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学派 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
学与行政学的重要学派及其观点
![学与行政学的重要学派及其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b84598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c.png)
学与行政学的重要学派及其观点在学和行政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学派和观点对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学派,包括公共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制度主义学派,以及它们的主要观点。
一、公共管理学派1. 新公共管理学派新公共管理学派强调市场和经济理论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
他们认为,公共部门应该像企业一样运行,并且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提倡依靠契约和竞争来管理公共部门,推崇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 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重点研究政府和公共管理中的决策制度和行为。
该学派认为,政府官员也是个体,受到个人利益驱动的影响。
因此,他们的决策可能不一定符合公共利益。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约束可以避免政府滥用权力,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二、决策理论学派1. 增量决策理论增量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步到位的过程。
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决策者需要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局部的信息进行决策,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增量决策理论强调决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反对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理想化方法。
2. 理性决策理论理性决策理论以经济学为基础,认为决策者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最大效用。
他们会比较不同的选项,评估风险和收益,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理性决策理论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倡决策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制度主义学派1. 制度设计论制度设计论强调制度对组织和行政行为的影响。
它认为,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激励组织和个人以合适的方式行动。
制度设计论主张充分考虑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以提高组织绩效和减少不良行为。
2. 路德维希制度学派路德维希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对行政行为的塑造作用。
他们认为,制度是由历史和文化演变而来的,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路德维希制度学派主张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和规则来塑造行政行为,以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制度主义学派都对学和行政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共选择学派(课件)
![公共选择学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66970c59eef8c75fbfb313.png)
方法论特色
公共选择学派的方法论是由布坎南提出并归 纳的,分为三个方面: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经济人行为理性原则(关于官僚政治行为 理论以及关于公共管制理论的著作,主要 受此假设影响。) 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交易科学(关于立宪分 析的理论主要受此影响。)
第三节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评价、选择与行动的基 本单位。公共选择论通常从个人的视角分析问题。公共选 择理论认为,无论是在集体活动还是在私人活动中、在市 场过程中还是在政治过程中,不管产生总体结果的过程和 结构多么复杂,个人都是最重的决策者、选择者和行动者。 公共选择理论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有关经济和政治两个市 场上的个人行为模型。 从实证的角度看,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不同于哲学上的个人主义。 布坎南还将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与主流经济 学家的个人主义相区别。布坎南认为:第一,公共选择理 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说个人在选择与决策时不受 制度环境的影响;第二,个人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可以是利 己的,也可以是利他的;第三,个人选择方案与选择的结 果是有区别的,总体结果是个人选择的不经意结果。
利益集团 理论
“民主”一词来自于希腊,原意为“一切事项 由全体公民审议”,但很多时候民主是指“大多 数人的统治”。在民主制下,所有的政治活动的 决议都是通过投票产生的,不同的投票规则会产 生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公共选择学派 的投票理论。 投票规则通常有两种,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 则,其他的投票规则有加权投票规则,否决投 票规则等。
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歧
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
主体为消费者与厂商
经济市场
货币选票
(通过)
私人物品
经济决策
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e401928802d276a200292e3e.png)
一概论: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学派是西方经济学中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主要流行于美国,近年来省事与影响日益扩大,已遍及西方各国经济学界。
它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决策的决策过程和结构,其重点是研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从中探索关于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
公共选择学派与公共选择理论在概念上是同一的,又简称为公共选择(pubilc chioce)。
(一)公共选择学派的形成过程与思想渊源1.公共选择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公共选择学派发源于上世纪50年代,首开公共选择研究之先河的是邓肯.布莱克,他于1958年发表的《委员会与选举理论》,开创了对政治的公共选择研究方法。
但是,促使公共选择学派形成并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却要首推布坎南与塔洛克。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
7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扩大影响、独立出来并国际化的年代。
80年代和9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得到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
2.公共选择学派星期的历史背景公共选择学派的产生与发展绝非偶然,而是具有特定历史背景。
