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及清前期)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
《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
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
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
2.改书为志。
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
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2.书肆,杂群书的书铺。
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
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
4、初兴时期(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著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著作郎寿著。
《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
《玉台新咏》:梁徐陵编。
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
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
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时期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
《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著,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医学专著: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本草经集注》:南朝弘景。
《尔雅注》:东晋郭璞。
《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第九章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学,是古来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后期腐败的政治,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一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具有总结和嬗(SHAN)变的特点。
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是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年个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编和编纂;私人转述的水平,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一、修撰《明史》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在《二十四史》的修撰中是罕见的。
清朝统治者于入关的第二年(1645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设立明史馆,着手修撰《明史》。
最后,其后的修撰中,先后有徐文元、张玉书、王宏绪相继任总裁,最后有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以布衣身份主其事的万斯同。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史事。
《明史》的纪,写的详略得体,无繁冗之词,也避免了求之过简、犹如大事编年的弊端。
志、表、传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点。
明清时期图书出版与文化交流研究
明清时期图书出版与文化交流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图书出版和文化交流因为新兴的出版业和海外贸易的扩张逐渐繁荣起来。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图书出版和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着眼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
一、图书出版的兴起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图书出版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
明朝时期,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书籍的印刷变得更加容易,印刷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加。
同时,由于明代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图书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
明朝时期的图书出版业经历了从个体手工制作到机械化印刷的转变,大大推动了图书的流通和传播。
清朝时期,图书出版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清朝政府对图书出版特别重视,大力支持和鼓励图书出版,成立了专门从事图书出版的机构——养正书局。
养正书局从选择图书、审定稿件到印制出版等方面采用理性的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图书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清朝时期还兴起了专门的书摊、书局和书馆,促进了书籍交流和流通。
这些机构吸引大批文人学士,为书籍的出版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
二、图书的流通与文化交流图书出版的繁荣推动了图书的流通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图书的流通渠道逐渐多元化。
从个体贸易到海外输出,图书流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中国本土,书摊和书局是重要的集散地,藏书家、文人学士和社会名流纷纷涌入,通过购买和借阅书籍,掌握各类知识和信息。
通过书局和书摊等机构,图书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类似于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图书印刷品牌。
这种保护措施使得各地图书之间不存在关联和衔接,导致着一种各地文化独立和萎缩的愚民状态。
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随着扩张而渗透到南洋、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等地,图书逐渐开拓了海外市场。
据节选自欧洲日报的科学杂志说:“形式上,这一图书形式因比新闻传播方式更便宜而迅速发展。
商人经常网罗大量的书籍,带回香料和香烟假球。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尼西亚有很多古代中国书籍的原因。
印刷的技术不断提高,书籍的数量和种类也日益增多。
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
试论元明清图书文化的繁荣摘要:我国图书文化在艰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并在元明清时期形成大繁荣的局面。
它在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上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本文在明确图书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按功能的不同而把图书文化划分为出版文化、藏书文化和阅读文化,并分别阐述这三大图书文化在元明清时期的繁荣状况。
小清新:图书文化;元明清;发展;繁荣周秦时期的竹木简策开启了中国的正式图书文化的发展历程,帛书和纸书的相继出现和流行使我国的图书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图书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和缩影。
为此,要理解中华文化在漫长行程中的传递痕迹,就需要对我国的图书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图书文化的概念图书以传播知识为目的,通过运用文字和其他一些视觉符号系统来传达意义,是读者获得知识内容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简称。
图书因文化而产生,文化因图书而发扬光大。
图书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文化地位,是人类获得知识,创新知识的重要条件。
