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精品医学课件
标本采集
1.骨髓取材部位
骨髓标本常采用穿刺法吸取,以髂骨首选,也可 选胸骨或棘突等,2岁以下小儿主张用胫骨粗隆穿刺。 穿刺部位不同,细胞的数量和组成有一定差异,病变 呈局灶性分布的疾病差异更明显,故必要时应多部位 取材,以全面了解骨髓的造血情况。
2.骨髓穿刺方法
(1)穿刺部位的选择 骨髓腔中红髓丰富;穿刺部位表
3.骨髓质量保证
(1)无菌穿刺,预防感染。 (2)初诊者于治疗前做骨髓穿刺利于明确 诊断。 (3)动作应缓慢,避免稀释。 (4)多部位穿刺,提高阳性率。
4.干抽
干抽(dry tap)是指非技术原因多次、多部位 穿刺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常见于:
1.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2.骨髓极度增生,细胞过于紧密结实,如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骨髓增生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4.肿瘤骨髓浸润,包括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 瘤、骨髓转移癌。
观察血片
组织化学染色
填写骨髓图文结果报告单 (骨髓细胞特征 血片细胞特征 组化特征 )
骨髓片存档保存
正常骨髓象条件 正常骨髓象特征
一、正常骨髓象应具备四个条件 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2.各系、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大致在
正常参考范围内。 3.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4.无特殊病理细胞及血液寄生虫。
表现,可提出检查意见;
可疑性诊断
排除性诊断 形态学描述
骨髓有部分变化或有少量异常细胞,可 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前期或不典型病 例。提出进一步检查或动态观察; 临床怀疑某种疾病,但骨髓象不支持; 提不出诊断意见,可简要描述骨髓象特 征,临床诊断多属于此种。
×××××××
200915410
张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检验目的借以了解造血功能,常用以确诊、协助诊断、鉴别诊断血液病和其他疾病。
2.检验原理通过对骨髓细胞涂片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后,计算一定数量的细胞,观察其骨髓与血液中各种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借以了解造血功能。
通过血细胞化学染色是在观察形态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胞化学成分,对血细胞各种生化成分及代谢产物作定性、定位和定量的观察。
3.标本新鲜外周血、骨髓4.试剂瑞氏-姬姆萨A液瑞氏-姬姆萨B液5.环境与安全5.1环境要求环境温度要求:18~30℃(最佳温度:25℃)。
环境相对湿度要求:20% ~ 70%。
操作台应放置在通风良好、灰尘少的地方,尽量平稳坚固,避免晃动,仪器附近无强电磁干扰、无剧烈震动、无腐蚀性气体。
5.2人员安全工作中所有与病人的样本接触或有潜在性接触可能的样本都视为污染物。
在操作时有必要穿戴保护性的工作服、外套和手套。
在处理废弃样本时不可触摸废弃物,一定戴手套和穿工作服以避免直接接触。
如果操作人员不小心接触血液、试剂、废弃物,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样本、试剂及废液,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适当考虑必要的医疗措施。
6.操作步骤6.1骨髓取材6.1.1骨髓穿刺部位:一般取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部位。
两岁以内小儿主张用胫骨穿刺。
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不同部位骨穿,可发现不同的细胞增生程度,以胸骨穿刺最好,棘突次之,髂骨最差。
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能全面地了解骨髓情况。
6.1.2吸骨髓液:一般不超过0.2ml,否则易于稀释。
6.1.3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酸痛感,骨髓液中应含有骨髓小粒。
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如巨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6.2涂片检查6.2.1涂片制备:要求涂片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血膜面积约1.5cm*3cm,厚度以透过血膜可看清字迹为限。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细胞发育规律
• 细胞核
o 染色质:
• 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密集,最后紧缩成块,着色由浅变深,随DNA含量 增加而逐渐变为深紫色。
o 核位置:
• 红细胞系胞核位置居中,核四周均有胞浆。 • 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核常偏位。 • 淋巴细胞胞核常一侧着边。
细胞发育规律
• 细胞核
o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o 核仁:由清晰到模糊不清最 后消失
• 细胞质
细胞发育规律
o 量:一般由少到多 。淋巴细胞变化不大。
o 染色:红、粒及巨核细胞系细胞浆着色多由深蓝色或浅蓝色而 变为浅红色,红细胞最终变为桔红色。
o 颗粒:从无到有 ,由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如原始粒一
般无颗粒,早幼粒出现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中幼粒以后各阶 段细胞嗜天青颗粒基本消失而代之以大量特异性颗粒。红细胞 系胞浆中不含颗粒。
