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疑案“莫须有”
废名文集-桥、莫须有先生传、竹林的故事、桃园、火神庙的和尚等
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下乡莫须有先生为什么下乡,也是人各一说,就是乡下的侦缉队也侦不明白了,只好让他算了。
蓑衣老人访他那一天,彼此都不肯多说话,莫逆于心,他说了一句:“乡下比城里贱得多。
”我们似乎可以旁观一点,但那么一个高人岂是这么一个世俗的原因?不知道的不必乱说,知道的就无妨详细,且说莫须有先生那一天下乡。
莫须有先生一出城就叫了两匹驴子,一匹驮莫须有先生,一匹,当然是莫须有先生的行装,一口箱子一捆被。
还有一个纸盒儿,里面活活动动的,赶驴子的不晓得是什么玩艺儿,——莫须有先生又不像耍把戏的天桥老板?要从莫须有先生的手上接过去:“莫须有先生,你这是什么东西?也给我,都绑在一个驴上,几十里地,走也走一半天,拿在手上不不方便吗?”“这是我的闹钟呵,我买了好几年,搬家也搬了好几次了。
我总怕我清早不能早醒。
所以别的我还不说,我的钟我总不肯让我的房东拿去了。
”莫须有先生似乎有点乏了,无精打采的。
他的几个房东都是几个老女人,而今天早上,那一双“京东”的小脚,简直不高兴莫须有先生要打鼓的进来,很不耐烦了。
“你赶快把东西绑好呵,我要到那头赶午饭呵。
”“我也巴不得说话就走!站了一半天,问你这个匣子是你自己拿着还是怎么样——你不说话还要着急!我比你还着急!”原来刚才莫须有先生并没有说话,是站在那儿想心事。
这位驴汉实实在在着急,说话一嘴口涎,把莫须有先生弄得退后一步了,其实是想道理,依然安安稳稳的双手叉腰立正,年青的时候动不动就爱打架,现在脾气应该学好一点了。
“这是我的一口钟,路上颠颠簸簸的,我自己拿着。
”城门之外,汹汹沸沸,牵骆驼的,推粪车的,没有干什么而拿了棍子当警察的,而又偏偏来了一条鞭子赶得一大猪群头头是猪,人人是土,莫须有先生呢,赶忙躲开一点,几乎近于独立,脖子伸得很长,但这么一个大灰色之中无论如何伸不出头来,瘦伶仃的,立在那儿真真是一个地之子了。
驴汉其二,他是不大着急的,四面光顾莫须有先生——“莫须有先生,我们要走呵。
古诗词中文章的诗句
古诗词中文章的诗句(50条)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诗词中描写的往往是思乡愁绪﹑爱国情怀;诗中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故事,是我国祖先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得以鉴古知今。
透过阅读古诗词,青少年可增添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初步概念和理解,逐渐加深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下面是古诗词中50条文章的诗句,供大家欣赏品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题》▶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韩愈《赠贾岛》▶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郑板桥《沁园春·恨》▶文章学业继家声。
名誉压群英。
——赵长卿《朝中措·文章学业继家声》▶雕琢文章字字精,我经此处倍伤情。
——崔涂《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鲁迅《偶成》▶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携茶腊月游金碧,合有文章病茂陵。
——杜牧《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元稹《寄赠薛涛》▶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李忱《吊白居易》▶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
——李之仪《朝中措·腊穷天际傍危栏》▶文章政类龙多变,识察能通豹几斑?——范梈《和柳提学赠危太朴》▶衰老近来诸事废,渔樵唱和是文章。
——陈著《次韵单君范行李中诸诗前数章自道后二章为单·纷纷万变自鸿荒》▶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杜甫《古柏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论文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
其事体莫须有-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其事体莫须有-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的意思及成语解释【成语】莫须有【拼音】mò xū yǒu【成语解释】莫:大约;须有:指可能有。
也许有。
指凭空捏造诬陷。
【繁体】莫須有【典故出处】《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英文】unwarranted【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谜语】一抹斜红不肯无【歇后语】瞎子捋胡子【成语举例】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看来许之罪其实是‘莫须有’的,大约有人欲得而甘心,故有此辣手。
”【莫须有的反义词】确凿无疑【莫须有的近义词】凭空捏造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的侵略,所向披靡。
其事体莫须有金军闻风丧胆,指使投诚的秦桧回南宋朝廷,离间岳飞君臣的关系。
其事体莫须有岳飞父子等被秦桧诬陷治罪,韩世忠心中不平,责问秦桧。
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mò xū yǒu[unwarranted] 也许有。
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莫须有mò xū yǒu恐怕有;也许有。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檜詰其实。
檜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凭空诬陷。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也是莫须有之事,况阮老先生罢閒之人,国家大事也不可乱讲。
”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看来许之罪其实是‘莫须有’的,大约有人欲得而甘心,故有此辣手。
