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目录(冀教版)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目录(冀教版)

单元章节实验名称类别指定分组实验第一单元第一章 1.观察月季枝条观察*2.使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实验*3.练习测量实验* 第二章 1.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2.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3.观察不同生长阶段洋葱鳞片叶细胞4.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5.探究草履虫的应激性实验*实验*实验观察探究第三章 1.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观察*2.观察藻类植物观察3.观察苔藓植物实验*4.观察蕨类植物观察5.观察裸子植物观察6.观察双子叶植物观察7.观察菜豆种子实验*8.观察单子叶植物观察第四章 1.观察水螅观察2.观察涡虫观察3.观察蛔虫观察4.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实验5.观察河蚌实验6.观察蝗虫观察7.观察沼虾观察8.观察鲫鱼的外形观察*9探究.鲫鱼的吞水实验实验10.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实验11.观察蜥蜴的标本观察12.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实验13.观察鸟类和哺乳类骨骼放入饱和食盐水中的现象观察14.观察哺乳类动物的外部形态实验单元章节实验名称类别指定分组实验第二单元第一章 1.食物中维生素C的检测探究2.食物中能量的检测实验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4.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实验*5.观察小肠皱襞和绒毛实验*6.食品安全鉴定实验* 第二章 1.观察人血图片2.判断动脉、静脉及血流方向3.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4.观察心脏的结构5测量心率观察*实验实验*实验实验第三章 1.体会胸廓的变化与吸气、呼气的关系实验2.探究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实验*3.观察肾脏实验第四章 1.观察显微镜下的神经细胞观察2.膝跳反射实验3.条件反射的形成探究第五章 1.青春期男女体型比较观察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实验目录(冀教版)单元章节实验名称类别指定分组实验第三单元第一章 1.探究种子萌发过程实验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3.区分芽的类型并观察芽的结构实验* 第二章 1.观察根毛及根尖结构2.观察根的伸长部位实验3.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5.探究必需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实验探究实验观察第三章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2.光合作用放氧实验实验3.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实验4.制作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 第四章 1.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2.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实验3.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4.观察叶下表皮细胞观察第四单元第一章 1.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观察2.观察哺乳动物的关节观察3.观察鸡翅观察4.观察自己的屈肘和伸臂动作观察第二章 1.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探究第五单元第一章 1.观察细菌的形态观察* 第二章 1.观察酵母菌实验*2.观察青霉和曲霉实验*3.观察蘑菇的形态结构和孢子实验* 第三章 1.酸奶的简易制作实验2.利用水排法排出袋内的空气实验第四章 1.腐生微生物的作用实验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实验目录(冀教版)单元章节实验名称类别指定分组实验第六单元第一章 1.观察花的基本结构观察2.练习扦插实验3.饲养家蚕实验4.饲养蝌蚪实验5.观察鸡卵观察第二章 1.观察身体一些性状观察第七单元第一章 1.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2.测量不同植被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实验第二章 1.模拟温室效应的形成模拟实验。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布置作业
•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蚂蚁的其它行为。 (如蚂蚁的繁殖行为、攻击行为等)
• 探究蚂蚁与人类的生活有何关系?
• 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六、表达交流:
每小组与其它组交流探讨自己所得到的实 验结论。

• 实验结论摘要
根据取食食盐 和白糖蚂蚁
数量
根据取食白 糖和红糖蚂 蚁数 量
根据取食小 昆虫和馒头 块蚂蚁数量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味
道有关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颜色
无关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大小
无关
小结
• 通过本次实验,可得如下结论: • 蚂蚁的食性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喜欢
知识拓展
• 2.杂食偏肉食 杂食偏肉食的蚂蚁在比例上偏多, 它们亦可吃素亦可吃荤,不过,通常以荤食会更 容易吸引它们,而它们对昆虫几乎不挑食,一般 来说是来者不拒。在喂养时除了可以昆虫为食物 之外亦可以动物性蛋白质的食物来喂养。可用食 物举例如下: 肉食性以及死去的昆虫为主,加 上水果、蜜露为食。喂食时可以喂昆虫、鱼(可生 食)、熟的猪肉、熟的鸡肉……等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蚂 蚁 找 食
蚂蚁的互助行为
蚂蚁爬满了盛牛奶的袋子
想一想
通过观察以上几张图片,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蚂蚁在干什么? 2、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 3、蚂蚁喜欢什么食物? 4、蚂蚁觅食时喜欢互助吗?
身边事
• 蚂蚁是地球上的爬行小动物,是社会性 生活的群体,无处不在,到处可见,整 天忙碌的爬个不停,蚂蚁虽小,但蚂蚁 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干活都隐藏 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今天我们只 选取一点,让我们共同探究蚂蚁觅食的 奥秘吧!
知识拓展
• 3.杂食偏素食 杂食偏素食的蚂蚁种类与杂食篇 肉食蚂蚁种类有许多重迭处,唯一的差别是:当 昆虫尸体与甜食同时出现时,杂食偏素食的蚂蚁 较容易被甜食所吸引。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3篇)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了解蚂蚁的觅食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