图书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着不磨灭的作用。
通过阅读各类图书,人们不仅自然、社会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获得一定的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
图书文化,指的就是研究图书在生产、流通、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它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卓越创造物,其发生、发展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轨迹,以及人类知识文化积累的过程。
著名学者程涣文也曾经指出,“图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创造的,作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图书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总和。
”因此,渴望能够为新时代的发展寻找人文根据的人们总是力图从图书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来推演历史前进的轨迹,解释社会的成因,并借这些依据来对先民的遗训进行引证,探索传统文化。
学界在讨论和研究中国历代图书文化时,一般都会把图书文化分为出版文化、藏书文化和阅读文化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文化来进行研究。
图书编辑出版的斗争时期9:中华民国
一、教科书的出版:
新式教科书既不同于西文书的翻译,也 不同于传统著作的复制,它使我国近现 代编辑活动从此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近现代资本主义出版企业中的编辑部 门在开始几乎都是为教科书的编制而设 立的,它又为我国编辑水平的继续提高 提供了组织基础。 商务和中华的竞争长达十多年,直到世 界书局以及大东、开明、北新书局都加 入教科书竞争时,才改变了两家对峙的 局面。
二、“五四”时期的书刊编辑活动
1.宣传革命思想,用白话文编辑书刊,推动图 书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用白话文写作始于清末,当时曾出版《白话 报》、《白话丛书》、《白话画图日报》等, 在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方面起过一些作用。 《新青年》:“五四”期间最著名的刊物,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初名《青年杂 志》,第2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主编, 群益书社发行,初为月刊。1917年1月初改在 北京编辑。采用白话文写作和使用新式标点也 是重要特点之一。
2.创造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 平等人发起的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先后编 辑出版了《创造季刊》等刊物十余种、创造社 丛书数十种,包括郭沫若的《女神》、《星 空》,郁达夫的《沉沦》等。提出“文学革命” 的口号,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曾给当时的 文学界和知识青年以深刻的影响。 其他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新问题丛书,商务印 书馆《文学研究会丛书》、《俄国戏剧集》等。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五种杂志也陆续改组编辑部, 把主旨转向了对新文化运动的宣传。
图书编辑出版的斗争时期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时期编辑出版事业概况
一、社会背景 在思想界展开各种辩论的同时,各种政治 势力之间也开展了激烈的斗争。各派政 治势力无不将其斗争阵地延伸到新闻出 版领域。 各种政治力量都充分利用出版物进行斗 争,书报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管理,一方面是由于认 识到了出版业对社会思潮和国家政治的影响, 为维护国家统一,更多地是为了维护皇权尊严 而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是为了破除迷信,并 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汉化过程而采取的手段。 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增进 了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 方面又钳制了出版自由,对文化事业的发展造 成了严重的破坏。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发行事业
佣书和经生:西汉时期产生的图书贸易到了魏晋南北 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文化行业。 人们对于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书籍作为商品在 市场上交换、出售。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以抄书为业的 “经生”,代人抄书已经成为专门的职业,“佣书” 是这一时期向社会提供书籍的一支重要力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商品流通不断扩大,书肆也相 当普遍。民间书籍市场开始成为皇家补充藏书的重要 渠道。另外,北方街市上有出售通俗读物的书铺。有 送书上门的“货鬻”。 不少士人通过书肆购书,丰富私家藏书,推动图书发 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型编著形式的涌现
1、别集与总集大量产生 别集是指总汇一个人多篇著作的书,也称集或诗文集。 总集是指汇集多人著作为一书。集开始逐渐取代赋, 成为四部分类法中的一大类。 当时总集的编辑大都以文体分类,每类文体之下再按 作者的时代排序,同时有叙或论介绍各类文体发展的 源流并阐明编者的编辑意图。这样,通过一部总集便 可大致知道诗文的类别和各类问题的发展过程,同时 可以欣赏到不同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总集大多流失,只流传下来《文选》、 《玉台新咏》等少数几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管理
对出版的社会功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三 国志·魏书》中说“……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 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 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曹丕《典论》“盖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 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 章之无穷。” 从西晋到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 的禁书活动。禁书的对象,除了佛道经典而外, 主要是针对谶纬之书。 十六国北朝书禁不断,主要是禁谶和佛典。
编辑出版史考试笔记
出版史复习笔记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起源二、中国古代出版史的特点分析(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二)、文献载体资料众多(三)、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编辑出版工作(四)、具有编校著合一的特点。
(校雠,如《史记》)(五)、较早的建立了目录学。
(刘向父子《别录》。
辨章学术)(六)、世界上典籍最多、图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
(地方志)(七)、图书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图书形制: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八)、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是图书发行事业发达的国家。
(九)、图书遭遇厄运,损失惨重。
(“皇史”)(十)、编纂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巨作。
