即电动力效应;另一方面要产生很高的热量可能导致导线、设备烧坏及被破坏,即热效应。

(完整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解析

(完整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解析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1. 单选题 C C D B C2. 判断题对错错错对3填空题网状模型用户商业智能数据挖掘系统设计4简答题1)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3)数据约束:用于描述数据结构中数据之间的语义联系、数据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

主流数据库采用关系图模型。

数据库典型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其它数据模型(如对象数据模型、键值对数据模型、列式数据模型。

)2)数据库——是一种依照特定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文件,数据库文件一般存放在辅助存储器以便长久保存。

数据库具有如下特点:数据不重复存放;提供给多种应用程序访问;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增、删、改、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3)数据库(Database)是一种依照特定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结构。

在数据库中,不仅存放了数据,而且还存放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数据库内部元素:用户表:用户在数据库中创建的数据库表;系统表:数据库中系统自带的数据库表;视图:数据库中用于对数据进行查询的虚拟表;索引:数据库中用于加快数据查询的索引项;约束:数据库中对数据、数据关系施加的规则;存储过程:数据库内部完成特定功能处理的程序;触发器:数据库内部因数据变化自动执行的一类存储过程等等4)数据库系统包括:用户、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四个组成要素。

5)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 System,DBMS )——是一种专门用来创建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维护数据库,并提供对数据库访问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主要功能:创建数据库和表; 创建支持结构,如索引等; 读取数据库数据 ; 修改数据库数据; 维护数据库结构; 执行规则; 并发控制; 提供安全性;执行备份和恢复等等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1 单选题 C B D A A2. 判断题对对错对错3填空题全外连接数据约束候选键用户定义完整性4简答题外码键1)在关系模型中,使用“关系”来存储“实体”中的数据。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 作业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 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通常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

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首部构成分组,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路由器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

路由器每收到一个分组,先暂时存储,再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转交给下一个路由器。

这样一步步地经过若干个路由器,以存储转发的方式,把分组交付最终目的主机。

各路由器之间必须经常交换彼此掌握的路由信息,以便创建和维持在路由表中的转发表,使得转发表能够在整个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

1-07 小写和大些开头的英文名字internet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是任意的。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划分:(1)广域网WAN,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也称为远程网,是Internet的核心部分。

(2)城域网MAN,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可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其作用距离约为5~50公里。

(3)局域网LAN,作用范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如1公里左右)。

(4)个人区域网PAN,也称无线个人区域网,作用范围大约在10m左右。

中南大学高等数学作业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高等数学作业参考答案

《高等数学》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函数作业(练习一)一、填空题: 1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

解:对函数的第一项,要求且,即且;对函数的第二项,要求,即。

取公共部分,得函数定义域为。

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

22有意义,必须满足且,即成立,解不等式方程解:要使或,故得出函数的定义域为。

组,得出已知,则的定义域为________。

解:令, 则,即故的定义域为 1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

解:若函数,则________。

解:二、单项选择题:若函数的定义域是[0,1],则的定义域是[ C ]函数的值域是[ D ]设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则函数是[ C ] A.单调减函数B.有界函数 C.偶函数 D.周期函数解:A、B、D三个选项都不一定满足。

1x设,则对任意有F(x)即是偶函数,故选项C正确。

4.函数[ B ] A.是奇函数 B.是偶函数 C.既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是非奇非偶函数。

解:利用奇偶函数的定义进行验证。

所以B 正确。

5.若函数,则[ B ]x A. B. C. D.。

解:因为 所以则,故选项B 正确。

6.设 ,则= [ D ] A . x B .x + 1 C .x + 2 D .x + 3 解:由于, 得=将代入 得= 7.下列函数中,( )不是基本初等函数。

[ B ]532A .B .C .D . 解:因为是由,复合组成的,所以它不是基本初等函数。

8.设函数,则= [ C ]A .=B . 442C .D .= 24 2解:因为,故且,所以9.若函数,则=[ C ] xA. B. C. D.10.下列函数中( )是偶函数. [ B ] 2A. B. C. D. 三、解答题:1.设,求:(1)的定义域;(2),,。