细胞发育规律
• 细胞核
o 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则相反。 o 细胞核核形:
• 幼红细胞胞核始终呈圆形,最后脱核而消失。 • 各系白细胞原始阶段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细胞成熟,核的一侧逐渐 凹陷,最后形成分叶状; • 单核细胞则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系核形保持不变。 • 巨核细胞胞核逐渐增大并分叶,分叶不规则堆叠成为一巨大的核。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细胞发育规律
• 细胞体积与外形
o 大小:
• 通常从原始到成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 。 • 巨核细胞相反,细胞越成熟,胞体越大。
o 外形:
• 红细胞系始终呈圆形; • 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系则保持圆形或椭圆形;
• 单核细胞系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 巨核细胞系由圆形变为明显不规则形。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34
【临床意义】
➢ 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明显降低或消失,细胞内铁
阳性率减低,常<15%,细胞浆内铁粒变小、变淡。
➢ 非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
性贫血时,细胞外铁多为++到+++,细胞内铁阳 性率增加。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内铁阳性率明显增加,并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前者
NAP活性减低,后者增高。
➢ 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
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减低。
➢ 其他血液病:淋巴瘤、骨髓增值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等NAP活性中度增高。
➢ 其他情况: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亢进、妊娠及应用肾上腺
可见到环状铁粒幼细胞。
35
ACP
毛细胞呈阳性反应且不为L-酒石酸所抑制,有助于 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鉴别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 鉴别高雪病和尼曼-匹克病:前者呈阳性反应,后者 为阴性。 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呈阴 性反应。
36
SE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呈强阳性反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均呈阴性反应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 部分阳性,部分阴性
Hb、RBC均减少,为大细胞性贫血;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以大为主,偶见幼红 细胞; 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 白细胞多正常,可见核分叶过多现象; 血小板可正常或减少; 严重时全血细胞减少;
45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特点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常可达40-50%,伴有巨幼变 粒系相对减少,巨粒细胞可较早出现,可伴 分叶过多 巨核细胞大致正常或增多,可有核分叶过多
《实验诊断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四.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 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 用骨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 显色,复染等程序染色光学显微 镜下观察
㈠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 POX)
Peroxidase( POX ) Staining
骨髓涂片和染色注意事项
➢ 载玻片要洁净;推端要光滑 ➢ 推玻片与载玻片呈约30度角 ➢ 骨髓抽取后要立即涂片,推制骨髓片约8张左右
送检 ➢ 涂片一般不用抗凝剂 ➢ 涂片时要保留片尾和边缘 ➢ 涂片制成后,快速摇动或扇干,不可火烤 ➢ 染色太浅-干燥后重染,若太深-干燥后-滴
数滴甲醇-稍停片刻-冲洗
为0.1-0.2ml ➢多部位穿刺:可提高某些疾病诊断率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抽取时病人有短暂的疼感 ➢骨髓液中可见到淡黄色骨髓小粒或油滴 ➢涂片检查有骨髓特有的细胞 ➢含大量幼稚细胞,杆状核多于分叶核
干抽
❖概念:是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 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
❖原因: ➢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骨髓极度增生 ➢骨髓增生减低 ➢肿瘤骨髓浸润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Xiaoyan Zhang
概念