”→如果您认为本条成语还有待完善,请联系我们!(QQ:1139-22-1981)。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目录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目录来源:/content/10/1017/00/1576800_61636243.shtml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上.下】搜集编制:温柔细雨◆简介◆序一千秋功罪帝王篇◆有没有过尧舜禅让?◆周太王亶父号“古公”吗?◆武王伐纣究竟在哪一年?◆周穆王到过西域吗?◆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北朝17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建文帝的下落如何?◆明景帝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崇祯皇帝死于何地?◆清太祖为何杀害同胞弟?◆顺治皇帝有没有皈依空门?◆康熙皇帝是病死还是被鸩毒而死?◆雍正皇帝是怎样嗣位的?◆雍正皇帝是否改过遗诏?◆雍正皇帝有没有用和尚密参朝政?◆同治皇帝到底死于何病?◆袁世凯告密导致了戊戌政变吗?◆袁世凯是怎样呜呼哀哉的?将相篇◆伊尹是圣贤还是巨奸?◆周公有没有篡位称王?◆周公祈求代死、纳册金縢之匮是否事实?◆庞涓是否指挥过马陵之战?◆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李广为何不得封侯?◆马谡该不该斩?◆关羽有没有后代?◆杨宗保是男性还是女性?◆北宋“三陈”是何方子孙?◆韩侂胄是忠臣还是奸臣?◆文天祥究竟是哪里人?◆陆秀夫是陆游的曾孙吗?◆史可法死于扬州之役吗?◆郑成功死于何因?◆年羹尧因何被杀?◆孤拔死于何处?为何人击毙?◆海龄是怎样死的?◆林则徐是病死还是被人毒死?◆翁同龢缘何开缺?◆赵舒翘是怎样获罪和身亡的?◆吴禄贞被刺是谁主谋的?◆蔡锷是怎样逃离北京的?◆黎元洪“床下都督”有否其事?◆李纯是死于“妻妾暖昧情事”吗?政事篇◆殷都屡迁的原因是什么?◆“共和”年间执掌国政者是谁?◆卧薪尝胆的故事是真是假?◆世卿世禄制是怎样形成的?◆谁是晋阳起兵的首谋者?◆井田制是如何施行的?◆古代户口制度始于何时?◆科举制度是何时创立的?◆唐朝“神龙”年号是谁制定的?◆陈桥驿兵变是怎么一回事?◆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是什么?◆“东林党”“东林”之名从何而来?◆八旗创建于哪一年?◆乾隆年间的“越班事件”是怎么一回事?◆光绪年间疯子大闹金銮殿真相如何?◆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一天?烽火篇◆庄是楚国将军,还是农民领袖?◆陈涉究竟是何地人?◆田横五百壮士的最后结局如何?◆孙恩、卢循的水上活动与五斗米道有关吗?◆黄巢最后有没有剃发为憎?◆李顺的结局是否被杀?◆李顺下落不明的原因是什么?◆方腊的出身是“富户”还是“雇工”?◆刘福通、韩林儿是怎样死的?◆葛成为何易名葛贤?◆奉天玉和尚是否李自成?◆有没有李岩其人?◆有没有红娘子其人?◆谁是三元里杭英斗争的组织者?◆洪秀全是怎样死的?◆“干王书谕”是真迹还是赝品?◆冯云山是战死于蓑衣渡吗?◆《李秀成自述》的真相如何?◆东西捻军于何时间地分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有多少人流亡海外?◆义和团中的“黄莲圣母”是何许人?◆宋景诗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孙中山和黄兴相识的介绍人是谁?兵刑篇◆古代驱兽作战始于何时?◆周代有军一级编制吗?◆寓兵于农始于西周吗?◆方阵始于何时?◆文官武将何时分开?◆军队斩首何时开始?◆水军何时开始建立?◆军法始于何时?◆间谍始于何时?◆盔甲何时产生?◆致远舰是怎样沉没的?社会篇◆夏商人口究竟有多少?◆西周的“庶人”是什么身份?◆古代土地买卖出现于何时?◆古代商业广告始于何时?◆古代公证始于何时?◆“黎民”二字如何解释?◆十六国北朝时期人口有多少?◆1906年留日孝生人数知多少?◆大龙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二名人悬案隐士篇◆伯夷、叔齐是饿死在首阳山吗?◆介子推隐居于何处?◆陶弘景、卢藏用算不算真隐士?◆刘勰隐居写《文心雕龙》的定林寺在哪里?◆佘太君隐居于海外吗?◆姚平仲有没有在青城山隐居?◆林逋为何隐居孤山?◆王冕隐居地在哪个九里山?学者篇◆孔子是私生子吗?◆孔子有没有为季札写过碑文?◆孟轲何时被称为“亚圣”?◆杨朱与庄周是同一个人吗?◆扁鹊是什么时代人?◆董狐是不是“直笔良史”?◆韩非的死因是什么?◆司马迁卒年及其死因真相如何?◆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吗?◆鉴真和尚双目有没有失明?◆郦道元生于何年?◆王羲之终老何处?◆黄宗羲因何东渡日本?掌故篇◆“莫须有”是什么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如何理解?◆“县官不如现管”中的“县官”是指谁?◆“幽闭”是一种什么刑罚?宫怨篇◆西施的归宿如何?◆王昭君为何出塞?◆貂蝉是吕布之妻吗?◆杨贵妃有没有亡命日本?◆梅妃有无其人?◆花蕊夫人究竟是谁?◆李师师晚年何处去?◆董小宛的下落如何?◆陈圆圆香魂归何处?◆珍妃是怎样堕井溺死的?迷案篇◆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章怀太子李贤是怎么死的?◆永泰公主之死与武则天有关吗?◆杀害岳飞的元凶是谁?◆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谁?◆明代权妃死于何因?◆郦学史上的“戴袭赵书”疑案真相如何?质疑篇◆徐福有没有东渡日本?◆计然是人名还是书篇名?◆李冰与鳖灵是同一人吗?◆陈寿“索米”,真乎?伪乎?◆是谁在岳飞脊背上刺“尽忠报国”?◆马可。
罪名莫须有的歇后语
罪名莫须有的歇后语罪名莫须有的意思是罪名凭空捏造,那有关于这个词语的歇后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秦桧杀岳飞------罪名莫须有拓展:岳飞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所传诵。
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
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廉洁奉公、行若明镜、事母至孝、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赏罚分明、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等优良品质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符合当代人的道德标准,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重要元素。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
