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五十七年光辉历程_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_董光器
1 3
保为主, 不拆除一些妨碍交通的牌楼、 门洞, 打开城墙豁口, 不 清理一些旧建筑, 城市改造就寸步难行。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 城 市总体规划布局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思想。 例如, 在总体规划 中旧城保留了棋盘式道路的格局和河湖水系, 保持平缓开阔的 城市空间, 并划定了四合院保护区;确定了对古建筑采取区别 对待的方针,有的拆除,有的改造,有的迁移,有的保留;在 旧城以外则建立环路、 放射路系统, 并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 区,划定办公区、文教区和工业仓库区,配套建设相应的生活 区。 虽然当时对于历史城市保护的认识还比较粗浅, 缺乏整体 保护的意识, 但是规划在城市改建和扩建中还是起了积极作用。 长安街牌楼迁到陶然亭、 北海大桥成功地改造、 天安门广场改 建和扩建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对于城墙, 虽然中央早有拆除的 意向, 但是由于各方面意见不一, 当时又不十分妨碍城市建设, 因此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还是持慎重态度, 提出了保留城墙 四角、 保留城门楼、 保留部分城墙等多种方案, 直到 1965 年特 定的政治背景下才开始拆除。 在这个基本思路指导下的总体规划方案, 虽然由于各方面意 见还不很统一而未获中央批准。 但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 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 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 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1991~1992 年底, 责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进行修订。1993 年 10 月, 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 《北 京城市总体规划》 , 使首都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确认。 这个总体规划和以往历次总体规划的区别与发展, 概括起来 有两点。一是,这是一项跨世纪工程,是首都建设第二个 50 年 规划,要考虑 21 世纪首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确定 “八五” 、 “九五” 和 2010 年的发展规划;二是, 北京第一次按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研究城市建设的方向。 其规划思路 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 提出了建设开放型国际城市的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 标,不仅要加强与国际、国内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 系与合作, 而且要逐步改造 “大院式” 单位办社会的城市结构, 加快各项城市设施社会化的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需要。 第二, 明确了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就是要建立以第三产业 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这既是首都功能的需要, 也是首都人才、 信 息、历史、自然资源的优势所在。同时要以第三产业发展来推 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实现高科技的改造, 建立优质、 高效的
北京市建委关于印发《北京建筑业“十五”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建委关于印发《北京建筑业“十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01.01.21•【字号】•【施行日期】2001.0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建委关于印发《北京建筑业“十五”规划》的通知各区、县建委,各局、总公司,各有关单位:按照市政府要求,市建委已制定了北京建筑业的“十五”发展规划。
现将《北京建筑业“十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一、“九五”期间发展状况(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九五”期间,北京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024.4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6倍,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8%,其中2000年预计完成总产值710亿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9.2%。
累计实现增加值851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3倍,年均增长12%,比全市同期年均增长速度高出2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期间的8%上升到8.5%,其中2000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90亿元,基本与1999年持平,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9%。
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2000年为8.7万元/人,是“八五”末期1995年的2.1倍。
(二)完成了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
“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0亿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其中“九五”后三年,平均每年完成300亿元以上,是北京历史上完成基础设施投资最多的一个时期,相继完成了以67项重点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使我市基础设施供应能力明显提高。
累计竣工各类房屋9397万平方米,是“八五”时期的1.5倍,其中住宅为5154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建成住宅1030万平方米,是“八五”期间平均每年竣工住宅的1.4倍。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上升到15.6平方米。
此外还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公共建筑。
北京两区建设方案
北京两区建设方案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北京市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压力和挑战。
为了解决城市病问题,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北京两区建设方案”。
这个方案旨在通过优化城市规划与布局,打造高质量的生态宜居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一、东区建设方案东区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计划建设的核心区域包括通州、大兴、顺义等地。
东区将成为北京的第二中心区,承担着分担城市功能和人口承载的重要任务。
1. 基础设施建设东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容量。
新建高速公路、地铁线路和交通枢纽,将东区与市区和其他区域紧密连接起来,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2. 产业布局东区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产业。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园区,吸引人才和资源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3. 生态环境保护东区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建设湿地公园和绿化带,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和适应能力。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绿色建筑,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西区建设方案西区是北京市发展较早的区域,包括海淀、朝阳、石景山等地。
西区将承担北京市一部分的功能转移和更新改造任务,提升西区的城市品质和生活环境。
1. 优化城市布局西区将优化城市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推动城市更新和拆迁工作,整合闲置土地和建筑资源,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
改善住区和办公区的结构,增加公共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2. 文化旅游发展西区将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西城区和朝阳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增加文化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3. 教育医疗卫生改善西区将重点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
增加学校和医院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提升人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北京市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北京市规划方案背景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北京市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希望能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规划北京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需要保证交通安全和环保。
因此,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个交通规划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面积和效率。
在城市中心和主要干道上建设更多的地铁和公交线路,并提高公交线路的频率和运行效率。
2.取缔不合法的民间运输。
同时引导市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例如自行车等。
3.实行交通拥堵收费。
对在拥堵路段行驶的车辆收取额外的交通费用,以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绿色出行方式。
城市房地产规划北京市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对市民的购房能力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个房地产规划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增加住房的供应量。
推动新建和改造现有的廉租房、保障房等公共住房,同时放宽外地人在北京市购房的限制,以吸引更多的购房者。