这表现在,第一,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第二,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第三,国家干预的加强与失误。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选择学派与其他新政治经济学一道,开始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政治决策过程,并从实证与规范两个基本点角度都用市场机智的特点去理解与塑造政治过程,从而促成公共选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公共选择学派的思想渊源就像许多学科都能从以前的理论中找到其起源、发现其联系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也有其思想渊源,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维客塞尔财政理论;第二,意大利的公共财政学派;第三,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第四,美国开国元勋们的联邦主义观点于宪法观点。
4.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及其著作公共选择学派可谓人才济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邓肯.布莱克、安东尼.唐斯、威廉.尼斯坎南、约翰.罗尔斯、曼克.奥尔森、查尔斯.蒂鲍特和丹尼斯.缪勒等人。
03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理论
![03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799700603d8ce2f00662311.png)
• 钱忠好认为,中国农业公共品的投入不
足极大制约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在中国财政支农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大 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 础设施投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可提 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
• 陈俊明提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
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的农 业发展,其任务十分繁重,单靠农民这一 主体是不够的,在许多重要方面,政府不仅 是更重要的主体,而且还是主导主体。但 各级政府都不仅有特殊的机构,而且都有 其人格化,他们的经济实力、经济观、政 绩观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 。
• 国外对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主要以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尽管由于体制和 制度上存在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其做法, 但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职能的有效定位分 析及其相关制度安排对于合理界定我国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2)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现状:以农村为例
• 叶兴庆在《论农村公铭提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整体水平较低
,不同类型村庄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公 共品融资管理监督制度尚不够完善,农户 在农村公共品融资上的民主意识、责任意 识和效率意识已有很大提高,政府在农村 公共品融资中的职能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 科学定位和有效发挥。
• 陈立中提出的我国应实行“协调型”的
研究》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创新农村公共产 品供给机制的主张。认为应在明晰农民投 资生产的公共产品产权关系的基础上,鼓 励农民进入农村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在此 前提下,可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 助”、“公退民进”等多条途径,让农民 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弥补公共资源的不 足,打破由政府单一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 格局。
公共选择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从实证分析来看:它研究公众的偏好通过 某种政治程序会产生怎样的决策结果; 2. 从规范分析来看:它评价通过各种不同政 治程序所产生结果的优劣,从而对各种公 共决策程序做出评价; 3. 从政策分析来看:选择和设计政治程序, 以使得决策结果能够较为符合政策的目标 。
第十章 公共选择学派知识讲解
![第十章 公共选择学派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b41ec5803d8ce2f01662327.png)
第九章 公共选择学派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理论 • 第三节 公共选择学派的政策主张 • 第四节 公共选择学派评说
第一节 概述
• 一、主要代表人物 •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 • 三、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特征
(二)理论渊源
• 3.投票数学。投票是现代民主的重要决策方式, 布莱克重新研究了被人遗忘的18.19世纪的投票过 程数学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公共选择理论。
• 4.以斯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这个学派注重政 治分析对经济的影响、强调市场机制和制度的重 要性、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等观点均为 公共选择学派所继承。
(一)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歧
• 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 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决 策视为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是以完全不同的假 定来讨论个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中的 活动以及相应的决策过程。它认为:在经 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心支配追求自身利 益最大化;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 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个人主义的。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方法论特色
• 3.经济学不是选择科学而是交易科学 • 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学说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选择或资源配置理论,