连金军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
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宋金时期,金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又频繁发动南侵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淫掳,许多城市重镇经金军洗劫,几成为空城。
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
因此,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宋史》称岳飞是“忠愤激烈,议论持正”,所言颇当。
而赵构、秦桧、万俟卨等人将永远是千古之罪人。
千古奇冤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
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
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瓜分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
辛弃疾(五)贪酷疑案
金戈铁马辛弃疾(五)贪酷疑案[画外音]辛弃疾在湖南当政期间,顶住重重压力建立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飞虎军”,但辛弃疾还没有来得及真正指挥去这支部队有所作为的时候,就被皇帝调到了江西,让辛弃疾意想不到的是,他在湖南惹出的风波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他为自怀的进退出处而犹豫彷徨的时候,一道来自监官员的严厉弹劾中断了他的仕途,他不得不背负起“贪官酷吏”的恶名,成为众矢之的,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辛弃疾有没有“贪酷”的行为?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的春天,在江西上饶城外一个狭长如带,风景优美的湖泊旁边,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经常在那里徘徊,他的头发有点过早地斑白了,手里拄着一根拐仗,一站常常就是老半天,从元处匆匆走过的人群中,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看起来有点苍老的中年人,曾经有过许多的传奇故事,曾经受到过皇帝的接见,曾经是江西的父母官,听到他的名字,有的人会翘起大拇指夸奖,有的人会摇头表示叹息,还有的人会露出不屑,甚至是痛恨的目光,这个人当然就是我们要讲的辛弃疾了,只是他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呢?这一切都跟上一年南宋朝廷的监察御史,对他的弹劾有关,关于辛弃疾的这桩公案,《宋史·辛弃疾传》的记载是,“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台臣就是对官员有弹劾权力的监察御史,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说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辛弃疾,指责他用起钱来就像用泥沙,杀起人来就像割草,此外在《宋会要辑稿·黜降》和《西垣类稿》等一些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罪名主要是针对他在湖南当安抚使期间的一些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条,第一说他是贪官,把公家的财产当成私人的财产,大手大脚地乱花,第二呢说他是酷吏,杀了很多的平民百姓,那么这样的指责是不是符合事实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辛弃疾是不是真的贪了,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王蔺弹劾辛弃疾“贪”的依据是什么?但是辛弃疾在经济方面确实是有让人值得怀疑的地方,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在他当了安抚使这样的高官之后,好像他同时就成了一个“大款”,花起钱来非常地大方,有这么几件事情可以证明:第一件事,发生在公元1178年,这个时候辛弃疾从江西安抚使的位置上调到临安当大理少卿,同事中有一个叫做吴交如的人死了,因为家里穷,没有棺材可以下葬,辛弃疾就大发感慨说,吴交如的官职级别不低,却穷得这个样子,实在是一个清廉耿直的好同志啊,于是就出手给吴交如家送了一笔厚礼,第二件事恰好发生在他当湖南安抚使期间,据《嘉定镇江志》的记载,辛弃疾在长沙的时候,掏钱给他一个已经死了几年的朋友周信道出版了一部书稿,在当时的印刷条件下,这也是要花费不少钱的,第三件事,也是现在一些怀颖辛弃疾有经济问题的学者,说的最多的,那就是辛弃疾为自己建造的那座名为“稼轩”的别墅了,这个别墅的建造呢,建造时间恰好就是辛弃疾在湖南当安抚使的时候,据说它的规模不小,包括周围的山林田地在内,有一百七十多亩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十好几个足球场那么大,在其中辛弃疾建了上面间房子,在这个别墅将要建成的时候,当时的大名人朱熹跑进去参观了,后来他写信给辛弃疾的一个朋友陈亮说,里面的建筑物宽敞明亮,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呀,有些学者就认为,哪此庞大豪华的园林府邸,要花费多少建筑费用,辛弃疾如果只靠工资的话,他怎么能够应付得了这笔开销,何况辛弃疾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他如果没有一点“灰色收入”,没有一点来源不明的财产,他怎么能够支撑得下去呢?