3. 分析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二、实验材料1. 实验组:蚂蚁、食物(如面包屑、饼干碎等)、透明塑料瓶、细沙、白纸、尺子、秒表。

2. 对照组:与实验组相同的实验材料,但去除食物。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场地划分为若干区域,用白纸作为标记。

2.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蚂蚁,并记录蚂蚁的数量。

3. 在每个区域放置相同数量的食物,确保食物距离蚂蚁有一定的距离。

4. 观察并记录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包括取食时间、取食距离、取食数量等。

5. 分析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以及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社会行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分工合作行为。

一部分蚂蚁负责寻找食物,一部分蚂蚁负责搬运食物,还有一部分蚂蚁负责清理食物残留物。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较强。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更倾向于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饼干碎。

3. 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与距离成正比。

距离越远,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4. 实验组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部分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秩序。

五、实验分析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体现了蚂蚁的社会性。

在取食物过程中,蚂蚁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蚂蚁对食物的识别和选择能力表明蚂蚁具有一定的智能。

在多种食物中,蚂蚁能根据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选择。

3. 蚂蚁取食物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说明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意识。

距离越远,风险越大,蚂蚁取食物的时间也越长。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取食物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分工合作、识别和选择食物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意识。

2. 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在取食物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七、实验建议1. 进一步研究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2. 探究蚂蚁对食物的偏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深入研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和智能水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实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实验教案
处理方式:取4个洁净的塑料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脱脂棉,并在脱脂棉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拧紧瓶盖
倒入少量的清水,使脱脂棉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
倒入少量的清水,使脱脂棉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三、教学过程
1.利用观察法研究蚂蚁的行为
(1)在校园或其他便利的地方寻找一个蚂蚁窝。
(2)不要干扰蚂蚁的活动,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行为。连续观察1星期,每天可以观察2~3次,
2.利用实验法探究蚂蚁的行为
(1)剪去可乐瓶的上半段,装入一些干湿适当的土壤,再取一些蚁穴土壤覆盖在上面。捕捉10只蚂蚁及其蚁卵和幼虫(最好有蚁后),放置在上述的装置中,盖上两层纱布或玻璃板,置于暗处饲养。注意保持土壤合适的湿度。
日期:2017年9月2日
授课教师:周烨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探究知道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通过假设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体验一个探究知识
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态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
乐趣。学会尊重科学的事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镊子、滴管、碘液、吸水纸、洋葱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2、出示实验器材
(二)实验探究
1、老师介绍临时装片和永久装片,讲解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边讲边演示制作基本步骤:
“擦”先用清水将载玻片和盖玻片进行冲洗,在用干净的纱布将其擦拭干净

蚂蚁取食实验报告

蚂蚁取食实验报告

蚂蚁取食实验报告观察蚂蚁在取食行为中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实验材料:- 蚂蚁(同一种类的蚂蚁,如红火蚁)- 食物(例如糖水或咸水,以及固体食物如面包屑)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封闭的容器作为观察箱,可以选择透明的塑料盒子。

2. 在观察箱的底部放置食物并使用适当的封闭方式,确保食物不会被蚂蚁直接拿走。

3. 将一些蚂蚁放入观察箱中,并观察它们的取食行为。

4. 记录蚂蚁的数量、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5.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改变食物的种类、位置或数量,以观察蚂蚁的反应。