而是一门交易科学,它研究个人的交易倾向、交易过程和个人在自由 交易中自发产生的秩序。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其基础是交易动 机、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交换。集体行动是以个人行为为基础的,集 体行动可以看做是一个集团全体成员之间的复杂交易或契约。市场是 自动交易过程的制度体现,个人是按照各自的交易能力进入自动交易 过程的。 •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不是节约方法,不是一定约束 条件下求客观衡量的函数的最大值,而是自动秩序原理或市场自动协 调原理。 • 由于人们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通过参加活动者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实 现的,每一活动者的行动又取决于其他活动者的行动,因此公共选择 理论倾向于使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45512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c.png)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 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 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 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 (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 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 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 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熊彼特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关系。 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经济
学》教科书第16版中认为:“约瑟夫·熊彼特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开创了 公共选择理论。”
8
熊彼特之所以被冠以“公共选择理论的开 创者”,是因为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 民主》一书中对民主的方式、民主与政治制度 的兼容性、民主政治成功的条件等问题进行过 探讨。这些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所要研究的 问题。
14
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Erik Lindahl)提出 了公共物品理论。林达尔在1919年发表的《公 平的赋税》一文中,根据维克赛尔的自愿交易
学说,认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同私人物品的生产
一样,都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易各自获益的行动 的结果。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
(Pantaleoni)、德·维蒂(De Viti)、德·马尔
伯格森(A.Bergson)发表《福利经济学 某些方面的重新系统论述》一文,提出用一个 多元函数来表示社会福利函数,把社会福利函 数表述为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1951年阿罗(K.J.Arrow)出版《社会选择 和个人价值》一书(1963年又出了修订版), 试图在任何条件下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
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 论。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 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 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 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
公共学派
![公共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b0766314ff00bed5b9f31dbe.png)
5.公共选择学派。
这一学派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等人。
公共选择学派在社会生活中强调个人自由,鼓吹市场机制,推崇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反对国家干预。
他们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作为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以“经济人”假定为基本前提,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探讨政府这架生产公共产品的“机器”的内部构成、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分析国防、法律、税制以及公共福利等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从而找出不能实行国家干预主义的原因。
该学派认为:“要确保对一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作出理性分析,对市场过程的理解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事实上,对政治过程的补充理解,能极大地增强对市场过程的理解。
”。
公共选择学派总体上对国家干预主义持否定态度,但也指出了自由市场机制的某些局限性,要求在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自由市场经济时,对其作适当的修正和补充。
公共选择学派的产生与发展公共选择学派自20世纪50年代发源,经历60年代的成型发展,70、80年代的扩展和国际化,现已在经济学中取得相当地位。
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决策过程和结构的公共选择学派,强调个人自由,鼓吹市场机制,坚持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是新自由主义阵营中比较保守的派别。
该学派研究的主题是:我们在什么规则下,既能一起生活于和平、繁荣与和谐之中,又能保留我们自己的个人自由?因此,又被称之为“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体系1、研究对象公共选择理论的对象是政治过程中的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平品,而非市场过程的私人物品2、研究方法使用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方法,即用经济学方法考察政治过程中的决策及资源配置。
公共选择总与集体决策有关,但公共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却是从集体中的个人或组成集体的个体出发的。
也就是说,是方法论个人主义。
个人(个二、公共选择规则及有关问题(一)若干投票原则公共品事关所有成员的利益,是否生产、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生产多少,要体现大家的意愿。
公共选择理论介绍
![公共选择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98d50cedd36a32d72758127.png)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在英文文献里通常称作“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又称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politics),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1]公共选择,是指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物品,怎样提供和分配公共物品以及设立相应匹配规则的行为与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则期望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影响人们的公共选择过程,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发展历程起源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盛行,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导致巨额政府赤字及持续的通货膨胀.然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完美的解决赤字和通胀问题。
这为公共选择理论创造出了客观的经济环境,加之布坎南的开创性工作,最终使公共选择理论展现在世人面前。
[3]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并于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60年代末以来,其学术影响迅速扩大.关于该理论的渊源。
学者张健(1991)认为,芝加哥学派的思想渊源主要有:斯密的经济理论、维克赛尔的经济思想、意大利公共财政学派的理论。