从上面几件事情来看,辛弃疾确实有点难以洗脱贪的嫌疑了,可是也有不少学者为辛弃疾辩护,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铭先生,就曾经列举了很多事实,指出在宋代,辛弃疾的这个“稼轩”别墅,就是在当时并不算特别地豪华,何况在宋代,像辛稼轩这样的地方大员,他的工资是特别高的,并且还有其它很多的合法的收入,这样的话他要建一座像“稼轩”这样的别墅,要资助一下朋友,以及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是完全有可能的,邓广铭先生的辩护,可以说是有理有据,那么王蔺的弹劾又是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这还是跟辛弃疾在湖南创建“飞虎军”的事情有关,据《宋史》等一些史书的记载,光建造“飞虎军”这一项的军费开支,地方政丨府的资金投入,就达四十二万贯,此外,辛弃疾还从民间募集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确实称得上是“用钱如泥沙”了,如此巨大的资金流、特资流,当然会让人怀疑,主持这件事情的辛弃疾在其中给自己捞了好处,所以在当年建造“飞虎军”的时候,就有人告辛弃疾聚敛,以致闹出了“金牌风波”,后来虽然辛弃疾顶住重重压力,完成了“飞虎军”营寨的建设,事后又向宋孝宗详细报告了相关的财政收支账目,也取得了宋孝宗的谅解,但是并不代表这种传言就会平息,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当时的舆论是怎么样来看待,辛弃疾建造“飞虎军”的,公元1183年,也就是辛弃疾遭到王蔺弹劾的两年之后,朝廷重臣周必大,在写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谈到了辛弃疾建“飞虎军”的这件事情,他说“辛卿又竭,一路民力为此举,欲自为功,且有利心焉”——周必大《与林黄中少卿书》,他认为辛弃疾之所以竭尽一路老百姓的力量来建设“飞虎军”,是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绩,并且有通过它来谋取私利的意图,周必大在(宋)孝宗淳熙年间,担任过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枢密使还有丞相,这些高级职务,他在南宋政坛的口碑相当不错,连他都这么认为,可想而知,当时的舆论对辛弃疾是怎样地不利了,因此,王蔺告的这个状,很可能就是根据当时的一些流言,重新翻出了辛弃疾的这笔老账,至于这个传言,到底有几分真实,辛弃疾究竟有没有通过建设“飞虎军”从中给自己捞了油水,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史料来看,是找不到有关辛弃疾贪污行为的直接证据的,最多只能说是“莫须有”,也就是可能有、大概有、也许有,但是查无实据。
莫须有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究竟我们知道,“莫须有”是一个成语,语出《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现在通用辞书都这样解释:原意是也许有吧。
后指凭空捏造。
但是很多年以来许多的人都不认可这一解释,也不明白这句话究竟该怎么解释。
大家知道:「莫须有」是秦桧诬谄岳飞的强词夺理之词。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条载:「初,狱之成也,太傅、醴泉观使韩世忠不能平,以问秦桧。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宋史〃岳飞传》亦引录了这一对话。
一般辞书认为「莫须有」即「也许有」、「恐怕有」之意。
现在我们大家查阅一下网上的“莫须有”词条,就会发现,各种解释繁多,但是真正能够服众的是少之又少。
现在一种解释比较占上风:把“莫须”两个字解释成了宋人说话的口头语,或者说是南京一带方言。
是“难道没”、“难道不”的意思,这种解释也算一家之言。
不过我认为:正史是不可能用方言的,这里且不去多说它。
我觉得,“莫须有”三个字应该这样解释:无须有;勿须有!也就是:不必须有(那封信)!这里:莫,否定词;须,必须。
我们先看一下秦桧的简介: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
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
金军攻占开封后,欲立张邦昌为帝,秦桧进议状,主张另立宋宗室为帝,遂被金军驱掳北去,旋即降敌在金廷大倡和议,故于建炎四年(1130)被放回南宋。
秦桧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罢相闲居。
绍兴七年(1137),秦桧任枢密使,与宰相张浚劝说宋高宗收回由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招致淮西军的哗变投敌,八年,秦桧重新拜相,力主和议,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
十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领兵南侵,岳飞等军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迫令班师。
莫须有
莫须有,伤心两宋绍兴十年(1140年),在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宋金对立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正是因为这种改变,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经有十足的把握,解除诸大将兵权的时机也已成熟。
于是宋高宗就把这个心思告诉了秦桧,“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
当时南宋有三大将领岳飞、韩世忠、张俊,韩世忠由于和岳飞身世相同,颇为交好,当秦桧密谋罗织罪名陷害韩世忠的时候,岳飞曾经通风报信,救了韩世忠一命。
韩世忠躲过一劫,很是感激岳飞。
而张俊作为岳飞的老上级却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嫉妒岳飞的功绩,早有陷害之心。
于是把岳飞派人送信给韩世忠之事告知秦桧,秦桧知道后勃然大怒,把岳飞作为下一个陷害的目标,必欲置之于死地。
早在绍兴十年(1140年)秋,完颜兀术提出了以杀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
而对于宋高宗本人,岳飞也无疑是他的一块心病。
忠勇的岳飞始终把“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作为他的最高目标。
宋徽宗已死,宋钦宗还健在,如果回来了,那高宗应该何去何从呢?而耿直的岳飞无法看清宋高宗的心思,所以岳飞对于高宗来说便成了一个威胁。
一切矛头都已指向岳飞,正义最终无法抵挡命运。
张俊、秦桧因把柄在手要挟岳飞的左膀右臂王贵陷害岳飞,还联合阴险小人万俟卨以造反罪名共同上书弹劾岳飞。
岳飞知道后,明白大势已去,便以退为进,主动辞去所有的官职,赋闲在家。
秦桧抓获了岳飞在军中的老部将张宪和岳飞的养子岳云,然后又派扬沂中去拘捕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十月十三日,岳飞被逮捕入狱。
御史中丞何铸特命为主审官,但当看到“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嵌于岳飞后背的肌肤,何铸不由不收敛起严酷的面孔。
他不忍心再为此丧天害理的勾当,便去见秦桧,力辩岳飞的无辜。