实验结果:观察蚂蚁在取食过程中,可以发现它们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以下是一些观察结果:1. 分工合作:在观察箱中,蚂蚁通常会形成一个有序的行列,并跟随特定的路径前往食物。

有时,一些蚂蚁会离开队列、带回食物,并指引其他蚂蚁前往食物。

这种分工合作有助于有效获取更多的食物。

2. 信息共享:蚂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和特殊的信息素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传递食物的位置和种类信息。

这种信息共享化解了蚂蚁之间的竞争,使它们更加高效地获取食物。

3. 效率优化:蚂蚁可以根据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的决策。

当食物较容易获取时,蚂蚁数量较少;当食物较为稀缺时,蚂蚁数量会增加。

这种自适应的行为可以使整个蚁群在取食过程中更加高效。

4. 探索和利用:蚂蚁会探索不同的路径和种类的食物,以找到最佳的取食方式。

当一条路径上没有食物时,蚂蚁会试图寻找其他路径。

这种探索和利用的行为表明蚂蚁具有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实验讨论:蚂蚁取食实验结果表明,蚂蚁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决策能力。

它们通过分工合作、信息共享、效率优化以及探索和利用等行为来实现有效的取食。

这些行为的背后可能有一套复杂的信息交流和决策模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此外,蚂蚁取食行为的研究也可以给我们启示。

例如,我们可以从蚂蚁的分工合作和信息共享中学习到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蚂蚁的效率优化和探索利用中学习到合理分配资源和追求创新的能力。

蚂蚁的生活实验报告(3篇)

蚂蚁的生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了解蚂蚁的社会结构、行为特点和生存方式,从而认识蚂蚁这一生物的独特之处。

二、实验方法1. 观察法:观察蚂蚁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记录其生活习性。

2. 实验法:设置实验环境,观察蚂蚁的行为变化,探究蚂蚁的生存策略。

三、实验材料1. 蚂蚁窝:在校园或其他自然环境中寻找蚂蚁窝。

2. 实验器具:放大镜、透明容器、土壤、食物(如面包屑、糖等)。

3. 记录工具:笔记本、笔。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蚂蚁窝:找到蚂蚁窝后,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出入情况,记录蚂蚁的数量、体型、颜色等特征。

2. 观察蚂蚁活动:在蚂蚁窝附近放置食物,观察蚂蚁如何发现、取食食物,记录蚂蚁的行为特点。

3. 实验一:设置实验环境,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

(1)在透明容器中放入适量土壤,再覆盖一层细沙。

(2)将蚂蚁窝附近的土壤挖取一些放入容器中,使蚂蚁能找到食物。

(3)在土壤中放置食物,观察蚂蚁如何取食,记录其行为。

4. 实验二:探究蚂蚁的生存策略。

(1)在透明容器中放入适量土壤,再覆盖一层细沙。

(2)将蚂蚁窝附近的土壤挖取一些放入容器中,使蚂蚁能找到食物。

(3)观察蚂蚁如何应对外界威胁,如鸟类、昆虫等,记录其生存策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蚂蚁体型较小,呈黑色或棕色,有触角、足和腹部。

蚂蚁善于挖掘地道,构建巢穴,以适应地下生活。

2. 实验一结果:蚂蚁能迅速发现食物,并利用触角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取食。

3. 实验二结果:蚂蚁在遇到外界威胁时,会迅速撤退,躲避危险。

在巢穴附近,蚂蚁会相互合作,共同防御入侵者。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具有高度的社会结构,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

2. 蚂蚁具有敏锐的嗅觉和触觉,能迅速发现食物和危险。

3. 蚂蚁善于挖掘地道,构建巢穴,适应地下生活。

4. 蚂蚁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繁衍。

七、实验拓展1. 观察不同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比较其差异。

2. 研究蚂蚁的繁殖和生长发育过程。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

“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

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学法:讨论、交流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一)复习提问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
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
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
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
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
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
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中学生物学》。

生物八年级上BS版实验探究报告册-初稿

生物八年级上BS版实验探究报告册-初稿

八年级生物上 BS版实验报告册目录实验一饲养和观察蜗牛实验二制作并观察纸飞机的落地实验三观察猪的长骨实验四涡虫对光的行为研究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六探究蜜蜂对荠菜结实的积极作用实验七探究手上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实验八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九自制泡菜实验十饲养家蚕实验十一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十二植物的营养繁殖实验十三参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实践活动实验十四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实验一观察蜗牛的运动实验目标1.学会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2.初步判断动物的运动方式;3.认识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实验准备一、知识回顾绝大多数动物能迅速改变自身的位置,这一特征有别于植物。