骨髓象检查是用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 来观察骨髓中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借以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对疾病的诊 断、疗效观察、预后的判断等都具有重 大价值。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⒈确诊某些造血系统或非造血系统疾病
特征性细胞形态改变
各类白血病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海兰组织细胞增生症
Rubricyte (中幼红细胞) 8-12 u Nucleus no nucleoli with clumpy chromatin Cytoplasm moderate amount gray-blue with pink-tan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单核细胞(monocyte):染色质疏 松,可呈条索状、小块状。胞质 可见细尘样淡紫红色颗粒,常有 空泡。
幼单(premonocyte): 核仁模 糊或消失。浆内可见许多细小嗜 天青颗粒和空泡。
巨核细胞系统
原巨(megakaryoblast) :核圆或不规则,染色质 较其他原始细胞粗。胞质 较少,常见不规则突起及 少许血小板附着。
幼巨(promegakaryocyte):胞体明显增大。染色质粗或小块状。细胞 质丰富,近核处有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
颗粒巨(granular megakaryocyte):胞体明显增大,胞质极丰富,其内充 满大量细小紫红色颗粒,无或少许血小板形成。核巨大,分叶后常重叠。
产板巨(thromocytogenic megakaryocyte):胞质颗 粒很丰富并可聚集成簇(雏形血小板),外侧常有释放的 血小板。
巨核细胞裸核(naked megakaryocyte):可因涂片所致 。
组织细胞(histocyte) 脂肪细胞 (fatty cell) a 其它骨髓细胞肥大细胞 (ast cell)成骨细胞
(osteoblast)
纤维细胞(fibrocyte)
内皮细胞
○ (endothelial cell)
掌 握 淋 巴 、 浆
正
常
骨
髓
细
胞
形
态
学
检
查
(
二
)
、单核、巨核细
胞各系统、各阶
段的形态特点。
原淋(lymphoblast):核染色质细致颗粒状,较原 粒细胞稍粗,核仁1-2个,较清楚。
淋巴细胞系统
幼淋(prelymphocyte):有时核凹陷,胞质内偶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MDS RA RAS CMML RAEB RAEB-T
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判断骨髓增生成度
增生极度活跃 1:1 各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10 各型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1:20 正常骨髓,各种贫血
增生减低
1:50 慢性再障
增生明显减低 1:200 急性再障
观查巨核细胞
有无异常细胞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和 方法
油浸镜检查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观查细胞形态
结果: 阴性, 阳性, NSE是单核细胞的标记酶
能被NaF抑制
临床意义: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阴性或阳性,NaF不抑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阳性,NaF抑制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原理: 偶氮偶联法和钙-钴法
NAP
硝酸钙
β-甘油磷酸钠OH-水解 磷酸钠+ 硝酸钴
硫化钴(棕黑色)
硫化胺
结果: 胞浆中灰-色棕黑色沉淀为阳性
反应强度分级: -,1+,2+,3+,4+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正常人阳性率:<40%,积分40-80
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鉴别 CML与类白血病鉴别 急性白血病的鉴别:急粒↓,ALL↑,急单ø 再障与PNH鉴别:再障↑,PNH↓ 其他血液病与恶组鉴别:恶组↓ 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糖原染色(PAS反应) 原理: 细胞内糖原 氧 化 醛+Schiff液 红色
高碘酸
结果: 除原粒细胞与幼红细胞为阴性外 均为阳性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协和医院血研所李景岗
10-18um
核圆形居中,染色质粗颗 粒状有部分块状聚集,核 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较多,深蓝色,无颗 粒,可有核周浅染及瘤状 突起
8-15um
核圆形居中,染色质凝集 呈块状如碎墨砚感,副染 色质明显,无核仁 胞质多,呈多色性(灰蓝 色、灰红色),无颗粒。
7-10um
核圆形,染色质固缩呈团 块状(碳核样) 胞质较多,颜色接近成熟 红细胞,无颗粒
胞核同产血小板型巨核 细胞,常不规则 胞质少或无
巨核细胞的演变
(四)淋巴细胞系统 lymphocyte 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大、小)
10-18um 胞体较小,圆形或类圆形 胞质少,淡蓝色,无颗粒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染色 质较细,核仁1-2个,较 清晰
10-16um 胞体较小,圆形或类圆形 胞质少,淡蓝色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染色 质较原始淋巴细胞粗,核 仁模糊或消失
6-9um(小) 胞体较小,圆形或卵圆形, 胞质极少,淡蓝色,无颗 粒。大淋巴细胞(1215um)胞质较多,可见少 量紫红色颗粒 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 质聚集呈大块状
