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画意的书法艺术——清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欣赏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四十一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郑板桥四十一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
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
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
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
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
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
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頫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怀素自叙帖,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写的一篇自述文稿。
本文以一篇1800字的释文对照,对怀素自叙帖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正文部分】怀素自叙帖余年七十有九,自得道者,蔚蔚乎其于矣。
扬帆息檝,时进时止。
蜋蜋乎其于矣,涌泉而逝,不终日,不终夜,流注不息,久矣哉!释文:我今年已经七十九岁了,作为一个修得了道的人,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像扬帆航行的船只,时而前进,时而停留。
如同小溪奔流,日夜不停,水流不息,已经很久了。
夫修道者,以无上之至真为初,以松柏为正,以流泉为象。
故曰:正气存心,則柔木生,善象迭起,心之浩荡也。
秋山可载,流泉可送,宔行于天下,曽兴众田。
誉之也,扬帆止檝之交流也。
释文:修行者以至真无上为基本,以松柏为正宗,以流泉为比喻。
因此说,保持正气的心态,就像柔韧的木头一样生长,好的象征接二连三发展,心境宽广如大海。
如同秋山能容纳万物,流泉能滋润大地,可以到达天下各地,发扬光大。
对此赞美,就是扬帆和停泊的交流。
卧游贞蹈于妄境,故生春秋之气也,余何恃哉!岁晏已俨,春秋暮矣。
天倾地闲,惟赤白与黄绿之交。
余知不自期半死,为此心行也,模摹象样,上以神圣,下以礼守之。
释文:我在追求真正境界的过程中,生发出春秋之气,已经进入了晚年。
天地交汇,只有红、白与黄、绿之间的交织。
我深知自己不能满足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为此以心为行动的标尺,模仿典范,向上追求神圣,向下坚守礼节。
员外昭此眇末,即信中之神,冠之以告身,则体贻兼自。
朝阳之子,夜郎之虎,春日寒食之游,怀山行之行也!延颈而呼,耆年深香,与之振臂,何矧志之!静则咏,逸则画,明而能动,何矧闲之!自勉者亦在余乎?释文:这篇文字光彩夺目,即使放在神圣的智慧中也不失为一个杰出的作品,是我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缩影。
无论是晨曦中的子弟,还是夜郎之虎,无论是寒食节时的游玩,还是怀山行的行程,都是我心境的流露。
伸长脖子呼唤,耄耋之年深深怀香,与之振臂,又岂不是志向高远!静心即能吟咏,悠闲即能画图,明晰而有行动力,又岂不是悠闲自得!励志者也必然如我。
怀素草书《自叙帖》鉴赏
怀素草书《自叙帖》鉴赏作者:杜东辉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作为书法史上草书的扛鼎之作,怀素的《自叙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备受历代推崇。
本文关注的不是该帖的书法艺术水平,而是对其文字内容进行鉴赏,回顾记录怀素所交游的社会名流对怀素书法相关的诸多评价。
这些评价者,在唐代怀素的时代中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属于中唐时期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好恶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潮流动向,其对怀素书法作品等相关的评价,也映射了当时的书法艺术审美水平。
关键词:怀素;自叙帖;中唐时期;上流社会;书法审美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14-02一、时代背景但凡讲到古代士大夫文人生活,人们通常都认为魏晋风范是自由的,盛唐气象是开明的,衣冠南渡是悲情的,等等。
从古人的文章、书法、绘画等作品中,也能窥见古代人们的生活。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其文化高度不仅在当时傲视天下,对后代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其通过文字来表现艺术的美感。
在继魏晋之后,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了新的巅峰。
在此时期,欧、颜、褚、柳等书法大家,将楷书书写推到了极致状态;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实现了草书的更上一层楼。
这种书法文化的兴盛,是与多方面因素分不开的,其中唐代科举制度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科举制度下,不管是寒门,还是士族,不管是朝野,还是庙堂,都处于这种完善的文化金字塔中。
在此影响下,书法的金字塔也不断健全和完善。
二、《自叙帖》的内容信息分析(一)《自叙帖》提及的人物及其言论人物l:颜真卿身份:刑部评论或行为: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
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
杜度、崔瑗,始以妙闻;逮乎伯英,尤擅其美。
谈怀素《自叙帖》临习
谈怀素《自叙帖》临习摘要:怀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书法家,他的草书润笔圆劲有力,使转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张旭齐名,并称颠张醉素。
其草书《自叙帖》是其代表作,出神入化,变化多端,在结构和章法的法度中狂放自由,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除对怀素生平经历背景进行概述外,并结合自身临习创作对其代表作《自叙帖》进行赏析。
关键词:狂僧;《自叙帖》;诗意性一、怀素及《自叙帖》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辉煌的一页,也孕育了大批的艺术名人名品。