(《皇览》)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萌芽,草创,奠基,初兴,发展,壮大,兴盛,变革,斗争(一)萌芽时期(上古—西周)1、文字产生(1)结绳记事(2)契刻(3)图画(象形文字)2、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2)甲骨(3)青铜器(4)玉石(石刻)(5)竹木简牍(二)草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1、学术下移:养士战争先进思想由上层贵族下移到平民阶级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2、春秋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1)图书的编纂、校勘与考辨孔子、子夏:择善而从校对:活校法(校是非)死校法(校异同)(2)孔子编辑活动的特点“述而不作”六经:五经+《乐》《文言》《系辞》特点:①明确的编辑意图:传达思想、恢复周礼②科学的编辑方法:“疑”3、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初期:《论语》中期:孟子《梁惠王》后期:汇编成书末期:《吕氏春秋》(三)奠基时期(秦汉时期)【重点】1、秦朝的文化政策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焚书坑儒2、两汉的文化政策废除禁书令招生编纂图书,“聚书”策略3、两汉时期图书机构与编校活动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藏存儒家经典,兰台漆书)东观秘书监图书的编校活动:A西汉B东汉熹平石经(将儒家六经、《论语》刻于石碑上供人阅读)4、秦汉时期的出版物石刻课本(仓颉篇)、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史记》《东观汉记》、《伤寒杂病症》、《甘石星经》《九章算术》5、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槐市书肆书佣(从抄书为生)(四)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1、编辑出版活动机构:秘书监(1)编制书目(将书目录化)《中经》→《中经新簿》(2)编修史书(3)编辑类书《皇览》2、新兴的出版物形式(1)别集(一个人的很多作品集合在一起)和总集(很多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玉台新咏》)(2)韵书(3)姓氏谱(家谱)(4)翻译文献(佛经《四十二章经》)(五)发展时期(隋唐五代)1、图书的典藏与整理(征书)2、图书编辑活动刊定经典《五经》→《五经正义》政书出现佛教文献的发展(玄奘)3、雕版印刷术4、图书贸易活动实物图书货币图书(六)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活字印刷书广告(出版物上关于出版社社址的印制)(七)兴盛时期(明,清前期)翰林院《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字狱资本主义萌芽小说戏曲(八)变革时期(清中后期)技术方法的变革书籍形式(线装→精装、平装)图书内容(先进思想)图书类型(报纸杂志连环画)图书发行方式(出版社书局)(九)斗争时期(中华民国1911-1949)“五四”运动新旧思想斗争《新青年》陈独秀白话文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战争两大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张元济王云五)创始人第一章: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1949.10-1956.12)第一节:人民出版事业基础的稳定一、中共中央对出版事业的指示和采取的重要措施(一)周恩来指示将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人员主力逐渐转入解放区(二)中共中央发布对解放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政策指示和处理办法(三)建立全国性统一集中的出版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二、出版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949、11建立出版总署,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出版局)(一)出版工作1、政策性文件2、筹备《毛泽东选集》3、出版“干部必读”12本新华书店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二)建立中私合营的出版社中小学教科书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三)统一华北书店工作(四)调研全国出版事业的概况(五)举办业务训练班(六)接收苏联赠书(对外交流的窗口)(七)筹备召开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的决策和措施一、1949年—1956年图书出版概况(一)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大量翻译出版(二)学术研究著作成绩显著(三)中外文学作品(四)科学技术书籍(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古籍管理二、出版机构的成立与演变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中央1954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地方省市新闻出版局(处/室)【重点】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一)新华书店的统一(会议1949.10.3 《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1、在北京建立新华书店的总管理处2、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建立新华书店总分店3、建立市分店4、建立县支店5、出版部、厂务部、发行部分工1951年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工作完成(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人民出版社(出版部)新华印刷厂(厂务部)新华书店(发行部)(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种经济成分:公有、集体、私营第一阶段(1950--1953)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1951)第二阶段(1954--1956)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公有80家公私合营17家(五)“一五”计划15年远景规划(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1951年《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四、图书发行工作的变化《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联合指示》第二章: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1、滥编书籍2、出版技术问题多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第一节:“文革”发动的导火索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第二节: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中国编辑出版史2
绪论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数据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编辑出版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王国维在《释史》一文中说:然则史字从又持中义,为持书之人。
”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及写作的官吏,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作册”,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天子诸侯的言行和政府各机构的种种活动。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
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
“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私学兴起的意义:第一: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第二: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练。
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与传播
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与传播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书籍出版和传播的黄金时代。
在这段时期里,出版和传播书籍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和传播的发展历程。
