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官桥中学孙景锋)1.3截一个几何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3截一个几何体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滕州市官桥中学孙景锋
授课时间: 2013年 9 月11日,星期三,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对实物的切截活动和观察课件演示,了解一些几何体截面的形状.
(2)经历观察、实际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教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探索几何体的截面,主要流程是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确立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每组学生准备12个土豆(或萝卜)制作的边长2厘米的立方体,3个小刀,装半瓶水的圆柱体茶杯, 2个底部塞住的玻璃漏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昨天下午的除草劳动大家都干的非常认真,辛苦了.昨天的天气很炎热,我们劳动完要能喝个冰镇汽水或是吃个西瓜该有多好!
大家喜欢吃西瓜吗?
生:喜欢.
师:你亲自切过西瓜吗?
生:切过.
师: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切西瓜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
师: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1: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
做一做:
(1)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三角形吗?先想一想,再做一做.
(2)截面的形状还可能是几边形?
四人一组,利用土豆块来探索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要求:写出总结报告.
学生充分实验,动手操作.
对有不同见解的小组,把截成的成果用实物展台展示.
师生共同总结:
探讨: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能否得到一个七边形?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生:一个正方体只有6个面,最多每个面都截到,故只能最多是6边形.
活动2:用一个平面去截圆柱.
四人一组,利用装半瓶水的圆柱体茶杯来探索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水面看作截面)
要求:写出总结报告.
学生充分实验,动手操作.
对有不同见解的小组,把截成的成果用实物展台展示.
学生展示:
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3:用一个平面去截圆锥.
四人一组,利用漏斗来探索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水面看作截面)要求:写出总结报告.
学生充分实验,动手操作.
对有不同见解的小组,把截成的成果用实物展台展示.
学生展示:
师:除了这两种以外,截面还可以是什么形状?
生:还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类似拱形.
师生总结:
探索:如果用一个平面去截球体,那么截面的形状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得出:截面都是圆.
三、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想一想
图1-16中的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1) (2) (3) (4)
讨论后学生回答,有错误的也让本组的同学帮助纠正.
2.易错例题
例: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一个四面体)后还剩几个角?
生:7个.
师:那么我们看一看下图.
生:还剩7个,8个,9个或10个角.
悟区:由于切割角的位置不同,剩余角的个数也不同,所以角的个数有时增加,有时减少,有时不变.
师:就本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一个四面体)后还剩几个顶点?
生2: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一个四面体)后还剩几条棱?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图形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3.已知截面找几何体
例:用一个平面去截几何体,若截面是三角形,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
学生讨论后得出思路:若截面是三角形,则需要几何体至少有三个平面且它们有共同的顶点,或几何体有一个平面,其他的面若是曲面,必须能截出直线.我们所熟知符合上述条件的是棱柱和圆锥、棱锥.
答: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和圆锥等.
【变式一】用一个平面截一个几何体,截面形状有圆、三角形,那么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
答:圆锥.
【变式二】用一个平面去截几何体,若截面的形状是圆,你能想像出原来的几何体是什么吗?
答:球、圆柱、圆锥.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14页随堂练习1.
2.课本第14页随堂练习2.
3.读一读:了解树木年轮的知识.
五、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很多,提多名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其他学生补充.(梳理本节的知识内容)
六、作业
1.课本第15页习题1.5.
2.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构建者,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推理等教学活动过程,培养学习、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在整个教学教程中,学生均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从旁引,学生对于由自己探究出的结论很有成就感,感到非常兴奋,课堂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