2.控制房产开发。
限制住宅开发用地的规模和密度,并规定住宅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3.保障市民的住房权利。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机制,特别是针对低收入人群提供适当的住房补贴和保障。
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市的环境污染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个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例如限制不合格车辆的进入城区,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等。
2.治理大气污染。
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同时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能力,例如通过提高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实施效率等。
3.加强物质循环利用。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鼓励市民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物质循环利用能力。
城市规划总结北京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其规划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未来发展规划
北京未来发展规划北京未来发展规划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北京市的发展形势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北京市制定了未来发展规划,努力推动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北京将继续加强自身的国际交流合作。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举足轻重。
北京将借助举办国际盛会、扩大文化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动北京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北京还将加强与全国各地的合作,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城市的共同发展。
其次,北京将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能力,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创新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同时,北京还将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此外,北京将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北京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同时,北京还将加强垃圾分类和环境污染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北京将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北京将继续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北京还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同时,北京还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总之,北京未来发展规划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首都城市,推动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北京将加强自身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大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信在北京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未来的北京将成为更加繁荣富强的城市!。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1949-2001)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1949-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城市建设方针曾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的围绕工业化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改革开放前期的弥补市政住宅“欠账”,加快建设第三产业。
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以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建设方针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提高城市竞争力,树立经营城市观念。
这四个阶段的背景、经验、教训迥然不同,体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
一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战略方针。
对于怎样才能把城市的工作做好?实施什么方针才能使城市起领导作用?决议指出: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
这一方针统领着建国初期的各项城市工作。
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实际上是共产党改造旧城市的一项浩大工程,人民政权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如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1949年城市刚刚解放,市公安局即将妓院列入特种行业,采取一些必要的限制措施,加强管理。
接着统一领导封闭妓院的工作。
1950年1月31日,市长聂荣臻在《纪念北京解放一周年》的广播讲话中,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要求。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市的工业基本建设共投资8973万元,增强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1]在接管民国政府的首府南京市时,共产党的方针定位在把这个为官僚服务的消费城市变成为人民服务的生产城市上。
在其他城市,也多采取了类似措施,效果良好。
经过努力,1949年及其后的一二年内,共产党基本解决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大批无业失业人员这一社会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
以上这些做法,不仅没有引起社会恐慌,反而获得人民的谅解、支持和配合。
尽管如此,由于消费与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建设方针的提法上将消费与生产对立起来,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是不妥当的。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
二 ,三产则是逐年呈上 升趋势 ,目前 占 到 8 %左 右 在农 村劳 动力 中 ,从事 0
一
产 生 产 活 动 的 占 4 % 左 右 ,从 事 0
成了试 点小城 镇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区的
控 制性详 细规划 , 大 了对基础设施 和 加 公共 服务设施 的投入 , 对促 进小城 镇经 济社会发展 , 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起 远 郊城镇 在经 济快速发 展的基 础上 , 会 社 各项 事业也 有长足 的进步 , 在逐步 发 正 挥着 聚集和 辐射带动 作用 , 城市 化进 程
在分析北京远郊区县城市化 的制 约 因素 的同时 ,我们还应看 到 ,改革开放
来 ,特 别 是 近 些 年 来 ,北京 远 郊 区 县
经济 与社会 发展步伐明显 加快 .为推进 乡村城市化进程积 累了条件 ,目前正 是 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太好 时机 。
I 党的 十五届三 中全会和 20 00年
加 快
是 际柔 区 ,人 口 2 . 6 2万人 。各 建制镇 平均人 口为 15万 人 ,镇 区常住 人 口平 均仅 为 50 6 0人 .常住 非农业 人 口不足
50 0 0人 , 与 全 国 小 城 镇 镇 区 平 均 人 口
6月 中共 中央和国 务 院出台 的《 关于 促 进小 城镇 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 把发展 , 小城 镇作 为带动农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
京市 区水平 ,但 却相当于全国城市 的平 均水平 ,面建制镇的道 路建设 、绿 化建 设则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乡居 民 收入水平看 ,远郊农村住户家庭人均收 入 相 当 于 北 京 城 市 居 民 人 均 收 入 的 4 % .是全 国平均人 均收入水平 的 18 3 . 倍 ,相 当于全国城镇居 民收入的 7% , 3
北京市地区规划方案最新
北京市地区规划方案最新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地区规划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北京市地区规划方案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城市的变化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本文将介绍北京市最新的地区规划方案,并分析其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功能区划根据最新的地区规划方案,北京市将实施城市功能区划,以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根据规划方案,北京市将划分为以下五个功能区:1. 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等地,这些地区将成为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具备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区:包括丰台区、通州区等地,这些地区将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打造文化设施和艺术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3. 新型城镇化区:包括大兴区、顺义区等地,这些地区将重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和更多的公共资源,吸引人口流入。
4. 环京交通区:包括房山区、昌平区等地,这些地区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发展交通、物流和产业合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5. 生态保护区:包括延庆区、怀柔区等地,这些地区将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二、交通发展规划为了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最新的地区规划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交通发展规划。