秦桧张口结舌,难以对答,就向何铸透露底细说:“此上意也!”何铸仍不退让,说:“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秦桧理屈词穷,遂上奏宋高宗,改命万俟卨为御史中丞,任主审官。
万俟卨过去担任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和提点刑狱时,岳飞知道他人品很坏,予以鄙视,故万俟卨一直怀恨在心,此次接办岳飞狱案,正好乘机挟私报复。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岳飞之死中的千古疑案:莫须有究竟是什么意思?文章摘自《北京青年报》2010年9月20日原题为《千古疑案莫须有》岳飞之死是早有结论的冤案,然而加给他的罪名“莫须有”这三个字的含义,却成了千古疑案。
一年前,本版曾刊发文章,作者认为“莫须有”是“一定有”的意思(参见2009年3月23日历史纵横版)。
今日本版再论莫须有,此文梳理了对这个词的各种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此就教于读者。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爱国名将岳飞忠心耿耿路人皆知,这“莫须有”作为岳飞的罪名,顺理成章地成为后世人们遭受不白之冤的代名词。
但关于这三个词的真实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有着多种解释。
莫须有的各种解释解释一:或许有这是目前主流的看法,《辞源》持此观点。
或许有,有一种推测的成分,含糊其辞,对一位高官采取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自然不能服人,所以更加凸显了岳飞的冤屈。
但这种解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岳飞是有罪名的,而且罪名很明确,当时受秦桧指使,奸臣万俟卨诬陷岳飞主要的罪名有:“飞尝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受诏不救淮西罪”,“令张宪虚申警报以动朝廷”,用不着含糊其辞;其次,这样的回答不符合秦桧的身份,秦桧贵为宰相,而且颇有学识,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又是出于他的精心设计,自然可以对答如流,不可能显得如此仓促。
解释二:必须有这种解释认为“莫须有”三个字是“必须有”的误写,指这种观点的人有: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毕沅(《资治通鉴考异》)、朱彝尊等,并且有《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作为旁证。
但这种解释也属牵强,因为见“莫须有”这三个字在宋代的多部书籍中出现过,而个别书籍中的“必须有”完全可能是版本上的差异;同时,“必须有”作为回答也完全不符合逻辑。
解释三:莫,须有俞正燮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应该重新句读为:“莫,须有”。
岳飞案的大理寺审判过程分析
岳飞案的大理寺审判过程分析一、审判制度下的大理寺(一)大理寺的基本职能1.立法职能。
大理寺作为最高的审判机关,它如同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一样,具有立法的权力。
第二、大理寺参与中枢机构规章条例的编修。
例如有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若干,他们在草拟好条例后要上报给刑部、大理寺去审批,这些人在会同专门的法律人员仔细参酌,删去没有必要的词句,然后编成敕,再颁布出来,昭告天下。
[1]2.审判职能。
大理寺是中国古代掌管刑狱的中央审判机关。
设立大理寺的初衷是因为地方官员权力太大,死刑审批不严,擅自杀人,出现很多的冤案。
为了慎重用死刑,才设立大理寺,由它来复审死刑案。
(二)审判程序最值得研究的一种审判制度就是翻异别推制度,即犯人推翻原来口供时重新审判。
翻异就是犯人不承认原来的口供。
别推是重新找一个人来重审,又叫“别勘”、“移推”和“别鞠”.涉及的对象包括死刑犯、犯罪的官员,有的死刑犯是在被押赴刑场处决前推翻口供的,也要更换司法官重新审理,有的甚至送相邻的其他路的司法部门审理,以示公正。
[2]二、皇权干预下的审判(一)岳飞是否触犯大宋刑律据有关史料记载,岳飞被摘被杀的罪名主要有下列数条:第一、王俊的《告首状》,王俊只是一个副统制,带兵有限,和张宪关系不睦,为人又阴险狡诈,张宪怎么能动员他一起造反?第二、所谓的“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虽经严刑拷打,岳飞决不承认自己没做过的事。
于是万埃扁等又串通王俊,编造新的罪名。
这二条是列在对岳飞处死刑的判决书中的重罪,根本是子虚乌有。
[3]岳飞被捕时,他的同僚韩世忠就很气愤,找到秦桧问岳飞有什么罪,而秦桧只对韩世忠说了三个字,“莫须有”.“莫须有”三字从何而来?追根溯源,源头在《宋史·岳飞传》中的一段话: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历史趣谈岳飞千秋冤案“莫须有”三字狱 莫须有什么意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岳飞千秋冤案“莫须有”三字狱莫须有什么意思导语:莫须有。
也许有。
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莫须有。
也许有。
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凭空诬陷。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也是莫须有之事,况阮老先生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也不可乱讲。
”来历“莫须”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语,是“大概”或“也许”的意思。
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之语,《宝真斋法书赞》有“莫须与他明辩”之语,《曲淆旧闻》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之语,《铁围山丛谈》有“莫须问他否”之语,《思陵录》有“莫须批出”之语,《後村大全集》有“莫须有人”之语,又如《分类夷坚志》有“莫须谢尚书否”之语。
绍兴十年宋高宗下达《御札》:“……据(今来)事势,莫须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其设施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
