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专)科课程教学大纲《中医护理学》适用护理学专业(湘杏本科)笔人:杨金花定人:潘晓彦院负责人:罗尧岳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二○一四年十月一、理论与实验课时教学时间分配表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二、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是其他中医护理专科学习的基础,也是护理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程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基本理念,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整体观念开展辨证施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人的健康服务提供高水平的护理。
三、课程目标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中医护理的一般方法(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等);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操作(拔罐、艾灸、刮痧等),最终使学生能够应用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临床护理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作为一名护士的自身价值,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和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概述第一章概述第二节中医护理学概述【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的关系、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重点与难点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教学要求、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特别是有关著作;、了解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运用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等。
【参考学时】2学时。
中医护理学教学课件:项目八 方药基本知识与用药护理
2023/7/21
1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说明其作用机理,并指导临床应用 的传统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 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理论和各种药物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及配伍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科学。
中药的性能: 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
2023/7/21
27
消导药:
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适用于食积不化、宿食停滞等证。
2023/7/21
28
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主治:(1)用于肉食积滞证。
(2)用于泻痢腹痛,疝气痛等。 (3)用于瘀阻胸腹痛、痛经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g 。生
2023/7/21
4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 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 是下降:浮表示上行、发散,沉表示下行、 泄利等作用。 1、升降沉浮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2、升降沉浮与药物气味、质地轻重、炮制 和配伍的关系。
2023/7/21
5
归经
22
温化寒痰药
半夏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
1. 用于痰多咳嗽。 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3.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4.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5-10g,煎服。
2023/7/21
2023/7/21
7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基础知识1. 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由天然植物、动物、矿物或者其混合物所制得的药品,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按来源分类,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药食同源类药物;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治疗用药、保健用药和生活用药。
2. 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中药的基本性味分为五味:辛、甘、酸、苦、咸,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归经。
辛味喜散,归肺经;甘味喜缓,归脾经;酸味喜收,归心、肝经;苦味喜渗,归心、肝、胆经;咸味喜软,归肾、膀胱经。
3. 中药的药材基础知识中药的药材种类众多,包括植物药材、动物药材、矿物药材等。
药材的质量依据包括产地、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微生物、重金属等指标。
常见的中药材有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甘草等。
4. 中药炮制工艺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饮片或者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包括煎煮、研磨、整粉、制丸、制剂等。
不同的制剂工艺对中药的药效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方剂进行选择。
二、中药药理学1. 中药药效中药的药效包括化学药效、药理药效、生物学药效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湿利水、润肺止咳等。
2. 中药药物代谢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受到药物本身的性质、用药途径、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规律有助于指导用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3. 中药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合用时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相加作用、相消作用等,有时会增强或减弱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合用中药时需要谨慎选择,并遵医嘱用药。
4. 中药药物毒性一些中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毒性,长期或者大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
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有助于预防和处理中毒事件,确保用药安全。
三、中药临床应用1. 中药的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通过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剂选择,包括辨别病邪、辨别证候、辨别病机等。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以加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及恢复机能为基础,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环境,提高整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护理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其操作简便、易学易行、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
1.中医理论基础(1)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可影响人体的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2)中医脏腑学说中医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病因、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常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3)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体内的经络部位相当于一个人的能量系统,不同的经络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2.中医护理方法(1)中药中药是中医的独特特色,包括草药、矿物、动物内脏等等。
中药的药效多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咳化痰等多种作用。
(2)针灸针灸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针刺和灸烧等技术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以疏通经络、平衡脏腑为主要手段。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推拿推拿是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的重要辅助手段。
推拿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肌肉的运行情况,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
3.中医护理的应用(1)预防保健中医防病于未病,强调通过营养调理、生活习惯培养等方法,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例如,不同季节需注意保养不同的脏腑,以及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的预防保健效果。
(2)疾病治疗中医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使机体自身免疫和修复能力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中医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总体来说,通过中医护理等方法进行病理治疗和保健预防,可以对人体进行更加细致的调节和干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如应当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综合论治,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麻黄——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尿
——肺 膀胱
牡丹皮——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退虚热
——肝 心 肾
打开率
35%
25%
20%
10%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归经的确定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麻黄——膀胱经——脏腑
01
(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之证。膀胱气化失司所致贮尿或排尿功能失常)
驱虫药
无明显规律性
收涩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化痰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息风止痉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附子 干 姜 肉桂 热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黄连
黄芩
大黄
寒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3、四气的临床意义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为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治疗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第九章 第一二、节
桂 枝 紫 苏 羌 活 防 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麻黄:辛 苦
第九章 第一二、节
辛能行(行气、行血)
行气药:橘皮、青皮、香橼、佛手、枳实、枳壳、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药:郁金、姜黄、川芎 化湿药:藿香、砂仁、豆蔻 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温里药: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用量 砒霜 五加皮 关木通 药材的品种 关木通 质量 乌头 附子 采集 桑寄生 槲寄生 杜鹃花 贮存 轻粉见光析出汞 霉变产生黄曲霉素 加工炮制 朱砂 雄黄 附子 配伍 剂型与给药途径 乌头 附子 桔梗 个体差异
2、影响毒性的因素
#2022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优质课件
劳逸适度
避免过劳: 避免久视,久视伤血;避免久立,久
立伤骨;避免久行,久行上筋;避免神劳 ,思虑劳神过度,最易耗伤心血,损伤脾 运。 避免过逸
避免久卧,久卧伤气;避免久坐,久坐 伤肉。
.