动物通过运动扩大了生存空间,增加了利用资源的机会,对其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的生活环境大体上可以分为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因此,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注意事项1.将捕捉到的蜗牛饲养在较为黑暗潮湿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

2.观察蜗牛运动时不可撬开蜗牛的壳进行观察,以免蜗牛死亡。

三、实验器材饲养或捕捉的蜗牛、玻璃板、瓷砖﹑纸板线、直尺、墨水、放大镜等。

探究过程一、实验过程1.把一只蜗牛放在透明的玻璃板上,将玻璃板举起或竖起,观察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的情况。

在蜗牛的足部滴一滴墨水观察会更清楚。

2.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运动后在玻璃板上留下什么物质,想一想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3.测试蜗牛运动的速度。

首先把饥饿的蜗牛放在玻璃上,旁边摆一直尺,用细线系小块苹果去引诱它,食物放在蜗牛范围内5 ~ 6厘米左右,一会蜗牛出壳发现苹果朝食物爬去,沿直尺边缘平行轻缓地拉动细线,诱使蜗牛不停沿直尺往前爬。

以蜗牛腹足尾部为起始点和终点,60秒后,从直尺读取爬行的距离,计算出爬行的速度。

在瓷砖﹑纸板上做同样的试。

二、数据记录1.尝试用简笔画表示蜗牛的运动,画两个图分别表示足部肌肉的收缩动态。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观察蚂蚁
摘要:
本实验旨在观察蚂蚁的行为,研究蚂蚁的社会行动及其环境适应性。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蚂蚁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完成各种任务。

实验方法:
我们选取了一片草地进行观察,放置了一些食物并等待蚂蚁前来取食。

我们记录下了蚂蚁到达食物的行为,以及蚂蚁离开食物后的行为。

同时,我们观察了蚂蚁在行动中的交流和组织方式。

实验结果:
我们发现,蚂蚁在到达食物的瞬间就开始展开行动,产生了一种看似混乱但实则有序的社会行动。

蚂蚁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团队协作能力强,能够有效地收集和运输食物。

当食物较远时,蚂蚁会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返回蚂蚁巢穴,也会针对不同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蚂蚁巢穴内,不同职能的蚂蚁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

实验结论:
本实验观察到的蚂蚁行为显示了蚂蚁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完成各种任务。

蚂蚁在行动中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启示。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一)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
实验背景
•蚂蚁是社会性昆虫之一,其取食行为具有高度组织性。

•蚂蚁的取食路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短路径”,因此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次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模式。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一个封闭的蚁巢和一个食物源(甜食)。

•将一组蚂蚁放置在蚁巢内,观察其取食行为。

•实验重复多次,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1.准备蚂蚁,并分组放置在蚁巢内。

2.在蚁巢外部放置食物源。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记录其路径、数量以及时间。

4.重复实验多次,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
•在大多数实验中,蚂蚁选择最短路径来取食。

•蚂蚁的取食路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较长时间的实验中路径相对稳定。

•部分实验中,蚂蚁在取食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最短路径的情况,可能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结论
•蚂蚁的取食行为通常遵循最短路径原则。

•蚂蚁的取食路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偏离的情况。

•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提供了参考。

改进方向
•可进一步研究蚂蚁取食路径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可对蚂蚁进行机械干扰实验,以观察其对取食行为的适应能力。

•可通过视频记录和跟踪软件等技术手段,对蚂蚁的取食行为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以上是本次实验的报告。

注:文章中不含实际内容,仅为展示Markdown格式的样式。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目标1.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体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 观察其他同学的长处,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实验准备一、知识回顾动物的的行为多种多样,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

很多动物行为的研究问题都来源于对动物的长期观察,因此说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

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蚂蚁喜欢甜的食物,这属于观察法,运用实验法可进一步证明观察法得到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1.饲养蚂蚁的容器应大一点,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再覆盖一些蚁穴土壤。