其中,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铁网络扩展:北京市将进一步扩展地铁网络,以提高市民的出行便利。
未来几年内,将建设多条新地铁线路,不仅连接城市的各个功能区,还与周边城市进行交通对接。
2. 智慧交通建设:利用新兴科技,北京市将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包括智能信号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3. 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鼓励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同时改善空气质量。
三、城市绿化和环保规划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北京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2019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doc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国家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的规划,其中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施的一系列重要发展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二、背景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1953年到2022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三、目标1. 经济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
其中包括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2. 社会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还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政策措施1. 经济政策: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市场化改革,吸引外资,促进科技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2. 社会政策:一五到十一五规划还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包括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五、成就1. 经济成就: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中国的GDP 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等。
2. 社会成就: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也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成就。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
六、总结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成就。
这一规划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北京市朝阳区
北京市朝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朝阳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朝阳区概况 (2)第一节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2)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 (3)第三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5)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0)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10)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1)第三节规划目标 (14)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16)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原则 (16)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17)第三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20)第四章土地用途分区 (22)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22)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22)第三节城镇建设用地区 (24)第四节中心城绿化隔离用地区(复区) (26)第五节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复区) (26)第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28)第一节维系和整治河流水系 (28)第二节继续推进绿化隔离带建设 (29)第三节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区的环境建设 (30)第六章保护与合理利用农用地 (31)第一节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31)第二节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32)第三节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32)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3)第一节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33)第二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5)第三节重点建设项目布局与用地规模 (36)第八章乡级土地利用控制 (41)第一节土地利用调控方向 (41)第二节调控目标 (42)第九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3)第一节行政管理措施 (43)第二节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43)附表1 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47)附表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48)附表3 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49)附表4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表 (50)附表5 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51)附表6 区乡重点建设项目统计表 (52)前言朝阳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首都对外交通的枢纽,北京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中国主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
中国主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当前,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中国主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城市化规划的重要性城市化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的过程,旨在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合理的城市化规划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城市化现状截至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0.6%,城市数量达到680个。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市扩张过快、城市规划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
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化规划和发展战略需要紧紧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
三、主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化规划的核心内容。
未来中国城市化将注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核心引领作用,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承载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
2. 强化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中国城市化规划将注重强化城市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物流等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同时,充分发挥城市在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3.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中国城市化规划将坚决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城市绿化、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中国城市化规划将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5. 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石。
中国城市化规划将注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区总体规划图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总则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新城发展中心城调整优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近期发展与建设规划实施北京市域总体规划图北京市行政区划图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带规划图北京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图■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城市化发展规律
北京城市化发展规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
在过去几十年里,北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逐渐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这种城市化进程不仅对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其他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 经济驱动力北京的城市化发展主要受到经济驱动力的推动。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经济中心,北京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成为了国内外企业和机构的首选目的地。