一、宋代书籍出版和传播宋朝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书籍出版和传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书籍的印刷成本和时间得以大幅度降低。
这也使得书籍的价格和数量大量增加,身份地位不高的人也能够买到廉价的书籍。
宋代的书籍出版和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私印书籍的出现宋代书籍的出现出现了“私印”此类现象。
私印在宋代变得越来越盛行,在当时随处可见。
在宋代中叶,私印书籍已经超过了官印书籍的数量。
2. 市场化的出版宋代书籍的出版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化。
在宋朝,出版者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目标受众来选择市场引导出版。
首先,出版商根据受众的需求来选择主题和热点话题,然后他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书籍的印刷量。
这种出版的形式也让书籍在广泛的市场中获得市场和社会上的认可,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能。
二、元代书籍出版和传播元朝是一个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影响,书籍的出版和传播也受到了影响。
元代书籍的出版和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由于蒙古人的野蛮和军事征服,中国社会的稳定被破坏了。
这种破坏促使了人们重视学术和文化,并促进了书籍的传播。
2. 元代书籍的出版和传播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
由于元朝的文化政策变化,著名的文化名士们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里,书籍的出版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官僚机构,而普通人则无法买到正版书籍。
3. 在元朝晚期,出版和废除图书法使书籍的出版和传播变得更加流通。
这种流通的方式方式也使学术和文化得到了发展和涵养,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三、明清时期书籍出版和传播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一个时期。
第十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变革时期(清后期)
三、传统出版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1、官书局
官书局中较负盛名、影响较大的有金陵官 书局、浙江书局、江苏官书局、广雅书局 等。 1)金陵书局 金陵书局初创时由曾国藩私人出资,旋即 改由公款支付。光绪初年,金陵书局改名 为江南书局。光绪27年(1901年)并入江 楚编译局。
2)浙江书局:质量高,在全国国各官书局中堪 称首位。
3)书业商会
康熙七年(1668年),在出版业最集中的 苏州地区就成立了同业集议的机构——崇 德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全国琛、 席威、吴寿朋等又于苏州成立书业崇德公 所。 1906年后,上海出现了两个书业联合性组 织,一个是上海书业协会公所,另一个是 书业商会。
二、新型出版物诞生并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的“正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时期,就出现了一批改革派,代表人物有龚自珍、 林则徐、魏源等。龚自珍《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 林则徐《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真理追求”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 训》、《原道觉世训》等三篇文章,创造出一套革命理论, 提出了“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和“普天之下皆兄弟” 的思想,以及开创新朝的暴力革命思想。太平天国出版物 最受人注意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和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 发表的《资政新篇》。
1、报纸和期刊的编辑出版
1)外国人办的报刊 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巾国创办 了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 总数的80%以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天下新闻》 《申报》
2)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1895年,民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设立强学会, 同年8月 15日创办了《万国公报》。因为与广学 会所出之《万国公报》同名,遂于年底改名为 《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也发行了《强学报》。 从1896—1898年间,全国建立了四十多个改良 派的学会团体,所办报刊有十家,如《国闻报》。 辛亥革命前,创办于1900年1月的《中国日报》, 曾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
宋元明清四朝的印刷业与出版文化
宋元明清四朝的印刷业与出版文化印刷术的发展在宋元明清四朝期间达到了巅峰,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从活字印刷的创新到书籍出版的兴盛,印刷业与出版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宋元明清四朝的印刷业与出版文化,介绍其重要性、技术革新及影响。
首先,宋元明清四朝的印刷业与出版文化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印刷术的问世不仅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复制与传播,也降低了书籍的价格,使知识更加广泛地传播给大众。
在这一时期,文化氛围十分重视书法、文学和艺术,因此需要大量的书籍来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印刷业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这一需求,使得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得以更加广泛地展开。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的文化名著得以广泛流传,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成为世人传诵的佳作。
其次,宋元明清四朝的印刷业与出版文化经历了技术革新,对印刷术的发展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技术的飞跃,与传统木刻印刷相比,活字印刷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印刷品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技术的创新为后来明清时期的印刷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明代,裴杰发明了铜活字印刷,印刷品的图案和文字更加精细,印刷效果更加出色。
清代更是推动了印刷技术的革新,发明了钢版印刷,使得印刷品的质量更加提高,更加适应了复杂的印刷需求。
最后,宋元明清四朝的印刷业与出版文化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刷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文化传播的渴望。
更多的书籍被印刷出版,使得知识广泛流传,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印刷术的革新也为后来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印刷业。
可以说,宋元明清四朝的印刷业与出版文化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宋元明清四朝的印刷业与出版文化在文化传播、技术革新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印刷业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印刷技术的革新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印刷术与出版文化在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编辑出版史第九讲
• 利玛窦等翻译的《几何原本》、、徐光 启等翻译的《泰西水法》 • 7.戏曲与通俗小说 • 戏曲:〈桃花扇〉〈长生殿〉 • 小说:“三言”“二拍”等 • .