解:(1)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区间段之和,故的定义域为(2)时,,时,2. 设, 求复合函数。

解:3.(1)();解:为偶函数(2)为奇函数解:(3)解:,为奇函数4.已知,,求的定义域 3解:, 故的定义域为第二章极限与连续作业(练习二)一、填空题:1. 答案: 1正确解法:2.已知,则_____,_____。

第一章作业参考解答

第一章作业参考解答


注:该题反映了对原序列 2 倍内插后的频谱变化。 1.7 求以下序列的 z 变换、收敛域及零极点分布图 (1) δ ( n − n0 ) 解: Ζ[δ ( n − n0 )] =
n=-∞
∑ δ (n − n ) z
0

−n
= z − n0
ROC:若 n0 ≠ 0 ,则 0 <| z |≤ ∞ ,在 z=0 处存在极点;若 n0 = 0 ,则 0 ≤| z |≤ ∞ ,无零极点 (2) 0.5 u ( n) 解: Ζ[0.5 u (n)] =
1 xa2 0 -1 -4 -3 0 1 2 3 n xa3(t)=cos(10*pi*t)以 角 频 率 8pi rad/s 采 样 后 的 序 列 -2 -1 4
1 xa3 0 -1 -4 -3 -2 -1 0 n 1 2 3 4
图 3 采样后得到的序列
xa1(t)=cos(2*pi*t)的 幅 频 响 应 60 Xa1(omega)
xa 3 (t ) 的波形及采样点位置并解释频谱混叠现象。
解:
xa1(t)=cos(2*pi*t) 1 xa1 0 -1 -1 -0.8 -0.6 -0.4 -0.2 0 0.2 t xa2(t)=-cos(6*pi*t) 0.4 0.6 0.8 1
1 xa2 0 -1 -1 -0.8 -0.6 -0.4 -0.2 0 0.2 t xa3(t)=cos(10*pi*t) 0.4 0.6 0.8 1
mΩ sτ τ sin( 2 ) − jmΩ τ / 2 jmΩ t − jΩt = ∫ xa (t ) ∑ ( e e dt )e −∞ mΩ sτ m =−∞ T
∞ ∞
s s
mΩ sτ τ sin( 2 ) − jmΩ τ / 2 ∞ = ∑( e ) ∫ xa (t )e − j ( Ω− mΩ )t dt −∞ Ω τ m T s m =−∞

数字逻辑 第一章 作业参考答案

数字逻辑 第一章 作业参考答案

解:该命题的真值表如下:
输入
输出
(1)不考虑无关项的情况下,输出逻辑函数表达式为:
ABCD
F
0000
0
F (m1,m3,m5,m7 ,m9 ) AD BCD
0001
1
(2)考虑无关项的情况下,输出逻辑函数表达式为:
0010
0
0011
1
0100
0
0101
1
F (m1,m3,m5,m7,m9) (d10,d11,d12,d13,d14d15)
AB CD 00 01 11 10 00 0 0 0 0 01 0 1 1 0 11 0 1 1 0 10 1 0 0 1 Y2 的卡诺图
将 Y1、Y2 卡诺图中对应最小项相或,得到 Y1+Y2 的卡诺图如下:
AB CD 00 01 11 10 00 1 0 0 0 01 1 1 1 0 11 0 1 1 0 10 1 0 0 1
P151: 3-4 试分析图 3-64 所示电路逻辑功能。图中 G1、G 0 为控制端。A、B 为输入端。 要求写出 G1、G 0 四种取值下的 F 表达式。
解: 3-8 使用与非门设计一个数据选择电路。S1、S0 选择端,A、B 为数据输入端。数
据选择电路的功能见表 3-29。数据选择电路可以反变当量G1输=入0、。G 0=0 时:
输出 F 0 1 1 1 1 1 1 0
由卡诺图可得 F = A + BC + BC = A • BC • BC
(3)逻辑图表示如下:
1-12 用与非门和或非门实现下列函数,并画出逻辑图。
解:(1) F(A, B,C) = AB + BC = AB • BC
(2) F(A, B,C, D)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大学物理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物理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θ
+
v = vmax / 2
(B) (D)
v = 3v max / 2
v0 r A
O
v = 2v max / 2 v = v max / 2
o
t=0
解:如图画出已知所对应矢量 A,可知 A 与 x 轴正向的夹角 为 θ = 60 ,则根据简谐运动与旋转矢量的对应关系可得
7.5 x(cm)
v = ωA sin θ = 3v max / 2
4.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总能量为 E1 ,如果简谐振动振幅增加为原来的两倍,重物的 质量增加为原来的四倍,则它的总能量 E 变为 [ D ] (A) E1 /4 (B) E1 /2 解:原来的弹簧振子的总能量 E1 = (C) 2 E1 (D) 4 E1
1 1 2 2 2 kA1 = m1ω1 A1 ,振动增加为 A2 = 2 A1 ,质量增 2 2
1 π 3