[4]这些仅是布坎南个人思想的由来,其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陈招顺、汪翔(1990)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渊源有斯密的经济理论和休谟的政治哲学、意大利公共财政学派的经济思想、瑞典学派奠基人维克赛尔的经济思想。
[5]发展公共选择理论是以1938年伯格森的一篇探讨福利函数性质的文章《福利经济学可能前景的重述》( A Reformula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WelfareEconomics)作为起点,在阿罗1951年的著作《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7746996baf1ffc4ffe47ac7a.png)
公共选择学派(Public Choice)公共选择学派概述公共选择学派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布坎南、戈登·塔洛克。
公共选择学派由经济学家创立。
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阿罗(Kenneth J.Arrow,1921)1951年发表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内容与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和政治学重迭。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行政学愿将公共选择学派囊括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塔罗克(Gordon Tullock,1922)和布坎南(James Buchanan,1919-)于1965年成立了公共选择学会(Public Choice Society),他们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习惯上由政治理论家研究的问题。
现在的公共选择年会大约有16个国家的300名学者参加。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除阿诺外有:布坎南与塔洛克合著《赞同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1962);科斯(Ronald Harry Course,1910-)《社会成本问题》(1960);荡斯(Anthony Downs,1930-)《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布坎南(William Niskanen,1933-)《官僚政府与代议政府》(1971);奥圣(Mancur Olson,1932-1998)《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商品与团体理论》(1965)。
公共选择学派主张,可以根据公共服务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即将公共服务类型与社会组织类型进行理性组合。
因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可证明在私人企业、非营利机构、半独立性的政府公司以及政府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组织,都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特定的服务来说,某一类组织会比其它组织干的更好。
过去的错误是在对政府组织过分的依赖,尽管没有证据表明它在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比其它组织更胜一筹。
公共选择学派主张,以市场机制来选择。
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9ed9afff18583d0486459cd.png)
四、宪政经济学
第三,政府失灵的根源是宪政约束失灵。 第四,改革的重点是改革规则,是宪政改革。
宪法约束可以形成一种宪政秩序,出现有秩序 的社会、组织和活动,从而为自由交易和个人 自由提供保证。 第五,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 第六,宪政改革的目标:宪政民主。
二、主要经济理论与政策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 (1)公共选择者与经济人具有共同的行为特
征,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2)相互尊重契约双方的利益,是经济秩序
赖以建立的前提,也是政治秩序赖以建立的前 提。
二、主要经济理论与政策
(二)公共物品的特点和市场选择的失灵 1、公共物品的三个特点 所谓“搭便车问题”,是指由个人来表示它对
某种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代价,个人会隐瞒自 己的偏好,谎报自己支付的意愿,以便从其他 人的支出而生产的产品中得到好处。这种人被 称为“搭便车者”(free rider)。
二、主要经济理论与政策
2、市场选择的失灵 企图用市场选择来解决公共物品的生产均衡以
达到资源有效地最佳配置的目的是无效的,即 市场选择失灵了,而必须代之以公共选择。 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可以由所有个人的需 求曲线水平相加而成,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 曲线却不能通过将个人的市场需求曲线水平相 加而求得。(为什么) 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一般向右上方倾斜。
庇古 和科斯的解决外部性的办法 原因:政府不仅因为它担负着生产公共物品和
消除外部性的使命而存在,还因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而对公共物品的需要的不断增长而增长。 这样就势必使政府职能增加,随着政府规模的 扩大,官僚机构增加,工作效率低下。
二、主要经济理论与政策
公共选择学派 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
![公共选择学派 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https://img.taocdn.com/s3/m/695f154cddccda38376bafad.png)
公共选择学派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俱乐部理论(一)俱乐部与非纯公共品 1.公共物品、非纯公共物品与俱乐部在现代经济中,政府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提供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
不过,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还有一种商品,称作非纯公共物品或混合商品,多数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联合提供。
非纯公共物品类似于俱乐部提供的物品,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叫俱乐部理论。
2.俱乐部理论俱乐部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A.C.庇古与F.奈特有关对拥挤的道路征收通行费的论述。
现代俱乐部经济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布坎南与蒂鲍特。
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
(二)布坎南模型——“内俱乐部理论” 1.俱乐部均衡的布坎南模型布坎南的创始性研究解释的是俱乐部的自身问题,不考虑俱乐部与外部的联系,因而叫内俱乐部理论。
在俱乐部研究上,布坎南既是创始人,又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其后的很多研究与之紧密相关。
俱乐部规模包括提供的物品数与容纳的成员数两方面。
如果只从俱乐部成员的角度考虑,那么按照微观经济理论,俱乐部欲实现均衡,就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P92 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 2.最优俱乐部规模的决定简言之,布坎南的理论表明,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同时取决与俱乐部物品与成员数量。
若俱乐部物品太多,则用私人物品消费量少,故效用不高;若俱乐部物品太少,则效用同样较低;若俱乐部成员太多,就会因拥挤而减少效用;若俱乐部成员太少,则每人分摊成本较高,也会减少效用。
所以俱乐部中的物品与成员数适度,并且应同时决定。
3.布坎南模型的推论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解释了非纯公共物品的配置,但这一理论同样可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两个基本点极端例子。
