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论文样例 1 (文)历代文人悲秋情怀小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文人悲秋情怀小考
高二(3)班苏怡然
摘要:本文以悲秋情怀为主题,精心选择上自《诗经》,下至近现代13位文人的13首悲秋诗词作品,认真研读并分析了作品中蕴含的悲秋情怀,梳理和提炼了这些作品中悲秋情怀的具体内涵,并尝试剖析千百年来文人志士悲秋情怀背后的原因。
主题词:文人悲秋情怀
一、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代文人骚客,或诗词、或歌赋,为世界留下了璀璨的文学作品,竹简羊皮间也留下了传世的人文情怀,其中咏物言志、借景抒怀的不朽之作浩如烟海,而借秋之肃杀抒发内心之凄切悲忧并抒情言志所形成的“悲秋”作品也是不胜枚举。唐·刘禹锡《秋词》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以致于悲秋被当作历代文人的文化符号。中华独特的悲秋文化引来了世界的瞩目,2001年,前法国驻华公使郁白出版一本法文名字为《Tristes Automnes》的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其译为《悲秋:古诗论情》。遗憾的是,国内中学对此关注研究者寥若晨星。
愁者,秋之心也。历代文人墨客悟秋、咏秋、悲秋的文章数不胜数——有人称文人“逢秋必悲”。中华五千年,经久不衰的“悲秋”作品袒露出文人的何种内心情愫,又体现出中华文明史上灿如繁星的“悲秋”文人志士哪些共有的人文情怀?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本文尝试对历代悲秋佳作研读赏析,从而探究悲秋文人志士内心的人文情怀。
2.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赏析作品,深刻理解“悲秋情怀”,体悟历代文人志士共有的谦恭、
悲悯、忠贞、爱国等情愫。
2.通过专题研读和分析,从跨越时空、更广阔和全面的角度理解、领略古代乃至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感伤情怀。
3.借助研学活动培养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思维能力,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历代文人悲秋情怀赏析
历朝历代均有大批文人骚客创作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凝结着作者深深的感时伤怀、悲悯无助的情感。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美的登临佳作。从屈原在《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到纳兰容若《清平乐》中的“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悲秋情怀一直萦绕在历代文人的心头。
本文主要从作品典型性的角度,从西周至近现代八个朝代悲秋作品中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13首悲秋代表作(主要是诗词),在认真研读这些作品的基础上,从意象、创作背景、作家经历、艺术手法等角度加以分析,深入探究诗作背后诗人表达的哀愁伤感之情。
具体作品和赏析内容如下。
(一)西周—春秋
赏析1:《诗经·卫风·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本诗以桑叶代表女性的爱情,桑叶由青转黄,是她的爱情由最初的甜蜜变为痛苦的写照,而秋风乍起,桑叶枯萎、凋谢,女子也好似桑叶一般被抛弃。
本诗中秋月、落叶带来的悲凉之感,实为引发读者对痴情女子的同情和对负心人的愤慨。
赏析2:《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本诗中蒹葭为秋之象征,营造出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侧面体现出男子渴求佳人而不得意的苦闷与哀伤。
深秋之晨,渭河上秋水浩淼,河畔间芦苇苍苍,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构成一幅清氲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的渭河清秋图,以秋(蒹葭)起笔,既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又为诗情的展开提供背景。
透过这两首《诗经》之代表作品,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悲秋情怀,在于悲人、悲情,特别是爱情。
(二)战国-两汉
赏析3: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诗人借秋月登川临水,看到山川寂寞,大雁南翔之景,表达送别孤独。
秋日之特点在本诗中首次得到体现:秋较之四季独有的肃杀、萧条的自然环境氛围,人们身处其中,情绪因之受到感染,从而生悲。
本文中所发出的悲秋喟叹无疑开启了历代文人悲秋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节层出不穷,形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特有的悲秋文化,宋玉也因此被颂为“悲秋始祖”。
赏析4: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本诗详实细致地描绘了秋日景象,又巧妙地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生相结合,万物哀叹覆灭喻指人生苦短,“秋”自此承载着文人对于生死的体悟。
情景交融是诗歌的一种高级境界,本诗堪称这发面的代表。诗中开篇的景色描写了一种苍茫感,这种苍茫感来源于对宇宙和生命的顿悟。清冷的寒秋,会给人带来萧瑟的感觉,会让人感到岁月易逝,人生苦短,当时宇宙运行有常,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所以“悲秋”实际是人们在不可改变的显示面前的惆怅和无奈,以及更深层次的痛苦。
透过这两首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时期是悲秋文化的继往开来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