解: 由矢量图可知,x1 和 x2 反相,合成振动的振幅
A = A1 − A2 = 0.05 − 0.03 = 0.02(m) ,初相 ϕ = ϕ1 =
四、计算题: 1.一定滑轮的半径为 R,转动惯量为 J,其上挂一轻绳,绳的一端 系一质量为 m 的物体,另一端与一固定的轻弹簧相连,如图所示。 设弹簧的倔强系数为 k, 绳与滑轮间无滑动,且忽略摩擦力及空气的 阻力。现将物体 m 从平衡位置拉下一微小距离后放手,证明物体作 简谐振动,并求出其角频率。 解:取如图 x 坐标,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向下为正方向。 m 在平衡位置,弹簧伸长 x0, 则有 mg = kx0 ……………………(1) 现将 m 从平衡位置向下拉一微小距离 x, m 和滑轮 M 受力如图所示。 由牛顿定律和转动定律列方程, mg − T1 = ma ………………… (2)

第1章作业 参考答案

第1章作业 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题参考答案1.1在计算机中为什么都采用二进制数而不采用十进制数?答:因为二进制数只有0和1两个数码,采用晶体管的导通和截止、脉冲的高电平和低电平等都很容易表示它。

此外,二进制数运算简单,便于用电子线路实现。

1.2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答:111101.101B=61.625D 100101.11B=37.75D 10011001.001B=153.125D 1100110.011B=102.375D 11011010.1101B=218.8125D1.3 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十六进制数和BCD数[126.635]=[1111110.101B]=[7E.AH]=[0001 0010 0110.0110 0011 0101]BCD[317.125]=[100111101.001B]=[13D.2H]=[0011 0001 0111.0001 0010 0101]BCD[635.015]=[1001111001.000001B]=[279.04H]=[0110 0011 0101.0000 0001 0101]BCD [65289.35]=[1111111111110110.01011B]=[FFF6.58H]=[0110 0101 0010 1000 1001.0011 0101]BCD[87.0735]=[1010111.00010011B]=[57.13H]=[1000 0111.0000 0111 0011 0101]BCD[378.876]=[101111010.111B]=[17A.EH]=[0011 0111 1000.1000 0111 0110]BCD1.4 求下列用补码表示的机器数的真值(1) 补码=01101100B 原码=01101100B 真值=+108(2) 补码=11101101B 原码=10010011B 真值=-19(3) 补码=00111100B 原码=00111100B 真值=+60(4) 补码=11110001B 原码=10001111B 真值=-15(5) 补码=00011110B 原码=00011110B 真值=+30(6) 补码=10001001B 原码=11110111B 真值=-1191.5 略1.6 略1.7 用补码进行下列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1.5 设 n 为正整数,给出下列各种算法关于 n 的时间复杂度。 (1)
void fun1(int n) { i=1,k=100; while (i<n) { k=k int i j { k=i;
}
void fun2(int b[] int n)
n )+O(n) 2
n>1
O(n)
为 merge()所需的时间,设为 cn(c 为常量) 。因此:
T(n)=2T( =