• 参考书目话你知:
• • • • • 1.中国出版简史/吉少甫 2.出版文化史论/章宏伟 2. / 3.中国出版史话/宋原放 4.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明刻本 5.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清刻本
• 开讲五分钟:出版人物——章锡琛 返回现场(上次内容回顾)
• 考考你: • (1)宋代三大刻书中心是 • 成都 杭州 建康 汴梁 建阳 • (2)两宋的私人刻书中,以下哪家最为著名
• 1临安陈宅书籍铺 2 杭州 廖莹中世彩堂 3 建安余仁仲万卷堂
考考你
• 以下哪种图书形制属于册页?它通行的 年代是? • 1.蝴蝶装.宋代 2. 经折装.元代 3.旋风装. 唐代
1./ • 2. / • 3. / • 4. /#
• 作业:
• 1.出版人物——高梦旦 • 2. 2.教材P356第八、九题 P356
• 出版资讯:
• 1.一神秘买家一次出手340万在南国书香 节现场订购50套《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该书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每套售价6.5 万元。 • 2.新闻出版界在京召开纪念邹韬奋诞辰 110周年座谈会
槐市中人常用的网站:
• • • • • •
(2)《四库全书》的系列副产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四库全书考证〉 〈四库全书荟要。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 • • •
4.地方志的编撰 5.清代考据最学及其主要著作 6.科技书籍 (1)中国科学家的学术专著《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本草纲目》 • 版的 一本《四库全书精编》珍藏本的 “说明”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之 处 • “由于四库全书过于庞大,卷帙繁多,翻
学习中国编辑出版史兴盛时期的感悟
学习中国编辑出版史兴盛时期的感悟韩绪07编辑出版班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是明及清前期,提到清朝,总会不自觉的想起一些痛苦的片段,如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签署不平等条约,然而,通过对编辑出版兴盛时期这一章的学习,又使我的产生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许多耳熟能详的书籍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而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讲述了明清编辑出版业的背景,可以看出,明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文化和图书出版事业,尽管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客观上也为图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上这一时期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广大民众对图书的需求,明代不愧是我国古代出版史上最为活跃、最具个性的时期。
清朝前期,在思想上、文化上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重视图书的编撰、典藏及整理,清朝在图书的收藏方面超过了前面历代。
第二节讲述了明清时期的编撰活动,主要包括明清的政府编撰机构,类书、丛书的编撰及他们的代表书籍《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撰情况及内容,还包括史籍、地方志、科技书籍、考据学和戏曲与通俗小说的编撰。
明和清朝前期的编撰活动精彩异常,许多编辑者如解缙、纪昀为中国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讲述了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在这一节我了解了明朝是图书出版事业的大发展时期,这时,刻书家星罗棋布,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的私刻异常活跃,明代刻书内容丰富、数量惊人,而且活字、套版、版画等方面的技术都有长足进步,但明代刻本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校斟不精,脱误甚多,妄改书名,随意删节内容,伪撰古人评注,无用的序跋太多。
第四节讲述了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在这一节里我了解了清代前期的官刻,以内府所刻为最多、最精,并且在纸质、校斟和装订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
清代的坊刻业很兴盛,坊刻书数量大,席氏扫业山房是刻坊中最著名的,并且流传到了现代。
清代前期的刻本的特点是:字体是软体字和仿宋体两种,版式为左右双栏,装帧基本采用线状,纸张品种繁多。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年代整理一、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字的产生:《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
而关于文字产生的年代,学界现在也未有定论。
图书的起源:“河图洛书”说: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
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伏羲产生说: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
唐代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
二、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三、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殷商甲骨文(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成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成为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它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