(三)联系俱乐部内外的一般理论 1.俱乐部内外均衡的一般理关于俱乐部的一般理论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其中W.奥克兰的模型较完整较有代表性。
以下便以奥克兰模型为主介绍一般俱乐部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名词解释
![公共选择学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4a19f8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f.png)
公共选择学派名词解释公共选择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指出在若干社会消费者采取自发行为,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所建立的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总体效益最大化。
它吸取了传统的经济学的相关经验和理论,同时强调了新的经济理论,该理论能够帮助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提高公众利益,实现公共政策的最优结果。
公共选择学派是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它研究了公共支出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设计了公共政策以改善社会福利。
与传统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不同,公共选择学派侧重于分析社会是如何应对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以及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支出,政府监管,政策优化等措施来改善社会福利,并实现最优的社会效益。
公共选择学派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政策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政策经济学主要讨论政府如何采取政策,并分析社会中个体对政策的反应,进而构建社会福利最优化模型,从而指导社会最优发展方向。
公共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社会中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价,支出,分配政策等问题,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设计,实施和运行效果的评估,进而构建一个可以实现社会最优状态的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选择学派的发展和应用,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开发政策以改善社会福利,制定完善的竞争政策,改善市场结构,促进生产技术发展,有助于改善全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因此,公共选择学派正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正在采取公共选择学派的思想,在实践中把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以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公众的利益最大化。
未来,公共选择学派将会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学派是一种涉及政策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它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提高社会福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这种理论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完善社会福利,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实现公众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d8d2041d59eef8c75fbfb3b7.png)
利益集团理论之一 传统的利益集团理论
以大卫·特鲁曼和罗伯特· 以大卫·特鲁曼和罗伯特·道尔等人为代表。 其代表著作分别为《政府的过程》 1951)和《 其代表著作分别为《政府的过程》(1951)和《谁是统治 者》(1961)。 1961)。 认为:集团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有共同利益 的个人或企业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具有进一步增进这种共 同利益的倾向,个人可以通过代表其利益的集团来实现或 增进他的个人利益。如工会,农场主协会,卡特尔,股份 公司,国家等。 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总是归属于某一个或几个利益集 团,这些利益集团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而这些相互竞争 的集团所施加的压力汇总起来就决定了社会政治活动的进 程。社会决策和公共选择也是通过许多强大的特殊利益集 团的相互作用作出的,代表全社会利益的。
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主要包括: 公共物品理论、投票(选举)理论、党派经济学、利益集团 理论、寻租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宪政经济学等。 主要就以下几种理论进行讨论: 投票理论 政党(政治家)理论 利益集团理论 官员理论 政府失灵理论 宪政经济学
投Hale Waihona Puke 理论投票理论主要研究在直接民主制下,现行的集体选择规则(投票规则)是如何运行的。 西方发达国家投票规则通常有两种: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 理论上说,按照一致同意规则 理论上说,按照一致同意规则作出的集体选择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实际生活 一致同意规则作出的集体选择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实际生活 中很少使用。原因有三点:成本太高;机会主义;资源浪费。 多数票规则民主国家经常使用,即少数服从多数,如简单多数(1/2以上)或特定多数 多数票规则民主国家经常使用,即少数服从多数,如简单多数(1/2以上)或特定多数 (3/4,4/5等)。但多数票规则也不是一种理想的公共选择规则: 3/4,4/5等)。但多数票规则也不是一种理想的公共选择规则: 1.按照多数票规则进行选择往往难以获得均衡的结果,即存在投票悖论或投票循环现象, 1.按照多数票规则进行选择往往难以获得均衡的结果 按照多数票规则进行选择往往难以获得均衡的结果,即存在投票悖论或投票循环现象,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等。 2.多数票规则没有如实反映每个人的偏好程度。一方面,根据多数票规则作出选择虽然 2.多数票规则没有如实反映每个人的偏好程度 多数票规则没有如实反映每个人的偏好程度。 可以满足多数人的偏好,但是却无视少数人的偏好或利益,即便少数人所偏好的议案 可以带来更多社会净收益。另一方面,处于少数派的投票人为了使自己偏好的议案获 得通过将进行选票交易或互投赞成票,这样选票交易的结果可能是否决有效率的议案, 通过有利于少数利益集团的议案。 3.采用多数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有可能导致对选择程序控制权的争夺。多数票规则下, 3.采用多数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有可能导致对选择程序控制权的争夺。 采用多数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有可能导致对选择程序控制权的争夺 一个表决程序产生一个均衡的结果,表决程序不同结果也不同。即谁控制投票程序, 谁就可以控制投票结果。 4.多数票规则会导致选民对选择活动的冷漠。多数票规则下,选择的结果取决于多数人 4.多数票规则会导致选民对选择活动的冷漠 多数票规则会导致选民对选择活动的冷漠。 的偏好,单个人的偏好对选择结果影响很小,而且选择结果所产生的收益对个人来说 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个人参加公共选择付出的成本往往大于结果给他带来的利益。
第七章 公共选择学派
![第七章 公共选择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dd0d0e12cc7931b765ce1572.png)
公共选择学派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产生的背景和 思想渊源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 什么是公共选择?