唐代书法作为其中的一个艺术门类,不仅作品多,而且充分表现了不同书家不同的情怀,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怀素作为僧人这个特殊的身份,能在唐代这么多书家中脱颖而出,更多在于其高远的草书艺术境界。
怀素,字藏真,旧说俗姓钱,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文艺,尤好草书。
相传其人甚好事,将弃笔堆积埋之于山下,号称“笔冢”。
又尝广种芭蕉,用蕉叶加以挥洒,即颜其居曰“绿天庵”。
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味,有“狂僧”之名。
他的代表作有《自叙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藏真帖》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在唐代草书中熠熠生辉,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艺术成就成为继张旭之后第二位唐代草书大家。
怀素对书法的热爱和着迷,其热情狂逸的书迹,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把文人为之赞赏的诗赋汇集起来作了一篇《自叙》,其墨迹称为《自叙帖》,气势恢宏,动人心魄,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
二、怀素特殊身份介绍当时怀素作为一名少年和尚,以书会友,当场表演,“粉壁长廊数十间”,其场面之大,声势之浩大,恐前无古人。
且挥洒粉壁或素屏,悬空作业,饱墨的淋漓处,疾运急送,其手笔之疾速,心情之迫遽,加以略作俯视,稍加卖弄狂姿逸态,层出不穷,并为好僧之俗客喝彩叫好,“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笔冢低低高如山,墨池浅浅深如海”的景象浮现在眼前。
诗人又醉后兴会,随意书写,留下诸多记叙怀素早期书法艺术的诗篇。
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
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记载了历史的镜子,见证了文明的落脚点,聆听着古佛经的讲解,临怀素的自叙帖卷就像一本由先祖们留下的宝贵宝典一样,深受中国学者的尊崇。
临怀素,原名刘弗陵,字素,号曙老人,汉族,出生于元,他当过宰相、太常卿,是明代两朝学者、著作家。
他的著作许多,其中最著名的乃是《临怀素自叙帖卷》、《临怀素补解》,其人著述较为融会贯通,融古议今,非常精辟,经常被学者权威们引用推崇。
《临怀素自叙帖卷》,全书有七卷,是临怀素临朝任宰相时,题写的一部文字论类作品。
这部书内容主要涉及古今思想家的著作,以及古代佛经的讲解,融入了临怀素的文字理念,以及他的思想观点。
书中行文自然,富含诗情画意,每章叙述主题开篇入微,深入描写,把古典文学、历史记载和政治思想融会贯通,突出其中的哲理。
《临怀素自叙帖卷》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在书中,他运用了儒家文学风格,以及佛教的文学议论,以一种独特的思想来求证古今中外文学的对比和对应性,以此丰富了他的思想理念。
经过千百年的磨练,《临怀素自叙帖卷》仍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关注,书中精辟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使它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华佳作。
今天,我们在学习中依然能感受到《临怀素自叙帖卷》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它的思想观点贯穿着中国历史,它的文学风格雕琢着中国古典主义的气息,展现着无穷的生机活力和神韵。
《临怀素自叙帖卷,精临精解》把一代书香草气,学者深思的思想和智慧融汇于其中。
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激励我们对中国文明发展史和文化传承史的学习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书写着智慧的古书,临怀素留给我们的智慧之路,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让我们以学习《临怀素自叙帖卷》为开始,继承与弘扬古代文明与知识,开创全新的新中国文明!临怀素的自叙帖卷就如神秘的宝藏,以其诗意的语言和智慧的精解,将瑰丽的文章之花解读出来,充分地表达出了古人的诗情画意,体现了临怀素对古今文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古典文化复兴与传承的坚定精神。
《怀素自叙帖》高清大图并释文
《怀素自叙帖》高清大图并释文《怀素自叙帖》高清大图并释文《懷素自敍帖》原文: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
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湣K鞊耪儒a,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
錯綜其事。
遺編絕簡,往往遇之。
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
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
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聖。
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
勖以有成。
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遊處。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
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
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模字誤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誤倒)詳,特為真正。
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
追思一言,何可複得。
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
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
嗟歎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篋。
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
”盧員外云:“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