殷商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
(我国古代把长官文字记录的专职人员通称为“史”。
)四、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文字载体——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中国古代编辑史的划分
其三, 实 施 纸 质 内容 和 数 字 内容 的双 向 转化 战
略。 数 字 出版对 传统 出版 产业链 形成 了巨大 冲击 , 但 数字 出版也为传 统企 业 提 供了机 遇 。 一方面 , 传统 出 版社可 以将 自身优 秀的纸 质出版物数 字 化 , 实现 二次 销 售, 在 更 广 泛地 传 播 这 些优 秀 阅读 内容 的 同时获 取 更 多 的利益 。 另一方 面 , 传统 出版社 也可密切 关注 互联 网上优 秀 的数 字 内容 , 特 别 是 经过 读 者检 验 的 数 字 内容加 以纸 质化 , 从而强化 自身的盈利能力 和竞
中国古代编 辑史 的划 分
中国古代编辑 史划 分为四个 时期 : 萌茅时期 ( 上古至商) 、 形成时期 ( 殷 至春 秋) 、 发展时期 ( 战
国至隋) 、 繁 荣时期 ( 唐至清) 。
( 摘 自靳青万5《 中国古代编辑史论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
新 中国成立 以前的中国编辑 出版 史划分为九个 时期 : 萌芽时期 ( 上古至西周) 、 草创时期 ( 春秋 战 国) 、 奠基 时期 ( 秦汉 ) 、 初兴 时期 ( 魏晋 南北朝) 、 发展 时期 ( 隋唐五 代) 、 壮 大时期 ( 宋辽金 元) 、 兴 盛时期 ( 明及清前期 ) 、变革 时期 ( 清后期 ) 、 斗争时期 ( 中华民国) 。
中国成立之 前) 、 发展 阶段 (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
( 摘自 周晓燕、 马国柱:《 学报编辑与编辑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
( 摘 自肖东 发主编 : 中国编 辑 出版 史》, 辽宁教育 出版 社1 9 9 6 年版 )
编辑概 念 的界定不能只依据 古籍中的 “ 编辑” 含 义, 要 以社会 分工意义上的编辑活 动为依据 。 中
清朝的印刷术与书籍出版业
清朝的印刷术与书籍出版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朝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近代中国的前奏。
在这个时期,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印刷术和书籍出版业的发展也卓有成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一窥清朝的印刷术与书籍出版业的兴盛。
清朝與印刷术清朝的印刷术起源于唐代。
唐代时,印书的方式大多是雕版印刷,这并不同于以后的活字印刷技术。
但不可否认,唐朝的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逐渐提高,活字印刷术也在中国逐步流行开来。
到了清朝时期,印刷术已经在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朝皇帝曾经非常注重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于活字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表示出了高度的关注。
于是,在清朝时期,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无可比拟的发展,技术日趋成熟。
清朝书籍出版业的发展在清朝时期,书籍出版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尤其是清朝中后期,书籍出版业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清朝的书籍版权制度非常完备,各种条例齐备,使得书籍得以更好地保护。
同时,也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书籍种类多样,内容丰富。
道德、政治以及历史方面的书籍最为普遍。
但其中其他方面的书籍也不在少数。
例如文学作品、词曲集、戏曲,都是清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书籍形态。
书籍出版业的繁荣还带动了全国各地印书坊和书店的发展。
这些书店和印书坊经营着不同种类的书籍,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同时,在这些书店和印书坊中,还涌现出了一批批的著名书法家、印刷家、装帧家等。
值得一提的是,书籍出版业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卓越的表现。
例如《四库全书》13年的编纂过程耗尽无数人力物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结语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印刷术和书籍出版业方面也是一样。
这个时期是中国印刷术与书籍出版业发展的高峰期,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发展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我们相信,无论是印刷术还是书籍出版业,都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演变。
明清是中国古代出版的鼎盛时期--为章宏伟《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的研究》而作
1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明嘉靖刻本《元氏长庆集》 卷51)“模勒”可以理解为刊刻。当今多以为书商“模勒”的是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有误。按古代新 作问世惯例,《白氏长庆集》需在元稹作序以后才问世。书商“模勒”是在元稹作序之前,其时《白氏长庆 集》尚未问世,怎能“模勒”?书商“模勒”的是元、白的“杂诗”。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诗作 分为杂律诗、讽谕诗、闲适诗三类。“杂诗”,乃“杂律诗”也。
