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个体心理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八章_幼儿的个体差异

第八章_幼儿的个体差异


2、智力的差异: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 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体智力的发 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 呈正态分布,即智力水平属于中等程度的人占大 多数,智力水平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 为.智商(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 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 •


(一)气质类型差异
人的气质具有天赋性,刚出生的新生 儿即表现出明显的气质差异,这说明人的 气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但由于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人的气质也可以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气 质的类型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 液质、抑郁质。

(二)性格差异 •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类型差 异两个方面。 • 1、性格的特征差异: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 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不同个体在这几个方面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 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 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 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 的特征。

2、治疗模式:是指针对幼儿某一方面能力缺 陷,给予幼儿针对性的教育。如补偿教育就是为 促进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儿童基本认知学习技巧 的治疗教学模式。补偿教育是指针对在经济上和 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 丧失良好教育权利的儿童进行的教育。补偿教育 是以“文化剥夺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经济上 处于贫困状况的儿童,之所以在学校中难以获得 学业上的成功,是由其在语言、阅读、认知、社 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存在的能力不足或缺陷造成 的。造成这种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受社会 和文化背景限制。所以,补偿教育的目的是通过 向这些所谓的文化欠缺的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计 划以弥补他们在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以及 情感等方面的不足。

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

人格完善
探讨如何通过自我觉察和心理成长来 促进人格的完善和成熟。
人际关系
分析成人阶段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 如何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发 展。
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
职业选择
职业发展
探讨个体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需求和发 展阶段,以及如何根据兴趣和能力进行职 业定位。
分析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挑战,以及如 何适应职业变化和转型。
社会交往
社交活动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增强其社会归属感,有助于缓解孤独 感。
信仰与宗教
一些老年人可能从宗教信仰中寻求精 神寄托和心灵安慰。
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生活自理能力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保持较好的自理能力有 助于提高幸福感。
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良好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医疗需求, 从而提高幸福感。
生涯规划
职业心理健康
介绍有效的生涯规划方法,如目标设定、 时间管理、自我评估等。
关注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如职业倦怠、工 作压力等,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04 老年心理发展
认知老化
记忆力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记忆力逐渐下降,表 现为难以记住新事物、回忆旧事困难等。
注意力不集中
老年人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精 力的情况。
人生目标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 择。
社会价值观
青少年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 观,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03 成人心理发展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源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源,如 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经济压
力等。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教学目标:1.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2.掌握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教学重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2.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教学难点:1.青少年发展的特征、发展的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教学过程: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

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偏差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偏差

三二 七一 四八

九三

二八
三一四 .0六
二八八. 六二
二五九. 一六
二0六. 九五
二一七. 四一
一九0. 八二
六九. 八八
七四. 六二
八二. 四0
八七. 六二
八八. 九八
九三. 七九
二五七. 七三
三0三.0 四
三三七. 八八
二二三. 四二
三二五. 四0
二九五. 二二
四七. 一0
三四. 一三
六一. 九四
第八章金融市场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偏差
1 处置效应 2 恶性增资 3 过度交易 4 注意力驱动交易
5
6 本土偏差
引导举例:中航油的期货投资
中国航油公司的总裁陈久霖曾经是企业界的一颗明星他带领中航油走出困境走 向世界创造了娇人的业绩然而二00四年一二月中国航油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 品交易导致亏损五.五四亿美元向当地法院申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 最大的投机丑闻之一 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三年注册于新加坡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 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二00一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经过几年的发 展公司净资产增长了七00多倍市值增长四倍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航油自二00三年开始做 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但其显然远远超出了套期保值的范围二00三年下半年公 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二00万桶石油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判断 准确公司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获得了一定的利润然而好景不长以下是中 航油期货事件的时间表:
八.四注意力驱动交易
有限注意力对交易行为的影响
有限注意力使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表现出注意力驱动交易attent ion-driventrading行为其结果会使得投资者其倾向于交易那些 有显著性特征的股票 在市场上能对投资者注意力产生影响的方式纷呈不一 这种基于注意力驱动的投资决策虽然降低了搜寻的成本但是 投资者特别是个体投资者很容易过度交易导致资产的预期收 益率下降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八章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八章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个条件是特定的行为能量,即内 驱力。
“当一种行为的内部准备状态与释放刺激的适当情境协调一致时,一个 特定的固定行为模式就百年不遇地自动出现了 。
第八章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习性学强调生物的遗传行为并不表明其轻视习得行为。事实 上,个体的大多数行为是遗传和习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例 如,松鼠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摆布、啮咬和打碎坚果,但只有 通过学习才能把先天的个别行为组合成有效的动作。啮咬的动 作很快能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经 验使遗传行为变得更灵活、更变通、更有适应性。
第八章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胚胎学的关键期,一个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
当时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
婴幼儿早期的关键期:弗洛伊徳及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
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 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为在某一个特定阶段中,儿童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
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 的情感关系。
特别提及姿势的调整、注视和依偎三种 行为。
依恋一旦形成,婴儿会以一系列相互关联 的行为系统保持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行为包括探寻和吸吮、姿势调整、注 视和跟随、倾听、微笑、有声信号、哭泣、 抓握和依偎。
依恋行为
所有这些依恋行为,都是儿童形成依恋关系并在后来成为这种关系的中介的表现。因为依恋是一种内在心 理状态或情感状态,而依恋行为只是那些构成依恋关系的中介或表达依恋的外显行为。通俗地讲,依恋关 系表示“对谁依恋”,而依恋行为表现为“怎样依恋”。依恋关系通过依恋行为得以体现和维持。依恋关 系是相对稳定的,而依恋行为则根据情境、年龄、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教材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教材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教材简介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它关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涉及到个体从婴儿到成人的各个阶段。

