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及其词“别是一家”说——《词论》

摘要:被人尊为“婉约正宗”的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词当属诗之外的“别是一家”之说,在创作上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她不仅是一位高妙的理论家和鉴赏家,更是一位词作大家,她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有力地佐证了她的词论。

关键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词论易安体

前言: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有成就的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被人尊为“婉约正宗”。她的文学史地位,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李调元《雨村词话》)“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全书》)她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别是一家”、见地深刻的《词论》,而且以独树一帜的“易安体”奠定了自己宋词大家的地位。李清照的词学见解主要集中在她的《词论》之中。《词论》系李清照早年所作,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重要的词学专论,也是我国历史上妇女参加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因此,数百年来颇受人们的注目。

一、李清照生平及其词作

(一)前期词作及其思想

1、快乐的“兴尽晚回舟”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里。她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骚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随苏轼学过文章,继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四学士”之后,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名列“苏门后四学士”,《宋史》为其立传。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则是仁宗朝重臣状元王拱臣的孙女,同样出身名门,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称其“亦善文”。李清照十八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空气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绝非一般将诗书文墨当作生活点缀的大家闺秀所能比。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早年的李清照不仅生活富裕、而且思想比较自由,她有理想、有才华、有抱负,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她陶醉于游冶,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李清照16岁时创作《如梦令》,[1]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记载了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惊得四下飞起。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此时的“舟”是轻快的,充满了少女的快乐与无忧!

2、朦胧美妙的“黄昏疏雨湿秋千”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清照17岁,此时,她的词作中流露出了少女闺中的愁怨。[2]《浣溪沙》云: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主要写初春景色及闺中闲适生活,尽管“海燕未来”,“江梅已过”,但从女伴们欢欣雀跃喜斗百草的游戏中,从漫舞轻扬的朵朵白絮中,都鲜明地展现出一个更为少女们贪恋的春天。从“黄昏疏雨湿秋千”透露出她们曾欢畅地荡过秋千,只是由于黄昏时的几滴春雨濡湿了秋千的踏板才怅感作罢。少女深藏心底的思春情怀通过这“湿秋千”的“黄昏疏雨”略略说出。待字闺中,到了嫁娶年龄的李清照,由于这份少女的思春情怀,少了一些早年的雀跃,而是显得娴静成熟。

3、充满期待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3]。婚后,虽然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赵挺之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人,李清照曾以“何况人间父子情”的哀悯诗句请求他帮助搭救父亲的元祐党人之难,但他却不肯援手相助。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宦,这就自然给多情的女词人带了极大的悲愁与苦闷。思念之中,自然不免要借纸笔倾吐真情。李清照词作中表现离愁别绪的这一类,大多是基于这种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云: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据元代尹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4]此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写出词人望雁南飞的所思所想,极有层次地展现了词人思念丈夫、盼望家书的心理过程:当阵雁从天外飞来的时候,她惊喜异常地去迎接丈夫的“锦书”,却未料到鸿雁并未驻足,而是从空中一掠而过,直向南方飞去,清照该是何等失望,何等怅恨啊!“雁”带来了期望,然而期望落空,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意境深邃的妆楼凝望的画面,塑造出了词人在朦胧的月光下望眼欲穿地盼望雁归的动人形象!

4、“有暗香盈袖”散发的思念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仕宦之家的女子,出嫁以后,仍旧能够沿着文学创作的道路继续前进,是与她的婚姻比较美满,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丈夫有着重要关系的。赵明诚是一个聪敏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翟耆年的《籀史》中记载:“明诚字德夫,大丞相挺之季子。读书赡博,藏书万卷,悉亲是正,铅椠未尝去手。酷爱书画,遇名迹,捐千金不少靳。蓄三代鼎彝甚富。”[5]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化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他们婚后在汴京的生活时说,赵明诚每逢初一、十五,便从太学请假回家,到相国寺买回一些碑文刻本,拿回家里,两人共同品赏,校勘,其惬意幸福,正是“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6]。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是过着这种学者式的比较平静的书斋生活。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即李清照嫁到赵家的第七年,她的公公赵挺之去世,被追所赠官职,清照即随赵明诚离开汴京,迁居山东青州赵氏故家,在这里一住十年。后来,赵明诚复仕,连任山东莱州和淄洲太守多年。在这前后二十来年的时间里,李清照一直帮助丈夫搜集、考订、整理金石文物,夫妇二人在学术上共同商讨,互相切磋。对这一段生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也有追忆:“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7]这是一段多么甜蜜的回忆。李清照前期的婚姻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的,她的丈夫赵明诚如此爱她、尊敬她,他们夫妻关系能如此民主和平等,在封建社会实属鲜见。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前期生活是平静而美好的。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全力以赴地支持着丈夫的研究工作和从事着自己的诗词创作。因此,她把对丈夫的情感写于笔下,通过词作寄托了清照对丈夫的思念,对爱情的向往。《醉花阴》云: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