2.捕捉30只蚂蚁(或更多)饲养于玻璃槽内,盖上两层纱布。

将上述装置放在暗处,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进行饥饿处理1 ~ 2 d。

3.蚂蚁个头小,善于爬行,必须非常注意玻璃槽的密闭性(同时又要保证透气性),否则蚂蚁很容易出来。

三、实验器材玻璃槽、干湿适中的土壤、蚁穴土壤、蚂蚁、消过毒的棉花团、浓糖水、清水、辣椒汁、苦瓜汁、纯白醋、浓食盐水、尺子、滴管、计时秒表、纸、笔。

探究过程一、实验过程1.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2.作出假设: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

3.制定并实施计划:①在蚁窝外20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6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图1)。

②准备6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

③每隔5 min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棉花团上停留的蚂蚁数目,连续观察8 ~ 10次。

归纳总结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

专题05必考(高频)实验探究题-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考备考题型专训(华师大版)(原卷版)

专题05必考(高频)实验探究题-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考备考题型专训(华师大版)(原卷版)

专题05 必考(高频)实验探究题一、实验探究题1.(2023七上·长兴期末)光照是蜗牛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之一。

有同学认为蜗牛喜欢的是弱光。

为了研究光照强弱对蜗牛活动的影响,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把蜗牛放在玻璃板中央,将纸盒罩住玻璃板,纸盒上方的一半用半透的黑塑料袋盖住(便于提供弱光),另一半剪去盒底使其透光,并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

(1)本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请写出一点:。

(2)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如果蜗牛喜欢弱光,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方案完善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仍与猜想不符。

对此,同学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C.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D.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2.某班在实验室做“观察蜗牛”的实验,第四小组有以下研究过程:①小王说:蜗牛有听觉吗?②旁边的小明说:它应该有听觉。

③小王说:我们可以试一下,拍一拍蜗牛爬行的桌子,制造响声。

如果蜗牛有听觉,它的行为应该会发生明显变化。

④他们观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蜗牛,在响声后都停止了爬行。

⑤小明笑着说:看来蜗牛是有听觉的。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①是提出问题,②是得出结论B.②是建立假设,③是收集事实与证据C.③是设计方案,④是得出结论D.③是设计实验方案,⑤是得出结论(2)请指出实验方案中的一处错误,。

3.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作出假设:。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原卷版)

《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原卷版)

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作出假设】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使蚂蚁只能通过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

② 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 岛上,食物放在C 岛上,A 岛什么都不放。

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③一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上述步骤②中的蚂蚁从B岛爬向C岛;上述步骤③中的蚂蚁从B岛爬向A岛。

【实验结论】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典例01】下列有关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从不同的蚁穴中捕获蚂蚁进行实验B.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C.捕获蚂蚁后直接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1.实验用的蚂蚁应该从同一..蚁穴内捕获。

2.捕获的蚂蚁应饲养一段时间再做实验,且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3.实验用的小木条应长短相同,且没有特殊气味。

实验过程中,移动小木条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移动。

4.实验完毕后,将捕获的蚂蚁放归大自然.....。

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典例02】①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所示),在B岛上放置甜食。

②他们把糖包子放在蚁穴附近,诱捕了不少蚂蚁,喂养了三天,又饥饿处理一天,然后释放30只于A岛。

③观察:开始有一只蚂蚁爬向B岛,两只蚂蚁爬向C岛,随后三只蚂蚁都返回A 岛,不一会儿,蚂蚁们都纷纷爬向B岛。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蚂蚁的个体之间常相互敲打触角,蚂蚁也会用触角敲打食物。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蚂蚁必须来自(填“同一”或“不同”)蚁穴。

实验前蚂蚁应处于状态。

蚂蚁喜欢甜食实验报告(3篇)

蚂蚁喜欢甜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蚂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昆虫之一,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蚂蚁的食性多样,既有肉食性,也有杂食性和植食性。

然而,近年来有关蚂蚁喜食甜食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项关于蚂蚁喜食甜食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 验证蚂蚁是否喜欢甜食。

2. 探究蚂蚁对甜食的偏好程度。

3. 分析蚂蚁喜食甜食的原因。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砂糖、食盐、面包屑、饼干、果汁、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玻璃棒、记号笔等。