具体措施
对处于急性期和危重的患者,要让其 静卧休息或随病情好转在床上做适当 的活动。
对慢性病或恢复期的患者,可做户外 活动,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增强 抗病能力。
.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 活中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 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这是保证 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
.
措施
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注意防寒防暑。夏季昼 长夜短,应适当延长午休时间;冬季昼短夜 长,应早些熄灯休息。 督促病人按时起居,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
.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起居有常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是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 下地活动的病人都要保持适度的休息与活 动。做到“动静结合”、“形劳而不倦”。
.
劳逸适度
《 抱 朴 子 ·内 篇 》 : “ 不 欲 甚 劳 , 不 欲 甚 逸。”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 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 行伤筋。”
.
3、温度、湿度
病室温度一般以18~22℃为宜
感受风寒或年老、体弱、阳虚的病人,室温宜高些。 感受暑热者、青壮年及阴虚或实热证病人,室温宜低些。
.
3、温度、湿度
病室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
对于因燥邪而致病的病人,室内湿度宜偏高。 对于因湿邪而致病的病人,室内湿度宜偏低。 阳虚证多寒而湿,宜偏燥;阴虚证多热而燥,宜偏湿。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内容
用药护理
中药的基本常识
凡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物质—药物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药(本草) 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
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中药并非只产于中国,也并非全是纯天然
中药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 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 的总称。
辛
酸
甘
阳
阴
苦
淡
咸
五味
确定药物“味”的主要依据: 药物的滋味 药物的作用
辛
发散、行气、行血 治疗表证或气、血阻滞等病证 举例:麻黄 发散风寒 外感风寒无汗
丹皮 活血散瘀 血瘀闭经痛经
甘
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治疗虚证,缓和拘急疼痛 举例:黄芪 补气升阳 表虚自汗
甘草 补中益气 脾胃虚弱 缓急止痛 脘腹挛急疼痛
“本草学”:中药的来源以植物药材居 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 学称为“本草学”。
概念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 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分类: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 部分人工制品。
中药的基本常识
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365种 现代:《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
黄 芪
酸
收敛、固涩 治疗虚证、泄泻等证 举例:五味子 敛肺滋肾
生津敛汗
气虚自汗 梦遗滑精
苦
能泄能燥
泄 :通泄 、降泄、清泄。 用于湿证
燥 :燥湿,
举例:大黄 攻积导滞 胃肠实热
杏仁 止咳平喘 咳喘证
黄连 清热燥湿 实热雍滞泄泻
黄连
大黄
咸
软坚散结、泻下 治疗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 举例:鳖甲 软坚散结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制成中药汤剂。
3
浸泡
将药材浸泡在水中,使其软化和溶解, 方便后续制剂的制备。
蒸汽蒸馏
使用蒸汽蒸馏的方法提取药材的挥发油 和芳香物质,制备精油和芳香剂。
药材质量评估
外观检查
包括药材的颜色、形状、气味 等方面的观察,判断其外观特 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理化指标检测
通过化学分析和理化指标检测, 判断药材的活性成分和质量参 数是否符合标准。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 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学涵盖了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概念、分类和鉴别,以及中 药的炮制方法与技巧。我们还将探讨药材质量评估、常见中药的疗效分析以 及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中医护理学简介
综合性学科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 科,结合了中医和护理学的 理论和实践,旨在促进患者 的康复和健康。
中药分类
中药可以根据植物、动物和矿物 的来源进行分类,如草药、兽药 和矿物药。
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是指通过外观、性状、 质量等特征来辨别中药的真伪和 质量。
中药制备
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蒸汽 蒸馏、浸泡和干燥等,不同的制 备方法能够提取出不同的药物成 分。
中药炮制方法与技巧
1
煎煮
2
将药材加水煮沸,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微生物检查
进行微生物检查,判断药材是 否受到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 污染。
常见中药疗效分析
六味地黄丸
补益肾阴,滋养肝肾,调节内分 泌,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眩晕、 目眩、耳鸣等症状。
四物汤
活血化瘀,调节气血,治疗妇科 病和月经不调,有效缓解痛经和 月经量不足。
清热解毒口服液
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的作用, 用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感染 性疾病。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目录1.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概述 (3)1.1 中医护理的起源与发展 (3)1.2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5)1.3 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区别 (6)1.4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 (7)2. 中医基础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8)2.1 阴阳五行理论 (9)2.1.1 阴阳的概念与特点 (10)2.1.2 五行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12)2.2 脏腑经络理论 (12)2.2.1 脏腑的功能与疾病机制 (14)2.2.2 经络的分布与作用 (14)3. 中药物性与药理作用在护理中的应用 (16)3.1 中药物性的特点 (17)3.2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18)3.3 中药物理作用与护理措施 (19)4. 中医护理技术 (20)4.1 推拿按摩技术 (21)4.1.1 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 (23)4.1.2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4)4.2 针灸技术 (24)4.2.1 针灸的基本知识 (25)4.2.2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6)4.3 拔罐刮痧技术 (26)4.3.1 拔罐的基础原理 (28)4.3.2 刮痧的具体操作 (29)5. 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0)5.1 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原则 (31)5.2 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过程 (32)5.2.1 护理计划的前期准备 (34)5.2.2 护理方案的具体执行 (35)5.2.3 护理方案的评估与调整 (36)5.3 中医护理的风险管理 (37)6. 中医护理常见问题的处理 (39)6.1 中医护理中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要点 (40)6.2 中医护理中的慢性病管理 (41)6.3 中医护理中的心理干预 (42)7. 中医护理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43)7.1 中医护理中的伦理考量 (44)7.2 中医护理的法律责任 (46)7.3 中医护理的职业道德 (47)8.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的总结与展望 (48)8.1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的总结 (50)8.2 中医护理的发展趋势 (51)8.3 中医护理的未来展望 (52)1. 中医基础护理知识概述中医基础护理知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中医理论、护理实践经验以及现代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而细致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本护理ppt课件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情志护理在中医护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情志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节 情绪和促进身心放松等措施,以帮助患者树 立信心、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促进疾病的