戈登·塔洛克认为, 戈登 塔洛克认为,~ 基本上是运用经济学的工具来研 塔洛克认为 究政治科学中的传统问题的一门科学。 究政治科学中的传统问题的一门科学。 丹尼·斯缪勒认为 斯缪勒认为, 可以被理解为“ 丹尼 斯缪勒认为,~ 可以被理解为“对非市场决策的 经济学研究, 或将经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 经济学研究 或将经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 布坎南写道“ 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 布坎南写道“~ 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他是在把经济 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运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 过程中产生的” 过程中产生的”。 埃恩·麦克里恩指出 从行为者来看, 麦克里恩指出, 埃恩 麦克里恩指出,从行为者来看,~ 关心的是投票 党派(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从理论上讲, )、官僚 者、党派(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从理论上讲, 它的主题则包括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 它的主题则包括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 党派政治学及官僚政治等。 党派政治学及官僚政治等。
二、投票理论(直接民主下的集体选 投票理论( 择规则) 择规则)
在直接民主下,投票规则有两种: 在直接民主下,投票规则有两种: 1 、一致同意原则 一致同意原则指一项议案只有获得全体投票人的一致赞 成才能获得通过。 成才能获得通过。 优点: 意味着每个人都从一项议案中得到好处( 优点:~ 意味着每个人都从一项议案中得到好处(或至 少不受损)而没有人从这项议案中受损,全体选民的偏 少不受损)而没有人从这项议案中受损, 好得到最大的满足(帕累托最优), ),人人皆大欢喜意味 好得到最大的满足(帕累托最优),人人皆大欢喜意味 着不存在将集体决策强加到个人头上的外部成本。 着不存在将集体决策强加到个人头上的外部成本。 缺点:寻求选民一致同意的成本太高; 缺点:寻求选民一致同意的成本太高;可能会刺激人们 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会引起威胁和敲诈; 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会引起威胁和敲诈;往往使多数 人拥护的议案不能通过,浪费资源。 人拥护的议案不能通过,浪费资源。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9be28984868762caaed5e1.png)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公共选择理论有三个学派,他们是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
罗切斯特学派:赖客是该学派的领袖人物。
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
其更多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政治行为的博弈理论。
赖客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每个政党的最优策略是让对手规模尽可能大,而自己只需保持略有优势(有时甚至是一票之差)就可以战胜对手。
因此,在多数票选举制度下,最终将会形成在规模上略有差异,但仍然是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
因而,冲突和冲突和解是公共选择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该学派始终一贯地把实证的政治理论用来研究选举、政党策略、投票程序控制、政党联盟形成、立法机构和政府官员。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学派论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和抽象的,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内容。
这一派的成员大多对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偏好制度主义持反感态度,而注重空间投票模型的研究。
同时,该学派的大多数论著不讨论规范问题,他们试图站在中性立场上来研究民主选举中的多数票循环、互投赞成票所造成的缺乏效率、利益集团政治学、官员斟酌权等公共选择论题。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有贝克尔、佩茨曼等。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色彩尤其是“反历史”的色彩最为明显。
该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枉费心机的,是对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的一种浪费。
根据这个基本思想,该学派排除了经济学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强假设前途上,它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把政府主要看作是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的个人所利用的、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
其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利益的,它认为,政治市场只不过是满足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益集团成员再分配偏好的技术上有效率的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择学派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俱乐部理论(一)俱乐部与非纯公共品 1.公共物品、非纯公共物品与俱乐部在现代经济中,政府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提供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