(五)单核细胞系统 monocyte 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14-25um 胞体较大,圆形或不规则, 可有伪足 胞质较多,灰蓝色不透明, 毛玻璃样,颗粒无或少许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可有扭 曲凹陷折叠,染色质细致疏 松呈细丝网状,核仁清晰1-2 个
10-14um 胞质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 颗粒 其他基本同中性晚幼粒细 胞
10-15um 核凹陷>1/2,弯曲呈带状、 “S”形、“U”形,染色 质粗糙,块状,副染色质 明显 胞质成熟,有较多淡红色 中性颗粒
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2、溶血性贫血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明显的代 偿性增生。 [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两者呈平行性下降。 (2)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 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以及可见Howell-Jolly 小体、Cabot环、点彩红细胞等。
(3)网织红细胞增多,尤其是急性溶血时常明 显增多。 (4)急性溶血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常增多。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有中民生粒细胞核 左移现象。
(2)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 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 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为10%左右。 粒红比例(G/E):以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 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即为粒红比例。正常2-4:1
(3)淋巴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幼儿偏 高,可达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原淋巴和幼 淋巴细胞罕见。 (4)单核细胞系统:一般<4%,系成熟型单核细胞。
①正常骨髓象; ②粒、红两系细胞平行增多或减少; ③粒、红两系细胞基本不变化的造血系统疾 病;
2)粒红比例增高:指粒/红比例大于5:1。 常见于
①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②急性化脓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
病反应; ③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粒红比例减低:指粒/红比例小于2:1。 常见于
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组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 经等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 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 中。骨髓是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惟一的 场所,同时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 1、确定诊断某些造血系统或非造血系统疾病 2、辅助诊断某些造血系统疾病 3、作为鉴别诊断的应用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用于定量分析骨髓中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实验方法。
它可以
评估骨髓细胞情况,发现和诊断疾病,监测疾病治疗效果,评估患者病情状态等。
骨髓细
胞形态学检查主要根据细胞外部特征和细胞内部结构特征对其判断。
它可以用于检查大血小板、网织红细胞、骷髅细胞、特殊细胞和白细胞的情况。
网织
红细胞检查是检测呈椭圆形的网纹状的细胞,它们在块状结构上有一定的样式。
正常检查,网织红细胞大小一般是细小的,内部结构也基本完善,中央有个芯片或者其他形状的细胞
构造。
单倔状的细菌和某些病毒也可以在网织红细胞检测中被发现。
白细胞检查是检测不同形状的粒状结构体,其中最常见的是着丝点状的构造。
根据细
胞外部特征不同,白细胞可以分为多种,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内部结构有变化,有鲜明的着丝点,而且仍有少量核影可见。
此外,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还可以用来检测小板血细胞、红细胞和核糖体细胞等情况。
小板血细胞的检查通常是颗粒状的,形状圆润完整,内部结构规则,表面有毛刺突起,且基本没有核影。
而红细胞检查常常是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并含有某些少量核影;核糖体
细胞常常呈圆状或多形状,内部有某种可以观察到的核糖体沉积,形状保持比较稳定。
通过对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得出的结论,可以正确诊断患者的真实病情。
因此,它是
诊断和治疗病人的一种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贫血症、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中,其重要性无
可低估。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象]
(1)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 例↑↑ (2)某一系细胞极度增生,但以中幼以 下为主。 (3)红系受抑制; (4)巨核正常或 ↑↑,晚期↓ 慢粒会在晚期发生急变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主要表现:
难治性贫血 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增生增多 成熟和幼稚细胞形态异常 又有人称之为白血病前期、难治性贫血等。
[骨髓象]
(1) ( 2) ( 3) (4) 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一系或两系原始细胞明显增多,≥30% 其他系细胞受抑制 急淋:蓝细胞多见 急粒、急单 见 Auer小体 急性红白血病见巨幼红细胞
(一)分型
1、 临床分型: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特殊类型白血病
2、
MICM分型法
M—Morphology 形态学 I—Immunology 免疫学 C—Cytogenetics 细胞遗传学 (以细胞染色体为基础) M—Molecular biology 分子生物学
谢 谢
骨 髓 细 胞 形 态 学 检 查
第 一 军 医 大 学 珠 江 医 院 刘 兰 平
一、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的临床应用
(一)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及非造血系统疾病 明确诊断: 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 胞性贫血、ITP、恶性组织细胞病、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尼曼-匹克病、 原发性转移癌、黑热病或疟疾等。
4) 红系增生良好: a.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 b. 各阶段比例适当; c.形态无明显异常或红细胞形态大致正 常。 5) 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系统百分率、 形态无异常(主要是成熟细胞) 6)浆细胞系统百分率、形态无异常
(主要是成熟细胞)
7) 巨核细胞 a.数量/全片:7-35个; b.各阶段情况正常; c.血小板形态正常。 8)其他细胞: 网状细胞及组织嗜碱细胞等未见异常。 9)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增生极度低下100以上
再障、骨髓纤维化、取材失败等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步骤: 1.涂片肉眼观察:制备好涂片在未染色及染色后都必须先用肉眼观察; 定标本的取材、涂片是否“合格”,涂膜面厚薄,有无脂肪珠及“骨髓小粒”。 (2)某些血液病患者未染色骨髓涂片特点可作为诊断参数指标; 如某些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涂片膜面可见甚多或呈现一片脂肪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则涂膜短,不易推成薄膜,色泽似红砖。
诊断。鉴别诊断(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淋巴瘤、肿瘤)
诊断。鉴别诊断(AML、CML、HCL、CNL等) 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除外血液病,骨髓液细菌培养等 支持诊断。鉴别诊断(MDS、白血病、再障),了解巨核系生成情
况 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白血病、再障),了解BM增生粒系及其他细
胞生成 支持诊断、红系总数状态、鉴别诊断(MDS、M6、红血病、HB病)
五、骨髓活检检查 此项检查属于病理学范围不归细胞形态学检查,但近年来也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主张将骨穿涂片 与骨穿活检切片两种检查有机地相辅相成加以应用,更加全面地了解骨髓液细胞成分和骨髓组织 学病理改变。这样使临床血细胞学与血液病理学与人员互相渗透与配合,必将达到新的工作效应。
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
四、骨髓液检查项目:
1.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穿刺液或活检标本涂片残液涂片,经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形态及细胞化 学染色检查. 2.湿片相差镜检查活体死前染色如台盼壮大粕焦油蓝或中性红-真那绿染色. 3.有核细胞计数:正常值50-300*109/L. 4.骨髓液比积测定:置加双划酸盐混合坑凝剂的骨髓液于温氏(WINTROBE)比积管中离心 3000RPM/30分钟.观察脂肪血浆与细胞分层的体积正常值:最上脂肪层约3.2%,其次血浆层约45% 再次为有核细胞层约4-6%,最下层红细胞45%. 5.将骨髓小粒制成印片或放置福尔林液中固定作病理切片检查. 6.无菌操作抗凝骨髓液作细菌或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短期培养或作梯度离心细胞分离,作干细胞、单 克隆抗体免疫表型等检查。
最经典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异型淋巴细胞I型:最多见,大于/等于淋巴细胞,圆/不规则形、浆深蓝、近核周淡染、无/少嗜天青颗粒、大小不等空泡。核圆/不规则、染色
质粗、无核仁。
.
异型淋巴细胞II型:胞体较大、不规则、常有伪造、似单核细胞、少颗粒、无空泡、、粗网状、无核仁
.
异型淋巴细胞III型:圆/不规则、小伪足、浆淡蓝/灰蓝、少颗粒、小空泡i、染色质细、可见核仁
无颗粒;核圆型或不规则,可扭曲折叠,染色质细松网状,核仁可见。
.
正常单核细胞:圆型,胞体较大,胞浆丰富,灰蓝,半透明如毛玻璃,可有伪足,含较多细小嗜青天颗粒;核扭曲
折叠,染色质疏松网状,无核仁。
.
淋巴细胞系统
.
原始淋巴细胞:细胞圆或椭圆,胞浆少,无颗粒,浅蓝或天蓝;核圆或椭圆,
染色质细,核仁1~2个。
B cell precursor
Stem Cell (HSC)
T/NK precursor
T cell NK cell
Plasma cells
RBC precursor Erythroblast
RBC
Common Myeloid Progenitor (CMP)
Megakaryocytic Megakaryocyte precursor
.