康复。
04
中医康复护理
中医康复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01 整体护理
02 辨证施护
03 饮食调理
《中医护理学》中医基本护理ppt课 件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中医护理学概述 • 中医基本护理理论 • 中医基本护理技能 • 中医康复护理 • 中医护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01
中医护理学概述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 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究中医护理理论、技能和方法 的学科。
派和特色。
现代
现代中医护理学已经成为了独立 的学科,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 科研、实践体系。同时,中医护 理学也在逐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不断创新发展。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护、预防为主、个性化护理。
方法
中医护理学的方法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起居护理、药物护理等方面。其中 ,情志护理强调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饮食护理注重营养调理和食疗,起居护理 关注生活环境和习惯,药物护理则涉及药物治疗和药理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康复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内气运 行等,达到调节身心、促进康复的目的。
05
中医护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 应用
中医护理学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
01
02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如需使用,请下载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病情观察 第二节 起居护理 第三节 情志护理 第四节 饮食护理 第五节 体质调护 第六节 方药及用药护理 第七节 传统运动养生
第一节 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1.制定护理计划 2.判断预后及转归:舌象、脉象、食欲 3.发现并发症及病情变化:亡阴、亡阳 4.了解疗效及副作用 (二)要求
秋
清补润燥、酸味果蔬
冰糖银耳莲子羹:润肺化痰,滋阴生津
川贝酿梨
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苦 甘微寒
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虫草老鸭汤
冬
滋阴潜阳、少咸多苦
韭菜炒核桃仁 韭菜500g 桃仁250g
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 甘 温
养形:饮食、活动、休息、环境 养神:情志调摄
二、劳逸适度
(一)避免过劳 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
筋、神劳(久思)
(二)避免过逸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环境适宜
(一)病室安排恰当: 寒证、阳虚证: 热证、阴虚证:
(二)通风整洁 (三)温湿适宜 (四)光线适度
健康真好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 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秋 情志:避免伤感、悲戚 饮食:润肺生津 宜蔬菜瓜果,忌辛辣、燥热
一、起居有常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起居: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衣着:保暖
冬 情志:避惊恐
饮食:进补
宜温热食物,忌生冷、过咸
中医护理习题集
【参考文献】陈友香.2004.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常秉义.2002.周易与中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柴瑞霁.1999.中医基本常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段富津.1995.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郭靠山.2005.中医学基础.科学出版社郭霞珍、王键等.2009.中医基础理论专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季绍良,成肇志.2002.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何晓晖.2002.中医基础学.北京.学苑出版社江瀛乐.1988.腧穴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甄志亚、傅维康等.2008.中国医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2004.中医基础理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培生.1996.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李莉.2007.中医药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李佃贵.2003.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家邦.2003.中医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桂瑛,马秋平. 2010. 中医护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刘德军.2006.中药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全生.2010.中医学基础(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罗才贵.2001.推拿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廖福义.2003.中医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11.201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徐桂华,李佃贵.2009. 中医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奚中和,俞大祥等.1995.中医学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邵湘宁,汪瀛乐等.2001.针灸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汤泰元.1997.中医精髓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王焕华等.1997.中国药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德敬.2005.经络腧穴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德燕.2010.中医药学概论.科学出版社王亿勤.2004.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平,梅碧琪,王文刚.2011.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考急救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汪安宁.2002.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温茂兴,张玲等.2003.中医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利民,巨守仁,蒋琪.2008.中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印会河、童瑶等.2010.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杨力.1997.