2. 实验工具:电子秤、计时器、放大镜、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甜食组、食盐组、面包屑组和空白对照组。

2. 实验准备:将砂糖、食盐、面包屑分别放入塑料瓶中,并标记清楚。

将饼干、果汁、矿泉水分别倒入玻璃杯中,并标记清楚。

3. 实验步骤:a. 将甜食组、食盐组、面包屑组各放置一只蚂蚁,分别观察蚂蚁对砂糖、食盐、面包屑的反应。

b. 将甜食组、食盐组、面包屑组各放置一只蚂蚁,分别观察蚂蚁对饼干、果汁、矿泉水的反应。

c.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蚂蚁对食物的反应时间、行为表现等。

d. 通过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蚂蚁的口腔、消化道等部位,分析蚂蚁对食物的消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蚂蚁对甜食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在砂糖、饼干、果汁等甜食中,蚂蚁的反应时间较短,行为表现活跃,如爬行、舔舐等。

而在食盐、面包屑、矿泉水等非甜食中,蚂蚁的反应时间较长,行为表现相对较弱。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蚂蚁的口腔、消化道等部位在食用甜食后,消化速度较快,食物残渣较少。

而在食用非甜食后,消化速度较慢,食物残渣较多。

3. 分析原因:甜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这种物质不仅可以为蚂蚁提供大量的能量,满足生存需求,而且很容易被分解、消化吸收。

因此,蚂蚁对甜食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六、实验结论1. 蚂蚁喜欢甜食。

2. 蚂蚁对甜食的偏好程度较高。

3. 蚂蚁喜食甜食的原因是甜食能够为它们提供大量的能量,满足生存需求。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蚂蚁的觅食行为【设计意图】《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

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

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

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

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

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

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

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

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实验报告引言:蚂蚁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它们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取食行为。

为了更好地了解蚂蚁的取食行为,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观察和分析蚂蚁的行为模式以及它们在取食过程中的策略。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蚂蚁种类,将它们置于一个封闭的实验箱中,箱子内部设置了多个食物源,每个食物源都与蚂蚁巢穴相距不同的距离。

我们记录了蚂蚁到达食物源的时间、食物源的容量、蚂蚁的数量等数据,并观察了它们在取食过程中的行为。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蚂蚁的取食行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分工性。

我们观察到蚂蚁群体中的个体分工明确,有的蚂蚁负责寻找食物源,有的蚂蚁负责将食物运回巢穴。

这种分工合作使得整个取食过程更加高效。

2.蚂蚁对食物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策略性。

我们发现蚂蚁更倾向于选择离巢穴较近的食物源,这可能是因为离巢穴较近的食物更容易被发现和获取。

3.蚂蚁在取食过程中会释放信息素。

我们观察到蚂蚁在找到食物源后会释放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吸引其他蚂蚁前来取食。

通过信息素的释放,蚂蚁能够更好地协调行动,提高取食效率。

4.蚂蚁的取食行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改变了实验箱中食物源的容量和数量,发现蚂蚁的取食行为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食物源容量较小或数量较少时,蚂蚁会更加迅速地将食物运回巢穴,以确保食物的安全和充足。

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蚂蚁的取食行为。

蚂蚁的高度组织性和分工性使得它们在取食过程中能够高效地协作,提高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蚂蚁对食物源的选择和信息素的释放则进一步展示了它们的智能行为。

此外,环境因素对蚂蚁的取食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说明了蚂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蚂蚁的取食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蚂蚁的组织性、分工性、策略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特点使得它们成为了生物界中一个非常成功的群体。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

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蚂蚁取食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蚂蚁在取食物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蚂蚁的集体智慧和合作行为,并探索蚂蚁的取食规律。

二、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1)一个封闭的玻璃容器;(2)一些蚂蚁;(3)一些食物,如糖水或面包屑。

2. 实验步骤:(1)选取一些健康的蚂蚁,并将它们放入玻璃容器中;(2)在玻璃容器的一角放置食物;(3)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包括蚂蚁的移动路径、取食行为、群体组织等。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和行为表现:1. 蚂蚁的移动路径:蚂蚁通常会选择一条比较直线的路径来找到食物,它们会依次前行,不断与其他蚂蚁相遇并交流信息。