”朱處士遙云:“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隻畏盤龍走。
”敘機格,則有李禦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餘實謂之狂僧。
以狂繼顛,誰曰不可。
”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易。
”許禦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
”戴禦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
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語疾速,則有竇禦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戴公又云:“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
天下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
度、崔瑗,始
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 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
(模字误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误倒)详,特为真正。真卿
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
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 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 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 此,以冠诸篇首。”其後继作不绝,溢乎
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
《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 神彩动人。”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
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 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 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
箱箧。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 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 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 铁。”朱处士遥云:“笔
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 “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 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总知名,吴郡张颠 曾不面。”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
轻世 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
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 日。
毛泽东书法
林散之书法
林散之,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 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 年90岁。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 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 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 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 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 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
怀素自叙帖赏析
怀素自叙帖赏析
怀素自叙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自传性质的书法作品,以怀素自己的手笔,记述了他一生中的点点滴滴。
这些文字记录
下了怀素的成长历程、创作心得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更展示了他无
与伦比的书法技艺和艺术追求。
这幅自叙帖以简约的风格、洒脱的笔触和开阔的视野成为了中国
书法的珍品,是艺术和精神的完美结合。
怀素在这幅作品中,将自己
的内心感受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出来,流露了他对于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怀素独立而坚定的性格,他在书法
上的严格要求以及致力于创新的精神。
怀素精通各种字体,广泛阅读
古籍书法,并自成一家。
他讲究笔法的修养和技巧的掌握,更强调修
身与书法的相辅相成。
从怀素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崇尚自然、回
归本源,追求“道家”式的境界。
他在书法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宗旨,
注重在精神内涵的内敛上,在画面的虚实相生中达到境界的体现。
这
种艺术方式既强调书法美感,同时更彰显了他强烈的精神追求和思想
品格。
怀素自叙帖以其严密而又自由的结构,典雅而深邃的用意,成为
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宝贵财富,并为未来书法人才们的创作提供了深远
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中,他们愈加欣赏怀素的精神和
文化意义,致力于学习创新、创造出属于钱江之岸的新时代书法艺术。
怀素自叙帖的传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价的人文财富,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赋予了中国书法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怀素的自叙帖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书、心与笔相互交融的力量,这种心境久久铭在我们的那个心底,啮嚼不尽的是书法精神的滋味。