不过,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还有一种商品,称作非纯公共物品或混合商品,多数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联合提供。
非纯公共物品类似于俱乐部提供的物品,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叫俱乐部理论。
2.俱乐部理论俱乐部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A.C.庇古与F.奈特有关对拥挤的道路征收通行费的论述。
现代俱乐部经济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布坎南与蒂鲍特。
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
(二)布坎南模型——“内俱乐部理论” 1.俱乐部均衡的布坎南模型布坎南的创始性研究解释的是俱乐部的自身问题,不考虑俱乐部与外部的联系,因而叫内俱乐部理论。
在俱乐部研究上,布坎南既是创始人,又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其后的很多研究与之紧密相关。
俱乐部规模包括提供的物品数与容纳的成员数两方面。
如果只从俱乐部成员的角度考虑,那么按照微观经济理论,俱乐部欲实现均衡,就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P92 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 2.最优俱乐部规模的决定简言之,布坎南的理论表明,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同时取决与俱乐部物品与成员数量。
若俱乐部物品太多,则用私人物品消费量少,故效用不高;若俱乐部物品太少,则效用同样较低;若俱乐部成员太多,就会因拥挤而减少效用;若俱乐部成员太少,则每人分摊成本较高,也会减少效用。
所以俱乐部中的物品与成员数适度,并且应同时决定。
3.布坎南模型的推论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解释了非纯公共物品的配置,但这一理论同样可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两个基本点极端例子。
(三)联系俱乐部内外的一般理论 1.俱乐部内外均衡的一般理关于俱乐部的一般理论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其中W.奥克兰的模型较完整较有代表性。
以下便以奥克兰模型为主介绍一般俱乐部理论。
一般俱乐部理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俱乐部均衡,分析时既考虑俱乐部也考虑非成员,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在一个社会中,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受到三个因素影响:私人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的拥挤程度。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力求个人效用最大,为此他首先得决定是否加入俱乐部。
而一旦假如俱乐部后,他还得决定对俱乐部的利用率。
如何理应俱乐部又取决于俱乐部物品数量、成员人数和会费。
这些都是俱乐部一般理论要解决的问题。
当每个社会成员实现最大个人效用时,我们就说实现了俱乐部内外同时均衡。
2.一般俱乐部理论的推论从关于俱乐部的一般模型中,可以看到其种种具体经济含义。
(1)成员特性的作用。
成员是否同质,对俱乐部特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2)排斥成本问题。
排斥成本指的是建立与维护一种机智,以限制俱乐部利用率与成员数的成本,前面的一般模型中未考虑到这一成本,引入这一成本后,一些结论也许要修改。
(3)关于不同组织结构的效率问题。
私人经营不管是由成员合作经营还是由企业经营,都可能实现配置效率。
这说明非纯公共物品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四)以足投票与地方公共物品资源配置 1.蒂鲍特假说——以足投票理论蒂鲍特的观点表明,分权决策可以自动实现地方公共物品配置上的帕累托效率。
然而,要指出的是,蒂鲍特假说压迫以来几个比较极端而不太实现的假设,这就影响到蒂鲍特理论的说服力。
2.蒂鲍特假说的意义、缺陷与发展(1)意义蒂鲍特假说说,在地方公共物品生产或社会规划方面,自由资源的个人分权行动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
蒂鲍特假说推倒巧妙,结构新颖,富有启发性。
(2)缺陷蒂鲍特理论的第一个缺陷表现在(a)地方公共物品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而不是始终规模收益不变。
(b)很难有足够数量的社区。
(c)社回成员的流动性是不完全的,迁移是有代价的。
此外,个人收入显然要受到他所处社区的限制,人们不可能拥有完全的信心,各社区之间存在外在效应。
蒂鲍特模型的第二个缺陷是未能具体考虑地方公共物品的筹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高支出与高税收相伴。
社会公共物品组合的确定也存在问题,这是蒂鲍特理论的第三个缺陷。
(3)发展与此同时,蒂鲍特以足投票理论也有发展。
艾拉德与希尔曼考虑了移民政策对最优社区规模的影响。
伯格拉斯指出:个人的技术差异影响着边际产品,从而决定着社区类型与居民定居选择。
赫尔普曼、潘斯和费什也在蒂鲍特以足理论上有了发展。
3.蒂鲍特以足投票与布坎南俱乐部和萨缪尔森公共物品的比较蒂鲍特以足投票与布坎南俱乐部的关键区别在于:蒂鲍特以足投票显示的是对地方公共物品的偏好,这一地方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更接近于纯公共物品;布坎南的俱乐部显示了对非公共品的偏好,这里的非纯公共品具有排他性。
与此同时,两者也有共同之处:(a)蒂鲍特以足投票与布坎南俱乐部都假定同质的成员同等分摊成本;(b)社区与俱乐部是否最优取决于其成员的观点。
萨缪尔森较早地分析了公共物品的配置问题,但结论令人沮丧。
蒂鲍特首先注意到并区分了全国性公共物品与地方性公共物品,提出以足投票概念,从而使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问题的解决呈现转机。
(五)财政联邦制1.财政联邦制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是密切相关的。
就各级政府的关系而言,政府体制基本上分为单一国家、联邦和邦联三种形式。