这种经济驱动力促使了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中,经济驱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是关键因素。
北京市政府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有效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
例如,北京市实行了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限制了城市扩张的范围,保护了农田和生态环境。
同时,北京市还加大了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力度,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3. 人口流动与城市扩张人口流动是城市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流动促使了城市的扩张和建设。
北京市政府通过控制人口规模和引导人口流动,合理调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结构,实现了城市化进程的有序发展。
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京市政府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
例如,北京市实施了大规模的地铁建设,不断扩大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利性。
同时,北京市还加大了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城市环境保护与绿化城市环境保护和绿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政府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加大了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问题的治理力度。
同时,北京市还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快速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是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社会的过程。
在1949年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和公共设施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
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和环境,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在中国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化进程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现状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战争和经济衰退,一些城市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落后,面临着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其次是城市规划的滞后性与农民工群体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这些农民工往往生活在简陋的住房条件下,面临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四、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创新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首先是加强城市规划的制度建设。
政府完善了城市规划立法和管理体制,加强了土地利用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是推动城镇化与农村改革的有机结合。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居民身份,增加他们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益。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农田保护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投入,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发展,减轻城市压力。
北京市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报告
北京市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北京市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昌平区商委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目录一.总则(一)规划范围与重点(二)规划期限(三)规划依据(四)规划原则二.商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发展机遇与优势资源(二)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三)商业发展现状分析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理念(三)规划总目标(四)发展指标四.商业基本模式(一)目标市场分析(二)商业基本模式五.商业布局及功能配置(一)生活服务商业系统(二)物流中心六.政策措施一.总则(一)规划范围与重点1.规划范围北京市昌平全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552平方公里,占40.8%;山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59.2%。
2.规划重点昌平、沙河、回龙观、东小口、小汤山、北七家、阳坊、南口及重点集镇的商业模式、布局结构及服务功能。
(二)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2--2010年。
(三)规划依据1.相关文件,批示:--《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商业发展规划(2001-2010)》;--《昌平区"十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昌平区域及区中心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昌平南口地区总体规划》;--《昌平马池口镇镇域规划》;--《北七家镇镇域规划》;--《东小口镇镇域规划》;--《回龙观镇镇域规划》;--《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选址规划》;--《北京市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
2.调研与预测:--对昌平区各镇商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对昌平区各镇2010年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人群特征、市场需求状况的预测。
--发达国家卫星城商业发展模式;(四)规划原则1.系统考量,整体设计规划要充分体现现代流通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先导行业地位,将昌平商业纳入北京市国际化大都市商业大系统中通盘考量,使其商业发展与周边地区商业发展相协调,符合首都整体城市规划要求,成为北京市商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昌平区各个镇的镇域商业发展也必须按照统一的思路,进行区内整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1年4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提高市区现代化水平”。
本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五”时期北京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提出推进北京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一、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要求(一)城市化现状北京是一个既拥有中心城市(市区),又包括广大郊区农村的大都市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北京的城市化稳步推进。
1978年底到2000年底,全市常住户籍人口由850万人增加到110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由467万人增加到76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4.9%提高到68.7%。
1990年到2000年,郊区各类城镇数由77个增加到142个,平均每年增加近6个。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1990年的395.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91平方公里。
城市中心区也由旧城区扩展到四环路以内。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功能得到拓展和完善。
北京作为首都,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功能为核心,又具备了辐射全国的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功能。
城市功能趋向多元化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
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正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但是,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还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郊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虽然明显加快,但仍低于全市城市化水平,而且滞后于郊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雷同、单一,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吸引力。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指导思想和观念认识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在规划上虽有安排,但规划深度不够;在建设和发展方式上重点不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比较多,发展粗放;在城镇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这些障碍也构筑了城乡分割的鸿沟,限制了人口的有序流动,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并着力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十五”时期,北京推进城市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表现在:1、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城市化步伐加快。