本教材旨在介绍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内容大纲第一章:个体心理发展概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定义和研究领域•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性•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介绍第二章:传统心理发展理论•莫尔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爱滋顿的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第三章:现代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四章:个体心理发展与学习关系•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社会情感发展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五章:个体心理发展的应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教材,读者将能够:•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经典代表和现代理论;•掌握个体心理发展与学习的关系;•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参考资料1.Berger, Kathleen Stassen. “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span.” Fourth Edition. Worth Publishers, 1998.2.Crain, William.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2011.3.Piaget, Jean.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Routledge, 2001.4.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以上资料仅为参考,读者也可以根据兴趣进一步查阅更多相关文献。

《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8章 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

《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8章 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
模块一 学前儿童发展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
目录
一 个体差异的概念 二 学前儿童个体差异的类型 三 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 四 针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采取的措施
一、个体差异的概念
1.个体差异的概念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 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个体差异着重分析幼 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式等方面的差异。
5. 学习类型差异
(2)听觉型:通过音乐和 谈话学习时学习效果最好。
(1)视觉型:学习内容 · 以图像的形式出现时学习 效果最好。
(3)肢体型:能全身运动、 体验和实验时学习效果最好。
(4)书面型:喜欢阅读,喜欢 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偏好自己阅 读,不愿意听别人解释。
性格的年特点
(5)群体互动型:偏好 讨论和需要大家一起参与 的活动,喜欢交换意见。
(1)性格的特 征差异。
(2)性格的 类型差异。
(1)依据个体心 理活动可将性格分为外 倾型和内倾型。
(2)依据个体独 立或顺从的程度,可将 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 型。
(3)依据个体性 格的特征差异,可将性 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 和意志型。
3. 智力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1)
智力类型的差异。
(2)
四、针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采取的措施
针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采取的措施
(1)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 多功能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 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接触符 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 方式同化和吸纳世界。
(1) (3)
(3)开展相应的区角活动。
(2)
(2)敏锐地察觉幼儿之间 的差异,并进行个别化指导。
4. 性别差异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1.什么是发展?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

2.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对早期教育具有什么借鉴意义?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斯拉金在综合了许多文献后认为,人类的探究行为、攻击性行为、音乐学习、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经早期学习更有效。

关键期对早期教育的启发意义在于,不同的心理发展内容其关键期开始和达到高峰的时间是不同的,如依恋形成的关键期是0~2岁,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3岁,音乐学习是5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0岁以前。

若要早期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应充分利用关键期,在恰当的时间里提供恰当的有效刺激,过早或过迟都不利于相应心理机能的发展。

对于关键期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所要注意的是:①要科学地确定儿童发展各方面的关键期,而不是出于简单的推断;②要充分利用关键期良好时机,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发展,而不是等待自然发展;③要重视关键期对发展的作用,但不局限于此,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3.成熟论、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观是如何看待个体心理发展的?(1)成熟论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看法成熟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格赛尔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心理学》第八章考试重点

《心理学》第八章考试重点

第八章人格本章重点: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2、人格的结构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3、人格差异的表现4、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5、人格理论6、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一节人格性质一、人格的界定:(一)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1、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系统:某时刻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

3、人格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结构制约和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