”《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可解释为“这件事情或许是有的?”清代的《资治通鉴后编》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续资治通鉴·考异》引《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是“必须有”,朱彝尊亦同意此说。
吕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标点做“莫,须有”的说法,解释为“或许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
”台湾作家李敖曾考证“莫须有”的正确解释应该为“莫须,有”,“莫须”生活常识分享。
《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阅读指导
《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阅读指导《莫须有先生传》是废名另辟“奇涩”蹊径的表现,整部小说不仅诗意淡出,而且晦涩繁琐。
莫须有先生“全无诗意”的所见所闻,恰是废名休学、隐居后思想变化和所处现实环境的艺术表现。
这里已没有往昔的超尘脱俗般的诗化的单纯美,有的是作者逢人遇事的感慨与絮语,有的是平凡百姓庸常的现实,在“满纸荒唐言”的下面掩饰不住的是作者的一腔愤懑和对世事与人性的理性思考。
《莫须有先生传》共15章,不容易解读,其中充斥了某种玄学意味,具有“理趣”与“禅趣”的特点,那种美感的思想和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是要慢慢体会的,这也可以说是废名“诗化的思想和思想的诗化”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废名既是禅家也是诗人。
废名的作品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废名所谓的“道”更多地停留在个人感悟的层面,与当时的主流话语相去甚远。
体现在具体的描述中,则带有庄禅趣味与玄学色彩;由于他性格中的悲观厌世,加上对现实政治的冷漠与绝望,对社会生活的隔绝,其人生理想亦只能托付给梦想以及“莫须有”的想象了。
奇涩、荒唐的《莫须有先生传》深受《堂吉可德》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相通相似之处,特别是其游戏的笔调和“涉笔成书”的结构,更显现出共同的审美特征。
无怪乎有人称它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堂吉可德》”。
废名称他的《莫须有先生传》是学习莎士比亚和《堂吉诃德》的结果,他在与鹤西的一封通信中说:“我是想到了莎士比亚与西万提斯他们两位。
他们似乎不象Flaubert那样专心致志做文章了,只是要碗饭吃。
他们真是‘顶会作文章的人’!他们的文字并不是做得不多不少,你不可以增减一字,他好象就并不在乎,而我们在这里看得见一个‘完全’的人了。
顶会作文章的人大概就是一个生活的能手,乘风破浪,含辛茹苦,随处可以实验他的生存的本领,他大概是一个‘游民’,逐水草而居了。
……屠格涅夫说西万提斯的《吉诃德先生》是代表一个理想派,……我的意思则适得其反,他是——他是一个‘经验派’,耍了一个猴戏给我们看。
常用文明用语一字二字和三字
常用文明用语一字二字和三字早在,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
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可见那时的这些"廋辞"和"隐语",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
直至南宋学家鲍作"井"、"龟"、"土"三个,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
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武林记事·灯品》中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
今通常指传统民间谜语。
中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在灯谜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
神话时代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时代,而所有文化的发生都源自于人类的问题意识。
传统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民间谜语属于事物谜。
检察官三题
检察官三题
王文昌
【期刊名称】《检察纵横》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山西平遥县城的古代县衙署门前有一幅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
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上联是说给当事人的,下联则是说给包括检察官在内的司法官员的。
理性平和不仅是执法理念,同时还是检察官的应有司法形象。
【总页数】1页(P56-56)
【作者】王文昌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6.3
【相关文献】
1.检察官员额制改革三题 [J], 张云霄;王高迪
2.国际与区际检察官侦查制度述评和启示——以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与欧洲检察官为例 [J], 肖军
3.全面推进检察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权威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修订草案)》 [J], ;
4.女检察官为何三次泪如雨下--记"全国模范检察官"潘丽琼 [J], 刘德华; 吴波; 王
思卉
5.“检察一体”制度下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初探——以落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为视角[J], 薛紫蘅;安方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谈“莫须有”的释义
再谈“莫须有”的释义
刘孔伏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公元1141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被奸相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下狱,随后就义于风波亭。
“莫须有”三字出处,《宋史·岳飞传》云:“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历来人们将“莫须有”释义为“大概有”或“也许有”,成了无罪受冤的专用词。