一旦有蚂蚁找到食物,它们就会释放一种信息素,以吸引其他蚂蚁来共同携带食物返回蚁巢。

2. 蚂蚁的取食行为:一旦蚂蚁找到食物,它们会用嘴巴切割、啃食或吸食食物,然后将食物携带回蚁巢。

蚂蚁通常会形成一条“队伍”,依次携带食物,而不会互相干扰。

3. 蚂蚁的群体组织:蚂蚁的行为通常是高度组织和有序的,它们会分工合作,互相协助。

在取食过程中,蚂蚁往往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队前行,避免碰撞和混乱。

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的释放和感知来实现信息传递和协调。

四、实验讨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蚂蚁的取食行为和群体组织。

蚂蚁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是基于信息素的传递和感知,这使得蚂蚁能够在没有明确指令的情况下有效地完成任务。

在蚂蚁的取食过程中,蚂蚁们能够通过信息素的释放和感知来传递食物的位置和数量,使得整个群体能够快速找到食物并将其运回蚁巢。

蚂蚁之间形成的有序排队行为,有利于避免碰撞和混乱,提高了整个群体的运输效率。

此外,蚂蚁之间的分工合作也是取食行为的关键。

有些蚂蚁负责找到食物和传递信息,有些蚂蚁负责运输食物,还有些蚂蚁负责清理和维护蚁巢。

这种分工合作使得整个群体能够高效地完成取食任务,并且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也能够灵活地做出应对。

总结起来,蚂蚁的集体智慧和合作行为是源于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小班科学教案活动蚂蚁搬食物

小班科学教案活动蚂蚁搬食物

小班科学教案活动蚂蚁搬食物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生态习性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3个蚂蚁窝(可以购买或自制)、3个盖子、3份食物(例如糖水、饼干等)。

2.教学投影仪、计时器。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蚂蚁搬运食物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你们见过蚂蚁搬运食物吗?”“你们知道蚂蚁为什么要搬运食物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2: 学生实验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3人。

2.将蚂蚁窝、盖子和食物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观察蚂蚁窝中的蚂蚁数量以及窝内食物的情况。

3.请学生观察蚂蚁窝的孔洞,判断蚂蚁是从哪个孔洞出入窝。

4.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a.打开蚂蚁窝盖子,将食物放在与蚂蚁窝孔洞相对的位置。

b.计时器设定为5分钟,开始计时。

c.学生观察蚂蚁是否发现食物和搬运食物的情况。

d.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

e.5分钟后,观察蚂蚁窝中食物的情况。

5.学生通过实验,讨论蚂蚁的搬运食物行为以及可能的原因。

Step 3: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蚂蚁要搬运食物?2.你觉得蚂蚁是如何找到食物的?3.为什么蚂蚁搬运食物后会再次返回蚂蚁窝?4.你觉得蚂蚁如何告诉其他蚂蚁有食物呢?5.你还能想到和蚂蚁搬运食物有关的问题吗?Step 4: 学生总结请学生根据实验和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结合图片或绘画展示蚂蚁搬运食物的全过程。

Step 5: 课堂拓展。

昆虫行为选择实验报告(3篇)

昆虫行为选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作为地球上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生物群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昆虫的行为选择对于理解它们的生态作用、制定保护措施以及控制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昆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反应,探讨昆虫的行为选择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昆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昆虫种类,如蜜蜂、蚂蚁、蝴蝶等。

- 实验装置: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装置,如食物源选择装置、繁殖选择装置、栖息地选择装置等。

- 环境控制:控制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以模拟自然生态条件。

2. 实验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昆虫在实验装置中的行为反应,记录其选择食物、繁殖地点、栖息地等行为。

- 记录法:使用录像设备记录昆虫的行为,以便后续分析。

- 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昆虫行为选择的规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食物源选择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蜜蜂对不同类型的食物源(如花蜜、糖水、盐溶液等)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

- 分析表明,蜜蜂通过味觉、嗅觉等感官系统识别食物源,并依据食物的营养价值、能量密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2. 繁殖选择行为:- 实验发现,蚂蚁在寻找繁殖地点时,会优先选择具有适宜湿度、温度和营养条件的土壤。

-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蚂蚁利用触角感知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从而选择合适的繁殖地点。