我感到庆幸的是,有两个朋友长期从事明清出版史研究。一位是南京缪咏禾先生,他于 2000年刊行《明代出版史稿》。当今出版史,囿于书籍史藩篱而难以自拔,几乎成为一种痼疾。 缪咏禾的《明代出版史稿》,在出版管理、装帧设计与印刷、图书的经营与流通等方面,颇多 突破书籍史藩篱,体现出版史的特色。这些地方弥足珍贵,最值得肯定。另一位是北京章宏 伟先生。他浸淫明清出版已有十多年,以埋头钻研个案,闻名于世。他研究清代海关造册处, 发人所未发;研究汲古阁,研究《嘉兴藏》,都是潜心搜集资料,执著而有耐心。我对明清出 版的兴趣,有关明清出版的知识,多得之于两位朋友,亦可谓近水楼台。近年来,章宏传最 活跃,特别是有关《方册藏》的论著,很受海内外关注。现在,他将把一部分作品结集问世, 名日《十六一一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问世之前,邀我说几句话。于是,想到写“明清是 中国古代出版的鼎盛时期”这样一篇文章,用意是为朋友,又并非仅仅为朋友,更是为明清 出版而鼓吹,期望变寂寞为热闹。今天评说明清出版,最好将它置于历史过程之中。窃以为, 中国出版史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或四个阶段,即尚未公众传播的官书时期,以 及抄本出版(古典出版)时期、雕版出版时期与现代出版时期,而明清隶属于雕版出版时期。 我国雕版出版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孕育于隋唐,成熟于五代,推广于两宋,鼎盛于明清。下 面略作说明,以求教于方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套版术的成就与版画 1)套版印刷术
出现早,但明代后期(17世纪)才广泛 应用。 明代套印本:常见大部分为万历间吴兴 闵氏、凌氏刻本戏曲小说。另有吴兴茅兆 河、南京王凤翔和庆云馆。 凌濛初刻印图书多为套印且有插图,如 《红拂记》、《琵琶记》、《明珠记》和 《南柯记》。
清代套印本: 康熙年间官刻四色本《御制唐宋文醇》、 五色本《劝善金科》等; 清道光民间私坊涿州户坤六色印《杜工 部集》。
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乾隆仿照宁波著名藏书 楼“天一阁”式样,先后建造了七处藏书楼,统 称“南北七阁”。文渊阁(北京皇宫)、文源阁 (北京圆明园)、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 溯阁(沈阳故宫)为“北四阁”,均为皇家藏书 楼,不对外开放。“南三阁”是指文宗阁(江苏 镇江)、文汇阁(江苏扬州)、文澜阁(浙江杭 州),南三阁对当地士子开放,可以进入其中阅 读抄写。七部《四库全书》,现在仅存四部,分 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台湾省图 书馆(文渊阁)、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浙 江省图书馆(文澜阁)。其它三部均在19世纪60 年代毁于战火。
3、民间坊刻的特点 历史悠久,老字号,如建阳郑氏崇文堂开 业近三百年,刘氏日新堂近二百年,叶氏 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一百多年,余氏三 台馆和双峰堂。 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除建阳外,南 京、苏州、湖州、徽州、杭州、北京都是 书坊的集中地。Βιβλιοθήκη 四、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
1、官刻本与武英殿刻书 清前期的图书官刻主要集中在内府,刻书 的印刷形式采用了雕版、铜版、铜活字、 木活字、彩色套印等方法。 前期官刻,以内府所刻为最多、最精,其 缮写刊刻、用纸、校勘、装订集我国手工 业印刷术之大成。清代地方官刻主要是印 刻地方志及翻刻殿本书籍,其他书籍刻印 很少,善本不多见。
4、图书装帧形式的变化 线装书于明代中叶出现。 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
六、明清时期的图书发行业
1、图书发行体系日臻完善
图书贸易中心与出版中心已逐渐分离。 出版业不发达地区如北京、杭州等成为销 售中心。 出版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以 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的格局,如建阳县的 崇化里图书集市,还有南京三山街、苏州 阊门。
3、影刻本 盛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 背景:李梦阳等前后七子复古运动——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出版业兴起翻 刻宋本的风气。 源于苏州、吴县为中心的一批私人刻书 家,如正德年间陆元大覆刻宋建康郡斋本 《花间集》、《李太白集》。 明影宋覆宋之风很快波及全国,如福建、 余姚、浙江等地,如震泽王艳吉翻刻宋黄 善夫本《史记》。
二、明清时期的编辑活动
1、明清的政府编纂机构 明主要是翰林院 清主要为翰林院、内阁
2、类书的编纂——《永乐大典》 背景: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地位,改元永乐, 欲以文治笼络文人。 总编纂为谢缙。 价值:汇集了许多后世无传本的书,保存了许多 失传的古籍。 全书共22937卷,其中仅凡例和目录就有60卷, 约37000万字。 收录范围相当广泛,不但连书契以来的经史子集、 百家之书都要收录,甚至包括天文、地志、阴阳、 医卜、僧道、技艺、戏曲小说等。
8、戏曲与通俗小说 冯梦龙编选“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小说戏曲、“二拍”
三、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1、由内府到地方的官刻
1)中央内府刻书。 2)南、北国子监刻书,南监更优。 3)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官刻、藩刻。
2、私家刻书 私刻技术最高,刻本质量最好,贡献突出。 明代前期私刻不多,传世以游明所刻《资 治通鉴》最精美。 中期私刻影宋异常活跃,如嘉靖四年震泽 王延吉影刻黄善夫《史记 集解索隐正义》, 刻印精良,曾被误为宋版。 明代后期私刻业愈加繁荣。
锡活字:清道光广东佛山 镇唐姓书商锡活字印成 马端临《文献通考》。 铅活字:据明陆深《金台 纪闻》、清魏崧《壹是纪 始》,明清已有铅制活字。
木活字:明代木活字使用普及到苏州、杭 州、南京、福州、四川、云南等地。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用木活字排 印的《邸报》。 清代木活字印本在全国通行。乾隆时金简 主办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作《钦定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京报》从乾隆到 清末一直用木活字排印。清朝的木活字印 本内容包含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如《红楼 梦》程甲本。
故宫文渊阁
杭州文澜阁
4、史籍的编纂 修起居注 修国史 修前代史
5、地方志的编纂 明永乐第一次由政府颁布了统一的《纂修 志书凡例》。 清方志编辑思想: 一派以章学诚为代表,认为地方志就 是地方史乘,应该用史书的体例来编写。 另一派以戴震为代表,着重考证地理沿 革与方位,重视史书中的材料,轻视现实 材料。