AML-M4原粒细胞圆形,边缘整齐,浆蓝,无颗粒,核类圆,染色质细;原单细胞类圆或不规则形,浆蓝无颗粒,核不规则有凸起凹陷扭曲,染色质
细网状。可见核仁
.
AML-M5原始单核细胞,胞体较大,类圆形,胞浆量较少,灰蓝色,无颗粒,胞核体积大,不规则,扭曲凹凸,染色质网状,核仁可见
.
AML-M6:
.
中幼红细胞
:瘤突消失、胞浆有“红”成分、染色质粗糙、无核仁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 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 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骨 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显色、 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显色、 复染等程序染色, 复染等程序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 镜下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的一项检验方法。 的一项检验方法。
增生程度示意图
如何观察巨核细胞? 如何观察巨核细胞?
观察以下方面:数量、成熟程度、 观察以下方面:数量、成熟程度、产血 小板功能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形态) 小板功能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形态) 。
如何观察有无异常细胞? 如何观察有无异常细胞?
由于异常细胞的体积较大、 由于异常细胞的体积较大、形态特 故应观察涂片尾部、边缘、 殊,故应观察涂片尾部、边缘、骨 髓小粒周围。 髓小粒周围。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的 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 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高雪 细胞、尼曼—皮克细胞等 皮克细胞等。 细胞、尼曼 皮克细胞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协和医院检验科
血涂片的观察
骨髓涂片送检时需同时送检外周血涂片 观察以下内容: 。观察以下内容: 白细胞分类计数:需注意白细胞形态。 白细胞分类计数:需注意白细胞形态。 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 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如有 有核红细胞,以与计数100个白细胞所占 有核红细胞,以与计数 个白细胞所占 数值表示。 数值表示。 估计血小板数量及形态有无异常。 估计血小板数量及形态有无异常。 注意有无寄生虫等异常情况。 注意有无寄生虫等异常情况。
常用取材部位
髂后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髂后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髂前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髂前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胸骨(对向心性病变阳性率高, 胸骨(对向心性病变阳性率高, 有一定危险性) 有一定危险性) 胫骨粗隆( 岁以下小儿 岁以下小儿) 胫骨粗隆(2岁以下小儿)
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质量及控制措施的分析
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质量及控制措施的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仍存在一些质量控制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这种背景下,对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对检查质量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控制,才能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旨在对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质量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影响检查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检查质量的建议,强调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质量及控制措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检查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质量的建议,并强调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通过对检查质量的分析和控制措施的探讨,旨在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将为相关部门提供具体的参考和建议,促进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质量的提升,服务于临床工作的发展和患者的健康。
1.3 意义和价值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通过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患者体内存在的异常状况,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疾病,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的机会,提高治疗成功率。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检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核位置:红系居中;粒、单、解剖学及 巨常偏位;淋巴核一侧着边,仅一侧有 胞质 • 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凝集变为紧 密粗糙,着色由浅变深 •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 核仁:由清晰可见到消失
4、细胞质
