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俗称赣南。这里不仅是一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金土地,还曾是一块壮怀激烈、神奇光荣的红土地。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经天伟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彪炳史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成立,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里打响。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党艰苦创业的光辉历史,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总结执政经验,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苏区精神,对于加快促进老区建设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艰辛探索奋战历程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西、赣南特委的领导下,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1月,江西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为书记。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4月,闽西地区红军五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十二军。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第六(不久改称第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挥师江西,攻克吉安重镇,建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在周恩来未到任前,由项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部分联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发动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随后,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二、三月间,中央革命根据地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到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53万,党员总数约13万人,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治国安邦的伟大预演,卓有成效地组织苏区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深入土地革命,开展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保障民主权利,改造社会环境,改良群众生活,苏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从1931年11月开始,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的严重干扰和影响,排斥了毛泽东对苏区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给中央苏区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8.7
万人,被迫撤离中央苏区,突围长征。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长征后,在中央苏区组建了中共中央分局、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坚持和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项英、陈毅等领导赣粤边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定,赣粤边、湘粤赣边和汀瑞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一部,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二、永恒丰碑光耀千秋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赣南、闽西农民武装暴动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赣粤边、闽西等地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结束,前后经历了10年之久,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赣州作为中央苏区的主体、中央红军的载体,拓印了一段红色辉煌、铸就了一座永恒丰碑。
中央苏区时期,赣州土地总面积为3.9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苏维埃区域、苏区人口分别占90%、85%左右;赣南苏区时期属“全红县”的有瑞金、兴国、于都、宁都、石城、会昌、寻乌、安远、信丰、赣县、南康、上犹、崇义等13个县、市;属游击区的有大余、全南、龙南、定南等4个县;章贡区的水东镇等郊区,当时也是苏区,其余(包括城区)是游击区。在赣州境内留下了大批珍贵的革命史料文献和革命旧居旧址。据革命遗址普查统计,赣州市的革命遗址、遗迹共有666处,其中列入全国、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别有4处53个点、25处、41处、105处,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5处。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艰苦探索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环境最艰难、斗争形势最险恶、挫折和曲折最频繁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中,占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只有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转向山区,建立根据地,革命才有出路。先是开辟井冈山斗争,随后进行大迂回转战,游击赣南、闽西,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实践,使井冈山斗争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思想在这里开始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思想。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国家政权形态,进行了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预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形态的工农民主专政的全国性红色政权。这是长期被压迫的广大工农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翻身成了社会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局部地区的执政,但广大劳苦工农大众第一次享受了真正的民主权利,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支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首次预演、伟大探索,它为后来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经验,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在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先后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名文章,提出了对中国革命道路及其斗争规律的一系列独特认识,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第一次历史飞跃的起步。毛泽东思想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在这里已有了雏形。党的七大所概括的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皆渊源于在这里的光辉实践。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经受了烈火锻炼,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中央苏区的巩固扩大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1933年中央红军部队总兵力发展到12.7万人。红军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兵种构成、武器装备也有发展改善,后勤物资供应基本得到保障,并且红军战斗力不断提高,频繁的革命战争,练就了红军的优秀素质和作战本领,形成了一套革命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原则,积累了开展游击战、运动战的丰富经验,为人民战争科学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在这里,培养和锤炼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新中国10大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7位,都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领导人。在中央苏区其他干部中,有130多人在建国初期担任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职务以及首批驻外大使等;有588人在1965年前被授予将军军衔,其中上将和中将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少将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赣南籍开国将军有134位,其中3位上将、11位中将、120位少将。这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重要的干部准备。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不仅版图最大,人口最多,而且是中央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指挥中枢,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和大本营。正如1981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2001年10月2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以后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