数年前,王瑞明同志在《“莫须有”辨》(刊《文史知识》1982年第11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释
【总页数】1页(P59-59)
【作者】刘孔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堂·吉诃德的“归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简论 [J], 钱理群
2.辨析秦桧是否用“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破解千古疑案“莫须有” [J], 夏清和
3.释义学、中国释义学及中国释义学史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J], 张亚东;杜瑶瑶;
4.字词释义的基本体式和方法——再谈文言文的注释 [J], 李建国
5.再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五个问题 [J], 富金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谈疑案“莫须有”
摘要: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未死战场而死于刑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疑案,“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说法也广为流传。
然而对于“莫须有”一词的确切含义,众说纷纭争议颇多,至今未能形成定论。
《千古疑案莫须有》一文曾提出“‘莫须有’应是‘不须有’”的观点,影响较广。
本文从“莫须有”一词的原典环境出发,结合史料分析背景,充分考虑语义流变,动态分析前因后果,认为“莫须有”一词的初始含义应是“恐怕有”,同时对“岳飞之死”整个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莫须有;应是;恐怕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58-01
2010年9月20日,《北京青年报》曾经刊发一篇文章,题目是《千古疑案莫须有》(以下简称《千》文),该文对《宋史·岳飞传》中“莫须有”一词的确切含义进行了深入探究,最终认定:“‘莫须有’应是‘不须有’”。
笔者以为,就现有材料来看,这个观点亦非的论,仍有必要加以辨析。
《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千》文认为“莫须有”较为常见的四种解释均不成立,并逐一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大致内容分别如下:
一是“或许有”。
这种解释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当时已罗织岳飞多条罪名,用不着含糊其辞;二是不符合秦桧位尊学富的特殊身份,秦桧既对此案精心设计,自可对答如流,不会如此仓促。
二是“必须有”。
毕沅、朱彝尊等人以为“莫须有”乃是“必须有”的误写,并以《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中就有“必须有”为旁证。
但“莫须有”也在宋代多部典籍中出现过,应非一时误写,而且用“必须有”来回答也过于强词夺理,不合逻辑。
三是“莫,须有”。
俞正燮在《癸巳存稿》里就认为“莫须有”三字应断作“莫,须有”。
“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
“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
”这种解释证据不足,尚属猜测。
四是“难道没有”。
台湾李敖等学者通过考证认为“莫须”系宋朝口语,是“难道没有”的意思。
但作为反问语气一般用于疑问句,而关于岳飞冤案“莫须有”的那段对话不能确定是疑问句式,而且如果秦桧反问“难道没有吗?”就等于握有证据,韩世忠再去反驳不合常情。
在否定以上四种解释的同时,《千》文得出结论:“‘莫须有’应是‘不须有’”,并强调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两人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一是岳飞之死宋高宗才是幕后黑手。
岳飞这样级别的大臣,没有高宗的默许,岳飞不可能被处死。
在非常隐秘的场合下,两位重臣之间对话时,秦桧“不须有”的回答暗挟天子之威,隐约透漏幕
后背景,告诫对方莫管闲事,所以韩世忠余怒未消却也无可奈何。
二是韩世忠反问时强调了天下。
只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而没说自己不服,潜台词就是“不须有?你可以这样对我说,可你怎样对天下人交代啊?”而秦桧根本就不需要顾及天下人的想法,因为他有强大的后盾。
通观全文,作者对“莫须有”一词的解读颇有道理,但遗憾的是:“‘莫须有’应是‘不须有’”这一结论完全脱离了原有语境。
《宋史·岳飞传》中的“莫须有”一词,原是针对“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这一特定“事体”,并不涵盖“岳飞冤案”的全过程。
如果回到原文,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不须有”,便会显得十分荒谬。
这句话中的“虽”字,显然是“虽然”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虽然”的解释是“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即上、下半句之间构成转折逻辑关系,这一规律应该同样适用于古代汉语。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但)其事体不须有”正是上、下半句的句式结构,其中暗含了“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即上半句为否定(不明),则下半句应为肯定(莫须有),因此“莫须有”应是一个肯定判断,绝不可能是“不须有”。
在这里,秦桧所说的“虽不明”,意思是说岳云写给张宪的书信(据说是让其将军队由鄂州拉到襄阳)虽无实物,但这个事情(指通书,再无限上纲为岳飞授意移师威胁朝廷,谋取兵权意图谋逆)
是“莫须有”的。
当时王俊已有口供指证此事,并说书信被“张宪看后烧掉了”,所以没有。
因此秦桧所说的“不明”是指(仅有口头证据)“没有(实物)‘明证’”,后来参与办理岳飞一案的周三畏、李若朴,甚至秦桧的党羽何铸等人都认为岳飞冤枉、罪不至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所谓“谋逆”查无实据。
但秦桧口中的“虽不明”潜在前提却是“有”,只是因为烧掉了拿不出实物而已,既有书信,再说“其事体不须有”岂不矛盾?