量:由少逐渐增多,淋巴细胞例外 染色:红、粒、巨核系列,均由嗜碱性变为嗜酸 性(由深蓝或浅蓝变为浅红;淋巴系呈透明天蓝 色;单核系呈浅灰蓝色保持不变;浆细胞由浅灰 蓝色变为深蓝色) 颗粒:从无颗粒(原始细胞)→嗜天青颗粒(早 幼粒细胞)→特异性颗粒(中性、嗜酸性和嗜碱 性颗粒) ;红细胞胞质中一般无颗粒 空泡:正常情况下,解剖学细胞中可见小空泡, 其他细胞系列中一般无空泡,出现空泡多由于细 胞退行性变
2、粒细胞系统 呈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 直 原早幼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原粒细 径 粒细胞:细胞 晚幼粒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 原粒(myeloblast) 胞大,直径12~22um。胞核大,圆形或椭圆 11~18um。胞核较大,占细胞的2/3以上,圆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 10~16um。(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稍小)。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圆形,直径 直径10~15um。胞核狭长,弯 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开始聚集呈粗网粒 早幼粒( pro myelocyte) 直径10~15um。胞核分叶状,常 核明显凹陷呈肾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假 形或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淡 10~18um。胞核内侧缘开始变扁平, 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 状分布不均。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 分为2~5叶,以分3叶者多见,叶 设核直径的一半。核染质粗糙呈粗块状,排列紧 中幼粒(myelocyte):中性、嗜酸、嗜碱 紫红色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薄纱。核仁 或稍呈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 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 呈淡蓝色或蓝色,核周的一侧可出现淡染区。 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 密。胞质量多,呈淡红色。内含不同的特异性颗 晚幼粒(metamyelocyte) 色质凝聚成粗索状或小块状,核仁 2~5个,清楚易见,呈淡蓝色或无色。胞质 胞质中含特异性颗粒,也可分 胞质内含有大小、形态和数目不一、分布不 核染色质浓集或呈小块状,染深 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消失。胞质量多,淡红色,内含细 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杆状 杆状核粒(stab granulocyte,band 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不含颗粒 均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 紫红色。胞质丰富,呈淡红色, 特异性颗粒的形态、染色及分布等特点同中幼粒 小、分布均匀、淡紫红色的特异性 核粒细胞三种,颗粒特点同中 granulocyte) 或有少量颗粒。 布满细小紫红色的中性颗粒。 细胞。
4、浆细胞系统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
8~20um。胞核圆形,偏位。核染色质 原浆(plasmablast) 幼浆细胞:细胞多呈椭圆形,直径12~16um。胞核圆形, 原浆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0um。胞核圆形, 凝聚块,深染,排列呈车轮状。胞质丰 占细胞的1/2,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 占细胞的2/3以上,常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 幼浆(proplasmacyte) 富,呈不透明深蓝色或蓝紫色,核的一 可呈车轮状排列,核仁基本消失。胞质量多,呈不透明 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灰蓝色,不透明, 浆细胞(plasmacyte) 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常可见小空泡, 核的一侧可有半圆形淡染区,不含颗粒。 灰蓝色,近核处有淡染区,有时可见空泡或少数嗜天青 偶见少数嗜天青颗粒。 颗粒。
中性颗粒。 幼粒细胞。 分叶核(Segmenteel granulocyte)
• 嗜酸粒细胞(中幼、晚幼、杆状核、分叶核)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胞核 直径10~12um。胞核分叶不 与上述细胞相似,但轮廓不清,染色质结构模 明显,或呈堆积状。胞质中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 糊。胞质内含数量不多、大小不一但较粗大、 有稀疏的大小不一、分布不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 直径10~16um稍小。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 分布散乱的紫黑色特异性嗜碱性颗粒,颗粒也 均、呈紫黑色的嗜碱性颗粒, 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 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 可覆盖在细胞核上。 颗粒常覆盖在核上,致使核 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 核染质粗糙呈粗块状,排列紧密。胞质量多,
㈡、血细胞发育过程中 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体积 外形 核浆比 核形 核仁 核染色质 胞浆 原始 大 圆(椭圆) 核大质少 圆(椭圆) 多、清晰 细致 深蓝、少 幼稚 成熟 小
大多圆、椭圆、卵 圆形,巨核不规则
凹陷 少(不清) 疏松 灰蓝
核小质多 分叶 消失 粗糙(块状) 粉色、多
1、细胞体积及外形
•