6、清代考据学及其主要著作
黄宗羲、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胡谓由“经世”转“避世”,从要求社会 改革到“为考据而考据”。 乾嘉学派,戴震的《声韵考》、段玉裁的 《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 王昶、毕沅的《金石考证》、钱大昕的 《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 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章学诚的 《文史通义》等。
武英殿设立专门刻书机构,殿本内容以钦 定书为最多,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武英 殿刻书达到极盛,乾隆至嘉靖间因大火而 式微。 殿本刊刻质量十分讲究,康熙朝时多用唐 代欧阳询和元代赵孟頫两种楷书字体,精 写上版,工整而娟秀。 清代内府殿本设立“分号”——扬州诗局。
2、精审的私家刻书 内容: 一类是著名文人所刻自己的著作和前贤 诗文。 一类则是考据、辑佚、校勘学兴起之后, 藏书家和校勘学家辑刻的丛书、逸书,或 影摹校勘的旧版书。如:顾千里校刻宋元 本书。
泥活字 自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后,泥活 字的使用甚为罕见,直到18世纪中期,才 相继出现了李瑶和翟金生的泥活字印品。 清苏州李瑶排印《南疆绎史》、《校补 金石例四种》。清道光安徽泾县翟金生及 其家人印《泥版试印初编》、《水东翟氏 宗谱》、《仙屏书屋初集》。
磁版 泥字上上釉再烧,即为磁版。 清康熙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印《周易说略》、 《蒿庵闲话》。 沈括记述毕昇制泥活字,王祯、金简记述 制木活字文献,林春祺记述制铜活字印刷 技术。
3、明清对图书出版的管制 1)明代对图书出版流通的管制 明代不存在书禁,还免征书籍税。 书籍校刻质量和流通价格上政府发挥监 督职能。 对常用书及法律文书校刻质量的规范。 干预《永乐南藏》,最高限价。
2)清代的文字狱与禁书运动
文字狱:仅见记载的就有108起之多,如顺 治毛重倬《制艺序》案;康熙《明史稿》 案、《南山集》案等。 禁书运动:全毁、抽毁和改窜
7、科技书籍 农书:徐光启所撰《农政全书》,清《授 时通考》等。 医书,明《普济方》、《本草纲目》、清 《医宗金鉴》等。 明《徐霞客游记》和宋应星的《天工开 物》;明代后期翻译出版了一批反映西方 科技成就的图书,如《几何原本》、《泰 西水法》、《万国舆图》、《坤舆图说》、 《人体图说》等。
2、类书的编纂——《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雍正时由陈梦雷、蒋廷锡等先后 主持编纂,陈梦雷用力最多,历时30余年。 《古今图书集成》共10040卷,525函, 5020册,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该书为铜活字印本,只作朝廷赏赐贵胄显 官之用。
3、丛书的编纂——《四库全书》 在历代所编丛书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的是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四库” 指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全书”既 言其所收之书均为全本,又反映其收书之 广。此书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到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编成。共收集 中国古籍3470种、79018卷,分装36078册, 约10亿字。是一部内容浩博、篇幅宏巨、 影响巨大的鸿篇巨制。至今,世界上尚无 一部书籍的规模可与之相比。
1)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市民阶层及广大民众对图书的需求 3)统治者对文化及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视 4)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
2、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 1)尊孔崇儒 2)开科取士 3)提倡理学 4)重视图书的编纂、典藏、整理 如求书、修四库全书建立七阁、清宫多 处藏书、政府机关的藏书,有收藏《四库 全书》底本的翰林院及最高学府国子监、 内阁等。
2、明清的书价 影响书价因素:
物质工本上的因素,如雕刻、手抄、 用纸等。 形式上的因素,如精粗、美恶、工拙。 内容上的因素,如正伪、时代远近等。 发行商的因素,如刻印地远近、是否 畅销、是否罕见、是否急用等。
3、图书发行中的宣传与防伪 1)图书发行的宣传 利用售书书目。 附刻广告性介绍文字。 请名人作序跋。 2)防伪措施 打出铺号及防伪标记。 附刻自己的小像。 商品防伪标志,如《宣和印史》汉佩双 印印记。
编辑出版专业基础课 全校通选课
主讲教师:肖东发
第九讲 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
◆ 一、明清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
◆ 二、明清时期的编辑活动
◆ 三、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 四、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 ◆ 五、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 ◆ 六、明清时期的图书发行业
一、明清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
1、明代图书事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3、坊刻的兴盛 著名书坊如叶氏扫叶山房、老二酉堂等。 清朝坊刻内容: 大部分是私塾采用的《四书》、《五 经》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弟子规》、《名贤集》、《千家 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 《古文释义》等启蒙读物。
五、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
1、活字印刷的发展 1)金属活字 铜活字 明朝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一带富家 铸铜活字印书,著名的如 无锡华燧会通馆 华坚的兰雪堂 安国的桂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