怀素书法作品的赏析
怀素书法作品的赏析怀素(737-799),字子巍,号怀素,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著称于世。
怀素书法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书法艺术之美,更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人生境界和情感表达。
怀素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其字体刚劲有力,笔势遒劲有力,极富有力感。
他的书法作品不拘泥于规矩,自由自在,充满了个性和情感。
怀素曾说,“书法之美,不在工整,而在气韵。
”他的书法作品正是充满了气韵之美,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怀素碑》是怀素书法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碑刻是怀素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书写的,内容简洁而深刻,用笔刚劲有力,有着浓厚的个人情感。
碑文中有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了怀素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整个碑文字体刚劲有力,每一个笔画都透露着怀素对母亲的深情厚意,使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另外一部代表作是《怀素自书诗卷》,这是怀素在晚年时所书写的一部诗卷。
诗卷中的每一行都充满了怀素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书法在这部诗卷中更显得自由自在,每一个字都仿佛是随着心情流淌出来的,没有经过雕琢,却又别具一格,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整个诗卷字迹飘逸,气韵横生,仿佛在诉说着怀素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怀素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情感上有着深厚的内涵。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怀素的书法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他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怀素书法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书法艺术之美,更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人生境界和情感表达。
他的书法作品是一种心灵的流露,一种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怀素的书法作品永远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探析《自叙帖》的风格特点
探析《自叙帖》的风格特点作者:尹婷婷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09期摘要:《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用狂草书写的纸本墨迹卷,此贴书于唐大历十二年间。
全贴用似泼墨大写意的手法一气呵成,初显浪漫主义情怀,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和张旭并称“颠张醉素”,此贴被称为“天下第一狂草”。
纵观全帖,怀素用极健劲的线条不拘成法,以险中求胜而独具特色、夸张变形的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时而活泼灵动,时而舒缓飘逸,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文章对《自叙帖》的时代背景、怀素的生平及书学历程、《自叙帖》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叙帖》;狂草;怀素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是集文化、政治、经济、外交贸易于一体的太平盛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的经济开放繁荣程度令世界各国瞠目结舌。
在这样强大的经济背景支撑下,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字体演变趋于成熟。
唐太宗热爱书法,朝廷设立书法学校,开设书法教育,帝王对于书法人才的提拔,掀起了书学风潮。
唐代书学立朝伊始就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初唐以孙过庭为代表,继承魏晋南北朝字字独立的传统今草。
盛唐以后,楷书出现突破性进展,张旭、怀素大胆革新,为书法注入新的灵魂。
以恣意豪放之风将草书推向极致。
艺术贵在创新,怀素发明狂草,为当时处于高峰的书学再创辉煌。
纵情抒意的狂草和法度深严的楷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貌。
《自叙帖》作为盛唐的精品,已经不单是一种字体的演变,而是对于个性解放、强调性灵的一种审美追求。
此时的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载体,还是对生命的寄托和感悟,是一种高度的升华。
书法理论到了今天,从简单的笔画研究到线条的研究,更从简单的汉字辨识到对于纯线条的审美的过渡。
直到现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不局限于对狂草汉字的认读,只看它的线条表现力,而凭借艺术作品展开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墨迹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形式,是书法家研究的重要渠道,对《自叙帖》的研究使书法散发传统魅力,加深我们对艺术的审美、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故而笔者将从风格特点方面对其进行探究与分析。
《自叙帖》赏析
《⾃叙帖》赏析怀素《⾃叙帖》是他狂草的代表作,全篇七百零⼆字,⼀百⼆⼗六⾏。
洋洋洒洒,⼀⽓呵成,真如龙蛇竟⾛,激电奔雷,它是⼀种圆转流畅的书法艺术。
《⾃叙帖》的结体可以从下⾯数点来赏析:(⼀)以图破⽅,⽅圆结合。
怀素的狂草,不仅⼤量使⽤圆笔圆线,⽽且运⽤了圆笔圆线组成的圆形字。
汉字是以⽅块体为基础的,如⼤、⼩篆书多长⽅形,⾪书多扁⽅,楷书多正⽅,⾏草书则长扁。
