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眸与反思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悟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

(一)

《小学数学教师》自1978年出版丛刊第1期至今,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在这28年中,小学数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小学数学教学内涵的追求来看,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教学的“拨乱反正”是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简称加强“双基”)起步的。之后,在加强“双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到八十年代后期,燕国材先生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提法,尽管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却得到教师的普通认同。于是,教学追求的内涵又进一步扩充为“双基”教学与能力、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培养并重。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从某种意义来讲,使不断扩展的教学追求得到了新的概括和提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让学者们停止了关于“素质教育”概念的争论,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很快成为广大教师新的追求。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在全国推进的新一轮课改,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虽说分类标准不太统一,划分不够严谨,但体现了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可以认为是对素质教育抽象概念的一种新的诠释。再说,这个目标框架被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然具有统一标准的效力,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共同追求。在《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所发表的文章中,也能看出这一演变的轨迹。

从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建设的视角看,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由“全国统编教材”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教学内容不断精选,有所删简,也有所增加。相应地,教材编排方式也不断有所调整、更新。如果就教材多样化的需求而言,目前的教材,针对不同条件的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明确定位的比较少,雷同的、由大城市的教师编给大城市学生使用的比较多,但毕竟有所进步,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编写风格。每当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跨出新的步伐,《小学数学教师》都会组织一批稿件,帮助教师领会改革精神,理解编写意图。期间还连续多年,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编写处理,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综述,并发表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文章。笔者在80年代后期参加《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修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起草,以及全国通用教材的编写等工作中,曾得益于这些综述与建议。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视角看,起初,大家都比较注重教学方法的一招一式,关注一招一式的改进带来的显性实效。之后,又逐步发展到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并开始注意教学结构变化可能产生的隐性效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则偏重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且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其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只要是合理的、可行的,就都能在先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它的原型,亦即最初的的实践状态。以关注学习过程为例,早在1986年,《小学数学教师》就刊登了叶季明先生“研究和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重视学习过

程、提高教学质量》(见《小学数学教师》1986年第3期第1~5页)。文中介绍的做法是:

“一、要善于组织学习的材料

1.在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组织的学习材料中,要重视表象的作用

2.在按照从已知到未知组织的学习材料中,要注意学习的迁移

二、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

1.要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

2.要适当组织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学

3.要有效地组织练习”

这些“做法”或者说教学策略,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在,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的地位,无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其进步意义在于,当时少数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将发展成为教学的普遍要求。

从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视角看,始于80年代初的教材教法过关培训,根据当时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策略,侧重教师所教年段学科知识的查缺补漏与教材编排的梳理。以后,学科教学理论与儿童认知心理的学习逐渐引起重视。近年来,则课程理论的传播日益受到关注。这方面的变迁,反映在刊物发表的文章上,大体呈现了由学科教学法居主导地位,向学科课程论居主导地位演变的趋势。

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视角看,其前奏就是上述遍及全国的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因为只有理解教材并掌握基本教法,才有可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教学行为的反省与改进。有了教材教法过关的基础,首先开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各地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提炼了一些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方法改革发展到后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在这过程中,为使广大教师都能参与教法改革,不少同志想到了启动教材改革。道理很简单,教学的载体变了,可以促使载体的表现形式即教法作出相应改变。可以说,各地自发的教材改革,为国家推行课程整体改革提供了实践基础。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又使人们认识到,要将文本上的课程转化为课堂内的真实课程,关键在于教师。有人感叹: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也在教师。不无道理。于是,经过了20多年,人们又再次把目光投向教师培训即教师教育的改革上。《小学数学教师》近期推出的“校本教研”栏目,正顺应了该方面的需求。

以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审视、分析这一历史画卷,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认清它的演变基础和起点,揣摩它的理性走向,都是颇为有益的。再以重视学习过程为例,如果说当年重视过程,有“为他人做嫁衣”之嫌,重视过程的落脚点在于更好地理解知识,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掌握技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那么,今天重视过程,就更为关注过程自身。的确,过程不应只为结果服务,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感悟,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然而过程与结果在总体上毕竟是统一的。如果走向极端,认为可以不讲条件,一概都是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甚至信奉“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过程观,用新的片面性代替旧的片面性,那就有失偏颇了。

(二)

《小学数学教师》从改为双月刊起,就辟有“教师论坛”,开展过多次有关教学问题的争鸣与探讨。其中较早开始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是关于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法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