3. 栖息地选择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蝴蝶在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如树林、草地、水域等)中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

- 分析表明,蝴蝶通过视觉、嗅觉等感官系统识别栖息地,并依据栖息地的安全性、食物资源等因素进行选择。

四、讨论1. 昆虫行为选择的机制:- 本实验结果表明,昆虫的行为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官系统、遗传因素、环境条件等。

- 昆虫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和内分泌系统,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2. 昆虫行为选择的意义:- 昆虫的行为选择有助于它们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目标
1.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体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 观察其他同学的长处,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

实验准备
一、知识回顾
动物的的行为多种多样,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

很多动物行为的研究问题都来源于对动物的长期观察,因此说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

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蚂蚁喜欢甜的食物,这属于观察法,运用实验法可进一步证明观察法得到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
1.饲养蚂蚁的容器应大一点,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再覆盖一些蚁穴土壤。

2.捕捉30只蚂蚁(或更多)饲养于玻璃槽内,盖上两层纱布。

将上述装置放在暗处,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进行饥饿处理1 ~ 2 d。

3.蚂蚁个头小,善于爬行,必须非常注意玻璃槽的密闭性(同时又要保证透气性),否则蚂蚁很容易出来。

三、实验器材
玻璃槽、干湿适中的土壤、蚁穴土壤、蚂蚁、消过毒的棉花团、浓糖水、清水、辣椒汁、苦瓜汁、纯白醋、浓食盐水、尺子、滴管、计时秒表、纸、笔。

探究过程
一、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
2.作出假设:蚂蚁可能最爱吃甜食。

3.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在蚁窝外20厘米处相同方向等距离设置6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依次在每个实验点上贴上标签(图1)。

②准备6个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在每个棉花团上分别滴加等量的清水、浓糖水、浓食盐水、苦瓜汁、辣椒汁、纯白醋,然后把处理过的棉花团分别放在对应的标签前。

③每隔5 min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棉花团上停留的蚂蚁数目,连续观察8 ~ 10次。

归纳总结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

颜色有黑、褐、黄、红等。

所有的蚁科都过社会性群体生活。

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雄蚁、工蚁、兵蚁。

蚁后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雄蚁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蚂蚁在洞穴里缺少糖份,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很不好,为了能够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蚂蚁一旦发现甜的东西,触角就会自主的硬起来,这是蚂蚁的一个天性。

讨论
1通过探究,你认为蚂蚁的食性有什么特点
2.为了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这种做法称为什么
3.蚂蚁的取食行为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还是集体行为
4.说说蚂蚁和人类的生活有何关系
实验练习
1.楚汉相争末期,汉王刘邦派谋士在项王必经之地“召集”蚂蚁排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项王因此被攻破心理防线。

在这一事件中,汉王的谋士主要利用了蚂蚁的()A.学习行为 B.社群行为
C.取食行为
D.领域行为
2.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猫头鹰昼伏夜出
B.雁南飞
C.野兔的心脏跳动
D.两鸡争斗
3.“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白居易诗中描绘的是母燕的()A攻击行为 B.贮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繁殖行为
4.“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描述的是动物的()。

A.领域行为B.取食行为C.繁殖行为D.节律行为
5.有人做了如下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干净无声,也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逸椿象间的联系方式是()A.椿象发出的气味 B.椿象发出的光
C.椿象发出的声音
D.椿象的挣扎动作
6.工蜂找到蜜源后,告知伙伴方位的“语言”是( )
A.发出声音
B.分泌气味
C.跳舞
D.触角接触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8.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上。

生殖行为防御行为
觅食行为迁徒行为
○1海龟产卵○2鸭孵卵○3蝙蝠利用超声波分辨是否是可吃食物
○4尺蠖的外形和颜色酷似树枝
○5拟态-刚果地衣螳螂○6雌性蛾类会放出一种激素吸引雄性。

○7金龟子遇敌假死
○8雌鸟衔虫子喂养雏鸟○9孔雀开屏○10燕子带着幼鸟南飞○11乌贼释放墨汁○12大雁南飞
9.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

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明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试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上述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A、B、C、D、E、F分别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哪个过程:、、、、、。

(2)小明设计的实验中放上少许盐一组起作用。

(3)小明设计的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4)小明在F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