n n cn n n )+cn=2(2T( 2 )+ )+cn=22T( 2 )+2cn=23T( 3 )+3cn 2 2 2 2 2
=2kT(
n 2
k
)+kcn=2kO(1)+kcn
1.1
3 2 3 2 l.5 2 3 2 3 3 2 3 2 l.5 2 1.5
int sum(int A[n][n],int n) { int i,j,s=0; for (i=0;i<n;i++) for (j=0;j<n;j++) s=s+A[i][j]; return(s);
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 (2)算法如下:
}
答: (1)设 for 循环语句执行次数为 T(n),则: n i=2T(n)+1≤n-1,即 T(n)≤ -1 =O(n)。 2
(2)算法中的基本运算语句是 if (b[k]>b[j]) k=j,其执行次数 T(n)为:
T(n)=
∑ ∑ ∑ (n − i − 1) =
n − 2 n −1
n−2 i =0
1=
i = 0 j =i +1
n(n − 1) =O(n2) 2
(3)设 while 循环语句执行次数为 T(n),则: T (n)(T (n) + 1) s=1+2+…+T(n)= ≤n-1,则 T(n)=O( n )。 2 1.6 有以下递归算法用于对数组 a[i..j]的元素进行归并排序:
void mergesort(int a[],int i,int j) { int m; if (i!=j) { m=(i+j)/2; mergesort(a,i,m); mergesort(a,m+1,j); merge(a,i,j,m); } }
, ,k,x;

for (i=0;i<n-1;i++)
for (j=i+1;j<n;j++) if (b[k]>b[j]) k=j; x=b[i];b[i]=b[k];b[k]=x; } }
(3)
void fun3(int n) { int i=0,s=0; while (s<n) { i++; s=s+i; }
else printf("%d,%d,%d\n",a,b,c); }
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3)算法如下:
void maxmin(int A[],int n,int &max,int &min) { int i; min=min=A[0]; for (i=1;i<n;i++) { if (A[i]>max) max=A[i]; if (A[i]<min) min=A[i]; }
2
}
void order(int a,int b,int c) { if (a>b) { if (b>c) printf("%d,%d,%d\n",c,b,a); else if (a>c) printf("%d,%d,%d\n",b,c,a); else printf("%d,%d,%d\n",b,a,c); } else { if (b>c) { if (a>c) printf("%d,%d,%d\n",c,a,b); else printf("%d,%d,%d\n",a,c,b); }
简述数据与数据元素的关系与区别。 答:凡是能被计算机存储、加工的对象统称为数据,数据是一个集合。数据元素是数据 的基本单位,是数据的一个元素。数据元素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1.2 数据结构和数据类型有什么区别? 答: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一般包括三个方 面的内容,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数据的运算。而数据类型是一个值的集合和定义 在这个值集上的一组运算的总称。 1.3 设 3 个表示算法频度的函数 f、g 和 h 分别为: f(n)=100n +n +1000 g(n)=25n +5000n h(n)=n +5000nlog n 求它们对应的时间复杂度。 答:f(n)=100n +n +1000=O(n ) g(n)=25n +5000n =O(n ) 当 n→∞时, n >log n,所以 h(n)=n +5000nlog n=O(n )。 1.4 用 C/C++语言描述下列算法,并给出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1)求一个 n 阶方阵的所有元素之和。 (2)对于输入的任意三个整数,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 (3)对于输入的任意 n 个整数,输出其中的最大和最小元素。 答: (1)算法如下:
2
由于 2n 趋近于 1,则 k=log n。
k
所以 T(n)= 2log
2
n
O(1)+cnlog2n=n+cnlog2n=O(nlog2n)

求 mergesort(a,0,n-1)的时间复杂度。其中,merge(a,i,j,m)用于两个有序子序列 a[i..m]和 a[m+1..j]的合并,是非递归函数,它的时间复杂度为 O(合并的元素个数)。 答:设 mergesort(a,0,n-1)的执行次数为 T(n),分析得到以下递归关系:
T(n)= O(1) 2T( n=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