但随着今草和⼤草的出现,由于笔画的⾼度省俭和运笔速度的加快,已打破了⽅块的外形,趋于圆转,特别通过怀素浪漫主义的夸张,巧妙地创造,其书法的外形已达到以圆破⽅,化⽅为圆,给⼈⽿⽬⼀新的感觉。
在《⾃叙帖》中,⼀些⽆外框的字,如“评”、“满”、“疑”等字,已经塑造出圆的字形来,这不能不说是怀素的⼀个创造。
但不论独体字还是合体字,亦不论点画的长短、疏密、参差如何变化,总是万变不离⽅形,故圆中有⽅,⽅中有圆,⽅圆互⽤。
因为⽅和圆也是相⽐较⽽存在的,⽆⽅即⽆所谓圆,故在圆中有⽅,⽅中有圆,则更显出动和静也是相对⽽存在的。
(⼆)从破体书发展成为解体书。
王献之的破体书就是敢于打破其⽗王羲之的受章草旧法的束缚,从打破⼀般的平正⽅整和布⽩的⽅法。
⽽怀素的狂草也就是敢于打破王献之以前的布⽩、平正的⽅法,怀素在字形布局,在字与字,⾏与⾏之间,上下参差,左右错落,⼤⼩相间,⼤⼤地扩⼤了“回环缭绕相拘连”的运动幅度,已经打破了“破体书”的束缚,从“破体书”⽽进⼊“解体书”。
所谓“解体”,就是基本上打破前⼈结体的体势和⼀切成法,熔篆、⾪、真、⾏、草为⼀炉。
创造了为⾃⼰独有的新的草书体,即所谓狂草。
(三)不拘成法,以险取胜。
他要打破⼀般的平正、⽅整以及纵有⾏、竖有列等等布⽩⽅法,在字与字、⾏与⾏之间,上下参差,左右错落,⼤⼩相间以险取胜,则更为突出。
怀素采取了各种艺术⼿法使之富于变化:(1)⼤破⼤⽴。
怀素⼤胆地逾越规矩,但⼜有⼀定的出规⼊矩。
破和⽴也是相对⽽说的。
孙过庭《书谱》谓:“⾄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怀素《自叙帖》的赏析与临写
怀素《自叙帖》的赏析与临写怀素,(公元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钱(一日俗姓范)。
湖南永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
与同代书家张旭并称为中国书法史狂草书法的两座高峰,世称“颠张狂素”。
怀素年幼时家境贫寒,十岁出家。
痴于书艺,尤好草书,异常勤奋,相传因家贫无钱买纸,遂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
居室号“绿天庵”,亦曾漆一托盘练字,将盘底写穿,秃笔成冢,洗笔池水尽黑。
性喜饮酒,不拘小节,兴来时,举凡寺壁、屏幛、衣裳、器具无不书之。
二十二岁时,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的李白相遇,李亦十分欣赏怀素的草书天才,作《草书歌行》赠怀素。
可见怀素当时的草书技艺已是名重潇湘了。
唐宝应元年(762年),怀素走出寺庙,杖锡远游,遍访时贤,干谒名公,广览历代法帖。
经衡阳,赴广州,拜见大书法家徐浩。
而立之年客居长沙,次年西出长安。
闲云野鹤,周游天下,眼界大开,书艺更上层楼。
其书法初学欧阳询,得韦陟、徐浩赏识提携,后求教于张旭弟子邬彤、大书法家颜真卿。
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张旭。
狂草书法使转、缠绕、摆荡穿插,如骤雨旋风,飞旋灵动,即师承张旭又自出机纾。
故世人称其为“颠张狂素”、“以狂继颠”。
公元777年,不惑之年的怀素,写下了惊世骇俗的《自叙帖》,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草圣”的崇高地位。
《自叙帖》长卷纵28.3公分,横长755公分,由15张白麻纸连接而成。
共126行、695字。
这篇怀素自我推销的短文,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怀素以80余字的篇幅,自述其生平大略;第二部分,节录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250余字,借颜鲁公之口,展示“开士怀素。
僧中之英”、“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的“草圣”气象;第三部分,怀素将张谓、虞象、朱逵、李舟、许�、戴叔伦、窦冀、钱起等八人的赠诗,摘其精要,按内容分为“述形似”、“叙机格”、“语疾迅”、“目愚劣”四个方面,列举诸家的评赞。
所谓“形似”,作者用了“奔蛇走虺”、“骤雨旋风”、“壮士拔山伸劲铁”、“又似山开万仞峰”等约70宇,生动描述了其狂草的形式美。
怀素自述贴彩图释文及赏析
1.1.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睹2.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3.错综其事。
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鱼笺4.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5.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6.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
7.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8.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
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
9.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10.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
迨乎伯英,11.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
12.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13.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14.笔法。
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
追思一言,何可复15.得。
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
向使师得亲承16.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17.诸篇首。
”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18.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卢员外云:“初疑轻19.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20.士拔山伸劲铁。
”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21.走。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22.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