作为动力体现在所有活动中。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属于人格的核心内容。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自我意识概念: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007.7)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人格的()A.独特性B.稳定性C,综合性D.复杂性(2007.4)13,俗话说“江山易改,察性难移”。

这表明人格具有()A.独特性B,复杂性C.稳定性D,综合性(2007.7 名词解释)人格(2009.7 简答)29、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2007.7 论述)3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节人格差异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二)系列型与同时型:左脑优势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其特点是解决问题时逐步分析,一环接一环地解决问题。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讲义,第八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讲义,第八章

第八章中小学生青春期性心理发展辅导第一节中小学生青春期性心理发展辅导概述青春期,adolescence,源于拉丁文adolescere,意思是“成长”或“成长至成熟”。

青春期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阶段,是从儿童期到成人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渡阶段,是每一个个体都必经的阶段。

在我国,青春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指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1~2年。

通常生殖系统的发育完善、性成熟是青春期开始的标志,而性发育的完成意味着青春期的结束。

一、中小学生青春期身体发展的特点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正如劳伦斯·斯滕伯格(L.Steinberg)所说:“对于人生的第二个十年中所发生的所有变化来说,只有生理成熟是真正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会经历同一性危机,都会反抗他们的父母,或者都会沉醉于爱情之中,但是本质上,所有人都要经历一定的生物性过渡,最终发展成熟到具备成人的生育能力。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开始迅速发育,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发展、体内机能的发展,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青少年性的发育和成熟主要体现在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功能的成熟三个方面。

(一)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生殖器官的差别从根本上决定了男女两往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二者均由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构成。

(二)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征是指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是在生理上区分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

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外形和内在构造就是第一性征,这是从个体出生后就已经具备的基本性别特征,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相对于第一性征而言,第二性征是指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发育的明显变化,这些身体变化使得男女两性出现更加明显的直观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男女进行区分。

第二性征与激素的分泌有关,在进入青春期前处于未发育状态,在进入青春期后则快速地发育起来。

道德法律与心理教育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

道德法律与心理教育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大学生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参考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能力和人格B.知情意和人格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D.需要、动机与人格2、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表现为:()①波动性与两极性②冲动性与爆发性③情绪的心境化④情绪的掩饰性A.①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3、社会认知的过程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具体包括:()A.社会知觉、理性抽象、归因B.感性认识、理性抽象、综合归纳C.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归因D.感性认识、印象形成、综合归纳4、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的。

它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A.本我、自我、超我B.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C.主观我、客观我、理想我D.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5、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主观需要时,人们就会产生满意、愉悦等内心体验;反之,如果客观事物没有符合人的主观需要时,就会产生不满、愤怒甚至憎恶等内心体验。

可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

A.主观体验B.态度体验C.情感体验D.内心体验6、人类的基本情绪类型有四种,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喜、怒、哀、乐B.喜、恶、爱、恨C.喜、怒、哀、惧D.酸、甜、苦、辣7、情绪调节ABC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情绪本身并不是有诱发事件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其中B表示()A.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B.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表示诱发性事件D.以上都不对8、情绪调节ABC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情绪本身并不是有诱发事件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经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到生物学、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生物学因素个体的生物学发展对其心理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婴儿出生时具备一些天赋的认知能力,如对声音、面部表情等的敏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大脑逐渐成熟,神经系统得到发展,这对于学习、记忆和思考等认知过程至关重要。

个体的生理需求如饥饿、渴望等也会引发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情感和行为。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认知因素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个体主要以感知和运动为基础进行认知活动;幼儿期,个体开始逐渐形成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形象思维;学龄期,个体进入具体操作阶段,能够进行逻辑思维;青春期后期及成年期,个体进入形式操作阶段,具备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生物、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交互影响。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情感因素情感对于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婴儿期,个体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和情感关系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发展出对家庭、朋友等更为复杂的情感关系,并能够理解、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情感的发展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关怀、慈爱以及道德行为的形成。

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获得社会经验和知识。

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逐渐学会规则、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和角色意识。

社会支持和互动对个体的成长、自尊心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心理学:第八章_个体心理发展讲学课件

