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张令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干扰和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升社会知名度,以拼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与重点学科竞赛成绩为代价,致使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压力过大。而明显缺少体育锻炼,造成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持续下降,身心健康透支,严重影响与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追求和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往往具有“成人感”,主观上他们觉得自己是成人,有能力、有知识、有气魄,但在客观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还不脱稚气。如果教师不了解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个特点,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动,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或敌对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要细心观察,尊重学生人格,遇事和他们商量,不包办代替,让他们的“成人感”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行动结合起来。
中学生正是青春发育期,身体迅速成长,思想上有“成熟感”。但是,中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阶段,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没有成熟。教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使其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沿着正确道路成长。中学生能对自己的行动过失进行检查,并能找出产生过失的思想根源。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他们不仅从理论上进行讨论、争辩,而且力求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论证。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成就感”,既要正面引导,又要防微杜渐,避免“一刀切”。
中学生担负着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的重任。中学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我国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能否提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历程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期。这时期的他们,由于生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变得很敏感。他们有着矛盾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和多变的性格。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角色混乱和自我
矛盾,这一特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中学生的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有了性意识,和性心理,同时性成熟使中学生感到困惑和不安。
(二)独立意识与能力不足的矛盾
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中学生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讨厌老师处处限制自己。但又不能在内心上完全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特别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
(三)意识强烈和阅历缺乏的矛盾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到接近成人的体型,他们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却滞后于生理发展,与成人有较大差距,看问题容易极端片面,社会阅历十分空乏。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方面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都过分看重中学生的分数,学校对中学生实施题海战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二)交往方面
中学生处于个性初步定型的时期,性格特征不成熟、不完善,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和父母的关系。一些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在陌生的交往情境中容易感到焦虑甚至恐惧等。人际关系不畅常常使他们心烦意乱,影响学习和生活。
1.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会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教师的主观歧视会使中学生感到心理压抑,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2.同学关系不融洽。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寻求同学的理解与信任的阶段。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使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3.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中学生采取单一的保护式教育,使得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三)情感方面
1.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
2.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
3.早恋问题的压力。中学生的恋爱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中学生无法以正常的心态去学习。
三、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中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自身因素
中学时期是中学生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充满矛盾冲突,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中。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远不成熟,社会阅历严重缺乏,看问题不够全面,对自我认识不足,情绪易波动。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人格形成的摇篮,父母是中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中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父母狭隘的心胸、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过于溺爱的教育方法等会使中学生形成狭窄的心理等。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1.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 忽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使中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等。
2.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一些教师或责任心不强,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给中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3.心理教育的落后。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方法不得当。
(四)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等,会对中学生的心理造成恶劣影响。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中学生心理迷惘,极易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必须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及情绪,同时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己的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克服自卑感、虚荣心等。具体可通过如下措施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减轻心理压力。第二,避免过度情绪。第三,学会控制消极情绪。
(二)加强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主动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一要转变重智轻德的思想观念。二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三要尊重中学生,与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四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五要对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分析、引导、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三)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良好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
2.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中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心理档案可以让中学生自己了解自己,调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协调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时化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的心理障碍。
3.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只有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更具可行性和广泛性。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除需要教师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学科教学中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让中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