联邦体制决定了财政结构是财政联邦制。
但是,公共选择学派指出,现实中的财政体制并不理想,理想的财政体制应是经济考虑建立的财政联邦制。
财政联邦制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充分地实现个人自由,提高经济效率。
财政联邦制与以足投票还促成了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或各行政社区之间的竞争。
2.最优财政结构的确定理想的财政联邦制是指一种最优财政结构,它设计到各级辖区规模的确定和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应分归哪级辖区。
布坎南与弗劳尔斯指出,财政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应综合考虑下面一些因素:(1)地方公共物品的作用范围,及其外部经济的影响范围;(2)地方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3)集体决策成本。
3.联邦职能理查德.马斯格雷夫与帕吉马斯格雷夫把联邦应参与完成的只能归纳总结为配置、分配与稳定三个方面。
五户官僚机构与公共物品生产——官僚经济理论(一)官僚机构、官僚经济理论 1.官僚机构与公共物品供给在政治过程中,立法决策过程确定的是公共物品的需求,至于公共物品的供给,那时政府的各级行政机构提供的。
公共选择学派将各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机构。
2.传统的官僚理论传统的官僚政治理论是与公共选择观点截然不同的。
关于官僚机构的较早而有最有影响的分析当数马克斯.韦伯的理论。
在他看来,官僚机构是服务于当选政府所认为的那种公共利益的,它们提供的服务是不偏不倚的,有效率的,它们是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
韦伯的理论更多的是规范成分而少实证成分,实际上,他描述的官僚是一个理想的官僚模型。
3.公共选择的官僚主义经济论官僚经济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官僚机构作为生产者纳入公共选择理论的供给模型之中进行分析,把官僚看成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
官僚机构与官僚行为遵循着制度约束下的刺激反应模式。
官僚经济理论基本上是用微观经济学的均衡范例来分析的。
(二)尼斯坎南垄断官僚主义经济理论尼斯坎南是在综合塔洛克与唐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理论的。
他关注的中心是效率问题,他研究官僚机构是为了分析官僚机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和比较官僚组织与其他市场经济组织的相对效益。
1.官僚的目标函数:最大预算尼斯坎南看来,官僚的目的不是公共效益,也不是最大效率,而是个人效用最大化。
为了使个人效用最大,官僚又要追求薪水等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除易于更迭易于管理外,又都可归结为使预算最大。
2.官僚机构的外在环境官僚是在一系列约束下活动的。
这里的约束来自外界。
官僚机构的外在环境表现为向它提供资金购买产品的机构,如政府或者立法机构。
官僚机构与政府或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边垄断关系。
但在这种双边垄断关系中,双方的权力是不对等的,其原因在于信息的昂贵致使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相对于国会占有优势。
3.官僚机构运行约束官僚机构在生产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的运行中,要受到需求与预算两种约束。
需求约束主要来自作为选民代理人的国会,也可能来自上级行政机关。
预算约束来自官僚机构内部,是一种成本约束。
4.最优产量的确定与官僚机构均衡官僚总是谋求预算最大,预算最大时的产出即为均衡产出,但此时预算资金必须大于或等于最低成本开支。
这表明,局的最产出除取决于预算拨款与成本开支两个因素。
确定了最优产出,就以为着实现产出均衡或局均衡(即官僚机构均衡)。
显然,局均衡的必要条件是,预算拨款大于或等于成本。
5.预算最大化垄断官僚主义的生产效率由于官僚机构要从扩大预算规模中获取效用,在官僚机构与上级拨款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双边垄断关系,因而官僚机构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与垄断力。
结果是:第一,生产产量相对社会最优需要过剩,故无论哪种均衡都缺乏配置效率;第二,在需求约束的均衡下,产出是以高于最低可能成本的成本供给出来的,缺乏配置效率;第三,官僚机构倾向于过量使用资本以提高预算的现值。
6.米格与布朗热对尼斯坎南垄断官僚模型的发展可以说,尼斯坎南模型是公共选择文献中关于官僚机构理论的最重要罪最有价值的模型之一,因而影响也最大,受很多学者重视与发展。
其中以米格与布朗热具有代表性。
米格与布朗热在保留尼斯坎南基本模型的垄断假设的前提下,首先对其预算最大化假设提出挑战,认为它关于官僚的目的的假设未能区分产出和所有其他通过财政支配权而获得的特权。
米格与布朗热还指出,官僚追求最大财政节余的行为,与尼斯坎南模型中追求最大预算拨款的行为正好是两个基本点极端,官僚的实际选择也处于两者之间。
另外,从比较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米格与布朗热和尼斯坎南关于公共物品需求增加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7.对尼斯坎南模型的批评作为一个重要理论,尼斯坎南的垄断官僚行为模型,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很多批评。
关于预算最大化假设,P.M.杰克逊等人指出,增加官僚效用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与预算规模正相反,有些因素则负相反。
尼斯坎南关于作为资人的主管机构(立法机构)与作为供给者的官僚机构这一双边垄断中权利不对等的问题,也成为批评的焦点。
尼斯坎南模型同其他公共选择文献一样,还包含着一个隐含的保守结论:市场比官僚机构更有效率。
这以结论在尼斯坎南模型中表现为产量过度,甚至是效率降低。
这一自由放任结论受到I.麦克林的批评。
再者,尼斯坎南模型的基础之一——垄断假设也同样受到挑战。
除此之外,尼斯坎南模型是一个经济理论,它不仅受到经济学家的批评,同时也受到一些政治家尤其是有英国文化背景的政治学家的批评。
(三)竞争官僚主义经济理论1.尼斯坎南的理论尼斯坎南也专辟一章分析了官僚机构在竞争环境中的行为,只不过影响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