最新心理学:第八章_个体心理发展讲学课件
–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如果解决了该 阶段所要求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就形 成消极的品质
年龄 发展关键
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婴儿期
0~1.5岁
基本的信任 与不信任
获5~3岁
自主与羞愧、 怀疑
• 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 成熟势力说
•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
• 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 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编制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表
– 行为主义观
• 心理发展不过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 育塑造起来的
• 生态发展观
– 布朗芬布伦纳 – 生态就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
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五个 环境系统分别为:微系统 ( microsystem ) : 个 体 最 直 接 接 触 到 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 玩耍地等;中介系统(mesosystem): 在微系统和外系统间起联系作用
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学前期
3~6岁
主动性与退 缩内疚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学龄期 6~12岁 勤勉与自卑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
12~18岁
自我同一与 角色混淆
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 18~25岁 亲密与孤立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现着 爱情的实现。
• 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
– 毕生发展观
• 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 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大学心理学导论教案:认识与发展个体心理

大学心理学导论教案:认识与发展个体心理

大学心理学导论教案:认识与发展个体心理1. 导入介绍•目标:介绍课程主题、目的和重要性,激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内容:•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引入个体心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明确本课程的目标和结构2. 认识与发展个体心理2.1 个体心理的定义与范畴•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个体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内容:•解释个体心理的定义和意义•分析个体心理研究所关注的范畴,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2.2 儿童认知发展•目标:讲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相关理论•内容:•简述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深入探讨相关经典理论,如智力模型、信息加工模型等2.3 社会与人格发展•目标:介绍社会与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理论•内容:•解释社会与人格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相关理论,如培丝自我理论、艾瑞克森生命周期理论等2.4 情绪与心理健康•目标:讲述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定义、特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内容:•简述情绪的本质和功能•探索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如应对策略、个体差异等3. 实践案例分析3.1 儿童认知发展案例分析•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内容:•提供真实案例,涉及儿童认知发展的某一方面或问题•引导学生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决3.2 社会与人格发展案例分析•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社会与人格发展的理解•内容:•提供真实案例,涉及社会与人格发展的某一方面或问题•引导学生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决3.3 情绪与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理解•内容:•提供真实案例,涉及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或问题•引导学生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决4. 总结与展望•目标:总结课程内容,并展望个体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内容:•回顾课程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探讨个体心理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教案提纲,在每个小节中可以进一步扩展内容。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成年早期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成年早期心理的发展

❖ 到大学阶段,大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因而有较多
的时间来阅读有关人生问题的理论书籍,更深入地思考人 生问题,为人生观的最终确立定下了基调。但由于大学生 还没有真正地涉足社会,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再改变。只有等参加工作以后,通过理论 与实践的不断磨合,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 败的经验;
二是来自社会及他人的评价;
三是独立意识的发展;
四是个体在社会及家庭中地位及身份的变化
(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 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个体的主要发 展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但后 来的研究表明,大约要到大学期间,才 能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因此,进入成年 早期的个体最初的发展课题仍是自我同 一性的确立。
在想象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想象中的合 理成份以及创造性成份明显增加,克服了 前几个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的想象的过于 虚幻性,使想象更具实际功用。
二、成年早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一)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 思维为主
❖ (二)成年早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 维的重要时期
二、成年早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涵义:新颖、独创、社会价 值
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科学 家、发明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为 25~45岁,最佳创造年龄具有领域特殊性。
➢化学家 ➢发明家 ➢数学家 ➢医学家 ➢物理学家 ➢植物学家 ➢哲学家 ➢心理学家
26-36岁 25-29岁 30-34岁 30-39岁 30-34岁 30-34岁 35-39岁 30-39岁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价 值观的选择和确立成为一个十分 突出的时代问题。
三、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

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
12.青春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父母是权威B.发现父母有很多优点C.对父母不尊敬D.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
【答案】D
【解析】青春期儿童逐渐走向自主自立。进入初中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而是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
13.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 )。
A.关注国家大事B.关注异性C.关注自己身体形象D.关注人际关系
(3)少年期个性存在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平衡性和极端性或偏执性;自我意识高涨,有强烈的维护自尊的愿望;反抗心理严重,比如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易片面看待问题。
(4)情绪表现出矛盾的特点。具体表现出两面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表现有时像“疾风暴雨”;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有时会故意隐蔽自己的某些情绪。(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
10.少年期心理与行为最突出的特点是( )。[2003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身心发展的矛盾性B.形成新的同伴关系C.情绪强度大D.思维能力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少年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就会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并容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
6.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有( )。[2005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容易抑郁B.容易焦虑C.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D.青春期躁动
【答案】CD
【解析】情绪变化的特点主要有:①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青春期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②青春期躁动。随着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发展,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