这些理由充分说明,“不须有”一说站不住脚。
至于“必须有”、“莫,须有”的说法,《千》文已作详尽分析,这种解释确实不妥;而“难道没有”不但不合情理,“莫须有”的“有”字也会完全重复和多余。
那么,“莫须有”一词到底是何含义呢?
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中解释“莫”字词条时,就举了“莫须有”的例子,对“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的解释是:“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信虽然不明白,那个事体大约应该有”,认为莫的意思是“大约”,后来作“约莫”,“莫须有”的意思是“大约应该有”。
王锳先生在《诗词曲语辞例释》一书中对“莫”的解释是“恐、恐怕”,并举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诗句为例:“即今龙厩水,莫带犬戎羶。
”——意谓恐怕龙厩之水至今尚沾有胡人的羶腥气。
同时特意说明“莫”字“不表示否定而表示不十分肯定的推断”。
如果把这一解释放到“莫须有”疑案中,“莫须”相当于“莫”字,
“莫须有”就是“恐怕有”,那么秦桧正是要表达一种“不表示否定而表示不十分肯定的推断”,基本倾向是肯定。
而“或许有”、“大约应该有”的肯定程序都不够,“恐怕有”应是最为精当的。
如此看来,正是由于王俊的口头指证空口无凭、实在勉强,所以面对曾有救驾大功、地位同样十分显赫的韩世忠,秦桧身为宰辅,以他的身份也不便过于猖狂不顾事实,只好用“恐怕有”这样的说法来搪塞了。
笔者管见,要真正弄清“莫须有”疑案,不可忽视以下四点:一是不能脱离原典语境。
在《宋史·岳飞传》及宋代许多史料中,“莫须有”一词均针对“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一事,所谓“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的说法与史不符。
岳张通书谋逆只是岳飞冤案的导火索和“罪名”之一,当时处死岳飞另有“指斥乘舆(非议皇帝)”、“淮西之役逗留不进”等多项明确“罪名”。
二是尊重客观历史事实。
杀害岳飞时和议未成,秦桧专权远没达到后来朱熹所说“挟虎势以要(要挟)君”和陆游诗句“太平翁翁十九年、父子气焰可熏天”所形容的程度,不至于自作主张杀害岳飞,更不可能说出罪名“不须有”的狂妄之语。
从宋高宗亲自下旨“赐死”岳飞,事后秦桧并未因“擅杀岳飞”而受到处分,反而得以专权这一事实,也足以说明这一冤案得到了他的支持和默许,因此在岳飞冤案中赵构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不应将“莫须有”的罪责完全推到秦桧头上。
三是充分考虑语义流变。
语言是活的语言,作为约定俗成的交
流工具,在时间长河里,语音、语义就象朵朵跳动的浪花,随时可能发生转化和流变。
单就语义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词语在“本义”之外,常常生发出“引申义”、“比喻义”等多个义项。
虽然“莫须有”一词最初仅是针对“通书谋逆”特定事件,本是“恐怕有”之意。
但由于这一事件中的“恐怕有”最终成为杀害岳飞的重要罪名,凸显了“疑罪从有”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荒谬和可笑,后来往往就用“莫须有”指代整个岳飞冤案乃至类似事件。
因而在大众的心目中,“莫须—有”的组词结构已经淡化,三个字紧密结合成为整体,这个词已经具有“凭空捏造”、“捕风捉影”的特定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莫须有”作出“也许有吧”的解释后,又作了“后来用来表示凭空捏造”的必要补充,就是充分考虑了语义流变的具体情况,是很符合实际的。
四是剖析原因吸取教训。
宋王朝立国之初“重文轻武、文武失衡”的格局已为猜忌武将、自毁长城埋下了祸根;赵构、秦桧等君臣甘于屈膝、不顾大局,坐失收复中原、南北统一的有利机遇;张浚、赵鼑等人互相掣肘,内耗不断,不但给了秦桧之流以机会,终使恢复大计毁于一旦,壮志难酬、遗恨九原,陆游发出“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的伤心一叹事出有因。
团结就是力量,和谐成就梦想,古老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必须正视历史、总结教训,才能凝聚力量、不断前进,早日实现强国之梦。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莫须有”这桩千古疑案,还大有商榷的空间和余地,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各抒己
见。
但岳飞之死确属冤案,这一点,应是确定不疑的。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主编.宋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