的轮廓和结构模糊不清。 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嗜碱性颗粒 呈淡红色。内含不同的特异性颗粒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um。胞 嗜碱粒细胞(早幼、中幼、晚幼、杆状核、分叶核)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 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6um。胞核 直径11~16um。胞核多分为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呈圆形,直 明显凹陷呈肾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 大、均匀、排列紧密、有折光感的桔红色 近似对称的两叶。胞质中充 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 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核染质粗糙呈粗块状, 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满密集粗大、大小均匀的桔 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 排列紧密。胞质量多,呈淡红色。内含嗜酸 红色嗜酸性颗粒。 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性颗粒。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确定诊断某些造血系统或非造血系统疾病;
辅助诊断某些造血系统疾病;
作为鉴别诊断的应用。
注意事项
一次骨髓穿刺只能反映穿刺部位的骨髓功
能或病理状况。
结合骨髓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有凝血因子缺乏而有严重出血者,骨髓穿 刺应列为禁忌。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 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外),胞质量逐渐增多,由核大质少变为核小
质多。
3、细胞核
• 大小:由大变小 • 核形:
–幼红细胞核始终呈圆形,核渐缩小,核染质 固缩 –粒细胞系:原+早幼阶段呈圆形或椭圆形, 随着细胞成熟胞核的一侧逐渐凹陷,最后形 成分叶状 –淋巴细胞的核始终呈圆形或椭圆形 –单核细胞系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一侧稍凹陷, 形成肾形、不规则形,并有扭曲成折叠 –巨核细胞系的核由圆形或椭圆形,逐渐增大 并分叶,分叶不规则堆叠形成为巨大的核
3、淋巴细胞系统
大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13~18um。 幼淋巴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 原淋巴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8um。 原淋(Lymphoblast)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偏于一侧或着边。 16u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可有浅 胞核大,圆或椭圆形,稍偏位。核染色质细致,呈 小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10um。 幼淋(prolymphocyte) 染色质常致密呈块状,排列均匀,深染 的切迹。核染色质较致密粗糙,核仁模 颗粒状,但较原粒细胞稍粗,着色较深,染色质在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或有切迹,核着边,染色 呈深紫红色。胞质丰富,呈透明天蓝色, 淋巴(lymphocyte) 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少,淡蓝色,一般 核膜内层及核仁周围有浓集现象,使核膜浓厚而清 质粗糙致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量极 可有少量大而稀疏的嗜天青颗粒。 无颗粒,或可有数颗深紫红色嗜天青颗 晰。核仁多为1~2个,小而清楚,呈淡蓝色或无色。 大淋巴细胞 少,仅在核的一侧见到少量淡蓝色胞质,有时 粒。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不含颗粒。 几乎不见而似裸核,一般无颗粒。 小淋巴细胞
㈢、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早幼红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20um。 原红细胞: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2um,细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约占细胞直径的2/3。 晚幼红细胞:圆形,直径 中幼红细胞:细胞呈圆形, 胞边缘有时可见基底宽的半球状或瘤状突起。胞核 1、红细胞系统 核染色质开始凝集成小块状,核仁消失。胞质 7~12um。胞核圆形,居 直径8~18um。胞核圆形, 圆形,居中或稍偏位,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 量稍多,不透明深蓝色,有时胞质着色较原红 中,占细胞的1/2以下。 约占细胞的1/2。染色质凝 原红(normoblast) 质呈细砂状或细粒状,较原粒细胞着色深而粗密。 更深,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不含颗 核染色质凝聚成大块状或 集成团块状或粗索状,似 核仁1~5个,呈暗蓝色,界限不甚清晰,常很快消失。 早幼红(basophilic normoblast) 粒。车轮状排列,其间有明显 固缩成团,呈紫褐色或紫 胞质量少,不透明,深蓝色,有时核周形成淡染区, 中幼红(polychromatic normoblast) 黑色。胞质量多,呈均匀 的淡染区域。胞质量较多, 胞质内不含颗粒。 的淡红色或极淡的灰紫色。 因内含血红蛋白逐渐增多, 晚幼红(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可呈着色不均匀的不同程 度的嗜多色性。
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由大 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则与此相反,早幼粒细 胞可比原粒细胞稍大。 外形:红细胞系始终呈圆形;粒细胞和淋巴细 胞系保持圆形或椭圆形不变;浆细胞由圆形变 为卵圆形;单核细胞系和巨核细胞则均由圆形 或椭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核质比例(N/C)
细胞成熟过程中,胞核逐渐缩小(巨核细胞例
巨核系祖细胞 原巨 幼巨 颗粒巨 产板巨 血小板 巨核细胞集 落刺激因子 血小板生成素 T淋巴系祖细胞 T原淋 T幼淋 T淋巴细胞 (Meg-CSF) (TPO)
淋 巴 系 干 细 胞
B淋巴系祖细胞 B原淋 B幼淋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丝裂原 原免疫 抗原 原浆细胞 幼浆细胞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