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袁银根.2007.中医基础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周萍.1998.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赵体浩.2002.方剂学.北京:学苑出版社【教学大纲】《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供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使用)(38~4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及相关专业的选项学课程,是介绍中医学基本常识的一门学科。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_基本知识中医护理是指利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要目的,以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护理方式。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运用针灸、推拿、拔罐、汤药等中医疗法进行护理,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人体的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五行学说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关系,气血津液理论则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护理需要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望诊,通过闻问患者的症状、感觉和生活习惯进行闻问,通过切诊患者的腧穴、肌肤进行切诊,最终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三、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方法包括针灸、按摩、拔罐、汤药等多种方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按摩则是通过推拿、拨捏、撩动等手法,促进经络畅通,疏通气血,缓解疾病;拔罐则是通过在患者身体上放置罐具,用火热空气产生负压,吸附皮肤,疏通经络,消除寒湿等病因;汤药是中医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中药的煎服,调理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学:中医护理强调预防和保健,重视养生学,宣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养生学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等内容,强调个体变化,注重阴阳平衡,以保护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等。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体的整体性,注重精神、情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平衡;辨证施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则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2023年护理本科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xxxx护理学院《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医护理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e Nursing课程编号:学时:26 学分:1.5授课学期:第6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形成性评价占比20%,期末终结性评价占比80%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一、课程描述(一)课程简介《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方法与技能。
课程既突出知识的指导性与技能的实践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通过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辨证施护的学习,可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如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中医护理特色服务。
能将所学的理论、技能知识融会贯通,能对临床常见病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康复护理,并结合现代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中西医结合护理。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树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基本学习方法采用讲授、提问、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临床见习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教学,并进行网上及电话咨询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既要以中医基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护理对象的特殊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评估手段和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评估、分析,并提出主要中医护理诊断;学会根据同一疾病不同证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教育与中医康复指导。
通过对技能操作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操作方法,还应深刻领悟人文关怀在操作中的体现。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中医护理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及防护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思政目标1.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增进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
中药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
升降浮沉
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
发表、散寒等作用;
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
降逆、收敛、清热等作用。
升降浮沉
一般而言,凡具有升阳发表、驱散风邪、涌吐 开窍等功效的药物,药性大多是升浮的;而具 有清热泻下、重镇安神、利尿渗湿、消食导滞、 息风潜阳、止咳平喘及降逆收敛的药物,其药 性大多是沉降的。
温服:一般汤剂均采 用温服
冷服:常用于热证用 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 热药
具体要求
服药后护理
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无不良 反应
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 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
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
毒性中药的给药
凭处方供应调配 医疗单位供应和调配毒性药 品,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药店供应和调配 毒性药品,凭盖有医生所在的医疗单位公章的 正式处方。有毒和有小毒中药品种,其用法用 量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年版)的规定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 时,医师应当再次签名。
中药的分类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 死亡者,归为“小毒”。如细辛、猪牙皂、鸦胆子、 苦杏仁、密陀僧、干漆等。
中药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 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 麻使用。
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
中药处方中包煎品种
旋覆花、车前子、葶苈子 六一散、青黛、马勃、蚕砂 生蒲黄、滑石粉、蛤粉、海金砂
中药处方中烊化品种
阿胶、鹿角胶、鹿骨胶 龟板胶、鳖甲胶、鸡血藤胶 饴糖、蜂蜜、龟鹿二仙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能行(行气、行血)