“十五”时期,国家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全国城镇化总体部署中,北京被作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重点加以培育。
这不仅为我市推进城市化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我市的城市化发展。
2、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
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到21世纪中叶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十五”时期要加快推进城市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根据北京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
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完善北京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化步伐,显著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4、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提高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从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出发,必须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郊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推进城市化的原则和目标“十五”时期,推进北京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部署,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要求,以推进郊区城市化为核心,把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重点环节,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有双重吸引力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显著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起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一)推进城市化的原则“十五”时期,推进城市化要遵循以下原则:1、继续坚持“两个战略转移”。
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
促进市区提高现代化水平,远郊区提高城市化水平,使市区和远郊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坚持规划先行。
改进规划思想和方法,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城镇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
3、完善和发挥首都功能。
在发挥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和增强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和教育等多方面功能。
4、坚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促进城市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
5、坚持体制创新。
要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排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6、坚持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妥善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二)城市化发展目标“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到2005年,按现行非农业人口统计,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5%,郊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5%。
郊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左右。
郊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占郊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
重点卫星城初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新城,人口规模要达到10万至30万人左右。
力争基本建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镇,常住人口达到2~5万人左右。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郊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卫星城和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在城市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四级城市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基本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新格局。
三、推进城市化的主要任务(一)加快卫星城建设“十五”时期,要紧紧抓住推进城市化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快卫星城建设步伐。
不断拓展和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使卫星城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增强卫星城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明确卫星城功能卫星城的发展要为分担市区功能和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要根据各自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功能完善,使卫星城既分担市区的相应功能,又承担本地区的综合功能。
“十五”期间,要集中力量,选择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6个卫星城进行重点开发建设。
通州、昌平、黄村、良乡、顺义卫星城,要进一步增强作为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功能,注重开发独具特色的功能,并承担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同时成为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
“十五”期间,力争在功能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
通州卫星城,着重开发物流集散功能,发展成为京东地区商品交易及物资交流集散地。
昌平卫星城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开发科技创新功能,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黄村卫星城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
良乡卫星城发展成为仓储物流基地和高教及科研基地。
顺义卫星城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基地。
亦庄卫星城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城镇等卫星城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成为本地区的综合经济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促进本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卫星城的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与市区的经济联系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
“十五”期间,卫星城要立足于自身的功能定位,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注重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中心。
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区为依托,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市区配套的工业,积极吸收市区转移出来的加工业,有条件的还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现代加工业。
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
依托中心市区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住宅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行业,拓展卫星城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对卫星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按照市区的标准严格保护卫星城环境,确保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提高卫星城的承载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落实具体措施和方案,以逐步达到并符合现代化城市标准的要求。
加强联系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早完成公路一环、公路二环和京密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连接卫星城和市区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地铁八通线等。
加强区域内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建成功能结构合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较高服务水准的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卫星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卫星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建设、改造一批自来水厂、变电站、电网;有条件的卫星城推进天然气入户,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强集中供热系统建设,发展集中供热。
加快卫星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一批电信光缆和有线电视光缆,建设卫星城与市区的高速信息网,推进卫星城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加强邮电局所建设,提高卫星城通邮能力。
加强卫星城环保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