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23.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
”许御史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24.漓骊半无墨。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戴25.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26.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27.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28.横千万字。
书法|怀素《自叙帖》|37张高清带注释
《自叙帖》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融入画意的书法艺术——清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欣赏
融入画意的书法艺术——清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欣赏2011-12-26 08:58:03 作者:尔雅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清代书法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以及时代走向变革的影响,清代书法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时代风貌,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初的书坛受前朝帖学的影响颇深,束缚了书家的艺术个性,直到中期碑学兴起,特别是乾隆时期活跃于书坛的“扬州八怪”,不追随时俗,敢于冲破帖学樊篱,锐意变革,改变了书法衰微的状况,开拓了书法艺术新的新天地。
郑燮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不拘成法,突破旧规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在汉隶中汲取营养,在笔意中融入画意,在行楷中参以隶法,章法别致,使靡弱的帖书有了雄健怪异的风格。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时人称之为“板桥先生”。
江苏兴华人。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当过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前后,曾居住扬州十年,以书画营生,与活跃于扬州的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汪士慎等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诗酒酬和,艺术交往,被后人并称为“扬州八怪”,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传世书法作品散见于立轴、条幅、镜心、斗方、扇面、书信、对联、条屏、序跋、碑记、横额、判词以及众多的题画诗等,被多家博物馆珍藏。
郑燮的这幅《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纵159厘米,横91厘米,纸本行书,收藏于武汉博物馆。
书轴内容为唐代书法家怀素《自叙帖》的节选:“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自识:“克傅先生教字,板桥弟郑燮”。
钤白文“燮何狂之有焉”、“七品官耳”二印。
在他的一些书法作品上,常用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及“乾隆东封书画史”等印章,郑燮曾为七品县令,故这幅书法的印文中以“七品官耳”自诩,这也是其生平的纪实。
【书画欣赏】郑板桥《行书页》,自然潇洒,奇而不诡
【书画欣赏】郑板桥《行书页》,自然潇洒,奇而不诡
郑板桥《行书页》,纸本,纵24.2厘米,横28.3厘米,作于1738年,辽宁省博物馆藏。
郑板桥《行书页》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扬州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清代杰出的艺术家,于诗书画并称三绝。
他所画的兰花,摇曳多姿。
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体,人称“板桥体”。
“板桥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它多体合一,以画入书,杂而不乱,自然潇洒,变化无穷,是以深厚的传统书法理念为基础,以旷达与幽默融会的“奇而不诡”的创新。
“板桥体”打破了各种书体之间和书画之间的界限,其“乱石铺街”的章法,古拙流畅,表达了自由和天然。
郑板桥率真质朴,关心民生,书品与人品相表里,具有朴素的公民意识。
板桥还把“淡而有味”的诗词用“杂而不乱”的书法写在“少而胜多”的绘画上,以多维的语言,构建了艺术场,显示出独特的整体美,成为书法史上的一颗明珠。
推荐。
自叙帖书风特点
自叙帖书风特点《聊聊<自叙帖>书风特点的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怀素的《自叙帖》书风特点,这可真是书法界的一大瑰宝啊!一提起《自叙帖》,那线条,哇哦,简直就像随风起舞的彩带,飘逸得不要不要的!怀素大师像是拿着魔法棒在纸上挥毫,那线条流畅得让人惊叹,感觉就像是在纸上跳着一场华丽的舞蹈。
看看那些字的结构,有的紧凑得像亲密无间的好哥们儿,有的又疏散得像是在各自享受悠闲时光。
这边一个字瘦高瘦高的,好像在做伸展运动;那边一个字矮胖矮胖的,像是个敦实的小伙伴。
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欢乐的大家庭,各有各的脾气和模样。
再说说这章法,那简直是布局大师的杰作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关系,就像是精心编排过的舞蹈队列。
有的时候紧密得让人透不过气,下一刻又豁然开朗,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而且啊,整体看起来错落有致,就像是一场热闹的派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尽情展现着魅力。
怀素大师写字的时候肯定是激情满满,感觉他像是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那些笔迹里透着一股力量,就像是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一样。
看着那些字,我都能想象怀素当时挥毫泼墨的豪迈劲儿,说不定还带着点儿小兴奋和小骄傲呢!要说欣赏《自叙帖》啊,还真有点像一场奇妙的冒险。
有时候你会被那些夸张的笔画逗得哈哈大笑,有时候又会被那深邃的意境吸引得陷入沉思。