行气药:橘皮、青皮、香橼、佛手、枳实、枳 壳、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药:郁金、姜黄、川芎 化湿药:藿香、砂仁、豆蔻 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温里药: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甘:能补、能缓、能和
p补 Ø 补气、补阳、补血、补阴 Ø 健脾、生津、润燥、温阳、助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热性药
2、四气的确定
驱虫药
收涩药
化痰药 息风止痉药
第九章 第一二、节
无明显规律性
热性
干 姜
肉 桂 附子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黄连 黄芩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大黄
寒性
3、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治疗 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阴阳的偏盛偏衰——寒热变化
1、升降浮沉的含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p 升是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
p 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
p 浮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
p 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p 升与浮属阳;沉与降属阴
升
浮
降 沉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 向相对而言的
n 辛、甘、苦、酸、咸、涩、淡
n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能散、能行
o 发散(含透疹等) o 行气 o 行血
第九章 第一二、节
辛能散
生姜
辛辣 芳香
第九章 第一二、节
胡椒
紫
苏
桂 枝
羌
防
活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麻黄:辛 苦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四气的确定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 或凉性
o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为温性 或热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四气的确定
发散风热药 利湿退黄药
攻下药 凉血止血药 平抑肝阳药
利尿通淋药 补阴药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寒性药
2、四气的确定
发散风寒药 温经止血药 补阳药
p和
Ø 和味(甘草 蜂蜜)
Ø 和中(补虚药 消食药)
Ø 调和药性(甘草) p缓
Ø 缓急止痛(甘草 蜂蜜 饴糖)
第九章 第一二、节
Ø 缓和药性(甘草 大枣)
(3)苦:能泄、能燥、能坚
p泄 Ø 清泄:清热泻火 Ø 降泄:降脏腑上逆之气机(肺、胃为主)
麻黄 杏仁 葶苈子 代赭石
Ø 通泄:通利大肠(大便)
(一)四气五味
“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 “有毒无毒易知” “唯冷热需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四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四气的含义
有四层意思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 o 寒与凉同类,寒甚于凉;温与热同类,热甚于温 o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o 在实际当中有的药物的寒热并不明显,标为平性
3、五味的确定
确定依据 药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的的功效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山楂 o 消食
甘能和
o 活血化瘀 辛能行
4、五味的临床意义
o 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咳喘
麻黄——辛——宣肺平喘 杏仁——苦——降肺止咳 五味子——酸——敛肺止咳 人参——甘——补益肺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二)升降浮沉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 入药部分 ? 头、梢、皮升浮 ?
“根升梢降”?
根、果实、种子沉降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第九章 第一二、节
4、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p 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p 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第九章 第一二、节
(三) 归经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p 配伍:①从众效应;②引经药的作用
麻杏石甘汤
p 性味 ? ① 性——温热升浮,寒凉沉降
“寒无浮” “热无沉” ? ② 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 ?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 药材质地 ? 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四气的含义
u 大寒、微寒、凉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u 大温、微温、热性
2、四气的确定
o 是在患者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 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 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
即是说,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从药物 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主 要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1、 归经的含义
o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 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 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o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表示 药物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归——归属 经——某经所属的脏腑本身及其统属的器官 和循行部位。
(5)咸:能软、能下
作用:⑴软坚散结 牡蛎 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
芒硝
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 坚硬结块者;燥结便秘。
第九章 第一二、节
(6)淡:能渗、能利
作 用:渗利水湿、利尿 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
泄泻、痰饮、 带下等
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燥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大戟
Ø 苦寒燥湿 黄连 黄芩 Ø 苦温燥湿 橘皮 厚朴
p 坚阴 –阴虚火旺 - 知母 黄柏
第九章 第一二、节
(4)酸和涩: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 止其脱失之势。 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 固崩、止带、止血等
乌梅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 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 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
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 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 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第九章 第一二、节
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p 炮制:酒—升;姜—散;醋—收;盐—沉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
五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五味的含义
n 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 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徐灵胎)
n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 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 物作用在补、泄、敛、散等方面的特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