心理学第八章

心理学第八章

接近-回避型(趋避冲突)
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 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 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当人们远离目标,往往容易看到目标的积极方面,而 忽略或低估其危险性和自己为此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可是随着目标的靠近,危险与代价也越来越显而易见, 从而使人望而生畏,回避的反应倾向迅速增强,使人 半途而废,放弃对目标的追求。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 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 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 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 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 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宇宙之王”。
二、挫折反应
2.焦虑
个体对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在心理、生理、 社会等方面受到威胁时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 绪反应,是一种隐隐约约有害的预感。 焦虑对个体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二、挫折反应
3.退化 一个人遭受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 相称的幼稚行为,这种成熟倒退现象就是退化。 易受暗示性,人在受到挫折后,对自己丧失信 心而盲目相信别人,或执行他人的指使。
表同
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获得成 功与满足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 者,模仿其行为,把那些自己羡慕的 品质加到自己的身上,借以分享成功 的快乐。 “东施效颦” 。
如果表同作用纯属幻想而公共汽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青 年乘客在买车票时,将钞票丢在地上,售票 员虽然对这种不尊重人的挑衅行为十分厌恶 和反感,但她并未动怒,而是弯腰捡起钞票, 微笑着递给那位青年一张车票,使那位青年 羞愧万分。事后,那位青年乘客写信到公共 汽车队表扬女售票员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第八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点【青少年】

第八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点【青少年】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年龄范围:11或12岁到17或18岁结束,历时6年11或12岁到14或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少年期14或15岁到17或18岁,可称为青年早期第一节青少年身心发展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1:三大巨变: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技能的增强;性的发育和成熟2:身体外形的变化:A:身高的增长,女孩先于男孩,但男孩的生长速度更快一些B:体重的增长,男孩在12到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长最快,13岁时是增长高峰;女孩在11到13时体重增长最快,11到12岁是增长高峰。

C:第二性特征的出现D:头面部的变化3:体内技能的增强:A: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B:肺部的发育;C:肌肉力量的增强;D:大脑的发育。

4:性的发育和成熟:A:性激素的增多;B:性器官的发育;C:性机能的发育。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A: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渴望快速进入成人的世界。

B: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青春期个体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

B:成熟性体现在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来自身体的快速成熟及性的发育。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法、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C:矛盾心理的主要表现:a:反抗性和依赖性:想独立、不愿听取父母的建议,但又想得到父母的支持。

b:闭锁性和开放性:封闭内心但又不断的寻找朋友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c:勇敢与怯懦: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事情冒冒失失,很少感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但少男少女们在公共场合由羞羞答答。

d:高傲与自卑:几次成功就可以让他们沾沾自喜,但几次失败由会让他们极度自卑。

e: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第二节:青少年思维的发展【359—371】本节以看教材为主基本模式: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思维逐步符号化一: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征:A: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特点为: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可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列、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关键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心理发展的含义;(2)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I)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4)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见本考试大纲本章的补充说明);(5)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6)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7)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8)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9)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知识点讲解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

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

4.个别差异尽管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

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

5.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能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并不是突然开始和终止的,它逐渐发展并达到高峰,然后慢慢消退。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ll、12岁到l4、l5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问的交往和认可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互相矛盾的行为。

青年初期:l4、15岁到l7、l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

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一)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格塞尔认为,心理发展是有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在成熟论看来,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如动作的发展就遵循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到细这样的发展规律。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二)行为主义观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一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信条,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他认为,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前一种行为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时不时发放出来的行为。

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着其后发生,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增加。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每一个塑造出来的行为可以组合成统一完整的反应链,从而使个体的发展越来越朝人们预期的方向接近。

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未经强化的行为,很快就会消退。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

通过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更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

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从总体上看,尽管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各有所侧重,但他们的共同基本要旨,便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三)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1、12岁开始)。

精神分析论强调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

(四)相互作用论作为发展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皮亚杰试图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成熟。

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然经验。

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二是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的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社会经验。

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平衡化。

皮亚杰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图式。

图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认知水平的高低。

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网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当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

同化与顺应既相对立,又彼此联系。

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机体的图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

纵观这几种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观,我们认为成熟论与行为主义发展观分别强调了心理发展的某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否认另一方面的作用使它们的理论观有失偏颇;精神分析论强调应重视潜意识、早期经验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但该理论同时缺乏对个体认知等领域发展的科学解释;相互作用论明确了主客体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一)毕生发展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

心理发展:不仅取决于先前的经验,而且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

因此,一生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毕生发展观以一种更全面的眼光来审视发展,它认为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