就好像跟着怀素大师一起在他的书法世界里遨游,一会儿飞到云端,一会儿又掉到谷底,刺激得很呢!总之啊,《自叙帖》的书风特点那就是一个字——妙!它像是一道绚丽的彩虹,给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被《自叙帖》深深吸引呢?快来跟我一起分享你们的感受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画意的书法艺术——清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欣赏
2011-12-26 08:58:03 作者:尔雅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清代书法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以及时代走向变革的影响,清代书法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时代风貌,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初的书坛受前朝帖学的影响颇深,束缚了书家的艺术个性,直到中期碑学兴起,特别是乾隆时期活跃于书坛的“扬州八怪”,不追随时俗,敢于冲破帖学樊篱,锐意变革,改变了书法衰微的状况,开拓了书法艺术新的新天地。
郑燮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不拘成法,突破旧规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在汉隶中汲取营养,在笔意中融入画意,在行楷中参以隶法,章法别致,使靡弱的帖书有了雄健怪异的风格。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时人称之为“板桥先生”。
江苏兴华人。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当过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前后,曾居住扬州十年,以书画营生,与活跃于扬州的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汪士慎等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诗酒酬和,艺术交往,被后人并称为“扬州八怪”,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传世书法作品散见于立轴、条幅、镜心、斗方、扇面、书信、对联、条屏、序跋、碑记、横额、判词以及众多的题画诗等,被多家博物馆珍藏。
郑燮的这幅《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纵159厘米,横91厘米,纸本行书,收藏于武汉博物馆。
书轴内容为唐代书法家怀素《自叙帖》的节选:“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自识:“克傅先生教字,板桥弟郑燮”。
钤白文“燮何狂之有焉”、“七品官耳”二印。
在他的一些书法作品上,常用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及“乾隆东封书画史”等印章,郑燮曾为七品县令,故这幅书法的印文中以“七品官耳”自诩,这也是其生平的纪实。
怀素为唐代著名狂草书家,幼年出家为僧,好饮酒,常常于醉后泼墨挥毫,留下狂草佳作,与被杜甫誉为“李白一斗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叙帖》为怀素代表作之一,内容为他介绍写草书的经历、经验以及士大夫对他的书法作品的品评,亦是他流传下来的篇幅最长的作品,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全幅共126行 698字。
上面有多枚鉴藏印,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怀素时已晚年,虽为“自述”,亦是对自己草书一生的最好总结。
郑燮以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可见其对怀素草书艺术的尊崇,以及自己在书法艺术上向往创新的内心写照。
古代隶书被称为“八分书”,郑燮的书法将隶、篆、行、草诸体相结合,其中尤以隶书居多,自称“六分半体”和“六分半书”。
因其书法匠心独具,萧散逸宕,别有一番风味,后人干脆将其特殊的书体称之为“板桥体”。
在郑燮的这幅书法作品中,行书字体粗细相间,隶意十分浓厚,左低右高,妙趣横生,兼有篆、楷,形体扁长,且疏密大小错落有致,挥洒
自如而不失法度,将其“乱石铺街”的独特书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奔放流畅,张弛有度,大有“雨夹雪”之势而颇具书风“狂怪”旨趣。
郑燮一生疏放不羁,中年中举,半百之年始入仕途,为官清正廉明,重视农桑,体察民情,素有政声,曾“以岁饥伟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纵情诗酒,放浪山水,颇有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
他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倾注于书法浓墨笔端,特别是在一些借物讥世的题画诗中屡有体现,故在其年近花甲时作“难得糊涂”横幅,留下对一生坎坷以及现实无奈的感叹。
在这幅作品中,每个字看起来显得大小不一,而且歪歪斜斜错落不整,宽、窄、斜均结体夸张,形状千变万化,扁体、横向为主,肥瘦不一却更显洒脱,抑扬顿挫间可窥见内敛,融入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思想,是郑燮“处世无奇但率真”的真实写照。
清末书法大家杨守敬誉之:“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可谓实至名归。
郑燮“无竹不居”,性情耿直,追求竹的傲岸不屈和劲节虚心。
他一生画竹无数,尤喜绘兰竹,常以焦墨画叶,喜用长撇,合理运用草书中之中竖,使竹叶显得繁而不乱,稀而不疏,苍劲有力而不失秀雅。
同样的,在他的这幅书法作品中,也间以画法,以兰草画法入笔,方笔、圆笔、渴笔、蹲笔自如变化,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竹或草,撇、捺有竹叶之形,并带有隶书的波磔,有轻有重,有如竹叶挺劲,又具兰草飘逸。
其笔势富于变化,笔法中侧方圆,中锋、侧锋的运用恰到好处,兼具曲直之趣,于古拙中,蕴含真气、真意、真趣,隶篆行草合理运用,变化多端,或凝重,或倚侧,或细匀,或拙朴……挥洒自如,力透纸背,极其潇洒自然之美。
纵观全幅,无论布局还是字体的提顿转折以及字距的疏密,都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和谐与美感,大、小、方、圆变化虽多,但显得乱中有序。
郑燮书风不泥古法,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讲求自我突破和风格的多样化,这也是其书法作品不落窠臼、立意创新个性风格的尽情流露和艺术修养的可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